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相宗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字體  護眼色

  中國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史略 創始人玄奘曾遊學印度17年,回國後先後譯出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並糅譯了《成唯識論》,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基礎。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對該宗典籍競作註疏,在理論上各有發揮。特別是窺基,直紹玄奘所傳,融會貫通,加以發揚,有「百部疏主」 之稱。窺基之後,慧沼、智周傳承兩代,各有闡揚。自智周弟子如理以後,即逐漸衰微。

  經典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其所依經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為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為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

  判教 此宗的判教,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判釋迦一代教法為有、空、中道三時。第一時有教。為破異生實我之執,於鹿野苑說阿含經等,昭示四諦、十二因緣、五蘊等法,是為初時我空之說。第二時空教。為破除諸法實有之執,在靈鷲山等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等,開示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為第二時法空之說。第三時中道教。為破除執著有空,於解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即心外法無,破初有執;內識非無,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是為第三時識外境空之說。此三時教的說法,有依釋迦說法年月先後來區分的,稱年月次第;有依了義與不了義來區分的,稱義類次第;還有兼年月次第與義類次第來區分的。

  理論 ①三性說。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無著世親等瑜伽行派認為,諸法實相應有兩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詮表所說,也不是一切都無所有,而是遠離有無二執以為中道。這樣即有虛妄分別與空性兩面:依分別的自性說為「依他起性」(相對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為「遍計所執性」(妄想);又依空性說為「圓成實性」(絕對真實)。法相宗繼承此說,且結合唯識說,以為三性也不離識,謂諸識生起之時,現似見分與相分兩分是依他;意識從而週遍計度,執為「能」、「所」二取,則是遍計所執。

  該宗又用唯識所現來解釋世界,認為世界現象都由人的第八識即「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七種識再據以變現外境影像,緣慮執取,以為實在。又認為在阿賴耶識中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其性質有染有淨,即有漏無漏兩類。有漏種子為世間諸法之因,無漏種子為出世間諸法之因。從而說明未來出世者種姓有聲聞、獨覺與菩薩三乘之別,又有不定為何乘之「不定種姓」與三乘也不得入的「無種姓」,因而建立五種姓說。這與向來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不同,是該宗中心思想之一。

  ②五重觀法。為與唯識說相適應,主張用唯識觀。窺基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的《唯識章》中特別提出從寬至狹、從淺至深、從粗至細的五重唯識觀。五重觀是:(a)遣虛存實識。此觀有情的遍計所執性法,純屬妄情臆造,毫無事實體用,故應遣除;至於依他性法仗因托緣依他而有事實體用,是「後得智」之境,又圓成性是諸法之理,為「根本智」之境,均不離識而應留存。是為唯識觀的初步。(b)舍濫留純識。雖觀事理皆不離識,而此內識有所緣相分和能緣見分。相分為內境,見分心仗以起,攝境從心,並簡別有濫於外境,所以只觀唯識,為第二步。(c)攝末歸本識。攝見相二分之末,歸結到自心體分之本。因見相分皆識體所起,識體即為其本。今但觀識體,為第三步。(d)隱劣顯勝識。隱劣心所,顯勝心王。心王起時必隱劣心所,為第四步。(e) 遣相證性識。心王猶屬識相,今遣相而證唯識性,得圓成實之真,為唯識觀最究竟之階段,即第五步。

  ③因明學說。因明原為瑜伽行派所創。世親門人陳那有更大發展。玄奘在印度遊學時,曾到處參問因明,造詣極高。臨回國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會上,立了一個「真唯識量」,書寫在金牌上,經過18天,無一人能駁倒它,創造了因明光輝的典範。回國後,先後譯出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和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門人競作註疏。其中以大莊嚴寺文軌和慈恩寺窺基所作最為流行。窺基對因明作法,多有發展,主要有:區別論題為「宗體」與「宗依」;為照顧立論發揮自由思想,打破顧慮,提出「寄言簡別」的辦法;立論者的「生因」與論敵的「了因」,各分出言、智、義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過類」都分為全分的、一分的,又將全分的一分的分為自、他、俱;推究了有體與無體。

  影響 此宗所傳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世影響很大。律宗道宣專事四分律的宣揚,在理論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譯唯識學的觀點,以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功能)思心所為戒體,稱為心法戒體論(戒弟子從師受戒時,在精神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稱戒體)。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絡索》一書,對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頗精。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在其著作中運用因明三支比量。譚嗣同在所著《仁學》一書中,也引用有關唯識思想。資產階級革命家章炳麟,曾運用因明與西方邏輯、中國墨經作比較研究,並有《齊物論唯識釋》之作。近代歐陽竟無、韓清淨和太虛等也曾對法相唯識之學競相研習,並撰有不少專門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傳。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從玄奘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元興寺為中心傳法,稱南寺傳。開元四年(716),日僧玄昉從智周學法,歸國後以興福寺為中心傳法,稱北寺傳。新羅智鳳、智鸞、智雄亦從智周學法相而弘傳於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時代最有影響的宗派之一,至今流傳不絕。(虞愚)

上篇:禪宗 下篇:華嚴宗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大百科全書

內身

【內身】 p0365 雜集論十卷一頁云:內身者:謂於此身中...

木欒子

(植物)木欒樹之子,可以造數珠者。蘇敬本草注云:欒...

先宗後因

因明用語。為因明論式中,對宗異品、因異品二者於異喻...

檀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家...

高貴四德之教

指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一至二十六之高貴德王品,內容系佛...

四隅四行薩埵

(菩薩)謂金剛界大日如來之四親近。金,寶,法,業之...

三品順抉擇分

此中三品順抉擇分者,謂除世第一法,由此世第一法性唯...

住定相

【住定相】 p0660   瑜伽十一卷二十三頁云:云何住定...

遮情表德

遮情與表德之併稱。藉否定(遮遣)迷情(即錯誤之見解...

印象

(雜語)印影於鏡等之形也。大集經十五曰:如閻浮提一...

所知依

【所知依】 為阿賴耶識的異名之一。唯識宗立遍計所執性...

十種三法

乃天台宗之說。即指三道(惑、業、苦)、三識(庵摩羅...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的重要性

阿彌陀佛保任一件事,這個事很重要,就是臨終接引。臨...

真正的布施是不求回報

無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真正的布施是不要求...

念佛人的悟處

淨土法門的困惑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來,一直就有許多...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像有四類: 第一類現像是痛、麻...

人生大夢何時能醒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大師,著述宏富,弟子彙編遺...

開始似乎是吃虧,後來還是會得大便宜的

天道是什麼呢?《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陰...

走在五欲六塵的客途上,滿面塵埃身心憔悴

你自己精進,就會舍這個輪迴、這個南閻浮提的塵途。 塵...

聖嚴法師《鬧鬼的故事與超度亡靈》

真有亡靈嗎?當然。 超度有用嗎?是的。 有時候我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