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六度品第六十八之餘(卷八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佛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若一切眾生來瞋恚罵詈、若節節支解,菩薩住於忍辱,作是念:『我應佈施一切眾生,不應不與;是眾生須食與食,須飲與飲,乃至資生所須,盡皆與之。』持是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迴向時不生二心:『誰迴向者?迴向何處?』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佛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終不奪他命,不與不取,乃至不邪見,亦不貪聲聞、辟支佛地。持是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迴向時三種心不生:『誰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何法迴向?迴向何處?』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羼提波羅蜜生精進,作是念:我當往一由旬,若十由旬、百千萬億由旬,過一世界,乃至過百千萬億世界,乃至教一人令持五戒,何況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羼提波羅蜜,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是諸禪中淨心、心數法,皆迴向薩婆若。迴向時,是菩薩諸禪及禪支皆不可得。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羼提波羅蜜,觀諸法若離相、若寂滅相、若無盡相;不以寂滅相作證,乃至坐道場得一切種智,從道場起便轉法輪。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不取不舍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身心精進,不懈不息,作是念:『我必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不得。』是菩薩為利益眾生故,往一由旬、若百千萬億由旬,若過一世界、若過十世界、若過百千萬億世界,住毘梨耶波羅蜜中,若不能得一人教令入佛道中、若聲聞道中、若辟支佛道中,或得一人教令行十善道,精進不懈,法施及以財施令具足。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迴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自不殺生,不教他殺,讚不殺生法,歡喜讚歎不殺生者;乃至自遠離邪見,教他遠離邪見,讚不邪見法,歡喜讚歎不邪見者。是菩薩住尸羅波羅蜜因緣,不求欲界、色界、無色界福,不求聲聞、辟支佛地。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三種心:『不見迴向者,不見迴向法,不見迴向處。』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若人、若非人來節節支解,菩薩作是念:『割我者誰?截我者誰?奪我者誰?』復作是念:『我大得善利,我為眾生故受身,眾生還自來取。』是時菩薩正憶念諸法實相。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入慈、悲、喜、舍,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持是禪、無量心、無色定,不受果報,生於利益眾生之處,以六波羅蜜成就眾生,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從一佛土至一佛土,親近供養諸佛、種善根。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不見檀波羅蜜法,不見檀波羅蜜相;乃至不見禪波羅蜜法,不見禪波羅蜜相;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亦不見法,亦不見相;不見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於一切法中無所著,是菩薩所作如所言。是為菩薩住毘梨耶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佛言:「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離諸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入慈、悲、喜、舍,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住禪波羅蜜中心不亂,行二施以施眾生:法施、財施;自行二施,教他行二施,讚歎二施法,歡喜讚歎行二施者。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禪波羅蜜,不生淫欲、瞋恚、愚癡心,不生惱他心,但修行一切智相應心。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向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禪波羅蜜,觀色如聚沫,觀受如泡,觀想如野馬,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作是觀時,見五眾無堅固相,作是念:割我者誰?截我者誰?誰受、誰想、誰行、誰識?誰罵者?誰受罵者?誰生瞋恚?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禪波羅蜜,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是諸禪及支,取相,生種種神通:履水如地,入地如水,如先說;天耳聞二種聲:若天、若人;知他心:若攝心、若亂心,乃至有上心、無上心;憶種種宿命,如先說;以天眼淨過人眼,見眾生乃至如業受報,如先說。菩薩住是五神通,從一佛世界至一佛世界,親近供養諸佛、種善根,成就眾生,淨佛世界。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禪波羅蜜,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識;不得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四念處,乃至不得一切種智;不得有為性,不得無為性;不得故不作,不作故不生,不生故不滅。何以故?有佛、無佛,是如、法相、法性常住,不生不滅,常一心應薩婆若行。是為菩薩住禪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內空、內空不可得,外空、外空不可得,內外空、內外空不可得,空空、空空不可得,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不可得。菩薩住是十四空中,不得色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受、想、行、識相若空、若不空,不得四念處若空、若不空,乃至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空、若不空,不得有為性、無為性若空、若不空。是菩薩摩訶薩如是住般若波羅蜜中,有所佈施,若飲食、衣服種種資生之具,觀是佈施空——何等空?施者、受者及財物空,不令慳著心生。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無有妄想分別。如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無慳著心;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慳著心。是菩薩所可尊者,般若波羅蜜。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檀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不生聲聞、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薩,聲聞、辟支佛地不可得,趣向聲聞、辟支佛心亦不可得。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自不殺生,不教他殺生,讚不殺生法,歡喜讚歎不殺生者;乃至自不邪見,不教他邪見,讚不邪見法,歡喜讚歎不邪見者。以是持戒無法可取,若聲聞、若辟支佛地,何況餘法!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尸羅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隨順法忍生,作是念:此法中無有法若起、若滅,若生、若死,若受罵詈、若受惡口,若割、若截,若破、若縛,若打、若殺。是菩薩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若一切眾生來罵詈惡口、刀杖瓦石、割截傷害、心不動,作是念:『甚可怪!此諸法中無有法受罵詈、惡口、割截、傷害者,而眾生受苦惱!』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羼提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為眾生說法,令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教令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住有為性中,不住無為性中。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毘梨耶波羅蜜。」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佛言:「菩薩住般若波羅蜜,除諸佛三昧,入餘一切三昧:若聲聞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薩三昧,皆行、皆入。

