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梵語 jātaka,巴利語同,音譯作闍多伽、闍陀伽、社得迦,意譯本起、本緣、本生譚、本生談。略稱生。九部經之一,十二部經之一。佛典內容可分類為九種、十二種,分別稱為九部經、十二部經,本生經即其中之一類。主要記述釋迦於過去世受生為各種不同身形及身份而行菩薩道之故事。其中亦含不少關於彌勒等諸弟子及阿彌陀等諸佛之本生故事。
巴利文經藏在四部尼柯耶(巴 nikāya,相當於漢譯阿含)外之第五部為小部經(巴 Khuddaka-Nikāya),共收錄十五經典,其中,第十即為各種本生故事之匯輯,當中描述釋迦以國王、婆羅門僧、商人、女人,及象、猴、鹿、熊等各種動物之身形,或救度眾生之危難,或為求法而精進之種種善業功德。全部共五四七種(或謂五四六種)本生故事,多以散文、韻文寫成,且以篇幅長短或偈頌數之多寡,而分為二十二集(巴 nipāta,篇),其中第一集至第八集更別立品名。長篇之偈,其性質為首尾一貫獨立之本生故事;短偈則為強調主旨之警世金言,猶如民謠一類,多不似一般本生故事之文體。二者均非根據「本生注」之偈而來,而僅採用本生故事中之大意而已。經中充滿犧牲精神,大乘佛教利他大悲之教旨,恐系胚胎於此;又六波羅蜜之行法恐亦由此多種本生譚分類並組織此等菩薩行而成。巴利文本生經約成書於西元前三世紀,作者不詳,或系時人以當時流傳之故事為底本,再融入佛教色彩而成。至十九世紀,丹麥學者豪斯貝爾(Fausböll,Micheal Viggo)費二十年(1877~1897)之力,詳校錫蘭、緬甸各處之巴利文本生經寫本,共六卷,卷首更加上佛音所作之佛傳而刊行之,對西方佛學界之影響極大。
除巴利語經藏外,本生故事亦散見於梵文學故事集之五怛特羅(梵 Pañcatantra)、故事總匯(梵 Kathāsaritsāgara),及本生鬘(梵 Jātakamālā)等中。漢譯經典十二部經中,屬本生經者有:六度集經、生經、譬喻經、賢愚經、雜寶藏經、譔集百緣經、菩薩本行經、菩薩本緣經、菩薩本生鬘論等。其中,菩薩本生鬘論系北宋慧詢等譯自梵文之本生鬘而成,共收三十四種本生故事,譯為十六卷。除上記各種語文刊本之外,迄今為止,本生經於緬甸、泰國、錫蘭等地另亦有原文單獨出版;於日本及歐洲,則與「本生注」、翻譯本合併出版 。
又釋尊之本生故事,自古即深受尊信,一般民眾亦喜取為繪畫與雕刻之題材,故有關佛陀本生故事之佛教美術遺跡亦散見於印度、中國與南海諸國等地。同時,本生故事隨佛教發展而廣泛流傳,並及於西方諸國,成為世界性通俗文學及道德教訓軌範之源泉,如古希臘之伊索(Esop)寓言、阿拉伯之天方夜譚等童話故事、寓言文學,即與佛教之本生經具有深厚之淵源關係。其故事亦散見於日本之今昔物語、宇治拾遺物語等作品中。可謂在研究世界文學之源流、傳播、比較文學、交流史上,本生經實佔有極重要之地位與價值。[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卷二、大毗婆沙論卷一、大智度論卷三十三、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大唐西域記卷三、Rhys Davids:Buddhist India; M. Winternitz: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e, Bd. II;B.C. Law: 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參閱「本生圖」1953、「本生鬘」1954) p1952
上篇:本生注 下篇:本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