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魔事品第四十六(卷六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羅蜜,成就眾生,淨佛世界,佛已讚歎說其功德。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求於佛道,生諸留難?」

佛告須菩提:「樂說辯不即生,當知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樂說辯不即生,是菩薩魔事?」

佛言:「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難具足六波羅蜜。以是因緣故,樂說辯不即生,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樂說辯卒起,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世尊!何因緣故,樂說辯卒起,復是魔事?」

佛言:「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著樂說法。以是因緣故,樂說辯卒起,當知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書是般若波羅蜜經時,偃[仁-二+蹇]傲慢,當知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書是經時,戲笑亂心,當知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若書是經時,輕笑不敬,當知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若書是經時,心亂不定,當知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若書是經時,各各不和合,當知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不得是經中滋味』,便棄捨去,當知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說、若正憶念時,偃[仁-二+蹇]傲慢,當知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若受持般若波羅蜜經,親近、正憶念時,轉相形笑,當知是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若受持般若波羅蜜經,讀、誦、正憶念、修行時,共相輕蔑,當知是菩薩魔事。

「若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乃至正憶念時,散亂心,當知是菩薩魔事。

「若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乃至正憶念時,心不和合,當知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說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不得經中滋味』,便棄捨去,當知是菩薩魔事。世尊!何因緣故,菩薩不得經中滋味,便棄捨去?」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前世不久行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是人聞說是般若波羅蜜,便從坐起,作是念言:『我於般若波羅蜜中無記』,心不清淨,便從坐起去,當知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不與受記,聞說是深般若波羅蜜時,便從坐起去?」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未入法位中,諸佛不與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復次,須菩提!聞說般若波羅蜜時,菩薩作是念:『我是中無名字』,心不清淨,當知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言:「何因緣故,是深般若波羅蜜中,不說是菩薩名字?」

佛言:「未受記菩薩,諸佛不說名字。」

「復次,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我生處名字,若聚落、城邑。』

「是人不欲聽聞般若波羅蜜,便從會中起去。

「是人如所起念時,念念卻一劫,甫當更勤精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一切有為法,各有增上。增上者共相違,相違即是怨賊。如水得增上力滅火,火得增上力則消水,乃至草木各有相害,何況眾生!菩薩摩訶薩有大悲心,雖不與眾生作怨,而眾生與菩薩作怨;菩薩身,有為法故,能作留難。

佛上說菩薩功德,所謂諸佛、菩薩、諸天所護,而未說怨賊相。以佛憐愍故,先雖略說,今須菩提請,佛廣說留難事。佛雖於一切眾生、一切法心平等,以是菩薩能大利益世間,故說好丑相及利害相、是道非道、留難事。

佛不令行人毀害留難者,但令覺知,不隨其事。

何者是怨賊?

略說若眾生法、非眾生法,能沮壞菩薩無上道心。

非眾生者,若疾病、飢渴、寒熱、槌壓、墜落等。

眾生者,魔及魔民、惡鬼,邪疑不信者,斷善根者,定有所得者,實定分別諸法者,深著世間樂者,怨賊,官事,師子、虎狼,惡獸、毒蟲等。

眾生賊,有二種:若內,若外。

內者,自從心生,憂愁不得法味,生邪見、疑悔、不信等;外者,如上說。

如是諸難事,佛總名為魔。

魔有四種:煩惱魔,五眾魔,死魔,天子魔。

煩惱魔者,所謂百八煩惱等,分別八萬四千諸煩惱。

五眾魔者,是煩惱業和合因緣,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色是名色眾;百八煩惱等諸受和合,名為受眾;小、大、無量、無所有想,分別和合,名為想眾;因好丑心,發能起貪慾、瞋恚等,心相應、不相應法,名為行眾;六情、六塵和合,故生六識,是六識分別,和合無量無邊心,是名識眾。

死魔者,無常因緣故,破相續五眾壽命,盡離三法——識、斷、壽故,名為死魔。

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間樂,用有所得故生邪見,憎嫉一切賢聖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

魔,秦言能奪命者;雖死魔實能奪命,餘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

問曰:

一五眾魔攝三種魔,何以故別說四?