「是菩薩住諸三昧,逆順出入八背舍。何等八?內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舍;內無色相外觀色,二背舍;淨背舍,身作證,三背舍;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故,入無量虛空處,四背舍;過一切虛空處,入無邊識處,五背舍;過一切識處,入無所有處,六背舍;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七背舍;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處,八背舍。

「於是八背舍,逆順出入九次第定。何等九?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過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逆順出入。

「是菩薩依八背舍、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三昧。云何名師子奮迅三昧?須菩提!菩薩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起,還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乃至還入初禪。

「是菩薩依師子奮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為超越三昧?須菩提!菩薩離欲、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從初禪起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二禪,二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三禪,三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四禪,四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還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識處,識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處,空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禪;第四禪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禪,第三禪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禪,第二禪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禪,初禪中起住散心中。是為菩薩摩訶薩住超越三昧,得諸法等相。

「是為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取禪波羅蜜。」

【論】

問曰:

何以但一波羅蜜為主?

答曰:

行因緣次第應爾。

菩薩有二種:在家、出家。

在家菩薩福德因緣故大富,大富故求佛道因緣,行諸波羅蜜,宜先行佈施。何以故?既有財物,又知罪福,兼有慈悲心於眾生故,宜先行佈施;隨次第因緣,行諸波羅蜜。

出家菩薩以無財故,次第宜持戒、忍辱、禪定。次第所宜故名為主。

除財施,餘波羅蜜皆出家人所宜行。

菩薩以羼提波羅蜜為主,作是願:「若人來截割身體,不應生瞋心;我今行菩薩道,應具足諸波羅蜜。」

諸波羅蜜中,檀波羅蜜最在初;於檀中所重惜者,無過於身,能以施人,不惜不瞋,能具足忍辱波羅蜜,攝取檀。

菩薩住忍辱中,佈施眾生衣食等諸物,盡給與;受者逆罵、打害菩薩,破其施、忍;菩薩作是念:「我不應為虛誑身故毀波羅蜜道,我應佈施,不應生噁心,不以小惡因緣故而生廢退。」是菩薩命未盡間,增益施心;若命終時,二波羅蜜力故,即生好處,續行佈施。

「取尸羅波羅蜜」者,

問曰:

住忍辱時不為惡即是戒,何以故更說「住忍取戒波羅蜜」?應當住戒攝忍!

