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卷第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敬法篇第二(此有八緣)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緣)
述意緣
說法緣
聽法緣
漸頓緣
求法緣
感福緣
報恩緣
謗法緣
述意緣第一
蓋聞寂滅不動。是則無象無言。感而遂通。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難聞。三千之火易入。庶使凝寒靜夜。朗月長宵獨處空閑。吟誦經典。吐納宮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詞韻相屬。適眾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靈欣躍。精神悅豫。久習純熟。文義洞曉敬心殷誦。至誠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書寫一言功超累劫。是以迦葉頂受。靡悋剝皮薩陀心樂無辭灑血。此是甘露之初門。入道之終德也。
說法緣第二
夫法師陞座。先須禮敬三寶。自淨其心。觀時擇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後為說。故報恩經云。聽者坐說者立。不應為說若聽者求說者過。不應為說。若聽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義。依不了義經不依了義經。依識不依智。並不應為說。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諸佛菩薩清淨法故。若說尊重於法。聽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名清淨說。
又五分律雲。除其貪心。不自輕心。不輕大眾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動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說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實解者。長夜安樂利益無量。
又涅槃經云。若有受持讀誦書寫宣說。非時非國不請而說。輕心輕他自嘆。隨處而說。反滅佛法。乃至令無量人死墮地獄。則是眾生惡知識也。
又十誦律雲。有五種人。問法皆不應為說。一試問。二無疑問。三不為悔所犯故問。四不受語故問。五詰難故問。並不得答。若前人實有好心。不具前意。為欲生善滅惡者。法師隨機方便好心為說。若自解未明。或於法有疑者。則不得為說。恐令前人有錯傳之失。彼此得罪。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為八。一法智。二義智。三時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眾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訶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來世報。如是之人能從他聽。
又正法念經雲。若有眾生正行善業。為邪見人說一偈法。令淨信佛。命終生應聲天。受種種樂。從天還退隨業流轉。若為財物故與人說法。不以悲心利益眾生。而取財物。或用飲酒。或與女人共飲共食。如伎兒法自賣求財。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於天上作智慧鳥。能說偈頌。是則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為中品法施耶。為名聞故。為勝他故。為勝餘大法師故。為人說法。或以姤心為人說法。如是法施得報亦少。生於天中受中異報。或生人中。是則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為上品法施耶。以清淨心。為欲增長眾生智慧。而為說法不為財利。為令邪見眾生等住於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上最勝。乃至涅槃。其福不盡。是則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葉經。爾時世尊而說偈曰。
三千大千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用佈施 所得功德少
若說一偈法 功德為甚多
三界諸樂具 盡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為最勝
此功德勝彼 能離諸苦惱
若恆沙世界 珍寶滿其中
以施諸如來 不如一法施
施寶福雖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勝 況多難思議
又十住毘婆沙論雲。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以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誦通達。為人解說在眾無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說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說曰。
先自修行法 然後教餘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隨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滅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遠離阿練若處。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發起三毒。於六度等心薄。乃至貪著五欲。捨戒還俗。故名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諸煩惱苦患。以是因緣故。於出家者稱嘆法施。於在家者稱嘆財施。
又金光明經云。說法者有五種事。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財施之者長養色身。四者法施增長無窮。財施必有竭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心。故知財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階漸。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勝己秘而不說。則自未來常不聞法。
又智度論雲。若悋惜法。則常生邊地無佛法處。由悋法故障他慧明。此則不如賣法他人反勝過此。
又諸法勇王經云。閻浮提中。所有水陸空行眾生。盡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諸人。令其安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誨一人令得信行。