答曰:

實是一魔,分別其義,故有四。

煩惱魔者,人因貪慾、瞋恚故死,亦能作奪命因緣,是近奪命因緣故別說。

天子魔,雜福德業因緣故,力勢大,邪見力故能奪慧命,亦能作死因緣,是故別說。

無常死力大,一切無能免者,甚可畏厭故別說。

問曰:

是魔何以惱亂行道者?

答曰:

先已廣說,是品中皆有四種魔義,但隨處說。

復次,三魔不相遠離:若有五眾,則有煩惱;有煩惱,則天魔得其便,五眾、煩惱和合故有天魔。

是故須菩提問佛:上已讚歎說菩薩功德,今云何是菩薩魔事起?

佛答:「樂說辯不即生,是為魔事」者,若菩薩摩訶薩憐愍眾生故,高座說法,而樂說辯不生,聽者憂愁:「我等故來,而法師不說。」或作是念:「法師怖畏故不能說」;或言不知故不說;或自惟過咎深重故不說;或謂不得供養故不肯說;或謂輕賤我等故不說;或串樂故不說。如是等種種因緣,聽者心壞,故以「不樂說」名為魔事。

復次,是菩薩憐愍眾生故,來欲說法,聽者欲聞。而法師心生欲說,而口不能言。現見是魔事;如魔入阿難心,佛三問而三不答,久乃說者。

此中須菩提問世尊:「何因緣故辯不即生?」

佛答:「菩薩行六波羅蜜時,難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是人先世因緣故,鈍根懈怠,魔得其便;不一心行六波羅蜜故,樂說辯不即生。

問曰:

如樂說辯不即生可是魔事;今樂說辯卒起,何以復是魔事?

答曰:

是法師愛法著法,求名聲故,自恣樂說,無有義理,如逸馬難制;又如大水暴漲,眾穢渾雜。是故此中佛自說:菩薩行六波羅蜜,著樂說法,是為魔事。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為破憍慢故出;而書是經者,生我心、憍慢心;憍慢故身亦高,所謂偃[仁-二+蹇]傲慢。書是般若波羅蜜時,用輕心、瞋心、戲笑、不敬。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若一心攝心,猶尚難得,何況散亂心書!

書時從人口受,或寫經卷,若一心和合則得;若授者不與,如是等種種因緣,是不和合。

復次,觀看是般若波羅蜜經時,品品皆空,無可樂處,作是念:「我於是經不得滋味!」便棄捨去。般若波羅蜜,是一切諸樂根本,此人不得其味,是為魔事。

復次,受持、讀、誦、說,正憶念時,偃[仁-二+蹇]、形笑、散亂心、不和合,如上說。

「共相輕蔑」者,從人受持、讀、誦、正憶念時,師徒互相輕賤。

書寫經時,但有捨去,無相輕賤。

問曰:

上諸事中,何以但問「不得經中滋味」,不問餘者?

答曰:

般若波羅蜜,聖人所說與凡人說異,是故凡夫人不得滋味。

須菩提意謂:「般若波羅蜜是清淨珍寶聚,能利益眾生,無有過惡,是人云何不得滋味?」

佛答:「是人先世不久行六波羅蜜故。」菩薩信等五根薄;薄故,不能信空、無相、無作,無依止法,嬈亂心起,作是言:「佛一切智,何以不與我受記?」便捨去。

餘者易解,故不問。

須菩提問:「若爾者,何以故不與授記?」佛是大悲,應當愍念,防護其心,不令墮惡!

佛言:「未入法位人,諸佛不與授記。」

所以者何?諸佛雖悉知眾生久遠事,為五通仙人及諸天,見是人未有善行業因緣可授記者,若為授記,輕佛不信:「無有因緣,云何與授記?」是故入法位者,與授記。

是人名字及聚落處,亦如是。

是人從坐起去,隨其起念多少,念念卻一劫;償罪畢,還得人身,甫當復爾所劫行。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學餘經,棄捨般若波羅蜜,終不能至薩婆若。

「善男子、善女人為捨其根而攀枝葉,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餘經,善男子、善女人所學,不能至薩婆若?」

