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要覽卷中
錢塘月輪山居講經論賜紫沙門釋道誠 集
禮數
道具
制聽
畏慎
勤懈
三寶
恩孝
界趣
習學
禮數
天竺九儀
西域記雲。天竺致敬之式。其儀有九。一發言問訊。二俯首示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肘據地。八五輪著地。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為一拜。
合掌
若此方之叉手也○法苑雲。若指合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須指掌相著。不令虛也。
問訊
爾雅雲。訊言也○善見雲。比丘到佛所問訊雲。少病少惱。安樂行否○僧祇律雲。禮拜不得如瘂羊。當相問訊○地持論雲。當安慰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訊○僧史略雲。如比丘相見云不審。謂之問訊。律文。其卑者問尊。則云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若上慰下。則云不審無病無惱乞食易得否。住處無惡伴否。後人省其言辭。乃止云不審。大似歇後語也。直須分明道箇不審字。始可成禮爾。
抽坐具
南方以抽坐具為禮。律檢無文。按僧史略雲。近以開坐具便為禮者。得以論之。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師壇。就上作禮。後世避煩。尊者方見開尼師壇即止之。便通敘暄涼。又展之猶再拜也。尊者又止之。由此只將尼師壇。擬展為禮之數。所謂蓌拜也(蓌音挫拜失容又云詐也)如此設恭。無乃太簡乎。然隨方為清淨者。不得不行也。
禮拜式
聲論雲。盤那寐或云槃澹。華言禮○地持論雲。五輪著地○長阿含經云。二肘。二膝。頭頂。謂之五輪。輪者。圓轉之義也。亦云。五體。凡禮拜必先並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五百問雲。不褰三衣禮拜。得眾多罪)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以二肘著地。舒二掌過額。承空示有接足之敬也。以頭在地。良久方成一拜。若以中拇指相柱。或以掌承面。或捺地並非儀也○智度論雲。禮有三品。一口但稱南無。是下品禮。二屈膝著地。頭頂不著地。是中品禮。三五輪著地。是上品禮。又云。下者揖。中者跪。上者頭面著地。
三拜
白虎通雲。人之所以相拜者。何以表情見意屈節卑體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俗中兩拜者。蓋法陰陽也。今釋氏以三拜首。蓋表三業歸敬也。智論雲。內式禮拜。大約身口業也。佛法以心為本。以身口為末。故三拜為禮數也。
稽首
稽首謂屈頭至地。故又稽(音雞)謂首至地。稽留少時也。此即周禮九拜之初拜也。
稽顙
顙額也。謂屈額至地。即周禮。第五拜也。
頓首
謂頭向下。虛搖而不至地。即周禮第二拜也(凡釋氏致書俗人。即不得言稽首頓首。謂涉拜也)。
拜首
謂以頭至手。即第三空首拜也。
揖
即周禮第九肅拜也。又是內法下品禮也。書雲揖如磬折。若仰首直身叉手不謹。即慢甚也。故孔子曰。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
恭敬
四分律雲。汝等比丘。於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佈○毘尼母雲。佛言吾去世後當依波羅提木叉行法。當各各謙卑。除去憍慢○戒本雲。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地持論雲。若見年長福德勝者。應起奉迎禮拜問訊。若見德與己等(者。先意問訊。謙下軟語。不生慢憍。若見年德於己少者。應先意軟語。心不輕慢。設其有罪終不譏刺)。
謙下獲四種功德
文殊佛剎經云。一遠離惡趣。不受駝驢牛馬等諸傍生身。二不被輕毀。三者惡友怨敵不能凌突。四常為人天恭敬。
長幼序
釋氏序長幼。即不以老少貴賤但取夏臘多少也○毘婆沙論雲。比丘受大戒。名生在佛家。是故應禮先受戒者○十誦律雲。佛言從今先受大戒乃至大須臾時。是人應先坐先受食等○月燈三昧經偈云。當問其夏臘。若是耆宿者。應供養恭敬頭面接足禮○梵網經云。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不貴老少貴賤莫如兵奴外道之法而菩薩一一不如法者。犯輕垢罪○大莊嚴經云。佛弟難陀有僕名優婆離。投佛出家受戒。後依僧次坐。王子難陀後至出家。次第作禮。至優波離前念。是我僕不當設禮。爾時佛告難陀言。佛法如海容納百川。皆同一味。但據受戒前後不在貴賤。四大假名為身。於中空寂。本無吾我。當思聖法。勿生憍慢。爾時難陀去自貢高便禮(此以受戒先後。不以尊卑。若法門弟姪之行。必須依服序之)。
應遍禮
五分律雲。有常住比丘。不禮來去比丘。來去比丘不禮常住比丘。有比丘到一寺不禮久住比丘。久住比丘問汝從何來。當知汝彼處比丘。皆如是憍慢。以此白佛。佛言應遍禮。不禮者得突吉羅罪。
齋會禮拜
奇歸傳雲。大眾聚集齋會之次。合掌即是致敬。亦不勞全禮。禮便違教。
互跪
天竺之儀也。謂左右兩膝互跪著地。故釋子皆右膝。若言胡跪。音訛也。
長跪
即兩膝齊著地。亦先下右膝為禮○神足無極經云。月天子即從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長跪○毘奈耶雲。尼女體弱。互跪要倒。佛聽長跪。
偏袒
天竺之儀也。此禮自曹魏世寢至今也。律雲偏露右肩。即肉袒也。律雲。一切供養。皆偏袒。示有便於執作也。亦如仲尼雲。矩右袂便作事也(言一切供養即見佛禮佛及禮二師等)若入聚落俗捨。皆以袈裟通披之。
結加趺坐
毘婆沙論雲。是相圓滿安坐義。聲論雲以兩足趺加致兩髀如龍盤結○脇尊者雲。是吉祥坐○念誦經云。全加趺是如來坐。半加趺是菩薩坐○踞坐謂垂足實坐也○跘跨坐(上平患切。下口爪切。淮南謂開膝坐為跘跨。江東謂之甲趺坐也)。
代禮
若此方俗之傳拜也。十誦律雲。弟子遊方。和尚知彼有靈蹤聖像名德人。和尚令傳禮於彼。其弟子得側身受和尚禮。
珍重
釋氏相見。將退。即口雲珍重。如此方俗雲安置也。言珍重。即是囑雲善加保重也。若卑至於尊所。尊長命坐及受經。後去。即不雲珍重。但合掌俯首示敬也。
慚愧
大雲經云慚愧者眾善之衣服○唯識論雲。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羞恥過惡為性。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羞恥過惡為性○阿毘達磨論雲。慚者謂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惡行止息。所依為業。愧者。謂於諸過惡。羞他為體。惡行止息為業○增一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世有二妙法。擁護世間。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父母兄弟妻子知識尊長大小。即與畜類同等也。是故。比丘當習有慚有愧。
道具
道具
中阿含經云。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菩薩戒經云。資生順道之具。
什物
經音疏雲。什者。雜也聚也。乃是一切受用器物也。
百一物
大概之辭也。薩婆多論雲。百物各可蓄一也。
六物
謂(三衣。尼師壇。缽。濾)水囊○增輝記雲(非謂別有六物)也(經音義第六是針筒)。
缽
梵雲缽多羅。此雲應器。今略雲缽也。又呼缽盂。即華梵兼名也。缽者乃是三根人。資身要急之物。佛聽用二種。注之如左。
瓦缽
佛住孫婆白土村。爾時。係婆天神白佛。過去佛皆受用此處瓦缽。佛乃聽比丘受瓦缽。
鐵缽
佛住王舍城行諸房。見一比丘枕手臥。知而問曰。汝安樂否。答我所枕手。失缽墮地乃破故不樂。佛言聽蓄鐵缽○缽律有制。聽三品量文多不錄。
五綴缽
(綴謂校釘)○四分律(戒本)雲。比丘蓄缽減五綴(連綴也)不漏更求新者為好故尼薩耆波逸提○法苑雲。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國王請食訖。令羅雲滌缽。失手撲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白佛皆撲缽破為五片。佛言表我滅後初五百年諸惡比丘分毘尼藏為五部也。佛乃親將鈆錫釘。綴破缽。故云五綴。
降龍缽
遠取佛降迦葉火龍於缽中。名之。近取晉高僧涉公以符堅建元十一年長安大旱。堅請涉咒龍。俄爾龍在涉缽中雨遂告足。至十六年涉遷化。十七年自正月止六月不雨。多求不應。堅謂中書朱肜曰。涉公若在。朕豈焦心於雲漢若是哉。
缽器大小數
十誦律雲。缽半缽大鍵[金*諮](鍵音處。[金*諮]音諮。經音疏雲。缽中之小缽。助缽用故)小鍵[金*諮](僧祇同)○四分律雲。鍵[金*諮]入小缽。小缽入次缽。次缽入大缽(此律言。小缽即十誦大鍵[金*諮]也。次缽即半缽也。淮諸律四事可見也。今呼為鏡子。鏡音訓切。[昔*真]雲鐵類也。非器故)。
缽支
律雲。缽不正聽作缽支。
缽袋
律雲。聽作缽袋青色(今呼缽囊也)。
缽蓋
律雲。有塵坌。缽聽作缽蓋。
錫杖
梵雲隙棄羅。此雲錫杖。由振時作錫聲故○十誦雲聲杖○錫杖經云。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又名德杖。彰顯智行功德本故。聖人之表幟賢土之明記道法之幢。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疎斷故。若二股六環。是迦葉佛製。若四股十二環。是釋迦佛製(彼經大有訓釋名字說作亭分表法持法功德文多不錄在定字函)○三千威儀經云。持錫不得入眾。日中後不得復持。(日中即知)不得簷於肩上○五百問雲。持錫有多事能警惡蟲毒獸故。
解虎錫
始因齊高僧稠禪師在懷州王屋山習禪。聞有虎鬪稠往以錫杖中解之。虎遂各去。因是名焉。
拂子
律雲比丘患草蟲。佛聽作拂子○僧祇雲。佛聽線拂列[疊*毛]拂甚拂樹皮拂制。若貓牛尾馬尾拂。並金銀裝柄者。皆不得執。
麈尾
音義指歸雲。名苑曰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隨之。皆看麈所往隨麈尾所轉為準今講者執之象彼蓋有所指麾故○五百問雲。比丘捉麈尾[彳*巳]墮。
