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永明智覺禪師〔宋,惠洪《禪林僧寶傳》〕

【歷代名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智覺禪師者,諱延壽,餘杭王氏子。自其兒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誦法華經。五行俱下,誦六十日而畢。有羊群跪而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嘗舟而歸錢塘。見漁船萬尾戢戢,惻然意折。以錢易之,放於江。裂縫掖,投翠岩永明禪師岑公,學出世法。會岑遷止龍冊寺。吳越文穆王,聞其風悅慕。聽其棄家,為剃髮。自受具,衣不繒纊。食無重味,持頭陀行。嘗習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烏類尺絯鷃巢衣鶩中。時韶國師眼目世間。北面而師事之。韶曰:汝與元帥有緣。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說法於雪竇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於靈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於永明寺,為第二世。眾至二千人,時號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語為銓准。曰迦葉波初聞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師大沙門,嘗作如是說。此佛祖骨髓也。龍勝曰:無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譬如風性本不動,以緣起故動。儻風本性動,則寧有靜時哉。密室中若有風,風何不動。若無風遇緣即起。非特風為然,一切法皆然。維摩謂文殊師利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此緣起無生之旨也。僧問,長沙偈曰:學道之人未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豈離識性別有真心耶。智覺曰:如來世尊於首楞嚴會上。為阿難揀別詳矣。而汝猶故不信。阿難以推窮,尋逐者為心。遭佛呵之。推窮尋逐者識也。若以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於妄。並是妄識,不幹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淨。垢淨不裲污,乃至迷悟凡聖。行住坐臥,並是妄識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滅。若知自心如此,於諸佛亦然。故維摩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智覺以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台賢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為重閣,館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設難,至波險處。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經六十部。西天此土,聖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為一百卷,號宗鏡錄。天下學者傳誦焉。僧問,如和尚所論宗鏡。唯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歟。從他而生歟,共生無因而生歟。答曰: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橫。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縱。若言自生,則心豈復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則自他尚無有。以何為共哉。若言無因而生者。當思有因,尚不許言生。況曰無因哉。僧曰:審非四性所生。則世尊云何說,意根生意識。心如世畫師,無不從心造。然則豈非自生乎。又說心不孤起,心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豈非他生乎。又說,所言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則豈非共生乎。又說,十二因緣。非佛天人修羅作,性自爾故。然則豈非無因而生乎。智覺笑曰:諸佛隨緣差別,俯應群機。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諦。是四種悉檀,方便之語。如以空拳示小兒耳。豈有實法哉。僧曰:然則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審爾則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豈不聞首楞嚴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僧曰:既無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稱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說契。僧曰: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曰此亦強言,隨他意轉。雖欲隱形,而未忘跡。僧曰:如何得形跡俱忘。曰本無朕跡,云何說忘。僧曰:我知之矣。要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大悟時節,神而明之。曰我此門中,亦無迷悟。明與不明之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辛苦說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擔。先德曰:盡十方世界。覓一人為伴,無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謾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門中,旁讚助入之語。於自已分上,親照之時。反視之,皆為魔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但以形言跡,文彩生時。皆是執方便門,迷真實道。要須如百尺竿頭,放身乃可耳。僧曰:願乞最後一言。曰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嘗謂門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則真唯識。才有信處,皆可為人。若論修證之門,則諸方皆云。功未齊於諸聖,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入。後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且約現今世間之事。眾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現知,第三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並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可比知,覺時之事。皆如夢中無實。夫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是本識所變。若現在之境,是明瞭意識分別。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於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二現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見青白等物時。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分,與同時意識。計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辨為色,以言說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曰: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於心,萬法安寄。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現。此皆是眾生日用,可以現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並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恆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雖未成聖。分知意言,則是菩薩。第三約教而知者。大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現本理,能詮正宗也。智覺乘大願力。為震旦法施主,聲被異國。高麗遣僧,航海問道。其國王投書,敘門弟子之禮。奉金絲織成伽黎。水精數珠,金澡瓶。等並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相繼歸本國,各化一方。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於大慈山。閱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惠洪〕讚曰:予初讀自行錄。錄其行事,日百八件。計其貌狀,必枯悴佨劣。及見其畫像。凜然豐碩,眉目秀拔,氣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說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聞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孫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嗚呼,真乘悲願而至者也。

上篇:龍牙居遁禪師〔宋,惠洪《禪林僧寶傳》〕 下篇:雲居簡禪師〔宋,惠洪《禪林僧寶傳》〕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歷代名僧辭典

十無畏

全稱十種無畏。又作十無所畏。即十迴向中,法界無量回...

願輪

(術語)菩薩之誓願堅固,摧破一切之敵,如輪王之輪寶...

念念相續

(術語)行者所起之心念繫住一處而不散,後念繼前念,...

五隨煩惱遍與一切染心相應

【五隨煩惱遍與一切染心相應】 p0291 成唯識論四卷二十...

淨土宗

(流派)佛教之一派。以普賢為初祖,主於念佛往生。晉...

繼業

北宋入竺僧。陝西耀縣人,俗姓王。居洛陽天壽院。乾德...

漚樓僧佉

(人名)又作優樓僧佉。漚樓與僧佉。二仙人名。漚樓者...

無根樹

(雜名)七女經曰:七女告帝釋曰:願與我輩願,帝釋許...

大盜戒盜僧園果木

亦名:盜僧園果木、僧園果木 子題:僧護經、日藏分、一...

默置記

【默置記】 p1389 佛地經論六卷十六頁云:默置記者:如...

不輕菩薩品

(經名)常不輕菩薩品之略稱。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

十一淨

乃地前至地上菩薩所具之十一種淨。即:(一)種性淨,菩...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

順逆在於一念間

絕大部分人感覺自己很不順,尤其是工作比較緊張的人。...

喝了水果酵素算犯酒戒嗎

問: 現在流行一種水果酵素,是用水果發酵而成的液體...

四空定的過失

四空定,佛陀對它是訶責的,因為它是暗鈍。所以智者大...

欲生淨土不得怕死

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

佛教沒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認他們自己所信的宗教教義...

如何提高我們的管理能力

問: 有沒有好方法,能提升我們這些人的管理能力,也...

聖嚴法師《放鬆身心的妙方》

有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飆車、開車兜風、釣...

得之不易的暇滿人生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思維暇滿人生》。如何來思維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