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生活貧困,家裡經常缺米糧。有一回,他向朋友監河侯借三升小米,監河侯卻對他說:「可以啊!不過我家現在沒有很多米糧,你稍等一段時間,等我向老百姓收一點稅之後,再借你三百兩黃金。」
聽了監河候的話,莊周很感慨地打了個譬喻:「我來您家的途中,聽到有魚兒對我呼喚、求救,我回頭一看,看到路上有一個坑洞裡的水快幹了,那魚兒希望我能在坑裡倒幾杯水。」
「於是我對魚兒說:‘我先到南方向吳王、越王商討借水,然後再將西江水引來這裡救你,讓你回到東海。’那尾魚很生氣地說:‘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卻這麼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賣魚店看,那時候我的身體都已經變成魚乾了!’」莊周的生活非常貧困,他肚子餓是眼前最迫切的問題,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飢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他東西,更無法等待那遙不可及的三百兩黃金。
所謂「救命要救急」!他以魚兒做諷喻,魚兒已命在旦夕,若時間拖太長了,就算給它再多的水,也發揮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一般人常常覺得自己所擁有的太少,永遠不滿足,也吝於佈施。然而求助者也許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東西而已!若不肯及時幫助遇到困難、逆境的人,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悔恨。佛法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貴在誠意、貴在量力而為,也貴在隨緣佈施。
學佛是要學習簡單、朴實的人生真理,唯有身體力行,將「佛法生活化」,才能落實慈悲喜捨的精神,造福人類。
總之,行善要及時,「渴時點滴如甘露」;若不能時時刻刻把握因緣,或不願做小善,只想行大善,甚至拖延等待,不伸出援手;這種錯誤的觀念,將會誤人誤己,甚至誤事,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會造成損害。
「不因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能適時付出點點滴滴的愛,關懷他人、幫助他人,如此才會有美好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