又十住毘婆沙論雲。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薩所應遠離。何等為四。一不敬法及說法者。二於要法秘匿悋惜。三樂法者為作障礙壞其聽心。四懷憍慢自高卑人。復有四法。得其智慧。應常修習。何等為四。一恭敬法及說法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淨不求利養。三知從多聞得智慧者。勤求不息如救頭然。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說。
聽法緣第三
夫欲聽法。要須真心。敬法重人。至誠出離。不希人天。有為之法。故阿含經佛說偈云。
聽者端心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聞法踴躍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又優婆塞戒經云。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時聽。二樂聽。三至心聽。四恭敬聽。五不求過聽。六不為論議聽。七不為勝聽。八聽時不輕說者。九聽時不輕於法。十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誦。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諸眾生。十六聽時為斷闇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說法。時以步障遮諸婦女使其聽法。爾時法師為諸婦女說法。恆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有一婦女分犯王法。發幕向法師前。問法師言。如來大覺。於菩提樹下覺諸法時。覺悟施戒耶。更悟餘法耶。法師答言。佛覺一切有漏法皆苦。猶若融鐵。此苦因從習而生。猶如毒樹。修八正道以滅苦習。是女人得聞此語。獲得須陀洹道。以刀繫頸往到王所。而白王言。我今日犯王重法。願王以法治我。王問言。汝犯何事。答言。我破王禁製至道人所。譬如渴牛不避於死。我實渴於佛法。是以默突聽法。王問言。聽法時頗有所得不。答言。得見四真諦解陰入界。及以諸大皆知無我遂得法眼。王聞是語踴躍歡喜。即為作禮即唱令言。自今已後不聽作障隔。樂聽法者聽直至法師所對面聽法。嘆言奇哉。我宮內乃出人寶。以是因緣當知聽法有大利益。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般遮羅國以五百白雁獻波斯匿王。王命送著祇桓精舍。眾僧食時人以食乞。雁見僧聚來在前立。佛以一音說法。眾生各得類解。當時群雁亦解佛。語聞法歡喜。鳴聲相和還於池水。後毛羽轉長飛至餘處。獵師以網都覆殺之。一雁作聲諸雁皆和。謂聽法時聲。乘是善心生忉利天。生天之法。法有三念。一念本所從來。二念定生何處。三念先作何業得來生天。便自思惟。自見宿日更無餘善。唯佛僧邊聽法。作是念已。五百天子即時來下。在如來邊。佛為說法悉得須陀洹。波斯匿王遇到佛所。常見五百雁羅列佛前。是日不見。便問佛言。此中諸雁向何處去。佛言。欲見諸雁者。先雁飛去他處。為獵所殺命終生天。今此五百諸天子等。著好天冠端正殊特者是。今日聽法皆得須陀洹。王問佛言。此諸群雁以何業緣。墮於畜生。命終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葉佛時。五百女人盡共受戒。用心不堅毀所受戒。犯戒因緣墮畜生中。作此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來聞法獲道。以雁身中聽法因緣。生於天上。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生舍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衛。便走自持飯與沙門歡喜。後作比丘尼得應道果。又付法藏經云。佛言。一切眾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舡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者。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染習。近善則善。近惡則惡。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起信敬心聽受妙法。必能令離三塗苦惱。由此功德受最勝樂。華氏國王有一白象。能滅怨敵。若人犯罪令象蹋殺。後時象廄為火所燒。移象近寺。象聞比丘誦法句經偈云。為善生天。為惡入淵。象聞法已。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後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去。都不肯殺。王見斯已心大惶怖。即召諸臣共謀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寺必聞妙法。是故爾耳。今可移近屠肆處系。王用其言。象見屠殺恶心勐熾。殘害更增。是以當知一切眾生志性無定。畜生尚爾聞法生慈見殺增害。豈況於人而不染習。是故智者宜應覺知。見惡須棄。覩善宜近。勤聽經法。又於往昔有婆羅門。持人髑髏其數甚多。詣華氏城中遍行衒賣。經曆多時都無買者。時婆羅門極大瞋恚。高聲罵言。此城中人愚癡闇鈍。若不就我買髑髏者。我當與作惡名聞也。爾時城中諸優婆塞。聞畏譭謗便將錢買。即以銅箸貫穿其耳。若徹過者便與多價。其半徹者與價漸少。都不通者全不與直。婆羅門言。我此髑髏皆悉無異。何故與價差別不等。優婆塞言。前徹過者。此人生時聽受妙法。智慧高勝。貴其如此相與多價。其半徹者。雖聽經法未善分別。故與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聽法。故不與價。時優婆塞持此髑髏。往至城外起塔供養。命終之後悉得生天。以是因緣。當知妙法有大功德。此優婆塞。以聽法人髑髏起塔。而供養之。尚得生天。況能至心聽受經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之福報實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隱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須達長者。信敬佛法為僧檀越。彼僧所須一切供給。須達家內有二鸚鵡。一名律提。二名賒律提。稟性黠慧解人言語。見比丘來。先告家內令出迎逆。阿難後時到長者家。見鳥聰黠。為說四諦苦集滅道。門前有樹二鳥聞法。飛向樹上歡喜誦持。夜在樹宿野狸所食。緣此善根生四天王天。盡彼天壽生忉利天。忉利天壽盡生夜摩天。夜摩壽盡生兜率天。兜率壽盡生化樂天。化樂壽盡生於第六他化自在天。他化壽盡還生化樂天。如是次第還復下至四天王天。四天壽盡還復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上下經於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樂。六天之壽而無中夭。後時命終來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曇摩。二名修曇摩。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有一比丘林中誦經。音聲雅好。時有一鳥聞法敬愛。在樹而聽。時為獵師所射命終。緣此善根生忉利天。面貌端正光明昞然。無有倫匹。自識宿命。知因比丘誦經聽法。得生此中。即持天華到比丘所。禮敬問訊。以天香華供養比丘。比丘具問知其委曲。即命令坐為其說法。得須陀洹。既得果已還歸天上。禽鳥聽法尚獲福報無邊。豈況於人。信心聽法寧無善報。
