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二

問緣一切法非我行相。自體是何。答慧為自體。如自體我物相分。自性亦爾。已說自體。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為緣一切法非我行相。答此慧行一切法起非我相故。名緣一切法非我行相。界者此行相。唯欲色界無色界中。亦有此行相而不能緣一切法。後當廣說。地者此行相在七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及根本四靜慮。此則總說。若別說者。聞所成慧。唯在五地。謂欲界四靜慮。思所成慧唯在欲界。修所成慧唯在六地。謂前說七地中除欲界。四無色地。亦有此行相。而不能緣一切法。謂空無邊處。非我行相。緣四無色。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道。及四無色非擇滅。一切類智品道。非擇滅並一切虛空無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盡能緣。識無邊處非我行相。緣上三無色。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道。及上三無色非擇滅。一切類智品道。非擇滅並一切虛空無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盡能緣。無所有處非我行相。緣上二無色。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道。及上二無色非擇滅。一切類智品道非擇滅。及一切虛空無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盡能緣非想非非想處。非我行相。緣非想非非想處。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道。及非想非非想處非擇滅。一切類智品道。非擇滅並一切虛空無為或欲令是一物。或欲令是多物。此行相盡能緣。有餘師說。空無邊處非我行相。緣五地非擇滅。謂四無色第四靜慮。餘如前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非我行相。緣二地非擇滅。謂彼自地無所有處。餘如前說。評曰。應知此中前說者好。問何故無色地。無緣一切法。非我行相耶。答若地中有順抉擇分。及彼加行相似善根。彼地可有緣一切法。非我行相。無色不爾故彼地無。有說。若地中有行諦善根。彼地可有如是行相。無色不爾。有說。若地中有現觀邊世俗智。彼地可有如是行相。無色不爾。有說。若地中有見道及見道加行。彼地中有如是行相。無色不爾。有說。若地觀勝有此行相無色止勝故彼地無。所依者。此非我行相。依欲色界身。初起依欲界身。行相者。作非我行相。所緣者。緣一切法。念住者。是雜緣法念住。智者是世俗智。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根相應者三根相應。謂樂喜舍。問亦有善憂根能緣一切法。何故此行相非彼相應。答互相違故。謂此歡行相轉。彼慼行相轉。故不相應。世者此行相墮三世。緣三世及離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三種三界。系不系者。欲色界系。緣三界系及不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三種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是修所斷緣三種。緣名緣義者。名義俱緣。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三種俱緣。聞思修所成者。通三種。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可言通三種。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欲界聞思所成非我行相。唯加行得。色界聞所成非我行相。可言加行得可言生得。云何可言加行得。謂若此間於自共相善。修習者生彼便得。若不爾者生彼不得。云何可言生得。謂雖此間善修習已。若未生彼終不能得。生彼方得。彼聞所成非我行相。必依此間所修加行。生彼得故。色界修所成非我行相。是加行得及離染得。亦可言是生得。問若欲界沒。生第二靜慮。第二靜慮沒生初靜慮。彼得初靜慮非我行相不。答若先善修習者得。不爾者不得。乃至生第四靜慮亦爾。問若欲界沒。生無色界。無色界沒。生初靜慮。彼得初靜慮非我行相不。有說。不得。以極遠故。如是說者。若先善修習者得。不爾者不得。乃至生第四靜慮亦爾。問若初靜慮沒。生第二靜慮。第二靜慮沒。生初靜慮。彼得初靜慮非我行相不。答若先善修習者得。不爾者不得。生餘地亦爾。問何等補特伽羅得此行相。為但聖者。為通異生。有作是說。唯聖者得。非諸異生。如是說者。異生亦得。問異生有二種。謂內法外法。何等異生得此行相。有作是說。內法者得。非外法者。彼著我故。不能修習空無我見。如是說者。外法異生亦得此行相。然與內別。謂內法者。亦加行得亦生得。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外法異生。唯生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以著我故。問云何起非我行相耶。答若生欲界。起欲色界非我行相。俱能緣一切法。若生初靜慮。起初靜慮非我行相。不定者亦能緣一切法。定者唯緣從初靜慮乃至有頂。起上三靜慮非我行相。亦唯能緣從初靜慮乃至有頂。若生第二靜慮。起第二靜慮非我行相。不定者能緣一切法。定者唯緣從第二靜慮乃至有頂。起第三第四靜慮非我行相。亦唯能緣從第二靜慮乃至有頂。若生第三第四靜慮。如理應說。若生欲界色無色界。起無色界非我行相。緣法分齊如前已說。問欲色二界非我行相。何者緣法多耶。答色界非我行相。若不定者。所緣法與欲界等。若定者則所緣法少於欲界。謂不能緣自隨轉色。欲界非我行相。無隨轉色故。能緣一切色故。有說。言有身念住。緣一切色無有受心。法念住緣一切受心法。問此緣一切法非我行相。為有漏為無漏耶。答是有漏非無漏。所以者何。有世俗非我行相。尚不能緣一切法。如順抉擇分。何況無漏非我行相。能緣一切法耶。以此行相別諦緣故。如諸邪見尚無一時緣二諦者。況緣多耶。如所對治能對治亦爾。問有漏非我行相。能斷煩惱不。答不能斷。問若爾聖者何故起耶。答令根轉利入聖道故。復次由四緣故聖者起之。一為現法樂住故。二為觀本所作故。三為遊戲功德故。四為受用聖財故。問此非我行相。為欣作意俱。為厭作意俱耶。設爾何失。若欣作意俱者。云何緣可厭法。若厭作意俱者。云何緣可欣法。答應作是說。欣作意俱。問若爾云何緣可厭法。答彼瑜伽師。於可欣法生欣尚故。設於無量可厭聚中。有一可欣則生欣樂。何況多耶。如銅錢聚上置一金錢。便於此聚總生欣樂。此亦如是。故無有失。