答曰:

此中說相,不說次第相生。雖和合而各各有相;若次第法,應先戒後忍。「戒」名不奪他命,「忍」名不自惜命;是故於忍辱中別說戒相。

復次,「忍」名自攝其心,不起瞋恚。持戒有二種:一者、不惱眾生;二者、自為,生禪定根本故。有菩薩行忍辱,未受持戒法,但以畏罪故忍辱,未能深憐愍眾生。是人或從師聞,或自思惟:「持戒是佛道因緣,不嬈眾生,我今已能忍辱,則行此事易。」

是名說忍辱能取尸羅波羅蜜。

復次,忍辱是心數法;持戒是色法。持戒名心生、口說、受持;忍辱但是心生,非受持法。

復次,身、口清淨名持戒;意清淨名忍辱。

問曰:

禪、智波羅蜜亦是心清淨法,何以但說忍辱?

答曰:

禪、智力大故不說;持戒時,心未能清淨,須忍辱守心故。

此經中自說因緣:「有菩薩大功德智慧利根,於現在佛所發心行諸波羅蜜,是故世世增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惡處。」

為是菩薩故說:「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不生瞋心,奪眾生命,亦不著二乘」——皆是二波羅蜜功德故。

離三種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心」者,無人、無法、無迴向處,無有我心、顛倒心。

「取毘梨耶波羅蜜」者,若自集功德,若度眾生,發心不懈,乃至成辦其事;若有遮道因緣,心不沒、不退,能堪受眾苦,不以久遠勤苦為難。

如經中說:「是菩薩乃至過千萬由旬,乃至不得一人令入實法得涅槃,是時心亦不愁;若得一人令持五戒等,爾時心歡喜;不作是念:『我過此無量國土,正得此一人,以為愁苦。』何以故?一人相即是一切人相,一切人相即是一人相,是諸法相不二故。」

「取禪波羅蜜」者,是菩薩忍辱力故,其心調柔;心調柔故易得禪定;於禪定中,得慈、悲等諸清淨心、心數法,皆以是不著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取般若波羅蜜」者,菩薩住眾生忍中,忍一切眾生加惡事,行大慈悲,是故得大福德;得大福德故心柔軟;心柔軟故易得法忍,所謂一切畢竟無生。住是法忍中,觀一切法空相、離相、無盡、寂滅相,如涅槃相。爾時,還增長眾生忍:「如是畢竟空中誰有罵者?誰有害者?」爾時,具足二忍故,不見三事:忍法、忍者、忍處。如是不戲論一切法故,能見一切法空寂滅相如涅槃。本願求佛道,不著是畢竟空法故,乃至未坐道場不證實際。坐道場已,具足佛法;得佛道,轉法輪,隨意利益眾生,皆是般若波羅蜜力。

「住毘梨耶波羅蜜取檀波羅蜜」者,菩薩初用精進門入諸波羅蜜中,勤行五波羅蜜,身心精進,不休不息,精進更無異體。住是精進中,不畏阿鼻泥梨苦,何況餘苦!菩薩亦知一切法畢竟空;從畢竟空出,以慈悲心故,還起善業,不取涅槃,是精進力。菩薩住精進中,應作是念:「我久久必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不得。」

是人過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以財、法二事施惠眾生;乃至過百千萬億國土,正使不得一人入三乘,菩薩心亦不悔、不沒;不作是念:「我爾所佛土而不得一人可度,云何可得度一切人?」過百千國土,或得一人可令行十善,不中入三乘,不以一人不得實相故,心懷輕悔。復作是念:「我今並使此人行十善道,漸以三乘而度脫之。」教十善已,復以財、法二施滿足眾生,持是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身、心精進,過無數國,為眾生說法。

問曰:

一切佈施皆以精進,何以但言此二施從精進生?

答曰:

雖一切施皆由精進生,此以多精進力生故。如經說:「過百千國土,以二施滿足眾生。」

「取尸羅波羅蜜」者,菩薩直行十善道,是名尸羅波羅蜜;或從忍辱等波羅蜜生。若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舍十不善道,行四十種善道,不休不息,是名精進波羅蜜力。有人一種不能行,何況四種!

