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

云何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嗢拕南曰。

 供三寶  親善友  修無量  最為後

云何菩薩於如來所供養如來。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若諸菩薩親現供養如來色身。是名設利羅供養。若諸菩薩於為如來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龕若台若故。制多新制多所。設諸供養。是名制多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身或制多所。親面對前現矚現見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現前施設供養具時。發起增上意樂俱心淨信俱心。作是思惟。若一如來法性。即是去來今世一切如來法性。若一如來制多法性。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所有如來制多法性。是故我今供現如來。即是供養其餘三世一切如來。供現制多。即是供養其餘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龕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當知是名菩薩俱供現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若諸菩薩於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作如來想。普為三世一切如來一切十方如來制多。施設供養。當知是名菩薩唯供不現前佛及以制多。若諸菩薩佛涅槃後。為如來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龕若台。隨力隨能或一或二或復眾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數。如是菩薩於如來所。設不現前弘廣供養。當獲無量大福德果。攝受無量廣大梵福。菩薩由此能於無量劫大劫中不墮惡趣。由是因緣非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資糧。此中菩薩唯供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廣大福果。若唯供養不現前佛及以制多。應知獲得大大福果。若俱供養現不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欲設供養。唯自手作。不使奴婢作使朋友僚庶親屬。不依懈惰諸放逸處而設供養。是名菩薩自作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欲設供養。非唯自作。亦勸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僚庶親屬及他國王王子大臣長者居士。若婆羅門國邑聚落饒財商主。下至一切男女大小貧匱苦厄旃荼羅等及以親教軌範諸師共住近住一切弟子。同梵行者諸出家者外道等眾。令於如來若制多所。隨力隨能作諸供養。當知是名菩薩自他咸共供養。若諸菩薩現有少分可供財物。興悲愍心。故思施與貧苦少福無力有情。令於如來若制多所。持用供養。願彼當來多受安樂。彼得此物供養如來及以制多。菩薩於斯自無所供。當知是名菩薩唯教他設供養。此中菩薩若唯自供佛及制多。應知獲得廣大福果。若唯教他。應知獲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養。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以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敬問禮拜奉迎合掌。種種熏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幢蓋幡燈。歌頌稱讚。五輪歸命趨遶右旋而為供養。或復奉施無盡財供。或復奉施末尼真珠琉璃蠡貝璧玉珊瑚車璩馬碯虎魄金銀赤珠右旋。如是等寶。或復奉施末尼環玔寶璩印等諸莊嚴具。乃至奉施種種寶鈴。或散珍奇或纏寶縷而為供養。是名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財敬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長時施設即上所陳財敬供養。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若現在前不現在前。若自造作教他造作。若淳淨心勐利勝解現前供養。即以如是所種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七種。說名菩薩廣大供養。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自手供養不懷輕慢。令他供養。不住放逸懈惰不敬而為供養。不輕棄擲。不散慢心。無雜染心而為供養。不於信佛國王大臣諸貴勝前。為財敬故詐設種種虛事供養。不雌黃塗不酥灌洗。不以種種局崛羅香遏迦花等餘不淨物。而為供養。如是六種。說名菩薩無染供養。又諸菩薩如是財敬廣大無染。供養如來及制多時。或自臂力所集財寶。或從他求所獲財寶。或得眾具自在財寶。能為如是種種供養已。得眾具自在。菩薩化作化身。或一或二或復眾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數。此一切身皆於如來及制多所。恭敬禮拜。復從如是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過是數。此一切手皆持無量出過諸天上妙華香殊勝可愛種種珍寶。奉散如來及制多所。復從如是一切化身。化出無量上妙音聲。歌讚如來廣大甚深真實功德。復從如是一切化身。化出無量最上最妙環玔璩印寶莊嚴具。幢蓋幡燈種種供具。供養如來及以制多如是等類已。得眾具自在。菩薩所設供養皆屬自心。如是菩薩不更希求如來出世。何以故。由此菩薩已得證入不退轉地。一切佛土往來供養皆無礙故。又諸菩薩若無自力所集財寶。亦無從他求得財寶。及無菩薩所獲眾具自在財寶可設供養。然於所有或贍部洲。或四大洲。或千世界二千世界。或復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下中上品供養如來一切供具。菩薩於彼以淨信俱勝解俱心。週遍思惟一切隨喜。如是菩薩少用功力而興無邊廣大供養。攝受菩提廣大資糧。菩薩於此恆常無間起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若諸菩薩少時少時須臾須臾。乃至下如搆牛乳頃。普於一切蠢動有情。修習慈悲喜捨俱心。於一切行修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其涅槃修勝利想。於佛法僧波羅蜜多修習隨念。少時少時須臾須臾。於一切法發生少分下劣忍智信解。離言法性真如起無分別無相心住。何況於此若過若增。如是守護菩薩所受尸羅律儀。於奢摩他毘缽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學。亦於一切波羅蜜多及諸攝事正勤修學。是名菩薩於如來所正行供養。如是供養為最第一最上最勝最妙無上。如是供養。過前所說具一切種財敬供養。百倍千倍乃至鄔波尼殺曇倍。

