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星雲大師《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星雲法師  2011/03/01  大字體  護眼色

「一個國家、一個團體有沒有前途,就看他對年輕人是否重視。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年輕的時候就要將基礎打好。」這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於二○○五年五月廿七日,在佛光山傳燈樓大會堂主持「當代問題座談會」時,針對「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所做的引言。

星雲大師一生非常重視青年,也一直很關心青年的教育,所以,佛光山開山至今積極辦學,設立大慈育幼院、叢林學院、沙彌學園、普門中學、均頭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西來大學等;更舉辦各種活動,如教師研習營、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青年領導人講習會、國際佛教青年會議、國際傑出青年英文禪學營、國際傑出青少年英文禪學營、青少年夏令營等等。

大師強調:「佛教是青年的宗教,不是老人的宗教;是朝氣蓬勃的宗教,不是暮氣沉沉的宗教。」舉凡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青年時成道;玄奘大師二十六歲到印度求法;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到黃梅五祖那裡求法,同年開悟成道。翻開歷代祖師大德傳記,也絕大部分都是十幾、二十幾歲出家學道。所謂「四小不可輕」,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妙慧童女問道、均頭沙彌小小年紀證阿羅漢果、羅?羅獲得「密行第一」的美譽、小龍女即身成佛等,他們都是青少年時期修行成就的例子。

青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然而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提高,年齡層也逐漸下降,不禁令人感到憂心。如何幫助青少年成長?大師有獨到的卓見與看法。以下就是大師當天的問題座談實況記錄。

時 間: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晚上七時卅分至九時卅分

地 點:佛光山傳燈樓大會堂

主持人:星雲大師

對 象: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生、佛光青年及全山僧信二眾等七百餘人

--------------------------------------------------------------------------------

一、隨著人民生活水準提高,青少年擁有零用錢已經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有許多青少年卻因此大肆揮霍、貪圖享樂。請問大師,青少年當如何先建立對金錢的正確觀念?

答:說到金錢,我幼年就進入僧團,經過了少年、青年、壯年,一直到了現在老年,感覺到人生在青少年階段不可以擁有金錢,否則容易失落了自己。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成功立業的人,他們在創業之初,日子都過得非常艱苦,如陶淵明先生窮得如詩中所說:「三旬遇九食,十年著一冠;造夕思雞啼,清晨願鳥遷。」又好比十二歲就在鞋油工廠當童工的狄更斯,在學習的熱誠推動下,成為享譽世界的大作家;早年家貧如洗的李嘉誠先生,經過不懈的努力,日後成為香港首富;台灣統一企業集團榮譽董事長吳修齊先生,憑著勤儉奮發的精神,打造衣食住行的企業傳奇,都是白手起家的例子。

經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佛教的修行雖然不以苦行為重,但是就以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例,如果沒有經過六年雪山苦行,沒有經過多年的瞑目苦思,又怎能證悟成佛呢?就如佛教歷代的祖師大德,哪一個不是歷經千辛萬苦、千錘百煉而成就道業的呢?又好比世界著名人物,如失明、癱瘓的奧斯特洛夫斯基(Ostrovsky,Aleksandr Nikolayerich),完成不朽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天生失去雙腿的約翰。庫緹斯(John Coutis),現今為國際知名的激勵大師。所以,青少年應該勇於接受嚴格的教育,在苦行裡才能促進成長,反之,一個人若沉浸在金錢堆裡,好比紈絝子弟,整日游手好閑,怎麼會成功?

現在許多有為的富家子弟,雖然家庭生活富裕,但是他放棄了優裕的、被保護的生活,選擇走入群眾、走入民間,甚至從苦工、學徒做起,才會有成功的機會。如美國三一冰淇淋少東約翰·羅賓斯(John Robins),因為所學的知識告訴他,奶、蛋、魚、肉對身體有害,而毅然放棄接掌冰淇淋公司,並與幾位有心的醫生共同宣導素食;出身南台灣望族,現任「紐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的陳文敏小姐,在取得紐約大學學位後,應徵進入美國一家大飯店,從洗廁所等基層工作做起,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

金錢不代表一切。有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萬能」,這倒也不一定,和金錢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還有很多,好比有錢買得到物質,買不到智慧;有錢買得到醫藥,買不到健康;有錢買得到華美的衣服,買不到氣質;有錢買得到書籍,卻買不到品德。所以,青少年的時候,要能廣結善緣、勤勞發心、奮鬥苦幹、讀書求智慧、養成良好的人格道德,這都比金錢來得更重要。

一個人的人格道德不是用有錢、沒錢,有權、無權來衡量的。過去有的帝王將相雖然有權有勢,但是沒有道德人格,以至於罵名千古。如將某個人比喻為商朝紂王或周朝幽王、厲王,他一定很生氣,因為暴虐無道的君王,人們恥為與之同類;反倒是被比喻為窮苦潦倒卻憂道不憂貧的伯夷、叔齊,這個人會感到很歡喜。

解決世間上的問題不一定要靠金錢,憑著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意志力就能解決。人生的成功來自於眾多的因緣,不能只向錢看,尤其現在的年輕人,如果天天看到的、想到的都是錢,那麼內心的世界就太渺小了,不僅沒有遠大的眼光,精神力氣也因為金錢的誘惑而減弱,所以,年輕的大家不要只顧想錢。「不要想錢」這句話,大家聽了可能不大認同,以為有錢就可以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卻沒想到「要什麼有什麼」的結果,就是要不到未來了。

一個人沒有錢沒關係,要有志氣、有慈悲、有智慧、肯讀書、肯向上,何患沒有未來呢?因此,不要給金錢收買,不要給金錢左右,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未來的人緣、事業、健康、名譽也是很重要。好比一個人有錢而沒有人緣,勢單力薄,難以成事;一個人有錢而名譽敗壞,人格受損,也不會成功。

我幼年時在叢林的生活,常常是一封信寫好了,卻隔了好幾年沒有寄出去,因為買不起郵票;風雪交加的冬天,也沒有棉襖取暖;鞋底破了,用厚紙板墊起來;襪子破了,用紙糊一下,所以養成我現在有也好、無也好的隨緣性格。因為沒有錢,也養成我「不買」的習慣;其實,不買就是富有,為什麼要買?就是因為不足、缺少才要買。即使擁有萬貫家財,心不能滿足,還是窮人一個;就是貧無立錐之地,心中能擁有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富人。所以,青少年除了對金錢要有正確的認識以外,心中要有國家社會、團體大眾,才是真正的富有之人;年輕人應當志在十方,何必用金錢來框住自己?

