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六度品第六十八之餘(卷八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佛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若一切眾生來瞋恚罵詈、若節節支解,菩薩住於忍辱,作是念:『我應佈施一切眾生,不應不與;是眾生須食與食,須飲與飲,乃至資生所須,盡皆與之。』持是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迴向時不生二心:『誰迴向者?迴向何處?』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佛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終不奪他命,不與不取,乃至不邪見,亦不貪聲聞、辟支佛地。持是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迴向時三種心不生:『誰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何法迴向?迴向何處?』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羼提波羅蜜生精進,作是念:我當往一由旬,若十由旬、百千萬億由旬,過一世界,乃至過百千萬億世界,乃至教一人令持五戒,何況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羼提波羅蜜,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是諸禪中淨心、心數法,皆迴向薩婆若。迴向時,是菩薩諸禪及禪支皆不可得。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羼提波羅蜜,觀諸法若離相、若寂滅相、若無盡相;不以寂滅相作證,乃至坐道場得一切種智,從道場起便轉法輪。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不取不捨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身心精進,不懈不息,作是念:『我必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不得。』是菩薩為利益眾生故,往一由旬、若百千萬億由旬,若過一世界、若過十世界、若過百千萬億世界,住毘梨耶波羅蜜中,若不能得一人教令入佛道中、若聲聞道中、若辟支佛道中,或得一人教令行十善道,精進不懈,法施及以財施令具足。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迴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自不殺生,不教他殺,讚不殺生法,歡喜讚歎不殺生者;乃至自遠離邪見,教他遠離邪見,讚不邪見法,歡喜讚歎不邪見者。是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因緣,不求欲界、色界、無色界福,不求聲聞、辟支佛地。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三種心:『不見迴向者,不見迴向法,不見迴向處。』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若人、若非人來節節支解,菩薩作是念:『割我者誰?截我者誰?奪我者誰?』復作是念:『我大得善利,我為眾生故受身,眾生還自來取。』是時菩薩正憶念諸法實相。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入慈、悲、喜、捨,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持是禪、無量心、無色定,不受果報,生於利益眾生之處,以六波羅蜜成就眾生,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從一佛土至一佛土,親近供養諸佛、種善根。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不見檀波羅蜜法,不見檀波羅蜜相;乃至不見禪波羅蜜法,不見禪波羅蜜相;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亦不見法,亦不見相;不見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於一切法中無所著,是菩薩所作如所言。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佛言:「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離諸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入慈、悲、喜、捨,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住禪波羅蜜中心不亂,行二施以施眾生:法施、財施;自行二施,教他行二施,讚歎二施法,歡喜讚歎行二施者。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禪波羅蜜,不生淫欲、瞋恚、愚癡心,不生惱他心,但修行一切智相應心。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禪波羅蜜,觀色如聚沫,觀受如泡,觀想如野馬,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作是觀時,見五眾無堅固相,作是念:割我者誰?截我者誰?誰受、誰想、誰行、誰識?誰罵者?誰受罵者?誰生瞋恚?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禪波羅蜜,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是諸禪及支,取相,生種種神通:履水如地,入地如水,如先說;天耳聞二種聲:若天、若人;知他心:若攝心、若亂心,乃至有上心、無上心;憶種種宿命,如先說;以天眼淨過人眼,見眾生乃至如業受報,如先說。菩薩住是五神通,從一佛世界至一佛世界,親近供養諸佛、種善根,成就眾生,淨佛世界。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禪波羅蜜,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識;不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四念處,乃至不得一切種智;不得有為性,不得無為性;不得故不作,不作故不生,不生故不滅。何以故?有佛、無佛,是如、法相、法性常住,不生不滅,常一心應薩婆若行。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內空、內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內外空、內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薩住是十四空中,不得色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受、想、行、識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四念處若空、若不空,乃至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空、若不空,不得有為性、無為性若空、若不空。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住般若波羅蜜中,有所佈施,若飲食、衣服種種資生之具,觀是佈施空——何等空?施者、受者及財物空,不令慳著心生。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無有妄想分別。如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無慳著心;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慳著心。是菩薩所可尊者,般若波羅蜜。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不生聲聞、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薩,聲聞、辟支佛地不可得,趣向聲聞、辟支佛心亦不可得。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自不殺生,不教他殺生,讚不殺生法,歡喜讚歎不殺生者;乃至自不邪見,不教他邪見,讚不邪見法,歡喜讚歎不邪見者。以是持戒無法可取,若聲聞、若辟支佛地,何況餘法!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隨順法忍生,作是念:此法中無有法若起、若滅,若生、若死,若受罵詈、若受惡口,若割、若截,若破、若縛,若打、若殺。是菩薩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若一切眾生來罵詈惡口、刀杖瓦石、割截傷害、心不動,作是念:『甚可怪!此諸法中無有法受罵詈、惡口、割截、傷害者,而眾生受苦惱!』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為眾生說法,令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教令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住有為性中,不住無為性中。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除諸佛三昧,入餘一切三昧:若聲聞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薩三昧,皆行、皆入。