如意
梵雲阿那律。秦言如意。指歸雲。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嵴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誠甞問譯經三藏通梵大師清沼。字學通慧大師雲勝。皆云。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狀如雲葉。又如此方篆書心字故。若局爪杖者。只如文殊亦執之。豈欲搔癢也。又云。今講僧尚執之。多私記節文祝辭於柄。備於忽忘。要時手執目[利-禾+(對-寸)]。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備於忽忘。名笏也。若齊高祖賜隱士明僧紹竹根如意。梁武帝賜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倫王敦皆執鐵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論則有二如意。蓋名同而用異焉。
手爐
法苑雲。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略雲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台以為爐。後有師子蹲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台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比觀今世手爐之製。小有倣法焉。
數珠
牟梨曼陀羅咒經云。梵語缽塞莫。梁雲數珠。此乃是引接下根牽課。修業之具也○木槵子經云。昔有國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國邊小。頻年冠疫穀貴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廣。不得遍行。惟願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滅煩惱。當貫木槵子一百八箇。常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伽名。乃過一子。如是漸次。乃至千萬。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除諂曲。捨命得生炎摩天。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結業。獲常樂果。王言我當奉行(百八結者。小乘見修合論煩惱共有一百八數且明見惑三界四諦下煩惱共有八十八。謂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貪瞋癡慢疑身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也。集滅離三見謂集滅二諦下各除身邊耶三見也道除於二見謂道諦除身邊二見也上界不行恚謂上界四諦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諦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斷惑欲界有四謂貪瞋癡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計九十八也。更加十纏謂無慚無愧昏沉惡作惱嫉掉舉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曼殊室利校量數珠經。略。雲。其數珠體種種不同校量。乃至槵子搯一遍。得福千倍。蓮子得福萬倍。水精得福千億倍。若菩提子或搯。或手持得福無量(彼經廣有說文。繁不具錄)。
扇
西天多用。如阿含經云。阿難羅雲。皆執扇侍佛。優波離結集律藏時。波斯匿王與象牙裝扇。令執誦律○古高僧慧榮。講時執扇○隋煬帝賜高僧敬脫。大竹扇闊三尺入內講經論。
拄杖
十誦律雲。佛聽蓄杖。其[矛*(替-曰+貝)]用鐵為堅牢故。斯蓋行李之(善助)也(言[矛*(替-曰+貝)]用鐵即小拄杖子非今擔衣缽大者)。毘奈耶雲。佛聽蓄拄杖。有二因緣。一為老瘦無力二為病苦嬰身故○隋煬帝在[邱-丘+(乏-之+ㄠ)]時。送法藏禪師靈壽杖。書雲每策此杖時。賜相憶(策杖有禮。呂氏春秋日。孔子弟氏抱杖而問其父。拄杖而問兄弟。曳杖而問妻子。蓋尊卑之差也。凡策杖若見尊宿並二師皆須投杖於地問訊。或是二師杖必倚著處然有問訊若為二師揉杖師有願問必抱杖以對之)。
淨瓶
梵語軍遲。此雲瓶。常貯水。隨身用以淨手○寄歸傳雲。軍持有二。若甆瓦者。是淨用。若銅鐵者。是觸用。
蓋
律有二種。一竹蓋。二葉蓋。寄歸傳雲。西域僧有持竹蓋。或持傘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請。則自攜枝笠也。今僧戴竹笠。棕笠乃竹蓋之遺製。但去柄爾。今又加油絹於上。即唐馬周。製在蓆帽以御雨故。効之也。
戒刀
僧史略雲。戒刀皆是道具。按律許蓄月頭刀子。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蓋佛不許斫截一切草木壞鬼神村故。草木尚戒。況其他也。
濾水囊
增輝記雲。觀其狀雖輕小。察其功用○為護生命。即慈悲之意。其在此也。中華僧鮮有受持。今准律摽。示備於有問爾○根本百一羯磨雲。水羅有五種。一方羅(用絹三尺或二尺隨時大小作絹須細密不透蟲者若用疎絹薄紗紵布者本無護生之意)二法瓶(陰陽瓶也)三君遲(以絹系口以繩懸況。於水待滿引出)四酌水羅。五衣角羅(言衣角者非袈裟角也但取密絹方一探手或系瓶口或安缽中濾水用也)○南山鈔有式樣。文多不錄○道具律中聽者名式極多非今所用。故不注之。
制聽
持蓋
律雲。跋難陀比丘持大蓋行(似今涼傘也)諸居士遙見謂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譏謙之。佛乃制戒。不應持大蓋。若天雨即聽(字平聲即開許也)。
畫房壁
僧祇雲。比丘作房欲畫壁。佛言聽畫山林人馬之屬。不得畫男女和合之像○昔者南齊竟陵文宣王圖先賢形貌於書齋壁。俾若神對其中。有烈女之像。時有客曰。君畫烈女。似好色不好德也。文宣遂削去謝之。俗宮避嫌。尚如此焉。
懸香
四分雲。比丘房內臭。佛許用香泥。泥之。猶臭。佛言應四角懸香。
糴糶
僧祇雲比丘糴貯穀米。應作是念。我當依是。得誦經坐禪行道。到穀貴時。若食長(音伩)若作功德。餘者糶之。
[(栽-木+土)-十+土]樹
毘尼母雲。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等樹。一果樹。二華樹。三葉樹。但有福無過。
養狗
薩波多律攝雲。大寺內為防守故聽養狗。須知行法。若瓟損塔並房院地應平填。若遺下應除去。不爾者得惡作罪。
嚴飾床褥
律難陀比丘。嚴飾床褥為人譏雲。此太嚴麗。非比丘所宜。佛制不得過量嚴飾床褥。
用外書治佛經
四分雲。勇勐比丘白佛。欲以世間言論。修治佛經。佛言癡人以外道言論。欲雜糅佛經。乃是毀損。
帶縷釧
若今百索也。十誦律雲。比丘若著縷釧。犯突吉羅罪。
偷稅
十誦雲。比丘過關邏(字羅之去聲成屬)應稅不稅若為賈客過稅物或示人異道斷官稅錢直五文者犯波逸提(言異道即偷稅私挫也)。
看鬪
僧祇雲。比丘看象牛馬乃至雞鬪及人鬪口諍者。得越法罪。
照鏡
僧祇雲。若病差若新剃頭。若頭面有瘡照無罪。若為好故照者。得越毘尼罪。
歌
若今唱曲子之類也。律雲。有五過一使自心貪。二令他起著。三獨處多起覺觀。四常為貪慾覆心。五令諸年少聞常起愛慾反道故。
飲酒
律雲。酒有二種。一穀所成。二木酒即草根果作者○涅槃經云。酒為不善諸惡根本。若能除斷則遠眾罪○成實論問雲。酒是實罪耶。答非所以者何飲酒為惱眾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飲酒則開不善之門以能障定及諸善法。如植眾果無牆障故。若飲酒如果無牆障焉○四分律雲。飲酒有十過失。一顏色惡。二少力。三眼視不明。四現嗔相。五壞田業資生。六增疾病。七益鬪訟。八惡名流佈。九智惠減少。十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沙彌戒經。有三十六失。乃至破家。危身。失道。喪命皆由之○法苑雲。今有耐酒之人飲之不醉。又不弊神。亦不作過。飲得罪否。答制戒防非本為生善戒是正善身口無違緣中正息遮性兩斷乃戒名善。今耐酒之人。雖不亂神。未破餘戒。但飲便為罪因。正違遮戒緣中生犯乃名有罪。
食肉
楞伽經云。大慧菩薩白佛言。願說食肉過惡。佛言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我今為汝略說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故。不淨氣分所生故。眾生聞惡氣。悉生怖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凡夫所嗜。無善名故。諸天所棄故○律雲。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水陸空行。有命者怨故○法苑問雲。酒是和神之藥。肉是充飢之饍。古今同味。獨何鄙焉。設君王賜食。豈關僧過。答肉由殺命。酒能亂神縱逢見抑。亦須嚴斷。雖違君命。還順佛心矣。
食辛
楞伽經云。一切蔥薤韭[卄/秝]。臭穢不淨。能障聖道。亦障世間淨處。何況佛之淨土○涅槃經云。乃是食蔥韭[卄/秝]薤。當生苦處○楞伽經云。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食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能宣十二部經。十方天人嫌其臭穢。咸遂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得日消。長無利益。
捨身
