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孝行得善報的幾則故事

2014/08/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孝行得善報的幾則故事

《孟子 梁惠王上》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了世間的孝道思想,是推己及人、澤被大眾的,而佛教的孝道思想是遍及一切眾生的。

佛教是以戒為師的,戒是佛法的命脈。《梵網經》上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因此,孝道思想貫穿了佛法的全部。如何行持孝道?《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因此,要從侍奉父母做起,進而才能漸修度化一切眾生如事如來。

本文選材於唐湘清居士撰《因果報應錄》的幾則佛門中出家人以及居士行持孝順之道得善報的故事,進行適當改寫潤飾,以便學人對佛門孝道有個具體而形象的了解,並希望學者各各精進行持,迴向往生阿彌陀佛國。

一、楊黼孝敬堂上父母佛,安詳往生。

本文取材自《德育古鑒》。

楊黼,是唐代安徽省西北部的太和縣人。他感覺到世事多變,人生無常,立志修學佛道。聽說當時在四川弘化一方的無際大師聲名遠播,道行很高,為了要去親近善知識,他就拜別家中雙親二老,離開家鄉,隻身趕赴四川省去求師問道。楊黼剛剛抵達四川省境內,就迎面遇見一位已逾古稀之年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五體投地,恭恭敬敬地頂了一禮。老和尚問楊黼說:「你從何方來?到四川省來為何事?」楊黼回答道:「我自安徽一路僱舟行腳,想來四川向無際大師求法問道。」老和尚回答說:「你要來求見無際大師,那索性去見佛才好。」楊黼問:「我很想能見到佛,但不知道佛究竟在哪裡,請老和尚為我開示。」

老和尚說:「你趕緊往家趕,看到肩披大被、倒穿鞋的老人,那就是佛無疑了。」楊黼對老和尚的開示深信不疑,就連夜整理行裝,僱舟回鄉。一路跋山涉水,一個多月才趕回到家。到家的時候,已是月上柳梢頭的半夜,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老母親開門。他老母親聽到門外正是晝思夜想、牽掛著的寶貝兒子回到家了,激動地從床上爬起來,連衣服也來不及穿好,趕緊抓起那床破棉被披搭在肩上,倒拖著布鞋,匆匆忙忙地出來為兒子開門,迎接心愛的兒子。楊黼看到眼前是披衾倒屣的老母親時,想起了老和尚的開示,恍然大悟,覺得堂上的老母親才是現身的活佛。從此以後,楊黼竭力盡孝。無論從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盡量使父母感到心滿意足。楊黼八十歲壽終,臨命終時,誦持《金剛經》的四句偈,安詳往生。

佛教的《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古德有云:「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從以上的佛經及古德的開示可知,無際大師對楊黼的教化,確是依教奉行之理。

二、道丕法師至誠盡孝,感得父骨。

道丕法師是五代十國時的後周人,生於陝西長安,自幼宿具善根,有出世之志,七歲就剃度出家了。在道丕法師十九歲的時候,長安發生戰事,兵荒馬亂,道丕法師就帶著母親,躲到華山的山洞裡避難。那時受社會動盪的影響,米價暴漲,道丕法師沒有錢買米,只得自己餓著肚子,下山乞食供養母親。母親捧到道丕法師做好的熱氣騰騰的飯菜碗,就問道丕法師說:「兒子,您吃飯了嗎?怎麼沒有見你吃飯啊?」道丕法師雖然飢腸轆轆,但為了母親能吃飽飯,安心,回答說:「我已經先行吃飽飯了。」

道丕法師的父親當兵時在霍山的戰爭中陣亡,他母親放不下心,對道丕法師說:「你的親身父親戰死在霍山,尸骨暴露於曠野的風霜雨雪之中,你能把你親身父親的尸骨找尋回來,入土安葬嗎?」道丕法師感念生父養育大恩,謹奉母命,一路前往霍山戰場遺址,尋取父親的尸骨。