--------------------------------------------------------------------------------

二、青少年時期感情豐富,多愁善感,面對情感上的困擾,很容易陷入焦慮情緒裡。請大師開示,青少年應當如何處理感情問題?

答:人類與生俱來就有感情,如喜怒哀樂的情緒、悲歡離合的情境,都是在表達感情;感情不是青少年專有的問題,對於中年人或老年人,感情同樣是人生重大課題,只是感情與青少年關係更加重大,因為青少年時期感情最豐富但也最脆弱,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建立對感情正確的看法非常重要。

其 說到感情問題,舉凡家人、父母、夫妻、子女、同學、朋友之間都有感情。感情處理不當,人生會很痛苦,現今為了感情而失卻人身、毀掉前程的比比皆是,所以,感情要用慈悲來昇華,要用智慧來駕馭。青少年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把感情單一化,其實除了男女之間的感情,感情還有很多出路,比方對工作有興趣,是對工作的感情;對社會有愛心,是對社會的感情;對國家奉獻,是對國家的感情;對名譽能重視,是對品德的感情;對生涯能規劃,是對前途的感情。

大家想想,你只為了得到一個,而失去其他一切,這划得來嗎?現在有許多年輕人,覺得自己功名未就,也就不忙著結婚,不忙著為自己做太多打算,反倒是積極地投入社會公益、為父母、親人服務。因為「家」是一個枷鎖,有了家就要負責任,若連自己都照顧不來,結了婚又多一個人,你能擔當起照顧的責任嗎?就是想在成家之後,再來完成自己的理想、事業,也會變得更困難。

感情是自私的,凡事只想要人家給你,卻沒有想到要給人。所以,一個人要先學會把感情用在家人、社會、國家上,先播種、先結緣、先奉獻,才能擴大自己的胸襟,進而做到「愛人無私」的精神,將私愛化為對一切眾生的關懷。

世間無常,尤其感情最為無常,你能禁得起它的變化嗎?所謂「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的說法,如同是一種迷幻藥,麻醉一時。所以,我們應該認清這個世間,了知感情是盲目的,感情是愚癡的,沒有智慧來領導就會錯誤百出;好比是一個人走路,如果不用眼睛看,可能會有跌落深坑的危險。

人都想要自由,假如能將感情淡化一點,就可以求得人生的自由自在,倘若只在二人的感情世界裡徘徊、周轉,天天過著被感情誘惑、束縛的日子,還有什麼獨立的人生可言呢?因此,每天淨化自己的身心,擴大心胸去關心更多人、更多事,生活才能過得安樂富有。

佛教也不是說不重視感情,佛教也但願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不要為了私愛忘卻了大眾,不要為了個人忘卻了家人、父母。所謂「慧劍斬情絲」,能夠把感情理清楚,不被情絲所束縛,也就是很難得了。

--------------------------------------------------------------------------------

三、由於社會型態的轉變,教育出現重科技、輕人文的現象,也使得青少年道德觀念越來越薄弱,所以建立青少年人文道德很重要。請問大師,現在的青少年應該具備哪些人文道德觀念?

答:除了金錢觀、感情觀,人文道德的觀念對青少年來說也很重要。《天下》雜誌做了一項調查──考試作弊的行為與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關係?全國超過半數的國中生認為作弊與道德沒有關係。從這項調查顯示,青少年對於人文道德觀念的認知並不健全。然而人文道德教育,不是一味由老師教導、父母要求,而是要有自知之明。現在我們提倡「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倘若大家能在身口意上多注意,如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就會增加道德。

首 有些西方國家對於建立青少年道德教育非常重視,比方在公共場所嚴禁大聲喧嘩,對師長應當尊敬,不可以惡意說謊、欺騙,倘若違犯了,就以勞動來代替處罰,到慈善機關、福利機構等地累積服務的時數,像佛光山在美國的西來寺,就經常接受犯錯的高中生到寺院裡勞動服務,並為其證明服務的成績。這是個不錯的方式,不致嚴重到體罰,卻能有效地讓青少年警覺自己犯了錯就要接受處分。

大家口口聲聲講人格、道德,究竟什麼是人格、道德呢?人格就好像是窗戶一格一格的,超出範圍就不成格了。道德也有範圍,比方能合乎佛教的「五戒十善」、儒家「四維八德」的精神就是有道德。我們常聽人家說「傳統的、古早的、過去的道德觀念……」,其實,道德沒有新、舊之分,道德是宇宙之間的正氣,充滿在宇宙之中,不因為你有錢就能有道德,不因為你有才能就是道德,即使貧窮、失業、一時的失敗,只要不失去做人的原則,對社會、他人能有貢獻,還是被認為是有道德的。

道德具有維繫國家綱紀,保護社會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有軌則的是道德,好比汽車有車道、火車有軌道、飛機有航道,一旦偏離則後果不堪設想。為人處世亦是如此,雖要圓融通達,但是更要以因果為軌則,正規正矩,才不會喪失人格道德。

有仁義的、有正義的、有忠義的,所謂「四維八德」即是道德。「仁」字由「人」和「二」組合而成,意思是心中要有別人,不能只有自己。我們要反省自己,心中有人嗎?有父母、有師長嗎?有苦難的眾生嗎?我講《金剛經》的時候,說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的母親對我說:「你可以無我相,怎麼可以說無人相呢?」當然《金剛經》的詮釋不是如此,但是母親說的也不無道理。有道德的人,凡事都是大眾第一,自己第二。

再者,能向上的是道德。有道德的人不是弱者;有道德的人,做起事來努力不懈、精益求精,不會有始無終,這種奮發飛揚的態度就是道德。

此外,能昇華的是道德。一個人光求知識的進步是不夠的,應該要求人格要能昇華,信心昇華、觀念昇華、人我昇華就是道德;比方過去做一小時的義工,現在能做二小時;過去佈施給人五塊錢,現在能給人十塊錢;過去和人見面只是點個頭,現在不但點頭還會微笑;待人好,人格提升就是道德。

同理,不道德的行為,小則影響自己處世的態度,大則侵犯別人的權益,但是人往往不容易察覺,不道德的行為如:說理而不認錯、怪人而不自責、無恥而不反省、愚昧而不自知。

常人最大的毛病莫過於不肯認錯,只管說理,譬如吩咐的事情沒有做好,推說是時間不夠;打破東西,不願承認自己的冒失,卻責怪東西沒放好。心裡頭總是別人不好、東西不好,自己才是對的。不肯認錯就不能改正,如何能夠進步呢?

