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到彼岸義第五十(卷三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到有為、無為法彼岸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彼岸者,於有為、無為法盡到其邊。

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盡有為法總相、別相種種悉解;無為法中,從須陀洹至佛,悉皆了知。

有為、無為法相義,如先說。

【經】

「菩薩摩訶薩欲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如、諸法法相、無生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上已說「如」,今何以更說?

答曰:

上直言「諸法如」,今言「三世皆如」;上略說,此廣說;上說一,此說三。

「法相」,即是法性;「無生際」,即是實際。

過去法如,即是過去法相;未來、現在亦如是。

復次,過去法如,即是未來、現在法如;現在法如,即是過去、未來法如;未來法如,即是過去、現在法如。所以者何?如相非一、非異故。

復次,如先說二種如:一者、世間如;二者、出世間如。用是世間如,三世各各異;用是出世間如,三世為一。

復次,「法相」名諸法業,諸法所作、力、因、緣、果、報。如火為熱相,水為濕相;如是諸法中分別因、緣、果、報,各各別相;如是「處非處力」中說。是名世間法相。

若是諸法相推求尋究,入無生法中,更無過是者,是名「無生際」。

問曰:

如、法相,可分別有三世;無生際,是未來法,云何有過去、現在?如《阿毘曇》說:「生法者,過去、現在是;無生法者,未來及無為法是。」云何欲令過去、現在有無生?

答曰:

如先種種說破生法,一切法皆無生,何但未來無生?如「一時」義中,已破三世。三世一相,所謂無相;如是則無生相。

復次,無生名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滅故。涅槃者,末後究竟,不復更生,而一切法即是涅槃;以是故佛說:「一切法皆是無生際。」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在一切聲聞、辟支佛前,欲給侍諸佛,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欲得淨報大施,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若菩薩未得漏盡,云何在漏盡聖人前?

答曰:

菩薩初發意時,已在一切眾生前,何況積劫修行!是菩薩功德智慧大故,世世常大,能利益聲聞、辟支佛。

眾生知菩薩恩故,推崇敬重,乃至畜生中亦為尊重。

如菩薩昔作鹿,其色如金,其角七寶,五百鹿隨逐宗事。

若在人中,好世作轉輪聖王,惡世恆作大王,護持佛法,利益眾生。

若出家,值有佛法則為世作大度師,興顯佛法;若無佛法,則為外道大師,行四無量。

阿羅漢、辟支佛,雖有無漏,利益事少。譬如一升酥雖精,不如大海水酪。

菩薩雖有漏智慧,及其成熟,利益無量。

復次,羅漢、辟支佛四事供養助道之具,多由菩薩得。如《首楞嚴經》說:「文殊師利七十二億作辟支佛,化辟支佛人,令其成道。」以是故,在聲聞、辟支佛前。

「欲為諸佛給使」者,如釋迦文佛未出家時,車匿給使,優陀耶戲笑;瞿毘耶、耶輸陀等諸婇女,為內眷屬。出家六年苦行時,五人給侍。得道時,彌喜、羅陀、須那剎多羅、阿難、密跡力士等,是名「內眷屬」。

「大眷屬」者,舍利弗、目揵連、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富樓那、阿泥盧豆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師利、颰陀婆羅諸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等,是名大眷屬。

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生身,二者、隨世間身。

世間身眷屬,如先說。

法性生身者,有無量無數阿僧祇一生補處菩薩侍從。所以者何?如《不可思議解脫經》說:「佛欲生時,八萬四千一生補處菩薩在前導,菩薩從後而出;譬如陰雲籠月。」又如《法華經》說:「從地踴出菩薩等」,皆是內眷屬、大眷屬。

「菩薩眷屬」者,有佛,純以菩薩為眷屬;有佛,純以聲聞為眷屬;有佛,菩薩、聲聞雜為眷屬。

是故言「但欲得菩薩為眷屬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眷屬有三:上、中、下——下者純聲聞,中者雜,上者但菩薩。

「淨報大施」者,有人言:「菩薩多集福德,未除煩惱,受人信施,未能淨報。」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諸法皆空不可得,何況諸結使!菩薩入法性中故,不證真際,是故能淨報施福。」

復次,菩薩功德廣大,從發心已來,欲代一一眾生受一切苦,欲以一切功德與一切眾生,然後當自求佛道。但是事不可得故,而自成佛,度一切眾生。

又菩薩志願,不以阿僧祇為拘;如世間及如、法性、實際、虛空等久住。菩薩心住世間,利益眾生故,亦如是久住,無有窮已。是人不能淨報施福者,誰能淨畢!如父母雖有結使諸惡,以一世利益子故,受其供養,令子得大福,何況菩薩無諸結使,而住無邊世中利益眾生,而不淨畢?

