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集要頌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集要頌經卷第四

尊者法救集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詔譯

法集要頌經樂品第三十

 忍勝則怨賊,  自負則自鄙,
 息意則快樂,  無勝無負心。
 若人擾亂彼,  自求安樂世,
 遂成其怨憎,  終不得解脫。
 善樂於愛慾,  以杖加羣生,
 於中自求安,  後世不得樂。
 人欲得歡樂,  杖不加羣生,
 於中自求樂,  後世亦得樂。
 樂法樂學行,  慎莫行惡法,
 能善行法者,  今世後世樂。
 護法行法者,  修法獲善報,
 此應法律教,  行法不趣惡。
 護法行法者,  如蓋覆其形,
 此應法律教,  行法不趣惡。
 惡行入地獄,  所生墮惡道,
 非法自陷溺,  如手把蚖蛇。
 不以法非法,  二事俱同報,
 非法入地獄,  正法生於天。
 施與戰同處,  此德智不譽,
 施時亦戰時,  此事二俱等。
 人遭百千變,  等除憍慢怨,
 時施清淨心,  健夫最為勝。
 忍少得勝多,  戒勝懈怠多,
 有信慧施者,  後身受善報。
 快樂施福報,  所願皆全成,
 速得第一滅,  漸入無為際。
 若彼求方便,  賢聖智慧施,
 盡其苦原本,  當知獲大報。
 愛法善安隱,  心意潔清淨,
 賢聖所說法,  智者所娛樂。
 若人心樂禪,  亦復樂不起,
 亦樂四意止,  並及七覺意,
 及彼四神足,  賢聖八品道,
 善樂於摶食,  善樂攝法服,
 善樂於經行,  樂處於山藪,
 已逮安樂處,  現法而無為。
 已越諸恐懼,  超世諸染著,
 善樂於念持,  善觀於諸法。
 善哉世無害,  養育眾生類,
 世無慾愛樂,  越諸染著意,
 能滅己憍慢,  此名第一樂。
 耆年持戒樂,  有信成就樂;
 分別義趣樂,  不造眾惡業;
 世有父母樂,  眾集和亦樂;
 世有沙門樂,  靜志樂亦然;
 諸佛出興樂,  說法堪受樂;
 眾僧和合樂,  和則常有安;
 持戒完具樂,  多聞廣知樂。
 覩見真人樂,  解脫行跡樂,
 德水清涼樂,  法財自集快。

 得智明慧快,  滅慢無邪快,
 得覩諸賢樂,  同會亦復樂。
 不與愚從事,  畢固永已樂,
 不與愚從事,  經歷無數日。
 與愚同居難,  如與怨憎會,
 與智同處易,  如共親親會。
 人智甚難遇,  終不虛託生,
 設當託生處,  彼家必蒙慶。
 一切得安隱,  梵志取滅度,
 不為欲所染,  盡脫於諸處。
 盡斷不祥結,  降伏內煩惱,
 永息得睡眠,  心識得清徹。
 慎莫著於樂,  當就護來行,
 當念捨於世,  觀於快樂事。
 如世欲歡樂,  及彼天上樂,
 此名為愛極,  十六未獲一。
 欲捨於重擔,  更不造重業,
 重擔世之苦,  能捨最快樂。
 盡斷諸愛慾,  及滅一切行,
 並滅五蘊本,  更不受三有。
 義聚則有樂,  朋友食福樂,
 彼滅寂然樂,  展轉普及人。
 苦以樂為本,  猶彼焰火爐,
 赫焰而熾然,  漸漸而還滅。
 不知所湊處,  如是等見人,
 免於愛慾泥,  去亦無處所。
 以獲無動樂,  中間無有恚,
 有變易不停,  除憂無有愁。
 寂然觀世有,  有樂無有惱,
 正法而多聞,  設見有所損。
 人人貪於色,  無結世善壽,
 大法知結源,  人當明結瑕。
 人人心縛著,  亦縛於色本,
 一切受辱苦,  一切任己樂。
 勝負自然興,  竟不有所獲,
 諸欲得樂壽,  能忍彼輕報。
 忍者忍於人,  不忍處諸有,
 諸欲得樂壽,  於惑而無惑。
 惑者惑於人,  我斯無有惑,
 諸欲得樂壽,  終己無結者。
 當食於念食,  如彼光音天,
 恆以念為食,  意身無所燒。
 眾生見苦樂,  聖法無損壞,
 雖值觸樂跡,  無跡焉有觸。
 如苾芻在定,  不著一切垢,
 眾生遭苦樂,  而不能覺知。
 如來與多聞  己身、廣、善友
 圓寂、觀、罪障  相應、樂第十