十住斷結經云。佛言。過去無數劫。有一大國。名裴扇闍。有一女人名提謂。夫喪守寡。家富無子。有婆羅門謂曰。今身之厄。由汝前世罪故。若不修福滅罪。後墮地獄。悔無所及。提謂問作何福得罪滅耶。婆羅門曰。莫非積薪自燒身。提謂依教積薪次。有一道人。名缽底婆(漢言辯才)問曰。辦具薪火。而欲何為女人答曰。欲自燒身滅罪。辯才告曰。先身罪業。隨逐精神。不與身合。徒自燒身。安能滅罪。何於苦惱求善報耶。於理不通。譬如牛厭車。欲使車壞。前車若壞。續得後車。假使燒壞百千萬身。罪業因緣。相續不滅○勸人捨身者。律犯波羅夷罪。
浴
四分律雲。許數數浴生世善故○毘尼母雲。澡浴但為除身中風冷病。得安隱行道故。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膚令一色。三破寒熱。四下風氣五少病痛○溫室經。佛為醫王耆域(漢言固活)說浴僧當用七物一燃火。二淨水。三澡豆。四蘇膏。五淳灰。六楊枝。七內衣除七病。一四大安隱。二除風。三除濕痺。四除寒氷。五除熱氣。六除垢穢。七身體輕。便眼目清淨。得七福。一四大無病。所生常安。二所生清淨。面首端嚴。三身體常香。衣服淨潔。四肌體濡澤威光德大。五饒人從拂拭塵垢。六口齒香好所說肅用。七所生之處。自然衣服○律雲。凡比丘入浴室。應一心小語。好持威儀。收攝諸根。
畏慎
畏慎
雜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當恭敬住。當常繫心。常畏慎。所以者何。若比丘不恭敬。不繫心。不畏慎。而欲令威儀足者。無有是處。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五分法身具足者。無有是處。五分法身不具足。欲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是故比丘。當勤學恭敬。繫心畏慎。
護惜浮囊
涅槃經云。有一人渡海。假於浮囊。有一羅剎隨渡者乞其浮囊。乃至一針眼許。渡者不得。此喻持戒人。守護戒法。如渡海浮囊。不得少許穿漏。方渡生死大海。
毀破德缾
又名吉祥缾智度論雲。譬如有人患貧。供養諸天求富。滿十二年。天慜其志。賜與一缾。告曰。此名德瓶。凡有所須。皆自瓶出。其人久貧乍富。人皆怪問。遂出缾示人。見種種物。從缾湧出。其人嬌逸登缾舞蹈。其缾即破。諸物皆失。此喻持戒人。應生天上。受自然樂。若憍逸自恣爾。如缾破一切皆失。
市買禍母
雜譬喻經云。昔有一國。五穀豐熟。絕兵無疫。人民常樂。其王忽問群臣曰。我聞四方有禍何似。對曰臣亦未識。王遣求覓要見。臣遂推求。是時天神化作一物似豬。賣於市中。其臣問名曰是禍母。四方之禍。皆由此生也。問食曰日食針一升。遂買進王。勅令畜養。飼針國乏。乃率於民。民輸不堪。逃移他土。有智臣請殺。乃至斫刺。無能傷害。遂焚之身亦同火。躍走入城。一切燒盡。此買禍母所致也。喻比丘不護戒身。慾火所燒。身名俱失。
狸吞鼠子
經云。昔有一狸張口伺鼠。有鼠子出穴。狸即吞之。鼠子入腹猶活。反食狸臟腑。患痛迷悶狂走。遂至命終。此喻。比丘依聚落住。不護根門。被欲損心。迷悶狂走。不樂精舍。捨戒還俗。遂至於死。
綿裹鐵丸
經云。譬如赤燒鐵丸。裡劫具綿中。綿速燃否。比丘言速燃。佛言愚癡之人。依聚落住。不善護戒心。不正念。慾火燒心。捨戒還俗。是故汝等。應護根門也。
日用木杵
雜阿含經云。譬如木杵。日用不止。不覺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守根門。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減損。
小魚忘教
太魚事經云。昔有一池。多有諸魚。爾時大魚誡諸小魚。莫往他處。必為人捕。時諸小魚忘其教誡。便往他處。幾被網獲。洎歸本所。大魚問曰。汝何所見。小魚曰。唯有長線。大魚曰。我之祖父皆死此線。慎勿再往也。後時小魚忘教復往。盡為所捕。此喻比丘不受善教。後罹橫禍。
野干拒諫
僧祇律雲。過去有一婆羅門。於曠野造井。以給行人。至暮有群野干。趣井飲水。其野干主。便內頭汲罐中飲已。戴起高舉。撲破而去。諸小野干諫主曰。若樹葉可用者。猶護惜之。況此利濟之具。何忍壞也。主曰。我但戲樂耳。損壞既多。施者懷恨。乃作木罐用機。故頭可入不可出。置於井側。執杖屏處伺之。及暮果至作戲如初。內頭入罐。求撲不脫。婆羅門以。杖打死時。空有神說偈曰。知識慈心語。狼戾不受諫。守頑招此禍。自喪其身命。
九橫
九橫經云。佛告比丘。有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不應飯而飯(謂食不可意。或蒲腹不調。更食)二不量食(不節)三不習食(謂往他處未知食性便強食)四不出食(謂食未消復食)五止熟(謂強制大小便)六不持戒(謂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七近惡知識。八入裡不時(謂非時入城市。及人家等。太早太夜)九可避不避(謂。奔牛。逸馬。馳車。醉人。惡大等)。
入俗捨五法
律雲。一入門小語。二攝身口意。三卑躬。四善護諸根。五威儀庠序。令人生善○華首經偈云。比丘入他家。不應懷憍慢自大自高心。若有皆當滅。當以慈慜心。無慾無所求。說法廣饒益。淨行於世間。
捨五慳
(成實論雲。當捨五慳。一財物慳二法慳三)家慳(謂惜門徒家不欲別人識。恐失已利故)四住處慳(謂有房舍不欲人居)五讚歎慳(謂不揚人美事恐勝已故)。
除三惡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佛言人身難得。雖得其壽復促。於短命中。更有三惡。一心性佷弊。不受善言。二常懷慳嫉。懼他勝己。三設知勝己。恥而不問。
息三暴害
僧祇雲。身暴害者。比丘入人家。牽拽小兒。打拍推撲。破損器物。斫牛腳。刺羊眼。將他穀米豆麥和雜。若田中須水決破令去。不須者。開竇放入等。口暴害者。詣王臣前。讒佞良善。身口暴害者。於屏處藏身。作異聲怖人等。
招輕賤三法
毘奈耶律偈曰。無事多言語。身著垢弊衣。不請往他家。此三被人賤。
得人不可愛有十法
僧祇雲。一不相習近。二輕數習近。三為利習近四他愛者不愛。五他不愛者愛。六諦言不受。七好預他事。八實無威德而欲[夌*欠]人。九好與人屏處私語。十多所求欲。此十法。能令他起不愛心也。
八誡
分別善惡所起經云。傳遠疏通。誡於太察篤信守一誡於壅弊。勇勐剛毅。誡於暴亂。仁愛溫良誡於不斷。廣心浩大。誡於狐疑。沉靜安舒。誡於後時。刻削隘忽。誡於熛疾。多人長辭。誡於無實。
成就威儀四法
十住斷結經云。一不染三有。知之為苦。二我與彼人。苦樂俱然。三常行忍辱。四在上不慢。在下不恥。
受施知節量
智度論雲。佛言白衣給施衣食。當知節量。不令他罄竭。則檀越歡喜。信心不絕。受者不乏。
四聖種
俱舍論雲。一隨所得衣。二隨所得食。三隨得臥具。皆生喜足。四樂修樂斷(前三對治貪。後一對治放逸)以出家者。有二因緣。故名聖種。一意樂。二受用。此四。能生無漏善相續。故名聖種○又佛說。名四勝寶藏。能令住者。意望滿足故。本生心地觀經云。四無垢性。謂比丘於衣食。臥具。湯藥。隨其麄細稱心。遠離貪求。三十七菩提分法。皆從此生故。
警誡
六度集經云。佛因地作貧人云。吾寧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左傳鄭子張曰。生在警戒不在富也。君子曰善戒。
勤懈
勤
謂正勤也有四焉。即四種精進遮。二不善法。集。二善法。謂已生不善法令斷。未生者令不生故。未生善令生。已生者令增長故。○智度論雲。四種精進心。勇。發。動。畏。錯誤故。言正勤也○順正理論雲。無始時來所以不能見四聖諦。都由懈怠。勤能治彼。令樂聽聞。如理思惟。四聖諦理。速證菩提。
精進
即心所法善十一中第十一法也○唯識論雲。勇捍為性。疏雲。勇而無怯。自策發也。捍而無懼。耐勞倦也○僧伽吒經云。欲求涅槃。當勤精進○十誦律序雲。諸大德為道故。當一心勤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精進故。得阿耨菩提。何況餘善道法○智度論雲。有二精進。一身精進為小。二心精進為大。佛說意業大故。
懈怠
菩薩本行經云。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在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則不能出離生死之苦○釋論雲。出家懶墮。則喪於法寶。
放逸
正法念處經云。此放逸過。一切過(中最)為勝上。又偈云。愚癡樂放逸。常受諸苦惱。若離放逸者。則得常安樂。一切諸苦樹。放逸為根本。是故。欲離苦。應當捨放逸。又云。順法而行。遠離放逸。則閉一切惡道之門。
魔
智度論雲。梵語魔羅。秦言奪命(論雲。唯死魔實能奪命。餘者能為奪命因。亦能奪智惠命故。瑜珈論雲。由蘊魔遍一切隨逐義。天魔障礙義。死魔。煩惱魔。能與死生眾生。作苦器故)○魔逆經云。大光夫人白文殊言。其魔事住於何處。文殊言住於精進。又問何故住於精進。文殊言其精進者。乃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當奈何(因明勤懈乃述魔住)○瑜珈論雲。魔事者。若於利養。恭敬。稱譽。心樂趣入。或放逸。慳悋。廣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惱覆。矯詐等。皆是魔事。
三寶
三寶
謂佛法僧也。寶性論雲。依彼六種相似對故。佛法僧說名為寶。一世間難得相似。以無善根諸眾生等百千萬劫不能得故。二無垢相似。以離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德自在故。四莊嚴相似。以能莊嚴出世間故。五勝妙相似。以出世間故。六不可改異相似。以無漏法。世八法不能動故。偈云。真實世希有。明淨及勢力。能莊嚴世間。最上不變等。
同體三寶
謂於一真如上。義說為三也。一真如。是覺性。名佛寶。二真如。有執持義。名法寶。三真如。有和合義。名僧寶。
別體三寶
此有二宗。初小乘說。丈六金身。是佛寶。四諦十二因緣生空教。是法寶四果緣覺是僧寶。次大乘說。三身如來是佛寶。二空教是法寶。三賢十聖是僧寶。
住持三寶
范金凋木繪塑形像。是佛寶。三藏文句。是法寶。剃髮染衣同一理事。是僧寶。
佛寶
梵語佛陀或云浮屠。或云部多。或云母馱或沒陀。皆是五天竺語楚夏也。並譯為覺。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今略稱佛也○般若燈論云何名佛於一切法。不顛倒。真實覺了。故名佛。又云。於無體法中。覺了無餘。諸法平等覺。故名為佛○菩薩本行經云。佛者諸惡永盡。諸善普會。無復眾垢。諸欲都滅。六度無極。皆悉滿畢。以權方便。隨時教化。有大神力。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六通清徹。前知無窮。卻覩無極。現在靡所不知。三達遐鑒有如此德。故號佛也。
