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宗的圓融頓悟及其影響

惟賢法師  2013/02/02  大字體  護眼色

淨土宗的圓融頓悟及其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自後漢至魏晉南北朝,有關淨土的經典翻譯不下三十餘種。淨土思想,早已發生。東晉時代道安(312-385)的弟子慧遠(334-416)在江西廬山,與劉遺民、周續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在般若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結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東魏曇鸞(476-542)修習淨土法門,晝夜專誦《觀無量壽經》,並作《往生論註》二卷,闡明淨土教義,奠定了後世淨土宗的基礎。

念佛一法,普攝群機,利鈍全收。古德稱念佛法門:「誠徑中之徑路,方便中之方便,圓頓中最極圓頓。」明代蕅益大師讚揚《大乘無量壽經》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印光大師亦說:「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一、淨土宗的圓頓之義

古德判教,將淨土宗判為圓頓之教,下面略述圓頓之義:

(一)佛乘圓

《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即指我心本具佛性,念佛修行,即能作佛;印度龍樹大士《心讚》云「諸佛出生處,墮地獄未減,成佛原未增,應敬禮此心」,眾生都有一顆真心,迷則成凡,悟則成聖;《華嚴經》說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阿彌陀佛是已成之佛,智光遍照,福德圓滿。淨行者持誦佛號,即以我因地之心,熏受果地之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使我消除穢暗,由始覺恢複本覺,進入佛道。故一句佛號,與佛心相應,念念相續,堅持不懈,圓證不退,即為無上佛乘。

(二)中道圓

持誦佛號,分事持與理持。事持即一心不亂,理持即不執著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消滅能所二取。此二取非有(真空);然聖號、莊嚴聖像、西方淨土事相宛然,故非無(妙有)。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即中道圓融。了此中道,即見諸法實相。蓮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往生前書偈云:「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無去無來,而蓮花、佛、淨土宛然存在,即空有不二之中道實相。

(三)法界圓

《楞嚴經》云:「十方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裡。」《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念佛之人,三業清淨,一句佛號,自淨其心。依世親菩薩所著《往生論》說:「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三種莊嚴即:(1)佛莊嚴(八種功德);(2)菩薩莊嚴(四種功德);(3)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清淨句即一句佛號。由清淨心念此佛號清淨句,佛號無量壽清淨佛,佛心即是無量清淨心。從清淨句出生三種莊嚴,此三種莊嚴包括無量莊嚴,即華嚴法界觀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義。清淨句表實際理體,極樂依正莊嚴表清淨事相,體現了理事無礙和法界圓融。

日本融通念佛宗的良忍大師(1073-1132)根據《法華經》和《華嚴經》法界圓融的道理,有偈語云:

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

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

是名他力往生。

即一人念佛與眾人融通,眾人念佛與一人融通。人人相通,行行互融,如燈燈相照,鏡鏡相映。由此產生無邊功德,臨終時必然往生。

念佛為橫超頓悟法門。首先靠真信切願實行,而行主要是「淨意」與「攝根」,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若能如此念念心存至誠,執持名號則不假其它方便,安住如來實相正定,能使無量劫來塵勞業識,漸漸消融,本覺心地,豁然自開,真實圓融,充滿法界,此即念佛三昧的頓悟境界,亦即現在心開;臨終生西,花開見佛,聞佛說法,當下了悟無生真理,洞明宇宙實相,此乃臨終的心開。由此可見,念佛直趨佛果,故名為頓,亦名橫超頓悟。

二、《大藏經》中的淨土教義

淨土宗屬大乘,其根本經論為三經一論:《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與《往生論》。然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的經論在《大藏經》中有上百部。下面略舉幾部大乘經論與淨土有關的教義簡要闡述。

(一)《華嚴經》

《華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淨土宗的「心淨故國土淨」、「一清淨句融攝三種莊嚴」即是華嚴宗闡述的法界觀。《華嚴經》末普賢大士的十大願導歸極樂,偈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與淨土法門同一宗趣,故《無量壽經》又稱為小本《華嚴經》。

(二)《法華經》

《法華經》是闡述圓頓的佛乘,如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淨土宗持名念佛,即直趣一佛乘。本經第二十三品《藥王菩薩本事品》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生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這與《彌陀經》所敘述的命終往生情景相同,故古德說《法華經》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是略說的《法華經》。