法集要頌經護心品第三十一

 心輕難調伏,  為欲所居懷,
 降心則為善,  以降便輕安。
 如魚在旱地,  以離於深淵,
 心識極惶懼,  魔眾而奔馳。

 心走非一處,  猶如日光明,
 智者所能制,  如鉤止惡象。
 今我論此心,  無堅不可見,
 我今欲訓誨,  慎莫生瑕隟。

 汝心莫遊行,  恣意而放逸,
 我今還攝汝,  如御暴逸象。
 生死無有量,  往來無端緒,
 求於屋舍者,  數數受胞胎。

 以觀此居屋,  更不造諸捨,
 梁棧看已壞,  台閣則摧折。
 心已離諸行,  中間是己心,
 心多為輕躁,  難持難調護。

 智者能自正,  如匠搦箭直,
 有恚則知恚,  有恚知有恚。
 是意皆自造,  非幹父母為,
 除邪就正定,  為福勿迴復。

 蓋屋若不密,  天雨則常漏,
 人不思惟行,  恆歷淫怒癡。
 蓋屋若不密,  天雨則常漏,
 人自思惟行,  永無淫怒癡。

 心為諸法本,  心尊是心使,
 心若念惡行,  即言即惡行,
 罪苦自追隨,  車轢終於轍,
 心為諸法本,  心尊是心使,
 心若念善行,  即言即善行,
 福慶自追隨,  如影隨其形。
 不以不淨意,  亦及瞋怒人,
 欲得知法者,  正等覺所說。
 諸有除貢高,  心意極清淨,
 能捨傷害懷,  乃得聞正法。
 心不住止息,  亦不知善法,
 迷於出世事,  無有正知見。
 三十六使流,  並及心意漏,
 數數有邪見,  依於欲想結。
 捨意放其根,  人隨意迴轉,
 為少滅名稱,  如鳥舍空林。

 在靜自修學,  慎勿逐欲跡,
 莫吞熱鐵丸,  嘷哭受其報。
 應修而不修,  恃力不精勤,
 自陷人形卑,  懈怠不解慧。

 亂觀及正觀,  皆由意所生,
 能覺知心觀,  愚心數數亂。
 智者如是觀,  念者專為行,
 咄嗟意無著,  惟佛能滅此。

 觀身如空瓶,  安心如丘城,
 以慧與魔戰,  守勝勿復失。
 觀身如聚沫,  如陽焰野馬,
 以慧與魔戰,  守勝勿復失。

 心念七覺意,  等意不差違,
 當捨愚惑意,  樂於不起忍。
 盡漏無有漏,  於世取滅度,
 當自護其意,  若犛牛護尾。
 有施於一切,  終不離其樂,
 一龍出眾龍,  龍中六牙者。
 心心自平等,  獨樂於曠野,

 不以能害心,  盡為一切人,
 慈心為眾生,  彼無有怨恨。
 慈心為一人,  便護諸善本,
 盡當為一切,  賢聖福稱上。

 普慈於一切,  愍念眾生類,
 修行於慈心,  後受無極樂。
 若以踴躍意,  歡喜不懈怠,
 修於諸善法,  獲致安隱處。

 自則致歡喜,  身口意相應,
 以得等解脫,  苾芻息意快。
 一切諸結盡,  無復有塵勞,
 正使五音樂,  不能悅人意。
 不如一正心,  向於平等法,
 最勝得善眼,  亦不計有我。
 諸有心樂禪,  不樂於欲意,
 最勝踴躍意,  亦不見有我。
 諸有心樂禪,  不樂於欲意,
 諸結永已盡,  如山不可動。
 於染無所染,  於恚不起恚,
 諸有如此心,  焉知苦蹤跡?
 無害無所染,  具足於戒律,

 於食知止足,  及諸床臥具,
 修意求方便,  是謂諸佛教。
 行人觀心相,  分別念待意,
 以得入禪定,  便獲喜安樂。
 護意自莊嚴,  嫉彼而營己,
 遭憂不患苦,  智者審諦住。
 人不守護心,  為邪見所害,
 兼懷掉戲意,  斯等就死徑。
 是故當護心,  等修清淨行,
 正見恆在前,  分別起滅法。
 苾芻降睡眠,  盡苦更不造,
 降心復於樂,  護心勿復調。

