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兄弟,明算帳!」人,總有計較的心理;尤其「你多我少,我多你少」,彼此相持不下,造成了人與人之間多少的糾紛。
你看,兄弟反目,朋友絕交,不都是因為計較多少嗎?一般人認為,分得少是吃虧,分得多是佔便宜。
其實,多少不是在於物質的數量,而是在於本身的心量和道德。晚娘怕自己的親生兒子負重,叫他挑擔稻草;對於前妻所生的兒子,則叫他挑擔磚塊。一陣大風吹稻草被吹得無蹤無影,而磚塊絲毫不少,誠所謂「人算不如天算」。
話說有一戶人家,父親逝世時,留下了十七頭牛,遺囑上寫明,三個兄弟分家,其分配的方式是大兒子得二分之一,二兒子得三分之一,小兒子得九分之一。十七頭牛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或九分之一皆非整數,令三個兒子非常的苦惱,甚至發生口角,天天吵架都不能解決問題。鄰居有一位長者,每天看這三個兒子吵鬧不休,就自動將自己僅有的一頭牛送給他們,告訴他們說:「這一頭牛送給你們,你們就好分家了,免得你們為了多少而計較爭吵。」十七頭牛加上長者的一頭,共十八條牛,大兒子應分得的是二分之一,得九條牛;二兒子應分得三分之一,是六條牛;小兒子應得的九分之一,是二條牛。三兄弟所分得的是九條、六條、二條,正好是父親給他們的十七條牛,一頭也不多,一頭也不少。但是剩下了隔壁長者的那一條牛,於是三兄弟又把這條牛還給長者。長者絲毫沒有損失,反而替三兄弟解決了問題。
自古以來,凡是有德之家,兄弟分家都是互相謙讓;凡是無德之家,往往為了爭奪財產而兄弟鬩牆,骨肉相殘。其實,自己所分得的為數是多是少,分得多的人,也不見得成功,分得少的人,也不一定會失敗。所謂成敗,在「多少」之外,必然另有原因。
所以,多少不是在數量上能絕對計算得清楚的,要用道德、心量和人情義理,從不比較、不計較裡面,才能圓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