(三)《大涅槃經》

《大涅槃經》是闡述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的。阿彌陀佛為無量壽,此即是法身常住之體,一切眾生均具此體。《觀無量壽經》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淨土宗的第一義諦,依持名修行法門,證念佛三昧,來顯發此體,由生滅的有為法趣不生不滅的涅槃,故淨土法與《涅槃經》旨趣相同。

(四)唯識法相宗的六經十一論

唯識法相宗以六經十一論為依據,主張一切法相不離識變,種子為能變因,種能生現,現復熏種,相續不絕。修唯識觀,依次斷二取,證二空,轉識成智。淨土的依正莊嚴,即為法相,此法相唯心所顯。欲生淨土,信願持名,禮拜供養,修三福業,均屬淨業熏習,證念佛三昧而入無生,達此境界遣除遍計執,能所雙亡。復經三品修行,轉識成智,逕登佛地。故唯識教義,亦屬淨土宗的精髓。

(五)《毗婆沙論》

《毗婆沙論》分修持法門為難行道與易行道。難行道屬自力,易行道屬他力。淨土宗與密宗均屬他力之教,密宗主六大緣起論,崇奉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認為此佛之體即地、水、火、風、空、識之六大,六大即佛身,佛身即六大,佛與眾生同為六大所成。密宗行者建立曼荼羅,修設供養,觀想本尊,三密相應,達到即身成佛。此宗的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淨土的依正莊嚴,身土不二的意義基本相同。密宗教典稱阿彌陀為大日如來,以十大願導歸極樂的普賢為金剛手,文殊為大威德金剛,觀世音為彌陀化身,則淨與密合二為一矣。

《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十二光明,全歸於彌陀一名,表明彌陀所證果覺,廣大圓滿。阿彌陀佛為無量光,即如如智,亦即《大般若經》和天台宗闡述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亦即中道實相之智。

《觀無量壽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淨業的修持,包括世間善與出世間善,以人乘正法為基礎,逐步達到究竟的佛乘,體現了淨業的廣大究竟。

三、淨土宗的方便及影響

淨土宗被稱為方便法門,表現在兩方面:

(一)應機方便

淨土宗適應上中下三根,無論階層界別、男女老少,其中縱是惡人,只要迴心向善,真誠懺悔,都能念佛受度。善導大師說「其機者,則一切大小凡愚也」;又說「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觀經四帖疏》),顯示了彌陀如來度生無盡的悲願。

(二)行持方便

念佛修持,不需繁冗的儀式,也不論在任何場所,無論靜、鬧、閑、忙,都可以精勤念佛。現世可消除無明煩惱,臨終可以往生極樂。唐代文人白居易之《念佛偈》中有云:「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淨土宗教義看似平凡,實際至高至深,在歷史上對教內各宗各派,對教外各階層人士影響甚大。

1、教研本宗,行修淨土。唐代天台宗智顗,三論宗吉藏對淨土經典都有註釋,提倡念佛。律宗大德道宣在終南山持律念佛。道綽原是涅槃學者,後專修淨土法門。少康初誦《法華》、《楞嚴》,繼學律部及《華嚴》,後專修淨土。五代末,法眼宗延壽提倡禪淨合修。宋初以後,禪、台、律等宗學者均兼弘淨土。元代中峰禪師融通禪、教、律、密、淨,晚年專修淨土。明代智旭由儒入佛,遍涉諸宗,教以天台為主,行願在念佛。清末楊仁山廣究大小乘經論,而以淨土為歸宿。民國時期律宗大德弘一、禪宗大德虛雲、天台宗大德諦閑、融攝諸宗提倡人間佛教大德太虛,皆崇尚淨土,提倡念佛。

2、禪淨雙修,成為中國曆代寺院傳統行持。從唐代開始,千餘年來各大寺院多既有禪堂,又有念佛堂,參禪念佛成為日課。經常舉行「禪七」或「念佛七」法會。

3、結社念佛。從東晉慧遠白蓮社始,後世結社念佛之風盛行。如北宋省常結易行社;宋代知禮立念佛施戒會、靈照倡淨業社、慧詢立西歸蓮社;清代實賢杭州創蓮社,撰《勸發菩提心文》;民國以後,念佛社、淨業社、居士林、佛學社等遍於全國各地,經常舉行念佛七法會,宣講淨土經典。