 有情心所誤,  盡受地獄苦,
 降心則致樂,  護心勿復調。
 護心勿復調,  心為眾妙門,
 護而不漏失,  便在圓寂道。

法集要頌經苾芻品第三十二

 苾芻若乞食,  以得勿積聚,
 天人所嘆譽,  生淨無瑕穢。
 苾芻為慈愍,  愛敬於佛教,
 深入妙止觀,  滅穢行乃安。
 苾芻諸愛盡,  捨愛去貢高,
 無我去吾我,  此義孰不親。
 當知是法行,  身之出要徑,
 如像御強敵,  苾芻恆習行。

 人不壽劫盡,  內與自心諍,
 護身念道諦,  苾芻惟淨安。
 念親同朋友,  正命無雜糅,
 施知應所施,  亦合威儀具。
 苾芻備眾行,  乃能盡苦際,
 樂法意欲法,  思惟安隱法。
 苾芻依法行,  正而勿廢忘,
 當學入空定,  苾芻常安靜。
 愛樂非人處,  觀察平等法,
 當制於五蘊,  服意如水流,
 清淨恆和悅,  為飲甘露味。
 如彼極峻山,  不為風所動,
 苾芻盡愚癡,  所在不傾動。

 一切諸名色,  非有莫生惑,
 不近則不愛,  乃名真苾芻。
 苾芻非剃髮,  慢誕無戒律,
 捨貪思惟道,  乃應真苾芻。
 息心非剃髮,  放逸無志信,
 能滅眾苦惱,  為勝大沙門。
 苾芻得慈定,  承受諸佛教,
 極得滅盡跡,  無親慎莫覩。
 心喜極歡悅,  加以受念者,
 苾芻多熙怡,  盡空無根源。

 息身而息意,  攝口亦乃善,
 捨世為苾芻,  度苦無有礙。
 無禪則無智,  無智則無禪,
 道從禪智生,  得近圓寂路。
 禪行無放逸,  莫為欲亂心,
 無吞洋銅汁,  自惱燋形軀。
 能自護身口,  護意無有惡,
 後獲禁戒法,  故號為苾芻。

 諸有修善法,  七覺意為本,
 此名為妙法,  故名定苾芻。
 如今現所說,  自知苦盡源,
 此名為善本,  是無漏苾芻。

 不以持戒力,  及以多聞義,
 正使得定意,  不著於文飾。
 苾芻有所倚,  盡於無漏行,
 當觀正覺樂,  勿近於凡夫。
 觀此現世事,  分別於五蘊,
 修行勿作惡,  必強自製心。
 捨家而得解,  意猶復染著,

 習行懈緩者,  勞意勿除之,
 非淨則梵行,  焉致大財寶?
 心得永休息,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便脫魔羅縛。

 心已得永寂,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以斷於愛相,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無有結使心,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不能斷有根,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能斷三毒根,  苾芻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復受有。
 以脫於魔界,  以勝叢林刺,
 及除罵詈者,  猶憑妙高山。
 苾芻不受苦,  不念今後世,
 觀世如幻夢,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能斷愛根本,
 盡竭欲深泉,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能斷於五欲,
 斷於欲根本,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能斷於五結,
 拔於愛慾刺,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諸有無家業,
 又斷不善根,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諸有不熱惱,
 又斷不善根,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斷欲無遺餘,
 如拔不牢固,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愛生如流溢,
 猶蛇含毒藥,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諸有斷相觀,
 內不造其心,  苾芻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貪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降伏魔羅軍。
 得盡苦輪迴,  瞋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解脫諸煩惱。
 得盡苦輪迴,  癡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遠離於纏縛。
 得盡苦輪迴,  慢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能離於愛染。
 得盡苦輪迴,  慳悋若斷盡,
 是名真苾芻,  信樂於正覺。
 得盡苦輪迴,  貪心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若能遠離彼。
 佛說真苾芻,  瞋心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能離於瞋恚。
 佛說真苾芻,  癡心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若離於愚癡。
 佛說真苾芻,  慢心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若能離憍慢。
 佛說真苾芻,  慳悋聚落刺,
 苾芻應思惟,  若能離慳悋。
 佛說真苾芻,  調伏貪愛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破壞。
 如蛇脫故皮,  調伏瞋恚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破壞。
 如蛇脫故皮,  調伏愚癡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遠離。
 如蛇脫故皮,  調伏憍慢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遠離。
 如蛇脫故皮,  調伏慳悋念,
 如藥解蛇毒,  苾芻能遠離。
 如蛇脫故皮,  貪慾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如海深。
 苾芻應精進,  瞋恚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深如海。
 苾芻應精進,  愚癡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如海深。
 苾芻應精進,  憍慢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深如海。
 苾芻應精進,  慳悋彼若發,
 斷截如蘆葦,  煩惱如海深。
 苾芻應精進,  持戒謂苾芻,
 有空乃行禪,  行空究其源。
 無為最為樂,  苾芻忍所憂,
 分別床臥具,  當習無放逸,
 斷有愛無餘。