又復菩薩但有悲心而無般若,尚能利益,何況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若菩薩無結使,云何世間受生?

答曰:

先已答,菩薩得無生法忍,得法性生身,處處變化以度眾生,莊嚴世界。是功德因緣故,雖未得佛,能淨報施福。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不起慳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亂心、癡心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是六種心惡故,能障蔽六波羅蜜門。

如菩薩行佈施時,若有慳心起,令佈施不清淨,所謂不能以好物施;若與好物,不能多與;若與外物,則不能內施;若能內施,不能盡與;皆由慳心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法無我、無我所,諸法皆空,如夢、如幻;以身、頭、目、骨髓佈施,如施草木。是菩薩雖未得道,欲常不起是慳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諸餘人離欲得道故,不生破戒心。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故,不見破戒事。所以者何?戒為一切諸善功德住處,譬如地為一切萬物所依止處;破戒尚不得餘道,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不生破戒心。復作是念:「菩薩法者,安樂眾生,若破戒者,惱亂一切。」以是故,菩薩不生破戒心,何況破戒!

小乘及諸凡夫,尚不應生瞋恚心,何況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身為苦器,法自受惱;譬如犯罪之人,自致刑戮,自作自受,不應怨人。但當自護其心,不令起惡!譬如人遭惡風雨寒熱,亦無所瞋。復作是念:「菩薩求佛,以大悲為本,若懷瞋恚,則喪志願。瞋恚之人,尚不得世間樂,何況道樂!瞋恚之人,自不得樂,何能以樂與人!」

懈怠之人,世間勝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鑽火數息,無得火期。

散亂之心,譬如風中然燈,雖有光明,不能照物;亂心中智慧,亦復如是。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欲成就是智,先當攝心,然後可成。譬如狂醉之人,自利他利、好丑之事,都不覺知;散亂之心亦如是,世間好事,尚不能善知,何況出世間法!

愚癡人心,一切成敗事,皆不能及,何況微妙深義!譬如無目之人,或墜溝坑,或入非道;無智之人,亦復如是。無智慧眼故受著邪法,不受正見。如是之人,世間近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力故,能障是六蔽,淨六波羅蜜。以是故說「若欲不起六蔽,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一切眾生,立於佈施福處,持戒福處,修定福處,勸導福處,欲令眾生立於財福、法福處,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云何名為「福處」?

答曰:

《阿毘曇》言:「福」者,善有漏身、口、意業。

復有人言:不隱沒無記是。所以者何?善有漏業因緣果報故,得是不隱沒無記福。是果報亦名為福;如世間人說能成大事,多所成辦,是名福德人。

是福略說三種:佈施、持戒、修定。

何等是佈施?有人以衣服、臥具,飲食,花香、瓔珞等與人,是名佈施。

問曰:

飲食等物,便是佈施?為更有佈施?

答曰:

飲食等物非佈施,以飲食等物與時,心中生法名捨,與慳心相違,是名佈施福德。是或有漏,或無漏;常是善;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形;能作緣;業相應,隨業行,業共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慧證、身證;凡夫人得,亦聖人得。

有人言:是捨法相應思,是名佈施福德。所以者何?業能生果報故。思即是業,身口不名為業,從思生故得名業。

此佈施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

不淨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或親愛故與;或為求勢故與,以施故多致勢援;或死急故與;或求善名譽故與;或求與貴勝齊名故與;或妬嫉故與;或憍慢故與:小人愚賤尚施,我為貴重大人,云何不與?或為咒願福德故與;或求吉除凶故與;或求入伴儻故與;或不一心、不恭敬、輕賤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緣,為今世事故施,與淨相違,名為不淨。

淨施者,如《經》中說:治心故施;莊嚴意故施;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心,能分別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好且香;淨心佈施,亦復如是。如說諸天不淨心佈施者,宮殿光明薄少;若淨心佈施者,宮殿光明增廣。此佈施業,雖過去乃至千萬世中不失,譬如券要。

問曰:

此佈施福云何增長?