可是他看到戰場上尸骨遍野,東一堆、西一堆的白骨,根本沒有辦法辨別究竟哪一具遺骸是親身父親的。道丕法師就日夜誦經念佛,合十向觀音菩薩祈禱說:「古人有心誠則靈的感應,有滴血認骨的往事,現在我要找尋父親的遺骨,願荒野骨堆之中,如果有聽到我的心聲而轉動的,那就是我親生父親蒙佛慈力加被而感應的。」他屏住呼吸,目光專心地注視著一堆、一堆的白骨,精誠念佛、誦經祈禱。過了幾天,道丕法師忽然看到有一具髑髏從骨堆中跳出,他相信這絕對是親身父親的遺骨,感激涕零,就把那具髑髏骨小心地收起來,包紮好,一路上擁在自己懷中,帶回家呈給老母親。就在前一天夜裡,道丕法師的母親也夢見到戰死的丈夫回家了,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孝子道丕法師帶著父親的遺骸歸來了。隨後,就為其妥善安葬,滿了母子的心願。

當時,人們都認為道丕法師能在曠野中的眾多尸骨中尋得親身父親的遺骨,是至孝心蒙佛力加被,精誠感應所致。後來,道丕法師蒙皇上召請,在朝中升大法座講經弘道,常居首席,頗獲朝野信眾敬重感念。

本文取材自《高僧傳》,關於道丕法師的大孝行持記述,如自己忍饑挨餓節食而供養母親,至誠誦經念佛而獲父遺骨,真是大孝的至行,超越古今,真是佛門中深具孝行的大善知識。蕅益大師曾說:「世人病釋氏無父,而釋氏之孝其親,反過於世人,傳記所載,蓋歷有明征。」這不僅可以證明至孝之心能蒙佛加被的感應,還可以破除和糾正一般世俗人所認為的「釋氏無父」的偏見和誤解。

三、宗賾禪師念佛度母往生。

本文取材自《淨土聖賢錄》。

長蘆宗賾為我國宋代著名禪師,本為湖北襄陽人,年幼時喪父。禪師的母親陳氏,就把年幼的兒子帶往舅父門下撫養。禪師少年時代,就認真讀誦儒書,通達世典。二十九歲時,忽然覺悟到浮身如幻化,世事皆無常,於是,發心修學佛法,求出世之道。依長蘆秀禪師出家,參究融通禪門玄理,深明禪宗心要。

長蘆宗賾禪師想到母親含辛茹苦養育的深恩,常念報答,於是就懇求住持同意,把母親從俗家接來,在寺院方丈東側辟一靜室,侍奉供養。除了供養日常生活所需物質外,更以種種善巧方便之法勸導母親一心念佛,修學淨土法門。如是七年之後,禪師的母親在念佛聲中,安詳往生。禪師曾著《勸孝文》行世,共120篇。前100篇,說明以物質供養雙親,是世間的孝行;後20篇,說明勸父母念佛修淨土,是出世間的孝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的果位,當修孝養父母為先。

蓮池大師說過:「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由此可知,如宗賾禪師勸化母親念佛往生,可算得上是「大孝之大孝」的典範了。

