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手杖論

尊者釋迦稱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手杖論一卷

尊者釋迦稱造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世間一類有情為無慧解便生邪執。由彼沉淪生憐愍故。今造斯論。頌曰。

 設於平坦道  有步步顛蹶
 為此等愚蒙  談茲手杖論

論曰。一一世尊出現於世。而便寂滅阿僧企耶諸有情類。然諸有情無有終際。猶若虛空。無邊性故。此是世親菩薩之所述理邊。謂斷割爾許數量。是一義故。為遮此故。故曰無邊。所言終者。是盡了義。為此便無所立能立不相離過。宗言無終。因雲無邊。是宗一分過也。有異論者作如是說。許未曾有新生有情。猶如神村。如彼計雲。如林薄等雖有眾多斫伐等費見摧殘已而更新生。因無窮盡。由斯定許別有未曾新起有情。略詮述故。如略詮中作如是說。因問致答。命藥軍曰。有舊有情。有新眾生。如是廣說。是故決定應如是許。若異此者。如油麻等聚無新添數而損減必定見其有終盡故。爾者如若許有未曾有情今始新起。此即便成許其生死有最初也。若許有始彼即便有無因之過。既許無因一切皆應無因而有。此是阿遮利耶之本意也。彼復於此而為答曰。由有於子造相屬業。善不善二法等種子。阿陀那識羯刺羅等事。此謂最初。而得生起。既屬著已。由近善惡自造諸業而入流轉。或出涅槃。斯乃善順緣生道理。即是僧塞迦羅八底也。毘若南婆薄八底也。社底既有斯義。如何強逼許有新生有情。論者便成生死有最初失。有別論者曰。此非雅答。何為也。若容有新生。彼便有增剩。由增待其減。初者是無因。若云此新有情曾不了知生死意趣。但由他業為緣力故忽爾得生。若如是者。彼諸有情今受流轉。一一剎那展轉相生。便成增剩。由斯道理彼新生論。便應許有。初一有情。由許增者。待其減故。一切時中許有新生眾多有情。是諸情數定有其增。前前剎那待其減故。若如此者能減轉少。乃至將終成唯獨一。然此最初不待餘業。便成最初。是無因有斯固不能辨無因過。若言必定有增剩者。可招此過。有加無費是增剩因。如慳人物。然諸有情有其減理。何者一一佛圖嗢波柁。而令無算眾多有情入於圓寂。亦不如是。頌曰。

 佛出難遭故  信教亦難逢
 生因既易得  脫理相不同

論曰。由佛出世實是難逢。如論中說。於初無數劫中已曾承事五個七十千佛。第二六個七十千佛。第三七個七十千佛。成佛資糧極難得故。如有頌云。

 無數百苦行  無數善根生
 進無數長時  斷無數煩障
 得一切種智  淨除諸障惱
 成無上世尊  如開篋觀寶

縱許或時逢如知出世。彼之所演清淨法律。敬信之者誠復難得。由彼信心於八暇處方能具足。然彼最是難得性故。然生起因是極易得。謂惑及業。此之因緣隨在何時多現前故。此之煩惱有三種緣。一隨眠未斷。二纏境現前。三於彼起不如理思。此為凡愚多所樂著。然而諸業但由能造屬著。因者亦非難得。或可有時而得解脫。欲將少費答彼新增固亦未能免便成過。理不相應。頌曰。

 器界無增數  容成有減時
 生死既無初  此應成大迮

論曰。若容有新生應流至。此由非器世界。如有情世界而有增理。橫竪世界安布定數容有減時。如劫壞時。有界空故。如有說雲。猶如天雨注。若伊沙無間無缺從空注墮。如是東方無間無缺。有諸世界或成或壞。如是等然非有情新生新長。有其限齊。然而薩埵增多數無窮極。理不相容。更互逼迫受迮苦耶。今更設問。新生論者。所許未曾有情忽起。藉餘業力識乃得生。為是熏耶為不熏耶若言熏者。從其屬著新生識熏便成體。是一多過起。凡論熏習須共雜染及清淨法同生同滅。依止此已作彼生因。非彼有情先有生因。令彼二法可共生滅。依止此已作彼生因耶。然而能為屬著者。識與前二法同生同滅。為彼生因。頗無違失。若爾最初識許熏習。其屬著者如前剎那。是此因故。次後剎那亦應如是。若異此者熏習之法理不成故。由斯道理。其父用功而得解脫。或復多聞。子不施勞應同其父。或時如子父亦應然如斯等類過失轉多。悉皆招得。

若言不由熏多種功能自起。若轉救雲。為無染淨。同生滅故。依彼作因。有如前過。而今但取能屬著者。因緣合故。為增上緣。為無根源彼得生起。此義固無不生果失。若爾功能與果滅。猶若業功能。彼諸貪等所有功能。既酬果已並皆息滅。如異熟業自有功能。既生果已隨即淪喪。若異此者。便成無盡之愆。此亦如是。縱爾何失以不許投餘種解脫不勞勤故。貪等功能既其滅已。離此所有貪等功能。望自自果更不許其投新種子。由種斷故。縱不修習聖道便成圓寂。此便符順。善見天言。苟出私懷讚揚非法。如彼言曰。

 我觀群眾類  髴心並髴身
 離諸歡樂欲  別求除苦因
 但須耽妙樂  何勞作餘見
 即將貪染心  便招涅槃理

轉復生過業無用故。如略詮雲。有三種福業事。所謂施性戒性修性。於此發起勤勞修習。誠無用耶。何故如是。以和合功能果自起故。若諸福事將欲滅時。於阿賴耶識置異熟熏。後時此熏隨其自用得助生因。和合當生未來異熟。爾者所用劬勞營彼福事果不虛也。若也於先不修善業。藉彼屬者為其緣故。異熟功能忽然生起。從此能生現法。生後所有異熟苦身勤修同前無用。