亦以尸羅波羅蜜故,不生三界,不受二乘。眾生以懈怠煩惱心故,生三界中;厭惡生死故,舍佛道,取小乘,此皆是懈怠相;是故說是菩薩不貪三界、不證二乘。

「取羼提波羅蜜」者,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若人、若非人來割截身體持去;爾時,菩薩破我顛倒,善集畢竟空故,作是念:「此中無有割者、截者,是事皆是凡夫虛誑所見;我得大利,我知諸法實相時,能入涅槃,但為憐愍眾生故受身;眾生自來取去,我不應惜。」爾時,深入諸法實相:「此中無有定相,眾生自生怖畏。」以此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中若有罵詈、打害、能忍者,是為「忍」;歡喜不退,是為「精進」。是二法,或從精進生忍辱,或從忍辱生精進,今從精進生忍辱。

「取禪波羅蜜」者。

有人自然得禪定,如劫盡時;或有退得、生得;或上地生下地得。如是雖得禪定,不從精進生。

有因大佈施,破慳貪等五蓋,即得禪定;或有人持戒清淨、修集忍辱故,因小厭心,便得禪定;或有人大智慧力故,知欲界無常虛誑不淨,即得禪定;禪定雖亦虛誑,猶勝欲界。如是雖有精進,更因餘法得禪故,不名從精進生。

有人不因五法為主,但日夜精進,經行坐禪,常與心鬪;以信等五力,深御五蓋,若心馳散,便攝令還,如與賊鬪,乃至流汗。如是等人得禪定,從精進生。

或有菩薩鈍根,宿罪所覆,深著世樂,馳逸難制;如是人深加精進,爾乃得定。譬如有福德之人,安坐無事,福祿自至;薄福之人,勤設方便、鬪戰乃得。有福之人自然得者,名為「福德自至」;方便戰鬪得者,名為「精進而得」。

如是一切處雖有精進,多處受名。

「取般若波羅蜜」者,菩薩精進力故,得禪波羅蜜;得禪波羅蜜故,生菩薩神通力。二事因緣故,以神通力遍至十方:未具足功德欲令具足,又欲教化一切眾生。

除四波羅蜜所生般若,餘智慧多從精進生故,住精進為主,取智慧。

般若波羅蜜者,有二種:一者、觀諸法實相,於一切法中,不見法相,不見非法相;二者、如所說行。

人有懈怠心故,不能行二事;精進力故能具足行二事。

「住禪波羅蜜為主,取五波羅蜜」者,菩薩住禪波羅蜜中,心調柔不動,能觀察諸法實相。譬如密室然燈,光照明了,是名「住禪波羅蜜生智慧」。

爾時,不惱一切眾生,又加憐愍,是名「甚深清淨持戒、忍辱」。

以神通力變化財物,具足佈施;又遣化人為一切說法。又菩薩從禪起,以清淨柔軟心為眾生說法,是名「佈施」。

因禪定力起神通,周至十方,導利一切而不懈息,是名「精進」。

又因禪定令四波羅蜜增益,是名「禪定生精進」。

餘義,如經廣說。

「住般若波羅蜜為主,取五波羅蜜」者,如經中佛自廣說。

問曰:

佛雖廣說,其中猶有不解者,今當問:十八空中,何以不說四空?

答曰:

第十四名一切法空;言「一切」者,法無不盡,是故不說。

問曰:

若爾者,但應說十四,何以有十八?

答曰:

彼中分別一切法相空,一切空皆總入十八空。

此中為行者說。行者或行一空、二空乃至十四空,隨本所著多少故;有深著邪見者,以餘四空。所以者何?有法、無法等是外道邪見;是菩薩修慈悲,心柔軟故,不生如是有無見。

復次,菩薩以十四空熏心故,於有無中了了不錯,是故不說後四空。

問曰:

何以故說「菩薩如諸佛無貪著心」,此說有何義?

答曰:

佛斷諸煩惱習不起,菩薩以般若力制令不起;今欲讚歎般若力故,結使雖未斷,與佛斷無異,令人知貴般若般若力故。

發心作是念:此中無有法若生、若滅,若受罵詈割截等。

問曰:

此即是無生忍,何以言「柔順忍」?