由此十相。應知是名具一切種供養如來。如供養佛。如是供養若法若僧。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如是菩薩於三寶所由十種相興供養時。應緣如來發起六種增上意樂。一者無上大功德田增上意樂。二者無上有大恩德增上意樂。三者一切無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樂。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增上意樂。五者獨一出現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樂。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增上意樂由是六種增上意樂。於如來所若於如來法所僧所。少分思惟而興供養。尚獲無量大功德果。何況其多。

復次菩薩成就幾相能為善友。由幾種相善友不虛。成就幾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復有幾種善友菩薩於所化生為善友事。菩薩幾種親近善友。由幾種想於善友所聽聞正法。由幾種處於善友所聽聞法時。於說法師不作異意當知菩薩成就八支能為善友眾相圓滿。一者住戒。於諸菩薩律儀戒中。妙善安住無缺無穿。二者多聞。覺慧成就。三者具證。得修所成隨一勝善。逮奢摩他毘缽舍那。四者哀愍。內具慈悲能捨自己現法樂住。精勤無怠饒益於他。五者無畏。為他宣說正法教時。非由恐怖忘失念辯。六者堪忍。於他輕笑調弄鄙言違拒等事。非愛言路種種惡行。皆悉能忍。七者無倦。其力充強能多思擇。處在四眾說正法時。言無謇澁心不疲厭。八者善詞。語具圓滿不壞法性言詞辯了。

若諸菩薩具五種相。眾德相應能為善友所作不虛。一者於他先欲求作利益安樂。二者於彼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顛倒覺。三者於彼善權方便順儀說法隨眾堪受調伏事中。有能有力。四者饒益心無厭倦。五者具足平等大悲。於諸有情劣中勝品心無偏黨。

若諸菩薩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令他遠聞極生淨信。何況親覩。一者勝妙。威儀圓滿威儀寂靜威儀具足。一切支分皆無躁動。二者敦肅。三業現行無掉無擾。三者無矯。不為誑他故思詐現嚴整威儀。四者無嫉。終不於他說法所得利養恭敬生不堪忍。而常自勵請他說法。復恆勸餘於彼廣施利養恭敬。無諂偽心。又常於他其心純淨。見彼說法及得財敬深生隨喜。如自所獲利養恭敬心生歡喜。見他所得利養恭敬其心歡喜。復過於是。五者儉約。尠儲器物隨得隨捨。

善友菩薩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一能諫舉。二能令憶。三能教授。四能教誡。五能說法。如是諸句廣辯應知如聲聞地教授教誡。廣說如前力種性品。

當知菩薩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一於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恆常發起愛敬淨信。二於善友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掌。慇勤修和敬業而為供養。三於善友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養。四於善友若正依止於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若諸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一作寶想。難得義故。二作眼想。能得廣大俱生妙慧。因性義故。三作明想。已得廣大俱生慧眼。於一切種如實所知。等照義故。四作大果勝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無上妙跡。因性義故。五作無罪大適悅想。於現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於法如實簡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

若諸菩薩欲從善友聽聞法時。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以純淨心屬耳聽法。一於壞戒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二於壞族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三於壞色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四於壞文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於言詞不善藻飾。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但依於義不應依文。五於壞美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語麁惡多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說諸法。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如是菩薩欲聽法時。於是五處不應作意。但應恭敬攝受正法。於說法師未嘗見過。若有菩薩其慧微劣。於說法師心生嫌鄙。不欲從其聽聞正法。當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勝慧。

