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此有六部)

佈施部第一(此別一十一部)

    述意部
    慳偽部
    局施部
    通施部
    法施部
    量境部
    觀田部
    相對部
    財施部
    隨喜部
    施福部

述意部第一

夫佈施之業。乃是眾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食。散黃金而不悋。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饑羸之命。尸毘割股。以代鷹鸇之餐。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尚雲。解衣推食摩頂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家爭奪。何有智人而當寶翫。比見凡愚悋惜家財。靡有捨心而喪軀命。但為貪生常憂不活。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煩惱之情。如是之愆。寔由慳貪為本也。

慳偽部第二

如菩薩處胎經佛說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慳不佈施
 積財千萬億  稱言是我有
 臨欲壽終時  眼見惡鬼神
 刀風解其體  無復出入息
 貪識隨善惡  受報甚苦辛
 將至受罪處  變悔無所及

又薩遮尼揵子經偈云。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捨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惜財不佈施  藏舉恐人知
 捨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苦
 飢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智者不積聚  為破慳貪故

又分別業報經偈云。

 修行本佈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力龍

又菩薩本行經云。若見乞者。面目頻蹙。當知是人開餓鬼門。

又大集經云。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菩提心。復有四法。一為欲而施。二為瞋而施。三為癡而施。四為悑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菩薩佈施遠離四惡。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悋。復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三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詈。

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讚嘆。五說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二倍。八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

若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佈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局施部第三

述曰。或復有人許施貧者令他歡喜。後悔不與。招苦轉多。或有眾生自無信施。見他行施不能隨喜。反生毀呰令他不施。得罪最重。或有共物偏用有過。如家中財物妻子共感。多少有分。非獨感得。於中獨悋不肯惠施。障人修福。得惡最深。故正法念經雲。若有丈夫。勅其婦人。令施沙門婆羅門等食。其婦慳惜實有言無。語其夫言。家無所有。當以何等施與沙門及福人等。如是婦人誑夫悋財而不佈施。身壞命終墮於鍼口餓鬼之中。由其積習多造惡業。是故婦人多生餓鬼道中。何以故。女人貪慾嫉妬多故不及丈夫。女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以是因緣。生餓鬼中。乃至嫉妬惡業不失。不壞不朽。於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生畜生中。受遮吒迦鳥身(此鳥唯食天雨。仰口承天雨水而飲之。不得飲餘水)常患飢渴受大苦惱。畜生中死生於人中。以餘業故常困飢渴。受苦難窮。常行乞食。或復於家共有供中。偏食不與他人。亦得重罪。故正法念經雲。多食美食而自食噉。不施妻子及餘眷屬妻子等。但得嗅其香氣不知其味。於妻子前而獨食之。以慳嫉故。同業眷屬而不施與。亦教他人不給妻子起隨喜心。數造斯過。而不改悔。不生慚愧。如是惡人。身壞命終生於食氣餓鬼之中。既生之後飢渴燒身處處奔走。申吟嘷噭悲泣愁毒。唯恃塔廟及以天祀。有信之人設諸供養。因其香氣及嗅餘氣以自活命。故知眾生獨用家物及偏獨食。皆得大罪。或慮無財乃至水草。亦不將施。後受貧苦世世不絕。故優婆塞戒經云。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一鍼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貧窮無其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投掃灑亦得福報。故成實論雲。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彌沙塞律雲。昔佛在世時。跋提城內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饒財珍富有大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中有孔。大如車軸。穀米自出。婦以八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四方來者。食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隨意不盡。兒婦以一裹香塗四部兵並四方來乞者。隨意令足。香故不盡。奴以一犁耕田七壟。出米滋多。其婢以八升穀與四部兵。人馬食之不盡。家內良賤共爭各是我福力。琝荼詣佛請問誰力。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織師。織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一婢。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捨乞食。各欲當分捨與。辟支佛言。各減少許。於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從之。辟支食已。於虛空中現諸神變方去。織師眷屬捨命生四天王天。至於他化展轉七返。餘福此生。果報齊等。

