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一法師禪七開示

聖一法師  2010/07/15  大字體  護眼色

十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未成佛時,稱為悉達多太子,出了家後,先後跟兩位仙人學非非想定及無所有定,知非即舍,舍了之後,又跟外道學苦行、日食一麻一麥,六年後還未悟道,知非即舍。太子那時年三十歲,跑到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若不悟道,誓不起此座。便在金剛座上結跏跌坐,如是一日到七日,第七日天快亮時,東方有一顆明星,太子一望便悟道,所謂夜睹明星,成等正覺,悟了之後便見道,什麼是道?佛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自證,若除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現前,與佛無異無別。’

太子成佛後,先說阿含經、方等經、般若經,最後說法華涅槃經,度無量眾生悟道,是屬於‘教’,即教人之意,最後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屬於‘宗’,不名為教。我們今天參禪是屬於宗,不屬於教,教與宗有些不同,什麼叫做教呢?教是對機說法,你有什麼毛病便下什麼藥,眾生有種種病,如來有種種藥,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病,故如來說八萬四千法,所以有三藏十二部,這是屬於教:宗則不同,宗就是明心見性,要明白這個心,見到佛性,這樣便成佛,不需要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叫八萬四千波羅蜜法門,屬於教,宗只有一個,萬變不離宗,能明心見性就是,所以宗很簡單,但簡單或不簡單都是對待妄想,所以在宗門下教人看話頭,話頭一看下去便有功用,這個功用就是離了妄想,故看話頭第一個條件是離妄想,離貪鎮癡種種的妄想,看話頭的時候,又能離種種執著,所謂執著者就是我執、法執及空執,話頭都能空去三種執:看話頭時沒有我執,有我執,話頭便看不到,第二無法執,不許你執一法,一執話頭也看不到,第三亦不許你有空執,若落了空執,話頭也看不到,故話頭能破執著。話頭又能離妄想:打妄想便不見了這句話,不見了頭,打妄想‘頭’就不能見,見到了頭便是無妄想,頭者就是妄想之頭,妄想之頭是無妄想,看這個頭的時候,一切妄想便息滅,妄想教我們作業,所謂貪鎮癡,諂曲嫉忌,人我是非,這些全都是妄想。

為什麼會有妄想呢?人人有八個識: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識:第六意識就是種種妄想,所以金剛經云:‘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人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妄想,是第六意識,人人都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最歡喜打妄想,日間為想,夜間為夢,見色生心便取舍憎愛打種種的妄想,由妄想而作業。

執著不是第六意識,是第七識。恆審思量我相隨,就是執著,執著有我、執著法、執著空,便稱為我執、法執、空執。金剛經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第七識執著。若除妄想,第六識便轉識成智,稱為妙觀察智,若果用功能把執著破除,第七識便轉過來,稱為平等性智,所謂‘五八六七果因轉’,五識及八識成佛時轉,六識的妄想,七識的執著,是修因時轉,所以看話頭有兩種作用:第一息滅妄想,第二破除執著,破除了我執及法執便是‘頓忘人法解真

空’,那時便見性,見性便平等,所以破執稱為平等性智:若無妄想,妄想度盡,便能知一切法,觀一切機,故稱妙觀察智。

看話頭時,向一念未生以前看一切話之頭,看一切念之頭,看一切法之頭,全副精神看下去,照顧話頭,妄想便遠離,執亦遠離,妄想執著遠離,第六七識便轉過來,那時便是如來一切智、一切種智、無師智、自然智,自然現前,便見到如來智慧德相,見到如來智慧德相俗稱明心見性,與佛相齊,故禪宗看話頭的法門是無上之法,是以今日臘月八日是釋迦牟尼佛悟道之日,因此今日起七打禪七,釋迦牟尼佛七日便悟道,我們若能跟佛而學,勇猛精進,一心不亂,萬緣放下,七日亦可以悟道啊!

十二月初十

各位善知識,佛法千生難遇,祖道萬劫難逢,在這個娑婆國土之人,出無佛世名為佛,出有佛世名為祖,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已成了佛,釋迦佛以前迦葉佛已滅度,將來有彌勒佛出世,釋迦牟尼佛修行時無佛,故出無佛世名為佛,釋迦佛修行,歷代祖師亦修行,歷代祖師修行亦悟道,但歷代祖師悟道時出有佛世,釋迦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萬年:雖然修行悟道,出有佛世名為祖,祖與佛沒有什麼差別,佛則因圓果滿,修因已圓,證果亦滿名為佛,祖師修因已圓,因即明心見性已圓,但果未滿-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授記作佛等未滿,所以名之為祖。