所謂「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老是說別人不對的人,必定是自己本身有問題,才會引發外在的問題;如果自己做的好,人家自然會感受到你好。

《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一個人要有慚愧心、羞恥心,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不夠慈悲、不夠容忍,才能增進道德。

世間上最可怕的是愚癡、不明理,凡事不應自滿,不要自以為是,「明白自己」才有成功的希望。

一個人有錢,人家不一定認為你是好人;一個人有權勢,人家也不一定認為你是好人;反而一個人有道德,人家就會說這是好人。所以,建立道德觀很要緊,比獲得獎狀、擁有富貴更重要。青少年應該建立誠信、榮譽、和平、正派的道德觀。尤其世間以正為本,行得正、做得正,有正念,人格修養才能昇華。

青少年要建立道德觀念,樹立為人處世的君子風範;倘若一個人沒有品德,不懂得修德,不能贏得人家的信任,那麼做人就失敗了。

--------------------------------------------------------------------------------

四、有句話說:「人不輕狂,枉少年。」青少年時期,心志還不成熟,凡事容易衝動,容易受到誘惑而染上種種惡習,這都是由於沒有正確的休閑觀念所造成。請問大師,現在世界各國的假日很多,青少年應當如何善用假日時間呢?

答:目前世界各地的假日很多,尤其在台灣,不但周休二日、民俗節日、國定假日,學生還放寒暑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假期中度過的。因此,青少年如果不懂得善用假日時間,實在很可惜。

青少年階段由於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加上陞學壓力等外在因素影響,多數會情緒不穩定、容易衝動,因此,利用假日時間參與休閑活動以調劑身心更顯得重要;如果能擁有適當的休閑生活,不但能學習到與生活有關的技能和知識,還能從活動中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有利於青少年身心的健全發展。

佛教裡也很重視休閑生活,在忙碌的弘法修行之餘,除了每週有一天的放香時間,也借助每天跑香、經行、禪坐、念佛等來調節身心,甚至古時候的修行人到處行腳雲遊、旅行參訪、禮佛朝山、出坡作務,或是叢林裡時興茶道、書法、抄經、繪畫、梵唄等藝術,都是調適生活的方法。

處在媒體科技發達、網際網路興盛的時代,使用電視和網路的行為已越來越普遍。根據富邦文教基金會於去年初,針對全國國高中生進行的「媒體使用行為」調查發現,國高中生平均一天看電視的時數近達2.5小時,節目取向以偶像劇及娛樂性節目所佔比例最高。青少年時期正是人格塑造的時候,模仿力也最強,倘若自我約束力低,又不擅於選擇好的節目,惟恐在暴力、色 情、扭曲的潛移默化之下,造成身心的不健全,促使不良行為的發生。

除了電視媒體,網路的影響力也急起直上,許多人在這虛擬的世界裡找到了各種需求,但是卻也衍生出許多問題。不少人因迷戀在網路的世界裡而觸犯法網,如網路援交、性侵害、詐騙等事件的發生,甚至最近媒體報導,有個美國年輕人因為過於投入網路打殺遊戲,竟然在真實生活裡殺害了遊戲對手,實在是駭人聽聞!反思這些事件的發生,引導青少年善用假日時間,建立正當的休閑觀念,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新世代的青少年對於休閑活動,多半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比起上一代人的成長環境,他們的物質條件更為優厚,生活方式更為自由開放,因此,能參與的活動也較多元化。雖然如此,仍要慎選活動的性質,評估活動本身的價值和利益,才能增益心智、增上品德。

一個健康的休閑活動,要以不傷己、不傷人為原則。青少年時期喜歡追求新鮮刺激,好比飈車,雖然可以享受快感,卻容易造成意外事故,不但危害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所產生的噪音,也會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安寧。另外,休閑活動的選擇還要顧及金錢上的負擔,不因自己個人的喜好,而隨意浪費父母的血汗錢。

由於陞學主義掛帥,青少年平常忙於課業、上補習班,複習功課的時間有限。所謂「思所成慧」,對於課堂上老師的指導,如果沒有經過醞釀、思維,又怎能吸收成為智慧呢?所以,可以利用假日較充裕的時間來溫習功課。

除了複習功課,為能增加生活經驗的廣度和深度,青少年須做多元化的學習,除了課堂上的知識吸收,透過廣泛的活動參與,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結合也是必要的。

青少年的活動繁多,好比知識性活動,現在許多學校、機關團體舉辦遊學團,利用寒暑假,帶領年輕學子到國外作短期語文學習及生活體驗,倘若家庭經濟許可,這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增廣見聞、開拓眼界;或者參加讀書會、上圖書館閱讀,以豐富心靈的廣度。

體能性活動,如散步、慢跑、打球等,不僅可以鍛煉體魄,也能增加恆心和耐力。運動一旦成為專長,甚至還能為國爭光;最近就有一位台灣棒球選手王建民,當上美國知名職棒球隊洋基隊的先發投手,被譽為「台灣之光」。此外,或者登山、郊遊,多接觸大自然等,也能開拓心胸。

才藝性活動,如學習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能陶冶性情,穩定心志;寫作、撰述,能幫助我們釐清思緒,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又好比對電腦、烹飪有興趣的,趁著假日空檔可以再予精益求精,一旦學精了,成為技能,將來還能為社會所用。所謂「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廣為學習,提早為日後的社會需求作準備。

服務性活動,如到各個機關、團體擔任義工,能培養服務的熱誠;到醫院、育幼院、老人之家等慈善機構關懷慰問,能增加慈悲心和信心;好比漸凍人作家陳宏先生,全身失去知覺,口不能言,卻憑著雙眼寫了好幾本書。一個生病的人,依然如此精進,看在健康的人眼裡,怎麼會不激發向上的力量呢?

除了動態的活動,靜態的禪坐、靜修也有助於修身養性,集中注意力,能使頭腦更靈活,提高讀書的效率。不僅身心能得調適,更可開闊心胸,享受空無、寂靜的禪悅。

有些青少年認為放假就是自由的開始,因為平時在家裡要被父母管,在學校裡要被老師管,好不容易有了假期,終於可以獲得自由,可以不顧一切地玩樂。其實,現階段雖然自由了,但是長大以後不一定就能自由,因為所學有限,將來的成就也就有限。要想獲得成就,趁年輕的時候就要打好基礎,好比植樹種花,要將根往下紮深,一旦遭受風吹雨打才能承受得住。所以,基本的教育、基本的技能、基本的道德、基本的觀念在青少年的時候就要養成。

青少年的休閑教育是重要的,甚至比平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來得更重要。假日活動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心、增廣見聞、促進人際關係、融入大眾,也能減少犯罪;參加活動除了有學習的功能,還有擴大的功能、聯誼的功能、成就的功能。因此,青少年應當善用假日時間,會善用時間,就是會處理生命;能掌握時間,就是能擁有人生。

--------------------------------------------------------------------------------

五、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要結交好的朋友,才能互相學習、成長,如果結交到不好的朋友,可能因此誤入歧途。能請大師給予青少年結交朋友的建議嗎?