「是菩薩住諸三昧,逆順出入八背捨。何等八?內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捨;內無色相外觀色,二背捨;淨背捨,身作證,三背捨;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故,入無量虛空處,四背捨;過一切虛空處,入無邊識處,五背捨;過一切識處,入無所有處,六背捨;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七背捨;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處,八背捨。

「於是八背捨,逆順出入九次第定。何等九?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過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逆順出入。

「是菩薩依八背捨、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三昧。云何名師子奮迅三昧?須菩提!菩薩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起,還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乃至還入初禪。

「是菩薩依師子奮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為超越三昧?須菩提!菩薩離欲、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從初禪起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二禪,二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三禪,三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四禪,四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還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識處,識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處,空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禪;第四禪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禪,第三禪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禪,第二禪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禪,初禪中起住散心中。是為菩薩摩訶薩住超越三昧,得諸法等相。

「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論】

問曰:

何以但一波羅蜜為主?

答曰:

行因緣次第應爾。

菩薩有二種:在家、出家。

在家菩薩福德因緣故大富,大富故求佛道因緣,行諸波羅蜜,宜先行佈施。何以故?既有財物,又知罪福,兼有慈悲心於眾生故,宜先行佈施;隨次第因緣,行諸波羅蜜。

出家菩薩以無財故,次第宜持戒、忍辱、禪定。次第所宜故名為主。

除財施,餘波羅蜜皆出家人所宜行。

菩薩以羼提波羅蜜為主,作是願:「若人來截割身體,不應生瞋心;我今行菩薩道,應具足諸波羅蜜。」

諸波羅蜜中,檀波羅蜜最在初;於檀中所重惜者,無過於身,能以施人,不惜不瞋,能具足忍辱波羅蜜,攝取檀。

菩薩住忍辱中,佈施眾生衣食等諸物,盡給與;受者逆罵、打害菩薩,破其施、忍;菩薩作是念:「我不應為虛誑身故毀波羅蜜道,我應佈施,不應生恶心,不以小惡因緣故而生廢退。」是菩薩命未盡間,增益施心;若命終時,二波羅蜜力故,即生好處,續行佈施。

「取尸羅波羅蜜」者,

問曰:

住忍辱時不為惡即是戒,何以故更說「住忍取戒波羅蜜」?應當住戒攝忍!

答曰:

此中說相,不說次第相生。雖和合而各各有相;若次第法,應先戒後忍。「戒」名不奪他命,「忍」名不自惜命;是故於忍辱中別說戒相。

復次,「忍」名自攝其心,不起瞋恚。持戒有二種:一者、不惱眾生;二者、自為,生禪定根本故。有菩薩行忍辱,未受持戒法,但以畏罪故忍辱,未能深憐愍眾生。是人或從師聞,或自思惟:「持戒是佛道因緣,不嬈眾生,我今已能忍辱,則行此事易。」

是名說忍辱能取尸羅波羅蜜。

復次,忍辱是心數法;持戒是色法。持戒名心生、口說、受持;忍辱但是心生,非受持法。

復次,身、口清淨名持戒;意清淨名忍辱。

問曰:

禪、智波羅蜜亦是心清淨法,何以但說忍辱?