法集要頌經梵志品第三十三

 所謂梵志者,  不但在裸形,
 居險臥荊棘,  而名為梵志。
 棄身無依倚,  不誦異法言,
 惡法而盡除,  是名為梵志。
 今世行淨因,  後世無穢果,
 無習諸惡法,  是名為梵志。
 若倚於愛慾,  心無所貪著,
 已捨已得正,  是名滅終苦。
 諸有無所倚,  恆習於正見,
 常念盡有漏,  是名為梵志。
 愚者受猥發,  並及床臥具,
 內懷貪著意,  文飾外何求?
 被服弊惡衣,  躬稟善法行,
 閑居自思惟,  是名為梵志。
 見凡愚往來,  墮塹受苦惱,
 欲獨度彼岸,  不好他言說,
 惟滅惡不起,  是名為梵志。
 截流而已渡,  無慾如梵天,
 智行以盡漏,  是名為梵志。
 不以水清淨,  多有人沐浴,
 能除弊惡法,  是名為梵志。
 非剃為沙門,  稱吉為梵行,
 若能滅眾惡,  是則為道人。
 彼以不二行,  清淨無瑕穢,
 諸欲斷縛著,  是名為梵志。
 出家為梵行,  入正為沙門,
 棄捨眾穢行,  是則名捨家。
 人無幻惑意,  無慢無疑惑,
 無貪無我想,  是名為梵志。
 我不說梵志,  託父母生者,
 彼多眾瑕穢,  滅則為梵志。
 身口及與意,  清淨無過失,
 能攝三種行,  是名為梵志。
 見罵見相擊,  默受不生怒,
 有大忍辱力,  是名為梵志。
 若見相侵欺,  但念守戒行,
 端身自調伏,  是名為梵志。
 世所稱善惡,  脩短及鉅細,
 無取若無與,  是名為梵志。
 身為善行本,  口意應無犯,
 能辦三妙處,  是名為梵志。
 來不作歡悅,  去亦無憂愁,
 於聚應遠聚,  是名為梵志。
 以斷於恩愛,  離家無愛慾,
 愛慾若已盡,  是名為梵志。
 適彼則無彼,  彼彼適亦無,
 捨離於貪慾,  是名為梵志。
 適彼則無彼,  彼彼適則虛,
 不染三惡處,  是名為梵志。
 能捨於家業,  拔於愛慾本,
 無貪能知足,  是名為梵志。
 如今盡所知,  究其苦源際,
 無復欲愛心,  是名為梵志。
 於罪並與福,  兩行應永除,
 無憂無有塵,  是名為梵志。
 於罪並與福,  兩行應永除,
 三處無染著,  是名為梵志。
 猶如眾華葉,  以針貫芥子,
 不為欲所染,  是名為梵志。
 心喜無塵垢,  如月盛圓滿,
 謗毀以盡除,  是名為梵志。
 如月清明朗,  懸處於虛空,
 不染於愛慾,  是名為梵志。
 避諍而不諍,  犯而不慍怒,
 惡來以善待,  是名為梵志。
 深解微妙慧,  辯道不正道,
 體解無上義,  是名為梵志。
 諸在世間人,  乞索而自濟,
 無我若無著,  不失梵志行,
 說智無涯際,  是名為梵志。
 若能棄欲愛,  去家舍諸受,
 以斷於欲漏,  是名為梵志。
 慈愍於有情,  使不生恐懼,
 不害有益善,  是名為梵志。
 避怨則無怨,  無所於傷損,
 志其邪僻見,  是名為梵志。
 於前及於後,  及中則無有,
 無操無捨行,  是名為梵志。
 去其淫怒癡,  憍慢諸惡行,
 針貫於芥子,  是名為梵志。
 城以塹為固,  來往受其苦,
 欲適度彼岸,  不宜受他語,
 惟能滅不起,  是名為梵志。
 人能斷愛慾,  今世及後世,
 有愛應已盡,  是名為梵志。
 有情無希望,  今世及後世,
 以無所希望,  是名為梵志。
 自己識不知,  天人彥達嚩,
 能知無量觀,  是名為梵志。
 歸命人中尊,  歸命人中上,
 不審今世尊,  為因何等禪?
 惟願天中天,  敷演其教戒。
 自識於宿命,  得見天人道,
 知生盡苦原,  智心永寂滅。
 自知心解脫,  脫欲無所著,
 三明已成就,  是名為梵志。
 自識於宿命,  知有情因緣,
 如來覺無著,  是名為梵志。
 盡斷一切結,  亦不有熱惱,
 如來覺無著,  是名為梵志。
 仙人龍中上,  大仙最為尊,
 無數佛沐浴,  是名為梵志。
 所有煩惱盡,  度流而無漏,
 從此越彼岸,  是名為梵志。
 苾芻塜間衣,  觀於欲非真,
 坐樹空閑處,  是名為梵志。
 人若無識知,  無語無言說,
 體冷無溫暖,  是名為梵志。
 棄緣舍居家,  出家無所畏,
 能服甘露味,  是名為梵志。
 斷絕於世事,  口無麤獷言,
 八正道審諦,  是名為梵志。
 遠逝獨遊行,  隱藏無形影,
 難降能自調,  是名為梵志。
 無形不可見,  此亦不可見,
 解知此句者,  念則有所由,
 覺知結使盡,  是名為梵志。
 能斷生死河,  能忍超度世,
 自覺出苦塹,  是名為梵志。
 當求截流度,  梵志無有欲,
 內自觀諸情,  是名為梵志。
 能知如是者,  乃名為梵志。
 學先去其母,  率君及二臣,
 盡勝諸境界,  是名為梵志。
 諸有知深法,  不問老以少,
 審諦守戒信,  猶祀火梵志,
 於己法在外,  梵志為最上。
 一切諸有漏,  皆盡皆無餘,
 或復觀於法,  皆盡皆無餘,
 或復觀合會,  皆盡皆無餘,
 或復觀因緣,  皆盡皆無餘。
 猶如內法本,  梵志為在表,
 若使共床褥,  如彼薄俱羅。
 猶如內法本,  梵志為在表,
 知生知老病,  轉知於死徑。
 日照照於晝,  月照照於夜,
 甲兵照於軍,  禪照於道人,
 佛出照天下,  能照一切冥。
 梵志無有是,  有憂無憂念,
 如如意所轉,  彼彼滅狐疑。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能解狐疑網,  身知其苦痛。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遍照一切世,  猶日在虛空。
 出生諸深法,  梵志習入禪,
 能御魔羅敵,  如佛脫眾垢。
 護心及苾芻  梵志品在末
 依次品而說,  具足三十二。