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執。因緣無體。為止彼宗欲明因緣實有體性。或復有執。一補特伽羅。有二心俱生。如大眾部。為止彼宗明一補特伽羅無二心俱生。或有外道。引世現喻執後為前因。彼作是說。現見泉湧。後逼於前。令其湧流。此中後水為前水因。如是諸法行三世時。未來世逼令入現在。現在世逼令入過去。故未來世為現在因。現在復與過去為因。為止彼宗欲明後法非前法因。若是因者。便違內外緣起諸法。違內法緣起者。謂應行緣無明。乃至老死緣生。父母因子。眼色因眼識。乃至意法因意識。又應羯邏藍因頞部曇。乃至壯因於老。如是等違外法緣起者。謂應種子因芽。乃至花因於果。如是等復有大過。謂應未造業而受果。受果已方造業。其事云何。應先受苦樂異熟。後造善惡業。先得律儀不律儀果。後受律儀不律儀戒。先墮地獄後造無間。先作輪王后造彼業。先得無上正等菩提。然後乃修六到彼岸。若未作業先受根者。應已作業而便失壞。是則應無解脫出離。是故不可後為前因。由此因緣故作斯論。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答無。所以者何。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又非後心為前心因。此中無者。即止撥無因緣實體。謂無二心展轉相因。然有餘法互為因義。無一補特伽羅等者。即止大眾部執。一補特伽羅有二心俱生。一補特伽羅者。遮多補特伽羅。非前者遮過去。非後者遮未來。此則顯示一補特伽羅現在一剎那頃無有二心。有別誦言。非曾非當非現一補特伽羅二心俱生。此則顯示一補特伽羅三世。一剎那頃皆無二心。又非後心為前心因者。此即止外道執後為前因。顯示後法非前因義。此中俱依五因作論故答言無。若依六因應答言有。以能作因皆遍有故。無一補特伽羅等者。遮相應俱有因義。又非後心為前心因者。遮同類遍行異熟因義。皆不遮者。謂能作因。如說二心無互為因義。如是二受二想。二思二觸。二作意二勝解。二欲二念。二定二慧等。諸心所法二眼。乃至二身等諸色法。二命根二眾同分等。心不相應行法同類。皆無互為因義。