一身
唯就法身也體依聚義。名身○攝論雲。為應化身。及如來一切功德所依故。名法身也。
二身
佛地論雲。一法身即自受用身佛也。二生身即他受用。並化身佛也○攝論雲。如來有二種身。一自性得身是法身也。二人功得身。是應化二身也。
三身
唯識論雲。一清淨法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為大功德所依止故○二圓滿報身論雲。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菩薩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曰報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來登地菩薩。及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得諸利樂事○又覺性是法身。以無相為相。覺相為報身。用四智為體。覺用名化身。即隨類變現。形量大小不定○莊嚴論雲。應知此三身。攝一切佛身。示現一切自利利他依止故。
四身
楞伽經云。一應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
五身
菩薩瓔珞經云。一如如智法身。二功德法身。三自法身。四變化法身。五虛空法身。
十身
華嚴經云。一無著佛。二願佛。三業報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三昧佛。九性佛。十如意佛(無所發菩薩經。及佛地論。頗同有云。十重他受用佛。亦名十身)○已上諸身不同無出於三身也三身不同即不離一身而佛佛具足矣。
十號
菩薩地持經云。如來有十種名稱功德。謂非不如說故。名(如來)得一切義無上福田。應供養故。名應(字平聲呼謂具上三義故若去聲呼只有應供一義也)。如第一義開覺故。曰等正覺止觀具足。名明行足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名善逝。如世界眾生界。一切種煩惱及清淨。名世間解。第一調伏心巧便智。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名無上士調御丈夫四種真實智義法真實故。顯示不了義故。依一切義故。廣說斷一切疑顯示甚深清白處故。為一切法導師故。名天人師三聚具足。一切種平等開覺。名佛壞一切魔力。名婆伽婆。
六德
梵音婆伽婆。或云薄伽梵。此含六義。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親光菩薩造佛地論釋雲。謂如來永不系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焰勐智火所燒鍊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雲。無上正遍知覺。
釋迦牟尼
智度論雲。秦言能仁寂默(姓名兼稱也)。
天中天
佛之小字也。本行經云。淨飯王雲。太子生後。諸事皆成。宜字薩婆頞他悉陀(華言一切義成或云悉達多。此雲財成)又諸釋稱立性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雲宜名牟尼(此雲寂默)又一日抱太子。謁釋迦增長大天神。廟神石為像。即起禮太子足。王曰。我子於天神中更為尊勝。宜名天中天(此並約事而言也)○古譯經。有稱佛名大仙者。此與天仙不同。般若燈論雲。聲聞菩薩等亦名仙佛於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羅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又大毘婆沙論。稱佛為真人者。謂佛既受人異熟相續證真實法故名真人○又本行集經稱佛為龍者。謂世間有愛皆遠之。繫縛解脫。諸漏已盡名龍。故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梵音那伽。此雲龍非是世間業報龍。蓋取自在變化無礙義梵)右佛寶訖。
法寶
梵音達磨。華言法。以軌持為義。謂軌物生解。任持自性故○般若燈論雲。何名法。若欲得人天善趣。及解脫樂。佛知眾生諸根性。欲不顛倒故。說人天道及涅槃道故。名法。復次自他相續。所有熏習。及無熏習。煩惱怨賊悉能破散故。名法也。今就住持法寶。分為三。謂經律論焉。
經
梵音素怛囕。或蘇怛囉者。華言線。蓋取貫穿攝持義也○又梵雲。修多羅。或云修妬路者。秦言契。謂上契理下契根故。今言經者。具三義謂久通由也。肇雲。經。常也。謝靈運雲。經由也津也。通也。謂言由理生。理。由言顯。學者神悟。從理教而通矣。
典
經也常也法也。
教
梵音阿含。此雲教○唯識論雲。阿含者。謂諸如來所說之教○長阿含經序雲。阿含者秦言法歸。所謂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薨也。又云阿笈摩(新梵語也)○一切經。皆以聲名句文四法為體。克實用佛無漏聲音為體。故云聲教○智度論雲。若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禪觀。若而得道者。聲聞教也。若觀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
十二分教
亦云十二部經。一修多羅(契經)。二祇夜(應頌)。三和伽羅(授記)。四伽他(調頌)。五尼陀羅(因緣)。六優陀那(自說)。七伊帝目多(本事)。八闍陀伽(本生)。九毘佛略(方廣)。十阿浮達摩(未有)。十一婆陀(譬喻)。十二優波提舍(論議)。若小乘。只有九部。無自說授記方廣等。
律
梵雲毘尼。此翻名律。律法也。從教為名。謂斷。割。輕重。聞。遮。持。犯。故○清淨毘尼經云調伏煩惱為煩惱故名毘尼。新梵語云。毘奈耶唐言調伏。謂顯律儀調伏六根三毒故○薩娑多論雲毘尼有四義。一(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眾生依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門。四(是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故。
五部律
出三藏記雲。一婆麄富羅(即僧祇律)。二薩婆多(梁雲一切有即十誦部)。三曇無德(梁雲法鏡即四分部)。四彌沙塞(即五分部)。五迦葉毘(未至梁地)。
律名始
古今譯經圖記雲。初是漢靈帝建寧二年庚戌安世高首譯出義決律一卷。次有比丘諸禁律一卷。至曹魏世。天竺僧曇摩迦羅。此雲法時。到洛陽見僧全無律范。於嘉平年中。與曇諦譯出羯磨僧祇。戒心圖記即律名始也。
論
梵雲。阿毘曇此雲無比法。為分別慧故。而有四種。一梵雲摩怛理迦此雲本母取出生之義也。二梵雲奢薩怛囉此雲議論。謂議詳空有。論量假實。三烏波儞捨。此雲近說。謂略說經中要義不次第故。四梵雲阿毘達磨。此雲對法。謂能對所對論也○又有二論。則攝前四焉。一宗論即宗大小乘經造也。二釋論釋大小乘經也。
大乘
梵雲。摩訶衍此雲大乘。大者。簡小之稱。乘者。運載為義○十二門論。龍樹菩薩問雲。何名摩訶衍。答於二乘為上故。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諸佛大人乘是乘故。能盡諸法。邊底故。名大乘○菩薩地持經云。有七種大名大乘。一法大。謂。方廣藏。最上大故。二心太。謂。發阿耨菩提心故。三解大。謂。解菩薩方等藏故。四淨心大。謂。過行解地故。五眾具大。謂。福德眾具故。六時大。謂三阿僧祇劫故。七得大。謂。得無上菩提故。
小乘
小者。簡非大也。謂。如來觀根逗機。方便施設也○文殊問經。文殊白佛言。世尊入涅槃後。未來弟子。云何諸部分別。佛言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多出故。
三藏
經。律。論。謂之三藏。又佛藏菩薩藏。聲聞藏。名三藏。藏者。攝也。謂。攝人攝法故○莊嚴論雲。謂攝一切所應知義故○仁王經偈云。佛法眾海三寶藏。無量功德於中攝○阿毘達磨集論。雲。何故如來建立三藏。為欲對治疑煩惱故。建立素呾囕藏。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惱故。建立毘奈耶藏。欲對治自見取執隨煩惱故。建立阿毘達磨藏。
八藏
菩薩處胎經云。胎化藏。中陰藏。摩訶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薩藏。雜藏。金剛藏。佛藏。是為釋迦文佛經法具是矣○若今安置經律論處名藏者梵雲俱舍。此言藏。謂。庫府之總稱也。
法門
肇雲。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智度論雲。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一蜫勒門(此雲篋藏)二阿毘曇門。三空門。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入阿毘曇門。或佛自說諸法義名字。諸弟子種種集解。入空門者。所謂眾生空。法空。若大乘義。一切諸法。性自常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八萬四千法門者。賢劫王經云。謂。佛最初修行諸波羅蜜多。乃至最後分佈佛體波羅蜜。三百五十度。一一皆具六波羅蜜。如是總有二千一百對治。貪瞋癡及等。分有八千四百。除四大種六無義(六塵也)所生過失十轉合。有八萬四千法門也。
法輪
大毘婆沙論雲。何名法輪。答是法所成故。法為自性故。名法輪。如世間呼金輪等輪。是動轉不住義。捨此離彼義。能伏怨敵義。又圓滿義。謂。轂輻輞三事具足故。輪體法。即八聖道支也。初明小乘法輪者。以戒為先故。用正語正業正命為轂。轂根本也。依戒生定故。用正定正勤正念為輞。輞能攝錄。依定發慧故。用正見正思惟為輻。○次大乘法輪者。以智為先。用正見正思惟為轂。智惠皆名根本智故。次用正語正業正命為輻。輻依轂立。戒因智淨故。後用正。定正念正勤為輞。定因戒得。戒為定攝故。
二諦
一俗諦。又名安立諦。二真諦。又名非安立諦。又名勝義諦○婆沙論雲。諦者實義。真義。如義。不顛倒義。無虛誑義○契經云。佛所說法。皆歸二諦。