答:幼稚園時期的小孩,凡事以父母為中心,無論什麼事情,都會說「這是我爸爸說的、那是我媽媽說的」;上了小學,老師成了權威,凡事都是「老師說的」;到了初中,就是「同學說的」;高中以上,則是「我男朋友說的、我女朋友說的」,由此可見,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朋友佔有很重要的位子。尤其青少年時期結交的朋友,因為沒有利益上的往來,往往可以成為摯友,甚至維持到成年以後,反之,如果這時候結交到壞朋友,則可能後患無窮,所以選擇朋友應該謹慎小心。

選朋友在古時候也是一門學問,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為「益者三友」。要交耿直的朋友,不交花言巧語的朋友;要交能原諒人的朋友,不交惡言相向的朋友;要交正見的朋友,才能在你遇到困難時,開導你、幫助你。

《佛說孛經》中也提到「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花的朋友,在你榮華富貴的時候,把你捧得高高的,當做是一朵美麗的花朵般,插在頭頂、戴在身上,以增加他的榮耀;等到你挫折受難的時候,猶如花朵彫謝了,就被丟棄在一旁;有錢能買到如花的酒肉朋友,但是買不到患難之交。有一種朋友就像秤一樣,在你擁有權利的時候,他會向你低頭奉承;在你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就擺出一副傲慢的樣子。如山的朋友,就好比山中潛藏的各種奇花異草、飛禽鳥獸,他的德行、學問兼備,有很多內在的寶藏可以挖掘,和他在一起,能讓我們受益。如地的朋友,因為大地不嫌棄任何眾生的存在,普載著萬物,蘊藏著珍貴的資源;大地能任你走遍天下,不起厭惡之心,所以,如地的朋友能為我們擔當一切,豐富我們生命的內涵。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往來,如花如秤的朋友應當遠離。

古人擇友非常謹慎,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例如浮山法遠禪師說:「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又如東漢時期的管寧,不惜與貪圖錢財、名利的華歆「割蓆絕交」。由此可知,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有的朋友只適合當臨時的朋友,有緣的時候才相聚,平時並沒有太多的交集;倘若會經常往來的,就要交一個有品味、有正見、能正派、能合群的朋友,友誼才能持久。

有品味的朋友為人誠實、幽默、能負責、有理想、有抱負;沒有品味的朋友,言談間盡是名聞利養、吃喝玩樂,實在俗不可奈。沒有正見,就好比照相機還沒調好光圈、焦距就按下快門,照出來的相片當然會偏斜、模糊;因此,要交有正見的朋友才能引導你走向善道,倘若一天到晚都跟為非作歹的朋友相處,即使不變壞,也難保不會受到牽連。另外,要交能正派的朋友,所謂「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與正派的朋友相交,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道德。此外,要交能合群的朋友,《阿含經》裡提到「五種非人」,大家歡喜的時候他不歡喜、大家笑的時候他不笑、大家工作的時候他不工作、該吃虧的時候不肯吃虧,凡事不能隨緣,彼此相處就不能有共識。

除此,青少年交朋友應當要「以德相交」,拿出慈悲、真心、義氣來交往,在緊要關頭時才會互相扶持,患難與共。要「以誠相交」,朋友之間講究誠信,擯除利害關係,才能成為知交,好比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一生以「謙沖致和,開誠立信」做為座右銘,並實踐於企業經營,而獲得大家的尊重。另外,要「以知相交」,博學多聞的人,往往會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應多充實自己的技能、知識,好比會音樂、會繪畫、會書法、會刻印、會駕駛等。一個人懂得吸收新知,也會引來許多見多識廣的人,興趣相投,則能成為好朋友。最重要的是「以道相交」,一個有道德的人,無論遠近,人人都樂於和他親近。君子以信譽為信,朋友以道德為信;以道所交的朋友,才堪稱做道友、法侶、善知識。

而且與人交朋友,不要處處想到要別人幫忙我、有利於我,這種自私的心態,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與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樣給人快樂、給人歡喜、給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於自己,就會虧損道義。所以,「交情不求益我」。

有的人說「情人眼裡出西施」、「臭味相投」,有時還是要想想,你這個朋友真的肯為你犧牲嗎?這樣的友誼能長久嗎?尤其現在流行交網友,若不慎交到惡友,真的是「網」友,被天羅地網給網住了,所以交朋友應該要謹慎小心。

--------------------------------------------------------------------------------

六、社會發展到了飽和狀態,青少年面對未來會有惶恐,不知道自己將來還有什麼出路,請問大師,青少年應該如何作生涯規劃?

答:生命無常,稍縱即逝,因此人無論年歲多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適當的規劃人生,才能提升生命的層次。有了生涯規劃,縱使偶遇挫折也會因為有目標、有方向而不致氣餒。好比遠近馳名的杭州雷峰塔雖然倒了,相關單位也計劃在原址重建,但是大批觀光客的湧入,仍是為了參觀舊塔而來。同樣的,這對我們來說,代表的意義就是人從那裡倒下並不是嚴重的問題,重要的是,如何從倒下的地方再站起來。

每個人的生涯規劃都不同。例如孔子十五歲立志向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印度的修行人,第一個二十年是學習的人生,第二個二十年是服務的人生,第三個二十年為教學的人生,第四個二十年是雲遊的人生。而我的人生規劃是以十年為一期,分別是成長的人生、學習的人生、參學的人生、文學的人生、歷史的人生、哲學的人生、倫理的人生及佛學的人生。

所謂「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凡事有規劃就不容易走叉了路。好比耕種,不要老是奢望神明、佛祖賜予我們豐收,俗話說:「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凡事還是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因果法則是必然、絲毫不爽的。

我個人喜歡增加別人的信心,而不歡喜聽人家說泄氣的話,因為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朝著自己的目標發憤圖強。但是規劃自己的未來之前,要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智能、興趣、志向和能力,才不會因為理想太高卻達不到目的而憂悲苦惱。

有位徒眾讀書的條件並不是很具足,但卻執意要念書、求得學位,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呢?」他說:「我要繼續讀書,我要學習做法師。」我一聽,「唉!阿彌陀佛!怎麼不自知呢?」其實,他燒得一手好菜,只要願意到廚房發心服務,典座個十年,自然就能獲得大家的肯定和尊敬,但是他卻寧可舍去長處不給人用,以為只有讀書才能做法師,實在是不了解自己。雖然「天生我才必有用」,但也要用得恰當。

