佛弟子文庫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說無垢稱經讚卷第六(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香台品

方便品下八品。明二利行。此之一品。明二利果。令於果德愛樂希求。故此一品。明菩提處。或上八品。別明二利。此之一品。總明二利。香台佛號。一佛果德寄一佛標勝。令下位以希求。標佛號以為品名。明二利以修習。佛身支顯。相類高台。積香為之。利濟群物。故名香台。此品廣明彼事。名香台品。

經。時舍利子(至)當於何食。

讚曰。品段有五。初鶖子念食。二無垢訶止。三命使往求法。四得食而返。五時眾獲益。此初文也。佛制以時。非時勿食。食時既生。所以思惟。摩訶大也。薩埵有情也。簡前小位。言大有情。舊經唯雲菩薩當於何食。今亦有聲聞。

經。時無垢稱(至)而聞正法。

讚曰。下第二明無垢訶止。此訶也。隨順小乘八解脫除貪慾。大乘八解除定障故。又定障中貪為首故。八解脫觀。為除五境所有貪慾。仁今已住。貪慾水亡。財食有悕。染習猶在。勿以污心而聞正法。應除財食之欲。而生法食之願。又阿含經說。食有九種。謂段觸思識禪願念解脫及喜。應常專念捨初四食。應勤修常業欣後五種出世間食。故云解脫仁者己住。勿以財食染污其心。財食即是段食攝故。

經。若欲食者(至)未曾有食。

讚曰。此止也。止今思。許當說。

經。時無垢稱(至)殊勝神通。

讚曰。下第三段命使往求。有四。初示有食之處。二選誰能往求。三化令傳此言。四使承威往請。初文有三。初總標起用。次別陳所示。後結成眾覩。此初文也。雖恆在定。順俗今入。若不現通。他終不見故也。

經。示諸菩薩(至)安穩住持。

讚曰。下別陳所示。有十四。此文有六。一令見者。菩薩聲聞。二處所。上方界念。三近遠。四十二殑伽沙等。四界名。一切妙香。一切國土皆香作故。五佛號。香台。六起滅。現在住持。

經。彼世界中(至)一切周滿。

讚曰。此文有二。一總陳香氣最勝。由修五蘊因最勝故。彼國眾生宜得聞香氣而入道故 諸佛利樂事非一故。破世有情耽香味故。二顯樹出香周流普薰。

經。彼中無有(至)為其說法。

讚曰。此文有二。一眾唯大乘。二佛應說法。

經。彼世界中(至)無量佛土。

讚曰。此文有二。一眾事香成。二食香第一。離香味觸。三為食體香宜利益。香氣最勝。

經。時彼如來(至)及諸菩薩。

讚曰。此文亦二。一佛等方食。食必依此。利益機會故。二香嚴供養。顯佛福田。眾生修行法供養故。舊云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此唯一名。本有異故。

經。時此大眾(至)如是等事。

讚曰。此結成眾覩。

經。時無垢稱(至)取妙香食。

讚曰。下第二選誰能往求。有四。一問眾。二默答。三重徵。四返責。此初文也。推眾不能。方施自化。欲顯讓以為德。故禮推於眾也。

經。以妙吉祥(至)咸能默然。

讚曰。此默答也。默意有四。一食以侍賓。賓不可往。吉祥怪其問客。咸使默然。二大士求法。不規財食。彼雖推問。此令默然。三顯諸菩薩於食無染。故咸令默。彰此深裡。四彰無垢稱神通自在。示諸菩薩。令欣仰故。

經。時無垢稱(至)令其乃爾。

讚曰。此重徵也。菩薩利物。命進問安。談謔設座。座雖久設。談謔次施。故調吉祥何不威神加護諸德令其緘默乃爾無酬。

經。妙吉祥言(至)勿輕末學。

讚曰。此反責也。令默所由已如前辨。對眾徵挵。想非所宜。故今責之。勿輕末學。未學尚不可輕。先德如何輒鄙。事未可知。

經。時無垢稱(至)蔽於眾會。

讚曰。下第三他令傳此言。有二。初明神化。後使傳言。此神化也。問。何故請座。心念即來。今時請食。令化使往。答。食有隨來之者近客。故使化人。座無隨座之賓請座。不須使往。又神通化用不一權宜。何必濟命化人未必並須無信。

經。而告之曰(至)方共坐食。

讚曰。下使傳言有二。初示處。後傳言。此示處也。

經。汝往到彼(至)安樂住不。

讚曰。下傳言有四。一教軌儀。至彼頂禮。二命敬慰應作是言等。三請食。四所由。此初二文也。舊經但有傳言頂禮。無教化者至彼稽首。

經。遙心右繞(至)施作佛事。

讚曰。正明請食。

經。令此下劣(至)名稱普聞。

讚曰。請食所由有二。見食發心。名欣大慧。眾生利益。並揚佛德。名稱遠聞。由此二義。故令請食。

經。時化菩薩(至)香台佛足。

讚曰。下第四使承威往請。有二。一見到彼國。二聞傳此言。此初也。

經。又聞其言(至)安樂住不。

讚曰。下聞傳此言。有三。初聞敬慰。二聞請食。三聞所由。此初也。

經。遙心各繞(至)施作佛事。

讚曰。請食也。

經。令此下劣(至)名稱普聞。

讚曰。聞所由也。

經。時彼上方(至)下劣欲樂。

讚曰。下第四大段得食而返。有六。一在彼未還。二得食而返。三眾聞皆集。四勸眾食之。五此問彼佛。六彼問此法。初中有四。一菩薩嘆問。二彼佛具陳。三重請所由。四廣談勝德。讚歎可知。發問有三。一問東方。二問界所。三問下劣意樂。如文可知。

經。尋問最上(至)為說斯事。

讚曰。結成請答。

經。佛便告曰(至)宣揚正法。

讚曰。下彼佛具陳。有二。一陳釋迦。二陳無垢。此陳釋迦。出五濁世。為度下劣欲樂有情。宣揚正法。此答二問。一答界所。下劣等也。二答下劣意樂。五濁之世有情也。梵去索訶。此雲堪忍。堪能忍受諸苦事故。天授出血。善星掃跡。如是等也。

經。彼有菩薩(至)開示妙法。

讚曰。下陳無垢。有二。一陳己身。二陳遣信。此初也。

經。遣化菩薩(至)善根增進。

讚曰。此陳遣信。所以稱揚我及此土。令彼菩薩善根增故。即前所說當欣大慧。此答前問從何處來。

經。彼菩薩眾(至)無畏若斯。

讚曰。重請所由也。其無垢稱。道德何如。神通無畏如此可愛。若如也。斯此也。

經。彼佛告言(至)無量有情。

讚曰。此廣談德也。初地菩薩。為百百億國。二地。千百億。乃至十地。遍於十方一切佛國。頓令化往施作佛事。利樂有情。彼無垢稱。位德既高。故能若此。

經。於是最上(至)化菩薩手。

讚曰。下第二段得食而返。有七。一香台與食。二菩薩請來。三彼佛許勅。四彼眾至此。五化座待之。六食香普薰。七眾聞驚悅。此初也。有一香器。能生眾香。盛滿香食。授化菩薩。佛力所加。盛食授與。顯佛慈悲欲為利益。自盛付之。或顯由佛。力。未必自盛。

經。時彼佛土(至)聽聞正法。

讚曰。二菩薩請來。請來至此。禮敬三寶。此請禮敬佛。及聞正法。舊文無法。

經。並欲瞻仰禮敬(至)加護聽許。

讚曰。此敬禮僧。陳請來意。願加聽許。

經。彼佛告曰(至)今正是時。

讚曰。三彼佛許勅。有二。初許。後勅。此許也。

經。汝等皆應(至)醉悶放逸。

讚曰。下勅有三。初勅攝香。次勅隱色。後勅於世界勿生劣想。或初為人。後為世界。故有勅之。初有二勅。此初文也。堪忍惡界。氣惡無香。乍聞香極。恐生醉悶。耽染愛著。既醉悶已。無所覺知。乃為放逸。不自策勵。

經。汝等皆應(至)心生愧恥。

讚曰。此勅隱色。彼大菩薩。相好嚴身色相第一。此小菩薩。隨劣惡生。外非勝相。顧己觀他。心生愧恥。故應隱色勿遣生慚。

經。汝等於彼(至)而作障礙。

讚曰。下勅於界勿生劣想。初標。後釋。此初也。妙香世界。珍寶香成。此土穢處。實為下劣。障礙有二。一於世界生下劣想。心生卑賤。不敬彼佛。不度彼生。自為障礙。二於世界生下劣想。心生卑劣。不為化度。與此眾生而作障礙。

經。所以者何(至)無有差別。

讚曰。此釋勅意。一切國土。無有實體。猶若虛空。或法性土。無相如空。何善何惡。佛為化生。隨樂示現。染淨無定。然佛所感報土。清淨無別。故知釋迦土穢。隨樂現之。本土清淨。與我無異。故於彼土勿生下劣。

經。時化菩薩(至)欻然而現。

讚曰。四彼眾至此。彼佛許來以赴淨名之意。無垢心念以利所宜之生。故雙承威神。欻然至此。

經。時無垢稱(至)皆坐其上。

讚曰。五化座待之。命進設座。待賓當機。故化為之。以安上客。

經。時化菩薩(至)香氣芬馥。

讚曰。六食香普薰。有三。初以食器授。二普薰世界。三由薰氣馥。如文可知。

經。廣嚴大城(至)身心踴悅。

讚曰。七眾聞驚悅也。

經。時化城中(至)無垢稱室。

讚曰。下第三段眾聞皆集。有二。初人王入室。後天神來儀。欲顯可尊。幽顯咸萃。人王有三。一入。二嘆。三禮。此入也。人聞香氣。近眾皆來。

經。見此室中(至)嘆未曾有。

讚曰。二嘆也。覩眾甚多。見座高廣。故生歡喜。嘆未曾有。

經。禮諸菩薩(至)卻住一面。

讚曰。三禮也。菩薩聲聞。變身稱座。彼來既覩。故為敬禮。

經。時諸地神(至)無垢稱室。

讚曰。此天神來儀。有靈聞香。理應尋至。況諸威德聞已不來。色界諸天。雖無鼻識。聖根互用。聞香亦來。應依定聞。故皆來至。

經。時無垢稱(至)甘露味食。

讚曰。下第四段勸眾食之。有六。初勸皆食。二有念食少。三化者結之。四食已有餘。五食已安樂。六身出諸香。初文有二。初勸。後誡。此勸也。此食乃是香台如來所施甘露。能消一切煩惱毒害。上妙味食。

經。如是食者(至)定不能消。

讚曰。此誡也。佛行大悲。薰擊身心。變起此食。本欲利樂諸有情故。勿以生死自利少分下劣之心而食此食。無大悲意。定不能消。誡生大意。

經。時眾會中(至)如是大眾。

讚曰。二者念食少也。

經。時化菩薩(至)無量福慧。

讚曰。三化者誥之。有二。初略誥。後廣顯。略誥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此食乃是如來所設。勿以小福輕量不足。

經。所以者何(至)終無有盡。

讚曰。此釋也。海水有窮。食終無盡。佛力能置。故使然也。

經。假使無量(至)猶不能盡。

讚曰。下廣顯前義。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設使大千一切有情。一一以手。握摶此食。量等妙高。經劫摶握。而欲食之。猶不能盡。

經。所以者何(至)終不能盡。

讚曰。下釋所由。戒定等五。如前已釋。食從此等無邊因生。果亦無量。佛食之餘。故諸有情經百千劫。食終不盡。

經。於是大眾(至)而尚有餘。

讚曰。食已有餘。乍觀食器。一力所。聖德所加眾食不盡。

經。時諸聲聞(至)之所住持。

讚曰。五食已安樂。初法。後喻。妙食所持。聖威所引。本為濟物。故身安樂。舉喻成言。食者此食者。譬如一切十方報土。安樂莊嚴世界菩薩安定之身。胎悅無惱。與彼同故。不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一切安樂世界。皆以為喻。

經。身諸毛孔(至)種種妙香。

讚曰。六身出諸香。食此食者。亦如十方妙香世界。眾妙香樹。常出妙香。晝夜無盡。不但上方妙香世界香樹為喻。十方一切妙香世界。皆所喻之。義無異故。

經。時無垢稱(至)云何說法。

讚曰。下第五段此問彼佛。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即階小位。亦有不知。故試問言汝等知不。