答曰:

禪、智力大故不說;持戒時,心未能清淨,須忍辱守心故。

此經中自說因緣:「有菩薩大功德智慧利根,於現在佛所發心行諸波羅蜜,是故世世增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惡處。」

為是菩薩故說:「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不生瞋心,奪眾生命,亦不著二乘」——皆是二波羅蜜功德故。

離三種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心」者,無人、無法、無迴向處,無有我心、顛倒心。

「取毘梨耶波羅蜜」者,若自集功德,若度眾生,發心不懈,乃至成辦其事;若有遮道因緣,心不沒、不退,能堪受眾苦,不以久遠勤苦為難。

如經中說:「是菩薩乃至過千萬由旬,乃至不得一人令入實法得涅槃,是時心亦不愁;若得一人令持五戒等,爾時心歡喜;不作是念:『我過此無量國土,正得此一人,以為愁苦。』何以故?一人相即是一切人相,一切人相即是一人相,是諸法相不二故。」

「取禪波羅蜜」者,是菩薩忍辱力故,其心調柔;心調柔故易得禪定;於禪定中,得慈、悲等諸清淨心、心數法,皆以是不著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取般若波羅蜜」者,菩薩住眾生忍中,忍一切眾生加惡事,行大慈悲,是故得大福德;得大福德故心柔軟;心柔軟故易得法忍,所謂一切畢竟無生。住是法忍中,觀一切法空相、離相、無盡、寂滅相,如涅槃相。爾時,還增長眾生忍:「如是畢竟空中誰有罵者?誰有害者?」爾時,具足二忍故,不見三事:忍法、忍者、忍處。如是不戲論一切法故,能見一切法空寂滅相如涅槃。本願求佛道,不著是畢竟空法故,乃至未坐道場不證實際。坐道場已,具足佛法;得佛道,轉法輪,隨意利益眾生,皆是般若波羅蜜力。

「住毘梨耶波羅蜜取檀波羅蜜」者,菩薩初用精進門入諸波羅蜜中,勤行五波羅蜜,身心精進,不休不息,精進更無異體。住是精進中,不畏阿鼻泥梨苦,何況餘苦!菩薩亦知一切法畢竟空;從畢竟空出,以慈悲心故,還起善業,不取涅槃,是精進力。菩薩住精進中,應作是念:「我久久必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不得。」

是人過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以財、法二事施惠眾生;乃至過百千萬億國土,正使不得一人入三乘,菩薩心亦不悔、不沒;不作是念:「我爾所佛土而不得一人可度,云何可得度一切人?」過百千國土,或得一人可令行十善,不中入三乘,不以一人不得實相故,心懷輕悔。復作是念:「我今並使此人行十善道,漸以三乘而度脫之。」教十善已,復以財、法二施滿足眾生,持是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身、心精進,過無數國,為眾生說法。

問曰:

一切佈施皆以精進,何以但言此二施從精進生?

答曰:

雖一切施皆由精進生,此以多精進力生故。如經說:「過百千國土,以二施滿足眾生。」

「取尸羅波羅蜜」者,菩薩直行十善道,是名尸羅波羅蜜;或從忍辱等波羅蜜生。若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捨十不善道,行四十種善道,不休不息,是名精進波羅蜜力。有人一種不能行,何況四種!