又善見律論雲。昔佛在世時。到瞻婆羅國迦羅池邊。為眾說法。時彼池中有其一蛤。聞佛池邊說法之聲。即從池出入草根下。聽佛說法。時有一人持杖放牛。見佛在坐為眾說法。即往佛所欲聞法故。以杖刺地。誤著蛤頭。即便命終生忉利天。以福報故。宮殿縱廣十二由旬。與諸天女娛樂受樂。即乘宮殿往至佛所。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間。蛤天即以偈而答曰。
往昔為蛤身 於水中覓食
聞佛說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法
杖劖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說偈。為四眾說法。是時眾中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得須陀洹果。含笑而去。
漸頓緣第四
如百喻經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勅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捨。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捨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語終不肯捨。如彼村人。亦復如是。
又華嚴經云。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應先照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應受化。然後悉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為作未來饒益因緣。如來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如來智慧日月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不明瞭。但眾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來智光種種差別。
又涅槃經云。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開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無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聲聞人)三者二目(譬諸菩薩)言無目者。常不聞法。一目之人。雖暫聞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專心聽受如聞而行。以聽法故。得知世間。如是三人。
求法緣第五
如雜寶藏經云。佛法寬廣濟度無崖。至心求道無不獲果。乃至戲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時有老比丘。年已朽邁神情昏塞。見諸年少比丘種種說法。聞說四果心生羨尚。語少比丘言。汝等聰慧。願以四果以用與我。諸少比丘蚩而語言。我有四果。須得好食然後相與。時老比丘聞其此語。歡喜即設種種餚饍。請少比丘求乞四果。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麾弄老比丘語言。大德。汝在此捨一角頭坐。當與爾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如語而坐。諸少比丘即以皮毱。打其頭上而語之言。此是須陀洹果。老比丘聞已繫念不散。即獲初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雖與爾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當與爾斯陀含果。時老比丘獲初果故。心轉增進即復移坐。諸少比丘復以毱打頭而語之言。與爾二果。時老比丘益加專念。即證二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猶有往來生死之難。汝更移坐。我當與爾阿那含果。時老比丘如言移坐。諸少比丘復以毱打而語之言。我今與爾第三之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倍加至心。即時復證阿那含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已得不還之果。然故於色無色界。受有漏身。無常遷壞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當與爾阿羅漢果。時老比丘如語移坐。諸少比丘復以皮毱撩打其頭。而語之言。我今與爾彼第四果。時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證阿羅漢果。得四果已甚大歡喜。設諸餚饍種種香華。請少比丘報其恩德。與少比丘共論道品無漏功德。諸少比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語之言。我已證得阿羅漢果已。諸少比丘聞其此音。咸皆謝悔先戲弄罪。是故行人宜應念善。乃至戲弄猶獲實報。況至心也。
又雜寶藏經云。昔有一女人。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常於僧次請一比丘。就捨供養。後時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鈍素無知曉。齋食訖已女人至心求請說法。敷坐頭前閉目靜坐。比丘自知不解說法。趣其睡眼棄走還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為之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觀察。即時獲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覓欲報其恩。然此比丘自審無知。棄他逃走。倍生慚恥轉復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現。女人見已。具說蒙得道果因緣。齎供報恩。老比丘聞。甚大慚愧深自剋責。亦復獲得須陀洹果。是故行者。應當至心精誠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又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後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濟眾生。唯集多聞。能滅眾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念已便詣城邑聚落。