經。彼諸菩薩(至)皆悉調伏。

讚曰。下答有二。初答不同。後釋利相。此初文也。不同此土依音聲起文詞說法。但以妙香。令其息惡。故云調伏。

經。彼諸菩薩(至)菩薩功德。

讚曰。此釋利相。菩薩座樹。香氣皆流。彼聞妙香。即得勝定。定為根本。使能發慧。菩薩功德。因此而生。定能發生一切功德。故名一切德莊嚴定。

經。時彼上方(至)云何說法。

讚曰。下第六段彼問此法。大文有六。一問化宜。二答化法。三彼讚歎。四述成。五問生淨土之因。六答得淨土之業。此問化宜也。

經。無垢稱言(至)而調化之。

讚曰。下答化法有三。初標答以言。次別顯言相。後釋言所由。此初也。夫行化者。皆為應宜。宜既難調。化須剛強。以言導利。初物可從。香味引之。彼使乖角。故以剛強之語。化彼難調之眾。

經。云何名為(至)剛強語言。

讚曰。下別顯言相。有三。初問。次答。後結顯成。此問也。

經。謂為宣說(至)是諸根缺。

讚曰。下答有二。初四段。唯示惡因果令生厭斷。後有廿對。通示善惡令生欣厭。此初段有五句示惡果。無暇生者。八無暇處生也。無暇之義。如前已說。三惡趣中。應說處所形量若相命限。如餘處辨。恐繁不述。

經。此是身惡行(至)是意惡行果。

讚曰。此第二段有三句。示三業中惡因果也。三業體性。有表無表。諸支多少。界地寬狹。皆如別章。然通加行根本後起三種。輕重之業。皆此所攝。故惡十業道外別明三業。業道唯重。唯根本故。

經。此是斷生命(至)是欲邪行果。

讚曰。下第三段有十句。示十業道惡因果也。此身三惡。不與取者。舊云偷盜。不但白劫竊盜方名此罪。今顯一切地物他心不與而強取之。皆此罪故。名不與取。欲邪行者。欲謂貪慾。顯究竟時皆貪慾故。要非自物。設是自物。非時非處非量非度。亦成業道。異此自物。便非業道。故名邪行。

經。此是虛誑語(至)是雜穢語果。

讚曰。此語四惡。心境相乖名虛。以令他解名誑。若言妄語生死實語。亦名妄語。體虛妄故。離間語者。舊名兩舌兩頭道舌。可名兩舌。五頭首舌。併名五舌。由此但應言離間語。出言離間他親好故。麁惡語者。舊云惡口。此非口惡。是語惡故。發世猥言。麁鄙可惡。名麁惡語。雜穢語者。舊云綺語。雜飾名綺。諸讚歎詞。皆應綺語。今名雜穢。文詞綺雜。鄙猥名穢。諸讚歎詞。便無此過。

經。此是貪慾(至)是邪見果。

讚曰。意三惡也。此惡業果名名有四。一異熟果。為造下品十惡業道生餓鬼。中品生畜生。上品生那落迦。人天之果。並善業招。設有別報不善業果。不名異熟。由此但說三惡趣有。二等流果。謂從惡趣沒後生人中。由殺生故。短壽多病。不與取故。乏少財物。欲邪行故。妻不貞良。虛誑語故。多被誹謗。離間語故。親友乖離。麁惡語故。恆聞不如意聲。雜穢語故。言不威肅。由貪慾故。貪轉勐威。由瞋恚故。嗔轉勐盛。由邪見故。癡轉勐盛。諸邪見者癡增上故。三增上果。由殺生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澤。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坌。虛誑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高下險阻。麁惡語故。其地咸鹵磽確穢惡。雜穢語故。時候乖變。貪慾故。果實尠少。瞋恚故。果味辛苦。邪見故。果味辛苦或全無果。四士用果者。令相應俱有二法增長。或更無別體。即此三果五蘊假者之所感得。無多別相。所以不說。此等一一。皆如瑜伽第五十九六十。對法第七。及如經說。

經。此是慳悋(至)是愚癡果。

讚曰。下第四段有六句。示六蔽惡因果。亦有三果。准前應知。隨義別配。

經。此受所學(至)此非應作。

讚曰。下廿對。舊有九對。通諸善惡。令生欣厭。此有三對。受所學者。初所受戒。持別解脫者。受持戒。或初遮戒。後是性戒。或後是初時。初捨惡故。初是後時。領所受故。翻上二可知。此應作者。作持之戒。非應作者。止持之戒。或作犯之戒。

經。此是瑜伽(至)此非障礙。

讚曰。此有三對。瑜伽者。相應觀行義。永斷者。聖道棄之。障礙者。障聖道法。

經。此是犯罪(至)此是邪道。

讚曰。此有三對。出罪者。懺悔法。雜染者。染謂煩惱等。與染雜者諸有漏也。

經。此是善(至)此是過失。

讚曰。此有六對。順理益物名善。可毀可壞名世間。可厭可怖名罪。漏者煩惱。猶如漏捨。甚可厭惡。有此煩惱。故名有漏。為之言作。有所為作名為有為。加功而得此德。名為功德。翻上可知。

經。此是有苦(至)此是涅槃。

讚曰。此有五對。逼迫名苦。適悅名樂。惡法可厭。劣法可捨。囂繁名生死。翻上可知。

經。如是等法有無量門。

讚曰。此結類成。上來諸門。名無量義。恐繁不述。應如理思。餘土眾生。根利易化。見光明等。便能入道。此土不然。故須丁寧一一教示。

經。此土有情(至)令其調伏。

讚曰。下釋語言所以。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法說也。

經。譬世如像馬(至)然後調伏。

讚曰。此喻說也。舊文兩喻。加楚毒者苦鞭捶等。

經。如是此土(至)趣入正法。

讚曰。此合說也。誨者示也。喻者曉也。苦切曉示。令其調伏趣入正位。

經。時彼上方(至)得未曾有。

讚曰。三彼讚歎有二。初得未曾。後興讚歎。此初也。

經。皆作是言(至)調伏攝益。

讚曰。下與讚歎。初嘆如來。後嘆菩薩。釋迦能也。是佛之姓。牟尼寂靜義。能寂默於生死諸惡。故云能寂。釋迦姓也。瞿曇望也。此雲日炙。又名甘蔗。如人姓盧是鬼子盧。此盧可重。餘盧即非。若姓釋迦。是瞿曇釋迦。此釋迦可重。餘釋迦則非。說此本緣。如別章說。釋迦實德。嘆美不窮。現為劣生。故名隱覆。極惡眾生。故名下劣。無聖法財。故名貧匱。調伏斷惡。攝益與善。

經。是諸菩薩(至)難化有情。

讚曰。此嘆菩薩。忍種種勞倦者。利眾生時。苦惱事也。勝希堅牢者。眾事惱亂不退敗也。過外道等名勝精進。世間難遇名希有。不可退屈名堅牢不可思議。策勵深也。大悲精進。為物起也。此精進言。通上諸義。一勝。二希。三堅牢。四不思議。五大悲精進。

經。無垢稱言(至)難化有情。

讚曰。四此述成有二。初述成。後嘆勝。此述成前讚歎如來。

經。諸菩薩眾(至)無量有情。

讚曰。此述成前讚歎菩薩。

經。大士當知(至)所得功德。

讚曰。下嘆勝有三。一標勝。二顯勝。三結勝。此初也。此土修行諸菩薩行。忍苦精勤。攝益弘廣。所以一生修福。勝彼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大劫。彼界眾事。皆妙香成。故言一切。

經。所以者何(至)之所無有。

讚曰。下顯勝有二。初顯所由。後顯勝行。此初文也。由修十法。濟有苦眾生。勝餘佛土。餘佛土中無苦有情及煩惱等。亦無二乘。故一生修。勝餘多劫。

經。何等為十。

讚曰。下顯勝行。有三。初徵。次顯。後結。此徵也。

經。一以惠施(至)攝諸愚癡。

讚曰。此六到彼岸。除於六蔽。以拔苦生。餘佛土中。純行勝行。無六蔽故。

經。七以說除(至)樂小法者。

讚曰。四輪摧於八難。普攝有情。如前已說。餘土無八難故。以大乘法攝樂小者。餘土無小。故為殊勝。

經。九以種種(至)一切有情。

讚曰。餘土無有未種善根。一切皆是善根熟者。故此勝餘。餘土無有惡法有情。不須四攝。此行四攝。攝惡有情。故勝餘土。

經。是為十種修集善法。

讚曰。此結也。

經。此堪忍界(至)之所無有。

讚曰。此結勝也。

經。時彼佛土(至)生餘淨土。

讚曰。五問淨土之因也。此土菩薩。行前十法。住在地前。成熟幾法。不毀此法。無傷善行。或不毀善。無傷起惡。得住十地。後生淨土。若已住十地。任運生淨土。不假此問也。

經。無垢稱言(至)生餘淨土。

讚曰。六答得淨土之業。有三。一標。二顯。三結。此初也。

經。何等為八。

讚曰。下顯有二。初徵。後顯。此徵也。

經。一者菩薩(至)希望善報。

讚曰。下顯為八。見彼於已有恩。成已菩提故。非已於彼有益。不見大利故。況說三事空。有希善根。

經。二者菩薩(至)悉迴施與。

讚曰。大悲廣運。代彼受苦。大慈廣運。迴施善根。

經。三者菩薩(至)心無罣礙。

讚曰。怨親不二。平等濟拔。不為愛憎。心無障礙。罣者障故。

經。四者菩薩(至)敬愛如佛。

讚曰。憍謂醉逸。縱蕩身心。慢謂踞傲。自尊卑物。憍有七種。謂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慢亦有七。一慢。謂於劣計已勝。或於勝計已等。二過慢。謂於勝計已等。及於等計已勝。三慢過慢。謂於勝計已勝。四我慢。謂恃我高舉。五增上慢。少得多得。六卑慢。多分勝已。謂已少分劣。七邪慢。已全無德。謂已有德。昔由內憍。於外生慢。故沉生死。今應除之。敬他如佛。

經。五者菩薩(至)無疑無謗。

讚曰。昔不聞法。設聞疑謗。故沉生死。今得聽聞。應斷疑謗。

經。六者菩薩(至)不生憍慢。

讚曰。昔妬他榮。憍慢自利。故沉生死。今於他利。應無嫉妬。自利不慢。

經。七者菩薩(至)不譏他犯。

讚曰。調伏自心。令離眾惡。以心如猨猴難可禁製。故應調伏。吾日三省尚為世仁。況常思過。不毀他非。非菩薩也。

經。八者菩薩(至)菩提分法。

讚曰。於惡不放逸。於善法常求。修菩提分。曾無懈癈。

經。堪忍世界(至)生餘淨土。

讚曰。結也。

經。其無垢稱(至)無生法忍。

讚曰。品第五段。時眾利益。未求趣者。皆同發心。已修行者。得無生忍。

菩薩行品

合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中有三。上來九品。明菩薩境。此之一品。明菩薩行。識境方起菩薩行故。菩薩之義。如上已釋。行者因業。菩薩所修成佛因業。此品廣明。名菩薩行品。

經。佛時猶在(至)皆現金色。

讚曰。品段有三。初未至菴園以現相。次至佛所以陳述。後菩薩讚請以歸還。初中復三。初未至現相。次阿難怪問。後世尊具告。此初也。其彼欲來。預現前相。一變廣博。增大行故。二變嚴淨。滅煩惱故。三變金色。顯成第一殊勝果故。

經。時阿難陀(至)皆現金色。

讚曰。阿難怪問。不識此相。問此由誰。

經。佛告具壽(至)現此前相。

讚曰。世尊具告。

經。時無垢稱(至)聽受妙法。

讚曰。下第二段至佛所以陳述。大文有四。初平章欲至。二到已歸禮。三世尊指詰。四聞香怪問。初中復二。初無垢平論。後吉祥答可。此初也。佛遣來問理合自辨。況加瞻仰而為聞法。應與大眾往佛所耶。

經。妙吉祥曰(至)可同行矣。

讚曰。此吉祥答可。眾生根就。佛悲廣運。故云是時可同行矣。

經。時無垢稱(至)往詣佛所。

讚曰。第二到已歸禮。有三。初掌持往詣。次到已歸禮。後佛命就座。此初也。以神境通。令眾不起本座。並座置掌。持詣佛所。

經。到已置地(至)儼然而立。

讚曰。到已歸禮有三。初無垢歸禮。次菩薩歸初禮。後大眾歸禮。此初也。以眾置地。自禮世尊。繞已卻住。儼然而立。頂禮屈五輪以歸尊。右繞規六通而現化。七匝滅七隨眠。得七覺分。成七清淨。而佛得一切智地。得一無相。合掌表冥真境。儼然而立。蒙佛垂喻。