亦以尸羅波羅蜜故,不生三界,不受二乘。眾生以懈怠煩惱心故,生三界中;厭惡生死故,捨佛道,取小乘,此皆是懈怠相;是故說是菩薩不貪三界、不證二乘。

「取羼提波羅蜜」者,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若人、若非人來割截身體持去;爾時,菩薩破我顛倒,善集畢竟空故,作是念:「此中無有割者、截者,是事皆是凡夫虛誑所見;我得大利,我知諸法實相時,能入涅槃,但為憐愍眾生故受身;眾生自來取去,我不應惜。」爾時,深入諸法實相:「此中無有定相,眾生自生怖畏。」以此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中若有罵詈、打害、能忍者,是為「忍」;歡喜不退,是為「精進」。是二法,或從精進生忍辱,或從忍辱生精進,今從精進生忍辱。

「取禪波羅蜜」者。

有人自然得禪定,如劫盡時;或有退得、生得;或上地生下地得。如是雖得禪定,不從精進生。

有因大佈施,破慳貪等五蓋,即得禪定;或有人持戒清淨、修集忍辱故,因小厭心,便得禪定;或有人大智慧力故,知欲界無常虛誑不淨,即得禪定;禪定雖亦虛誑,猶勝欲界。如是雖有精進,更因餘法得禪故,不名從精進生。

有人不因五法為主,但日夜精進,經行坐禪,常與心鬪;以信等五力,深御五蓋,若心馳散,便攝令還,如與賊鬪,乃至流汗。如是等人得禪定,從精進生。

或有菩薩鈍根,宿罪所覆,深著世樂,馳逸難制;如是人深加精進,爾乃得定。譬如有福德之人,安坐無事,福祿自至;薄福之人,勤設方便、鬪戰乃得。有福之人自然得者,名為「福德自至」;方便戰鬪得者,名為「精進而得」。

如是一切處雖有精進,多處受名。

「取般若波羅蜜」者,菩薩精進力故,得禪波羅蜜;得禪波羅蜜故,生菩薩神通力。二事因緣故,以神通力遍至十方:未具足功德欲令具足,又欲教化一切眾生。

除四波羅蜜所生般若,餘智慧多從精進生故,住精進為主,取智慧。

般若波羅蜜者,有二種:一者、觀諸法實相,於一切法中,不見法相,不見非法相;二者、如所說行。

人有懈怠心故,不能行二事;精進力故能具足行二事。

「住禪波羅蜜為主,取五波羅蜜」者,菩薩住禪波羅蜜中,心調柔不動,能觀察諸法實相。譬如密室然燈,光照明了,是名「住禪波羅蜜生智慧」。

爾時,不惱一切眾生,又加憐愍,是名「甚深清淨持戒、忍辱」。

以神通力變化財物,具足佈施;又遣化人為一切說法。又菩薩從禪起,以清淨柔軟心為眾生說法,是名「佈施」。

因禪定力起神通,周至十方,導利一切而不懈息,是名「精進」。

又因禪定令四波羅蜜增益,是名「禪定生精進」。

餘義,如經廣說。

「住般若波羅蜜為主,取五波羅蜜」者,如經中佛自廣說。

問曰:

佛雖廣說,其中猶有不解者,今當問:十八空中,何以不說四空?

答曰:

第十四名一切法空;言「一切」者,法無不盡,是故不說。

問曰:

若爾者,但應說十四,何以有十八?

答曰:

彼中分別一切法相空,一切空皆總入十八空。

此中為行者說。行者或行一空、二空乃至十四空,隨本所著多少故;有深著邪見者,以餘四空。所以者何?有法、無法等是外道邪見;是菩薩修慈悲,心柔軟故,不生如是有無見。

復次,菩薩以十四空熏心故,於有無中了了不錯,是故不說後四空。

問曰:

何以故說「菩薩如諸佛無貪著心」,此說有何義?

答曰:

佛斷諸煩惱習不起,菩薩以般若力制令不起;今欲讚歎般若力故,結使雖未斷,與佛斷無異,令人知貴般若般若力故。

發心作是念:此中無有法若生、若滅,若受罵詈割截等。

問曰:

此即是無生忍,何以言「柔順忍」?