云何菩薩修四無量慈悲喜捨。謂諸菩薩略有三種修四無量。一者有情緣無量。二者法緣無量。三者無緣無量。若諸菩薩於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為無苦無樂有苦有樂。於其最初欲求樂者。發起與樂增上意樂。普緣十方安住無倒有情勝解。修慈俱心。當知是名有情緣慈。若諸菩薩住唯法想增上意樂。正觀唯法假說有情。修慈俱心。當知即此名法緣慈。若諸菩薩復於諸法遠離分別。修慈俱心。當知即此名無緣慈。如有情緣法緣無緣三慈差別。悲喜捨三當知亦爾。若諸菩薩於有苦者。發起除苦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悲俱心。是名為悲。若諸菩薩於有樂者。發起隨喜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喜俱心。是名為喜。若諸菩薩即於如是無苦無樂有苦有樂三種有情。隨其次第發起遠離癡瞋貪惑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捨俱心。是名為捨。此中菩薩慈等無量有情緣者。當知其相與外道共。若法緣者。當知其相與諸聲聞及獨覺共。不共外道。若無緣者。當知其相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及諸外道。又諸菩薩三種無量應知安樂意樂所攝。謂慈悲喜。一種無量應知利益意樂所攝。是謂為捨。如是菩薩一切無量。名為哀愍。以諸菩薩成就此故。名哀愍者。此中菩薩於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於諸有情修悲無量。何等名為百一十苦。

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故。復有二苦。一欲為根本苦。謂可愛事若變若壞所生之苦。二癡異熟生苦。謂若勐利體受所觸。即於自體執我我所。愚癡迷悶生極怨嗟。由是因緣受二箭受。謂身箭受及心箭受。復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壞苦。復有四苦。一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二斷壞苦。謂由棄捨眾同分死所生之苦。三相續苦。謂從此後數數死生展轉相續所生之苦。四畢竟苦。謂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復有五苦。一貪慾纏緣苦。二瞋恚纏緣苦。三惛沉睡眠纏緣苦。四掉舉惡作纏緣苦。五疑纏緣苦。復有六苦。一因苦。習惡趣因故。二果苦。生諸惡趣故。三求財位苦。四勤守護苦。五無厭足苦。六變壞苦。如是六種總說為苦。復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會苦。六愛別離苦。七雖復希求而不得苦。復有八苦。一寒苦。二熱苦。三饑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惱苦。謂無系等諸外道類。七他逼惱苦。謂遭遇他手塊等觸蚊虻等觸。八一類威儀多時住苦。復有九苦。一自衰損苦。二他衰損苦。三親屬衰損苦。四財位衰損苦。五無病衰損苦。六戒衰損苦。七見衰損苦。八現法苦。九後法苦。復有十苦。一諸食資具匱乏苦。二諸飲資具匱乏苦。三騎乘資具匱乏苦。四衣服資具匱乏苦。五莊嚴資具匱乏苦。六器物資具匱乏苦。七香鬘塗飾資具匱乏苦。八歌舞伎樂資具匱乏苦。九照明資具匱乏苦。十男女給侍資具匱乏苦。當知復有餘九種苦。一一切苦。二廣大苦。三一切門苦。四邪行苦。五流轉苦。六不隨欲苦。七違害苦。八隨逐苦。九一切種苦。一切苦中復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現緣所生苦。廣大苦中復有四苦。一長時苦。二勐利苦。三雜類苦。四無間苦。一切門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攝苦。邪行苦中復有五苦。一於現法中犯觸於他他不饒益所發起苦。二受用種種不平等食界不平等所發起苦。三即由現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發起苦。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煩惱隨煩惱纏所起諸苦。五由多發起諸身語意種種惡行所受當來諸惡趣苦。流轉苦中復有六種輪轉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僕使不定。五朋友宰官親屬不定。六財位不定。自身不定者。謂先為王后為僕隷。父母等不定者。謂先為父母乃至親屬。後時輪轉反作怨害及惡知識。財位不定者。謂先大富貴後極貧賤。不隨欲苦中復有七苦。一欲求長壽不隨所欲生短壽苦。二欲求端正不隨所欲生丑陋苦。三欲生上族不隨所欲生下族苦。四欲求大富不隨所欲生貧窮苦。五欲求大力不隨所欲生羸劣苦。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隨所欲愚癡無智現行生苦。七欲求勝他不隨所欲反為他勝而生大苦。違害苦中復有八苦。一諸在家者妻子等事損減生苦。二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生苦。三饑儉逼惱之所生苦。四怨敵逼惱之所生苦。五曠野嶮難迫迮逼惱之所生苦。六系屬於他之所生苦。七支節不具損惱生苦。八殺縛斫截捶打驅擯逼惱生苦。隨逐苦中復有九苦。依世八法有八種苦。一壞法壞時苦。二盡法盡時苦。三老法老時苦。四病法病時苦。五死法死時苦。六無利苦。七無譽苦。八有譏苦。是名八苦。九希求苦。如是總說名隨逐苦。一切種苦中復有十苦。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無樂苦。四受不斷苦。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苦。是名五苦。復有五苦。一逼迫苦。二眾具匱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愛變壞苦。五三界煩惱品麁重苦。是名五苦。前五此五總十種苦。當知是名一切種苦。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所緣境界。緣此境故。諸菩薩悲生起增長修習圓滿。