處處推求說法之師。時有天魔來語仙言。我今有佛所說一偈汝今若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書寫此偈。當為汝說。最勝仙人聞已念言。我於無量百千劫中。常以無事為他割截。受苦無量都無利益。我今當捨不堅之身易得妙法。歡喜踴躍。即以利刀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合掌向天請說佛偈。時魔見已。愁憂燋悴。即便隱去。仙人見已作如是言。我今為法不惜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為眾生故至誠不虛。餘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說法者當現我前。作是語時。東方去此三十二剎。有佛國土名普無垢。其國有佛。號淨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平復如故。佛即廣為說集一切福德三昧。最勝聞法得無礙辯。佛說法已還復不現。最勝仙人得辯才已。為諸眾生廣說妙法。令無量眾生住三乘道。經千歲後爾乃命終。生淨名王普無垢國。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淨威。昔最勝者今我身是。是以當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於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土。常面覩佛得聞正法(如涅槃經雪山童子為半偈捨身大品經薩陀菩薩為求法故打骨出髓等如是因緣無量不可具說)。
述曰。時有道俗。薄學淺識。謂智過人。設欲修學。不專內典。唯慕俗書外道典籍。故涅槃經佛言。我滅度後。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喜生鬪爭。捨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佛聽。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凡木。以金易鍮石。以銀易白鑞。以絹易氀褐。以甘露易於惡毒汁。
又婆沙論雲。如人觀日眼不明淨。外道書論思求之時。使慧眼不。淨如人觀月眼則明淨。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若思求外俗如打獼猴。唯出不淨。若思求佛法如練真金。多練多淨。
又菩薩善戒經云。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不犯者。若為論義破於邪見。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故。不為世人所輕慢故。以此文證。佛法學人。若一向廢內尋外。則便得罪。縱解理行唯可暫習。為伏外道還須厭離。進修內業務令增勝。若偏耽著則壞正法。故地持論雲。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上聰明人能速受學。得不動智。於日日中。常以二分受學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於世典外道邪教。愛樂不捨不作棄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感福緣第六
如普曜經云。若有賢人聞是經典。叉手自歸。即捨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勳。何謂為八。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勢強盛。三得眷屬滋茂。四逮得辯才無量。五學疾得出家。六所行清淨。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無所不照。若有法師。布坐諷誦是經得八座福。何謂為八。一得長者座。二得轉輪王座。三得天帝座。四得自在天座。五得羅漢座。六得菩薩座。七得如來座。八得轉法輪度脫一切眾生座。若有法師斑宣是法。有讚歎善哉者。當得八清淨行。何謂為八。一言行相應無所違失。二口言至誠而無虛妄。三在於眾會真諦無欺。四所言人信不捨遠之。五所言柔軟初無麁獷。六其聲悲和猶如哀鸞。七身心隨時音聲如梵。會中人聞。莫不諮受。八音響如佛可眾生心。若有書是經典。得八大藏。何謂為八。一得意藏。未曾忘捨。二得心藏。無所不解分別經法三。得往來藏普。解一切諸佛經法。四得總持藏。一切所聞皆能識念。五得辯才藏。為諸眾生斑宣經典。皆歡喜受。六甚深法藏。將護正法。七道意法藏未曾。斷絕三寶法教。八奉行法藏。則輒逮得無所從生忍。
又度無極集經云。昔有比丘。精進守法。所可諷誦是般若波羅蜜。其有聞者莫不歡喜。有一小兒厥年七歲。城外牧羊。遙聞比丘誦經聲。即詣精舍禮拜聽其經言。時說色空。聞即悟解。便問比丘。應答不可。小兒反為比丘解說其義。昔所希聞。怪此小兒智慧非凡。時小兒即去逐牛至山。值一虎害此小兒。命終生長者家。夫人懷妊。口便能說般若波羅蜜。從朝至夜初不懈息。其長者家怪此夫人。謂呼鬼病。有比丘至捨。聞聲甚喜。比丘報言。此非鬼病。但說尊經。夫人出禮。比丘復為說法。諸有疑難不能及者。盡為解說。眾僧歡喜。日月滿足產得男兒。適生叉手長跪說波羅蜜。夫人產已還復如本。比丘言。真佛弟子。好養護之。此兒後大。當為一切眾人作師。吾等悉當從其啟受。時兒七歲道法悉備。舉眾超絕。智度無極。經中誤脫。皆為刪定。兒每所至輒開化人。長者室家大小五百人眾。皆從兒學。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聞兒所說盡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淨。是時兒者則吾身是。比丘者迦葉佛是。
又舍利弗處胎經云。母懷舍利弗。母亦聰明。高僧傳雲。母懷羅什令母聰明。舊日誦千偈。懷胎之時日得二千偈。初成須陀洹果。後得斯陀含果。
如勝天王經云。若有法師流通此經處。此地即是如來所行。於彼法師當生善知識心。尊重之心。猶如佛心。見是法師。恭敬歡喜尊重讚歎。又云我若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說是流通。此經法師功德。不能究盡。若此法師所行之處。善男子善女人。宜應刺血灑地令塵不起。如是供養未足為多也。如來法難受持故。
