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七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七

說一切有部有四大論師。各別建立二世有異。謂尊者法救說類有異。尊者妙音說相有異。尊者世友說位有異。尊者覺天說待有異。說類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類有異非體有異。如破金器等作餘物時形雖有異而顯色無異。又如乳等變成酪等時捨味勢等非捨顯色。如是諸法從未來世至現在世時。雖捨未來類得現在類。而彼法體無得無捨。復從現在世至過去世時。雖捨現在類得過去類。而彼法體亦無得無捨。說相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相有異非體有異。一一世法有三世相。一相正合二相非離。如人正染一女色時。於餘女色不名離染。如是諸法住過去世時。正與過去相合。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住未來世時。正與未來相合。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住現在世時。正與現在相合。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說位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歷位有異而籌體無異。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名而體無別。此師所立世無雜亂。以依作用立三世別。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世。正有作用名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說待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前後相待立名有異。如一女人待母名女待女名母體雖無別由待有異得女母名。如是諸法待後名過去。待前名未來。俱待名現在。彼師所立世有雜亂。所以者何。前後相待一一世中有三世故。謂過去世前後剎那名過去未來。中間名現在未來。三世類亦應然。現在世法雖一剎那待後待前及俱待故應成三世。豈應正理。說相異者。所立三世亦有雜亂。一一世法彼皆許有三世相故。說類異者。離法自性說何為類故亦非理。諸有為法從未來世至現在時前類應滅。從現在世至過去時後類應生。過去有生未來有滅豈應正理。故唯第三立世為善。諸行容有作用時故。

復有三法。謂善不善無記法。問善法云何。答善五蘊及擇滅。問不善法云何。答不善五蘊。問無記法云何。答無記五蘊及虛空非擇滅。餘義廣說如前不善納息。

復有三法。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系法。問欲界系法云何。答欲界系五蘊。問色界系法云何。答色界系五蘊。問無色界系法云何。答無色界系四蘊。餘義廣說亦如前不善納息。復有三法。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問學法云何。答學五蘊。問無學法云何。答無學五蘊。問非學非無學法云何。答有漏五蘊及三無為。問學等三法其義云何。答以無貪瞋癡道學斷貪瞋癡是學義。以無貪瞋癡道不學斷貪瞋癡。已學斷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以無愛道。學斷愛非愛事是學義。以無愛道學斷愛者。遮無學道。非愛事者。遮世俗道。以無愛道不學斷愛已學斷故。亦非愛事是無學義。以無愛道不學斷愛者。遮學道。非愛事者。遮世俗道。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學斷煩惱學諦現觀是學義。不學斷煩惱已學斷故。亦不學諦現觀已學諦現觀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學斷二求謂欲求有求。學滿一求。謂梵行求。是學義。不學斷二求已學斷故。不學滿一求。已學滿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若相續中有煩惱得。亦有無漏道得。而學斷煩惱是學義。若相續中無煩惱得。而有無漏道得。不學斷煩惱已學斷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若相續中未離貪愛。有無漏道得而學斷貪愛是學義。若相續中已離貪愛而有無漏道得。不學斷貪愛已學斷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見修道攝是學義。無學道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見修地攝是學義。無學地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未知當知已知根攝是學義。具知根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五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學義。慧解脫俱解脫。二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四向及前三果。七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學義。第四果一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復次十八學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學義。九無學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問住學果者乃至未起勝果道時。諸無漏道云何名學。答學阿世耶猶未息故。彼無漏道亦得名學。