佛言:「是聲聞所應行經,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善男子、善女人住是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是名聲聞所行經,不能至薩婆若。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捨般若波羅蜜,親近是餘經。何以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菩薩摩訶薩,成就世間、出世間法。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時,亦學世間、出世間法。」

「須菩提!譬如狗不從大家求食,反從作務者索。如是,須菩提!當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棄捨深般若波羅蜜,而攀枝葉,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須菩提!譬如有人,欲得見象,見已反觀其跡。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諸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得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須菩提!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須菩提!譬如人欲見大海,見已反求牛跡水,作是念:『大海水能與此等不?』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當來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當知是亦菩薩摩訶薩魔事。」

「須菩提!譬如工匠,若工匠弟子,欲擬作釋提桓因勝殿,而揆則日、月宮殿。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如是,須菩提!當來世有薄福德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中求薩婆若。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譬如有人,欲見轉輪聖王,見而不識,後見諸小國王,取其相貌,作如是言:轉輪聖王與此何異?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須菩提!當來世有薄福德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持求薩婆若。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須菩提!譬如飢人,得百味食棄捨去,反食六十日穀飯。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當來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持求薩婆若,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當知是亦菩薩魔事。」

「須菩提!譬如人得無價摩尼珠,反持比水精珠。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當來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持求薩婆若,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當知是亦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時,樂說不如法事,不得書成般若波羅蜜;所謂樂說色、聲、香、味、觸、法,樂說持戒、禪定、無色定,樂說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樂說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樂說相。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相,般若波羅蜜不生不滅相,般若波羅蜜不垢不淨相,般若波羅蜜不亂不散相,般若波羅蜜無說相,般若波羅蜜無言無義相,般若波羅蜜無所得相。何以故?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是諸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者,書是般若波羅蜜經時,以是諸法散亂心,當知是亦菩薩魔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可書耶?」

佛言:「不可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自性無故。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自性無故。若自性無,是不名為性,無法不能書無法。

「須菩提!若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無法是深般若波羅蜜』,當知即是菩薩魔事。」

「世尊!是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用文字書般若波羅蜜,自念:『我書是般若波羅蜜』;以字著般若波羅蜜,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無文字,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無有文字。世尊!色無文字,受、想、行、識無文字,乃至一切種智無文字。世尊!若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著無文字般若波羅蜜,乃至著無文字一切種智,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讀、誦、說、正憶念、如說修行,亦如是。」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時,若國土念起,聚落念起,城邑念起,方念起,若聞謗毀其師念起,若念父母及兄弟、姊妹、諸餘親裡,若念賊,若念旃陀羅,若念眾女,若念淫女,如是等種種諸餘異念留難;惡魔復益其念,破壞書般若波羅蜜,破壞讀、誦、說、正憶念、如說修行。須菩提!當知是亦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名譽、恭敬,佈施供養,所謂衣服、飲食、臥床、疾藥、種種樂具,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受、讀、誦乃至正憶念時,愛著是事,不得書成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亦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說修行時,惡魔方便持諸餘深經,與是菩薩摩訶薩;有方便者,不應貪著惡魔所與諸餘深經。何以故?是經不能令人至薩婆若故。是中無方便菩薩摩訶薩聞是諸餘深經,便捨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我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菩薩摩訶薩方便道;諸菩薩摩訶薩應當從是中求。

「須菩提!今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捨是深般若波羅蜜,於魔所與聲聞、辟支佛深經中求方便道,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論】

釋曰:

學餘經,捨般若波羅蜜等:

有人於聲聞法中,受戒學法,初不聞般若波羅蜜;或時餘處聞,深著先所學法,捨於般若波羅蜜,於先所學法中求薩婆若。

有聲聞弟子先得般若波羅蜜,不知義趣,不得滋味,以聲聞經行菩薩道。

有人是聲聞弟子,得般若波羅蜜經,欲信受;餘聲聞人沮壞其心,語言:「是經初後不相應,無有定相,汝宜捨之!聲聞法中,何所不有?

