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善生經》的啟發

明海法師  2012/08/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善生經》的緣起是有一天早上,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個長者子沐浴之後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禮拜。長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頗具影響的人。這位長者的兒子叫善生。釋迦牟尼佛就問善生在做什麼?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親去世時叮囑他要每天禮拜六方,如此就能夠得到幸福。佛陀說這六方確實應該禮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禮拜的六方不太一樣。於是善生就問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禮拜六方呢?佛陀就講了下面的教法。 

從《善生經》裡面可以看出,那時候人們追求幸福和快樂的心願是非常真誠的,你看那個年輕人,每天早上洗完澡後就在外面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這很辛苦啊。但是佛陀並沒有嘲笑他、奚落他乃至排斥他,而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明白:命運的幸福和快樂就在於當下,在於怎麼樣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係,怎麼樣承擔生活中的各種責任和義務。

古代的人講經要先講經題,本經經題是因人立名,人就是善生。佛法都是緣起法,怎麼偏偏碰到一個叫善生的年輕人呢?這個名字本身也蘊含著一個法,它側重的是講怎樣生活最善、最好。從「如是我聞」到「向東方禮,南西北方上下諸方,皆悉週遍」,這是本文的序分。序有兩種,第一種叫通序,是所有的經都必有的部分,往往包括六個方面,講法的時間、地點、隨行眾、講法的人和聽法的人。第二種叫別序,就是佛陀講這部經特別的因緣。 

下面是本經的正宗分。這部分是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中要宣講的主要教法。佛陀首先講了「四惡行」,又叫「四結行」,他告誡善生首先要遠離四種惡行,「一者殺生,二者盜竊,三者淫慾,四者妄語」。佛教提倡在家居士守的五戒,就是四結行再加一條飲酒戒。 

要遠離的「四結行」。為什麼叫做「結」呢?如果犯了上述的四個錯誤,我們將發現生命的自由越來越少了。就像有一個結在心裡,有一條繩子把我們捆住了一樣。我們通常把戒律理解為是一種約束。下面佛陀講了四惡處,「欲恚怖癡」。「欲」就是貪慾,「恚」就是瞋恨,「怖」就是恐怖,「癡」就是愚癡。這四種情緒心理也是推動我們造惡的心理,因為貪慾、瞋恨、恐怖和愚癡而造惡。 

「佛告善生」那一段,佛陀在這裡介紹了六損財業,有六件事情會使我們的財業一天天地受到損壞,「第一耽緬於酒,第二博戲,第三放蕩,第四迷於伎樂,第五惡友相得,第六懈惰」。每一方面都有六種過失,六六就三十六種過失。後面有一個偈子,這是佛經裡面經常用的,為了便於信徒記憶和傳誦,用詩偈將前面所講的內容概括。 

下面這是佛陀講交朋友方面的一個問題。佛陀講到有「四親可親」。第一種「止非」,第二種「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其中每一種又分為四事。釋迦牟尼佛洞察人世間的一切,洞察人心的種種過失和種種相狀,他就像慈母一樣地教育我們做人。

佛陀針對善生童子拜的「東西南北上下」六方,以佛法的智慧做了一個定義,「佛告善生,當知六方。云何為六方?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童僕為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為上方。」佛陀在下面解釋了六方,也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六種關係,也可以說是六種關係中的責任與義務。 

下面又說「善生,子於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穩,無有憂畏。」在古代,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不發達,很多的知識、智慧、學問,必須從父母處獲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講到師長和學生,弟子敬奉師長,「一者給侍所須」,要交學費。「二者禮敬供養」,恭敬。「三者尊重戴仰」,你只有尊重師父,他才能夠傾囊相授。「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跟著老師學習,能夠善加受持。老師應該用五事來對待弟子,「順法調御」,就是用自己的法來調服學生。「二者誨其未聞」,要教給他從來沒有聽過的知識。「三者隨其所聞,令善義解」,就是能夠解決弟子心中的疑惑。「四者示其善友」,老師還要幫助學生找到一些同學和善知識。「五者盡己所知,誨授不吝」,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給學生,無所保留。 

下面再看夫妻之間。丈夫對妻子有五件事:一者「相待以禮」,丈夫對妻子要「相待以禮」。第二「威嚴不媟」,媟就是慢的意思,意思是說親密要有分寸。三者「衣食隨時」,丈夫要對妻子供養衣食。第四者「莊嚴以時」,做丈夫的要經常給太太添置一些衣服和首飾。五者「委付家內」,家裡有多少存款,哪裡有房子哪裡有地,銀行帳號的密碼是多少,都得讓太太知道,不能保有秘密,否則便是沒有信任。「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先起」是說要比丈夫起早一點,「後坐」是指丈夫下班回來時把座位弄好請他坐,然後自己再坐;「和言」,說話要溫和;「敬順」,恭敬、順從他的意思;「先意承旨」,交辦的事情要認真作。 

下面的一個責任「親族」,就是親戚朋友之意:「一者給施」,要從物質上幫助他們;「二者善言」,說安慰的話,鼓勵的話;「三者利益」,要幫助對方的困難;「四者同利」,自己有好處與他分享;「五者不欺」,同心同德。親族反之也用五件事親近我們,哪五件事呢?「一者護放逸」,我們善待親友,他們也將反過來護持我們,使我們不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使我們不至恐怖,因為有很多的人作後盾,你就不會害怕;「四者屏相教誡」,如果我們有錯誤,會在人後悄悄地指出來;「五者常相稱嘆」,常在別人面前稱讚我們,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下面是講主與僮使的關係,所謂的主與僮僕在現代相當於領導和下屬。領導如何對待下屬呢?一者「隨能使役」,所謂人盡其材,根據他的長處和能力來安排他的工作;二者「飲食隨時」,在現代相當於按時發工資,不能拖欠員工工資;三者「賜勞隨時」,適時地要放假,不能讓他連續地工作;四者「病與醫藥」,要為他買醫療保險;五者「縱其休暇」,相當於現代的勞保福利、退休保險金,這說的是如何當老闆和領導。那麼怎樣當下屬呢?「早起」,上班不要遲到;二者「為事周密」,辦事要周密有計劃;三者「不與不取」,不要佔公家的便宜,偷偷地用公家的電話打國際長途,這就不是「不與不取」;四者「任務以次」,老闆交待自己的任務一件件地都能完成;五者「稱揚主名」,就是在外讚歎公司的好處。