又涅槃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名生四惡趣者。無有是處。若有眾生一經耳者。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又云。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趣。又云。若有能知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或聞常住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又華嚴經云。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無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又法華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又涅槃經云。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又云。若有於一恆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愛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別廣說。若有於二恆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亦不能為他人廣。說若有於三恆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乃至書寫經。卷雖為他說未解深義。若有於四恆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典。乃至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若有於五恆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為人廣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若有於六恆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二分義。若有於七恆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四分義。若有於八恆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亦勸他人令解聽受。如說修行。具足能解盡其義味。
◎
◎報恩緣第七
如善恭敬經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抄或寫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上阿闍梨等。荷擔肩上。或時背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復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若當來世於師和上所。起不敬心恆說於過。我說愚癡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故阿難。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當得如是勝上之法。所謂愛重三寶甚深之法。
又梵網經云。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供養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六重戒已。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於道場者。此人應向父母等前燒種種香。長跪合掌應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場。哀愍聽許。亦應種種諫曉隨宜說法。亦應三請。若不聽者。此人應於舍宅默自思惟。誦持經典。又正法念經雲。若人供養說法法師。當知是人。即為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是。隨所供養所願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養說法法師故。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調伏。以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闇。若離聞法。無有一法能調伏心。
又勝思惟經云。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者。是名供養佛。
又華手經云。若以華香衣食湯藥等。供養諸佛。不名為真供養。如來坐道場所得微妙之法。隨能修學者。是名真供養。故說偈云。
若以華塗香 衣食及湯藥
以此供諸佛 不名為真供
如來坐道場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學 是真供養佛
又十住婆沙論雲。佛告阿難。天雨香華。不名供養恭敬如來。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法。是名真供養佛。
又寶雲經云。不以財施供養於佛。何以故。如來法身不待財施。唯以法施供養於佛。為具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
又善恭敬經云。佛言。若有比丘。雖復有夏。不能閑解如是法句。彼亦應當從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況欲與他作依止師。假令耆舊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門秘密之事。不解法律等。亦應說依止。
若有比丘從他受法。於彼師邊。應起尊貴敬重之心。欲受法時。當在師前不得輕笑。不得露齒。不得交足。不得視足。不得動足。不得踔腳。師不發問不得輒言。凡有所使勿得違命。勿視師面。離師三肘。令坐即坐。勿得違教。於彼師所應起慈心。若有所疑先應諮白。若見師許然後請決。當知一日三時應參進止。若三時間不參進止。是師應當如法治之若參師不見。應持土塊或木或草以為記驗。若當見師在房室內。是時學者。應起至心遶房三匝向師頂禮。爾乃方還。若不見師。眾務皆止不得為也。除大小便。又復弟子於其師所。不得麁言。師呵訶責不應反報。師坐臥床應先敷拭。令無塵污蟲蟻之屬。若師坐臥乃至師起。應修誦業。時彼學者。至日東方便到師所。善知時已數往師邊。諮問所須。我作何事。又復弟子在於師前。不得涕唾。若行寺內。恭敬師故。勿以袈裟覆於肩膊。不得籠頭。天時若熱。日別三時以扇扇師。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復三時應獻冷飲。師所營事應盡身力而營助之。佛告阿難。若將來世有諸比丘。或於師所不起恭敬。說於師僧長短之者。彼人則非是須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癡人應如是治。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若有比丘。於其師邊不恭敬者。我說別有一小地獄。名為椎撲。當墮是中。墮彼處已一身四頭。身體俱然。狀如火聚。出大勐焰熾然不息。然已復然。於彼獄處復有諸蟲。曰名鉤嘴。彼諸毒蟲常噉舌根。時彼癡人。從彼捨身生畜生中。皆由往昔罵辱於師。舌根過故恆食屎尿。捨彼身已雖生人間。常生邊地。具足惡法。雖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輕賤誹謗陵辱。離佛世尊恆無智慧。從彼死已還墮地獄。更得無量無邊苦患之法。
謗法緣第八
惟念末世法逐人訛。道俗相濫。傳謬背真溷雜同行。不修內典專事俗書。縱有抄寫心不至殷。既不護淨又多舛錯。共同止宿。或處在門簷。風雨蟲齧都無驚懼。致使經無靈驗之功。誦無救苦之益。寔由造作不殷。亦由我人途慢也。故敬福經云。善男子。經生之法。不得顛倒乙字重點。五百世中墮迷惑道中。不聞正法。