答曰:

此中說破五眾和合假名眾生,不能破法,是故經說「無生者滅者,無受罵詈者」。

又是人破我,雖觀法空,未能深入,猶有著法愛故。如得無生忍法,而有慈愍眾生;柔順忍中亦有念法空。是二法中:一、處眾生不可得故,名眾生忍;二、於法不可得故,名為法忍。法忍者不妨眾生忍,眾生忍不妨法忍,但以深淺為別。

問曰:

超越三昧,不得超二,又不從散心而入滅盡定,此中何以如是說?

答曰:

大小乘法異:不超二者,是小乘法中說;菩薩無量福德、智慧,深入禪定力故,能隨意超越。如人力超躑,不過丈數,若以天力超之,無廣遠之難。

又《阿毘曇》中,皆為凡夫人、聲聞人說;菩薩則不然,智慧力故,入師子奮迅三昧,能於諸法得自在;般若力故,能隨意自在說諸法,應適眾生。

復有菩薩多行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安住不動法中,一切世間天及人無能難詰、令傾動者。

若得財物佈施二種眾生:若施佛,若施眾生;以眾生空故,其心平等,不貴著諸佛,不輕賤眾生——若施貧賤人,輕賤故福少;若施諸佛,貪著故福不具足。若以金銀寶物及施草木,以法空故,亦等無異。斷諸分別一異等諸妄想,入不二法門佈施,是名財施。

法施亦如是,不貪貴有智能受法者,不輕無智不解法者。所以者何?佛法無量,不可說、不可思議故。若說佈施等淺法,及說十二因緣、空、無相、無作——空、無相、無作等諸甚深法,等無異。何以故?是法皆入寂滅不戲論法中故。

如是等名般若生佈施。

復次,是菩薩於十方三世諸佛及弟子所修三種功德隨喜,皆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力故,無所不施,能與眾生福德分。

復有菩薩若佈施時生種種好心,拔出慳貪根本而行佈施;慈心施故滅諸瞋恚;見受者得樂,歡喜故滅嫉妬心;恭敬心施受者故,破憍慢;了了信知佈施果報故,破疑及無明;不得與者、受者定實故,破有、無等餘邪見。

觀受者如佛,觀物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觀己身從本已來畢竟空。若如是佈施,不虛誑故,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相,名「般若波羅蜜生檀波羅蜜」。

復次,菩薩深入清淨般若波羅蜜故,非無眾生而能受持十善等諸戒;欲破殺生顛倒故,有不殺生戒,非實相中有。

復次,有人為百由旬眾生持戒不殺,有為一閻浮提眾生故持戒不殺,如是等為有量眾生持戒。或有一日持戒,或受五戒、十戒,如是等有量持戒。

菩薩行般若,為無量國土一切眾生故持戒,不為一世、二世,如:如、虛空、法性、實際住。以畢竟空相故,不取是戒相,不憎破戒,不著持戒。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生具足無分別戒。

忍辱有二種:一者、眾生忍,二者、法忍。菩薩深入般若波羅蜜故,得諸法忍,能信受無量佛法,心無是非分別。如是相,名「般若波羅蜜中生忍辱」。

復有菩薩勤精進具足五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得諸法實相,滅三業:身無所作,口無所說,心無所念。如人夢中沒在大海,動以手足求渡,覺已夢心即息。是名「從般若波羅蜜中生第一精進」。如《持心經》中說:我得是精進故,於然燈佛得受記別。

佛言:雖離智慧無禪定,多用智慧力得禪定,是故從智慧生禪定。

如《佛說辟支佛經》中:「有一國王見二特牛淫欲故鬪死,即自覺悟:『我以財色故,征伐他國,與此何異!』即捨離五欲,得禪定,成辟支佛。」菩薩亦如是,少多因緣能厭患五欲,籌量:「五欲樂、禪樂,相去懸遠,我豈可以五欲少樂而棄禪定樂?」——禪定樂者,福德清淨、遍身受樂。如是等,從分別智慧生禪定。