復有三法。謂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法。問見所斷法云何。答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心心所法。彼所等起不相應行。是名見所斷法。問修所斷法云何。答學見跡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彼所等起身語二業。彼所等起不相應行。並不染污諸有漏法。是名修所斷法。問無斷法云何。答無漏五蘊。及三無為。餘義廣說如前不善納息。四諦者。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四聖諦。雖作是說而不廣辯。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問如是四諦自性云何。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五取蘊是苦諦。有漏因是集諦。彼擇滅是滅諦學無學法是道諦。譬喻者說。諸名色是苦諦。業煩惱是集諦。業煩惱盡是滅諦。奢摩他毘缽舍那是道諦。分別論者作如是說。若有八苦相是苦是苦諦。餘有漏法是苦非苦諦。招後有愛是集是集諦。餘愛及餘有漏因是集非集諦。招後有愛盡是滅是滅諦。餘愛盡及餘有漏因盡是滅非滅諦。學八支聖道是道是道諦。餘學法及一切無學法是道非道諦。若作是說。諸阿羅漢但成就苦滅二諦。不成就集道二諦。所以者何。招後有愛諸阿羅漢已斷盡故。學八支聖道得阿羅漢果時皆已捨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墮自相續五蘊。若墮他相續五蘊。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如是一切皆是苦是苦諦。修觀行者起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為苦。不觀墮他相續五蘊。及無情數諸蘊為苦。所以者何。逼切行相是苦現觀。墮他相續及無情數蘊於自相續非逼切故。彼生智論作如是說。自相續蘊極自逼切。非他相續及無情數蘊。非離自身他及非情能相逼切。無自身者他及非情何所逼切。故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為苦非餘。若墮自相續五蘊因。若墮他相續五蘊因。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因。如是一切皆是集是集諦。修觀行者起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因為集不觀墮他相續五蘊因。及無情數諸蘊因為集。若墮自相續五蘊盡。若墮他相續五蘊盡。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盡。如是一切皆是滅是滅諦。修觀行者起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盡為滅。不觀墮他相續五蘊盡。及無情數諸蘊盡為滅。若墮自相續五蘊對治。若墮他相續五蘊對治。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對治。如是一切皆是道是道諦。修觀行者起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對治為道。不觀墮他相續及無情數諸蘊對治為道。如是說者。若墮自相續五蘊。若墮他相續五蘊。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如是一切皆是苦是苦諦。修觀行者起現觀時。皆觀為苦。問逼切行相是苦現觀。墮他相續及無情數蘊。於自相續既非逼切。修觀行者起現觀時何故亦觀為苦。答設彼於自不能逼切亦觀為苦。所以者何。無始時來於一切苦皆起無智。為對治彼皆應起智。無始時來於一切苦皆起猶豫。為對治彼皆應起決定。無始時來於一切苦皆起誹謗。為對治彼皆應起信。故應遍觀一切為苦。況彼於自亦能逼切。所以者何。若有為他所打觸者。亦生大苦。豈非逼切。若有空中木石瓦等墮自身上。亦生大苦。豈非逼切。既有逼切自相續義。故現觀時亦觀為苦。若墮自相續五蘊因。若墮他相續五蘊因。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因。如是一切皆是集是集諦。修觀行者起現觀時皆觀為集。若墮自相續五蘊盡。若墮他相續五蘊盡。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盡。如是一切皆是滅是滅諦。修觀行者起現觀時皆觀為滅。若墮自相續五蘊對治。若墮他相續五蘊對治。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對治。如是一切皆是道是道諦。修觀行者起現觀時皆觀為道。如是名為四諦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說諦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諦。諦是何義。答實義是諦義。真義如義不顛倒義無虛誑義是諦義。問若實義是諦義。乃至無虛誑義是諦義者。虛空非擇滅亦有實義乃至無虛誑義。何故世尊不立為諦。答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盡是苦對治者。世尊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苦非苦因非苦盡非苦對治。是故世尊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蘊是蘊因是蘊盡是蘊對治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蘊非蘊因非蘊盡非蘊對治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疾病是疾病因是疾病盡是疾病對治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疾病非疾病因非疾病盡非疾病對治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癰箭惱害過患。是癰箭惱害過患因。是癰箭惱害過患盡。是癰箭惱害過患對治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於彼皆非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重擔。是能荷重擔是重擔盡。是重擔對治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於彼皆非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此岸是彼岸是河是船栰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於彼皆非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苦是苦因。是道是道果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苦非苦因。非道非道果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有因性果性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無因性果性故不立為諦。復次虛空非擇滅無漏故非苦集諦。無記故非滅諦。無為故非道諦。復次虛空非擇滅不墮世故非三諦。無記故非滅諦。復次虛空非擇滅非蘊自性故非三諦。無記故非滅諦。復次虛空非擇滅不隨苦故非三諦。無記故非滅諦。復次若法是邪見及無漏慧所緣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邪見及無漏慧所緣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無明及明所緣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無明及明所緣。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雜染事及清淨事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雜染事及清淨事。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可欣事及可厭事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可欣事及可厭事。故不立為諦。復次若法是欣作意事及厭作意事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欣作意事及厭作意事。故不立為諦。