說到生涯規劃,頭腦好、口才好的人,可以規劃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好比作育英才、著書立說、從事學術研究等,過一個智慧教育的人生。

你說我智慧、口才都不好,只要你精神力佳,同樣可以有所貢獻,好比到養老院、育幼院、機關團體從事服務、關懷的工作,哪怕是為人家看門、掃地都行,過一個社會服務的人生。

你說我慈悲心不夠,要從事慈善的工作實在沒辦法,想要在工商界做事賺錢,那也不要緊,不過,要做就要立志做得正正當當、童叟無欺;在中國,為什麼要把農夫擺在士農工商裡的第二位,跟讀書人擺在一起呢?因為農夫多半比較老實、正派,收成多少、能賣多少都有一定的標準,沒有暴利的非分之想,但是工商界人士,往往會出現奸商、刁民、偷工減料的事情,這是不當的行為,所以要立志過正當工商的人生。

你說我對這些都沒有興趣,那也沒關係,可以選擇過一個淡泊生活的人生,好比可以有個宗教信仰,在宗教力量的驅使之下,自己能安分守己、勤勞奮發、朴素淡泊、隨遇而安,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名聞利養、虛假浮華會毀滅我們的人生,因此,做人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很要緊。

另外,生涯規劃還可以從生命四期來作規劃。少年時期,要有禮讚生命的感恩,感謝所有幫助自己成長的人;青年時期,要有自我肯定的信心,勇於表達理想和志願;壯年時期,要有活水源頭的精進,展現茁壯的生命力;老年時期,要有平靜歡喜的生涯,凡事都能隨遇而安。

青少年生涯規劃的內容可以是為學業、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總之,有了目標就不會彷徨。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光陰裡,能為人間留下貢獻、留下功績,也才能創造生命永恆的意義。

--------------------------------------------------------------------------------

七、現在青少年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如沉迷網咖、翹家、逃學、詐騙、暴力、幫派、自殘、飈車、穿舌洞、嗑藥等,能請大師為這些青少年開示嗎?

答:這許多問題怎麼開示呢?還是可以開示;開示什麼?開示佛法,因為有佛法就有辦法!

今日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造成,說實在,不是沒有原因的,正是其與大環境之間無法取得和諧關係,致使表現出與常態不同的變相行為,以滿足需求或麻醉自己。好比在工商業社會裡,父母一心一意地賺錢養家,卻忽略了對子女的關懷,兒女在缺乏關愛的環境下長大,內心孤獨寂寞,便逐漸尋求外在的支援及娛樂的刺激,或是以翹家、逃學來表現自己對家庭的不滿,如此,在不良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身心不但無法獲得健全發展,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問題青少年」,更間接地構成社會問題的發生。當然,也不只是單一原因造成這些現象,舉凡家庭暴力、交友不慎等等也都是影響青少年行為的因素。

站在佛教的立場,對於青少年偏差行為,觀念的建立,遠勝過事情發生後的輔導。比如守五戒、明是非、知人我、知罪福都是預防之道。

五戒的基本精神在於「不侵犯」,站在群我的關係上,也就是我與大眾要慈悲相處,我與金錢要能知善用,我與衣食要惜福不奢,我與社會要廣結善緣,我與身心要淨化莊嚴,我與朋友要真誠對待,我與世界要注重環保,我與自然要同體共生。因此,守五戒具有止惡行善的積極意義。

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一個人沒有因果觀念,為非作歹還以為沒人看到,其實,就如俗語所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果是宛然存在的。所以,青少年心中建立了因果觀念,自然不會胡作非為。

有的人開口閉口只會說:「我的性格、我的性情、我就是這樣!」其實,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心中除了有自己,還要有別人的存在。一味地孤芳自賞,只會孤立了自己。有的人會有一種習慣性的反叛心理,例如過去佛光山有一位職員,確實也是個人才,但是只要我跟他講話,他一開口就說:「不是、不是啦!」我說:「我是,你不是。」他又再說:「師父,不是啦!」我說:「你怎麼一直說我不是?」他說:「哎喲!對不起,我講習慣了。」又好比有的人總是說:「不是這樣、我怎麼樣、但是怎麼樣……」唉!在他而言,是在說道理,但是在別人來說卻是一種不肯認錯的行為。

另外,要能分辨什麼事情是有罪的,什麼又是福德之事。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好比最近媒體報導「毒蠻牛事件」,歹徒即使有千面人之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察還是有辦法抓到他。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失足的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後悔都來不及。

所以,佛教鼓勵青少年朋友們,要有菩薩的心、青年的力。有了菩薩的心,大願心、清淨心、慈悲心、般若心,還要有青年的力,承擔力、辨別力、自制力、帶動力。另外,年輕人在觀念上要有正見、要親近正派的善知識;在智慧上要能辨別、能明理。如此,想必就能過一個愉悅的青少年時期。

--------------------------------------------------------------------------------

八、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叛逆,一旦對事情感到不滿或遭受壓力無法突破,容易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發泄情緒。請問大師,青少年要如何適度發泄情緒,父母、師長又當如何教育學生、子女,才不會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礙?

答:有人說情緒失調等問題,是由於壓力太大所造成,其實不能把這些情況完全歸罪於壓力;我幼年在叢林出家,接受嚴苛教育,也沒有躁鬱、憂鬱症啊!就是苦不堪言,還是要委屈、忍耐。說實在,這個時代就是太自由、太開放,有了胡思亂想的空間和機會,才會造成這麼多精神疾病的問題。

打開報紙、電視,幾乎都是社會亂象的報導,沒有深度、沒有道德、沒有善美的社會,怎麼不會引發精神疾病呢?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憂鬱症人口高達百萬人,這是台灣的一個危機,過去是白色恐怖的台灣,現在恐怕是憂鬱症的台灣。不只在台灣,世界衛生組織已公佈,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三大疾病之一;社會進步,不但沒有帶來快樂,卻增加了人們精神上的壓力,令人聞之不勝唏噓。

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人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表現,倘若長期壓抑,有時會因為心理過度負擔,造成身心上的某些障礙,因此,適度的發泄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年輕氣盛,又多愁善感,一旦遭受壓力無法突破,容易以不當的方式來宣泄,因此,更加需要給予情緒上的引導。