禪定義,如經中說。

復次,是菩薩於無量劫為佛道故種善根,離欲故於諸禪定得自在,深入如、法性、實際;精進、方便、慈悲力故,出於甚深法,還修功德。

是人勝伏其心,一念中能行六波羅蜜,所謂菩薩佈施時如法捨財,是為「檀波羅蜜」;安住十善道中佈施,不向二乘,是為「尸羅波羅蜜」;若慳貪等諸煩惱及魔人民來,不能動心,是名「羼提波羅蜜」;佈施時身心精進,不休不息,是名「精進波羅蜜」;攝心在佈施,不令散亂,無疑無悔,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禪波羅蜜」;佈施時與者、受者、財物不可得,不如邪見取相,妄見一定相;如諸佛賢聖觀物相,受者、與者及迴向處相;法施時亦如是,是名「般若波羅蜜」。

菩薩盡受諸戒,善心起正語、正業,三種律儀:戒律儀,禪定律儀,無漏律儀;住是戒中,施一切眾生無畏,是名「檀波羅蜜」。

淫欲、瞋恚等諸煩惱欲破戒,能制能忍。復次,人來罵詈打害,畏破戒故,忍而不報;又復飢渴寒熱諸苦所逼,為持戒故,如是等悉皆能忍,是名「羼提波羅蜜」。

分別諸戒相輕重:有殘無殘,因緣本末,或遮、或聽等,是心精進;能如戒法行,有犯則下意懺除,是名身精進。以是持戒、精進,不求天王、人王,乃至不求小乘涅槃,但為戒是菩薩道住處故,持戒能修集五波羅蜜,是名「精進波羅蜜」。

菩薩若持戒清淨,不離禪定。何以故?持戒清淨,破諸煩惱力,心則調伏。譬如老奪壯力,死來易壞。行者不得禪定故,念五欲,生五蓋,侵害持戒;是故為戒堅牢故,求禪定樂。禪定者,攝諸心、心數法一處和合,名為禪定。行者能除惡身、口破戒業,次除三惡覺觀;然後除三細覺觀,所謂國土、親裡、不死。如是除已,即得禪定,是名「禪波羅蜜」。

持戒時,知戒能生如是今世、後世功德果報,是名「智慧」。復次,愛戒、持戒、破戒者,三事不可得,是名「智慧」。人有三種: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是菩薩思惟:「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愛戒及持戒者,而生愛、恚,則還受罪業因緣;譬如像浴洗已,還以土坌。是故不應生憎、愛。復次,一切法皆屬因緣、無自在者,諸善法皆因惡生;若因惡生,云何可著?惡是善因,云何可憎?」如是思惟,直入諸法實相:觀持戒、破戒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不著,是名「般若波羅蜜」。

菩薩行忍辱時,作是念:「若眾生來割截我身,我即佈施,不令眾生得劫盜之罪。」或修忍時,因忍說法,種種因緣分別世間、涅槃,令眾生住六波羅蜜中,得眾生忍。能以身施,是名財施;得法忍,深入諸法,為眾生說,是為法施。是二施從二忍生,故名「檀波羅蜜」。

菩薩行忍辱時,不惜身命為忍辱,何況惱眾生而破戒!是故因忍持戒,憐愍一切眾生欲度脫之。持戒名一切諸善法安立住處,是名「尸羅波羅蜜」。

菩薩於忍中,身心勤行四波羅蜜,是名「精進」。

於忍中心調柔不著五欲,攝心一處;我於一切眾生能忍如地,是名「禪波羅蜜」。

菩薩知忍辱果報,相好嚴身等。菩薩修忍,能障諸煩惱,能忍眾生過惡,能忍受一切深法,後得諸法實相;是時,行者心中得是無生法忍,即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住精進生諸波羅蜜,精進雖是一切善根本,離精進則無善法可得,但以精進力多生五波羅蜜故,名「精進生」。