四、朱壽昌刺血書懺,晝夜持誦,尋得生母。

本文取材於《夢溪筆談》。

宋朝有位孝子名朱壽昌,是當時刑部侍郎朱巽的兒子。朱壽昌的母親劉氏,家庭出身比較微賤,在朱壽昌七歲的時候,朱壽昌的父親就與母親離了婚。後來朱壽昌的母親又改嫁民間,杳無音信。朱壽昌長大以後,常常思念自己的親生母親,但不知母親的行蹤,十分憂愁掛念。於是,朱壽昌就辭去了官職,決心一定要找到母親,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經千辛萬苦,還是沒有找到母親的下落。當時,沒有像現代一樣的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媒體,無法以最便捷的方式尋人。像朱壽昌這樣毫無把握的尋訪,就如大海撈針,確實是異常困難、希望異常渺茫的事。可是,朱壽昌並不半途而廢,灰心喪志,他懷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願,以一個佛教徒的虔誠,深信心誠則靈,有願必成,終會蒙佛感應的。他刺取了自己的舌血,寫成血經水懺一部,印刷流通,利益大眾,並且晝夜六時誦持水懺不輟,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感應。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他經過陝西同州時,途中忽然遇見了親生母親。二十多年不見,朱壽昌喜出望外,看到母親已是白髮蒼蒼,臉上皺紋如線,但細心辨別母親的眼神,還能認得出。可是,壽昌當時離開母親時,才七歲,可是二十年後已成人,他母親卻再也不認識他了。壽昌抱住母親的雙肩,親切地連聲呼喊:「媽媽!媽媽!」並且大聲地對母親吼道:「我是您兒子壽昌,我是您兒子壽昌。」他母親如夢初醒,「哎呀」一聲,道:「我的兒啊,做夢也沒有想到能與你相見、團圓。」母子二人,一別二十多年不見,恍若隔世。母子久別重逢,不禁悲喜交集,痛哭流涕,引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留步、搖頭感嘆不已。後來,朱壽昌把母親接回家中,日日盡心侍奉孝養。《感應篇彙編》上說:「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不可使吾親有驚怖心,不可使吾親生愁悶心,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朱壽昌誠然如是而做。

後來朱壽昌出任「司農少卿」一職,孝行更加篤實。當時在朝野上下,尤其在士大夫中,對於朱壽昌的孝行感應事蹟,母子重逢團圓,一時被傳為佳話,街頭巷尾百姓無不稱道。

現代心理學家,也承認有心靈感應,但並不常見。原因是如果誠心不夠,就不易出現感應。如以上故事中的朱壽昌,刺血書懺,晝夜持誦,萬里跋涉,而無懈怠,這是何等的精誠!心誠則靈,感應如此,而獲母子相會團圓。

五、魏母陳悟證居士割臂療親救急,安詳西歸。

本文取材自《真安居士筆記》。

魏母陳悟證居士是位虔誠的佛教信徒。其子魏逖先,法名真安,自幼受其母親教化和影響,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真安居士曾經敘說魏母陳悟證居士割臂肉療親的大孝行徑,極能勸世化俗。

魏母才十二歲時,她的父親就離家出外謀生,因此,只有才十二歲的魏母日日夜夜一人在家侍奉著母親。一日夜半,她的母親突然身患急病,吐血不止。這時家中沒有什麼人能幫助撐持局面的,唯有母女二人,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境況,母女二人驚惶失措。正在這生死未卜的瞬間,魏母毅然忍痛切下了左手臂側的一塊肉,煎湯給母親服,意外的是,魏母陳悟證居士的母親服用了肉湯以後,吐血的情況立即止住了,轉危為安。

當時,魏母陳悟證居士擔心母親知道真相後心痛不忍服用,就沒有和母親說是煎臂肉的湯,只說是在外邊中藥店抓的中藥熬的藥汁;也沒有對外邊任何人提起割臂肉為母親救急的大孝行為。這件事不但當時無人知曉,何況當時婦女們都習慣穿長袖衣,也沒有人能夠發覺她臂上的刀傷。因此,這件事數十年來一直沒有人知曉,就是陳悟證居士的兒女也不知道。這一件事直到一九二八年,這位在童年時曾經發大心切臂肉療親救急的魏老太太陳悟證居士,在七十三歲這年的冬天染疾,陳悟證居士的兒子逖先居士,想到母親已經臨近古稀之年,再謀求世間的供養,已經是力所不能及,就發心為母親祈求佛力加持,早日成就出世的道業。

逖先居士於十二月十八日,為母左臂燃香,祈求佛力加持,發願早日往生佛國。到二十三日夜,魏母忽現衰相,呼吸很弱,家人目睹這一現狀,就圍繞在魏母病榻四週念佛。到除夕之夜,逖先居士又在自己的右臂為母親燃香九炷,並且發普賢十大願迴向西方極樂世界,願母親安詳往生。在一九二九年正月十五日夜和正月十六日的早晨,逖先居士的妹妹悟進居士,也分別在左臂燃香三炷,在右臂燃香六炷。在三月初一日,逖先和二位妹妹,再各自在左臂燃香三炷,共同為母親祈求佛力加被。