四諦
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毘婆沙論雲。逼迫流轉。是苦相。生長能轉業。是集相。寂靜止息。是滅相。出離還滅。是道相。○又云。一切如來宣說。開示四諦法。拔濟有情。出離生死故。欲顯要由自勤修道不由他修故。
正法
婆沙論。正法有二種。一世俗正法。謂名句文身。即經律論也。二勝義正法。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也。
佛法壽命
法住經云。佛告阿難。我涅槃後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故。減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萬年○鈔雲。正法有二。一證正法。約證聖道說。正猶證也。二教正法。謂。內法文字。總名正法。統像末說。若正法時。有教有行有證故。若像法時。像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時則證果者鮮矣。若末法時。空有教。無修行者○大毘婆沙論雲。佛言有二補特伽羅。能住持正法。謂。說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謂續誦解說經律論等。持正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
佛法先後
報恩經云。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於三寶中。何不以法為初。佛言。法雖是佛師。而非佛不弘。所謂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後也。右法寶訖。
僧寶
法苑珠林雲。夫論僧寶者。謂。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圖方外以發心。棄世間而立法。宮榮無以動其意。親屬莫能累其想。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王。稱為僧寶○順正理論雲。僧有五種。一無恥僧。謂毀戒披法服者。二瘂羊僧。謂於三藏教不了達。無聽說用。三朋黨僧。謂於游散營務鬪諍。善巧結搆。此三種多分造非法業。四世俗僧謂善異生此通作法非法業。五勝義僧。謂。四果此定不容造非法業○十輪經云。僧有二種。一勝義僧。即佛菩薩二乘等。般若燈論雲。四果人。謂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合故。名僧也。
菩薩
菩薩者。具足應雲菩提薩埵。唐言覺有情。覺者。所求果也有情者。所度境也。言摩訶薩者。此雲大有情即能求能度人也。地持論雲薩埵是勇勐義精進義求大菩提故名摩訶薩。
聲聞
聲聞者。瑜伽論雲諸佛聖教。聲為上首。從師友所聞。此聲教。展轉修證。永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
獨覺
梵雲。畢勒支底迦。唐言獨行。此有二。謂部行。麟喻也。瑜伽論雲。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緣悟道。又名緣覺華嚴經云。上品十善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二住持僧者淮高僧傳有十科。一譯經。二解義。三習禪。四明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聲德(通惠大師云。為僧不預於十科。事佛徒勞於百歲)。右僧寶訖。
福田
彥悰法師福田論雲。夫福田者何也。三寶之謂也。功成妙智道登圓覺。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誠。法也。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
供養三寶
大方廣不思議境界經云。供養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諸眾生皆獲安樂。供養法者。增長智慧證法自在。能了知諸法實性。供養僧者。增長無量福德資糧。致成佛道。
供養佛
寶積經。廣博仙人問。佛滅度後。云何種植。獲福報耶佛言。諸如來者。皆是法身。若在世。或滅後。所有供養。福無有異。又問。福為積聚耶。佛言。譬如甘蔗未壓之時。汁不可見。彼於一節二節之中。求汁積聚了無見者。然彼汁不從外得。福德果報亦復如是。不在施主手中。心中身中。亦不相離。猶影隨形○大集經。商主天子問。佛在世日供養。世尊是受者。而施者獲福。世尊滅後。供養形像。誰是受者。佛言。諸佛如來法身也。若在世若滅度。所有供養。其福無異○善生經云佛言如來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應當志心勤修供給。生身滅身。形像塔廟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若我現在。若涅槃後。等無有異○優婆塞戒經。佛言有人言。供養施於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以無受者故是義不然有信心故用施主信心佈施是故得是五常福報。譬如比丘修習慈心。實無受者。而亦獲得無量果報。
讚佛
菩薩本行經。阿難白佛。若使有人以四句偈讚嘆如來。得幾功德。佛言。正使億百千那術無數眾生。皆得辟支佛道設有人供養是等衣服飲食醫藥床臥敷具。滿百歲其功德多否。可難言甚多。佛言若人以四句偈用歡喜心。讚歎如來所得功德。過於上福。百千萬倍。無以為喻○智度論雲。若聞諸佛功德。心尊重。恭敬讚歎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者故。言尊也。敬畏之心。過於君王父母師長利益故。言重也。謙遜畏難故。曰恭也。推其智德故。曰敬也。美其功德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為嘆。
念佛
智度論雲。但一稱南無佛。是人亦得畢苦。其福無盡。問云何但空稱佛名字。便得畢苦。其福不盡。答是人曾聞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若少供養及稱名字。得福無量。亦至畢苦○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超日月光如來。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憶人一。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文/日]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觀佛
護國經。佛。問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觀如來。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不住五蘊。不離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大。不住六處。不離六處。不住三界。不離三界。乃至非見聞覺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觀如來。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諸佛如來力無畏等。河沙功德。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多者。應如是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禮佛
大方廣寶篋經。智燈聲聞問文殊言。云何禮佛。文殊言。若見法淨。名見佛淨。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動不搖。其心寂靜。行寂靜行。是名禮佛○法苑。齋有天竺三藏勒那。譯出七種禮法。一我慢禮。謂依位次。心無恭敬。心馳外境。五輪不具。如碓上下。二唱和禮。謂粗正威儀。心無淨想。見人則身輕急禮人去則身墮心疲。蓋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禮。謂聞唱佛名。便念佛相。身心恭敬。情無厭怠。四發智清淨禮。謂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則禮一切佛。禮一拜則禮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五遍入法界禮。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佛我平等。今禮一佛。即是遍禮。法界諸佛。六正觀禮。謂禮自佛。不緣他佛。何以故。一切眾生各有佛性。平等正覺。七實相平等禮。謂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如如。平等故。文殊雲。能禮所禮性空寂(此七禮。前三約事。後四就理)○凡禮佛須自展尼師壇。不得令他人展。或至塔殿上。先有地蓆。便就上禮。先無。不得立佇布席。不得於低床上禮須脫屣履勿以無儀。自招深罪矣。
親近佛
勝思惟梵天問經云。梵天問文殊言。比丘云何親近於佛。答雲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則名親近於佛○大集經云。不覺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來出世。常見諸佛。
一切恭信
凡禮佛。首唱此言者。收攝眾心。不馳散故。一者普及為言。切者盡際為語。恭者束身翹仰。信者心無異心(信本為敬避廟諦也)○智度論雲。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二實一切。今以名字歸實理也。或問禮拜三業何攝。答。通三業。若五輪著地。是身業。稱佛名號。是口業。緣想聖境。專注不散。是意業。