答曰:

應時施故,得福增長。如《經》說,飢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施福增廣。如六念中「念捨」說。

若大施故得福多,若施好人,若施佛,若施者、受者清淨故,若決定心施,若自以力致財施,若隨所有多少能盡施,若交以物施,若以園田使人等施。

如是佈施,唯有菩薩能以深心行之。

如韋羅摩菩薩,十二年佈施已,莊飾乳牛七寶缽,及婇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飲食之屬,不可勝數。

又如須帝[(匕/示)*(入/米)]拏菩薩,下善勝白象,施與怨家,入在深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丑婆羅門;復以妻及眼施化婆羅門。爾時,地為大動,天為雷震,空中雨花。

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其身,施婆羅門。

如尸毘王為一鴿故,自持其身,以代鴿肉。

又如菩薩曾為兔身,自炙其肉,施與仙人。

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所說。

復有聲聞人佈施:

如須彌陀比丘尼,與二同學,為迦那伽牟尼佛作精舍,於無數千萬世受轉輪聖王及天王福。

如施婆羅門持一瓶酪施僧,世世受樂,今得阿羅漢,諸受樂中受樂第一。

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提故,得今世果報,為波斯尼示王后。

如尸婆供養迦栴延故,得今世果報,為栴陀波周陀王后。

如欝伽陀居士,供養舍利弗等五百阿羅漢故,即日得果報;五百賈客得其餘食,人人以珠瓔珞與之,卒得大富,遂號卒伽陀。

如是等佈施,得今世果報。當知佈施論議,說不可盡。

「持戒福處」者,佛說五戒福者是。

問曰:

云何殺罪相?

答曰:

知是眾生,故奪命,得殺罪,非不故;安隱快心得殺罪,非散亂狂心;奪命得殺罪,非作瘡;死已得殺罪,非未死;身業是殺罪,非口殺;身作是殺罪,非但心生。如是等罪,止不作,是初戒善相。

或有人言:謂是不隱沒無記;或欲界系,或不系;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非業相應,非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身證、慧證;或思惟斷,或不斷;離欲界欲時得斷知;凡夫聖人共有。是名說不殺生戒相;餘戒亦如是隨義分別。

諸戒讚歎論議,如「尸羅波羅蜜」中說。

「修定福處」者,雖經中說修慈是修定福,亦說有漏禪定能生果報者,總名修定福。以欲界多瞋多亂故,先說慈心為修定福。

得慈方便,願與眾生樂,後實見受樂,是心相應法,名為慈法。

是法或色界系,或不系,是為真慈;是方便慈,欲界系。常隨心行,隨心生;無形無對;能緣法;非業,業相應,而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身證、慧證;或思惟斷,或不斷;離色界欲時得斷知。有覺有觀,亦無覺有觀,亦無覺無觀。或有喜,或無喜;或有息,或無息;亦凡夫人亦聖人。或樂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先緣得解相,後緣實義。根本四禪中,亦過四禪;依止四禪得者,牢固有力。

慈應言「親愛」,無怨無諍故,名為「親愛」;能緣無量眾生故,名為「無量」;能利益眾生,能離欲故,名為「梵行」。

慈心餘論議,如「四無量」中說。

問曰:

修定福中,佛何以但說慈心,不說餘?

答曰:

四無量中,慈心能生大福德。悲心憂愁故,捨福德;喜心自念功德故,福德不深;捨心放捨,故福亦少。

復次,佛說慈心有五利,不說餘。何等五?一者、刀不傷;二者、毒不害;三者、火不燒;四者、水不沒;五者、於一切瞋怒惡害眾生中,見皆歡喜。

悲心等三事不爾,以是故說修定福為慈,餘者隨從,及諸能生果報有漏定。

「勸導福處」者,若比丘不能坐禪,不能誦經,教化勸導修立福德;或有比丘能坐禪、誦經,見諸比丘衣食乏少,力能引致,亦行勸導。及諸菩薩憐愍眾生故,以福德因緣勸化之。又出家人,若自求財,於戒有失,是故勸導以為因緣。

「財福」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金銀、車馬、田宅等。

問曰:

上言「佈施福處」,此言「財福」,有何等異?

