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眾生之心性本來自性清淨而離諸妄染,然因依於不覺而忽起無明,為煩惱所染污,遂有六種染心之相。即:(一)執相應染,我執之煩惱與心王相應而起,執著外境以染淨心。(二)不斷相應染,於苦樂等境上,法執之煩惱與心王相應而起,相續不斷,以染淨心。(三)分別智相應染,能分別世間、出世間諸法之智,與心王相應而污染淨心。(四)現色不相應染,依根本無明而薰動淨心,現境界之相,不與心王、心所相應。(五)能見心不相應染,由根本無明動故,而使淨心有能見之相,不與心王、心所相應。(六)根本業不相應染,由根本無明力故,而心體始動,動而成業,亦不與心王、心所相應。
六染中之前三染相當於六粗中之前四粗,後三染則相當於三細;由粗至細斷三細六粗(九相)之次第有六,即:(一)執相應染相當於九相中之執取相與計名字相二種粗之我執,在聲聞緣覺二乘中,已解脫三界見思惑之無學位與信根成就之十住以上者均可遠離此染。(二)不斷相應染相當於九相中之相續相,即屬粗分別之法執,於十住以上之三賢位斷此而修學方便漸舍,後至發無漏清淨心之初歡喜地菩薩遠離此染。(三)分別智相應染相當於九相中之智相,屬粗的俱生起之法執,自第二地修空無相觀至用方便之第七地菩薩遠離此染。以上三者為與第六識相應之惑,故稱相應染;相應即指心王與心所相應,意謂粗雜之惑。(四)現色不相應染相當於九相中之境界相(現相),於客觀色法中得自在之第八地菩薩遠離此染。(五)能見心不相應染相當於九相中之見相(轉相),於自心得自在之第九地菩薩遠離此染。(六)根本業不相應染相當於九相中之業相,菩薩圓滿第十地之因位,即果位之佛,能入如來地而遠離此染。以上後三染為與第八阿賴耶識相應之惑,故稱不相應染;不相應即謂與心王、心所不相應,指微細之惑。上述由粗至細所說之斷惑順序,正與九相由細至粗之順序相反,此係顯示修行向上、開悟上升之還滅門。[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四] p1278
上篇:六度譬喻 下篇:六派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