問若不顛倒義是諦義者。四種顛倒應非諦攝。所以者何。顛倒轉故。答以餘緣故立為顛倒。以餘緣故是諦所攝。謂三緣故立為顛倒。一決度故。二增益故。三一向倒故。是有是實實相相應故是諦攝。復次彼於無常計常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故立為倒。以有因性果性故是諦攝。問若無虛誑義是諦義者。諸虛誑語應非諦攝。所以者何。虛誑轉故。答以餘緣故立虛誑語。謂違自想誑惑他故。以餘緣故是諦所攝。謂是有是實實相相應。復次以餘緣故立虛誑語。謂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不覺言覺覺言不覺。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以餘緣故是諦所攝。謂有因性果性是故實義是諦義。乃至無虛誑義是諦義問此四聖諦云何建立為依。實事為依。因果為依。現觀而建立耶。設爾何失。三皆有過。所以者何。若依實事而建立者。諦應有三。謂苦集諦。無別體故應合為一。滅為第二道為第三。故有三諦。若依因果而建立者。諦應有五。謂有漏法因果別故既立為二。諸無漏道亦有因果應分為二。滅為第五故有五諦。若依現觀而建立者。諦應有八。謂瑜伽師入現觀位。先別觀欲界苦。後合觀色無色界苦。先別觀欲界諸行因。後合觀色無色界諸行因。先別觀欲界諸行滅。後合觀色無色界諸行滅。先別觀欲界諸行對治。後合觀色無色界諸行對治。故有八諦。答應作是說。此四聖諦依因果立。問若爾。應有五諦非四。答聖道因果合立一故諦四非五。謂無漏道因性果性皆是能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究竟滅行故合立一。問若爾。有漏因性果性皆是能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流轉集行。亦應合一。諦應唯三。答雖爾行相有別有總。是故建立聖諦唯四。謂於有漏果性有四行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於有漏因性有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於無漏道因性果性。總唯有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有作是說。以三緣故建立四諦。一實事故。二因果故。三謗信故。實事故者。謂此四諦實事有二。一者有漏。二者無漏。因果故者。謂有漏事有因果性。果性立苦諦。因性立集諦。無漏事中有二種類一有因性有果性二有果性無因性。有因性有果性者。立道諦。有果性無因性者。立滅諦。問何故有漏事因性果性各立一諦。無漏道因性果性合立一諦耶。答緣彼謗信有別總故。謂於有漏因性果性各別起謗。一於果性謗實非苦。二於因性謗實非集。又於有漏因性果性各別生信。一於果性信實是苦。二於因性信實是集。於無漏道因性果性。總起一謗謂謗非道。總生一信謂信是道。是故三緣建立四諦。復有說者。依現觀故建立四諦。問若爾。聖諦應八非四。答諦行相同故四非八。謂欲界苦及色無色界苦。雖別現觀而同是苦諦。及同苦等行相所觀故合立一。欲界諸行因及色無色界諸行因。雖別現觀而同是集諦。及同因等行相所觀故合立一。欲界諸行滅及色無色界諸行滅。雖別現觀而同是滅諦。又同滅等行相所觀故合立一。欲界諸行對治。及色無色界諸行對治。雖別現觀而同是道諦。又同道等行相所觀故合立一。故依現觀建立四諦不增不減。

問苦集滅道各有何相。脇尊者曰。逼迫是苦相。生長是集相。寂靜是滅相。出離是道相。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流轉是苦相。能轉是集相。止息是滅相。還滅是道相。復作是說。生依流轉是苦相。能轉生依是集相。生依止息是滅相。能滅生依是道相。大德說曰。於實有事建立諦名。謂五取蘊。如從爐出極熱鐵團。三苦所隨順苦流轉沒在苦海雜苦而住。如苦合成猶如鐵團。與火合故火勢隨逐極熱如火。此五取蘊亦復如是。與苦合故如苦合成。故與苦合是苦諦相。如是苦蘊從煩惱生。由業轉變諸趣流轉。無始相續故能生轉是集諦相。此煩惱業究竟離故。於諸趣生不復流轉。故不流轉是滅諦相。修淨戒定正觀生滅。能斷有因能證有盡。故能斷證是道諦相。