這時魏母陳悟證居士感受到了兒女們的孝心,深為感動。因此喚來兒女們到病榻前,回憶說:「我十二歲時,曾割臂救治你們外祖母的急症,當初我絕沒有想到我的兒女們也能如此報答我,現在我病了,你們竟然為我燃這樣多的臂香,祈求佛力加被,這應該是我童年時割臂療親的感應。」說完,就揭起左臂衣袖,露出左臂給兒女們看,大家這才發覺魏老太太童年時割肉處的刀痕,長約三寸,寬約七八分,看到的人,無不感動而泣。到了三月初六的辰時,魏母在念佛聲中,含笑合掌,安詳西歸。

綜上所述,魏老太太童年時割臂療親救急,非關世間名聞利養,所以經過六十年之久而無人知曉。因為純孝出於至誠,所以能不著相,不求顯揚。但到臨終的時候,兒女們都在臂上燃香,祈求母親獲得佛力加被,得生淨土。這顯然是她童年時割臂療親大孝之心的感應。《孝經》上說:「孝悌之至,通乎神明。」確實是真實不虛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貧女一燈福報無盡

在《阿闍世王授決經》中,記載一段貧女布施一燈,得佛...

不侵犯他人婦女,能得五種善報

佛言人於世間不犯他人婦女。 這個很重要哦。這個婦女還...

佛說六年苦行的宿緣

一日,佛與五百比丘一起聚集在阿耨大泉池畔,這五百位...

聖印法師:求福報

誠然,從表面上看,有的人有學問有氣質,卻沒有人賞識...

求地藏菩薩卻「事與願違」的背後

我們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寶了,我們對佛法有沒有疑心?...

廣植善因獲福無量

有兩個女子都得到庵羅果。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但不留果...

一念懺悔能滅無量罪,則因果作何解釋

問: 曾經有位法師講座時雲,一念懺悔能滅無量劫來恆河...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藥師寶懺

慈悲藥師寶懺...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推薦】倓虛法師出家後度化妻子的精彩對話

一九二零年,我和禪定和尚,離觀宗寺,一塊回北方,預...

【佛教連環畫】華嚴經·華藏世界品

《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

不必為失去而難過

不必為失去而難過,因為世間之物本來就是去住無常。我...

【佛學漫畫】寒山大士

寒山大士的故事...

改變自己命運的簡單武器

他父親是位大莊園主。 七歲之前,他過著鐘鳴鼎食的生...

病苦是對治我們貪慾的良藥

對於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總是希望永遠沒有病苦。 身體...

二十四節氣食療方

《立春養生法》 膽氣足則百病無,多敲膽經最舒服。名春...

只能觀善知識的功德,不要去觀他的過失

我們現在來去親近善知識僧呀,他也是有一些,怎麼講呢...

人生四個等級的境界

人生在世,有貴賤之分,窮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分。...

觀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觀音菩薩是佛教裡眾多大菩薩中的一員,但是觀世音菩薩...

善導大師《答往生念佛文》

善導大師的重要著作《答往生念佛文》開示了念佛人如何...

障礙我們學佛修道的五住煩惱

苦與樂是沒有一定分界線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何謂...

蓮宗十祖截流大師畫傳

一、父夢憨山,友成兒郎 截流大師(公元16261680年),...

學道之人的五種心

憨山大師在《示馬居士》法語中,以學道之人的五種心來...

「我」都不是實在的,還會自私嗎

《大品般若》說:菩薩摩訶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吉...

怎樣才能讓自己不受傷害

一位剛從領導崗位退下的老居士來看望清淨,訴說自己近...

【佛教詞典】無雜染清淨義

【無雜染清淨義】 p1083 世親釋七卷十五頁云:無雜染清...

【佛教詞典】對首羯磨二相

亦名:對首羯磨二品 子題:但對首法、眾法對首、白告 ...

【視頻】崇慈法師《德山禪師》

崇慈法師《德山禪師》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心定和尚七音調)

南無阿彌陀佛(心定和尚七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