4、念佛普及社會,移風易俗。在中國歷史上朝野間,一句彌陀,成為口頭語。家家戶戶,男女老少,焚香點燭,禮佛祈禱,念誦佛號,成為早晚定課。凡念佛人,存善心,明因果。中國原是儒教倫常國家,自佛教傳入,由於念佛普及,五戒十善使倫常內容充實提高,對社會影響良好。

5、充實文學藝術。歷代大德及著名文人,如晉謝靈運、唐白香山、李商隱、李青蓮、宋蘇東坡等都讚揚淨土,稱頌念佛。清省庵撰有《淨土詩》一百零八首。唐代法照依《無量壽經》立五會念佛,以音韻文字弘揚淨土法門,念佛梵唄莊嚴和雅,充滿於寺院與信眾團體,普及於民間。著名的中國石窟,如敦煌、龍門、雲崗、四川大足北山、寶頂等石刻極樂圖、淨土變相圖,備極莊嚴。在繪畫中有西方三聖像,其中阿彌陀、觀世音像尤為普遍,其影響可知。

《阿彌陀經》稱娑婆世界為五濁惡世,若能專修淨業,染心轉成淨心,則逐漸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智慧光,轉煩惱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大乘修行者「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解脫不離現實,故淨土法門鬚髮悲願心念佛,不應舍棄現實眾生。淨業行者以三福業淨化自他、淨化世界,使人提高理性,增長道德;抑制私慾,消滅嗔恨;彼此相敬,平等相待;戰火永熄,和平安樂。如此,人心安定,世界和平,人間淨土,呈現眼前。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惟賢法師文章列表

勸進行者的四種功德利益

你勸勉他人修淨土,有個前提,你必須自己有堅定不移的...

持名念佛如何達到一心不亂

所謂持名,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要達到一心不亂...

【推薦】相同的肺病,不同的境遇

我的俗家四老中,有兩位是因肺癌去世的,前後僅相差兩...

慧律法師:往生被(陀羅尼被)的使用方法

往生被又名陀羅尼被。其來源非出自《大藏經》,而系明...

彌陀名號就是生死苦海的救生圈

這裡特別要知道,靠自力和靠佛力的這種差異。通途法門...

律航法師《持名念佛要義十則》

一、念佛須明真理 生死何來?因有妄念;欲了生死,須斷...

昌臻法師《臨終助念往生》

今天談的題目是臨終助念往生。學佛的人特別是修淨土的...

生活安逸發不起厭離心,念佛不懇切,該怎麼辦

問: 弟子按照印光大師說的耳聽心念的方法來念佛,但是...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三個方面檢驗是否已離開妄想

每一個因緣都可以修功德,不一定是在順境才修學。逆境...

淨土宗與諸宗所不共的特色

近代高僧說,身為有情眾生,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雖...

佛法義理雖深妙,卻又在我們日用尋常之中

佛法的精義甚深難知,不是言語可以說出來的。但他的義...

感情重的人應該看哪部經

問: 師父好,剛才師父說,四諦、十二因緣是對重感情的...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放下,就會自在 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

北宋高僧省常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個期許,就是將來在...

應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受用

問: 佛弟子應該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真正受用? 慧...

六十多歲的人該如何修行

問: 我出家十幾年,原先是專修淨土。但現在又雜修,也...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修陰德五讀書

生活的環境 中國人說怎樣做事會順利,一命、二運、三風...

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不可能給你煩惱

清覺禪寺的心明禪師,悟性很高,感應靈敏,對禪對世間...

大安法師:【無我】能適應繁忙競爭的現代社會嗎

問: 無我是一種心態嗎?有時當什麼事都一起來的時候...

寧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

《六度集經》原文 昔者菩薩時為凡夫。博學佛經,深解罪...

佛講般若的十個原因

初教興者,依《大智度論》云:如須彌山王,非無因緣、...

把握生命的當下

有病就有苦,沒有病也有苦,整個人生被種種痛苦所煎熬...

臨終一念在淨土,則必定往生淨土

【原文】 淨土傳云: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

念佛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現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我們以下...

【佛教詞典】無間業

(術語)有五種之大惡業,此惡業決定受極苦之果,更無...

【佛教詞典】仙人鹿野苑

(地名)即鹿野園。在迦尸國。法顯佛國記曰:復順恆水...

【視頻】大安法師《名號的功德》

大安法師《名號的功德》

【視頻】妙境法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妙境法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