「六足阿毘曇及其論議,分別諸法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八十部律,即是尸羅波羅蜜。

「阿毘曇中,分別諸禪、解脫、諸三昧等,是禪波羅蜜。

「三藏本生中,讚歎解脫,佈施、忍辱、精進,即是三波羅蜜。」

如是等種種因緣,捨般若波羅蜜,於聲聞經中求薩婆若。

如人欲得堅實好木,捨其根莖而取枝葉,雖是木名而不中用。

復次,般若波羅蜜是三藏根本;得般若波羅蜜已,為度眾生故說餘事,是名「枝葉」。

復次,聲聞經中,雖說諸法實相而不了了;般若波羅蜜經中,分明顯現,易見易得。如人攀緣枝葉則墮落,若捉莖幹則堅固。若執聲聞經,則墮小乘中;若持般若波羅蜜,易得無上道。是故說:捨根莖,取枝葉。

問曰:

三十七品、三解脫門,《般若經》中亦有,今何以故但名聲聞、辟支佛經?

答曰:

摩訶衍中雖有是法,與畢竟空合,心無所著,以不捨薩婆若、大悲心,為一切眾生故說;聲聞經則不爾,為小乘證故。

復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故,能成就世間、出世間法;是故菩薩若求佛,應當學般若波羅蜜。

譬如狗為主守備,應當從主索食,而反於奴、客求;菩薩亦如是。「狗」喻行者,般若波羅蜜喻「主人」;般若中有種種利益,而捨求餘經。佛欲令分明易見,故說譬喻。

象、大海、帝釋殿、轉輪聖王、無價寶亦如是。

問曰:

五欲生五蓋,以五蓋覆智慧故,不應樂說;何以故樂說餘六波羅蜜,乃至無上道,而言不如法?

答曰:

「不如法」者,不如般若波羅蜜實相。般若波羅蜜實相中,無定相法,云何可樂說?若有定相,則心著樂說。

諸佛及菩薩,以大悲心故,為眾生說法,不著語言;用無所得法,示眾生畢竟空相般若波羅蜜。

是人書、讀、誦等,以染著心取六塵相乃至無上道,故言「不如法」。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所有法,不可書、讀、誦等,如是,則不應有魔事?

答曰:

畢竟空、無所有,亦非般若波羅蜜相。何以故是魔事?此中說:

若是人知無所有是般若波羅蜜相,即是魔事。

若用文字書般若波羅蜜,自知:「我書般若波羅蜜」;有此著心,即是魔事。

若人知般若波羅蜜相,不以著心書、讀、誦等,若有來破者,是為破般若波羅蜜。

復次,內有煩惱魔、外有天子魔,是二事因緣故,書般若波羅蜜乃至修行時,壞般若波羅蜜。

「念起」者,所謂念此國土不安穩,彼國土豐樂;聚落、城邑、方,亦如是。

或聞謗毀其師,捨般若波羅蜜,欲助師除滅惡名;或聞父母疾病、官事;或念賊恐怖,欲發心詣餘處;旃陀羅亦如是。與賊、旃陀羅共住,則發瞋恚;與眾淫女共住故,淫欲心發。

如是等種種因緣,破壞般若波羅蜜;菩薩覺知,當莫念、莫說。

或書般若波羅蜜時,鈍根者於多恭敬供養事中愛著,自念:「我能書,能隨行故」;有是著是利養,即是魔事。

或有利根者,魔或思惟:「是菩薩不著世間樂,一心受般若波羅蜜,此人不可沮壞,我今當以聲聞深經轉其心,使成阿羅漢。」

佛言:「聲聞經雖深,不應貪著」;譬如燒熱金丸,色雖妙好,不可捉。

若菩薩無方便、不大利根,得是經歡喜,是空、無相、無作,盡苦本,何復過是!便捨般若波羅蜜,亦是魔事。

何以故?此中佛說因緣:「於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菩薩摩訶薩方便道」,所謂觀聲聞、辟支佛道而不證,以大悲心行三解脫門故。譬如人以酥和毒,毒勢則歇,不能害人;般若亦如是,菩薩於般若中,求無上道易得;於餘經則難,如但服毒。是故不應從聲聞經中求菩薩道。

◎大智度論釋兩不和合品第四十七

【經】

「復次,須菩提!聽法人欲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說法人懈墮,不欲為說;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魔事。