又諸菩薩於大苦蘊。緣十九苦發起大悲。何等名為十九種苦。一愚癡異熟苦。二行苦所攝苦。三畢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惱苦。七戒衰損苦。八見衰損苦。九宿因苦。十廣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攝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轉苦。十五無智苦。十六增長苦。十七隨逐苦。十八受苦。十九麁重苦。

由四緣故悲名大悲。一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故。二於長時積習成故。謂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三於所緣勐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四極清淨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苦。於諸有情修悲心時。則為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復能速證悲意樂淨。證入菩薩淨意樂地。於諸有情。獲得菩薩極親厚心。極愛念心。欲作恩心。無厭惓心。代受苦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諸聖聲聞已得證入。苦諦現觀已到究竟。於苦深遠厭俱行心相續而轉。不如菩薩於諸有情悲前行心正觀墮在百一十種極大苦蘊。

菩薩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捨。無戒律儀而不能學。無他怨害而不能忍。無有精進而不能起。無有靜慮而不能證。無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

如前所說。一一無量皆有無量。菩薩如意圓德隨轉。皆能攝受無量愛果。皆無量種一向妙善無罪隨轉。當知菩薩精勤修習如是無量。能得四種功德勝利。謂由修習此無量故。先得最勝現法樂住。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意樂堅固。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於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

云何菩薩菩提分法。嗢拕南曰。

 慚愧堅力持  無厭論世智
 正依無礙解  資糧菩提分
 止觀性巧便  陀羅尼正願
 三摩地有三  法嗢拕南四

云何名為菩薩慚愧。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菩薩羞恥本性。勐利。況復修習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言依處者。略有四種。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若諸菩薩於覆己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

云何菩薩堅力持性。當知此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言自性者。謂能禁製染污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種種眾多勐利怖畏雖現在前。而正加行無傾動性。性勇相應能正思擇。是故得成堅力持性。如是名為堅力持性自性。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說應知有五依處。一者會遇生死輪轉種種大苦所化有情種種邪行。二者為益諸有情故。誓受長時生死流轉。三者遭遇異論朋黨諍競難詰。及處大眾宣揚法義。四者誓受一切菩薩所應學處。五者聽聞廣大甚深難思議法。是名堅力持性依處。

云何菩薩心無厭倦。當知菩薩由五因緣普於一切正加行中心無厭倦。一者菩薩性自有力故無厭倦。二者菩薩即於如是無厭倦心。數數串習故無厭倦。三者菩薩方便攝受精進勇勐能正隨觀。前後所得展轉殊勝故無厭倦。四者菩薩成就勐利增上妙慧。正思擇力故無厭倦。五者菩薩於諸有情。勐利悲心極哀愍心。恆常現前故無厭倦。

云何菩薩善知諸論。謂諸菩薩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相應諸法。從他善受言善通利。即於如是諸法妙義。或從他所善聽善決。或自專精善擇善思。如是知法知義菩薩。於法於義為不忘失。恆常精勤不捨加行。又為了知所餘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雖復聞思已到究竟。而由此故漸次成熟於此法義。獲得淨信。由是行相當知菩薩知諸論智無量圓滿無有顛倒。

云何菩薩善知世間。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世間。如實了知。如是世間極為艱嶮甚為愚闇。所謂雖有生老及死數數死生。而諸有情於老死等上昇出離不如實知。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有諸穢濁濁世增時。無諸穢濁濁世減時。謂依五濁。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如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不識沙門若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於今世罪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是名有情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等貪。執持刀劍執持器仗鬪訟諍競。多行諂誑詐偽妄語攝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不善法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為壞正法為滅正法。造立眾多像似正法。虛妄推求邪法邪義以為先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如於今時漸次趣入饑饉中劫。現有眾多饑饉可得。漸次趣入疫病中劫。現有眾多疫病可得。漸次趣入刀兵中劫。現有眾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是名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又諸菩薩如實了知諸器世間破壞成立。如器世間破壞成立差別而知。又諸菩薩於其世間。於世間集於世間滅。於能往趣世間集行。於能往趣世間滅行。於其世間愛味過患及與出離。皆如實知。又諸菩薩如實了知。眼乃至意諸無色蘊四大造色成士夫身。唯有爾所假名人性。於中所有想。或我或有情。此唯有想。於中所有自號言說。我眼見色廣說乃至我意知法。此亦唯有自號言說。於中所有世俗語言。謂此長老。有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納。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盡其壽量邊際。此亦唯有世俗言說。菩薩於此皆如實知。由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流轉差別。若器世間流轉差別。若八種相觀世間義若諸世間所有勝義。是故說名善知世間。