為了避免因為情緒失控而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藉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方散步、唱歌、運動、爬山、聽音樂、學舞蹈、戲劇表演、投入工作、結交善知識、訓練各種技能、學習語言等,以沉澱紛亂的心靈。或是改變想法,正向思考,帶著積極向上的活力面對發生的困難,內在向上的能量,也能平衡不愉快的情緒。甚至培養幽默感,適時地解除緊繃的氣氛,也能舒緩壓力。

在心理調適上,青少年應該做好自己,不要常常比較、計較,老是希求自己樣樣出色、樣樣比人好的人生,一旦無法如願,內心就會感到空虛、無力。所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生活才能安然自在。

人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過度的情緒反應,卻是可以避免的。因此,面對青少年的壓力,為人父母、師長者,應該給予適當的協助,在快樂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才能有健全的身心。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更要避免消極的勸阻,改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呵罵、以關懷代替放縱、以同事代替隔閡。

青少年血氣方剛,過於責罵,會產生叛逆心理:「反正你認為我壞,我就壞到底吧!」所以,對於青少年的缺點要多包容,以鼓勵來勸勉向上。例如:「啊!你今天只挑了三擔水,這麼少,怎麼能消受啊!」這樣講話容易使人產生挫折感,換個話說:「啊!真好,今天挑三擔水,假如明天再增加一擔,那就更好了。」如此,反而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父母打小孩、老師打學生,是因為已經沒有辦法,才會出此下策,其實不打罵小孩並不表示不關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良寬禪師對翻牆夜遊的沙彌不怒不火,只是叮嚀:「夜深露重,小心著涼。」從此沙彌被受感化而不再夜遊,所以,用愛才能贏得愛。

當然,父母不能過度放縱孩子,否則會造成為所欲為的行為;但也不能過分威權,反而讓子女產生敵意,因此,青少年時期最需要的是關懷。例如世界著名的海倫凱勒,自小殘疾,曾因別人不懂自己的表達,一度情緒暴力,在老師的關懷之下,感化了他,也改變了他的一生,成為舉世聞名的偉大人物。

另外,現代教育當注重「同事攝」,老師和學生相處要能打成一片,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在同一個模式中成長,要能讓他在不同中各自發揮所長,在不同中互相包容,讓學生覺得你了解他,而不是拂逆他,讓學生覺得你很體貼、值得信任,他自然就能接受你的教導,也就能避免彼此的隔閡。

其實,佛陀教育弟子也不用打罵、責備的方法,大都是用譬喻、鼓勵的方式,讓弟子知道善美的人生,而不傷害他的尊嚴。又好比在佛教裡,每當進入寺院的大門,迎面而來的就是滿臉笑意的彌勒佛,也是以愛和歡喜來攝受人的。

總而言之,對於青少年的情緒反應,除了為人父母、師長應多予關心,青少年本身也要找出適合自己的情緒出路,以確保能盡速遠離煩惱的漩渦。

--------------------------------------------------------------------------------

九、現代青少年除了學習國語,為了配合陞學考試,還必須學習英語。當然,最重要的是現在是資訊爆炸時代,學習外語能讓人更快掌握新資訊。請問大師,學習外語的訣竅或如何才能增長國際觀?

答:為拓展國際觀,邁入全球化,語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學習語言沒有特別的訣竅,貴在勤勉,勤說、勤聽、勤讀、勤於創造講說的環境,並與日常生活做結合,才能提升學習的速度與效果。

除此,學習語言要經常溫習、不斷醞釀,倘若一味地強記,不能製造複習的機會,將隨著時間的日久而生澀。學習語文不是強記就行,強記不會記得很久,而是要用心,所謂「讀書四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常聽人家說:「我已經三年、五年不講某某語言,忘記了!」這是功夫紮得不夠深。學習語言要每天持續,但也不要求多,好比吃飯,三天的飯不能一天把它吃完,每天學一點,久了自然就有成長。

說到國際觀,先從國際禮儀說起。在物質文明、經濟成長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凡事要講究禮儀,才能維持彼此間的和諧,倘若老是失禮,開會遲到、會議中閑話、不守秩序,國際形象也會因此大打折扣。但是禮儀並不是到了需要的時候才學的,平時就應該養成習慣,好比手機禮儀、餐桌禮儀、航空禮儀、社交禮儀等都要留意。

學習國際禮儀,要先革除自己的陋習。青少年時期是塊璞玉,是最佳的雕琢時期,言行舉止要學習寧靜安詳、雍容華貴、端莊大方,展現態度的穩重。如何拿筷子、執刀叉比較容易,但是講話聲音要小、舉止行為要得體卻不容易,所以平時就要培養,否則一旦成為習慣,就很難調整了。

我常說這是一個有聲音、有動作、有色彩的時代,但是聲音、動作、色彩也要恰如其分,才能為人所欣賞。好比佛光山初創之時,殿堂的柱子全部都漆成大紅色,為什麼?因為當時佛教給人瞧不起,認為佛教是青燈古佛、暗淡無光的宗教,所以當時就用華麗的顏色來展現蓬勃的朝氣,但是現在社會進步,大家對佛教苦苦惱惱的印像已經改變,所以我們也把柱子的顏色統統都改成咖啡色,這都是因應時勢而有的階段性發展狀況。因此,青少年也要懂得觀察時代的發展和國際的變化,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國際觀不是常到國外走走,或是對各國有粗淺的認識就是國際觀,真正的國際觀是對整個世界的脈動、趨勢及各國文化等有充分的認知。而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好比漢、唐時期,因為外交能走出去,所以締造了歷史盛世;而清朝末年,則因為封閉自大,將國家帶向被列強欺侮的悲傷之地。

增進國際觀更重要的是思想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讓思緒海闊天空,才能心包太虛;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容納的世界就有多大。

現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國際教育,好比美國將國際教育列入教育優先政策、日本在中小學課程添加國際理解教育、英國推動中小學與跨洲學校交流等等,無非都是為擴展年輕學子的國際觀。

青少年時期若能養成對國際的關心,不僅打開視野,更能遠離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思想,對於心胸的開闊、人際的關係也將更有助益。

--------------------------------------------------------------------------------

十、現代的青少年多半生活條件都很好,不愁吃不愁穿,要什麼有什麼,卻也造成以個人享樂為追求目標。請示大師,青少年如何學會關心別人?

答:人活在世間上,不能一味地只想到個人的利益,因為人的生存,是靠著家庭、學校、社會,乃至全世界的人類、士農工商各階層賜予的資源和關注,甚至是大地的普載、上天的護覆,山川、海洋、空氣、日月的滋養才得以存在。既然人生是在這麼多善因善緣的成就之下而存在,不也應該主動回饋、主動關懷別人嗎?

