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身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語 buddha-kāya,巴利語同。指佛之身。有關佛陀生身之殊勝及其實身之種種考察,稱為佛身論。溯自釋尊在世或滅後不久,世以釋尊非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圓滿、清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並具有殊勝之能力(十力、四無所畏)。此後至部派佛教時代,分別論者與大眾部主張佛身無漏之說,其壽量、威力皆具有無限性;此或指佛之肉身(即生身)而言。然有部提出異論,主張佛之生身亦為煩惱之果,故仍屬有漏;但承認佛所成就之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法,或佛之教法盡屬無漏,此稱為法身(梵 dharma-kāya)。法身者,乃佛之所以為佛之根據,即非肉眼所能見之理佛,如此之法身與生身合稱為二身。有部等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者為五分法身,如此之功德法亦稱作法身。

大乘佛教興起後,佛身論隨之急速開展。先是法身內容之變化,謂法性真如為法身。據無著之金剛般若論卷上載,經典即言說法身;對此,依修行證得始示現之法身,稱證得法身。故大乘佛教興起後,始稱真如理體為法身,更進而稱生身為應身(梵 nirmāna-kāya),並在兩者之間別立報身(梵 sajbhoga-kāya),故在十地經論卷三、梁譯攝大乘論卷下等成立法、報、應三身說:(一)法身,又作法佛、法身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實佛、第一身、真身。大乘佛教雖完全承受有部之法身說,但其特色在以常住真實普遍平等理體之真如法性為法身,指佛陀之本身,或立如來藏為法身。(二)報身,又作報佛、報身佛、受用身、受法樂佛、受樂報佛、食身、應身、第二身。指悟真理而有功德(因行果德)之具體普遍之身。此身既非永遠的真理之身,亦非無常的人格之身。在菩薩因位時所立之願與修行,其結果顯現受樂之佛,即為報身,如阿彌陀佛。報身以大慧、大定、大悲為體,具足無量之色相、功德與樂相,佛之淨土系以此報身為因而成立,菩薩在淨土受法樂,亦以報身為因。大智度論稱之為法性身、真身、法性生身,而梁譯攝大乘論卷上則稱此為應身。(三)應身,又作應佛、應身佛、應身如來、應化身、應化法身。即佛陀之現身,乃為救濟眾生,應眾生之根機(受教者先天之能力與性格)所顯現之人格身,如釋迦牟尼佛,通常其身長為一丈六尺(即丈六)。此三身之關係,如月之體、光、影,稱為一月三身。具體言之,法身之理體是唯一、常住不變,故以月之體為喻;報身之智慧由法身之理體所生,能照明一切,故以月光為喻;應身具變化之作用,從機緣而現,故以月影映現水面為喻。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謂(大三一·二四九下):「如來身亦有二種得:一、自性得,是法身;二、人功得,是應化兩身。為顯異人功所得,故立自性身。依止自性身,起福德智慧二行。二行所得之果,謂淨土清淨及大法樂。能受用二果,故名受用身。於他修行地中,由佛本願自在力故,彼識似眾生變異顯現,故名變化身。」佛地經論卷七分受用身為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二種,合前之法身、應身,共稱四身。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偈頌品,分法(自性)、報(受用)、化(變化)、變化(等流)之四身說。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分化佛、報佛及如如平等智慧佛等三佛,其他合部金光明經卷一、解深密經卷五等亦各有三身之說。

佛身論之問題,起於佛滅後,至部派時代乃生起論議,上座部基於現實立場而反對,大眾部則尚理想。後大乘佛教興起,更盛行菩薩成佛之說,對佛陀之考察漸次進展,以般若為始,維摩、首楞嚴、法華、涅槃、華嚴、大日等諸大乘經典皆發表深遠之佛陀觀,隨而促進有關佛陀所說法及所住國土之理論,構成佛教教義之重要部分。[雜阿含經卷二十六、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增一阿含經卷二、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卷一七三、異部宗輪論、大智度論卷三十四、卷九十三、成唯識論卷十、佛性論卷四、般若燈論釋卷十三](參閱「二身」199、「三身」555、「化身」1324、「四身」1699、「生身」2063) p2629

上篇:佛足石 下篇:佛事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心不相應行蘊

【心不相應行蘊】 p0355 如行蘊中說。 二解 品類足論二...

舍勒

(術語)又云舍吒迦。又云涅槃僧。譯作內衣,裙。玄應...

一切人中尊

(術語)稱毗盧遮那如來也。義釋十三曰:此上有一切人...

宋徽宗

(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繼其兄哲宗而立。博通...

滅法忍

【滅法忍】 滅,即滅無之義。謂觀欲界滅諦,滅前苦集,...

路地念佛

(儀式)行葬式時,從喪主家至葬式場途中之念佛也。...

無主不處分過量房戒制意

亦名:無主房戒制意 子題:比丘自造房開意 戒本疏·十...

作願

又作作願門。為五念門之一。指一心專念,期願往生淨土...

轉依有五種相不可思議

【轉依有五種相不可思議】 p1410 瑜伽七十四卷九頁云:...

十無二

諸佛具有十種決定無二的自在法,即   一、一切諸佛悉...

序分

為諸經三分之一。與正宗分、流通分合稱一經三段、三分...

自成熟

【自成熟】 p0596   瑜伽三十七卷二十四頁云:自成熟...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吳月支國...

【大藏經】信心銘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

泥土的比喻

佛陀有一段時間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他...

能為一切眾生迴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

汝母去得甚好,就是你母親走的很好啊,此殆汝母往昔善...

佛法不怕你煩惱重,怕的是你沒有善根

如果我們看過戒律就知道,佛在世的時候比丘尼僧團有一...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與利益

藥師佛十二大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

理一心不亂 西方即在目前

既得一心不亂,始知蓮華行樹,種種莊嚴,並非心外。何...

三界無安,思維生死的過患

我們應該對輪迴有所了解,不能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妄...

寧可割肉補常住,不可私蓄肥自己

在佛門中有副著名的對聯: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

不論哪部經,你都不要去執著

佛說法是對緣的、對機的,不是佛想說法。大家看每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