復次菩薩若見年德俱尊勝者。能正奉迎敷座延坐。敬問禮拜合掌慇勤修和敬業。若見年德俱相似者。能正問訊。酬對歡慰。以軟美言共興談論。不依等慢而自格量。若見年德俱卑劣者。隨力隨能勸修勝德顯實。少德覆實多過終不舉發令其恥愧。亦不輕陵令心退沒。知有希求若財若法。終不背面亦不顰蹙。不譏誤失不蔑退榮。於是一切劣等勝品諸有情類。若見彼時先意慰問讚言善來。無倒安處能正隨力攝以財法。雖處尊勝而於有情終不乖戾。不自珍奇亦不憍傲。所攝有情縱懷資給。有病無病終不棄捐。身業語業無不隨順。若識不識一切等心。為友為朋無怨無隙。於無依怙一切有情。隨力隨能作依作怙。不託異門發他憂苦令彼須臾住不安樂。若有因緣須現談謔。稱理而為非不稱理。雖遇情交極相親密年事斯等無乖隔者。亦不共談匪仁言論。終不於他久懷忿恨。設復暫起不斥其諱。若復為他身語訾辱。或善思擇。或依正法。或省己過而自開解。不譴於他。其心安靜而不輕躁。身語意業起必審詳。普能遠離十四垢業。藏隱六方。遠四惡友攝四善友。如是一切應知具如尸佉絡迦契經中說。或為現法利益事義財位相應。起策具足守護具足平等養命。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皆得善巧。無諂無幻性不誑他。於罪現行深懷慚恥。正行具足尊重正行守護正行。有所寄付深可倚信。於他財物無所規度。舉貸他物終不違捍。分所。共財平等無矯。共知真寶。賣者不識稱寶酬價。無枉毫釐。於世時務令儀軌範。為益世間辯正機捷。於所應作彼彼事中。他正來求皆為助伴。敦質無動不託餘緣。善營事業非為不善。若為帝王以法治世。不以非法不好責罰。若御大眾勸捨惡戒令修善戒。成就八種賢聖語言。謂於所見問答言見。於聞覺知問答言知。於所不見問答不見。於所不聞不覺不知問。答不知。

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間正所應知。如其世間正所應轉。於彼一切皆如實知。是故名為善知世間。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攝大乘論釋論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一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

大乘五蘊論

大乘五蘊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一名如來藏論) 堅慧菩薩造 大唐...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序 夫至道弘曠。無思不洽。大悲平等。誘進靡...

西方合論

重刻西方合論序 儒以三綱五常,奠乾坤而正人類;至於...

佛說七佛經

佛說七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

佛說婦人遇辜經

佛說婦人遇辜經 乞伏秦沙門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佛說闢除賊害咒經

佛說闢除賊害咒經...

外道問聖大乘無我義經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願喻諸佛,  誓二...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卷第一(一名入金剛問定意經) 西晉...

【註音版】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

【佛教詞典】三十六鬼

鑊身餓鬼、針口餓鬼、食吐鬼、食糞鬼、無食鬼、食氣鬼...

【佛教詞典】共不共

(術語)共法與不共法,共通與特別之二門也。如共般若...

峨眉山鎮山之寶通永老和尚精進念佛開示

踏實修行 精進念佛 簡單介紹: 上通下永老和尚,是當今...

請理解出家人的不易

古德說: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將軍宰相所能做得到的...

淨土法門下手容易,成就的果位非常高

現在很多人沒有自知之明,他覺得他一修行就目空四海,...

莫以善小而不為

母親最近身體不適,我便請了假陪她去看大夫。公交車上...

法供養雖勝,仍不廢財施,諸物若能觀空不著,便屬法供養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因諸佛皆尊重法的緣故。所謂諸佛從...

心中的貪念就是貧窮的種子

我們今天總說缺錢,找不到工作,但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到...

念佛三昧的12種功德利益

念佛三昧功德廣大無邊,具說如淨土諸經中所示,實在都...

《地藏經》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

《地藏經》每一品都告訴你修行的方法,生怎麼樣做?死...

品味痛苦,享受痛苦

痛苦是人生的枴杖,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只有精神...

為什麼要忍

生活難免遭遇各種各樣逆境,面對這些人事,人多半會無...

止中帶觀,觀中有止

修止觀,先修止。 系緣守境止: 繫心鼻端臍間,我人心...

居士在生活工作中該如何修

問: 您剛才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指什麼說法。...

【視頻】《解深密經》聆志居士念誦

《解深密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吉祥經》演甫居士唱誦

《佛說吉祥經》演甫居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