我們今天的確萬幸,能夠遇到這個成佛之法,亦能遇到佛祖之道,佛祖之道是佛因,成佛之法是佛果,佛果是佛:佛因是祖,所以我們很有福氣,所謂佛法千生難遇,祖道萬劫難逢,雖然是逢到,不能入寶山空手而回,既入寶山,空手而回等於零,人到寶山一定要取寶,我們入什麼寶山呢?入佛法之寶,祖道之寶,我們要取,取即修也,說食不飽,聞法不修等於零,修行如何修呢,每一個眾生的組織,簡單的來說是色心和合,色是四大之色,心是我們靈覺之心,和合而成,或謂由五陰:色、受、想、行、識和合而成,詳細而說是由八個識而成,人人都有眼識,能夠見色,有耳識,能夠聞音聲,有鼻識,能辯香,有舌識,能嘗味,有身識,能覺觸,有意識,能分別是非好歹,又有第七識,念念執著,俗稱傳送識,我們所作一切善惡業等均由它送入第八阿賴耶識,又名藏識,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多得很,不單是今世的種子,無始劫以來所有善惡種子均由第八阿賴耶識藏起來,不單是生死的種子,六道輪迴的種子,又有聲聞緣覺,佛菩薩的種子亦在其中。各位,你們誦妙法蓮華經,那你想不成佛也不可能:‘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若聞如是法,皆已成佛道。’所以誦了妙法蓮華經,就在八識田中有成佛之種子,勤力的則快成,懈怠的則慢慢才成,我們今天跑到禮堂來坐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靜到極則明心見性,你已下了祖師的種子,你若想來世不作祖師也不可能,因八識田中有了祖師的種子,第八識是播藏,一切有漏及無漏的種子、世間及出世間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裡,你看我們初念大悲咒,念熟了,便是藏在阿賴耶識裡,以後日日都識念,譬喻有些人背楞嚴咒,背熟了,不是藏在腦內,是藏在阿賴耶識裡,阿賴耶識有楞嚴咒的種子,就能把咒一字不漏的念出來,我們今天修行以何為本錢?就是以這八個識為本錢,眼見色亦可以用功,耳聞聲亦可以用功,第六識分別思量亦可以用功,第七識更好,恆審思量,第六識思量有間斷,第七識思量則無有間斷,思量到悟道為止,第七識古人稱為‘志’,有志事竟成,這是第七識,不是第六識,第六識很脆弱,第七識則可以令你所作事辦。

各位,我們參禪亦復如是,八個識用那一個識去參呢,就是用第七識去參,恆審思量,古人說:念茲在茲,綿綿密密,相續無間。普賢行願品裡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就是第七識,所以六祖菩薩在壇經中說得很清楚:‘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智即分別智,在大乘佛法不是靠一個講字,一定要修,所以莫執生死智;生,我亦知道,死,我亦知道,善惡我也知道,君子小人我也知道,這個是生死智,是第六識,分別好丑富貴,亦是第六識生死智。‘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這個意就是第七識,什麼是意呢?我們吃飯時,見到沙粒便會揀掉去,飯粒便吞下肚去,見到合自己胃口的飯菜便夾來吃,不合自己脾胃的便不要,修行亦復如是,要找出自己的意,用這個意去修行,什麼是意,現在舉一個譬喻:若有人問你,‘有意無意?’‘有意!’這話怎說?在你未出聲答以前已經有了這個意,有意無意是意中的事,不是口中說的:又如有人問你有意朝普陀山否,你說有意,縱使你從未表明想去朝普陀山,但當人家一問你有意否,你即答有意,有意是未講話以前那個心,這個就是意,默然允可也,人家問你喜歡否,你點頭,這個也是意,未講話以前那個心就是意,未開口以前那個心也是意,這個意是很長久的,‘有意久矣’。意不是現在的,若人有意朝普陀山,可能十年前已有這個意在,十年後這個意還未間斷,若人明白這個意,就懂得用功,若想學祖師的道,想明心,就不要用分別心去分別種種的名相,這是生死智,未分別以前那個心名之為意,參禪全憑用意去參,不是用念佛是誰,這個是生死智,要用無分別心去用功,不念而念,不是有念而念,不念而念,打成一片,念念如是,念念都是這句——誰?不是文字上誰,是意識的誰,誰?誰?在心內繼續無間斷的打成一片,這就是努力須用意。