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乃至廣說。問此中不應先作此論。應先作此論。何故無一補特伽羅。乃至廣說。所以者何。先說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雖作是說。而未說其因緣。故次應說。何故無一補特伽羅。乃至廣說。而不先作是說者。有何意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阿毘達磨為顯諸法性相故說。不應求其次第。但不違法相。若先若後。俱不應責。有說。論有二種。一根本論。二傍生論。此中頗有二心。展轉相因相緣等者。是根本論。何故無一補特伽羅等者。是傍生論。二根本論。理應先說。一傍生論理應後說。故此先說。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前說無二心展轉相因。勿謂亦無二心展轉相緣。為除此疑。顯有二心展轉相緣。復有說者。為止撥無所緣緣體者。意顯所緣緣體性實有。故作斯論。

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答有。如有心起無未來。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乃至廣說。問此中但應總答言。有不應更說。如有等言。所以者何。如說若法與彼法為所緣。此法與彼法。有時非所緣耶。答無。時非所緣故。答雖總言有於義已足。而為饒益諸弟子等。令得明瞭故復重說。如有等言。如有心起無未來。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者。謂先起一剎那邪見。或唯謗未來邪見聚。或總謗未來有漏諸蘊。後起第二剎那邪見。或唯謗過去邪見聚。或總謗過去諸蘊。彼二邪見。相應心展轉相緣。如邪見後生邪見於彼謗無。如是邪見後生有身見。於彼執我我所。邊執見計。斷常見取執。第一戒禁取執能淨疑猶豫貪染。恚憎慢自舉無明不了。又邪見後或生正見。於彼起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緣。是有是實是性是分。有因有起。有處有事行相。或生無覆無記心。於彼起非如理。非不如理行相。是名邪見。相應心與諸有漏心。展轉相緣。如邪見心餘染污心應知亦爾。此中且說邪見為門。同染污故。如有心起有未來。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說邪見心。與有漏心展轉相緣。今欲說正見心。與有漏心展轉相緣。故作此論。謂先起一剎那正見或唯於未來正見聚。或總於未來有漏諸蘊。起有行相。後起第二剎那正見。或唯於過去正見聚。或總於過去有漏諸蘊。起非常等行相。如正見後生正見。於彼起非常等行相。如是正見後或生邪見。於彼謗無有身見。執我我所。廣說乃至無明不了。又正見後或生無覆無記心。於彼起非如理非不如理行相。是名正見。相應心與諸有漏心。展轉相緣。如正見心。無覆無記心應知亦爾。同不染故。如有心起無未來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說邪見心。與有漏心。展轉相緣。今欲說邪見心。與無漏心展轉相緣。故作此論。謂先起一剎那邪見謗未來道。後入正性離生。起苦忍苦智。或集忍集智。於彼過去邪見聚。起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緣行相。如是二心展轉相緣。應知此中遮剎那遮流注。不遮時分。不遮眾同分。不遮無始以來。遮剎那者。