「須菩提!說法之人心不懈墮,欲令書、持般若波羅蜜;聽法者不欲受之;二心不和,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聽法人若欲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乃至正憶念,說法者欲至他方;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說法人欲令書、持般若波羅蜜,聽法者欲至他方;二心不和,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人貴重佈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聽法人少欲知足,行遠離行,攝念精進,一心智慧;兩不和合,不得書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問義、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說法人少欲知足,行遠離行,攝念精進,一心智慧;聽法者貴重佈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受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塚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

「聽法人不受十二頭陀,不作阿蘭若乃至不受但三衣;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聽法者,受十二頭陀,作阿蘭若乃至受但三衣;說法人不受十二頭陀,不作阿蘭若乃至不受但三衣;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論】

釋曰:

一切有為法,因緣和合故生,眾緣離則無。譬如攢燧求火,有鑽、有母,二事因緣得火;書寫般若,乃至正憶念,亦如是,內外因緣和合故生,所謂師、弟子,同心同事故,乃得書成。

是故佛告須菩提:「聽法人信等五善根發故,欲書、持般若,乃至正憶念;說法者五蓋覆心故,不欲說。」

問曰:

若五蓋覆心故不欲說,何以作師?

答曰:

是人著世間樂,不觀空、無常,雖能心知口說,不能自行;弟子雖必欲行而不能知,不能知故,更無餘處,必諮此人。

或時師悲心發故,欲令書、持般若。弟子信等五善根鈍不發故,著世間樂故,不欲受書、持乃至正憶念。

問曰:

若不欲受持,何以名為聽法者?

答曰:

少多聽、受、讀、誦,不能究竟成就故,但名聽法。

若二人善心共同,能得般若波羅蜜;若不同則不能得,是名魔事。

內煩惱發,外天子魔作因緣,離是般若,菩薩應覺是魔事,防令不起。若自失,當具足;若弟子失,當教令得。

復次,師或慈悲心薄,舍弟子至他方;或不宜水土、四大不和,或善法無所增益,或水旱不適,或土地荒亂;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至他方;弟子亦種種因緣不能追隨。

貴重利養者,如上五蓋覆心等。

復次,是二人皆有信、有戒,而一人以十二頭陀莊嚴戒,一人不能。

問曰:

一人何以故不能?

答曰:

佛所結戒,弟子受持。十二頭陀不名為戒,能行則戒莊嚴;不能行,不犯戒。譬如佈施,能行則得福,不能行者無罪;頭陀亦如是。

是故兩不和合,則是魔事。

十二頭陀者,行者以居家多惱亂故,捨父母、妻子、眷屬,出家行道;而師徒、同學,還相結著,心復嬈亂。

是故受阿蘭若法。

令身遠離憒閙,住於空閑。遠離者,最近三里,能遠益善。

得是身遠離已,亦當令心遠離五欲、五蓋。

若受請食,若眾僧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

受請食者,若得,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故得」;若不得,則嫌恨請者:「彼為無所別識,不應請者請,應請者不請」;或自鄙薄,懊惱自責而生憂苦。是貪、憂法,則能遮道。

僧食者,入眾中,當隨眾法,斷事擯人,料理僧事,處分作使,心則散亂,妨廢行道。

有如是等惱亂事故,受常乞食法。

好衣因緣故,四方追逐,墮邪命中。若受人好衣,則生親著;若不親著,檀越則恨;若僧中得衣,如上說眾中之過。

又好衣,是未得道者生貪著處。

好衣因緣,招致賊難,或至奪命。

有如是等患,故受弊納衣法。

行者作是念:「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況小食、中食、後食!」若不自損,則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佛法為行道故,不為益身,如養馬、養豬。