經。諸大菩薩(至)儼然而立。

讚曰。此菩薩歸禮。

經。諸大聲聞(至)儼然而立。

讚曰。此大眾歸禮。方申須敬。下座而歸。聞法將行。故皆儼然而立。

經。於是世尊(至)各複本座。

讚曰。下佛命就座。初命。後座。此命也。接來有禮。如法慰問。將悟聖道。令各復座。

經。時諸大眾(至)恭敬而坐。

讚曰。稟命不輕。各還本座。表將涅槃。所以先坐。坐必臥故。臥極涅槃。

經。爾時世尊(至)之所為乎。

讚曰。第三世尊指詰為四。一佛問。二彼答。三重徵。四彼述。此初文也。無垢大士。住解脫位。由此第一。名最勝智。任運能現。名為自在。妙用無礙。名神力為。

經。舍利子言唯然已見。

讚曰。二彼答也。

經。世尊復問汝起何想。

讚曰。三重徵。汝於此中。起何相解。

經。舍利子言起難思想。

讚曰。四彼述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

經。我見大士(至)不能述嘆。

讚曰。下釋難思。有二。初說無垢難思。故云我見大士不可思議。後說神力難思。於其作用神力功德。不能以算而數。不能以思而思。惟亦思也不能以言而稱以心而量。皆是尋伺道故。由此四義。不能陳述而嘆揚耳。舊云非意所圖非度所測。人非意所圖。事非度所測。又度者根也人度下不測上故。

經。時阿難陀(至)為是誰香。

讚曰。第四聞香怪問。有四。初阿難驚疑難。二鶖子傍通。三問住久如。四嘆陳佛事。初中有二。初阿難疑問。後世尊正答。此疑問也。

經。佛告之言(至)毛孔所出。

讚曰。此世尊答。

經。時舍利子(至)然出是香。

讚曰。二鶖子傍通。有三。初鶖子答。二阿難問。三鶖子述。此初也。阿難白佛。佛答菩薩毛孔所出。鶖子不問說已亦有遂自陳誠。

經。阿難陀曰(至)何緣而有。

讚曰。二阿難問。菩薩所出。乍可修成。汝等何緣復能流出。

經。舍利子言(至)供諸大眾。

讚曰。下鶖子述。初述食來所由。後述香馨所由。此初也。

經。其聞取有(至)皆出是香。

讚曰。此述香馨所由。

經。時阿難陀(至)當住久如。

讚曰。三問住久如。有四。一問香久近。二答盡食消。三問食消久近。四答食消時分。此初問也。香氣住身久近時即。猶如何等。

經。無垢稱言(至)其香猶住。

讚曰。二答盡食消也。香隨食質。食有香存。食起香氣。食消香滅。

經。阿難陀曰(至)當皆消滅。

讚曰。三問食消久近。

經。無垢稱言(至)而不為患。

讚曰。四答食消時分。有三。初總答。次別顯。後喻成。此初也。食之勢分。亦隨世食。七日七夜。住已方消。大悲神力。雖久未消。而不為患。不同世食雖經七日勢盡消化而有為患。此言七日。且隨世食。多分為論。非要定爾。或增或減有不定故。且如聲聞利根得果。有六十劫。菩薩發心證無生等。必一大阿僧祇。若得已方消。豈只七日得聲聞果。唯經七日證無生等。三生得果。不經七日由此故處。且隨世食。多分為論。

經。具壽當知(至)然後乃消。

讚曰。二別顯有三。初顯得聲聞。後顯得菩薩。聲聞有三。此從凡得見諦。具壽者。舊云慧命。呼阿難陀為具壽也。世間有情。多愛於命。聞言長壽。誰不生歡。出家之人。多愛智慧聞言智慧。誰不生喜。亦如俗人之愛命也。由此舊經呼為慧命。壽者命也。具足世命。及具出世之智慧命。不可偏彰故。命雙呼。通言具壽。已發聲聞之心。未入見諦。食已要入。然後乃消。極速三生極遲六十劫。正性離生義如前釋。

經。未離欲者(至)然後乃消。

讚曰。此第二從見諦得離欲。得離欲者。不還果也。

經。未解脫者(至)然後乃消。

讚曰。此第三從有學得無學。心解脫者俱解脫阿羅漢果。得離諸欲定障解脫涅槃八解脫故。

經。諸有大乘(至)然後乃消。

讚曰。下顯得菩薩。有四。此從凡夫具菩薩性。要發大心。然後消化。義顯無性不得此食。不發心故。雖具世間有漏五根。此利出世。故彼不得。義顯此食至得部行獨覺。然後乃消類聲聞故多不逢佛。故不說之。類顯聲聞具種姓者得食發心然後乃消。此文中略。義類應有。

經。已發無上(至)然後乃消。

讚曰。二已發心。要得初地。無生初得。在初地故。三從初地要得八地。具足不退。在八地故。四從八地要至補處補處乃在一生系故。亦應一生系得此食已。成佛乃消。然為一生多居知足。此食不至一生之身。故略不說。或義應有。文略無之。

經。具壽當知(至)然後乃消。

讚曰。三喻成也。初喻。後合。此喻也。

經。食此食者(至)然後乃消。

讚曰。此合也。食如藥王。惑同眾毒。准此法喻。唯喻得道斷惑根本。不喻種姓創發心等。未斷惑故。或復此喻。通喻一切伏斷正斷。皆名除故。

經。阿難陀言(至)作諸佛事。

讚曰。下第四以嘆陳佛事。有二。初阿難讚歎。後佛陳佛事。此初也。佛以利樂有情之事。故名佛事。

經。佛即告言(至)作諸佛事。

讚曰。下陳佛事。有三。初印談佛事。二例說所餘。三佛身同異。此初也。如是如是。印成前說。談其佛事。所致如此。

經。爾時佛復(至)作諸佛事。

讚曰。下例說所餘。有三。初牒無垢佛事。次顯所餘佛土。後結成勝益。此初也。

經。如是於餘(至)而作佛事。

讚曰。下顯所餘佛土。餘有十四餘種。分四。初之十種。別別悟入。次有二種。悟入三性。次有一種。因言悟道。後有一種。因寂證法。名為佛事。此初五種。由觀光明。或光所觸。眾苦皆除。思得智慧滅癡闇故。見菩提樹。思覺樹生。起四無量。蔭群生故。見諸菩薩。發心修行。希同類故。如念地藏。不念釋迦之類。見佛相好。發心欣樂。厭生死身。獲大果故。由見化人。根器方熟。知佛神用。起願樂故。

經。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讚曰。此有五種。由見衣服。起慚愧故。出見臥具。欣修四禪。起淨命故。由見飲食。思求覺漿解脫之味。欣法食故。由見園林。修習總持無漏法故。由見台觀。欣淨土等諸妙處故。

經。或有佛土(至)而得調伏。

讚曰。下有二種悟入三性。為二。初別悟入二性。後一悟入依他。此入所執及知圓成。由觀虛空。都無性相。悟入所執生法二我體無亦爾。由此有情調伏斷執。悟二性無。達二空理。

經。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讚曰。此入依他。聞言宣說幻等十喻。非有似有。誑惑愚夫。因緣之事。便入依他。

經。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讚曰。此之一種。因言悟道。聞語宣說諸法真性。便知圓成。聞說俗相。便知依他。既知二諦。悟所執無。唯有境相。便知所執。名入三性。詮此三故。

經。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讚曰。此後一種。因寂悟法。由見佛土寂然漠然。無言惡。無說善。無所訶責。亦無讚歎。無所思惟。無推求諸法。亦無分別戲論諸法。無表彰。無指示。悟法性相本性寂漠。體離言路。過尋思境。或前因言。悟世俗諦。今因寂寞。悟勝義諦。

經。如是當知(至)亦無數量。

讚曰。下結成勝益。有四。初顯佛事眾多。二顯動止皆益。三明眾多所以。四勸示道理。此初也。以世界無量。佛土無邊。佛既無邊。利事無數。

經。以要言之(至)皆名佛事。

讚曰。此顯動止皆益。行住坐臥名威儀。或去或住名進止。緣領諸境名受用。凡所起作名施為。不獲廣說。且要言者。如是等類。一切皆令所化調伏調生長善伏制斷惡。是故一切皆名佛事。如問阿難當天雨不。知而問者。欲令餘人審諦事故。佛知尚問。況於我等。故皆佛事。

經。又諸世間(至)而作佛事。

讚曰。此明眾多所以。八萬四千法門者。賢劫經云。時有菩薩。名曰喜王。宴坐思惟。過七日已。來謂佛所。自言世尊。行何三昧。速證法門。佛告喜王。有三昧名了諸法本際。菩薩行已。速入八萬四千法門。如從最勝光曜。乃至最後分佈佛體。有三百五十。於此一一。皆行六波羅蜜。成二千一百。如彼經中一一別說彼六度相。此復一一。對治貪嗔愚癡各增及三等分。此之四種。有情心行。成八千四百。如是一一。復各對治四大種中及六無義所生過失。如是合成八萬四千。六無義者。即六境也。不生義利。故名無利。由眾生機有八萬四千。所起之病亦八萬四千。所治之病既八萬四千。能對治行亦八萬四千。行既八萬四千。能詮法門亦八萬四千。眾生既為四魔所嬈。八萬四千煩惱所嬈。如來即以對治彼法。施作佛事。佛事者。本治惑病。應物機故。

經。汝今當知(至)一切佛法。

讚曰。四勸示道理。有四。初牒示悟入。二勸除順違。三令生信樂。四釋成前義。此初也。能知上法。名為悟入一切佛法。悟知佛法。本利生故。能詮所詮。能治所治。能生所生。不過如前所說法故。

經。若諸菩薩(至)不生憂恚。

讚曰。二勸除順違。見淨土之順已。勿生歡喜而起貪著。見穢土之違已。勿生憂惱而起瞋恚。淨之與穢。俱利樂故。

經。於諸佛所(至)嘆未會有。

讚曰。三令生信樂也勿起下劣。當生上品信樂欲等。

經。諸佛世尊(至)差別佛土。

讚曰。釋成前義。十方諸佛。功德皆同。由得真如平等性故。又初地上得三平等。一佛。二菩薩。三一切有情。佛身功德均。菩薩二行均。眾生大悲均。空無實我均故。又得十種平等性故。一證得諸法增上喜愛。二違離異相非相。三領受一切緣起。四弘濟大慈。五無待大悲。六隨諸眾生所樂示現。七一切有情敬受所說。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九世間苦樂皆同一味。十修殖無量功德究竟。由證真如及三十平等。故佛功德一切平等。勿生憂喜貪嗔違順。但為眾生。現土淨穢。非法不平土有好惡。本同末異故。

經。汝今當知(至)都無差別。

讚曰。自下第三佛身同異。國土同異。便說身故。大文有二。初舉喻顯同異所由。後廣法說平等之相。初中有二。初喻。後法。此喻也。雖所依地勝劣不同。金銀淨穢。相有異故。而上虛空。都無差別。

經。如是當知(至)都無差別。

讚曰。應物現身。種種不同。合前所依地有勝劣。無礙智慧。究竟無盡。圓滿無缺。都無差別。合上虛空無盡亦無缺。福慧似彼。故以為喻。他受用身及變化身。為物現故。有種種異。自受用身。一切平等。由證真如等法身故。

經。汝今當知(至)悉皆平等。

讚曰。下廣法說平等之相。文有其四。初佛德平等。二名號平等。三讚歎深達。四阿難謙退。初復有二。初標。後顯。此標也。

經。所謂最上(至)不其佛法。

讚曰。下顯平等。最上者第一故。周圓者遍十方。無極者後無盡。此三句通下諸別句。一一皆通下諸句故。下別句中。初別明內德。次別明外德。後雙顯二德。此初有九。一形量色。二威光。三相好。四族姓。五尊貴。六清淨五蘊。七諸力。八無畏。九不共佛法。此九皆最上週圓無極故。初五身等。後四德等。

經。大慈大悲(至)威儀所行。

讚曰。此別明外德。有七。一大慈。二大悲。三大喜。四大捨。五利益。六安樂。七威儀所行。四無量者。凡聖三乘。通有漏無漏。通假實想。唯觀欲色。不通無色。此言大者。唯聖非凡。唯大非小。唯無漏非有漏。唯實相觀非假想。通緣三界。唯佛所起。境大。行大。利樂大故。別標大名。利益攝善。安樂離惡。利益離苦。安樂與樂。如是等門。有十義別。如唯識疏。威儀者。行住坐臥利益方便。所行者。佛所行處。謂游化境。

經。正行壽量(至)悉皆平等。

讚曰。下雙顯二德。有六。一正。行三業也。二壽量。隨眾生略無盡期故。三說法。四度脫。令離苦。五成就。令得離果。上明內身。六明淨土。如是一切悉皆平等。由謂往因。時分遇緣。精勤意樂。證真法性。三十平等。皆平等故。今得果時。內外二法。內身外土。一切無別。