謂必無有前剎那起邪見謗聖道。第二剎那即能入正性離生故。遮流注者。謂必無有一流注中。先起邪見謗聖道。後即能入正性離生。不遮時分者。謂初日分時。起邪見謗聖道。中日分時。即能入正性離生。中日分時。起邪見謗聖道。後日分時。即能入正性離生。夜三分亦爾。如是晝夜半月月時年諸位皆悉不遮。況眾同分。無始已來。如邪見疑無明應知亦爾。同緣道故。如有心起有未來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問何故復造此論。答前說正見心。與有漏心展轉相緣。今欲說正見心。與無漏心展轉相緣。故造斯論。謂先起一剎那正見。或唯於未來無漏心。或總於未來無漏諸蘊。起有行相。後起聖道。或惟於過去正見聚。或總於過去有漏諸蘊。起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緣行相。如是二心展轉相緣。應知此中諸有欲令唯共相作意無間起聖道者。彼遮剎那。不遮流注等。遮剎那者。此有未來道心行相。是自相作意故。諸有欲令二種作意無間皆起聖道者。彼亦不遮剎那。如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展轉相緣。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說自相續心。與自相續心展轉相緣。今欲說自相續心。與他相續心展轉相緣。故作斯論。問此中說何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互相緣耶。答此中說根等地等道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展轉相緣。根等者。謂同利根中根軟根。地等者。謂同依初靜慮。乃至同依第四靜慮。道等者。謂同有漏。同無漏。同法智品。同類智品。同學同無學。問彼二心云何相緣。答但緣彼心。非彼心所緣及能緣行相。若緣彼心所緣及能緣行相者。則有自緣之過。問亦有餘智俱心展轉相緣。何故但說他心智俱。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但說明了不雜易可知者。餘智不爾。問有多種他心智。此中為說何者。答說加行得離染得者。問何故不說餘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但說名義勝者。謂加行得。離染得者。是修所成。通慧所攝四支五支。勝靜慮果。有說。此智於境無有謬失。餘則不爾。是以不說。今因此文動爾焰海。如說。二心展轉相緣。應知受等諸心所法相緣亦爾。又亦應說部界善等諸心相緣。部者。謂見苦所斷心。與見苦集修所斷心展轉相緣。見集所斷心。與見苦集修所斷心。展轉相緣。見滅所斷。有漏緣心展轉相緣。見道所斷。有漏緣心展轉相緣。見道所斷。無漏緣心與無漏心。展轉相緣。應知無漏心亦展轉相緣。修所斷心展轉相緣。修所斷心與無漏心展轉相緣。應知修所斷心。與見苦集所斷心展轉相緣者。謂善無覆無記。與無漏心。展轉相緣者唯善。界者欲界心。與欲色界及不繫心。展轉相緣。色界心與色無色界及不繫心。展轉相緣。無色界心。與無色界及不繫心。展轉相緣。應知無色界心。與色界心展轉相緣者。謂空無邊處近分。善等者。謂善不善無記心。各與三種心。展轉相緣。唯除不善異熟。以彼唯在五識身故。餘無覆無記心。有展轉相緣義。又此中所說。邪見謗因謗果者。有四句差別。謂或依因謗果。或依果謗因。或不依因謗果。或不依果謗因。依因謗果者。如說。妙行惡行無果異熟。依果謗因者。如說。一切士夫補特伽羅所受苦樂無因無緣。不依因謗果者。如說。無有化生有情。不依果謗因者。如說。無有妙行惡行。