南無
悲華經云。佛言南無者。此決定諸佛世尊名號音聲○唯識鈔雲。梵語南無。此翻為名。即是歸趣之義也。或云那摩。或曩謨。皆梵音訛也。
遶佛
又云旋遶。此方稱行道○西域記雲。西天隨所宗事禮後皆須旋遶。蓋歸敬之至也。唯佛法右遶。法苑雲。順天行也。若匝數則不定。若三匝表三業也。七匝表七支。如經云百千匝無數匝。但以多為數。表敬之極也○賢者五戒經云。旋塔三匝。表敬三尊。為滅三毒故○提謂經。問散華。燒香。燃燈。禮拜。是為供養。旋遶得何等福。佛言有五福。一後世得端正好色。二好聲。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三千威儀經云。旋遶有五事。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蹈蟲。三不得左右視。四不得唾地。五不得與人語話。
造像
大乘造像功德經云。優陀延王凋像。始夜自思惟。但其像為坐為立。時有智臣白王。當作坐像。何以故。一切諸佛得大菩提。乃至轉法輪。現神變。皆悉坐故。是故應作師子座結加之像。王凋像訖。以頂戴像至如來所白佛言。如來最上微妙之身。無與等。我所造像。不似於佛。竊自思惟。深為過咎。佛告王言非為過咎。汝已作無量利益。更無與汝等者。汝今於佛法中。初為軌則未來世中。有信之人。皆因王故造佛形像而獲大福○佛在金棺敬福經云。造經像主莫論僱匠。匠人不得飲酒食肉。不依聖教。雖造經像。其福甚少。若匠人造像。不具相好者。五百萬世。諸根不具○五百問經云。治生破戒得財造佛。尚不免地獄。何況得福○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或自財或勸化得財擬作佛像用經久將此錢造作鳥獸形安佛盤上計損五錢犯逆罪究竟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若用贖香油供養者不犯○宣律師云。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頥豐。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宮娃如菩薩也。又云今人隨情而造。不追本實。得在信敬。失在法式。但論尺寸長短。不問耳目全具。或爭價利。計供厚薄。酒肉餉遺。身無潔淨。致使尊像雖樹。無復威靈。乃至抄寫經卷。惟務賤得。弱筆麄紙。使前工無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賤。法儀減矣。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儀鳥獸尚不敢污。何況人乎(鈔文多。但撮要言。故不次第焉)。
師子座
智度論問。云何名師子座。為佛化作為實師子為金銀木石作耶。答云是號師子座。非實也。佛為人中師子。凡佛所坐。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夫師子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一切人天中。一切降伏。得無所畏。故稱人中師子。
蓮花座
智論問雲。諸床可坐。何必蓮華。答諸床為世間白衣坐法。又蓮華濡淨柔脆。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華不壞故。又以莊嚴妙法座故。
火焰
長阿含經云。佛在摩竭國毘陀山中。入火焰三昧。又昔在舍衛婆羅捨。入火焰三昧。今則像之。
凋像始
增一阿含經云。優填王用牛頭旃檀凋佛形像。高五尺此為始也。
鑄像
經云。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用香凋像。乃用紫磨黃金鑄佛像。亦高五尺。此為始也。
畫像
唐內典錄雲。後漢明帝永平七年。使秦景往月支國得優填王凋像師第四畫樣(此西域始也)至洛陽。勅圖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供養此土為始也。
浴佛
摩訶剎頭經云。佛告大眾。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子時生。所以者何。為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今是佛生日。人民念佛功德浴佛形像(而今江浙用四月八日浴佛)○譬喻經云。佛以臈月八日現神變。降伏六師。六師。負墮。遂投水而死。徒黨有存者。佛為說法開悟。同白佛言。世尊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請佛僧。洗浴身垢(今淮比。乃至三京。皆用[膜-大+(句-口+匕)]八。浴佛)○浴佛功德經。清淨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佛在世。及滅度諸未來世中。諸眾生云何浴像。佛言。不作空有想。於諸善品心懷渴仰。不生疲厭。何以故。為成就如來法報身故。我今為汝說浴像法。諸供養中最為殊勝。為眾香湯置淨器中。先作方壇敷妙床座。於上置佛。以諸香湯次第浴之。用香水畢。復以淨水。淋洗其像。人各取少許洗像水。置自頭上(彼經有用香煎湯設壇法式)。初於像上淋水時應誦此偈云。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摩訶剎頭經云。浴像得錢。當分作三分。一分屬佛。一分屬法。一分屬僧。若佛錢得作佛像用。若法錢得造寺樓塔籬落牆壁內外屋舍等用。若僧錢各給與比丘用。
三寶物
佛物有四種。一佛受用物。謂殿堂衣服床帳等。不得互用。若曾佛用者。只得著塔內供養。不得移易使用○五百問經云。佛堂柱木壞。有施主修換訖。其故者施僧。僧不得用之。二施屬佛物。五百問雲。佛物不得移至他寺犯棄。若僧盡去當白僧。僧聽將去無罪。又云。佛物得賣買取供養具○十誦律雲。以佛塔物出息聽之。三供養佛物僧祇雲。供養佛華多聽賣買。香油猶多者更賣。著佛無盡財中(即長生錢。謂子母滋生故無盡)○五百問雲。佛幡多欲作餘事者若施主不許不得四獻佛物。律雲。供養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善見律雲。佛前獻飯侍佛比丘得食。或白衣侍佛者亦得食(侍佛比丘。即今殿主。白衣即淨人也)○茶毘經云。佛滅度後一切信施物。應用造佛像及佛衣幡蓋。買香油華以供養佛。餘不得用餘用者犯盜罪。次法物者如箱涵簏巾帊櫃等。本是經物。不可回改別用。後僧物者若二常住物。局本處。已定不得移往他處。又佛堂內設僧席。僧房安佛像經卷。妨僧受用。並是互用。由三寶位別故。各攝分齊故。若無妨。暫安著即無損○五百問雲。本非佛堂。今設僧席。在中比丘共佛宿。若作障隔者不犯。由佛在世亦與弟子同房故。
盜三寶物結罪處
大毘婆沙論問雲。若盜佛塔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答於國王施主及守護人天處結罪。有說。於佛邊結罪此物為佛攝受故。若盜亡僧物者。若已作羯磨。於羯磨眾處得。若夫作羯磨者。普於一切善說法眾處。得根本業道。
受用自體物福
般若燈論雲。云何受用自體。謂檀越所捨。房舍園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資身具等。云何名福。謂撈摝義也。見諸眾生沒溺煩惱河中。起大悲心。摝出生死。置涅槃岸。故名福。
令佛法速滅有五法
四分律。有長老波摩那。白佛言以何因緣。如來正法疾滅而不久住(息用名滅非死滅也)。佛言。有五因緣若如來滅後。比丘不敬佛法。僧。戒定。以是正法不得久住○南山鈔雲。佛像經教住持靈儀。並是我等所尊故。今僧尼多不奉佛法。內無正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或在形像前。更相戲弄。出非法語。舉目攘臂。遍指聖像。或端坐踞傲情無畏憚。雖見經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輕笑。損滅正法。既知多過。彌須大慎。凡至塔。覩形像。必懾然加敬。如對王臣。亦可知矣。
恩孝
凡釋氏。晨暮祝香禮佛。乃至作一毫善事。皆迴向四恩三有者。蓋是廣大心報恩申孝之至也。
恩
有四焉。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四施主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言。世間恩有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主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一劫說不能盡。二眾生恩者。無始已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互為父母。各有大恩故。三國王恩者。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大自在。三十三天。常以其力。護持國界。山河大地盡屬國王。是故。大聖王以正法化。能使眾生。悉皆安樂○後譯華嚴經云。國有君王。一切獲安。是故。人王為一切眾生安樂之本。在家出家精心道撿。皆依正國而得住持。演化流佈。若無王力。功行不成。法滅無餘。況能利濟。是故。所修一切功德。六分之一。常屬國王。願王福山崇固難壞○薩遮經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又禮佛時。常為諸天龍神願。風雨順時。文武百官。常居祿位者。西域記雲。大臣者。國之重鎮。農務者人之命食國失鎮則危。人絕食則死。又佛法付囑國王大臣故。常須繫心祝願也。四三寶恩者。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正法念經雲。如來。三界最勝。度脫生死。此恩難報。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恩○華嚴經偈云。如來無數劫。勤苦為眾生。云何諸世間。不報大師恩○報恩經云。父母者三界最勝福田○毘奈耶律雲。父母於子。有大勞苦。護持長養。資以乳哺假使一肩持母。一肩持父。經於百劫徒自疲勞。或持七寶種種供養令得富樂。亦未報父母恩。若其父母無信者令起信心。