通施部第四

如涅槃經云。菩薩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日時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饑饉豐樂。不現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佈施則不具足檀波羅密。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菩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屬欲令安隱。為除毒故。即命良醫。而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觸。我今當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耶。誰之所射。為是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復更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鏃鐵者。何冶所出。剛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鳥翼。烏鴟鷲耶。所有毒者。為從作生。自然而有。是人毒。惡蛇毒耶。如是癡人竟未能知尋便命終。菩薩亦爾。若行施時。分別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能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菩提。

又淨業障經云。若菩薩觀慳乃施。不作二相。持戒毀戒不作二相。瞋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禪定愚癡智慧不作二相。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又佛說太子須大拏經云。佛告阿難。過去不可計劫。時有大國。名為葉波。其王號曰濕波。王有二萬夫人。了無有子。王自禱祠諸神天人。便覺有娠。至滿十月太子便生。字為須大拏。至年十六書藝悉備。少小已來常好佈施。太子年大。王為納妃。名曼坻。國王女也。端正無比。太子有一男一女。太子思惟。欲作檀波羅蜜。出城遊觀。帝釋化作貧窮聾盲瘖瘂人。悉在道邊。太子見已愁憂不樂。太子白王。欲從大王乞求一願。不審聽不。王答欲願何等。不違汝意。太子言。我願欲得大王中藏所有珍寶。置四城門外及著市中。以用佈施在所求索不逆其意。王語太子。恣汝所欲。不違汝也。太子即輦珍寶著四城門外及著市中。恣人所索。八方上下莫不聞知。千里萬里來者。恣意與之不逆其意。時有敵國怨家。聞太子好喜佈施所在求索不逆其意。即會諸臣及眾道士。共集議言。葉波國王有行蓮華上白象。名須檀延者。多力健鬪。每與諸國共相攻伐。此象常勝。誰能往乞者。諸臣咸言。無能往者。中有婆羅門八人。即白王言。我能往乞。當給我糧。王即給之。王便語言。能得像者我重賞汝。道士八人即詣葉波國。至太子宮門。悉皆柱杖俱翹一腳住自說言。故從遠來欲有所乞。太子聞之甚大歡喜。便出迎之。前為作禮。如子見父。因相慰勞。問何所求。道士答言。我聞太子好喜佈施不逆人意。太子名字流聞八方。上徹蒼天下入黃泉。佈施之功德不可量。欲從太子乞行蓮華上白象。太子即將至廄中令取一象。道士等八人言。我正欲得行蓮華上白象名須檀延者。太子言。此大像是我父王之所愛重。王視如我。若與卿者。我即失父王意。或逐我出國。太子即自思惟。