經。以諸如來(至)名為佛陀。

讚曰。二名號平等也。以諸佛法最上週圓究竟無盡。無盡即無極。三義等故。其名亦同。一同名。三藐三佛陀。謂正等覺。初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正也。佛陀覺者也。應雲正覺者。等覺者正覺者。合名正等覺者。初正覺者。異凡夫。凡夫耶覺故。次等覺者。異二乘。二乘唯知生空無我。偏覺法故。後正覺者。簡異菩薩。菩薩雖正覺等覺。未正圓滿覺諸法故。兩正名同。合名正等覺。二同名達他揭多。此雲如來。涅槃經云。如過去諸佛所行妙行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涅槃。故名如來。如他修行。如他證理。來證涅槃。故名如來。佛陀覺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佛陀。佛有十號。但舉三者。正等覺智德也。覺諸法故。如來斷德也。斷諸煩惱。顯真理斷。故名斷德。佛陀恩德也。覺悟他故。又三最勝。所以偏彰。

經。汝今當知(至)亦不能盡。

讚曰。三讚歎深遠。有四。初略總顯說法難窮。次設指陳聽聞難盡。三顯諸佛萬能了說。四總結成德辨難思。此初也。

經。假使三千(至)亦不能盡。

讚曰。此設指陳聽聞難盡。念者明記。總持者聞文義持。多聞者廣聞三藏。久積聞故。

經。此正等覺(至)唯除諸佛。

讚曰。此顯諸佛方能了說。除佛非餘所能究竟說了三義。宣揚者言說也。抉擇者慧了也。

經。如是當知(至)不可思議。

讚曰。此總結成德辨難思。功德既無量。妙辨亦難思。菩提無量。故能抉擇。妙辨難思。故能宣說。

經。說是語已(至)多聞第一。

讚曰。四阿難謙退。初後佛止。此初也。於此三義。久聽不知。昔號多聞。今成少識。故今謙退。不敢福第一。

經。佛便告曰(至)非於菩薩。

讚曰。佛止有三。初會昔名多聞第一。次總止之不應高測。後校量勝劣。此初也。

經。汝今且止(至)無能測者。

讚曰。此總止之不應高測。結喻顯成不聽高測。文可知也。

經。汝等聲聞(至)亦不能及。

讚曰。此量勝劣。汝勿輒思菩薩所有一切境界。下測上位。根地人度悉有異故。其無垢稱。於一食前。請座設食屏室納賓。如上所陳。所現神力。二乘乃於百千劫作所不能及。解脫菩薩。既非餘境。不可校量。神通境故。

經。時彼上方(至)捨離是心。

讚曰。下品第三段菩薩讚請以歸還。有三。初讚悔請法。次佛為廣說。後歡喜供養讚德而還。初中有二。初讚悔。後請法。初中復二。初標。後釋。此初也。本在香城。見穢下想。今聞妙理。生悔愧後。本謂釋迦身卑土穢。生下劣想。謂下劣於妙香佛界。何知今者佛身內德。及實淨土。本來平等。為有情現。身土不同。故悔前心。而生後悔。

經。所以者何(至)示現佛土。

讚曰。此釋前標所悔愧事。佛境難思。為有情故。我時不測。故有悔心。如如有情者。有情意樂非唯一故。如是如是者。佛利樂事亦非一故。隨彼有情種種所樂。佛乃為現種種身土。我先不知。故生下劣。今知是已。故生悔愧。

經。唯然世尊(至)常念如來。

讚曰。此請法也。覩物思人。在俗常意。況聞妙法。不念如來。

經。說是語已(至)當勤修學。

讚曰。下佛為廣說有二。初總也。後別。此總也。解脫法者。即無為理。無漏諸法。離諸煩惱。名為解脫。門者教也。教能顯義。名之為門。

經。云何名為有盡無盡。

讚曰。下別有三。初釋二義令不盡不住。次廣說二不盡不住。後結成二不盡不住勸勤修學。初復有三。初問。次顯。後勸令不盡不住。此初也。

經。言有盡者(至)無生滅法。

讚曰。此釋二相。盡有二義。一剎那盡滅。二後終盡滅。有為有盡。無為無之。

經。菩薩不應(至)住於無為。

讚曰。此勸彼令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令不盡有。滅盡有為而更不起。以諸菩薩常修有為行。故名不應盡其有為。不究竟住無為涅槃。常殖生死化眾生故。此顯不盡涅槃之道。或離二邊。顯中道義。

經。云何菩薩不盡有為。

讚曰。下廣說二不盡不住。有三。初別明不盡有為。次別明不住無為。後二相對雙辨二種。初中復三。初問。次答。後結。此問也。

經。謂諸菩薩(至)不捨大悲。

讚曰。次答有二。初明不盡之意。後明不盡之相。此初也。何故不盡滅有為。而更起作。以諸菩薩不棄慈悲。常於生死。化眾生故。不棄慈悲。通下諸句。由不棄二。故有下事。

經。曾所生起(至)而不暫忘。

讚曰。下明不盡之相。今有五十五句。舊經但有五十句。此初句也。於得一切智之心增上意樂。寶重勿忘。此等諸位。不應別配。但可總釋。或此諸行。皆唯十地。不棄慈悲。皆言大故。增上意樂。名曾生故。若在地前。其增上意。正在其位。不名曾故。由此故知唯說十地。

經。成就有情(至)終無厭足。

讚曰。此有四句。一利生無倦。二不棄攝事。三護持正法。四於善無厭。

經。常樂安立(至)而無怖畏。

讚曰。此有五句。一凡所修善常修迴向。二求法無懈。三演法不卷。卷謂卷縮。一向施故。不卷縮惜。四膽供諸佛。五生死不畏。上已十句。

經。雖遇興衰(至)能不耽染。

讚曰。此有五句。一八風不動。興衰不欣慼。二不輕末學。後可過己故。三己學敬愛。四於煩惱所雜一切有漏。能如理思。不隨增長。五於涅槃樂。能不耽染。

經。於己樂事(至)生善友想。

讚曰。此有五句。一己樂不著。二他樂不嫉。三不味諸禪。四雖淤三界五起四生。而行化導。如游宮苑。甚生歡喜。不為厭離。五見求來者。生善友想。成我菩提之大業故。二十句已。

經。捨諸所有(至)不令究竟。

讚曰。此有五句。一好捨無悋。二於智迴向。三救護犯禁。四速滿諸度。重如父母。五於三十七品。如世翼從。助成聖道。不同二乘。修令究竟。

經。於諸善法(至)無礙大施。

讚曰。此有五句。一常勤修善。二樂嚴佛土。三欣讚佛土。四速成佛土。舊經此三合而為一。明佛土故。五為滿相好。修無礙施。三十句也。

經。為身語心(至)忿恨煩惱。

讚曰。此有二句。一持戒嚴三業。二堪忍固身心。舊云意而有勇。

經。為令所修(至)般若刀杖。

讚曰。此有三句。一流轉滿所修。舊云生死無數劫。文少意異。將新解之。然此句居前。前句居後。二聽法堅自心。三修慧害煩惱。般若如刀杖。御害煩惱諸怨賊故。上六六度。

經。為欲荷(至)善巧化智。

讚曰。此有三句。一遍知三科荷有情智慧故。能度有情。知唯有法可能化度。故名荷擔。二精進降魔。魔謂四魔。此四即軍。或軍有十。如龍樹說。欲為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飢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睡眠第五軍。怖畏為第六。疑悔第七軍。瞋恚為第八。利養虛稱九。自高蔑人十。如是等軍眾。厭沒出家人。我以禪智力。破汝等諸軍。得成於佛道度脫一切人。三離慢求於巧化道智。為護正法。不自貢高。善求利他之智。於佛正法。能為護持舊云常求無念實相智慧。無所思念無漏正智。名為無念。非無心念。

經。為諸世間(至)一切世界。

讚曰。此有二句。一常有小欲不多求。知足不更求。修行八大人覺等故。欲令世間愛重自身受我化故。若性多求。得已更求。世便不重。不受自化。二雖順世間。世法不染。四十句已。

經。於諸威儀(至)正念總持。

讚曰。此有三句。一示現殺等。一切所作而守威儀。二發通起慧。利樂有情。三持所聞法。為起慧念。

經。發生諸根(至)常無權滯。

讚曰。此有二句。一發生諸根勝劣妙智。為斷疑惑。應根說故。二證無礙辨。演法無擁。

經。為受人天(至)四無量智。

讚曰。此有二句。一修十善。為受喜樂。二修四無量。開梵天路。生梵天者。修四無量。無量乃是梵天因路。令修無量。名開彼路。不必生於梵天處故。

經。為得諸佛(至)心無深滯。

讚曰。此有三句。一為得佛聲。勸他說法。隨喜他善。讚言善哉。二為得佛威儀。修靜三業。三為所修勝。於法無染。五十句已。

經。為善調御(至)勸眾生學。

讚曰。此有一句。勸學大乘調御菩薩。

經。為不失壞(至)種種大願。

讚曰。此有二句。一恆不放逸。功德不失。二常修妙願。善根增進。願所策故。

經。為欲莊嚴(至)善巧方便。

讚曰。此有二句。一修善根莊嚴佛土。二修善巧所修無盡。迴向佛智。故善無窮。不爾所修受果盡故。此五句已。舊經中。前佛土闕二。及闕此後三。故唯五十句。

經。諸善男子(至)不盡有為。

讚曰。此第三結。

經。云何菩薩不住無為。

讚曰。下第二解不住無為。有三。初問。次答。後結。此問也。

經。謂諸菩薩(至)不樂作證。

讚曰。下答有二十一句。舊有十九句。亦通所修。不須別配凡聖位次。此有三句。行者緣覺。證者冥會。雖流此三。智不畢竟。專冥會三。不同二乘住彼三中。此中三境。皆取無為。不是畢竟證於無為。名為不住。

經。雖行無作(至)故意受生。

讚曰。此有三句。作謂造作。因緣和合之所作故。體即有為。雖行無為無作之法。不樂作證。雖觀有為後終滅盡無常真如。於善不厭。雖觀苦理。故意受生。利樂一切。大乘無常苦空無我理。如前聲聞品中已說。

經。雖樂觀察(至)厭患身心。

讚曰。此有四句。觀自身無我。不厭身故。不入涅槃。觀他無有情。化他無倦。雖觀涅槃。而不畢竟永入寂滅。化眾生故。雖觀真如遠離苦身。而得安樂。不厭身心。願安樂。不厭身心。願盡生死。度有情故。

經。雖樂觀察(至)利眾生事。

讚曰。此有二句。阿賴那者。雖具三藏。今取能執藏。無阿賴耶。是無能執藏義。雖無能執藏體。亦有能藏之法。即請白法藏大乘教也。經十德中。第八清淨。第九鮮白。清淨者。自性解脫故。其所說法。一剎那中亦無過失離三毒根。離諸繫縛。故性解脫。非有三毒而起說故。鮮白者。相續解脫故。非唯一念無其過失。相續說之亦離諸過。又前清淨法體離過。此中鮮白。能令學者身亦鮮白。雖觀生死永盡。無能執藏之體。不棄清白之教。以化眾生。雖觀無生之理。常行荷負利眾生事。

經。雖觀無漏(至)不捨大悲。

讚曰。此有三句。雖觀無漏無為。還順有漏流轉。行者運動起作之義。無行即無為。雖觀無行。常行利樂。雖觀內外無我之理。不捨大悲。拔有情苦。

經。雖觀無生(至)所修智慧。

讚曰。此有三句。雖因同二乘觀無生理。不隨二乘之正位。雖觀空寂。而不空寂所修福德。雖觀遠離。不遠智慧。

經。雖觀諸法(至)安立佛種。

讚曰。此有三句。雖觀有為無實之理。真如法性。常安住圓滿。思惟無惙。雖觀諸法無主真如。求自然智。精勤匪懈。有標幟者。諸有為也。如王以旗而為標幟。且諸有為。有能相所相。以能相四相為能標幟。一切所相諸有為法為所標幟。無為無此。名無標幟。雖觀此無為。而於了義教中。聽聞正法。安立佛種。以上諸句所言觀者。皆觀無為。所言而者皆是不住。

經。諸善男子(至)不住無為。

讚曰。第三結也。

經。又善男子(至)不盡有為。

讚曰。下第三段。以二相對雙辨二種。有十六對。舊經有四對。此有二對。修者為福。受勝生死。不住無為。修智資糧。拔眾生苦。求大菩提。故不盡有為。若住無為。盡於有為。便成二乘。永入寂滅。自利非他。是下文意。一切當知。若不住無為。不盡有為。不同二乘永入寂滅。能成二利。與樂無缺。不住無為。大悲利物。不盡有為。