這個意字最難講,中庸有幾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和之道就是中庸,喜怒哀樂就是第六意識,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未發以前是什麼?未發以前,不是第六識,是第七識,今日用這個功,不是喜怒哀樂已發那個功,是喜怒哀樂未發以前的中和之道,中即不偏,和即和平,中和就是打成一片的氣份,保持這個氣份,不要那個喜怒哀樂,若用第七識修行,便很容易打成一片,前念後念,念念一如,前念是淨,後念是淨,念念是淨,淨便打成一片,以第七識用功,古德稱之為疑情,亦即是打成一片,第六識不會打成一片,第六識生生滅滅,妄想彼起此生,那裡可以打成一片,如大海波濤,千濤萬浪,這就是第六識的境界,第七識如水平如鏡。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疑情,只知道參禪要起疑情,起疑情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後就沒有第六意識,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沒有第六意識,就沒有時間性,打成一片是一個氣份,只有自己才知道,不單參禪可以打成一片,持戒方可以打成一片,持戒之人,戒律現前,如影隨形,行住坐臥,出入往還,舉止威儀好得很,因有戒與其打成一片,定也可以打成一片,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不單定可以打成一片,慈悲心也可以打成一片,若慈悲心打成一片,這人慈祥和氣,所以用功打成一片後,行與坐無有差別,行如是,坐如是,寤寐一如,欲想打成一片,一定要用第七識,不可以用第六分別意識,以第六意識用功,話頭很粗,念佛是誰?好像有,頃間便不見了。用功而話頭不見了,便會生煩惱,還是舍離第六識,用第七識好了。

以第七識用功,提又不是提,很微細,但要留意那個‘看’字,念誰則看誰,念無則看無,無字不會生滅,念念無,無生滅心便現前:前念心是無,後一念心是無,念念無,‘無’心相續,便打成一片,‘誰’字亦復如是,第一念是誰,第二念是誰,念念是誰,誰字無相,誰字無生滅,便打成一片,所以虛雲老和尚說法,的確妙不可言,他老人家‘看’話頭,用個‘看’字,他老人家提醒我們-看!我在南華寺聽老和尚講開示云:‘初發心的多提,老參師傅多看。’這個看字,就是萬法一如,若人跑到山頂看香港,香港亂七八糟,但於你眼無礙,萬物一如嘛,所以用功,欲想功用成片,用第七識,下手用功,用看字,一看便看下去,看到無我無人,無生無減,無此無彼,好好用功啊!

十二月十二日

各位善知識,十力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十方即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薄伽梵是焚語,是佛的特別名稱,十方薄伽梵即十方佛,十方佛成佛時都是一樣,沒有兩條路,名一路涅槃門,涅槃是焚語,我們人人違背涅槃,所以有生死,焚語涅槃,此云不生不滅,一切法從來不生,有無明才生,一切法從來不滅,有無明則見滅,違背涅槃,故有生死,釋迦佛想人人證大般涅槃,最後才講涅槃經,證大般涅槃便有涅槃之樂,涅槃有四德:常、樂、我、淨,入了涅槃便常住世間,不會有生滅,不像我們現在朝生暮死,生老病死就是違背涅槃,涅槃是常住。常淨、涅槃是清淨,不會有染污,現在做人很苦,週身染污,口水鼻涕,大小便利,又有汗垢,不得清淨,死時更不清淨:生蟲,發臭,入涅槃門永遠得清淨,此謂清淨之樂。我,什麼是我,我們現在沒有我,我想肥不能令肥,我想瘦不能令瘦,肥與瘦自己不得作主,皆由沒有我,若肥有我可令我肥,瘦有我可令我瘦,好像手臂一伸一屈皆由自己作主,一切肥瘦、高矮、貧富、苦樂、為男為女,通通沒有一個我,我是以自在為義,未能得大自在故沒有我,惟涅槃有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看釋迦佛度眾生多自在,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可以一身現百億釋迦,一即是多,一多自在,此名為我:還有樂,世間的樂,靠不