答曰:

此中說破五眾和合假名眾生,不能破法,是故經說「無生者滅者,無受罵詈者」。

又是人破我,雖觀法空,未能深入,猶有著法愛故。如得無生忍法,而有慈愍眾生;柔順忍中亦有念法空。是二法中:一、處眾生不可得故,名眾生忍;二、於法不可得故,名為法忍。法忍者不妨眾生忍,眾生忍不妨法忍,但以深淺為別。

問曰:

超越三昧,不得超二,又不從散心而入滅盡定,此中何以如是說?

答曰:

大小乘法異:不超二者,是小乘法中說;菩薩無量福德、智慧,深入禪定力故,能隨意超越。如人力超躑,不過丈數,若以天力超之,無廣遠之難。

又《阿毘曇》中,皆為凡夫人、聲聞人說;菩薩則不然,智慧力故,入師子奮迅三昧,能於諸法得自在;般若力故,能隨意自在說諸法,應適眾生。

復有菩薩多行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安住不動法中,一切世間天及人無能難詰、令傾動者。

若得財物佈施二種眾生:若施佛,若施眾生;以眾生空故,其心平等,不貴著諸佛,不輕賤眾生——若施貧賤人,輕賤故福少;若施諸佛,貪著故福不具足。若以金銀寶物及施草木,以法空故,亦等無異。斷諸分別一異等諸妄想,入不二法門佈施,是名財施。

法施亦如是,不貪貴有智能受法者,不輕無智不解法者。所以者何?佛法無量,不可說、不可思議故。若說佈施等淺法,及說十二因緣、空、無相、無作——空、無相、無作等諸甚深法,等無異。何以故?是法皆入寂滅不戲論法中故。

如是等名般若生佈施。

復次,是菩薩於十方三世諸佛及弟子所修三種功德隨喜,皆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力故,無所不施,能與眾生福德分。

復有菩薩若佈施時生種種好心,拔出慳貪根本而行佈施;慈心施故滅諸瞋恚;見受者得樂,歡喜故滅嫉妬心;恭敬心施受者故,破憍慢;了了信知佈施果報故,破疑及無明;不得與者、受者定實故,破有、無等餘邪見。

觀受者如佛,觀物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觀己身從本已來畢竟空。若如是佈施,不虛誑故,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相,名「般若波羅蜜生檀波羅蜜」。

復次,菩薩深入清淨般若波羅蜜故,非無眾生而能受持十善等諸戒;欲破殺生顛倒故,有不殺生戒,非實相中有。

復次,有人為百由旬眾生持戒不殺,有為一閻浮提眾生故持戒不殺,如是等為有量眾生持戒。或有一日持戒,或受五戒、十戒,如是等有量持戒。

菩薩行般若,為無量國土一切眾生故持戒,不為一世、二世,如:如、虛空、法性、實際住。以畢竟空相故,不取是戒相,不憎破戒,不著持戒。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生具足無分別戒。

忍辱有二種:一者、眾生忍,二者、法忍。菩薩深入般若波羅蜜故,得諸法忍,能信受無量佛法,心無是非分別。如是相,名「般若波羅蜜中生忍辱」。

復有菩薩勤精進具足五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得諸法實相,滅三業:身無所作,口無所說,心無所念。如人夢中沒在大海,動以手足求渡,覺已夢心即息。是名「從般若波羅蜜中生第一精進」。如《持心經》中說:我得是精進故,於然燈佛得受記別。

佛言:雖離智慧無禪定,多用智慧力得禪定,是故從智慧生禪定。

如《佛說辟支佛經》中:「有一國王見二特牛淫欲故鬪死,即自覺悟:『我以財色故,征伐他國,與此何異!』即舍離五欲,得禪定,成辟支佛。」菩薩亦如是,少多因緣能厭患五欲,籌量:「五欲樂、禪樂,相去懸遠,我豈可以五欲少樂而棄禪定樂?」——禪定樂者,福德清淨、遍身受樂。如是等,從分別智慧生禪定。