又大集經云。若有眾生。於過去世作諸惡業。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為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闇藏他經。由此業緣今得盲報。
又大般若經(第四十四卷雲)佛言。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嚬[口*伸]欠呿無端戱笑。互相輕凌身心躁擾。文句倒錯迷惑義理。不得滋味。橫事歘起書寫不終。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又大乘蓮華藏經云。受佛禁戒不護將來。各言我是。於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說言。我得佛法。受鐵鏘地獄苦事難述。從地獄出。瘖瘂聾盲不見正法。
又阿難請戒律論雲。僧尼白衣等因讀經律論等。行語手執翻卷者。依忉利天歲數。犯重突吉羅。傍報二億歲。墮麞鹿中。恆被摺嵴苦痛難忍。無記戲言捉經律論。亦招前報。或安經像房堂簷前者。依忉利天歲數八百歲。犯重突吉羅罪。傍報二億歲。墮豬狗中生。若得人身一億歲。恆常作客拪屑不得自在。
又大品經云。是人毀呰三世諸佛一切智。起破法業因緣集故。無量百千萬億歲墮大地獄中。是破法人輩。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若火劫起時。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彼間若火劫起時。復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如是遍十方獄。彼間若火劫起故。從彼死已。破法業因緣未盡故。還來是間大地獄中。生在此間。亦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受無量苦。此間火劫起故。復至十方他國土生畜生中。受破法罪業苦。如地獄中說。重罪轉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羅家。生除廁擔死人種種下賤家。生若無眼。若一眼若瞎眼。無舌無耳無手。所生之處。無佛無法無佛弟子處生。何以故。種破法業積集厚故。
又涅槃經云。若有不信是經典者。現世當為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多為眾生所見罵辱。命終之後人所輕賤。顏貌丑陋資生艱難。常不供足。雖復少得麁澁弊惡。常處貧窮下賤誹謗正法邪見之家。若臨終時。或值荒亂刀兵競起。帝王暴虐。怨家讎郤之所侵逼。雖有善友而不遭遇。資生所需求不能得。雖少得利常為飢渴。唯為凡下之所顧識。國王大臣悉不齒錄。設復聞其有所宣說。正使是理終不信受。如是之人。如折翼鳥不能飛行。是人亦爾。於未來世。不能得至人天善處。若復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經典。本所受形雖復麁陋。以經功德即便端正。威顏色力日更增多。常為人天之所樂見。恭敬愛戀情無捨離。國王大臣及家親屬。聞其所說悉皆敬信。若我聲聞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當為世間廣宣如是大乘經典。善男子。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又法華經云。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復聽。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於無數劫如恆河沙。生輒聾啞諸根不具。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頌曰。
朝聞誠有悅 夕死固無憂
空見尋青簡 詎是滌玄流
灑血良難訪 焚軀豈易求
浮涼汎層液 飛景燭重幽
群鴻啟將慶 一鳥革前修
始怡披寶篋 終然亂法舟
八藏微難識 三祇未可休
自非懲心垢 何得會真如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緣)
述意緣
順益緣
違損緣
述意緣第一
夫論僧寶者。謂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圖方外以發心。棄世間而立法。官榮無以動其意。親屬莫能累其想。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稱為僧也。是知僧寶利益不可稱紀。故經曰。縱有持戒破戒若長若幼。皆須深敬。不得輕慢。若違斯旨交獲重罪。如釋迦佛等。是真佛寶。金口所說。理行教果。是真法寶。得果沙門。是真僧寶。致令一瞻一禮萬累氷消。一讚一稱。千災霧卷。自惟薄福不逢正化。賴蒙遺跡。幸承餘蔭。金檀銅素漆紵丹青。圖像聖容。名為佛寶。紙絹竹帛。書寫玄言。名為法寶。鬀發染衣。執持應器。名為僧寶。此之三種體相雖假。用表真容。敬之永絕長流。蔑之常招苦報。如木非親母。禮則響逸十齡。凡非聖僧。敬則光逾萬代。是知斯風已扇遐邇共遵。冥資含識神功岡測。儻有所虧獲罪彌大。既許出家。理宜革俗。且如禮雲。介者不拜。為失豈同。去俗之人。身被忍鎧。屈節白衣。理所不可。三寶既同。義須齊敬。不可偏遵佛法頓棄僧尼。故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能弘道。故須齊敬也。
順益緣第二
如梵網經云。出家人法。不合禮拜國王父母六親。亦不敬事鬼神。
又涅槃經云。出家人不禮敬在家人。
又四分律雲。佛令諸比丘長幼相次禮拜。不應禮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經云。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第禮佛已。佛言。王今可禮優波離比丘等諸比丘。王聞佛教即從座起。頂禮五百比丘。新出家者次第而禮。
又薩遮尼乾經云。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毀呰留難者。犯根本罪(今僧依大小乘經不拜君親是本佛教今乃令禮交違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語故犯根本罪)。又順正理論雲。諸天神眾。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禮。如國君主。亦不求比丘禮拜。以懼損功德及壽命故。
又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從啟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我於是大乘經說。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迦葉白佛言。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年少邊諮受未聞。云何是人當禮敬不。若當禮敬。是則不名為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宿舊破戒人邊。諮受未聞復應禮不。若出家人從在家人。諮受未聞。復當禮不。然出家人不應禮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應當恭敬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受具戒成就威儀。是故應當供養恭敬。