住,今晚樂,明天便消失,今朝樂,晚上亦消失,飲酒樂,過了三寸喉頭便沒有樂,見面是樂,離別便苦,所謂花無常好,月無常圓,青春不常駐,轉眼間使成老態龍鐘,不要說人家不欣賞你,就是自己也討厭自已,違背了涅槃,便沒有常淨我樂,釋迦佛及歷代祖師均入涅槃門。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此兩句來自楞嚴經,既然十方諸佛一路涅槃門,現在我們換一個名稱;十方眾生一路涅槃門,我們是眾生,也可以入涅槃門,如何入呢?涅槃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個什麼東西,就是我們的心,心是非圓非方,非長非短,非青黃赤白,非過去未來,非外亦非內,此心赤灑灑,淨裸裸,無形無相而能現一切相,無法而成就一切法,所以我們的心就是涅槃,故我們要看心,離心無佛,即心是佛,但心有兩條門,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既然一切惟心所造,動靜都是惟心造,動也是心,假若我們看動的心,便是陀羅尼,有些人念大悲咒,念到成熟,念到圓滿,念到相應,便得大悲陀羅尼,這是屬於心的動相,楞嚴咒的陀羅尼、往生咒的陀羅尼、六字真言等,這些都是心的動相,若能看心的動相而得陀羅尼,便能明白自己的心;心的靜相就是寂滅相,所謂坐寂滅道場,成等正覺,若問佛是在什麼地方成佛,就是在寂滅道場成等正覺,寂滅者是心的形狀,是心的靜相,所以歷代祖師觀到心的寂滅相便開悟,開悟後繼續用功,觀到圓滿便悟道,名之為祖,名之為佛,祖即是心,是自己的寂滅心,寂滅心人人均有,什麼是寂滅心呢,你行路時,這個心沒有行,食飯時這個心不食,講話時這個心不出聲,聽的時候這個心不聽,人有生老病死,此心無生老病死,人有人我是非,此心無人我是非,有古今現在,此心無古今現在,這便是心的寂滅相,若能觀到,便入涅槃門,現在我們是用靜功,打靜七,不是打動七,靜七就是觀心寂滅的靜相,心的靜相就是禪,禪即是靜也。

無著禪師又稱文喜禪師,是南方人,跑到北方五台山參文殊菩薩,他在金剛崛遇到文殊菩薩,文殊問他從何方來,他說從南方來,文殊說:‘你從南方,可有帶來好的念佛珠?’文喜便從身上拿出念佛珠,文殊曰:‘這不是你的。’‘這是我的!’‘若是你的,焉能從南方來,若是你的,亦可以從上方成下方來,不可以單從南方來。’文喜無言。文殊又問:‘南方佛法如何?’‘南方佛法,出家的多,持戒的少。’‘南方一個叢林住多小出家人?’‘五百或二百。’文喜反問曰:‘北方佛法又如何?’‘北方佛法,龍蛇混雜,凡聖交參。’‘北方有多小出家人?’‘前三三,後三三。’文喜不領會文殊說法的要旨,臨別時,文喜問:‘末法眾生,業障深重,善根微薄,以什麼法門能得見心性?’文殊說偈曰:‘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你看,一念靜心見到心的靜相,見到心的清淨相,離心無佛,即心即佛,便成正覺,所以一念靜心成正覺。那又要靜到如何境界呢?‘若人靜坐一須臾’,現在大家在紀念堂靜坐,雙跏趺或單跏趺,心內調氣,氣和心則平,觀心的平相,清淨相,無妄想,無煩惱,不昏沉,是心的靜相,若能觀到心的靜相,一個妄想也無,但不是昏沉,便是心的知相,如其本相,心本來的相名如其本相,見到心的如相,心的靜相時,靜相就是佛,所以一念靜心成正覺,那麼這個功不是很簡單嗎?縱然簡單,但是一須臾是不容易,什麼是一須臾,一日之中有三十個須臾,一須臾有四十八分鐘,故靜坐多是四十五分鐘,若靜坐四十五分鐘無妄想,無昏沉,不掉舉,那麼心的平相便現出來,見到心的靜相,心就是佛,故謂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這是無為的功,無為是無起滅,假若你起恆河沙的七寶塔,這是有為法,不得長久,寶塔畢竟化為塵,所起這些寶塔是有為法,有生有滅,經過恆河沙劫,這些寶塔便化為塵,一念靜心則無古無今,無此無彼,立地成佛,所以勝造恆沙七寶塔。

人人都有心,若能全副精神去觀,初初觀的時候是觀不到,那就向觀不到的地方繼續觀落去,慢慢的,清淨心觀不到,妄想心卻觀了出來,你不要理它,放下,只要不相續便可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想心一起,只要不相續便會滅,若繼續打妄想,妄想不會滅,打得久便會隨妄想去作業,那麼生死便無有了期,所以妄想來由它來,好此別人罵我一聲,我不回罵他,對方便不會再罵,好像燃著了的人,若不加油,火便自滅,故看心時妄想來不用怕,只要有方便,不相續,如相續心不斷,便有過失,若相續心斷,便沒有過,所以妄想來不用怕,但妄想去了,昏沉又來,加發夢、睡眠、打呼,這都是昏沉,昏沉來時,糊里糊塗,如空中有云霧一樣,見不到月亮,是故昏沉屬於無明,妄想屬於掉舉,這兩樣都是魔,妄想令我們做生死的業,昏沉亦令我們作生死業,作螺螄蚌殼類,螺螄昏沉最大,不睡則已,一睡一千年,一萬年,故海底的螺蚌撈土來全身都是青苔。看心時不要打妄想,不要昏沉,昏沉來的時候,不防提起本參話頭來參一下,到底念佛是誰?這樣昏沉便不見了,妄想來的時候亦不防提起本參話頭來參一下,誰念阿彌陀佛呢?妄想聽到你這麼提便走了,提便是正念,妄想是邪念,正念一來,邪念便馬上冰消瓦解,既無妄想,亦無昏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異,便入涅槃門,日子久了便會悟道,最緊要有一個長遠心。