經。利益安樂(至)不盡有為。

讚曰。此有二對。利生無替。不住無為。圓成佛法。不盡有為。成滿佛身。不住無為。得無畏等。不盡有為。

經。方便善巧(至)不盡有為。

讚曰。此有二對。善巧化生。不住無為。妙智常觀。不盡有為。修報化等佛土圓滿。不住無為。佛之報身常住無盡。不盡有為。

經。常作饒益(至)不盡有為。

讚曰。此有二對。常益有情。不住無為。受法無廢。不盡有為。善根無盡。不住無為。善根不壞。不盡有為。由善根力。持身功德。皆不斷壞。不盡有為。

經。為欲成滿(至)不盡有為。

讚曰。此有二對。成願利生。不住無為。不希永入於畢竟滅。不盡有為。圓意善淨進行利他。不住無為。上意神淨自利無盡。不盡有為。

經。恆常遊戲(至)不盡有為。

讚曰。此有二對。五通利物。不住無為。善圓佛智。善滿六通。究竟無盡。不盡有為。諸度自利圓滿。不住無為。本思利他未滿。不盡有為。

經。集法財寶(至)不盡有為。

讚曰。此有二對。法財無厭。不住無為。不樂二乘少法。唯示大乘廣法。不盡有為。誓願無退。恆度有情。不住無為。誓願圓滿。無休息故。不盡有為。

經。積集一切(至)不盡有為。

讚曰。此有二對。集妙法藥不息。不住無為。隨病授藥無休。不盡有為。知眾生病能外用故。不住無為。能息眾病永不休息。不盡有為。

經。諸善男子(至)精勤修學。

讚曰。此結成二不盡不住。

經。爾時一切(至)身心踴躍。

讚曰。自下第三歡喜供養讚德而還。有三。初聞法歡喜。次花香供養。後讚禮而還。此初也。聞法開發曾未悟者。勸勵已悟諸菩薩心。故大歡喜。身心踴躍。

經。以無量種(至)深沒於膝。

讚曰。此花香供養。有二。初供養三尊。後散遍世界。如文可知。有法之處。如佛塔廟。理須供養。況表佛土本所唯淨。亦表有情滅煩惱惡。故覆於地。足可修行法性等益。故深沒膝。

經。時諸菩薩(至)便往彼國。

讚曰。此讚禮而還。身業歸故頂禮。語業歸故稱讚。利益既周。故須還國。

說無垢稱經讚卷第六(本)

說無垢稱經讚卷第六(末)

觀如來品

合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中。分三。初九品明菩薩境。次上一品明菩薩行。此之一品。明菩薩果。修行當必成大果故。如來之名。已如前釋。觀者察。智見照察。名之為觀。恐修妙行者執有實如來。不解正觀二身差別。今教正觀。求證作佛。因無垢之來意。陳如來之妙體。此品廣明。名觀如來品。

經。爾時世尊(至)觀如來乎。

讚曰。佛身有二。一實。二權。由此二種。品段有二。初如來發問。明觀法身如來。或兼自受用身。證會一切智智下。明自受用身。俱實身故。後鶖子發問。因見無動佛事。明觀他受用身。兼顯釋迦居雜穢土是化身佛。俱權身故。下鶖子嘆無垢稱言。乃能捨彼清淨佛土。而來樂此多雜穢土。故知無動是他受用。釋迦為化身。諸佛之身。不過實權。此觀如來。一切皆具。但以釋迦權化隨事因鑒。法報二身。理幽頗曉。寄此發問。明觀如來。非唯觀釋迦之化身也。佛地論雲。佛身有二。一法身。二生身。真如法身及自受用身。俱名法身。實功德法所集成故。他受用佛及化身佛。俱名生身。非實德故。由此科文。准彼為二。初文有二。初問。後答。此初也。牒先來意。為觀如來。汝於如來云何觀耶。為觀權相。為觀實身。

經。無垢稱言(至)如是而觀。

讚曰。下答有三。初總標。次別釋。後結正。此初也。空理義雲。釋迦之身。權形世俗。有相可見。真佛之體。諸法性空。無形無相。都不可見。今觀真佛。故言我觀都無見也。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耶路。不能當見我。故觀如來。都無所見。應理義雲。法身真理。無相無形。自受用身雖是五蘊。微細殊妙。十地菩薩。尚不能知。況餘下位。體充法界。亦不可以色心形相而可取之。亦都無見。故此總答如是而觀。舊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實相即真如。與新稍別。唯得作法身一解。

經。何以故(至)現在不住。

讚曰。下別釋也。空理義雲。下觀真身有二。初略釋。後廣釋。此略釋也。依俗化形。從於過去前際修來。往於未來後際化導。現在出世。住教眾生。可有所見。真諦無形。性本空故。都無三世來往現住。如何可見。故觀如來。都無所見。般若又云。彼如來妙體即導師法身。彼體不可見。彼識不能識。應理義雲。下釋有二。初至蕭然解脫。明觀法身。後證會已下明觀自受用身。初中有二。初略。後廣。此略也。何故觀法身都無所見。非三世故。三世攝者可有見故。

經。所以何者(至)其性非識。

讚曰。空理義雲。下廣釋。觀真身。永離一切世俗眾相。雖有種種文句不同。意論真身離眾相也。雜蘊性空。然非一向。故觀蘊外。真性非識。應理義雲。下廣法身。文合有六。一離五蘊相。二異三有身。三順出世道。四遣法非法。五同真超俗。六離系解脫。此初文也。五蘊真如。是佛法身。故觀蘊如非即五蘊。故般若云。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加來妙體。即法身佛。體不可見。識不能知。然涅槃等雲。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者。是報身佛。故不相違。舊經云。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者。依空理義雲。聲謂有相。如謂空相。性謂因緣。色屬因緣。都無自性。依應理義雲。聲謂依他。如謂圓成。性謂所執。此三依詮。法身廢詮。故皆不觀。雖作此解。違新翻文。義可同也。

經。不住四界(至)遠離三垢。

讚曰。二異三有身。有六。一不住四界地水火風。非四成故。二同虛空界。無所罣礙。唯以虛空為譬喻故。三非內六處。起性自常故。舊曰。六入無積。非積六塵為自性故。四趣世六根路。正智所證故。五不雜三界。純無漏故。六遠離三垢。遠貪瞋癡。垢為自體故。

經。順三解脫(至)無障礙障。

讚曰。三順出世道。有三。一順三解脫。三解脫體。謂空無相無願。法身乃是妙智之境。順能緣之正智也。二隨明者。宿命天眼漏盡三智。斷三際愚。照洞三世。故名三明。至者到也。到三明者。謂菩提智佛之法身。隨順能到之三明也。此真如體。非是無漏慧明。而稱為明。慧真性故釋明義。非能到而稱到。體是所到。能到性故釋至義。三至一切法無障礙際。此真如性。到一切法。或智障品。無障無礙。極邊際故。

經。實際非際(至)其性俱離。

讚曰。四遣法非法。有四十七句。舊有二十九句。此有三句此中諸句。一向遮執。但是言說。但是分別。一切皆非法身本性。言說分別不稱理故。今為遮此。故言非也。且如初句。雖是實際。非是名言及分別際。二真如亦爾。非定真如。三故常無所住。亦非能緣智。故不相應。時等依等處等事等名相應故。亦俱離真如境與智也。

經。非因所生(至)非異能初。

讚曰。此有六句。一非因緣起。二非有無相。三非自他相。四非一異。五非所相。六非能相。因親唯因緣。緣疎餘三緣。所相者所表。能相者能表。此二皆有即離同異。一切皆非。舊云。不一相空。不異相有也。不自相自相。不他相共相。非無相遣相也。非取相取相也。

經。非此岸(至)無住無去。

讚曰。此有九句。三去及來。合為一故。此岸謂生死。彼岸謂涅槃。中流謂煩惱。非俱者。非亦內外。非不俱者。非非內非非外也。舊云。而化眾生觀於寂滅而不永滅雲而非眾生觀應寂滅。非永滅也。非是法身而能化也。不此彼體也。不以此彼者。不以此彼而可顯示。不可世智知。不可以分別心識。

經。無名無相(至)無少義可說。

讚曰。此有七句。名謂能詮。相謂所詮。不住色蘊有分身中。亦不離此。無少體可以指示。無少義理可為他說。

經。無施無慳(至)無慧無愚。

讚曰。此有六句。六度六蔽各各對故。

經。無諦無妄(至)非所取。

讚曰。此有八句。諦實妄虛也。一切語言施為造作。普皆斷惑。

經。非相(至)平等平等。

讚曰。此有六句。非相狀。非不相狀。非為作。非不為作。體無算數。離諸算數。體無障礙。前後相似平等。前如後前平等。後如前後平等。

經。同真實際(至)無覺不知。

讚曰。五同真超俗。初二句同真。下七句超俗。實際者。無分別智。無到所緣。法身同彼。法界者。諸功德法性。法身等彼義等體故。此二句同真。能稱者能說。所稱者所說。諸稱性者能所說性。量謂籌量。三義亦爾。

經。離諸繫縛蕭然解脫。

讚曰。六離系解脫。不為物物。名法身也。

經。證會一切(至)週遍一切。

讚曰。下觀自受用身。合有十七句。初四句。明報身體。後十三句。離法執著。此初也。能緣正智。能證會此。而成一切智及一切種智。心境兩冥。理與神會。故言平等。獲得有情無二本性。本性真如無差別故。或此悲智。等緣有情無有二故。逮者及到。到一切法無差別性。即此心智佛之菩提自受用身。週遍一切。無所不在。等真如故。舊云等諸智。得一切智智諸佛皆等。同眾生者。觀諸眾生無二。真性同故。

經。無罪無倦(至)無起無盡。

讚曰。下有十三句。離諸執著。此有七句。罪謂苦果可毀厭故。愆謂業惑甚過失故。濁謂三業依止外道顛倒見生。聖教對治不信溷濁之所攝故。穢謂三業能污相續。依此發生如是障業。又損滅見所攝增惡清淨所立法義名穢。薩迦耶見所攝障真無我見義名濁。一切無礙。亦無執著。離三分別及七分別八分別等。無物之所作。無物之所生。此遮自然等作之與生。亦遮有實諸法作生。亦無虛實及實起盡。或復無趣生起。亦無諸起盡。

經。無曾無當(至)所不能說。

讚曰。此有六句。無實過未。故無曾當。無五怖。無漏染。八風不動。故無憂喜。已到究竟。故無欣厭。二三七等。分別不緣。唯智能證。言不可說。無言能證。性是依他。亦離諸著。

經。世尊如來(至)名為邪觀。

讚曰。此結正。此觀法報二種真身。名為正觀。權為真及邪觀故。

經。爾時舍利子(至)堪忍世界。

讚曰。下第二段鶖子發問。因見無動佛。修觀他受用身。兼顯釋迦居雜穢土。是化身佛。俱權身中有四。初鶖子發問。二如來廣答。三欣見妙喜。四鶖子讚揚。此初問也。不但鶖子未識來由。亦寄此徵。以彰他報。天女既言本性。問往不問所從。淨名既為物生。問來而不問往。

經。世尊告曰汝應問彼。

讚曰。下如來廣答。有三。初推答以顯理。後自答以彰事。舊云。問維摩詰。無問佛文。下佛自陳。又無問處。極成乖角。初中有二。初推問。後問彼。此初也。鶖子問事從何處來。故佛自陳事蹟而答。因今訪問。得悟深理。故推問也。

經。時舍利子(至)來生此土。

讚曰。下問彼有八。一正問。二返詰。三正答。四責徵。五正答。六引問。七印可。八陳正。此初也。

經。無垢稱言(至)可沒生乎。

讚曰。二返詰也。若應遍知。滅應作證。舉有漏無漏之異。正證理時。而為問也。

經。舍利子言(至)可沒生也。

讚曰。三正答也。正證入理。無少沒生。

經。無垢稱言(至)來生此土。

讚曰。四責徵有二。一責先徵。二更徵責。此初也。

經。又舍利子(至)而來生此。

讚曰。更徵責也。上以理窮理無沒生。下以事詰事無沒生。

經。舍利子言(至)有沒生也。

讚曰。五正答也。化既非真。故無生沒。

經。無垢稱言(至)如幻化耶。

讚曰。六引問。引教為問。以徵義宗。

經。舍利子言如是如是。

讚曰。七印可也。

經。無垢稱言(至)來生此土。

讚曰。八陳正。前以理等已無沒生。今以事齊何鬚髮問。有二。初直例。後顯示。此初也。

經。又舍利子(至)諸行續相。

讚曰。下顯示有二。初別解沒生之相。後正釋之。今言。沒者有為諸行死斷滅相。生生者諸行相續之相。體非常斷。似彼二相。故名沒生。

經。菩薩雖沒(至)惡法行相。

讚曰。此正釋之。雖示有沒。不斷善行。無斷相也。雖示有生。不續惡行。無常相也。此沒生無斷常相。

經。爾時世尊(至)來生此界。

讚曰。下自答以彰事。有三。初佛指告。次鶖子讚揚。後無垢問答。此初也。東方世界。名曰妙喜。種種莊嚴見生喜故。佛號阿閦。此雲無動。八風不擾。四魔不侵。常安不變。故云無動。為度眾生。此從彼生。