禪定義,如經中說。

復次,是菩薩於無量劫為佛道故種善根,離欲故於諸禪定得自在,深入如、法性、實際;精進、方便、慈悲力故,出於甚深法,還修功德。

是人勝伏其心,一念中能行六波羅蜜,所謂菩薩佈施時如法舍財,是為「檀波羅蜜」;安住十善道中佈施,不向二乘,是為「尸羅波羅蜜」;若慳貪等諸煩惱及魔人民來,不能動心,是名「羼提波羅蜜」;佈施時身心精進,不休不息,是名「精進波羅蜜」;攝心在佈施,不令散亂,無疑無悔,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禪波羅蜜」;佈施時與者、受者、財物不可得,不如邪見取相,妄見一定相;如諸佛賢聖觀物相,受者、與者及迴向處相;法施時亦如是,是名「般若波羅蜜」。

菩薩盡受諸戒,善心起正語、正業,三種律儀:戒律儀,禪定律儀,無漏律儀;住是戒中,施一切眾生無畏,是名「檀波羅蜜」。

淫欲、瞋恚等諸煩惱欲破戒,能制能忍。復次,人來罵詈打害,畏破戒故,忍而不報;又復飢渴寒熱諸苦所逼,為持戒故,如是等悉皆能忍,是名「羼提波羅蜜」。

分別諸戒相輕重:有殘無殘,因緣本末,或遮、或聽等,是心精進;能如戒法行,有犯則下意懺除,是名身精進。以是持戒、精進,不求天王、人王,乃至不求小乘涅槃,但為戒是菩薩道住處故,持戒能修集五波羅蜜,是名「精進波羅蜜」。

菩薩若持戒清淨,不離禪定。何以故?持戒清淨,破諸煩惱力,心則調伏。譬如老奪壯力,死來易壞。行者不得禪定故,念五欲,生五蓋,侵害持戒;是故為戒堅牢故,求禪定樂。禪定者,攝諸心、心數法一處和合,名為禪定。行者能除惡身、口破戒業,次除三惡覺觀;然後除三細覺觀,所謂國土、親裡、不死。如是除已,即得禪定,是名「禪波羅蜜」。

持戒時,知戒能生如是今世、後世功德果報,是名「智慧」。復次,愛戒、持戒、破戒者,三事不可得,是名「智慧」。人有三種: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是菩薩思惟:「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愛戒及持戒者,而生愛、恚,則還受罪業因緣;譬如像浴洗已,還以土坌。是故不應生憎、愛。復次,一切法皆屬因緣、無自在者,諸善法皆因惡生;若因惡生,云何可著?惡是善因,云何可憎?」如是思惟,直入諸法實相:觀持戒、破戒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不著,是名「般若波羅蜜」。

菩薩行忍辱時,作是念:「若眾生來割截我身,我即佈施,不令眾生得劫盜之罪。」或修忍時,因忍說法,種種因緣分別世間、涅槃,令眾生住六波羅蜜中,得眾生忍。能以身施,是名財施;得法忍,深入諸法,為眾生說,是為法施。是二施從二忍生,故名「檀波羅蜜」。

菩薩行忍辱時,不惜身命為忍辱,何況惱眾生而破戒!是故因忍持戒,憐愍一切眾生欲度脫之。持戒名一切諸善法安立住處,是名「尸羅波羅蜜」。

菩薩於忍中,身心勤行四波羅蜜,是名「精進」。

於忍中心調柔不著五欲,攝心一處;我於一切眾生能忍如地,是名「禪波羅蜜」。

菩薩知忍辱果報,相好嚴身等。菩薩修忍,能障諸煩惱,能忍眾生過惡,能忍受一切深法,後得諸法實相;是時,行者心中得是無生法忍,即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住精進生諸波羅蜜,精進雖是一切善根本,離精進則無善法可得,但以精進力多生五波羅蜜故,名「精進生」。