昔日南京有一位俞道婆賣油磁,它的師父是琅琊禪師,有一天她問禪師:‘弟子賣油磁,可不可以修行?’‘可以。’‘請師父開示怎樣修?’禪師日:‘看臨濟老人說的無位真人。’從此她便一心看無位真人,這個無位真人不在眼識,眼識是有為,不在耳識,鼻舌身意等識,這六個識都是有為的,全都不是,亦不是第七識恆審思量,恆審思量亦是有為,亦不是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集諸種子起諸現行也是有為,那麼這個無位真人在何處呢?於是在三年中不斷的看下去,離了五識,六識不起現行,把七識我執轉了過來,便豁然大悟,她的悟是觸景而悟,一天她賣油磁時聽到乞丐唱蓮花落:‘若非柳毅傳書信,焉能得到洞庭湖。’她便悟了過來,跑到禪師處,禪師一見,知道她悟了道,便問她:‘何謂無位真人,道一句來!’答:‘有一無位真人,三頭六臂怒目鎮,一掌華山分兩路,萬年流水不知春。’

各位,要有長遠心,什麼也不要求,只求涅槃門,什麼也不要觀,觀自己的清淨心,什麼也不動,要用靜功,一天三十個須臾,看能生多少個須臾,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參!

十二月十四日

各位善知識,打禪七的目的是求悟道,功成熟了,這個道就悟,為什麼要求道呢?別的不求,不求做大官,不求作大富翁呢?做大官不能了生死,做大富翁亦不能出苦海,惟有求道不但度自己出苦海,亦可以度人出苦海,得道以後,自己了生死,亦能助人了生死,所以要求道。

道要求,何以說悟呢?昔迷今悟,若昔日不迷,今日不說悟,比方一個小乞兒,一歲兩歲迷失了父親,故做乞兒,根本就不知有父親,亦不知父親是大富翁,故流落異鄉作乞兒,多麼苦,雖然他本人在迷,作父親的沒有迷,父親知道有兒子,經過種種的教訓,經過種種提示,後來這個兒子豁然悟了過來,原來我的父親是個大富翁,我現在覺悟過來,跑到父親的懷抱,繼承家業;我們亦復如是,迷的時候是工商仕農,悟的時候就是佛子,跑到佛的懷抱,繼承佛的家業,這便是悟,故云昔迷今悟。

迷是在什麼時候迷呢?一念就迷,好像晚上發夢,一念就入夢境,不是慢慢地入夢,一下子就入夢境,離開這個世界,入另外一個世界,是夢的世界,不要說我們一念迷人了夢境,離開這個世界,就是莊子也有一次迷失了這個現實世界,跑入夢的世界中做了蝴蝶,在花間叢中翩翩而飛,快樂非常,這是個夢蝴蝶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他在一剎那中從人的世界迷失跑入蝴蝶的世界,後來他醒來,蝴蝶世界不見了,莊子世界又現前,到底莊子發夢作蝴蝶,抑或蝴蝶發夢為莊子呢?他自已分不清楚,故古人有詩云:莊生夢醒迷蝴蝶。因此,我們迷是一念迷。

各位呀!萬法亦然,有些事情一下子錯,是一剎那間錯,錯即迷也,如人返家門,鑰匙不見了,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失去。一念迷就不知道,迷即不覺、不知道,若知道就不稱為迷,知道就是悟,若知道在什麼地方失去便可立即拾回來,但是迷起來就完全不覺,這就是迷;如人行路,為什麼會忽然跌一交,他跌的時候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跌,這便是迷。眾生在迷,迷了什麼,迷了這個道,所以落生死,俄而作人、俄而生天、做鬼、做神、做畜生、乃致入地獄,六道輪迴,生生死死,無有了期,都是我們不想去求道,求道便悟道,悟道便不受生死輪迴,最低限度也可以作阿羅漢,或作辟支佛、或作菩薩,最後成等正覺作佛。