綜觀新聞報導,其中不乏青少年打架滋事、結黨尋仇的社會事件,那都是由於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生命而引起的。新時代的青少年,由於生活環境優厚,不少人傾向於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以個人的需求滿足為追求目標,絲毫不懂得尊重別人、幫助別人。不懂得關心別人的青少年,即使將來功成名就,也會顯出自私、自我的一面。所以,學會關心別人,是青少年學習上的一大課題。應當如何引導他們用一顆善美的心,關懷週遭的一切呢?

其實,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關心別人的潛力,例如父母生病了,他們會表現出關心和同情,試圖解決問題;報紙曾經刊載,英國一位父親糖尿病發作昏倒,年僅二歲的女兒從廚房裡拿出一袋糖,一匙一匙餵食,因而救活了他。除此,對於受傷的動物,小孩子也會積極展現幫助的行動。及至長大,因為受環境、教育方式等影響,才造成少部分青少年的冷漠無情。其實,青少年時期擁有無限的熱情,只要再給予為人處世的正確引導,培養悲天憫人的心,他們也能以實際的行動幫助別人,以寬大的胸懷體諒別人,以坦蕩的胸襟尊重別人。

要讓青少年學會關心別人,首先必須讓他懂得關心自己,好比學習規劃自己的生活、愛惜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前途、加強自己的學業、注重儀容整潔、禮貌周到等等。倘若連關心自己都不會,哪裡談得上關心別人呢?

《詩經》上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復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青少年除了關心自己,也要進一步學習關心家庭,體諒父母的辛勞,協助父母打掃環境、揀菜、洗碗、接待客人等等。家庭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關心慣了,自然就會關心別人。

此外,青少年時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藉由每天對不同的人表示關心,好比路上遇到的、車上看到的人;讚美這個人怎麼好、那個人怎麼好,也會養成關心別人的習慣;內心所想的都是好人好事,人生也就過得積極樂觀。

父母的言行也能影響孩子的行為,好比父母樂於助人,間接地就在家庭裡製造關心他人的氣氛,相對地,小孩子有了關心別人的環境和機會,也就能發揮關心他人的潛力。還有另一個途徑,就是身為家長者要盡力組織孩子投入到社區的志願活動中,讓他們找到幫助他人的地方。

青少年時期,凡事都要建立目標,沒有目標,就像徘徊在十字路口,無所適從。造福人群也是一個目標,目前許多國家正在流行一種以幫助別人來度過假期的休閑方式,好比到窮鄉僻壤的地區教授英文、救濟貧苦,到許多病殘、弱勢的機關團體當義工等等。倘若你心心念念都想要創造社會的美好,心心念念都想幫助別人遠離苦難,不但會增加自己的慈悲心,增加自己的動力,也會升起救苦救難的菩薩行為。

也有許多青少年,自小就積極關懷別人。例如「國際兒童解放組織」總裁魁格·柯柏格(Craig Kielburger),十二歲的時候便發起成立「解放兒童基金會」,為整救世界受難兒童而努力,成為舉世所尊敬的青少年;台灣斗六國中的沉芯菱,以廿六張電腦證照的實力,為農民架設銷售網站,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不但拓展了農產品市場,也嘉惠了農村社會,相信這種善行也能成就她未來在社會的地位。青少年時期就想未來、想服務,長大以後必然也是心心念念關懷別人,又怎能不像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一樣,為人所尊敬呢?日後的前途當然也將是不可限量。

付出關懷,能讓事業、學業受挫、心靈受傷的人,有了重新面對人生的力量,甚至愛的力量還可以讓植物人甦醒。而且關心別人不僅為自己帶來歡喜,也能讓自私的人變得慷慨,讓怯弱的人變得勇敢,讓怠惰的人變得勤奮,讓刻薄的人轉為寬容。關心的力量擴而大之,那麼世界和平的一天也就指日可待了。

--------------------------------------------------------------------------------

十一、面對陞學壓力提高,許多青少年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考上理想學校,所以走上自暴自棄一途。請大師開示,青少年應該如何建立立足社會的自信?

答:每個人都有壓力,好比幼兒缺乏父母呵護,會哭鬧不停;為人父母者面對家庭所需,會有經濟上的壓力;老年人面對老病,會有死亡的恐懼。青少年時期由於身心變化大,對於所面臨的壓力,諸如家庭貧窮的壓力、師長管教的壓力、同儕之間排擠的壓力、學習能力不夠的壓力、身體缺陷的壓力、課業繁重的壓力等,若無法承受或化解,可能造成各種問題行為的產生。因此,青少年必須增強承受壓力、化解壓力的能力,方能有健全的人格特質。

說到壓力,適度的壓力是需要的,好比打籃球,如果沒有施予壓力,怎麼彈得起來?船隻航行時,如果沒有水的阻力,怎能乘風破浪?植物種在小盆子裡,空間小發育不能健全,若是種在庭園裡,枝葉就有廣大的空間可以伸展,一定能長得肥碩。

一個青少年有沒有前途,決定於對自己的信心,陞學、考試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課業好不一定代表未來就能成功,成績差也不一定永遠就會失敗。課業比不上人沒關係,表示還有努力的空間,人家花一個小時用功,我花二個小時努力,一樣可以彌補不足,就像龜兔賽跑,精進不懈又何愁不成呢?

就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雖然被譏為南方獦獠,卻在二十四歲就證悟了佛道;萊特兄弟沒有上過大學,卻利用在生活中體會的航空知識,發明瞭飛機;愛迪生小時候曾被老師視為低能兒,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自學之下,日後卻成為舉世公認的「發明大王」;愛因斯坦小時候,數學成績也很低落,但是當他提出「相對論」的發現後,全世界都推崇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二○○二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小時候成績慘不忍睹,得獎的時候,他說:「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所以,體悟智慧才是人生重要的力量。

網路上流傳一篇文章,內容提到:「何謂天才?放對地方的就是天才。反過來說,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錯地方的人才……例如:有些科學家連音階都抓不準;有些畫家連一封信都寫不好,可是他們把自己放對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有首偈語說:「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餘。」一個人大可不必和別人比較、計較,人比人氣死人,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不只是讀書才能有成就,還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培養多方的興趣、發揮專長,才能肯定自我的價值。學問不比人,可以做好事;做事不比人,可以有道德。書讀的不好無妨,會畫畫也能受讚賞;繪畫不好,會音樂也會受到肯定;音樂天分不夠,會體育也能獲得榮耀;體能不好,願意服務大眾,也會受到尊敬。只要埋頭苦幹,不懈怠、不自餒、不自暴、不自棄,經得起時間的磨煉,一定能成功。

--------------------------------------------------------------------------------

十二、人生在世要建立自己對人生的看法,例如文學家有文學家的看法、哲學家有哲學家的看法、科學家有科學家的看法、歷史學家有歷史學家的看法。請問大師,青少年在人生的際遇裡,應該要建立什麼樣的人生觀?

