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的第一段經常有一個很相似的開篇,如《佛說阿彌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
這段經文就是通常所說的佛經的「序分」,有說法時間、說法主、聽法眾等,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六種因緣和必要條件,即「六成就」。
信成就
即「如是」,對佛陀所說正法堅定接受和毫不懷疑。《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的聽聞、持誦,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如果不信就不會有因緣聞法,所以我們學佛,第一條件就是信。
聞成就
即「我聞」,表示經文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親耳聽到佛陀講法並記錄下來的。「如是我聞」表明了經文的可信度,讓後世信眾能夠更好地接受和傳播佛法。《大寶積經》云:「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因此,有信之後還要有聞,多聽經聞法,得正知正見,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修行中去。
時成就
即「一時」,想要了解佛理,不光要有信有聞,還要講因緣時機。佛陀講法,都是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對機說法。修行的眾生,善根成熟了,自然契入佛理,證得善果;若不成熟,雖說法也不會開悟。時成就代表了因緣和合,是聽經聞法的最佳時機。
主成就
指說法的主體,釋迦牟尼佛是佛經中的說法主。《觀經疏》云:「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主成就是六成就中的核心,一切都圍繞著主成就佛陀展開。佛講法有處所便有了處成就,佛教化有對像便有了眾成就,參與佛的講法便有了時成就,聆聽佛的法音便有了聞成就,接受佛的教化便有了信成就。
處成就
說法有主了,還要有合適的地點。佛說法必有處所,或者天上,或者人間。比如《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而《地藏菩薩本願經》則是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這些佛說法的地點,都是佛陀根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因緣果報,為了眾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佛法而精心挑選的。
眾成就
有了適當的地方,還需眾人來聽經聞法。《佛說觀無量壽經》云:「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不同的聽眾群體代表了佛教的廣泛性、包容性,無論修行者的層次高低,都能在佛陀的教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總之,只有此六種成就因緣和合,佛陀才會開演一代時教,令正法得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