求道就是想悟,迷了道便要悟道,道在何處?志公禪師云:‘大道只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人人都當面錯過,為什麼呢?各位要明白,是你迷失了道,道沒有迷失了你,道是在你眼前,道還是跟著你跑,你跑到天堂,道跟你到天堂,你跑到地獄,道便跟你入地獄,今世迷,來世更迷,若不修行,做一次人,多一次習氣,做一百世人,多一百世的習氣,若不修行,歷劫輪迴,煩惱增多。看我們其中一位祖師溈山老人,他出家後跑到天台山國清寺受戒,天台山有兩位仁者,一位是寒山,一位是拾得,寒山拾得不外馳求,他們未曾迷,兩人見溈山來受戒,一個從東門出,一個從西門出,寒山作老虎叫,偽山愕一愕,拾得問:是什麼?他再愕一愕,寒山云:不必問了,靈山一別,做了三世國王,前世事全都迷失了。你看,溈山做了三世國王便迷失了,點也點不醒,所以莫謂輪迴好,做人有做人的習氣,做鬼有鬼的習氣,做牛有牛的習氣,做豬有豬的習氣,狗有狗的習氣,猴子有猴子的習氣,因此我們有幸聞到佛法,應趕快修行,早日要悟,不要等來世又來世,使習氣積厚,從前古人沒有今人這麼多習氣,今人的習氣要看電視,要聽收音機,他們不知道老和尚二十年還是那件衲衣,爛了就補,那裡有那麼多習氣,一年幾次的時裝,不就是多了個妄想,古人坐禪論香,一寸香坐完後就行香,行一寸香後又坐,現在則不同,看時鐘,人人都有個手錶,則人人都多了個習氣,久不久就看表,又不是多了個妄想,於是習氣又多了,修行就更難,寒山說溈山老人做了三世國王便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何況我們無始劫以來輪迴生死呢,若明白了道,了生脫死,生死奈汝不何。

然則道是怎樣求呢?今日紀念堂打禪七,名是參禪,實是學道,道是不二法門,你看紀念堂門前的那副對聯:南宗不二法門,粵東第一寶剎。不二法門如何求呢?亦不是生死,亦不是涅槃,超出世間以外,名之為不二法門,古來祖師非常聰明,處處指示我們不二法門,大慧杲禪師是圓悟勤的法子,他的道場三十多人悟道,他在禮堂內不是拿香板,是拿竹蔑,邊行邊對大眾講:喚作竹蔑則觸,不喚作竹蔑則背。你看,不喚作竹蔑則背,它本來就是竹蔑,若不稱它為竹蔑則遺背了它,故不喚作竹蔑則背,但竹蔑它不可以自稱是竹蔑,若自已稱自己為竹蔑,好比一個君子,自己不稱自己為君子,若自稱君子,便是觸,是□慢,所以竹蔑不可以自稱自為竹蔑,故喚作竹蔑則觸:我們不是惡人,是善人,也不能自稱是善人,就是金剛經內也說:須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阿羅漢亦不作是念謂自己得阿羅漢果,釋迦佛在燃燈佛前受記作佛,亦不作是念謂燃燈佛授記我作佛,這便是觸。‘喚作竹蔑則觸,不喚作竹蔑則背,去此二途,道一句來!’這就是道,當時有些人因此一問而悟道,這便是不二法門。

現在我再解釋明白:不喚作竹蔑則背,各位可能都懂,喚作竹蔑則觸,恐怕有些難明之處,虛雲老和尚有一日食普茶,他說‘古人食茶又食花生,今日常住請大眾食花生,古人步步無生,念念在道,食花生怎可稱為道呢?假如你食花生,知道花生的味好食,你是個凡夫,那個人不知道花生好食,假如你食花生不知道花生好味,你是個木頭,若你食花生時,離花生的香味,亦離不知花生的香味,去此二途,你道一句來!’這便是佛法,花生的香味人人知道,這便是觸,花生的實相非香非不香,不能說它香亦不能說它不香,說香與不香,便落了二邊,不見中道,不見實相,所以老和尚說若離二邊,便能知道花生的本際,花生的實相,這便是不二法門。

各位,我們求道叫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不一,不可以說不二就是一,例如虛空與法身不二,不是離了虛空以外有法身,又不是離了法身以外有虛空,故虛空與法身不二,現在不防再解釋清楚:有人說虛空含法身,不對,虛空含法身即虛空以外有個法身,法身在虛空之內,這樣便是二,這是迷人所說,若是悟人則不同:虛空不作虛空解,虛空就是法身。法身不作法身解,法身就是虛空。所以虛空與法身不二,不是兩個,亦不是一個,為何不是一個呢?我們現在未見法身,既未見法身,虛空未壞,所以不能稱為一,見法身時,虛空亦不會增加,所以亦不能稱為二,若說一,那未見法身時,虛空便沒有了,見法身時難道虛空又增加了嗎?切不可這樣說,故虛空與法身不一不二,不一不二是中道實相,不二法門,我們的佛性亦復如是,與我們不二,我們去到香港,跟我們到香港,去到美國,跟我們到美國,入地獄,陪我們入地獄,上天堂,陪我們上天堂,但佛性與我們又不是一,我們在地獄受苦,佛性不受苦,我們在天堂享五欲之樂,佛性不享受,我們受生死輪迴,佛性不受生死輪迴,佛性與我們不一不二,這便叫作不二法門。