又中阿含經云。云何知人勝如。謂比丘知有二種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勝。不信者為不如也。謂信人復有二種。有數往見比丘。有不數往見比丘。若數往見比丘者勝。不數往見比丘者為不如也。謂數往見比丘人復有二種。有禮敬比丘。有不禮敬比丘。若禮敬比丘者勝。不禮敬比丘者為不如也。謂禮敬比丘人復有二種。有問經有不問經。若問經者勝。不問經者為不如也。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出遊。每見沙門輒下車禮。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車。王言。我上不下。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為道人作禮。壽終已後當生天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見律雲。輸頭檀那王禮佛已。白佛言。我今三度禮如來足。一佛初生時阿夷相曰。若在家者應作轉輪聖王。若出家學道必得成佛。是時地為震動。我見神力即為作禮。第二我出遊戲有耕田人。菩薩在閻浮樹下。日時已晡樹影停住不移。覆菩薩身。我見神力即為作禮。第三今迎佛至國。佛昇虛空作十八變。如伏外道神力無畏。即為作禮。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每入園觀。時勅御者。令嚴駕千馬之車。嚴駕已竟唯王知時。時天帝釋即下常勝殿。東向合掌禮佛。爾時御者見則心驚毛竪。馬鞭落地。帝釋見已即說偈言。
鬼汝何憂怖 馬鞭落於地
御者說偈白帝釋言。
見王天帝釋 為捨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馬鞭落地者
常見天帝釋 一切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悉皆恭敬禮
何處更有尊 尊於帝釋者
而今正東向 合掌修敬禮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我實於一切 世間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最為其尊主 故悉來恭敬
而復有世間 隨順等正覺
名號滿大師 故我稽首禮
御者復白言。
是必世間勝 故使天王釋
恭敬而合掌 東向稽首禮
我今亦當禮 天王所禮者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為自在王。尚恭敬佛。汝等比丘出家學道。亦應如是恭敬於佛。彼天帝釋捨脂之夫。敬禮法僧亦復讚歎。禮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學道。亦當如是敬禮法僧。當復讚歎禮法僧者。
爾時帝釋從常勝殿來下。周向諸方合掌恭敬。時御者見天帝釋。從殿來下住於中庭。周向諸方合掌恭敬。見已驚怖馬鞭復落地。而說偈言。
何故憍尸迦 故重於非家
為我說其義 飢渴願欲聞
時天帝釋說偈答言。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諸方 不計其行止
城邑國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資生具 一往無慾定
往則無所求 唯無為為樂
言則定善言 不言則寂定
諸天阿修羅 各各共相違
人間自共諍 相違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於諸諍無諍
於一切眾生 放捨於刀杖
於財離財色 不醉亦不荒
遠離一切惡 是故敬禮彼
是時御者復說偈言。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間勝
故我從今日 當禮出家人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見一七歲沙彌。將至屏處而為作禮。語沙彌言。莫向人道我禮汝。時沙彌前有一澡瓶。沙彌即入其中。從澡瓶中復還來出。而語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彌入澡瓶中復還來出。王即語沙彌言。我當現向人說。不復得隱。是以諸經皆云。沙彌雖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亦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人。龍子雖小能興雲。由興雲故。致雨雷電礔礰感其所小而不可輕也。
又付法藏經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後。有阿育王信敬三寶。常作般遮於瑟大會。王至會日。香湯洗浴著新淨衣。上高樓上四方頂禮。遙請眾僧。聖眾飛來凡二十萬。王之信心深遠難量。見諸沙門若長若幼若凡若聖。皆迎問訊恭敬禮拜。時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見熾盛無信敬心。見王禮拜而作是言。王甚無智。自屈貴德禮拜童幼。王聞是已。便勅諸臣。各遣推覓自死百獸。人仰一頭。唯使夜奢獨求人首。得已各勅詣市賣之。餘頭悉售。夜奢人頭見者惡賤都無買者。數日欲臭。眾人見已咸共罵辱。而語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羅人夜叉羅剎。云何乃捉死人頭賣。夜奢爾時被罵辱已。來詣王所白王言。臣賣人頭反被罵辱。尚無慾見況有買者。王復語言。若無買者但當虛與。夜奢受教重齎入市。唱告眾人。無錢買者今當虛與。市人聞已重加罵辱。無肯取者。夜奢慚愧還至王所。合掌白王。此頭難售虛與不取。反被罵辱。況有買者。王問夜奢。何物最貴。夜奢答王。人最為貴。王言。若貴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雖貴死則卑賤。王問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不。夜奢惶懼怖不敢對。王即語言。施汝無畏汝當實答。夜奢惶怖俛仰答王。王頭若死亦同此賤。王語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者。汝何怪我禮敬眾僧。卿若是吾真善知識。宜應勸我以危脆頭易堅固頭。如何今日止吾禮拜。夜奢爾時聞王此語。方自悔責改邪從正。歸敬三寶。以是因緣眾生聞者。若見三寶。應當至心恭敬禮拜。
違損緣第三
如像法決疑經云。乃至一切俗人不問貴賤。不得撾打三寶奴婢畜生。及受三寶奴婢禮拜。皆得殃咎故。薩遮尼揵經云。若破塔寺。或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門身著染衣。或有持戒破戒。若系閉打縛。或令還俗。或斷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決墮地獄受無間苦。以王國內行此不善。諸仙聖人出國而去。大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諍競四方咸起。水旱不調風雨失時。人民飢餓劫賊縱橫。疫癘疾病死亡無數。不知自作而怨諸天。