問若諦有四。何故世尊說有一諦。如伽他說。

 一諦無有二  眾生於此疑
 別說種種諦  我說無沙門

此頌意言唯有一諦。外道猶豫別說有多。佛說彼法中無沙門道果。沙門道果依一諦故。脇尊者曰。言一諦者。謂四聖諦各唯有一。唯一苦諦無第二苦。唯一集諦無第二集。唯一滅諦無第二滅。唯一道諦無第二道。故說一諦。不違說四。復次言一諦者。謂一滅諦為欲遮遣餘解脫故。謂諸外道說四解脫。一無身解脫。即空無邊處。二無邊意解脫。即識無邊處。三淨聚解脫。即無所有處。四世窣堵波解脫。即非想非非想處。佛作是說。彼非真實解脫出離。是無色有真解脫者。唯一滅諦究竟涅槃。復次言一諦者。謂一道諦。為欲遮遣餘道諦故。謂諸外道說多道諦。如執自餓為道。或執臥灰為道。或執隨日轉為道。或執飲風飲水食果食菜為道。或執露形為道。或執臥刺棘等為道。或執不臥為道。或執著弊故衣為道。或執服諸藥物斷食為道。佛作是說。彼非真道。是邪僻道是虛偽道是矯詐道。如是諸道。非諸善士所應習行。是諸惡人所應游履。真淨道者。謂一道諦。即正見等八支聖道。復次言一諦者。謂一滅諦。永捨一切生死苦故。又一諦者。謂一道諦。能斷一切生死因故。餘契經中說有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問世俗勝義二諦云何。有作是說。於四諦中前二諦是世俗諦。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間現見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諦中故。後二諦是勝義諦。諸出世間真實功德。皆入滅道二諦中故。復有說者。於四諦中前三諦是世俗諦。苦集諦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佛說滅諦如城如宮或如彼岸。諸如是等世俗施設滅諦中有。是故滅諦亦名世俗。唯一道諦是勝義諦。世俗施設此中無故。或有說者。四諦皆是世俗諦攝。前三諦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道諦亦有諸世俗事。佛以沙門婆羅門名說道諦故。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勝義諦。空非我中諸世俗事絕施設故。評曰。應作是說。四諦皆有世俗勝義苦集中有世俗諦者。義如前說。苦諦中有勝義諦者。謂苦非常空非我理。集諦中有勝義諦者。謂因集生緣理。滅諦中有世俗諦者。佛說滅諦如園如林如彼岸等。滅諦中有勝義諦者。謂滅靜妙離理。道諦中有世俗諦者。謂佛說道如船栰如石山如梯隥如台觀如花如水。道諦中有勝義諦者。謂道如行出理。由說四諦皆有世俗勝義諦故。世俗勝義俱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虛空非擇滅亦二諦攝故。

問世俗中世俗性。為勝義故有為勝義故無。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有者。應唯有一諦。謂勝義諦。若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無者。亦應唯有一諦。謂勝義諦。答應作是說。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有。若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無。佛說二諦言應非實。佛說二諦言既是實。故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有。問若爾。唯應有一諦。謂勝義諦。答實唯有一諦。謂勝義諦。問若爾。何故立有二諦。答依差別緣立有二諦不依實事。若依實事唯有一諦。謂勝義諦。依差別緣建立二種。若依此緣立世俗諦。不依此緣立勝義諦。若依此緣立勝義諦。不依此緣立世俗諦。譬如一受有四緣性。若依此緣立因緣性。不依此緣乃至立增上緣性。若依此緣乃至立增上緣性。不依此緣乃至立因緣性。又如一受有六因性。若依此緣立相應因性。不依此緣乃至立能作因性。若依此緣乃至立能作因性不依此緣乃至立相應因性。二諦亦爾。依別緣立不依實事。問世俗勝義亦可施設各是一物不相雜耶。答亦可施設。其事云何。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能顯名是世俗。所顯法是勝義。復作是說。隨順世間所說名是世俗。隨順賢聖所說名是勝義。大德說曰。宣說有情瓶衣等事。不虛妄心所起言說是世俗諦。宣說緣性緣起等理。不虛妄心所起言說是勝義諦。尊者達羅達多說曰。名自性是世俗。此是苦集諦少分。義自性是勝義。此是苦集諦少分。及餘二諦二無為。