聖尊者法救集諸佛法頌偈竟。

法集要頌經卷第四


上篇:出曜經

下篇:佛說猘狗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本緣部目錄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說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

過去現在因果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

佛說灌頂王喻經

佛說灌頂王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達摩多羅禪經

達摩多羅禪經卷上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夫三業之...

【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等集眾德三昧經

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

【佛教詞典】勝義有

云何勝義有?幾是勝義有?為何義故觀勝義有耶?謂清淨...

【佛教詞典】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九品往生之差別且教陀羅尼...

醫生能治身體的病,卻不能治心

一位醫生來看我,他說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教人為善,而...

善導大師的十段精彩法語開示

《般舟讚》,善導大師有十段法語的開示,也是同樣在顯...

找回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

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

頓悟後就能成佛嗎

有一個剛剃度不久的小沙彌,問老禪師:一個禪者頓悟之...

遍一切處的毗盧遮那淨土

整個無邊無際的廣大宇宙中,我們怎麼樣來認知和建立根...

糜子仲為善得福

三國時代,東海朐縣有一位名叫糜子仲的人,他的祖先世...

聖嚴法師:智慧不起煩惱

不要以為開悟才是智慧,智慧是頭腦冷靜,是理智、理性...

財祿乃前世佈施而來,非強力之所能求

人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

在家居士的安樂八法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闍迦的年輕婆羅門來拜訪佛陀。 「世...

圓瑛大師:素食與佛教、世界、人類的關係

人生日用所需,飲食為一大宗。素食、葷食,與佛教,與...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更互為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

【視頻】《心經》葉曉紅

《心經》葉曉紅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