下面一個責任與義務是「供奉沙門、婆羅門」,在家人如何對待世外高人。「一者身行慈」,檀越是施主的意思,施主對待沙門和婆羅門要「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為什麼這裡說慈呢?因為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裡出家人一方面是我們的福田,是對我們有恩的人;另一方面還是悲田,這個悲不是慈悲的悲,是指生活條件比較差,無依無靠,需要幫助的意思。比如說,出家人沒有家庭的支持,沒有錢財,修行上可能遇到各種困難,生病缺醫少藥,所以他是需要我們支持的。「身行慈」就是出力幫助他;「口行慈」,說話讚歎他,在內心裡尊敬他;「四者以時施」,在印度出家人都是托缽化飯吃,所以在家人要把飲食準備好,以供養修行人;五者「門不制止」,出家人來托缽化緣的時候,不要制止他。 

下面說沙門婆羅門當以六事教授在家人。「第一防護不令為惡」,不讓他犯錯誤;「二者指授善處」,告訴他哪些是對的,哪些能做;「三者教懷善心」,讓他心生善念;「四者使未聞者聞」,要讓那些沒有聽聞過佛法的人聽聞佛法;「已聞能使善解」,已經聽聞過的要使他理解;「六者開示天路」。這本經是人天乘的教化,所以釋迦牟尼佛沒有講成佛,沒有講解脫涅槃,只是講如何保證能生在人道和天道,能夠生到善處。 

現在看流通分。善生童子說「甚善,世尊,實過本望」,您講的超出我的想像,比父親教給我的要好得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是「如來、至真」,他所講法是真實不虛的;「等正覺」,他的覺悟圓滿普遍平等;「為世明導」,為世間人的明導;「今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優婆塞就是男居士;「至今日始,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不欺就是不妄語。 

《善生經》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世間人要面對的六重關係,即六重責任和義務。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確實是這樣。人在重重的關係網中生活,重重的關係網就意味著重重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我們能定好位,我們的人生將會幸福和快樂。在此基礎上再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進一步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攝就能圓滿究竟的佛果。如果沒有人道的基礎,出離心、菩提心和佛果就沒有希望,這是我們從《善生經》裡得到的啟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明海法師文章列表

在生活中修要能夠「輕現世重後世」

在生活之中修,就是指生活要有重心。重心是什麼?解脫...

成為一棵大樹的五個條件

一、成為一棵大樹的第一個條件:時間 沒有一棵大樹是樹...

生老病死與成住壞空,促長了眾生的出離心

長養六心,守道始終。 學佛求道者,六心當具。這六心指...

華嚴與人生智慧

非常感恩夢老和尚和王教授的因緣,能來此與大家聚會!...

毛毛蟲是怎麼過河的

一個老總問他迷惘而困惑的下屬,你知道毛毛蟲是怎麼過...

【推薦】示弱又有什麼妨礙呢

印光大師童年時,家裡是與同姓聚族而居的。每到秋收完...

要過哪一品的人生

人生的舞台上,有各種角色:有帝王將相,有忠貞愛國之...

聖嚴法師:如何面對消沉的人生觀

問: 許多上班族因每日上班下班,不斷重複,一生好像...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註音版】延生普佛儀規

延生普佛儀規...

做更好的自己

一種花生於深山幽谷,其態,從容優雅,其味,芳香遠播...

深信切願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麼

問: 請問法師,深信切願定得往生,我相信佛無虛言。但...

【推薦】自私到頭是愚笨

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別人,這就是自私。 世界上一點都...

【推薦】每個學佛人都要學會算這三筆帳

普通人的心態就是人對我好,我則生感激報恩之心;人對...

業力凡夫如何保證往生到西方

很多信眾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聽說西方極樂世界這麼莊...

女人在生理期可以念佛誦經嗎

女人從十二三歲,至四十八九歲,皆有月經。有謂當月經...

培養修行習慣的重要性

《釋門自鏡錄》裡記載,有一位叫法衡的比丘,他也是好...

【推薦】佛教寺院養老——福鼎資國寺彌陀村安養院入住指南

1、彌陀村安養院的宗旨和緣起 資國寺住持賢志法師發起...

往生的正行,就是執持名號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

聖嚴法師《`因緣`就是自然現象》

在佛法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種因緣觀,能幫助我們轉變觀...

你們專注的是錢

有一位長年住在山裡的印第安人因為特殊的機緣,接受一...

深入佛法捨假修真

末學生於一九五四年四月八日,法名演兵,一九七四年高...

略釋天台六即義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契機,至頓至圓,...

漁翁得利

六道裡面有個阿修羅道,一名叫做非天,有天福而沒有天...

六識其實是一念心性當下具足的

我們看第七科,明藏性即識大性。這個藏性就是我們現前...

【佛教詞典】貪見

(術語)十種見之一。貪著於自心順情之境生種種之妄見...

【佛教詞典】中印度諸國

(地名)玄奘西域記曰:中印度諸國曰波理夜呾羅,曰秣...

【視頻】自在往生

自在往生

【視頻】你有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你有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