菩薩常行三種施,未曾捨廢,財施、法施、無畏施,是名「檀波羅蜜」。

菩薩善身、口正業,直向佛道,不貪二乘,是名「尸羅波羅蜜」。

勤行精進,時有人來毀壞菩薩道,能忍不動,是名「羼提波羅蜜」。

菩薩雖行種種餘法,心不散亂,一心念薩婆若,是名「禪波羅蜜」。

有二種精進:一、動相,身、心勤行;二、滅一切戲論故,身、心不動。菩薩雖勤行動精進,亦不離不動精進,不動精進不離「般若波羅蜜」。

菩薩入禪定慈悲心力故,施一切眾生無畏;或禪定力故,變化寶物如須彌山充滿一切,雨眾華香等供養諸佛,及施貧窮眾生衣服、飲食等;或入禪定中為十方眾生說法,是名「檀波羅蜜」。

此中隨禪定行身、口善業,及離聲聞、辟支佛心,是名「尸羅波羅蜜」。

菩薩入禪定得清淨柔軟樂,能不著禪味;禪定力故能深入諸法空,能忍受是法,心不疑悔,是名「羼提波羅蜜」。

菩薩忍辱時,欲起諸三昧:超越三昧、師子奮迅三昧等無量諸菩薩三昧,不休不息,是名「精進波羅蜜」。

菩薩禪定力故,心清淨不動,能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能觀三種佈施相,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滅諸非有非無等戲論,是名「無量無盡般若中檀波羅蜜」。

身、口業隨般若行,得般若故,能牢固清淨持戒,是名「尸羅波羅蜜」。

住般若心中,眾生忍、法忍轉深、清淨,是名「羼提波羅蜜」。

行般若菩薩身心清淨,得不動精進,觀動精進如幻、如夢;得不動精進故,不入涅槃,是名「精進波羅蜜」。

菩薩行是無礙般若故,雖常入禪定,得般若波羅蜜力故,不起於禪而能度眾生,是名「禪波羅蜜」。

如是等菩薩利智慧故,一心中一時能具足六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一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飜譯之記 寶髻經者。是大集中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 功德施菩薩造...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遺教經論

遺教經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頂禮三世尊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燉煌石室本) 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

佛說蟻喻經

佛說蟻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

佛說佈施經

佛說佈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

【註音版】佛說月喻經

佛說月喻經...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與大比丘眾二...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上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濟法師金總...

淨土疑辨

《淨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陳 所蘊撰 蓮池禪師作《...

【佛教詞典】內典錄

凡十卷。大唐內典錄之略稱。唐代道宣譔於長安西明寺。...

【佛教詞典】帛遠

魏晉時代僧。河內(河南沁陽)人,俗姓萬。又作白遠。...

仙嘆富者的佈施

佛陀的過去世曾是一位大財主,名叫仙嘆,非常富有。因...

念誦《普賢行願品》能得到五種果報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

死亡到來之前,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

佛號雖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臨終的時候,是否能保...

【佛學漫畫】八正道

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真正踐行善法,才是為自己鋪設的最佳...

阿羅漢身具勝香的因緣

佛陀涅槃百年後的印度,崛起了強盛的孔雀王朝。其國君...

往生淨土的三部曲

一、信資糧 首先,我們來聽聽三部曲之一,也就是三資糧...

欲識佛住處,只這語聲是

打禪七的目的是求悟道,功成熟了,這個道就悟,為什麼...

佛教法器的種類

法器又稱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廣義而言,凡是...

這樣的時代,罪業眾生該如何解脫

在佛的正法的時候,行人的根機都很殊勝,善知識如林。...

因果報應不虛假

漢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國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順聞名...

老太太念佛免遭劫難

我們妙音念佛小組是二〇一〇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開始共...

17個啟迪人生的小故事

1.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

【視頻】《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

《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佛說月光菩薩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月光菩薩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