答曰:

佈施者,總攝一切施:財施、法施,俗施、道施;今欲分別法施、財施。

法施者,如佛以大慈故,初轉法輪,無量眾生得道;後舍利弗逐佛轉法輪;餘諸聖人,雖非轉法輪,亦為眾生說法得道,亦名法施。

復有遍吉菩薩,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以二種神通力:果報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種種因緣開度眾生,亦名法施。

諸辟支佛飛騰虛空而說一偈,引導眾生,令殖善根,亦名法施。

又佛弟子未得聖道者,坐禪、誦經,不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

如是等種種,名為法施相。

以是故說「菩薩欲立眾生於六種施福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何等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

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為實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別故,以是故求法眼。

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法眼不能遍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於餘人極遠,於佛至近;於餘幽闇,於佛顯明;於餘為疑,於佛決定;於餘微細,於佛為麁;於餘甚深,於佛甚淺。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後品五眼義中,當廣說。

【經】

「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欲知諸佛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天眼法所見,不過三千大千世界;今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見十方恆河沙等國中諸佛。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無近無遠,無所罣礙故。

問曰:

如《般舟經》說:以般舟三昧力故,雖未得天眼而能見十方現在諸佛;此菩薩以天眼故,見十方諸佛,有何等異?

答曰:

此天眼,不隱沒無記。般舟三昧,離欲人、未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

般舟三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邊得遍明相,是為差別。

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見色不難;三昧功難,如夜然燈,見色不易。天耳亦如是。

「知諸佛心」者,

問曰:

如上地鈍根,不能知下地利根心;菩薩,一佛心尚不應知,何況恆河沙等十方諸佛心?

答曰:

以佛神力故令菩薩知。如《經》說:「一切眾生無知佛心者,若佛以神力令知,乃至蜫蟲亦能知。」以是故佛以神力故,令菩薩知佛心。

復次,般若波羅蜜無礙相,麁細、深淺、愚聖,都無差別。諸佛心如、菩薩心如,一如無異;菩薩隨是如故,能知諸佛心。

復次,希有難事,不應知而知;以是故言「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

「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忘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一佛所說,猶尚難持,何況無量諸佛所說,欲憶而不忘?

答曰:

菩薩以聞持陀羅尼力故能受,堅憶念陀羅尼力故不忘。

復次,此中說:以般若波羅蜜力,畢竟清淨無所著;譬如大海,含受眾流。菩薩從十方諸佛所聞法,以般若波羅蜜器大故,能受無量法,持而不忘。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不可譬喻、如虛空。如劫燒盡已,大雨彌滿,是雨除虛空更無處能受;十方諸佛說法雨,從佛口出,除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更無能受者。

以是故言「欲聞十方諸佛說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見一切佛世界義第五十一之一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及見現在十方諸佛世界,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若見十方佛,則已見世界,今何以復說「欲見世界」?

答曰:

菩薩未深入禪定,若見十方世界山河、草木,心則散亂;故但觀諸佛,如〈念佛義〉中說。行者但觀諸佛,不觀土地、山河、樹木,得禪定力已,隨意廣觀。

復次,諸清淨佛國難見,故言「欲見諸佛國,當學般若波羅蜜」。又一佛有無量百千種世界,如先說,有嚴淨、有不嚴淨、有雜;有畢竟清淨世界難見故,以般若波羅蜜力,乃能得見。譬如天子聽正殿,則外人可見;內殿深宮,無能見者。

問曰:

十方現在世界可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云何得見?

答曰:

菩薩有見過去、未來三昧,入是三昧已,見過去、未來事,如夢中所見。

復次,菩薩有不滅際三昧,入是三昧已,不見諸佛有滅者。

問曰:

此二法非眼,云何能見?

答曰:

此是智慧,假名為眼;如轉法輪中,於四諦中得眼、智、明、覺。

復次,菩薩見十方現在佛世界,定知過去、未來諸佛世界亦爾。所以者何?一切諸佛功德同故,是事如先說。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如現在、過去、未來,等無異,一如、一法性故,以是故不應難。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聞十方諸佛所說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受記經、伽陀、優陀那、因緣經、阿波陀那、如是語經、本生經、廣經、未曾有經、論議經,諸聲聞等聞與不聞,盡欲誦受持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先說盡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所說法者,即此十二部經。

諸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所謂四阿含,諸摩訶衍經,及二百五十戒經;出三藏外亦有諸經,皆名修多羅。

諸經中偈,名祇夜。

眾生九道中受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

此人經爾所阿僧祇劫,當作佛,若記爾所歲當作佛;記聲聞人今世、後世得道;記辟支佛但後世得道;記餘六道,亦皆後世受報。

諸佛法,欲與眾生受記,先皆微笑,無量種光從四牙中出,所謂青、黃、赤、白、縹、紫等。

從上二牙出者,光照三惡道。

從其光明演無量法,說一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安隱涅槃;眾生得遇斯光、聞說法者,身心安樂,得生人中天上,從是因緣皆得畢苦。