經。舍利子言(至)多雜穢處。

讚曰。此鶖子讚揚。彼他報土。故言清淨。此變化土。故言雜穢。

經。無垢稱曰(至)樂相雜住。

讚曰。下無垢稱問答。有五。此無垢問。

經。舍利子言(至)眾冥都息。

讚曰。二鶖子答。明生暗滅。故不樂雜。意顯菩薩實不樂與惡生同住。

經。無垢稱言(至)行瞻部州。

讚曰。三無垢問。為釋疑雲。若不樂雜。何故菩薩來生此耶。故為此問。

經。舍利子言(至)作照明故。

讚曰。四鶖子答。

經。無垢稱曰(至)煩惱暗耳。

讚曰。五無垢稱釋。文顯義易。故不重解。

經。爾時大眾(至)聲聞等眾。

讚曰。下第三段欣見妙喜。有七。一眾咸希見。二佛命現之。三無垢思惟。四正起神力。五世尊問勸。六人天獲益。七事畢還處。此初有三。一希見土。二希見法主。三希見徒眾。如文可知。

經。佛知眾會(至)令所願滿。

讚曰。二佛命現。何故如來不現令見。命無垢現。欲顯居士助佛化者。尚示神通。況如來耶。又彼本土。令其自現。何假佛耶。又何簡自他。宜現便得。又欲顯菩薩皆生淨土。必有他受用身。知釋迦身為他權化。故令彼現。理亦無違。

經。時無垢稱(至)男女大小。

讚曰。三無垢思惟。有三。一思移世間器有情界。二思移出世佛利樂事。三思移大千示諸大眾。此初文也。王都已前妙喜器界。菩薩聲聞男女大小彼有情界。

經。乃至廣說(至)海會大眾。

讚曰。二思移出世佛利樂事。有二。一思移佛及大眾。二思移於佛事。此初有三。一移如來。二移覺樹。三移海眾。眾會無邊。猶如海故。

經。諸寶蓮華(至)作佛事者。

讚曰。下思移佛事。有二。一移華。二移階。此移華也。十方佛國。欲作佛事。先以蓮華。或寄或散。如說般若。隨其近遠。十方世界。皆寄蓮華。與釋迦佛。而作佛事。法華化佛。寄華亦爾。彼淨土中。有此蓮華。故今移取。

經。三道寶階(至)寶階而上。

讚曰。二移階道。釋迦寶階。天帝使作。無動寶階。從地湧出。釋迦騰空。往於助利。三月坐夏。為報母恩。未憂將歸。天帝使大力鬼神。為佛而作寶階。中道黃金。左道馬惱。右道水精。故名三道。彼土寶階。為令人天往來有為。故從地踴。亦不相違。天下人間。為見佛聞法。人上天處。為觀天帝宮城園苑。故須寶階。十方佛事。各不同故。彼雖淨土。亦現有彼輪圍山等。如極樂佛。亦有王城父母妻子魔王調達種種等故。

經。如是清淨(至)示諸大眾。

讚曰。三思移大千示諸大眾。下從水際。不取金風。留所依故。至色究竟。不取無色。無形器故。西方取華。以繩之貫。為髣嚴飾。持彼置手。相亦類之。

經。其無垢稱(至)入此界中。

讚曰。四正起佛力。有四。初正起神通。二有緣驚問。三無緣不違。四彼此無違。此初也。

經。彼土聲聞(至)救護我等。

讚曰。二有緣驚問。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得天眼者。方覩界移。故言善逝救我護我。

經。時無動佛(至)非我所能。

讚曰。是波佛答。顯此菩薩有大威神。方便推言非我所能。豈佛不能起此神力。由此經言為化眾生方便告也。

經。彼土初學(至)不知不見。

讚曰。三無緣不違。有二。初明不知。後明驚問。此初也。報淨土內。理無人天二初等眾。今諸菩薩。如來化作。故現不知。亦無過失。或淨土者。通有報化淨土。淨土中。有人天眾江海等器。何所相違。

經。聞是語已(至)當何所往。

讚曰。此明驚問。聞諸有緣菩薩發問無動垂告。聞此語已。為方驚問。佛既先告。後皆審知。故此無答。

經。妙喜國土(至)與本無異。

讚曰。四彼此無違。彼淨土相。不隨此減。亦不增長。此亦不由他咸迫迮。二界相雜。見與本同。

經。爾時世尊(至)聲聞等耶。

讚曰。五世尊問勸。有四。一佛問。二眾答。三無垢施華。四如來重勸。此初也。

經。一切咸言世尊已見。

讚曰。二眾答也。

經。時無垢稱(至)菩薩等。

讚曰。三無垢施華。神力化作種種華香。自作教他。令眾供養。彼菩薩等。顯大慈悲勸眾行故。此明無垢勸修。下明如來勸修。

經。於是世尊(至)諸菩薩行。

讚曰。四如來重勸。欲外成淨土。內身為菩薩。應學彼佛本菩薩行。即諸經言。度脫諸眾生。即生不動國。等一切勝行。

經。其無垢稱(至)所居佛土。

讚曰。六人天獲益。初人天發願。後佛記當生。如文可解。

經。時無垢稱(至)兩眾皆相見。

讚曰。七事畢還處。分離之時。彼此皆見。

經。爾時世尊(至)菩薩等不。

讚曰。下第四段鶖子讚揚。有二。初佛問彼。後彼答讚。此初也。知其已見而更間者。欲發其詞。令聲聞等同願讚故。

經。舍利子言(至)世尊已見。

讚曰。答讚有四。一答。二願。三欣。四讚。此答也。

經。願諸有情(至)如無垢稱。

讚曰。二願有三。一願諸眾生皆居淨土。二願成福慧似無動佛。三願獲神通如無垢稱。如文可知。

經。世尊我等(至)如是大士。

讚曰。三欣也。欣慶自已得植良緣。學彼勤修菩薩行故。

經。其諸有情(至)精進修行。

讚曰。四讚有十。一三慧俱能益。但聞此教。猶名大益。尚能畢竟永拔生死。何況六德。一信解。二受持。三讀。四誦。五說。六修。中邊論雲。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此總標中信解。即是思惟所攝。下文有二。供養書寫。並前為九。下隨喜者。或是施他十行皆足。

經。若諸有情(至)諸佛相續。

讚曰。下有九句。別顯經德。舊有六句。此有二句。一手得獲珍財。若手得。便獲法寶。能為大利。可珍重故。修行所攝。二信解紹佛種。若信解。便繼佛身。相續身也。信解即是信。及聞思慧為佛因。故名紹繼。

經。若諸有情(至)無上止法。

讚曰。此有二句。一讀誦為勝伴。若讀若誦。身為菩薩教為法佛。讀誦不離。名二為勝伴。二受持便攝正法。若有受持。便攝正法。攝者苞綜。受者領納。任持在心。恆無忘失。便為攝受無上正法。無上正法。體即大乘教理行果。

經。若有供養(至)一切智智。

讚曰。此有二句。一供學室有佛。學此法者。當持佛身。身中已有報化身因。所學即是法身如來。故能供養。學此法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二書寫攝福慧。若書寫供養此法。便為攝受福德智慧。此經能生福慧二故。

經。若有隨喜(至)不退轉位。

讚曰。此有二句。一隨喜設法施。有隨喜便為法施。此法能為眾生利益。故若隨喜。令得流行。不為障礙。便他修學。其隨喜者。便成法施。二演說近不退。為他說一四句頌。便近不退。一四句者。四句為一頌。說此經理四句周圓之處。名一四句頌。不退有四。一信。二位。三證。四行。如前已說。隨其所應。近此不退。

經。者善男子(至)已得授記。

讚曰。此有一句。思惟得授記。於此法門。一信。二解。三忍可。四領納。五愛樂。六觀察。即於菩提。已得授記。有此佛因。當得大果。雖無佛言。與記無別。故名已得。

法供養品

此一部中。合十四品。初之一品。說詮緣起分。次十一品。正陳本宗分。上已解訖。後之二品。讚授流通分中。分二。此之一品。讚歎流通。讚揚人法。令其修學。後屬累品。付授流通。付授彌勒。傳行末代。若不讚揚勝德。何以勸傳末世也。隨奉所須名供。育資身德曰養。此通財法。財為資身之什。法為長道之具。財為近世之須。順當時而有益。法為遠代之利。剋聖道而為資。今題此勝因。勸有情以信學。捨乎劣業。助法體而持修。此品具陳。名法供養品。

經。爾時天帝釋(至)解脫法門。

讚曰。品段有三。初天帝讚揚。二世尊印述。後具陳往事。勸發勝修。初中復四。初我獲希聞。二他資勝益。三敬養學者。四隨處勸說。此初也。往逢二聖。常聞妙法。今取勝境。實未曾聞。舊云自在。神通事勝也。決定實相理勝也利他自利二為勝故。此為所詮。經是能詮。

經。如我解佛(至)如理修習。

讚曰。二他資勝益。有二。初設修劣業。已成法器。況修勝行。不成大益。後明修勝行之利益。劣行有六。一聽聞。二信解。思惟也。三受持。四讀。五誦。六為他說。尚為法器。修法安法之器宇也。上說聞思。雖為劣因。已為法器。何況精勤如理修者。依教奉行。第十法行。正成佛因。謂以修慧依教行故。

經。如是有情(至)善趣戾塗。

讚曰。下明修勝行之利益。如理修習者。總有七句。分為三對。或通前劣業。皆有此能。一閉惡開善路。二遇善離惡緣。三得智觀妙境。此初也。三惡趣者。險惡徑道。善能開閉。人天趣者。夷平塗路。善能開闢。或惡趣是惡果。險徑是惡因。善趣是善果。夷塗是善因。於此二道。善道塞故。

經。常見一切(至)暴惡魔軍。

讚曰。此三句。遇善離惡緣。初一句。遇善緣修妙行故。後二句。離惡緣當成七辨及十力故。

經。淨菩提道(至)所行之路。

讚曰。此二句。得智觀妙境。道者因也。由淨菩提之因。當安妙覺之智。因此履踐。觀佛所行境界妙路。

經。復言世尊(至)善女人等。

讚曰。三敬養學者。

經。世尊若有令無障難。

讚曰。四隨處勸說也。若有處所通此法門。我等為聞。共往彼處。未信此者。勸令生信。已信學者。護令無難。令其得證。或流通者。謂書寫等。

經。爾時世尊(至)微妙法門。

讚曰。自下第二世尊印述。有二。初印可前說。後述經勝益。此初也。於善不背。讚揚慶助。是名隨喜。舊云吾助汝喜。彼非隨喜。義勢相背。

經。天帝當知(至)略說開示。

讚曰。下述經勝益。有二。初說勝故勝。後校量故勝。初中復二。初同宣勝法。後便成供養。此初也。菩提要抄不可虛廣而陳故。皆於此法門。略說開示。

經。是故若有(至)現在諸佛。

讚曰。便成供養也。宣三世佛無上菩提無相真理無上覺慧。今見隨順。則為法供養三世如來。如來之德。不過理慧二門攝故。此中有八。一聽聞。二信解。三受持。四讀。五誦。六為說。七書寫。八供養其施他修習。准此亦然。

經。又天帝釋(至)奉施供養。

讚曰。下校量故勝。有三。初校量為問。次天帝為答。後如來重成。校量有三。初現在校量。次成後校量。後正以為問。此初有三。初喻佛多少。次時節虔恭。後四事供養。西方人庶。多蒔甘蔗及竹葦麻稻。山林有。其木勁直。堅可擔。山生多稠密。如深山中。自作木林。故以為喻。如來滿果。稠滿亦然。經劫或餘。一身行恭敬。二意行尊重。三語行讚歎。四三業行承事。無所虧違。供具有三。一飲食。二臥具。三湯藥。所居唯一。謂房舍。以此上妙四事供養。能生安樂具。故名安樂供具取居。