又二種業思及思作善不善及以無記。如斯等類並成虛設。若言已後熏。及除阿陀那識最初剎那。乃至違緣未生已來。於自相續熏其貪等。如是便無所徵諸過。若如是者。先時熏亦爾將其自熏習此併盡成陳。若不爾者如何與彼作生因耶。出世之智雖不曾得。但以墮在自相續中。所有似說二無性智。共許從此熏習之處而作生因。此聞之熏是極清淨。法界等流之體性故。法界即是如來法身。我法二無性解。是法界所流果。法謂法身。界即因也。是出世間諸法之界。謂能持彼熏習性故。及斷煩惱所知二障所有餘習。名極清淨。其聞熏習。是似彼果。彼為增上緣而得生起故。同彼體性故。如有說雲。諸初發心菩提薩埵所有正聞熏習種子。雖曰世間。應知即是法身所攝。室羅縛迦缽羝迦佛陀應知即是解脫身攝。是故定知。雖是世間而能親作出世間心之種子也。說法之義似相分識。雖現是無。而從其章依其句義。顯彼所有相屬道理。示以一篇類諸餘頌咸亦同耳。於此斷章雖無支分為令解了。若爾何過此併成陳。如於其後先亦同然。但是墮在自相續中。以其貪等而熏著之。若如是者即從先生種子而得生起。彼復從先。彼更由先。斯乃薩婆石揭。盡從陳種而生。所執新生便成無氏。據此便能立有先世。

 天授初眼識  定從餘識來
 識性故應知  猶如於後識
 假令滅定起  心彼亦攝居
 宗內以理性  同無不定過
 諸心心起法  共許四緣生
 爾立最初心  何謂等無間

心心起法從四緣生。阿毘達磨理成決定。爾者汝之所許最初起心。何者是其同無間緣。亦非在他相續之中。所有心聚與自心聚。為緣應理。少多不同故。更有定理。諸生有染論自地煩惱。今汝所許生有染心。便非自地煩惱。縱於三世境生理不能成。且非過去。不曾經故。亦非未來。由想曾經起願求故。復非現在。由其意識自在而起。便成無有聾盲等故。復為五根及諸趣命根皆是異熟。汝便非異熟。奇異善談經。然而說雲。內五有熟養。故知眼等五根異熟性成五趣。亦是異熟體性。略詮為量故。有說。具壽諸那洛迦。由其漏惱現前力故。遂便造作生捺洛迦業。令數增長。具壽謂身語意曲穢濁業。命終便於可惡賤處令其異熟色受想行識被極煎煮。異熟生已名那洛迦具壽。此中離彼法外。無別那洛迦而可得也。言彼法者。即是異熟生塞建陀義。此處聚言。非無差別。此義即是遮其實。我能馳諸趣義准應知。意但攝取別異聚也。所云異熟生者。有情名體。雖不差殊為明有異熟者。謂五聚內善惡無記不是趣性。非是熟報。若彼亦是趣體者。即應現造生捺洛迦。諸不善業或數增長。此即應名那洛迦。為此諸識趣之體性。但是無覆無記。名為有情。於對法中亦如是說。又云。命根是毘播迦。思擇命根必定但唯是其異熟。然瑜伽論要立諸法皆異熟識。曾無一法越異熟性故。然汝新起有情論者。便成根等不是異熟。彼新有情生受後受所有諸業。先非有故。現法受業。當爾之時弗容有故。由殊勝等因乃無故。亦復便成餘所作業令他招報故。奇異善談經者。將斯戲調意欲道渠。不善經論呈自胸臆。違阿笈摩故。

手杖論一卷


上篇:寶行王正論

下篇:諸教決定名義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

回諍論

序回諍論翻譯之記 回諍論者。龍樹菩薩之所作也。數舒...

廣大發願頌

廣大發願頌 龍樹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

事師法五十頌

事師法五十頌(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成實論

成實論卷第一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發聚中...

佛說十二游經

佛說十二游經 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昔,阿僧祇劫時...

佛說相應相可經

佛說相應相可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在舍衛國請諸比丘,...

佛說長者子制經

佛說長者子制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菩薩本業經

佛說菩薩本業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天樂鳴空集

天樂鳴空集序 予讀《易傳》,至天地閉、賢人隱,未嘗...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失譯經人名今附三秦...

【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佛教詞典】死差別

【死差別】 p0618   瑜伽十卷三頁云:彼彼有情云何?...

【佛教詞典】無垢逝菩薩

無垢逝,梵名 Vimalagati,音譯尾摩羅誐底。為密教現...

如何判斷修行有沒有進步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

堅定心志,安於靜境

佛陀住世時,有位發心修行的人看到佛陀的僧團裡,每位...

廣化老和尚開示度鬼的方法

民國四十六年,我出家,出家前就聽說要捨出所有財物,...

天意與人為

簡單的區分:天意是前世的因,人為是今生的努力。 前...

隨業往生與隨念往生

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到底什麼業...

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

刺激消費不如鼓勵耕讀傳家

現代的經濟學家很多觀點都是有問題的,凱恩斯說以消費...

超度的含義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為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請僧尼為...

念佛法門的專修與雜修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剛好是第十九願的印證,你看蕅益...

出家人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善巧方便

問: 出家人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善巧方便? 慧律法...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身為大患之本,眾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識此生死苦因...

法佈施增長智慧

阿難尊者他又怎樣得到那個好的記憶?佛經上面說了一個...

【視頻】《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聆志居士念誦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

《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