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後指掌管一寺之主僧。又作住持職。略稱住職。本稱維那、寺主,宋代以後之禪林廣用住持之職名。佛教傳入我國之初,習禪者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處,或寄居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禪風漸興,徒眾日增,百丈懷海始設住持之制,嚴傳師法,奉其師為住持,尊稱長老。後亦稱方丈。
於禪院,住持在一日中主要之種種行持,稱為「住持日用」,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所載,其中包括:(一)上堂,在法堂對大眾說法。(二)晚參,晚上在法堂對大眾說法垂示。(三)小參。(四)普說。(五)入室。(六)告香,對新掛單僧說法開示。(七)念誦。(八)巡寮。(九)肅眾,即監督大眾。(十)訓童行。(十一)對行者之訓示。(十二)受法衣。(十三)迎待尊宿。(十四)施主請陞座齋僧。(十五)受嗣法者之茶點接待。(十六)嗣法師遺書至。另於禪林象器箋卷六所載住持之職責,則概括為說法、安眾、修造等三大項。
若住持離開中位(尊師位),而轉居他席時,此種情形通常是改就東序之上首位,稱為「住持轉位」。此外,住持寺務之繁忙,乃一般人所難了解者,稱為「住持事繁(煩)」。於禪林中,此語常被用於接化參學者時,師家不願直接回答參學者之問題,僅以「住持事繁」保留其解答。一般前任住持稱前住,現任稱現住,後任稱後住,已故之住持則稱故住。其後道教亦采此制,而稱道觀之負責人為住持。此外,禪院之住持所用之記錄簿,稱為住持帖。
禪林寶訓卷四(大四八·一○三四下):「住持之體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義,四禮法。」同書又謂(大四八·一○三七下):「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懼、無事莫尋、是非莫辨;住持人達此三事,則不被外物所惑矣!」[大乘義章卷十、祖庭事苑卷八、法苑珠林卷三十、釋氏要覽卷下] p2602
上篇:住前信相菩薩 下篇:住持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