經。於諸如來(至)嚴飾第一。

讚曰。次滅後校量。有二。初供舍利以起塔。後經時以供養。此初有三。初供舍利。次造塔量。後明莊飾。窣堵波者。先雲浮圖。音訛略也。此雲高顯。量闊四洲。上至梵世。上安表柱輪盤。傍設香華幡蓋。間以眾寶。供以伎樂。最為第一。

經。如是建立(至)讚歎供養。

讚曰。此經時供養。有三。初明時節。次明外供。後明內業。外供有十二。一華鬘。二曉香。三塗香。四末香。五衣服。六幡。七蓋。八寶幢。九燈輪。十眾珍。十一伎樂。十二種種。此各有三。一身供敬。二意尊重。三語讚歎。以此外十二事。經復時供養。燒香者。沉香之類可燒之香。塗香者。摩栴檀香以塗塔上。末香者。以香為末。散塔上故。

經。於意云何(至)獲福多不。

讚曰。三正以為問。

經。天帝釋言(至)其福聚量。

讚曰。二入帝為答。

經。佛告天帝(至)甚多於彼。

讚曰。三如來重成。初標。次釋。後結。此初也。

經。所以者何(至)非以財物。

讚曰。此釋所由。佛無上智。從此有故。法身因顯。報身因生。經唯言生。舉報佛菩提故。唯法供名供。此法利事大故。非以財物。財物供佛及窣堵波。不顯法身。不生報佛。故學此經。獲福多彼。

經。天帝當知(至)其福甚多。

讚曰。此結也。果無上覺功德甚多。供此法因。其福不少。

經。爾時世尊(至)佛世尊。

讚曰。下第三段具陳往事勸發勝修。有三。初陳往事。次以古即今。後嘆法先勸修勝益。初復有五。初佛在供養。二勸子令學。三月蓋思益。四藥王海示。五月蓋傳通。初文有七。一明時節。二標佛名。三陳界名。四彰劫名。五明佛壽。六二部僧數。七輪王供養。此初二文。劫有眾多。此說大劫。佛十號中。如來應正等覺。如前已釋。瑜伽八十三雲。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行行皆悉圓滿。又清淨三業。現行正命。及四增上心。現法樂住。皆悉圓滿。前是行行。後是住行。密護根門。是遮行圓滿。此二能顯三種不護無忘失法。由不造過。世間靜慮。遮自苦行。善逝者。謂於長夜具一切種二利德故。此中意言。如世見人富貴成立。便言此人已去竟也。今佛至果。已好去竟。故言善逝。世間解者。謂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故。由善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生死。依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於器世間。謂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又於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皆善知故。無上丈夫調御士者。智無等故。無過上故。於現法中。是大丈夫。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故。最尊勝故。天人師者。由彼天人解甚深義。勤修正行。有力能故。言佛陀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等諸習氣。現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得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此中如來。是初總序。應正等覺。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於其別中。略有二種。所謂共德。及不共德。於共德中。且說解脫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自餘明行圓滿等句。是不共德。細尋文義。亦可知也。雖涅槃經大般若等亦解十號。今且隨論。任情取捨。

經。彼佛世界(至)十二俱胝。

讚曰。此文有四。一陳界名。二彰劫名。三明佛壽。二十中劫。此以日月歲數為劫。故成二十。非增減等。違正理故。四顯僧數。三乘聖眾為弟子故。

經。時有輪王(至)能伏他軍。

讚曰。七輪王供養。有二。一明輪王。二明供養。此初也。七寶者。一象。二馬。三主兵臣。四主藏臣。五玉女。六珠。七輪寶。金輪王。七寶方具。故王四洲。此皆帝釋所有。輪王出世。從天來下。此七各各有別勝用。如正法念經第二卷及彌勒成佛經疏廣說。

經。時王寶蓋(至)奉施供養。

讚曰。此明供養以財供也。

經。過五劫已(至)奉施供養。

讚曰。二勸子令學。有二。初勸。後從。此初勸也。

經。於是千子(至)皆曰菩哉。

讚曰。下從有二。一語從。二行從。此語從也。

經。一切協同(至)奉施供養。

讚曰。此行從也。父誡既重。語行皆從。協和也。無乖諍故。

經。時一王子(至)過於此不。

讚曰。三月蓋思益。有五。一思益。二空告。三尋問。四天答。五申請。此初也。我今殷重處世已無。更若有過。當修被法。

經。以佛神力(至)最為殊勝。

讚曰。二空告也。財供世事。未足可珍。法供出世。故為最勝。

經。即問云何名法供養。

讚曰。三尋問也。

經。天答月蓋(至)廣說開示。

讚曰。四天答也。

經。王子月蓋(至)其相云何。

讚曰。五申請中。卻住已上。正申請儀。白言已下。後正請申。

經。藥王如來(至)總持經王。

讚曰。四藥王誨示。有二。初明依教。多分地前行法供養。後明依行。多分十地行法供養。初中有三。初標。次顯。後結。顯中復二。初明所供養法。後於是經典樂聽聞下。正法供養。所供養中有二。初明經體。後明經用。此經體也。有二種經。一真實甚深。二相似甚深。空理義雲。初是勝義三無性空教。後是世俗三性有教。應理義雲。初是不空不有三性等教。後唯說空三無性教。此二種經。有十種義。一世離信受。二離可越度。修學究竟。三離見。四幽玄深遠。五細密微妙。六無雜染。七了義大乘。八非三七分別能知。九菩薩藏攝。非二乘教。十總持經王。苞含一切。若教若理皆悉周備。經之王故。舊文有七。

經。佛印所印(至)所應攝受。

讚曰。此明經用。有三十句。舊有二十五句。此中四句。一佛印所印。無相真如。名為佛印。餘證真如。猶未圓故。獨名佛印。教為理所印。故言佛印所印。舊云陀羅尼印。總持性印所印。亦即真如無相理印。二能分別能開示四不退輪。三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四善攝所攝所應攝受者。謂教所詮善妙道理。及教所益一切有情。舊云。善分別義。即此二種。

經。菩提分法(至)甚深緣起。

讚曰。此有六句。一菩提分法行所隨行。隨教行於菩提分故。二七等覺支親能導發。謂教是覺支親所導引。親所發起。若七覺支。是教親導。親所發起。與菩提分。正所隨行。便無差別。舊云眾經之上。由覺支引。故為上也。三能辨說能開示大慈大悲。四拔濟有情苦。引安樂與有情。或由說慈悲。故能拔苦。舊經無此。五遠離五見六十二見趣。及離四魔怨。六分別闡揚十二緣起。

經。辨內無我(至)無起相應。

讚曰。此有二句。一辨四處離我。內處至我。外處無有情。中間無壽命及養育者。並都畢竟無數取趣。此皆是我之別名也。二與性空無相無願無生起理相應。教順理故。

經。能引妙覺(至)稱嘆供養。

讚曰。此有三句。一能引妙覺。妙覺佛也。二能轉法輪。由教能轉聖道輪故。三八部供養。

經。引道眾生(至)大法祀祠。

讚曰。此有二句。一引法供養一切勝田起十行故。二圓滿眾生一切祠祀。祠祀者法施會也。能滿法施之祠會故。舊經合此二為一。雲令入佛法藏。

經。一切聖賢(至)之所歸依。

讚曰。此有三句。一聖賢攝受。為極教故。二開發妙行。因教知故。三法義歸依。真實法與義。皆在此中。故名所歸。

經。最勝無礙(至)法嗢柁南。

讚曰。此有二句。一勝四無礙因斯而起。舊經無此。二辨法略集。梵雲嗢柁南。此雲略集。法嗢柁南。教略集也。四法略集者。一諸行無常。二有漏皆苦。三諸法無我。四涅槃寂靜。此如菩薩地及大般若勝天王說。若云鄔柁南。此雲集施。即諸經中集義之偈。謂以偈頌。集諸義理。施諸學者。名為集施。今法略集。唯是長行。故不同也。或說四義略集生四略集之教。開之為二。

經。遣除一切(至)惡魔軍眾。

讚曰。此有四句。一除棄六蔽。舊但云能救毀禁。唯是戒度所除之蔽。二驚怖外道惡見他倫執著。三開諸有情善法勢力。令生長故。四摧伏惡魔。舊經令此與外道同。

經。諸佛聖賢(至)諸佛共說。

讚曰。此有四句。一聖賢共嘆。二除生死苦。顯涅槃樂。四諸佛共說。

經。於是經典(至)名法供養。

讚曰。上明所供養法。下明法供養。此有八行。一聽聞。二信解。三受持。四讀。五誦。此二並通利。六思惟。令理顯自心之中。施設安立。其義分別開示。此理明瞭現前。自作此已。七復為他說。八方便善巧。攝護正法。如教修行。名法供養。法門有十。如前已說。其書寫及施他二。皆為財供。故略不論。唯舉七行。信解即是思惟所攝。行此則是供養所收。此行雖八。體唯有七。舊經唯六。

經。復次月蓋(至)如法修行。

讚曰。下明依行多分十地行法供養。有三。一標。二顯。三結。顯中有十六句。舊有十三句。此有二句。一調伏三業離諸惡也。二如法修行修諸善也。舊經無此。合為一文。義亦得二。

經。隨順緣起(至)及無有情。

讚曰。此有三句。一隨觀緣起染淨順逆。而不同獨覺作證。故言隨順。或心順境而觀緣起。故名隨順。由此能離撥無因果之邪見也。二修無生忍。三悟入內身無我外無有情。

經。於諸因緣(至)無所攝受。

讚曰。此有二句。一於因緣義理既無違語。無諍故不起異論。二離我我所。無所攝受。攝受諸法。有所計著。由執二故。

經。依趣於義(至)見有所得。

讚曰。此說四依。有四句可知。如涅槃經廣配位次。亦如瑜伽第二帙說。義理可依。非文字故。智能決斷。非於識故。了義明顯。非密義故。法可軌摸。但緣於法。非依數取趣見之有所得。即使信也。

經。如其性相(至)滅阿賴耶。

讚曰。此有二句。一應理義雲。如依他起相圓成實性。而悟解之。空理義雲。隨諸世間。如其性相。解成無得。二悟入真如無所攝藏。滅阿賴耶。

經。息除無明(至)捨諸見趣。

讚曰。此有三句。一息十二緣起支。二息緣起果。除愁嘆苦愛煩惱。此等皆從老死生故。是緣起果。三觀諸緣起相引無盡。離終盡故及常引發。曾不斷故。悲願有情。有此緣起。恆不捨離。而拔濟之。捨諸見趣。除於無因惡因等見。

經。如是名為上法供養。

讚曰。結也。依此修行。或十地所修勝果前行名上供也。前未正行。此正行故。

經。佛告天帝(至)得順法愆。

讚曰。五月蓋傳通。有四。一清傳通。二為授記。三出家獲果。四滅後行化。初中有三。一聞法獲益。二答施衣嚴。三正陳清。此初也。無生法忍。證在初地。順在地前抉擇忍位。今聞法故。獲得地前順法之忍。又依仁王經。五忍配位。一伏忍在地前。二信忍初二三地。三順忍四五六地。四無生忍七八九地。五寂滅忍十地佛地。今順忍創登四地。故舊經云得柔順忍。二解任取。

經。即脫寶衣(至)藥王如來。

讚曰。二答施衣嚴。

經。白言世尊(至)修菩薩行。

讚曰。三正陳諸。我希滅後攝受正法。而行法供養。以護持正法。若不攝受法。便非法供養。亦非護持正法。故願佛垂哀施慈悲也。加威與力。濟神通也。一令無離。二令降魔。三令護法。四令修行。

經。樂上如來(至)能護正法誠。

讚曰。二為授記。見其因修。復發願請。觀因見果。故為之記。正法如城。行者如人居城中住。月蓋能護正法。言能護法城。

經。時彼王子(至)修諸善法。

讚曰。三出家獲果。有五句。此有二句。一歡喜出家。二精進修善。修涅槃遠離。名為非家。

經。勤修善故(至)無斷妙辨。

讚曰。此有三句。一得五通。二得總持。三得七辨。或六辨中無斷盡辨。並詑羅尼辨。舊文加一通菩薩道。

經。藥王如來(至)所轉法輪。

讚曰。四滅後行化。有二。初明行化時節。二明所化多少。此初也。十中劫者。亦是日月歲數之劫。非餘劫也。違正理故。

經。月蓋苾芻(至)令生天上。

讚曰。此明所化多少。有三。一令證大乘四不退位。二令於二乘心善調順。得阿羅漢果。佛地經初讚無學德。心調順故。三引無種姓令生天上初二有姓隨得三乘。後一無姓故生天上。

經。佛告天帝(至)寶焰如來。

讚曰。下第二段。以古即今。有三。一即輪王。二即千子。三即月蓋。此初也。

經。其王千子(至)餘在當來。

讚曰。以下古即今。此即千子。此中千子。且說一緣。更有別緣。如千佛因緣經並藥王藥上經。乃彌勒上生疏解第一迦洛迦忖陀佛。第二迦洛迦牟尼佛。第三迦葉波佛。第四釋迦牟尼佛。已出世訖。餘當來出世。劫數次第時位。一一皆如上生疏解。