如契經說。出家梵志總有三種婆羅門諦。云何為三。謂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說。一切有情皆不應害。如是所說是諦非虛。是名第一婆羅門諦。復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說。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如是所說是諦非虛。是名第二婆羅門諦。復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說。諸有集法皆有滅法。如是所說是諦非虛。是名第三婆羅門諦。問此中何者是婆羅門何者是諦。答此中意說出家外道名婆羅門。彼所說中。前三是諦。餘皆虛妄一切有情皆不應害者。謂諸有情皆不應殺。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謂我不屬彼。彼不屬我。諸有集法皆有滅法者。謂諸有生皆歸於滅。復有說者。此中意說住佛法者名婆羅門。即前所說三種名諦。為對外道佛說此經。謂有外道自謂我是真婆羅門。而為祠祀殺諸牛羊。及多聚集雜類眾生而斷其命。佛對彼故作如是說。損害他者非真婆羅門。真婆羅門者。於諸有情皆不應害。復有外道自謂我是真婆羅門。而為生天受諸欲樂勤修梵行。佛對彼故作如是說。為天欲樂修梵行者非真婆羅門。真婆羅門者於諸所有志無系屬。而修行梵行。復有外道自謂我是真婆羅門。而執斷常乖於中道。佛對彼故作如是說。執斷常者非真婆羅門。真婆羅門者。知有集法皆有滅法。集故非斷滅故非常。非斷非常契於中道。復次此經意說三解脫門所有加行。一切有情皆不應害者。說空解脫門加行。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說無願解脫門加行。諸有集法皆有滅法者。說無相解脫門加行。有作是說。此經意說三解脫門如其次第。或有說者。此經意說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三種如其次第。復有說者。此經意說戒蘊定蘊慧蘊三種如其次第。如說三蘊如是。三學三修三淨應知亦爾。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觀四方者。謂觀四諦。問世尊何故於四聖諦以方聲說。答觀所化者宜聞說故。謂有所化聞以方聲。說四聖諦即易悟入。故佛於諦說四方聲。如餘契經。佛為所化於八解脫說八方聲。所化聞之即易悟入。此經亦爾。故於四諦說四方聲。問四諦四方有何相似。而於四諦說四方聲。答四諦四方四數等故。問佛於何諦說何方聲。答佛於苦諦說東方聲。於彼集諦說西方聲。以現觀時先觀苦諦次觀集故。有作是說。東方如集西方如苦。先因後果次第說故。佛於道諦說南方聲。道諦南方俱應供故。佛於滅諦說北方聲。滅諦北方俱最勝故。

如契經說。於四聖諦應知慧根。問此為依攝為依所緣。若依攝者。四諦慧根互不相攝。如何於四諦說應知慧根。若依所緣即一切法皆是所緣何獨四諦。答應作是說。此不依攝不依所緣而作是說。然於建立四聖諦時。慧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聖諦應知慧根。如於建立四證淨時。信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證淨應知信根。如於建立四正勝時。精進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正勝應知精進根。如於建立四念住時。念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念住應知念根。如於建立四神足時。定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神足應知定根。此中亦爾。有作是說。此依所緣。問慧根既能緣一切法。何獨四諦作是說耶。答若法有漏無漏慧緣。此中偏說。虛空非擇滅唯有漏慧緣故此不說。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七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

護命放生軌儀法

護命放生軌儀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夫以懷生者。皆愛其...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徑中徑又徑

徑中徑又徑卷一 起信法 醒迷門 浮生若夢。一切皆空。...

【註音版】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次第初門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

大乘頂王經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

延生普佛儀軌

(一)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堅意經

佛說堅意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樂邦遺稿

樂邦遺稿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愚挺志於淨業。誓欲...

【佛教詞典】如來成就七種妙法

【如來成就七種妙法】 p0582   大毗婆沙論三十一卷十...

【佛教詞典】十四佛國往生

無量壽經卷下載,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者,除此世界(...

與人攀比是痛苦之源

有位居士不服氣地說,鄰居家家庭條件不好,夫妻兩也沒...

【佛學漫畫】「神」的真正名字

人類對世界的構建和認知,彷彿和遊戲編程很相似,遊戲...

慈悲是一種真實的能量

以寬容與忍讓接納對方的攻擊,以微笑回應俗人們的諷刺...

常常做同樣的夢,是怎麼回事

問: 我學佛有多少年,修淨土法門念佛,但是我很奇怪,...

不要忽略身邊的幸福

每天急匆匆地行走在來來往往地人群中,為了生計、為了...

跳脫輪迴識因果

昔時,佛在舍衛國為天人說法。當時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

聖一法師禪七開示

十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未成佛時,稱為悉達多太子,出...

成佛之道有兩個選擇

在《法華經》,佛陀說,生死凡夫就像一個乞丐,在三界...

鬼神護法

1945春,虛雲老和尚從雲門到南華傳戒。此時,雲門禪寺...

怎樣念佛才更有效果

一、高聲念:聲音洪大,把全身之精力,都貫注在一句佛...

大安法師:助念與往生的關係

問: 有的助念團說助念也有師承的,通過一些其他一些...

【佛學漫畫】認識無常

【佛學漫畫】無常...

【視頻】普門品偈(花鼓)

普門品偈(花鼓)

【視頻】華嚴經讚佛偈(楮訾念誦)

華嚴經讚佛偈(楮訾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