問緣有四種。此中何故但說因及所緣。非餘二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彼二亦在此所說中。謂若說因緣。應知已說等無間緣。如無二心展轉為因。亦無二心展轉為等無間故。若說所緣緣。當知已說增上緣。如有二心展轉為所緣。亦有二心展轉為增上故。何故無一補特伽羅。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執。等無間緣。體非實有。為遮彼意。欲顯實有等無間緣。或有執。一補特伽羅二心俱生為重遮彼顯唯一心。有說。此文是傍生論。前說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未說所以。今欲說之。故作斯論。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答無第二等無間緣故。謂心心所法生必依止等無間緣。既無第二等無間緣。故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此復應問。何故無第二等無間緣。故復答言。有情一一心相續轉故。謂有情心。法爾一一相續而轉。無二無多。此是展轉更相答義。有說。此文重答前問謂先問言。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今重答言。有情一一心相續轉。謂一一有情由法爾力。但有一心相續而轉。所以者何。未來心聚。必由現在和合故生。不和合則不生。現在但有一和合故。令未來心一一而起。猶如多人經於狹路。一一而過尚無二並。何況有多。又如牛羊圈門狹小一一而出。無二無多。如是有情未來心聚。依現和合一一而生。設現在世有多和合。為開次者。則應一時有多心起。但無此事故一一生。又由和合有先後故。假使先有修道和合。後見道者則應修道。先見道生但無此事故。先起見道。由此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於此義中復有分別。謂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尊者世友說曰。於一剎那身。唯有一心。依彼轉故無有二。復次於一剎那命根唯一心。依彼轉故無有二。復次於一剎那。唯有一類眾同分心。依彼轉故無有二。大德說曰。法生時和合唯一無二。不可一和合有二果生故。一剎那心唯有一。復有說者。若有二心俱生。則應不可調伏。如今一心剛強[怡-台+龍]悷。猶難調伏況二心耶。若心不可調伏。則無得解脫義。故一相續無二心俱。或有說者。若一相續二心俱生。則有雜染清淨。俱時起過。謂一心雜染。一心清淨。如是則無得解脫理。又應一時生善惡趣。復次若一相續二心俱生。何妨有三。若有三者。應一時受三界異熟。是則界壞亦無解脫。復次若一相續三心俱生。何妨有四。若有四者。應一時受四生異熟。是則生壞亦無解脫。復次若一相續四心俱生。何妨有五。若有五者。應一時受五趣異熟。是則趣壞亦無解脫。復次若一相續五心俱生。何妨有六。則應一時六識俱起應一時取一切境界。復次若一相續六心俱生。何妨有百。若有百者何妨有千。乃至何妨無數俱起。若爾諸法從未來世。應一時生。於現在世一時而滅。是則應無未來現在。以觀未來現在故。說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故過去亦無。若無三世則無有為。若無有為則無無為。如是則一切法皆無。是為大過。是故無有二心俱生。有餘師說。若一相續二心俱生。則應受等諸心所法亦二俱生。則一剎那應有十蘊。則有情壞。有情壞故所依身壞。所依壞故則五部壞。五部壞故則對治壞。對治壞故則遍知壞。遍知壞故沙門果等一切皆壞。勿有此過。故一相續無二心俱。問如一剎那有多心所。而無前過心亦應爾。尊者世友說曰。心所雖多而與心同一。等無間緣之所引起。如心是一受等亦一。故無有過。大德說曰。心與受等一和合生。如心是一受等亦一。故無有過。復有說者。心與受等一作意生。如心是一受等亦一。雖皆名心所而體類各異。故無有失。

問如前所說。等無間緣自體是何。答除阿羅漢最後心心所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所法。是謂等無間緣自體。問何故阿羅漢最後心心所法。非等無間緣耶。答彼心心所法。若是等無間緣者。彼後應有心心所法生。若爾便無究竟解脫。有餘師說。彼亦是等無間緣。彼後心心所法不生者。有餘緣故。非彼為礙。設當生者亦與作緣。猶如意根意界意處。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等無間緣依作用立。若法與彼法作等無間緣。無法無有情。無咒術無藥物等。能為障礙令彼不生。意根界處。依根相故立。雖後識不生。而有根等相故。得名根等問何故阿羅漢最後心有意根等相而無等無間緣相耶。答意根界處。不必觀於後法。故立觀心所等。亦得名故。等無間緣。觀後法立後不生故。不說為緣。復次不生法中。有意識相。故最後心是意根等。不生法中無等無間相。以雜亂住故。是以最後心等。不立等無間緣。問等無間緣。以何為相。答體即是相。相即是體。不應離體別求其相。尊者世友說曰。能開避義。是等無間緣相。復次與次第義。是等無間緣相。復次與作用義。是等無間緣相。復次能生心義。是等無間緣相。復次能引發心義。是等無間緣相。復次能警覺心義。是等無間緣相。復次能令心相續義。是等無間緣相。大德說曰。能引生無間心義。是等無間緣相。尊者婆末羅說曰。能令未已生心續已生心義。是等無間緣相。阿毘達磨者說曰。能令各別自相法無間生義。是等無間緣相。各別自相法者。謂受想等心所。及心自相各別。俱時而生無容有二。有餘師說。令相似法無間生義。是等無間緣相。已說體相。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曰等無間緣。答此緣能引等無間法。是故名曰。等無間緣。

