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vikalpa。又作分別、妄想分別、虛妄分別、妄想顛倒。與「妄念」、「妄執」等語同義。即以虛妄顛倒之心,分別諸法之相。亦即由於心之執著,而無法如實知見事物,遂產生謬誤之分別。
據宋譯楞伽經卷二舉出十二種妄想:(一)言說妄想,謂計著種種妙音歌詠之聲,而認為其有自性。(二)所說事妄想,謂凡所說之事,窮其自性,唯聖者所知,凡愚不了,僅依彼事而生言說。(三)相妄想,謂隨事而起見,於一切法相,虛妄計著。(四) 利妄想,謂樂著世間種種財利,不知其物本為虛幻而起貪著。(五) 自性妄想,謂執持諸法,起自性之見,以自為是,餘皆為非。(六) 因妄想,謂於因緣所生之法,起有、無等見,妄想分別而形成生死之因。(七) 見妄想,謂於五陰等法,妄計有無、一異,起諸邪見,執著分別。(八) 成妄想,謂於假名實法上,計度我、我所而起言說,成決定論。(九) 生妄想,謂妄計一切法,若有若無,皆從緣起而生分別。(十) 不生妄想,謂妄計一切法皆先有自體,不假因緣而生。(十一)相續妄想,謂於一切諸法,執著此與彼遞相系屬,無有斷絕。(十二)縛不縛妄想,謂於一切法,以情生著之故,則成繫縛,若離妄想,則無繫縛,凡夫不了,而於此無縛解中產生計著。
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二真實義品則舉出自性、差別、攝受積聚、我、我所、念、不念、俱相違等八種妄想。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舉出堅固、虛明、融通、幽隱、罔象虛無等五種妄想。[舊華嚴經卷五、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宋譯楞伽經卷四、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佛性論卷二、注維摩詰經卷三、大乘義章卷三、卷五] p2341
上篇:妄情 下篇:妄盡還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