我前有要所佈施不逆人意。今不與者違我本心。若不以此象施者。何從得成無上平等。即勅左右被象金鞍。疾牽來出。太子左手持水澡道士手。右手牽象以授與之。八人得像祝願太子共騎白象歡喜而去。太子語道士言。卿速疾去。王若知者。便追奪卿。道士八人即便疾去。國中諸臣聞以象施怨家。皆大驚悑王聞愕然。今得天下有此象故。此象勝於六十象力。而太子用與怨家。恐將失國。當如之何。太子如是佈施中藏日空。臣恐舉國及其妻子皆以與人。王聞是語益大不樂。王共諸臣議之。將欲種種刑罰太子。有大臣白。王不許。但逐出國置野田山中。十二年許。當使慚愧。王即隨此大臣所言。王語太子。汝出國去。徒汝著檀特山十二年。太子白王。不敢違教。復願佈施七日展我微心。乃出國去。王言。汝正坐佈施太劇。空我國藏。失我敵寶。故逐汝耳。促疾出去。不聽汝也。太子白言。不敢違戾大王教令。我自有私財。願得佈施盡之乃去。不敢煩國。二萬夫人共詣王所。請留太子。佈施七日。乃令出國。王即聽之。四遠來者恣意與之。七日財盡。貧者得富。萬民歡喜。太子辭妻。妃聞愕然。太子何過乃當是乎。太子具答因緣。是故逐我。曼坻言。使國豐溢富樂無極。但當努力共於山中求索道耳。太子言。人在山中恐悑之處。汝常憍樂。何能忍是。妃答太子。我終不能相離也。王者以幡為幟。火者以煙為幟。婦者以夫為幟。我但依怙太子。若有來乞丐者。我當應之。乃至有人索我及兒女者。隨太子所施。太子言。汝能爾者大善。太子與妃及其二子。共至母所辭別欲去。白其母言。願數諫王以政治國莫邪枉人。母聞辭別感激悲哀。語傍人言。我身如石。心如剛鐵。奉事大王未曾有過。今有一子而捨我去。我心何能不破如死。太子與妃及二子俱。為父母作禮而去。二萬夫人以真珠各一貫以奉太子。四千大臣作七寶珠奉上太子。太子從宮出城悉施四遠。即時皆盡。國中大小數千萬人。共送太子。觀者皆惜垂淚而別。太子與妃俱載自御而去。前去已遠止息樹下。有婆羅門來乞馬。太子即御車。以馬與之。以二子著車上。妃於後推。太子轅中步挽而去。適復前行。復逢婆羅門來乞車。太子即以車與之。適復前行。復有婆羅門來乞太子言。我不與卿有所愛惜。我財物皆盡。婆羅門言。無財物者。與我身上衣。太子即解與之。更著一故衣。適復前行。復逢婆羅門來乞太子。以妃衣服與之。轉復前行。復逢婆羅門來乞太子兩兒衣服與之。太子佈施車馬錢財衣被了。盡無所有。初無悔心。大如毛髮。太子自負其兒。妃抱其女。步行而去。相隨入山。檀特山。去葉波國六千餘裡。去國遂遠。行在澤中大苦飢渴。忉利帝釋即於曠澤化作城郭。伎樂衣食備滿城中。有人出迎。太子便可於此留止飲食以相娛樂。妃語太子。行道甚極。可暇止此不。太子言。父王徙我著檀特山中。於此留者違父王命。非孝子也。遂便出城顧視。不復見城。轉復前行到檀特山。山下有水。深不可度。妃語太子。且當住此。須水減乃度。太子言。父王徙我著山。於此住者違父王教。太子慈心水中有山以堰斷水。褰衣而度。即心念言。水當澆灌殺諸人畜。即還謂水言。復流如故。若有欲來至我所者。皆當令度。太子適語已水即復流如故。前到山中見山嶔崟樹木繁茂百鳥悲鳴流泉清池美水甘果。太子語妃。觀是山中亦有學道者。太子入山。山中禽獸皆大歡喜。來迎太子。山上有一道人。名阿州陀。年五百歲。有絕妙之德。太子作禮卻住白言。今在山中。何許有好果泉可止處耶。阿州陀言。是山中者並是福地所在可止。道人復言。今此山中清淨之處。卿云何將妻子來而欲學道乎。太子未答。曼坻即問道人言。在此學道為幾何歲。道人言。四五百歲。曼坻言。計有吾我。何時得道。道人言。我實不及此事也。太子即問道人言。頗聞葉波國王太子須大拏不。道人言。我數聞之。但未見耳。太子言。我正是須大拏也。道人問太子。所求何等。太子答言。欲求摩訶衍。道人言。功德乃爾。今得摩訶衍不久也。太子得無上道時。我當作第一神足弟子。道人即指語太子所止處。