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戒與十善的關係

界詮法師  2021/05/18  大字體  護眼色

五戒與十善的關係

十善含攝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併稱。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報。十善亦為五戒之分化,離五戒並不別有十善。以類別而言,十善分屬身、語、意三業。持修十善之行,乃為生於善道之行,謂十善業道,反之為十惡業道。

業行的體相差別,非常深廣複雜。但一切業行,以十業道為根本。十業道中有善有惡,惡的名十惡業道,善的名十善業道。十惡業道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與十惡業道相反則為十善業道。

五戒中的妄語,實則含攝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之三善。兩舌是挑撥離間;惡口是譭謗攻擊、罵詈、諷刺、刻薄語言等;綺語是花言巧語,言不及義等語。可知五戒概括了十善的身語二業的七支善戒。至於意業所屬的貪慾、瞋恚、邪見三支,如不假身語二業的表現,便不成其為善惡之造作。意業三支,由身語七支所攝受,意業支配身語二業,身語二業表現意業,意業不能不假身語二業而有所造作。身語二業,若無意業為其造作惡的主宰,所造惡業。亦不成重罪,甚至無罪。所以,五戒即具十善。

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十善中的身三業,為救生、布施、梵行。五戒中的不妄語,即含攝十善中的口四業,為誠實語、和諍語、愛軟語、質直語。五戒中的不飲酒,可為十善中的意三業,即為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因酒能令人昏沉迷惑而失理智、貪、嗔、邪見亦為如是。

十業之果報

行十不善業的果報,在《華嚴經》中說得非常明瞭。即:「十不善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十善業道,是人天因。十不善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

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

惡口之罪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

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瞭。

貪慾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

邪見之罪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

行十善道,能成就人天乃至無上菩提。《十善業道經》說:「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十善業道為根本而成就。」修持五戒十善,有出離心,方可證得賢聖果位。如果但求人天福報,或其戒力薄弱,可不墮於三途,待因緣成熟,發出離心,越出三界。或持一二戒,亦可保住人身。以其所持戒力強弱,決定果報之殊異。滿持五戒,可生欲界第六天,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生色界及無色界為禪定之力,非此能得。作為佛弟子不應求人天福報,應求出世無漏聖果。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界詮法師文章列表

應當如何敬法及恭敬法師

當阿難向佛陀請問樂法善男子善女人應當如何敬法及恭敬...

學佛是迷信嗎?

學佛最要緊的是在事上的運用。如果只是燒香拜佛,求佛...

佛門中的「八大菩薩」

八大菩薩有哪些來歷? 八大菩薩是佛經中記載輔助釋迦牟...

接觸佛法半年多,為什麼對佛法沒有什麼疑問

問: 我較深入地接觸佛法有半年多的時間了,別的師兄...

學佛後為何還會發生不順的事

問: 我有一個同修,學佛以後,說信佛這也好,那也好...

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同一個菩薩嗎

觀自在是我們因中修行的一個方法。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名...

五戒之戒相釋

1、殺生戒 不殺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殺是用各種器具,...

宣化上人:念經的好處

念經有什麼好處呢?念經啊,沒有好處!念這個經,要費...

佛學之宇宙論——欲界

欲者貪慾,淫食二欲強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為欲界。此...

什麼是菩薩行

菩薩行總的來說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以救度眾生為...

為何女眾一生只能出家一次

佛教經典中,明確記載女眾一生只能出家一次,而男眾能...

《梁皇寶懺》十卷都說了些什麼

禮拜《梁皇寶懺》是佛門中修懺悔的主要法門之一,流傳...

親近邪見的法師會有什麼危害

問: 親近惡知見、邪見的法師,對一個初學佛法的人有...

大寂法師:三種情形會讓你生起退轉心

一、學佛多年的居士為什麼會在重病下對佛法失去信心?...

念佛行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

心如虛空,量周沙界

韓國代表佛寶的通度寺(因收藏佛陀穿過的袈裟),擁地...

偏空跟斷滅見有何不同

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法師說:小乘的空觀,是將依他起...

戒律的作用和意義

真正邁向解脫,必須通過戒、定、慧的修行。佛陀製定的...

《金剛經》讓你悟理見性

《金剛經》主要是教授我們,讓我們明白佛的道理不是一...

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1.生平 省庵大師(公元16861734年),諱實賢,字思齊,江...

禪師是如何用功的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是怎麼用功的,他答道:饑來吃飯困...

勝敗兩俱舍,和靜住安樂

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俱舍,和靜住安樂。─...

【佛教詞典】大嚫

亦名:噠嚫、檀嚫、達嚫 子題:咒願別陳所為、達嚫通為...

【佛教詞典】孝順

(術語)子對於親盡誠順命之道。梵網經下曰:孝順至道...

【視頻】《藥師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藥師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視頻】妙境法師《閻王的大石磨》

妙境法師《閻王的大石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