又仁王經云。國王大臣自恃高貴。滅破吾法以作製法。制我弟子不聽出家。不聽造作佛像。立統官制等。桉籍記錄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又國王太子橫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緣。破僧因緣。統官攝僧典主僧籍。苦相攝持佛法不久。
又大集經云。佛言。所有眾生。於現在世及未來世。應當深信佛法眾僧。彼諸眾生於人天中。常得受於勝妙果報。不久當得入無畏城。如是乃至供養一人。為我出家。及有依我剃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養是人。亦得功德。乃至入無畏城。以是緣故我如是說。若復有人為我出家。不持禁戒。剃除鬚髮著袈裟片。有非法惱害此者。乃至破壞三世諸佛法身報身。乃至盈滿三惡道故。佛言。若有眾生為我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罵辱毀呰。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缽。及奪種種資生具者。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真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為欲隱沒諸佛所有正法三寶種故。今諸天人不得利益。墮地獄故。為三惡道增長盈滿故。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而白佛言。若有為佛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毀犯。其剎利王與作惱亂罵辱打縛者。得幾許罪。佛言。大梵。我今為汝且略說之。若有人於萬億佛所。出其身血。於意云何。是人得罪寧為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無間罪。尚多無量不可算數。墮於阿鼻大地獄中。何況具出萬億諸佛身血也。終無有能廣說彼人罪業果報。唯除如來。佛言。大梵。若有惱亂罵辱打縛為我剃髮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是人猶能為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於三寶中。心得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勝於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應當供養。何況具能受持禁戒。三業相應。其有一切國王及以群臣諸斷事者。如其見有於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業。大殺生。大偷盜。大污梵行。大妄語及餘不善。但擯出國。不聽在寺同僧事業。亦不得鞭打。亦不應口業罵辱加其身罪。若故違法而謫罰者。是人便於解脫退落。受於下類。遠離一切人天善道。必定歸趣阿鼻地獄。何況鞭打為佛出家具持戒者。
又十輪經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第一義僧。二清淨僧。三瘂羊僧。四無慚愧僧。云何名第一義僧。諸佛菩薩辟支及四沙門果。是七種人名為第一義僧。在家得聖果者。亦名第一義僧。云何名為清淨僧。諸有持具足戒者。是名清淨僧。云何名為瘂羊僧。不知犯不犯輕重微細罪可懺悔。愚癡無智不近善知識。不能諮問深義是善非善。如是等相名為瘂羊僧。云何名無慚愧僧。若有為自活命來入佛法。悉皆毀犯破和合僧。不畏後世。放縱六情貪著五欲。如是人等名為無慚愧僧(如是四僧並須恭敬)。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於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污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被著袈裟衣者。於此賢劫彌勒為首。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千佛於無餘涅槃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如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終不虛設。阿難。我以佛智測知法界非不測知。阿難。所有白業得白報。黑業得黑報。若有淨心諸眾生等。作是稱言南無佛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況值佛親承供養。
又十輪經云。佛言。若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若護持戒。不應謫罰閉系。兀其手足乃至奪命。悉無是法。若有破戒比丘如敗膿壞。非梵行而言梵行。退失墮落聖道果證。為諸煩惱結使所壞。猶能開示一切天龍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聽。輪王大臣宰相。不得謫罰系閉。加諸鞭杖截其手足。乃至斷命。況復餘輕犯小威儀破戒比丘。雖是死人是戒餘力。猶如牛黃。是牛雖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後有用。能大利益一切眾生。惡行比丘雖犯禁戒。其戒勢力。猶能利益無量天人。譬如燒香。香體雖壞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復如是。自墮惡道。能令眾生增長善根。以是因緣。一切白衣不應侵毀輕蔑破戒比丘。皆當守護尊重供養。不聽謫罰系閉其身。乃至奪命。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瞻卜華雖萎 勝於諸餘華
破戒諸比丘 猶勝諸外道
又大集經世尊說偈云。
剃頭著袈裟 持戒及毀戒
天人可供養 常令無有乏
如是供養彼 則為供養我
若能為敬法 歸依而剃頭
身著袈裟服 說彼是我子
假使毀禁戒 猶住不退地
若有撾打彼 則為打我身
若有罵辱彼 則為罵辱我
是人心欲滅 正法大明燈
為財共鬪諍 剎利同生瞋
又十輪經云。譬如過去有王。名曰福德。若人有犯罪過乃至繫縛。王不欲奪命。將付狂象。爾時狂象捉其二足欲撲其地。而見此人著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損傷。共對蹲坐以鼻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像是畜生。見染衣人尚不加惡生於害心。乃至未來世。有旃陀羅王。見我法中有人出家。堪任法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惱或奪其命。命終之後必墮阿鼻地獄。
頌曰。
騄驥資鞭策 蘭蕙佇熏風
至理信難見 非人孰可通
輸心仰圓極 瑩曬入玄中
總轡超三有 摶飛上四空
簪纓猶忽夢 財利若塵蒙
高揖謝時俗 蕭灑出煩籠
諸經要集卷第二
上篇:諸經要集
下篇:法門名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