太子即以法道結頭編發。以水果為飲食。即作草屋男女別處。男名耶利。年七歲。著草衣隨父出入。女名罽拏延。年六歲。著鹿皮衣隨母出入。山中禽獸皆悉歡喜。來依附太子。空池皆生泉水。枯木皆生華葉。諸毒皆消果樹並茂。太子男女在於水邊與禽獸共戲。時拘留國有貧窮婆羅門。年四十乃取婦。婦大端正。婆羅門有十二丑。狀類似鬼。其婦惡見祝欲令死。婦行汲水。道逢年少嗤說其婿。持水且歸語其婿言。我適取水年少調我。為我索奴婢。我不自汲水。人亦不笑我。婿言。我貧當何所得。婦言。不為我索奴婢者。我當便去。不復共居。婦復言。我常聞太子須大拏坐施太劇。父王徙著檀特山中。有一男一女可乞之。時婆羅門即詣檀特山。至大水邊。但念太子。即便得度。時婆羅門遂入山中逢獵師問太子處。即指示處。婆羅門即到太子所。太子遙見甚大歡喜。迎為作禮。因相慰勞問何所從來。婆羅門言。我從遠來。拘留國人。久聞太子好喜佈施。欲從太子乞丐。太子言。我不與卿惜。我所有盡賜無以相與。婆羅門言。若無物者。與我兩兒以為給使。如是至三。太子言。卿故遠來。何不相與。時兩兒行戲。太子呼語言。此婆羅門遠來乞汝。我已許之。汝便隨去。太子即牽授與。地為震動。兩兒不肯隨去。還至父前。長跪謂父言。我宿何罪今遭值此。乃以國王種為人奴婢。向父悔過。從是因緣罪滅福生。世世莫復值是。太子語兒言。天下恩愛皆當別離。一切無常何可保守。我得無上道時自當度汝。兩兒語父言。為我謝母。今便永絕。恨不面別。自我宿罪當遭此大苦。念母失我憂苦愁勞。婆羅門言。我老且羸。小兒各當捨我至其母所。我當奈何得之。當縛付我。太子即反兩小兒手。使婆羅門自縛之。系令相連。總持繩頭。兩兒不肯去。以捶鞭之血出流地。太子見之淚出墮地。地為之沸。太子與諸禽獸皆送兩兒。不見乃還。時諸禽獸皆隨太子還至兩兒戲處號呼自撲。兒於道中以繩繞樹不肯去。冀其母來。婆羅門以捶鞭之。兩兒言。莫復撾我。我自去耳。仰天呼言。山神樹神一切哀念。我不見母別。可語我母。拾果疾來。與我相見。母於山中。左足下癢。右目復暖。兩乳汁出。便自思惟。未嘗有是怪。當用果為。宜歸視我兒。得無有他。棄果走還。天王帝釋知太子。以兒與人恐妃敗其善心。便化作師子。當道而蹲。妃語師子。願小相避使我得過。師子知婆羅門去遠。乃起避道令妃得過。妃還見太子獨坐。不見兩兒。自至草屋。處處求之不見。便還至太子所問兩兒何在。太子不應。為持與誰。早語我處莫令我狂。如是至三。太子不應。妃更愁苦。太子不應益我迷荒。太子語妃。拘留國有一婆羅門。來從我乞兩兒。便以與之。妃聞感激躄地而倒。如太山崩。宛轉啼哭而不可止。太子言。且止汝識過去提和竭羅佛時本要不耶。我於爾時作婆羅門子。字鞞多衛。汝作婆羅門女。字須羅陀。汝持華七莖。我持銀錢五百。買汝五華。欲以散佛。汝以二華寄我上佛。而求願言。願我後生常為卿妻。我於爾時與汝要言。欲為我妻者。當隨我意在所佈施不逆人心。唯不以父母施耳。其餘施者皆隨我意。汝答言可。今以兒施而反亂我善心耶。妃聞太子言。心意開解便識宿命。聽隨太子佈施疾得所願。天王帝釋見太子佈施如此。即下試太子知欲何求。化作婆羅門亦有十二丑。到太子前而自說言。常聞太子好喜佈施不逆人意。故來到此。願乞我妃。太子言。諾大善。可得。妃言。今以我與人。誰當供養太子者。太子答言。今不以汝施者。何得成無上平等。太子即牽妃授之。天帝釋知見太子了無悔意。諸天讚歎天地大動。時婆羅門便將妃去。行至七步。尋將妃還。以寄太子。莫復與人。太子言。何為不取。婆羅門語太子言。我非婆羅門。是天帝釋。故來相試欲願何等。即復釋身。妃即作禮從索三願。一令將我兒去婆羅門還賣著我本國中。二令我兩兒不苦飢渴。三令我及太子早得還國。天王釋言。當如前願。太子言。願令眾生皆得解脫。無復生老病死之苦。帝釋言。大哉。所願無上。所願特尊。非我所及。帝釋言畢忽然不見。