問前後剎那。諸心所法。或多或少。云何名等。如欲界心所多非色界。色界心所多非無色界。善心所多非不善。不善心所多非無記。有漏心所多非無漏。如何可說此緣能引等無間法耶。答。依事等說。不依數等。故無有過。若一心中。有一想二受等者可不名等。以一心中受等心所隨所應生。各唯有一。是故名等。問為心但與心。受等但與受等。作等無間緣。為不爾耶。相似相續沙門說曰。心但與心作等無間緣。受等亦爾。各與自類作等無間緣。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必爾者。應善心還生善心。不善心還生不善心。無記心還生無記心。貪心還生貪心。恚心還生恚心。癡心還生癡心。如是便無究竟解脫。又諸心所。或少或多。少生多時。便應緣闕。多生少時。便應果減。如是則一心聚中。有從緣生。有不從緣生。有作緣者。有不作緣者。又無漏心聚。應無緣而生。應作是說。心與心亦與受等。受與受亦與心等。作等無間緣。餘心所亦爾。

問為心與心。作近等無間緣非受等。受等與受等。作近等無間緣非心等。為不爾耶。相似相續沙門說曰。心與心作近等無間緣非受等。受等與受等。作近等無間緣非心等。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前已說能開避義是等無間緣相。開避義中。無遠近故。應作是說。前生心聚與後生心聚。作等無間緣。無有差別。如豆等聚。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佛說浴像功德經

佛說浴像功德經...

慈悲水懺法

御製水懺序 夫三昧水懺者。因唐悟達國師知玄。遇迦諾...

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十吉祥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

禪林寶訓

禪林寶訓序 寶訓者。昔妙喜竹菴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註音版】菩薩五法懺悔經

菩薩五法懺悔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五無返復經

佛說五無返復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爾時佛在祇樹精舍,...

【佛教詞典】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p0532 成唯識論十卷六頁云:一、...

【佛教詞典】依躭嗜受

【依躭嗜受】 p0768   瑜伽九十六卷十七頁云:依躭嗜...

因愛則生憂,因愛便有畏

一、《圓覺經》: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

拋棄阻礙人生道路的包袱

包袱是一種累贅,總是會在不適當的時刻讓你感到無奈和...

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

至誠求佛,堅持堅定 二〇一二年,我第一次來到東林祖庭...

家人也是我們的福田

每次去寺裡的時候,都會看到一些功德箱,上面寫著種福...

阿彌陀佛也是古佛再來

當釋迦牟尼佛在講了《法華經》之後,稀有難遭,極為殊...

本色而脫俗是一種魅力

大學畢業後,我不走包分配的老路,直接到一家外企工作...

修塔延壽

從前在幹陀衛國有一位國王,曾有一位聰明的看相師傅為...

為官無功便有過,為僧無德便有罪

清朝才子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古時有一官...

阿彌陀佛光明遍照,為何我們感知不到

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

《黃帝內經》養生精華50句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

阿彌陀佛攝生三願是否針對不同根機

問: 阿彌陀佛攝生三願是否是針對三種不同根機眾生而...

娑婆世界有多苦,腫瘤醫生親歷患病眾生相

出家前在醫院工作的時候,常常有病人會問我:醫師你幾...

【視頻】《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善音居士讀誦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佛說十號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十號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