從下二牙出者,上照人、天,乃至有頂禪,若聾盲、瘖瘂、狂病,皆得除愈;六欲天人及阿修羅受五欲樂,遇佛光明,聞說法聲,皆厭患欲樂,身心安隱;色界諸天受禪定樂時,遇佛光明,聞說法聲,亦生厭患,來詣佛所。

此諸光明,復至十方,遍照六道,作佛事已,還繞身七匝。

若記地獄,光從足下入;若記畜生,光從[跳-兆+專]入;若記餓鬼,光從髀入;若記人道,光從齊入;若記天道,光從胸入;若記聲聞,光從口入;若記辟支佛,光從眉間相入;若記得佛,光從頂入。

若欲受記,先現此相,然後阿難等諸弟子發問。

一切偈名祇夜,六句、三句、五句,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

優陀那者,名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佛略開問端。如佛在捨婆提、毘舍佉堂上,陰地經行,自說優陀那,所謂「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

爾時一比丘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佛告比丘:「凡夫人未得無漏道,顛倒覆心故,於無我、無我所,心大驚怖。若佛及佛弟子聞好法者,歡喜奉行,無顛倒故,不復更作。」如是等,《雜阿含》中廣說。

又如般若波羅蜜品中,諸天子讚須菩提所說:「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難有,世尊!」是名優陀那。

又如佛涅槃後,諸弟子抄集要偈,諸無常偈等作無常品,乃至婆羅門偈等作婆羅門品,亦名優陀那。

諸有集眾妙事,皆名優陀那。

如是等名優陀那經相。

尼陀那者,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

修多羅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毘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結是戒。

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

阿波陀那者,與世間相似柔軟淺語;如《中阿含》中《長阿波陀那經》,《長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毘尼中億耳阿波陀那,二十億阿波陀那,解二百五十戒經中欲阿波陀那一部,菩薩阿波陀那出一部。如是等無量阿波陀那。

如是語經者,有二種:

一者、結句,言我先許說者,今已說竟。

二者,三藏、摩訶衍外,更有經名一目多迦;有人言目多迦。目多迦名出三藏及摩訶衍。何等是?

如佛說:淨飯王強令出家作佛弟子者,佛選擇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將至捨婆提;所以者何?以其未離欲,若近親裡,恐其破戒故,將至捨婆提。令舍利弗、目乾連等教化之,初夜、後夜,專精不睡,勤修精進,故得道;得道已,佛還將至本生國。一切諸佛法,還本國時,與大會諸天眾俱住迦毘羅婆仙人林中。此林去迦毘羅婆城五十里,是諸釋遊戲園。此諸釋子比丘,處捨婆提時,初夜、後夜,專精不睡,故以夜為長;從林中來,入城乞食,覺道里長遠。

爾時,佛知其心,有一師子來禮佛足,在一面住,佛以是三因緣,故說偈:

 「不寐夜長,  疲惓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時,其心放逸多睡眠故,不覺夜長;今初夜、後夜,專精求道,減省睡眠故,覺夜大長。此迦毘羅婆林,汝本駕乘遊戲,不覺為遠;今著衣持缽,步行疲極,故覺道長。」

是師子,鞞婆尸佛時作婆羅門師,見佛說法,來至佛所。爾時,大眾以聽法故,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發惡罵言:「此諸禿輩,與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惡口業故,從鞞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墮畜生中;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癡故,自作生死長久;今於佛所心清淨故,當得解脫。

如是等經,名為出因緣。於何處出?於三藏、摩訶衍中出,故名為出。云何名因緣?是三事之本,名為因緣經。

本生經者,昔者菩薩曾為師子,在林中住,與一獼猴共為親友。獼猴以二子寄於師子,時有鷲鳥,饑行求食,值師子睡,故取猴子而去,住於樹上。師子覺已,求猴子不得見,鷲持在樹上,而告鷲言:「我受獼猴寄託二子,護之不謹,令汝得去,孤負言信,請從汝索;我為獸中之王,汝為鳥中之主,貴勢同等,宜以相還!」鷲言:「汝不知時,吾今饑乏,何論同異!」師子知其叵得,自以利爪摑其脇肉,以貿猴子。