現在禪宗祖庭秋晚,我們是未法的兒孫,對不起歷代祖師,為什麼呢?佛法傳到我們這輩子便斷了,便是對不起歷代祖師,從前還有虛雲老和尚,來果老和尚,冶開老和尚,八指頭陀,應慈法師,都是參禪悟道的,現在又有多少個參禪悟道呢?沒有,既然沒有,禪宗一法傳到我們便末了,我們是大罪人,我初出家時,已知道來果和尚悟道,虛雲和尚悟道,冶開和尚我未見過,他也是悟道,上海有應慈法師講華嚴經,講得非常好,他也是悟了道,那時還有一輩人悟道,現在他們都作古了,如今想找一個有手眼的人也不容易見到,所以我們現在要發心,道未曾離開我們,道步步不離我們,所以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住處,只這語聲是。’欲識佛住處,阿彌陀佛!

十二月十五日(解七)

各位善知識,禪宗一法是心地法門,不可離開心地以外用功,所以六祖壇經云:‘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我們的心地含一切善種:慈悲喜舍戒定慧六波羅蜜都具足,雖然如是,若不聞佛法便不會萌芽,所謂普兩者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歷代祖師說的法,都是落雨一樣,我們聞到佛法,戒定慧慈悲喜舍六波羅蜜的種子就萌芽,善根成熟,就會開悟,開悟稱為頓悟,不是慢慢地悟,一剎那間即悟,一悟一切悟,頓悟者一切都悟,即心就是佛,自己是佛,一切人都是佛,山河大地都是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故謂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然則用功應如何下手呢?六祖菩薩很慈悲,在壇經內講得很清楚: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驕誑染,這個心便清淨,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這個心便清淨,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忌染,這個心便清淨,所以我們不可以離開這個心用功,這便是心地法門,在心地中必定有前念,前念不可以被煩惱染,前念滅去,便有今念,今念不可以被煩惱染污,今念滅去後念又來,後念亦不可以被煩惱染污,念念心要看得清楚,念念心要離開塵勞煩惱,念念心便清淨,這便是過念關,一念是一個關,善亦一個關,惡亦一個關,凡亦關,聖亦關,念念都是關,假如一念惡打不破便不能跳過惡道關,一念善看不通,不能登天堂,過關即登天堂,所以念念要過關,一念放不下便不能過關,一念打不破,一念不能空,亦不能過關,念念過關,念念不被驕誑嫉忌染,那麼這個心便清淨,故古人云:‘靜坐一[骨+堯]爐香,一卷金剛經,兀然忘然。’心地內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心地清淨,離了四相便名諸佛,所以修行用功不可離心地:在心地內用功,魔王奈你不可,別人不能打岔你,如果用功不在心地內,便怨破人打岔,若在自己心地內用功,誰人能打你的岔,是你自己的心地嘛,故六祖菩薩很慈悲,最後用一首偈告誡我們:‘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你看,他老人家臨入涅槃時說了這首喝,如如不動稱為兀兀,好像須彌山便是兀兀,須彌山四寶所成,何用再修善呢?心若兀兀便是善,不必再去修善,騰騰者,正氣也,正氣必定上升,正氣不會橫流,人欲則橫流,故騰騰者即正氣,如飯熟,飯氣上升便是騰騰,正念現前,一正百邪滅,那裡還有惡,百萬四千塵勞煩惱都不會起,故所以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寂寂者,空也,六祖時常教人內以空離空,外以相離相,若以相離相,六塵清淨,以空離空不著空,六根便清淨,外離六塵,六塵不染污,內六根空,六根空即六根清淨,六塵空則六塵清淨,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你的無量光便現出來,故六祖要我們外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一定要空,內空六根,不要執著我有眼,有耳鼻舌身意等,時常記著心經內說的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空六塵空,六塵空六根亦空,六根六塵同時空,不分先後,六根與六塵頓時空,根塵一空,靈光便獨耀,自己的心光,佛光,無量光便會現出來,這便是寂寂斷見聞:一切法空了,不與萬法為侶,在禪宗來說,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就是蕩蕩心無著,在教下來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蕩蕩心無著,此心一切不住,一切不住便住自己的本位,眼耳鼻舌身意亦住自己的本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住自己的本位,虛空住自己的本位,山河大地住山河大地的本位,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便是無住真心,蕩蕩心無著。