答:每個人面對生活的態度都不一樣,對生命的意義詮釋也不同,甚至追求的理想也不盡相同;即便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才能擁有健全的人生。

由於社會變遷、物慾橫流,新世代的年輕人常處於虛擬的生活中,凡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對於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沒能真正了解。尤其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功利主義社會中,青少年面對未來感到心靈空虛,甚者尋求刺激,以麻醉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青少年更應該建立健全的人生觀,運用有限的生命,做有意義的事,豐富生命的內涵,才能讓年輕的生命發光發熱。

正確人生觀有利於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信念,有了遠大的理想,青少年就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從而有樂觀的人生。青少年應該建立的人生觀有很多,例如:

第一、正向思考的人生觀:人往往因為遇到困難而陷入膠著的情緒裡,有時不妨學習換個角度思考,也許會出現轉圜的餘地。其實,只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便能尋求轉機。例如下雨了,不能外出旅行,如果轉個念頭,下雨天正是讀書天,心也就不為天氣差所苦了。況且好事不一定全好,壞事也不一定全壞;佛教講「無常」,凡事可以變好,也可以變壞。悲觀的人為自己只剩下百萬元而擔憂,樂觀的人卻永遠為自己還剩下一萬元而慶幸。海倫凱勒說:「面對陽光,你就看不到陰影。」所以,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只要積極奮鬥,凡事往好處想,自然能夠轉苦為樂。

第二、逆境自強的人生觀:逆境,是磨煉意志的大冶洪爐;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例如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雖然罹患耳疾,卻創作了無數首響喻世界的名曲;瑞典單腳無臂女歌手蓮那瑪麗亞(Lena Maria Klingvall),不但是知名演唱家,十八歲時更擁奪世界冠軍杯游泳比賽金牌;由中國大陸殘疾人士擔綱演出的「千手觀音」,精湛的表演,獲得國際矚目。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沒有人能夠掌控,只要發憤圖強,就能為自己創造出一片天地。

第三、樂於服務的人生觀:各行各業都講究服務,舉凡商品服務、電話服務、導覽服務、顧客服務等。有「日本經營之神」稱譽的松下幸之助,起初是在腳踏車行做學徒,經常被來修車的客人喚去買香煙,而佛陀時代駝標比丘長年為人提燈籠照路,迎送掛單的人,他們都是因為樂於服務,所以能受人尊重。因此,青少年時期要培養服務的人生觀,從做中學習,不但能創造深刻的學習經驗,還能建立自信、增進友誼;從服務中領會奉獻的歡喜,從服務中獲得心智的成長。

第四、擔當負責的人生觀:所謂「大丈夫一身做事一身當。」想要獲得朋友的信賴,要給人能擔當負責的信任感;希望人生過得踏實,就要養成自己擔當負責的態度。做事勇於擔當負責,凡事不推諉、不輕易拒絕,就能廣結善緣。即使是苦的、難的,也要勇於擔當,敢於負責。「發心」是一種擔當負責的態度,心如田、心如礦,藏有很多的寶藏,要將此潛能開發出來,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青少年時期懂得對自己負責,日後才能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負責。

什麼力量最大?心的力量最大。人的意志力往往可以決定一生的前途,所以青少年時期就要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有了健全的人生觀,不但關乎自己一生的幸福,對家庭、社會、國家也會造成極大影響。有健全的個人,才有健全的家庭;有健全的家庭,也才有健全的國家社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好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子女

恭敬父母,盡心孝養 養兒方知父母恩,為人父母者,更能...

任性嬌養孩子,則與殺其身過無量倍多

來書所說,皆從自己身心習氣上究竟,不勝欣慰。然在凡...

父母的教訓和責罰

居則致其敬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做子女的人,無...

【圖】孫母林夫人事實發隱

林夫人是孫慶澤的母親,宿世即種植德行,天性貞淑賢惠...

人格的熏陶

佛陀出去托缽,路過皇宮的樓閣,看到難陀和愛妃正在享...

讓青少年超越煩惱

青少年朋友們,經常聽到你們吶喊著:一大堆的煩心事,...

星雲大師《自我教育》

吾人生而為可貴的人,不要永遠做人的兒女,不要永遠做...

星雲大師《青年的毛病》

我們時下的佛教青年是否也有毛病?今天就和大家談一談...

【大藏經】【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讀書有「五到」

人生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閱讀,不斷地增加自我的能量...

持戒與犯戒

戒,梵語「尸羅」,《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尸羅,此...

參禪,究竟是坐還是臥

參禪,究竟是坐呢?還是臥呢?還是站呢?六祖大師說,...

【推薦】星雲大師《現代青年應有的人生觀》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我所要講的是現代青年應...

一毛不拔

慘淡陰冷的閻羅殿裡,閻羅王寒著一張紫絳色的黑臉,坐...

六十多歲的人該如何修行

問: 我出家十幾年,原先是專修淨土。但現在又雜修,也...

為什麼癌症很少光顧素食者

2006年11月召開的中國腫瘤學術大會上有專家指出,中國...

什麼是念佛人的都攝六根

為什麼念佛人要都攝六根呢?都攝六根不是都攝那個第一...

光大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

六祖惠能,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明朝奇書《菜根譚》誕生於明朝萬曆年間,此書將儒家的...

到紫雲山訪夢參老和尚

今年二月,無意間讀到一則夢參老和尚到台灣弘法的消息...

慧律法師《往生是現在的事》

往生就是現在的事情,就是當下轉念頭的功夫,絕對不是...

居士團體男女共住不合適

現有不少居士團體,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修行,以求依眾靠...

願生淨土者,必須要發菩提心

剛才所講的引導力,這個是從聖道的角度來講的。我們再...

寧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

《六度集經》原文 昔者菩薩時為凡夫。博學佛經,深解罪...

堅定的信念值得終身攜帶

古時候,有一個農夫要到另外一個村莊辦事,可是當時交...

【佛教詞典】元品無明

(術語)又名根本無明,無始無明。迷於中道實相之理者...

【佛教詞典】旃陀羅笈多一世

梵名 Candragupta I。西元四世紀笈多王朝(笈多,梵名...

【視頻】慧律法師《兩隻騾子的譬喻故事》

慧律法師《兩隻騾子的譬喻故事》

【視頻】淨界法師《寶光比丘尼的故事》

淨界法師《寶光比丘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