是故斷數數食,受一食法。

有人雖一食,而貪心極噉,腹脹氣塞,妨廢行道。

是故受節量食法。

節量者:略說隨所能食,三分留一分,則身輕安穩,易消無患,於身無損,則行道無廢。如經中舍利弗說:「我若食五口、六口,足之以水,則足支身。」於秦人中食,可十口許。

有人雖節量食,過中飲漿則心樂著;求種種漿:果漿、蜜漿等,求欲無厭,不能一心修習善法。如馬不著轡勒,左右噉草,不肯進路;若著轡勒,則不噉草意斷,隨人意去。

是故受中後不飲漿。

無常、空觀,是入佛法門,能厭離三界。塚間常有悲啼哭聲,死尸狼藉,眼見無常,後或火燒,鳥獸所食,不久滅盡;因是尸觀,一切法中易得無常相、空相。

又塚間住,若見死尸臭爛不淨,易得九相觀,是離欲初門。

是故受塚間住法。

能作不淨、無常等觀已,得道事辦,捨至樹下;或未得道者,心則不大厭,取是相,樹下思惟:如佛生時,成道時,轉法輪時,般涅槃時,皆在樹下。行者隨諸佛法,常處樹下。

如是等因緣故,受樹下坐法。

行者或觀樹下如半捨無異,蔭覆涼樂,又生愛著:「我所住者好,彼樹不如。」如是等生漏故,至露地住;作是思惟:「樹下有二種過:一者、雨漏濕冷;二者、鳥屎污身,毒蟲所住。」有如是等過,空地則無此患。

露地住,則著衣、脫衣,隨意快樂;月光遍照,空中明淨,心易入空三昧。

身四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求道者大事未辦,諸煩惱賊常伺其便,不宜安臥;若行、若立,則心動難攝,亦不可久。

故受常坐法,若欲睡時,脇不著席。

行者不著於味,不輕眾生,等心憐愍故,次第乞食;不擇貧富故,受次第乞食法。

行者少欲知足,衣趣蓋形,不多不少故,受但三衣法。

白衣求樂故,多畜種種衣;或有外道苦行故,裸形無恥;是故佛弟子捨二邊,處中道行。

住處、食處常用故事多;衣不須日日求,故略說。

是十二頭陀,佛意欲令弟子隨道行,捨世樂故,讚十二頭陀。

是佛意,常以頭陀為本;有因緣,不得已而聽餘事。

如轉法輪時,五比丘初得道,白佛言:「我等著何等衣?」佛言:「應著納衣。」

又受戒法,盡壽著納衣,乞食,樹下住,弊棄藥——於古四聖種中,頭陀即是三事。

佛法唯以智慧為本,不以苦為先。是法皆助道、隨道故,諸佛常讚歎。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八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乘四法經釋

大乘四法經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惣有其二。一外...

【註音版】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分別功德論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譯 如...

玉耶經

玉耶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諸法勇王經

佛說諸法勇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密多譯 如是我聞: 一...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法觀經

法觀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第一、何以故...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白衣大士咒)

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菩薩本生鬘論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一 聖勇菩薩等造 宋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註音版】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教詞典】瞻波

(植物)Campaka,又作佔婆,瞻婆,瞻匐,瞻博,旃波迦...

【佛教詞典】貪火

【貪火】 p0977 集異門論五巻三頁云:貪火云何?答:謂...

善導大師的十段精彩法語開示

《般舟讚》,善導大師有十段法語的開示,也是同樣在顯...

大安法師: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問: 近來,有些居士專弘淨土的音像與書籍在東北地區...

念《地藏經》出了障礙怎麼辦

底下就是佛所說的偈子,是前頭長行文的重頌。 吾觀地藏...

你願意做哪種遊戲玩家

一個居士玩網絡遊戲上了癮,天天俯首鍵盤,通宵達旦,...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說「道」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無處不在觀世音菩薩 諸位...

素食營養入門必讀

目前營養學家對於健康飲食的建議強調少攝入飽和脂肪,...

圓因法師《修行精華》

感應與巧合 人的一生隨時都有無數影響他命運的機緣從...

遇到這樣的事情,不把它當回事,那就是積陰德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就講到因果了,今天我正好...

病苦後重生的感悟

提起學佛我真是好慚愧,皈依很多年了,但是從來沒有真...

必須下很大功夫來面對每一個起伏的心念

我們在學院裡面,乃至於在修道路程上,往往會迷失方向...

一誠長老《無雜相》:大德行持 總在尋常

01、菩薩呀 虛公喜與和尚說話,見有人來時便不說了。某...

天人受三皈免墮癩子豬

有位天人天福享盡時,五衰現前,自知不久將亡。第一,...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道證法師念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道證法師念誦

【視頻】心經、繞佛、迴向(南華禪寺早課)

心經、繞佛、迴向(南華禪寺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