菩薩常行三種施,未曾舍廢,財施、法施、無畏施,是名「檀波羅蜜」。

菩薩善身、口正業,直向佛道,不貪二乘,是名「尸羅波羅蜜」。

勤行精進,時有人來毀壞菩薩道,能忍不動,是名「羼提波羅蜜」。

菩薩雖行種種餘法,心不散亂,一心念薩婆若,是名「禪波羅蜜」。

有二種精進:一、動相,身、心勤行;二、滅一切戲論故,身、心不動。菩薩雖勤行動精進,亦不離不動精進,不動精進不離「般若波羅蜜」。

菩薩入禪定慈悲心力故,施一切眾生無畏;或禪定力故,變化寶物如須彌山充滿一切,雨眾華香等供養諸佛,及施貧窮眾生衣服、飲食等;或入禪定中為十方眾生說法,是名「檀波羅蜜」。

此中隨禪定行身、口善業,及離聲聞、辟支佛心,是名「尸羅波羅蜜」。

菩薩入禪定得清淨柔軟樂,能不著禪味;禪定力故能深入諸法空,能忍受是法,心不疑悔,是名「羼提波羅蜜」。

菩薩忍辱時,欲起諸三昧:超越三昧、師子奮迅三昧等無量諸菩薩三昧,不休不息,是名「精進波羅蜜」。

菩薩禪定力故,心清淨不動,能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能觀三種佈施相,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滅諸非有非無等戲論,是名「無量無盡般若中檀波羅蜜」。

身、口業隨般若行,得般若故,能牢固清淨持戒,是名「尸羅波羅蜜」。

住般若心中,眾生忍、法忍轉深、清淨,是名「羼提波羅蜜」。

行般若菩薩身心清淨,得不動精進,觀動精進如幻、如夢;得不動精進故,不入涅槃,是名「精進波羅蜜」。

菩薩行是無礙般若故,雖常入禪定,得般若波羅蜜力故,不起於禪而能度眾生,是名「禪波羅蜜」。

如是等菩薩利智慧故,一心中一時能具足六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一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大寶積經論

大寶積經論卷第一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世...

八佛名號經

八佛名號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序...

禪宗決疑集

禪宗決疑集 西蜀野衲智徹述 源湛流清門 原夫法不孤起...

【註音版】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佛說大迦葉本經

佛說大迦葉本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受八戒法

受八戒法...

佛說五無反覆經

佛說五無反覆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胞胎經

佛說胞胎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奉 制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自證

(術語)第一義之真理非從他得而自證悟者,謂之自證。...

【佛教詞典】行事鈔集僧通局篇第二

亦名:集僧通局篇 資持記釋云:「釋集僧篇。案下分題。...

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各位班首、執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今天是虎年第一...

所有的法門,以無住為本

佛陀依止不生滅心,基本上是心量廣大的;我們凡夫依止...

他是如何躲過命裡的大難的

安徽商人王志仁,三十歲尚無子。有相士告訴他說十月份...

五百商人入海采寶

佛陀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城中有一商主帶領五百位商人...

人的一生須練就兩項本領

人的一生須練就兩項本領:一是說話讓人結緣,二是做事...

蓮宗十祖行策截流大師

大師生平 行策大師(公元16281682年),諱行策,字截流...

有三種「火」在干擾我們的生命

我們從因緣果報的角度來觀察生命,發覺生命有很多的差...

佛法是破解命運不好的最好法門

佛法傳入中國二千多年,經久長興,修學人多多,原因在...

白衣居士可以說法嗎

一、僧人和白衣的本分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居士。...

我不如別人自慚形穢該怎麼辦

問: 我是一名居士,在寺廟參學時,與許多出家在家眾接...

不殺生的十大利益

釋迦牟尼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當知菩薩有一法,能...

聖嚴法師《本來無一物》

問:六祖惠能大師有一個偈子,本來無一物是其中的一句...

【視頻】《妙法蓮華經》天台山佛學院快誦

《妙法蓮華經》天台山佛學院快誦

【視頻】《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