經。彼時護法(至)即我身是。

讚曰。此即月蓋。顯親受持護此法故。行法供養。今得菩提。勸諸有情。亦應如我護持受學行法供養。

經。天帝當知(至)最為無上。

讚曰。下嘆法先勸修勝益。有二。初嘆。後勸。此嘆也。最尊者。行高極故。最勝行者。過越故。最上者。行第一故。最妙者。行微善故。無上者。更無先故。或隨次第。初四最勝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供養。無上一種。由前四勝。故體無上。又由法供養。能得無漏五蘊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蘊。如次配之。或得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如次配之。故說五最。

經。是故天帝(至)無以財物。

讚曰。此勸也。諸佛菩薩。本心所為。欲令有情修習法行。當得出世。故法供養。勝於財養。故大般若勝天王會言。二人遠離王賊等。所不能侵大寶藏。百千大劫法歡聞。得聞不持不施等。大菩提心護正法。如教修行修供養。自利利他平等心。是則名真供養佛。於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俗書尚雲。雖日殺三性之養。違於父母。猶為不孝。況出世乎。佛本不希財供養故。金剛經云。日捨三恆之身。劣受持於四句。故以法供勝財無量。財生長感。如界為塵。此能滅惡。如日破暗。故非喻也。

囑累品

後之二品。讚授流通中。前法供養。讚歎流通。此之一品。付授流通。若不丁寧付授。或恐慢法不明。故鄭重付之。令生信學。以言付授名屬。重疊告之稱累。此品廣明。名囑累品。

經。爾時佛告(至)付屬於汝。

讚曰。品段有三。初付授丁寧。次問名持法。後時利既訖歡喜流通。初復有二。初付菩薩。自所行故。後付聲聞。令取捨故。初復有三。初付授彌勒。二菩薩請持。三天王權衛。初復有三。初如來付屬。次彌勒讚受。後世尊稱讚。初復有二。初以法付。後陳德失。初復有二。初付令行。後釋所以。初復有三。初總以法付。次明法勝妙。後令末代傳通。此初也。聖行海因所集之果。明體用大。以付於汝。

經。如是經典(至)之所加護。

讚曰。此明法勝妙。佛威所住。由此不滅。佛威加護。故無災橫。

經。汝於如來(至)無便隱滅。

讚曰。此令末代傳通。攝受者加護也。攝持領受。加護異名。

經。所以者何(至)無量勝利。

讚曰。上付令行。下釋所以。有二。初明二人損益。後以人法付屬。初復有二。初明有損。後明有益。此初也。此有二人。一雖未發大心。已種勝善根。二若已發大心。勝解廣大。即地前位。十三住中。地前諸心。名勝解行。故勝解大。地前凡夫。若不聞經。未發心者。不能發心。已發心者。不能進益。名退勝剎。

經。若彼得聞(至)歡喜頂受。

讚曰。此明聞法益也。舊云發菩提心為一。樂大法第二故。信樂頂受。次第配之。然以應發應樂。解同新文。亦無過矣。

經。我今以彼(至)廣宣流佈。

讚曰。此以人法付屬。付人令護念無障雖。聽聞是經。付法令行廣宣流佈。

經。慈氏當知(至)菩薩相印。

讚曰。下陳德失。有三。初標。次顯。後釋。此初也。印有二種。一無相印。如前已釋。二者有相印。此是也。相者狀貌。印者決定。相狀決定。名為相印。此二教名印。印一菩薩故。

經。何等為二(至)悟入相印。

讚曰。此顯有二。初徵。後顯。此初也。一受綺詞理隨曲直。二於深法隨性相即所樂等。為相印體。入者證解。

經。若諸菩薩(至)久學菩薩。

讚曰。此釋有二。初文可知。受文不受理故。第二菩薩於無雜染無執著等。即是深法。於此無畏。聞已信解。乃至修行。由此便得出世淨信。名久字者。若不久學。畢竟不能信樂此故。

經。慧氏當知(至)甚深法忍。

讚曰。下陳失相。有二。次第明前二菩薩故。初又有三。初標。次顯。後結。此初也。法忍者。初地於諦教法所得智忍。由四緣故。初學菩薩。不得初地。

經。何等為四(至)從何而至。

讚曰。下顯有二。初徵。後顯。顯中分二。初二於法。後二於人。此初也。一於未聞能生二事。一驚怖疑。心不隨喜。故生違背。二設聞已。背處誹謗。對前輕毀。言非我昔所聞。從何處來。從無來由。以生謗毀。

經。三者見有(至)誹謗。

讚曰。此二於人。一見信此人。不樂親近。不樂恭敬。不樂禮拜。二於信此人。後時身輕慢。心增嫉。語對前毀辱。背處誹謗。舊經令四以為二門。法人同故。

經。由是四緣(至)甚深法忍。

讚曰。此結也。

經。慈氏當知(至)無生法忍。

讚曰。下文亦三。此初標也。無生法忍相續得者。在於八地。前說新學不得初地。此說有學不得八地。或亦不得初地。

經。何等為四(至)教受教誡。

讚曰。下顯有二。初徵。後顯。初二於人。後二於法。一輕新學。二於新學。不樂攝受以為子又。不樂告誨示其學處。不樂教授與其善法。不樂教誡勅勿造惡。由此二緣。令新學者無所進修。舊云而不教誨。即第二也。

經。三者甚深(至)清淨法施。

讚曰。下二於法。廣大學處菩薩戒。甚深者。攝大乘說。菩薩行殺生等十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等。廣大有四。一種種無量學處大。二無量福德大。三利生意樂大。四建立菩提大。皆如彼說。或甚深者。難測量故。廣大者。體用弘博故。一於此法不深敬重。雜敬而輕。二樂財施不樂法施。見現利樂。非後利故。舊經無後二。亦無結文。

經。由是四緣(至)無生法忍。

讚曰。此結也。

經。慈氏菩薩(至)甚為微妙。

讚曰。自下第二彌勒讚受。有三。初讚。次受。後結。此讚也。希有者難聞。微妙者難入。

經。如佛所示(至)究竟遠離。

讚曰。下受有二。初受德失相。後受前付屬。此初也。所說新文。菩薩過失。謙虛讓德。不敢自受。云是過失我當遠離。顯自居因。未至果位。至果可盡。故言當離。

經。如來所有(至)令不隱滅。

讚曰。下受前付屬。有二。初受法。後受人。此初也。護此大法。令不沒故。有人流通。法便行故。

經。若未來世(至)廣為他說。

讚曰。此受付人。有求大乘真法器者。我令手得如是經典。及與念力。令於此經受持。乃至廣為他說。故今乎得信解廣說。皆是彌勒與念力也。

經。世尊後世(至)住持加護。

讚曰。此結。成前受及與力。

經。世尊告曰(至)如是正法。

讚曰。此文第三世尊稱讚。三業不背。名為隨喜。攝受領納。權護住持。極善妙也。

經。爾時會中(至)廣宣流佈。

讚曰。第二大段菩薩請持。有二。初護法。後護人。此初也。佛在威神自能加護。故滅度後。我當護持。此方任運護持。他界亦來擁衛。

經。若善男子(至)令無障礙。

讚曰。此護人也。一與念力。令記法不忘。二令無障礙廣演流佈。

經。時此眾中(至)此法門者。

讚曰。第三大段天王擁護。有二。初明擁護。後明近遠。此初也。一護法。二護人。法門者法者假者故。

經。於四方面(至)得其便者。

讚曰。此明近遠。踰繕那者。舊云由旬。准俱舍論。五百弓為一俱慮捨。二里也。八俱慮捨一踰繕那。十六里也。古有相傳。或以四十里。為一踰繕那。此亦無失。百由旬內。令其安隱。天魔外道災障衰厄不能為障。亦無惡人伺得其便。除業決定。

經。爾時世尊(至)令其流佈。

讚曰。上付囑菩薩。兼法界兼人。下付聲聞。非人。唯法。有二。一付。二受。此初也。

經。阿難陀曰(至)如是法門。

讚曰。二受也。

經。世尊如是(至)我云何持。

讚曰。下品第二段問名持法。有二。一問。二告。此問也。一問名字。二問持法。

經。世尊告曰(至)應如是持。

讚曰。此告也。總告一名而受。即是持法。不可思議者。超言情之量也。自在者。任運也。神變者。通果妙用。轉換無方。無而欻有也。解脫者。無漏定果。解脫定障。故名解脫。或復定果。名自在神變。真如離系。名為解脫。法門者。能詮教也。教法能顯所詮義也。應如是持。勸其修學令領受也。

經。時薄伽梵(至)信受奉行。

讚曰。品第三段。勝利既訖。歡喜流通。道從無悔。離憂苦起。所以歡喜。順而心淨。顧而在情。依而傳習。故言信受奉而行之。

說無垢稱經讚卷第六

基以咸享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曾不披讀古德章疏。遂被并州大原縣平等寺諸德迫講舊經。乃同講次。製作此文。以讚玄旨。夜制朝講。隨時遂怠。曾未覆問。又以五年七月。游至幽明蘇地。更講舊經。方得重覽。文雖疏而義蜜。詞雖淺而理深。但以時序怱迫。不果周委言。今經文不同之處。略並敘之。諸德幸留心而覽也。

保安二年閏五月興福寺陽信披讀終

了碩師游京師得知足坊清慶本或全備或殘闕予所寫者是也更對校原本間以已見正其誤寫至疑者闕焉得善本者正之幸而已。

 享保辛亥年八月二十四日

       緣山羽由翼 真 徵

此書先年馳他筆雖已繕寫之而未曾拜讀此歲三月以來積聚稍間是以謹拜覽烏焉魯魚是圓展轉傳寫。

茲時天保第七丙申四月朔日依自珍師之命書寫之畢。

        湖中沙門 覺 城

 

上篇:說無垢稱經疏

下篇:金光明經玄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欽錄 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宗泐)演...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

觀無量壽佛經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並序) 天台智者大師說 夫樂邦之與...

首楞嚴義疏註經

首楞嚴經疏序 中散大夫守禦史中丞充理檢使權判吏部流...

密咒圓因往生集

密咒圓因往生集序 竊惟總持無文。越重玄於化表。秘詮...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淨壇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幻住家訓

幻人一日據幻室。依幻座。執幻拂。時諸幻弟子。俱來雲...

【註音版】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三摩竭經

佛說三摩竭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枯樹經

佛說枯樹經一卷 僧伽尼城北,迦葉佛時偷婆,陷在下方...

【佛教詞典】菩薩有三大事名摩訶薩

【菩薩有三大事名摩訶薩】 p1134 佛地經論二卷十六頁雲...

【佛教詞典】顯必圓通成佛心要

(書名)二卷。宋北遼五台山金河寺沙門道 集。本是一卷...

《佛說離睡經》十種離睡之法

《佛說離睡經》前半部分乃述目犍連尊者獨自在寂靜處經...

做生意最精明的境界

有一位建築商,年輕時就以精明著稱於業內。那時的他,...

一心專念預知時至

丁菉馨,浙江嵊縣人,從事教育學生的工作,屢次參加科...

以殺生為業的因果報應實例

想說兩個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是因為...

二鴿喻

從前有雄雌兩隻鴿子,住在一個巢裡。秋天果子熟的時候...

算命說流年不利該怎麼辦

有一個居士寫信給我,就是今年是庚辰年,這個辰和戌是...

學會換位思考

別人是你自己最好的一面鏡子。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

以此過失,感得處胎六年的冥暗之苦

從前,有一位菩薩身為大國王,這位國王皈信三寶,奉行...

為什麼念佛時有空曠柔和的感覺

問: 我集中思想念阿彌陀佛時,心中有一種空曠、充滿...

不要惱害眾生,你以後修行就沒有障礙

這個不害,我們上學期研究小止觀時,有談到:有些人修...

食肉有什麼過失

汝等當知,食肉之人,縱得心開,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

佛陀被謗的因緣

佛陀遭外道奢彌跋譭謗,弟子們不解,為何至尊至貴的佛...

【視頻】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聆志居士)

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聆志居士)

【視頻】三十五佛懺悔文

三十五佛懺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