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本生經之內容,表現於繪畫或浮雕者。本生圖之創作,始於印度,北傳經中亞、西域到中國、日本,南傳則流行於東南亞諸國。現存之遺品頗多,如印度之巴赫特塔(Bharhut)之欄楯中有九色鹿、六牙白象、墓魄太子、睒仙人、大天王、商主、獼猴王、野雞王等二十餘種雕像。山琦(Sanchi)塔門有睒仙人、須大拏太子等。亞瑪拉哇底塔(Amarāvatī)之欄楯有尸毗王、須大拏等像。阿旃多(梵 Ajantā)第十七窟有六牙白象、熊、鹿、普明王、尸毗王、須提羅王及雁等;其他諸窟中,有月光王等浮雕或普施道士等之壁畫。又北部犍馱羅之迦瑪爾迦爾錫地方(Jamālgarhi)出土遺品中,有睒仙人、須大拏太子像。此外,中亞之密蘭(Miran)出出土有須大拏太子圖,龜玆(Kizil)有尸毗王、月光王、薩埵王子、忍辱仙、獼猴王圖,又休丘克(Chorchuk)有薩埵王子圖等遺品出土。
本生圖於我國北魏時代即為常見之佛教藝術題材,如敦煌莫高窟中多窟均有尸毗王、薩埵那、鹿王、須大拏等壁畫;雲岡第十洞有儒童本生浮雕;龍門賓陽洞有薩埵王子本生浮雕。入唐以後,本生題材一度沉寂。五代吳越王錢弘俶塔中有薩埵那、月光王、慈力王本生浮雕。宋代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十七摩崖則刻有須闍提、轉輪王、忍辱太子、睒子、薩埵那等本生圖。
日本法隆寺「玉蟲廚子」之台座亦有雪山童子、薩埵王子圖等留存下來。據法顯傳師子國無畏山寺條載,錫蘭夙行五百本生之雕造,或作須大拏、睒變、象王、鹿馬,凡此形像,均彩畫莊嚴,狀如生人。又爪哇婆羅浮屠(Borobudur)之迴廊壁面,現有尸毗王、普明王、須大拏太子等諸多本生故事之雕像。 p1953
上篇:本生經 下篇:本生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