六祖壇經講的是心地法門,我們學禪宗一定要從心地上用功,心地只有你自己無別人,別人不能進入你的心地,一切魔王也不能到你的心地,你的心地是光明心地,魔王一來便被燒掉,最要緊就是惺惺寂寂,在自己心地內用功,念佛要在自己心地上念佛,佈施要在自己心地上佈施,誦經要在自己心地上誦經,參禪要在自己心地上參禪,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塵勞染,念念清淨,故修行一定要過關,過一念的關,過到最後一關呢,便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是五個關),度一切苦厄,所以心地法門是禪宗的特別法門,又稱為正法眼藏:各位來這裡坐禪,雖然七日時間很短,但是一粒靈丹,轉凡成聖,大家種下菩提種子,在心地內用功,在心地內成佛,在心地內度眾生,除了心地法門,更無有一法門可以令我們轉凡入聖。

各位,時間無多,前途無量,要自己努力,恭祝各位解七以後,都不離開這個心地,時常觀照自己的心地,念念清淨啊!

各位菩薩,前途珍重啊!維那師父打引馨開靜。

解七法語

古人修行皆有見地:趙州茶、雲門餅、楊歧三腳驢子弄蹄行、黃龍三關、五祖水牛過窗櫺,皆是奇特爾,今日紀念堂很平淡,如何是紀念平淡呢?

風從花底過 水向石面流 一片西來意 蕩蕩遍神州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到市場買菜去

有兩個禪寺,同在一個城中,相距不遠。每天清晨,兩個...

流水下山非有意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

淨慧法師《三皈五戒開示》

按照這次活動的安排,今天下午是傳授三皈依和五戒。這...

五祖弘忍大師的轉世輪迴

五祖弘忍大師,俗姓周,蘄州黃梅人。據《五燈會元》卷...

聖嚴法師《禪宗的頓漸法門》

我今天來講什麼是禪宗的法門?禪宗有所謂頓和漸兩種法...

飛來佛

南京棲霞山的棲霞山寺,被譽為是六朝聖地,千佛名藍的...

禪師們的膽量

天下有大勇者,卒(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我在哪裡

無根禪師有一次入定三日,被人家誤為已經圓寂了,便將...

【大藏經】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大藏經】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什麼樣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孫

一、什麼樣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孫 印光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

淨界法師:五戒修學法要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1講 我們從今天開始有...

迷茫時就讀讀這8句話

1.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要麼辭職不幹,要麼就閉...

距離是一種美,也是一種保護

冬天來了,天氣變得越來越冷。森林中有十幾隻刺蝟凍得...

這種人不叫有淨土

悠悠泛泛,對生死心不切。有點時間就念一念,沒有時間...

淨業行人如何看待轉經輪

問: 歷史上,漢地傅大士曾造輪藏置於寺院,供眾人推...

善惡果存乎一念間

昔日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來到佛陀住處,至誠懇切地頂...

什麼是十齋日?要注意些什麼呢

問: 什麼是十齋日?在十齋日要注意什麼? 大安法師答...

【推薦】阿彌陀佛接引臨終人事蹟三則

阿彌陀佛憐念悲憫我等罪業眾生,如慈母對待獨生子女一...

大安法師:什麼是根塵脫落和大光明境

問: 我一直在家念佛,也沒有什麼成績,據說有人念佛...

「人生三很」及出路

今天我和大家探討的題目是:人生三很及出路。與大家分...

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這個理觀的智慧所帶動的有六個階段。 一、理即佛。一切...

為亡者助念,怎樣確定亡者生到哪裡

問: 現在很多居士為亡者助念,有時候看見亡者坐蓮花升...

佛為什麼要說《阿彌陀經》

佛當時為什麼要說《佛說阿彌陀經》?我們從八個意義上...

聖嚴法師《看清執著和固執》

我們常說堅持己見的人太固執或是執著,到底什麼是執著...

經行有六點好處

經行和靜坐是禪修過程中最基本的主要形式,這在經律論...

【佛教詞典】戒體三種

(名數)定戒體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種:一色法,受戒之...

【佛教詞典】陪囉嚩

(天名)金剛神之名。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囉嚩輪觀想...

【視頻】宏海法師《佛法宇宙觀》

宏海法師《佛法宇宙觀》

【視頻】早課(靈鷲山)

早課(靈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