若無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慳者令行惠施。若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曰報恩○不思議光經云。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彌沙塞律雲。佛言從今聽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又云。我聽五處縱極破戒。應供養所謂父母親教師(受業和尚也)。軌範師。及病人。又云出家人。於父母應供養供給。於三衣外自餘物或從施主乞。或從僧得利。或僧所常食之分。減半供給。若常乞食亦與己所滿腹食內。應取其半。濟其父母○中心經云。佛言知師恩者。見師則承事。不見則思惟教誡。如孝子之念父母。如人念飲食等○大方廣不思議境界經云。當供養父母。和尚。及世間。曾致饒益。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何以故。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是故。諸佛稱讚知恩報恩者○或問釋氏為俗人作疏子亦有云奉為四恩者。其國王父母可知。其師長施主何耶。答經不雲。及世間曾致饒益。賴其恩者。若教授經書伎術事業。或令避惡從善者。皆師長也。夫師者教以道之稱也。若假借財本拯苦與樂者皆施主也。夫施者有三種。一財施謂與人財。二心施謂慈悲心與人樂。三法施謂說法利人等。
孝
爾雅雲善事父母曰孝○諡法雲慈愛忘勞曰孝○雜記雲。養德順理。不逆於時曰孝○四天王經云。佛告諸弟子。慎汝心念。無受五欲。漱情去垢。無求為首。內以清淨。外當盡孝○梵網經云。佛初坐道樹。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以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盂蘭盆經云佛令比丘為七世父母設盆供養佛及自恣僧(世人行孝只於一身釋氏行孝兼為七世父母可謂孝矣)○法苑雲持戒即是行孝謂一切眾生皆曾為我父母宗親今持戒不殺生不偷盜等是名行孝。
界趣
界。謂三界。趣。謂六趣○祐法師序雲。夫三界定位。六道區分。麄妙異容。苦樂殊跡。觀其源始。不離色心。撿其會歸。莫非生滅。生滅輪迴。是曰無常。色心影幻。斯為苦本。故涅槃喻之大河。法華方之火宅聖人超悟。息駕反源。拔出三界。然後為道。
三界
界者何義。瑜伽論雲。種性義。因義。住持義。婆沙論雲。分叚義。聲論雲。趣義(俱舍論雲)。種族義。因果不同。故有三焉。
欲界
欲有四種。一情。二色。三食。四淫欲。以希須為義。謂此界四欲具足。故名欲界。此有六天。謂。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
色界
婆沙論雲。有色可了施設故名色界。有一十八天。謂初禪有三天。梵眾。梵輔。大梵。二禪有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有三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四禪有九天。福生。福愛。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
無色界
婆沙雲。無色可了施設故名無色。有四天。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婆沙論。問。何故世尊。於四無色立處名。答為破外道執空處為無身涅槃執識處。為無邊意涅槃。執無所有處名淨聚涅槃。執非想非非想處。名世間空窣堵波涅槃。佛說為生處。非真解脫故)。
九地
一五趣雜居地(攝欲界三惡。道四洲六天)二離生喜樂地(攝初禪三天)三定生喜樂地(攝二禪。三天)四離生妙樂地(攝三禪。三天)五捨念清淨地(攝四禪九天)六空處地。七識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處地。地有四義。謂住處攝治。
三有
婆沙論雲。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有者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有又云生滅故名有。墮苦集諦中是有。
二十五有
阿毘曇雲。欲界有十四。謂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有七。謂四禪天。又於初(禪中)取大。梵天。第四禪中取五淨居天。並無想天。無色界有四。即四定處也。法苑問雲。未知何義。初禪中大梵天別立為有。答謂外道人計常者。以大梵天王。為能生萬物之主。違則受生死。順(則得)解脫。又大梵天王亦自計己身能為造化之主。是常是真解脫。如來為破彼情見故。立為一有也。又無想天者。為彼天眾生定壽五百劫無心之報。外道計為真實涅槃。如來為破彼見顯非涅槃故。別立為一有。又取五淨居天者。謂彼天主摩醯首羅。彼外道計彼為能造化主。歸之則得真解脫。為破彼見故。別立為一有。又人趣四洲各立為有者。謂四趣苦多眾生不樂著故。別立有。人趣次勝眾生樂著深重。四洲受報不同故各立一有。
三千大千世界
即釋迦牟尼佛所化境也。世界何義○首楞嚴經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又云。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名界。過去未來現在名世。又文殊問經云。有二世。一眾生世。即一切眾生也。二行世。即眾生住處○長阿含並起世因本經等雲。四洲地心。即須彌山(梵音正雲蘇迷盧。此名妙高)。此山有八山遶外。有大鐵圍山。周迴圍繞。並一日月晝夜回轉照四天下。名一國土。積一千國土。名小千世界。積千箇小界。名中千世界。積一千中千界。名大千界。以三積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趣
即五趣也。一天。二人。三地獄。四畜生。五餓鬼。謂修羅四趣皆攝故。今開為一趣。故云六趣也。趣者何義。毘婆沙論雲。所往義。是諸有情。所應往結生之處故名趣也○毘曇論雲。趣到義。謂彼善惡業因能令有情到其生處。又道義。故名六道矣。
天趣
毘婆沙論雲。諸趣最勝故光明照耀故。名天也○智度論雲有四種天。一生天。謂四天王等已上天也。二名天謂今國王稱天子。三淨天。謂人中生諸聖人。四生淨天。即上界生諸聖人也。
生天因
業報差別經云。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應。生色界天。若離色修。遠離身口。以定相應。生無色界○正法念處經云。因持戒。不殺。不盜。不淫。由此三善。得生天○辯意長者子經云。有五事。得生天。一不殺物命。令眾生安樂。二賢良不盜。佈施無貪。濟諸窮乏。三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齊精進。四誠信不欺。護口四過。五不飲酒。
人趣
大毘婆沙論雲。梵雲未奴沙。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或多憍慢。或能寂。靜意故名人○阿毘曇論雲。何故人道名摩[少/兔]沙。此有八義。一聰明。二為勝。三意微細。四正覺。五智慧增上。六能別虛實。七聖道正器。八聰明業所主故。
人因
業報差別經云。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語意妙行故。生人道○辯意經云。有五事。得生人中。得人尊貴。一施惠普廣。二敬禮三寶及長者。三忍辱無嗔。四柔和謙下。五博聞經戒。又有五事。一佈施貧窮。二持戒不犯十惡。三忍辱不亂。四精進勸化。五一心奉孝盡忠。此五事生人中。大富長壽。端正威德。為人敬仰。有五事生人中卑賤。一憍慢。二於二親。剛強無恪。三放逸不禮事三寶。四盜竊以為生活。五負債不償。又有五事生人中。口氣香潔。身心安樂。(為人)稱舉。不為誹謗。一至誠不欺於人。二誦經。三護戒。四教人遠惡就善。五不求人長短。又有五事生人中。常被誹謗。為人所憎。形體丑惡。心意不安。常懷恐怖。一常無至誠。欺詐於人。二眾中說法者。而誹謗之。三見諸同學而輕試之。四不見他事而為作過。五鬪亂兩舌○人道三勝。一勇勐。二憶念。三梵行此三勝。生天人。
人道十苦
菩薩藏經云。人有十苦之所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八憂苦。九病惱。十流轉大苦○人胎藏八位瑜伽論雲一羯羅籃(託胎疑結位)。二遏部曇(表裡如酪)。三閑尸(已至肉位仍極柔軟)四鍵南(堅厚)五缽羅奢佉(支分相現)六毛髮爪位七根位(諸根顯現)八形位(所依處分明現)○又十時膜時(泡時疱時)肉團時五枝時(胎中五時)嬰孩時童子時少年時盛壯時衰老時(人中五時)。
凡夫
大威德陀羅尼經云。於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梵雲婆羅。隋言毛道。謂行心不定。猶如輕毛。隨風東西故。又有二種。一嬰兒凡夫。謂無智惠故。二愚闇凡夫頑鈍不可教故○佛性論雲。凡夫以身見。為性。
人有為四相
長阿含經云。一生相。謂五陰興起。已得命根。二老相。謂生。壽向盡餘命無幾。三病相。謂眾痛迫切。存亡無期。四死相。謂盡也。風先。火次。諸根敗壞。存亡異趣故。
人間四事必定別離
正法念經雲。一少年。二安隱。三壽命。四具足(具足即是富貴)如是四法。必定別離。智者常須觀察。
地獄趣
立世論雲梵音泥黎耶。此雲無喜樂○毘婆沙論雲。泥犁迦。秦言無去處○大毘婆沙論雲。捺洛迦。此云不可樂。論問。何故名捺洛迦。答是那洛迦所趣故。是中有那洛迦故。名捺洛迦。彼諸有情無悅無愛無味無利無喜樂故。名那洛迦也。今稱地獄者。地底也。下也。謂萬物之中最在底下也。獄局也。謂拘局不得自在故○三法度人經云。地獄有三種。一熱有一十八所。二寒有一十八所(此是根本)三邊又名輕系。又名孤獨。此有三別。一山間。二水中。三曠野。
落地獄因
婆沙論雲。由先時造作增上暴惡。身語意惡行生彼○辯意經云。有五事死入地獄。一不信三寶。而行誹謗。輕毀聖道。二破壞佛寺。(三四)輩轉相誹謗。不計殃罪無敬順意。無有君臣父母。五已得為道。不順師教。而自貢高。輕慢謗師(地獄因果。廣有章門。此但梗[目*(既/木)])。
畜生趣
立世論雲。梵語底(都履切)栗車。此雲畜生○大婆沙論雲。傍生謂其形謗故。