又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熱;菩薩爾時,身為赤魚,自以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

又昔菩薩作一鳥身,在林中住,見有一人入於深水非人行處,為水神所羂。水神羂法,著不可解;鳥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藥草,著其羂上,繩即爛壞,人得脫去。

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濟,是名本生經。

廣經者,名摩訶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首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雲經》、《法雲經》、《大雲經》。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說。

毘佛略(呂夜反,秦言未曾有)經:如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曾有,所謂佛生時,身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闇之處,復照十方無量諸佛三千大千世界。

是時於佛母前,有清淨好池,以浴菩薩;梵王執蓋,帝釋洗身,二龍吐水。

又生時,不須扶持而行七步,足跡之處,皆有蓮華,而發是言:「我是度一切眾生老、病、死者!」

地大震動,天雨眾花,樹出音聲,作天伎樂。

如是等無量希有事,是名未曾有經。

論議經者,答諸問者,釋其所以。

又復廣說諸義。

如佛說四諦,何等是四?所謂四聖諦。何等是四?所謂苦、集、滅、道聖諦。是名論議。何等為苦聖諦?所謂生苦等八種苦。何等是生苦?所謂諸眾生各各生處,是中受苦。如是等問答,廣解其義,是名優波提舍。

如摩訶衍中,佛說六波羅蜜。何等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何等是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

何等是具足?與般若波羅蜜和合,乃至十住菩薩所得,是名具足。

不具足者,初發菩薩心,未得無生忍法,未與般若波羅蜜和合,是名不具足。乃至禪波羅蜜,亦如是。

般若波羅蜜具足者,有方便力;未具足者,無方便力。

復次,佛所說論議經,及摩訶迦栴延所解修多羅,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說者,亦名優波提舍。

聲聞所不聞者,佛獨與菩薩說法,無諸聲聞聽者。

又佛以神通力,變身無數,遍至十方一乘世界說法。

又復佛為欲天、色天說法,無諸弟子,故不得聞。

問曰:

諸六通阿羅漢,若佛說時,雖不在坐,以天耳、天眼可得見聞,若以宿命通並知過去事,何以不聞?

答曰:

諸聲聞神通力所不及處,是故不聞。

復次,佛為諸大菩薩說《不可思議解脫經》,舍利弗、目連在佛左右而不得聞,以不種是聞大乘行法因緣故。譬如坐禪人,入一切處定中,能使一切皆水皆火,而餘人不見;如《不可思議解脫經》中廣說。

「盡欲受持」者,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註音版】十二佛名神咒

十二佛名神咒...

【註音版】佛說八佛名號經

佛說八佛名號經...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第一 宋四明東湖沙門 志...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佛說內藏百寶經

佛說內藏百寶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羅閱祇耆...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僧祐錄雲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聞如是...

【註音版】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失譯人名附秦錄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離婆多

(人名)Revata,又云梨婆多,離越,離曰。羅漢名。正...

【佛教詞典】法華文句

凡十卷(或二十卷)。天台大師智顗在南朝陳代禎明元年...

世間四種人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前來請法...

判斷晚年能不能往生的兩個指標

這個無我的智慧,跟我們淨土宗關係密切。你必須在臨終...

烤雞鴨背後的真相

學習傳統文化一年多了,今年四月,偶然回家鄉一趟,聞...

改變價值觀——執著變灑脫

快樂無憂是名為佛 禪宗有一位祖師說:快樂無憂,是名為...

念佛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該怎麼辦

問: 如果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控制不住情緒想...

沒有這幾個經歷成就不了大事

《孟子與盡心篇》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大安法師:斷氣之後助念還有用嗎

問: 有人說,往生只是在人斷氣前,若斷氣後頂多生人...

廣欽老和尚教打坐方法

打坐時先要身心清淨,然後上坐。初步練習不一定就要雙...

人生三論

人生三不斗:不與君子斗名,不與小人斗利,不與天地斗...

十種方法教你遠離睡眠昏沉

睡眠是修行人非常大的障礙,睡不著我們會焦慮,覺得身...

千萬不要向阿彌陀佛請假

我們在人世間的成就不是有多大的產業,名下有幾棟房子...

念佛不出聲心裡默念可以嗎

問: 請問師父,我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先去想厭離娑婆...

【視頻】《佛說療痔病經》讀誦

《佛說療痔病經》讀誦

【視頻】《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比丘尼唱誦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