畜生因
業報差別經云。具造十業生畜生。一身惡。二口惡。三意惡。四從貪起惡。五從嗔起惡。六從癡起惡。七毀罵眾生。八惱害眾生。九施不淨物。十邪淫○辯意經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竊。二負債不還。三殺生。四不喜聽受經法。五常以因緣艱難齋會。
三塗
西域記雲。俗書春秋有三塗危險之處。借此名也。塗猶道。非謂塗炭之義。若依梵語。雲阿波那伽低此雲惡道。道是因義。由履而行。
八難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洲。五無想天。六佛前後。七世智辯聰。八生盲瘖瘂。
修羅趣
又云阿須倫○海龍王經。此雲無善神○大毘婆沙論雲。阿素洛此雲非天。又素洛。是端正義。阿是非義。謂身形不端正故○楞嚴經云若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從卵而生鬼趣攝。若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隣於日月。從胎而生人趣所攝。若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因變化有天趣所攝。有一類下劣。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因濕氣生。畜生趣攝。
修羅因
諸經論。多由瞋慢及疑。三種因生。
閻羅王
梵音閻摩羅。此雲遮。謂遮令不造惡故○瑜伽論問。焰摩王。為能損害。為能饒益。名法王。答由(饒益眾生)故。若諸眾生執到王所令憶念故。遂為現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當受其果。由感那洛迦。新業更不積集。故業盡已脫那洛迦。是故焰摩。由能饒益諸眾生。故名法王。
眾生
梵雲僕呼善那。此雲眾生謂眾緣所生故○祐法師云。眾共生世。故名眾生○唐三藏譯名有情。謂一切無情物。皆假眾緣生。今簡去無情。故云有情○證契大乘經云。眾生者何義。佛言。是情想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界入緣起及因業果會對而生故○楞伽經云。一切眾無明為根本。於愛隨業流運。
心
梵音。質多。又唧多。此是緣慮義。唯識論雲。集起名心。即八識也○中陰經偈云。心為人毒本。善惡隨其形。行善即趣善。行惡即趣惡○正法念經雲。一切法行主。所謂彼心是。又云。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心地者。佛言三界之中。以心為主。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三乘。以是因緣。三界唯心。故名心地。
志學
學
効也。白虎通雲。學覺也。覺悟所不知也○中論雲。昔之君子成德立身。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也。學也。學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治性。聖人之上務也。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志者。學之師也。學者。患志之不立故。篇目志學焉○僧史略雲。夫學不厭博。有所不知。蓋闕如也。此土高僧。能攝異宗者。率由博學之故也。
二學
毘奈耶雲。佛說有二種學業。一讀誦。二禪思○鈔雲。五夏已前。依人受學。律藏五夏已後。應學無人我法。
三學
僧祇律雲。學有三種。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定學。三增上慧學(又學經律論為三學)。
開外學
毘奈耶雲。因舍利子。降伏撥無後世外道。佛聽比丘學外論。仍須是明慧強記者。方可於一日分三時。初中二分。讀誦佛經。至晚讀外書。是故祇垣中有書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書。佛許比丘遍讀。為降外道故。不許依其見解。地持論雲。若聰明上智。能速受學者。於日月中。常以二分學佛法。一分學外典。
學書
五分律雲。比丘差次不知書記佛聽學書。不得為好而廢道業(魏韋誕字仲佫。誡子孫曰。書但記姓名而已)。
二智
般若經云。禪學。謂開智。講學謂之演智。
視肉
法苑雲。莊子曰。人而不學。謂之視肉。學而不行。謂之撮囊。
府庫
齊高僧僧范。善解群書。號府庫。
智囊
吳支謙。字恭明。號智囊。高僧傳雲。祇洹寺三千僧。皆號奘法師。為智囊。
義龍
陳高僧惠榮。講學縱橫。號義龍。
義虎
高僧道光。在江東研窮義理號義虎。
律虎
隋高僧法願。大明律藏。詞辯高亮。彭亨難敵。號律虎。
僧英
高僧智琰。與安法師及遍知三藏結交。惠解相敵。號三英(才兼百人曰英)。
僧傑
高僧僧慧。與暢法師。長講三藏號二傑○隋高僧敬脫。號僧傑(才兼萬人曰傑)。
彌天釋
道安。法師在囊陽因習鑿齒來謁雲。四海習鑿。齒答雲彌天釋道安。
釋門千里駒
長安。常辯。二法師為上京之法匠。嗟賞奘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里駒也。
義天
婆沙論雲。能解諸法義。見一切法空義。名義天。
學海
高僧曇顯。山東江表。號為學海。
經笥法將
並五印度學人。稱奘法師。
釋門瑚璉
隋虎丘惠聚法師。汝南周弘正常嘉嘆也。
慧苑琳琅
隋高僧志念。有學名當時號也。
寫瓶傳器
經云。阿難領受佛法。如瀉瓶水。傳之別器。更無遺餘。瓶器雖殊。水則無別。
傳燈
肇雲自行化彼。則功德彌增。法光不絕。亦名無盡燈。
投針
西域記雲。西天十五祖迦那提婆。初謁龍勐(菩薩本滿勐以金盛)水令弟子持示之。提婆見默以針投之。弟子持返。勐問彼何辭乎。答默但投針。勐曰智矣。若人也。宜速命入於斯際會。
三絕
高僧法安。身長八尺有三絕。一風儀挺特。二解義窮深。三精進潔己。
四絕
高僧洪偃。博學內外。凡所著述。皆封入秘閣。時號四絕。一貌。二義。三詩。四書。
五備
羅什答遠法師書雲。夫財有五備。謂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道隆。未具者凝滯。仁者備之(或聖化物之資用。故名財也)。
八備
隋彥琮。法師云。夫預翻譯有八備。十條。一誠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將踐勝場。先牢戒足。三文詮三藏。義貫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五[怡-台+禁]怉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沉於道術。澹於名利。不欲高衒。六要識梵言。七不墜彼學。八博閱蒼雅粗諳篆隷不昧此文。十條者。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業。九字部。十字聲。
因人顯名
晉吉友。法師永嘉中到江左。丞相王導一見奇之。以為吾之徒也。因此名顯。
紙貴如玉
高僧無垢眼。又云青眼律師。初譯出十誦律。京師僧尼競寫。諺雲。都人繕寫。紙貴如玉。
摽領
僧睿。年二十二。博解經論禪觀。能講說。司徒姚崇重之。時姚興猶未識。問崇曰睿。也如何(崇曰可謂)鄴衛松柏。及興相見語論。觀之才器。興曰乃是四海摽領。
領神
高僧慧約。學窮內外。何尚之所重。竟陵文宣王。出鎮禹穴時。有名僧在座。約年夏未隆。王見斂躬盡禮。眾不悅。王曰。此上人方為釋門領神。
八達
高僧支學龍。博通內外。阮膽等名士。並為知己。呼為八達。
八能
高僧真觀。有八能謂義。導。書。詩。辯。貌。聲。棊。
辯鼎
道安號彌天釋。學贍內外。符堅於藍田獲一大鼎。邊有篆字。朝廷人不識乃問於安。安曰魯襄公所鑄。堅勅三館有疑。皆問安師。
撣筆
高僧敬脫遊學時擔一筆長三如臂有人乞書大小字隨筆而成。曾無修飾。觀者無厭。
談諧上首
支遁。字道林。晉哀帝請住東安寺。郤超。孫綽。等一代名士。皆為塵外之交。日造其室。皆推遁談諧為上首。
義解名知
高僧法開。以義解知名天下。與謝安王文度等。為文學之友。孫綽曰。深通內外。才華贍逸。其在開乎。
寒松
惠隆。學窮義理。宋代名賢多為交友。而節操容貌。有若寒松。時周顆。謂曰隆法師蕭散森疎。若霜下松竹。
碧雲
慧休。姓湯。工於風雅。甞吟詩曰。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文選中沙門詩惟休一也)。
立雪
此土第二祖本名神光。更名惠可。初參達磨立在雪中。
撒被
高僧惠韶。學於綽公。獨貧於眾。撒被寫論。忍寒聽講。大曉文義。
擁塵
道超。苦學。獨居一室。以儒釋經典環座。手不釋卷。任塵擁室。時中書吳群問曰。蟲鳴塵擁。安得無忤。超曰蟲聲足代蕭管。塵土滿室未暇掃也。
擬書
高僧法雅。善內外學。多俗士諮稟。以經義難解雅。將比擬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挌義。
德香
增一經云。有妙香三種。謂多聞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風順風無不聞之最勝無等。
道風
寶林傳雲。祖師難提至摩提國一日有風西來。佔曰此道風也。必有道人至。果得伽耶舍多至。
變薤
法苑雲。弘始三年。姚興園中植蔥。一日皆變為薤。佔之。合有智人至果得羅什法師來。
學者二患
肇法師云。雖解深義。未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誨益此學者之外患也。因其所解。而取相分別。雖曰為解。未合真解。此學者之內患也。
無錢決貨
法苑雲論衡曰。手中無錢之市決貨。貨主必不與也。夫胸中無學。亦猶手中無錢也。
炳燭
說苑雲。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對曰暮何不炳燭乎。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誡
法苑雲。今有淺學之人。自謂智出於眾。起大憍慢。放誕形容。[夌*欠]滅一切。籠罩天地。箕踞於師長之前。叱吒於尊者之側。道本和合。恭順為僧。既心貌乖返。豈成寶也。慎之哉。
釋氏要覽卷中
上篇:大宋僧史略
下篇:佛說十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