時拘留國婆羅門。得兒還家。婦逆罵之。何忍持此面還。此兒國王種而無慈心。撾打令生瘡。身體膿血。促持衒賣。更求使者。婿隨婦言。即行賣之。天帝行市言。此兒貴無能買者。乃至葉波國中。大臣人民識是太子兒大王之孫。舉國悲哀。諸臣即問所從得此兒來。婆羅門言。我自乞得。人欲奪取。中有長者。而諫之曰。斯乃太子佈施之心。以至於此。而今奪之違太子意。不如白王王聞知者。自當贖之。諸臣白王。王聞大驚。即呼婆羅門。使將兒入宮。王與夫人及諸宮女。遙見兩兒莫不哽噎。王問何緣得此兒。婆羅門答言。我從太子乞丐得耳。王呼兩兒而欲抱之。兒皆啼泣不肯就抱。王問婆羅門。賣索幾錢。婆羅門未答。男兒便言。男直銀錢一千特牛一百頭。女直金錢二千牸牛二百頭。王言。男兒人之所珍。何故男賤而女貴耶。兒言。後宮婇女與王無親。或出微賤。或但婢使。王意所幸便得尊貴。王獨有一子。而逐之深山。了無念子之意。是以明知男賤而女貴也。王聞是語。感激悲哀號泣交併。言我大負。汝何故不就我抱。汝恚我乎。畏婆羅門耶。兒言。不敢怨王。亦不畏婆羅門。本是王孫。今為奴婢。何有奴婢而就王抱。是故不敢。王聞是語倍增悲愴。即如其言。更呼兩兒。兒便就王抱。王抱兩孫。手摩其頭。問兩兒言。汝父在山。何所飲食。披服何等。兒具答之。王即遣使促迎太子。便以王命而告太子。太子答言。王徙我山中一十二年為期。今猶一年在。年滿當歸。使還白王。王更作手書以與太子。汝是智人。去時當忍。來時亦忍。云何恚我不還。太子得書頂戴作禮。卻繞七匝。便發視之。山中禽獸聞太子還。跳踉宛轉自撲號呼。泉水為空竭。禽獸為不乳。百鳥皆悲鳴。用失太子故。太子與妃俱還本國。敵國怨家聞太子當還。即遣使者裝被白象。金銀鞍勒。以金缽盛銀粟。銀缽盛金粟。逆於道中以還太子。辭謝悔過言。前乞白象愚癡故耳。坐我之故逐徙太子。今聞來還內懷歡喜。今以白象奉還太子願垂納受以除罪咎。太子答言。譬如有人設百味食。持有所上其人嘔吐在地。寧復香潔可更食不。今我佈施譬亦若吐還終不受。速乘象去。謝汝國王。若屈使者遠相勞問。於是使者即乘象還。白王如是。因此象故敵國之怨化為慈仁。國王及眾臣等皆發無上平等道意。父王乘象出迎太子。太子便前頭面作禮。從王而歸。國中人民莫不歡喜。散華燒香以待太子。太子入宮即到母前。頭面作禮而問起居。王以寶藏付與太子。恣意佈施轉勝於前。佈施不休自致得佛。

佛告阿難。我宿命所行佈施如是。太子須大拏者我身是也。時父王者今現我父閱頭檀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耶是也。是時妃者今瞿夷是。時山中道人阿州陀者今目揵連是。時天帝釋者今舍利弗是。時獵師者今阿難是。時男兒耶利者今現我子羅云是。女兒罽延者今現羅漢朱利母是。時乞兒婆羅門者今調達是。時婆羅門婦者旃遮那摩是。勤苦如是。無央數劫。常行檀波羅蜜。佈施如是。

法施部第五

述曰。此明財法相對校量優劣。故智度論雲。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三界報。財施不能斷漏。法施清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施通感三乘果。財施愚智俱閑。法施唯局智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財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增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經云。施寶雖多不如至心誦持一偈。法施最妙勝過飲食。

又未曾有因緣經云天帝問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願說之。野干答曰。佈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物濟一世之乏。增益繫縛。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

又大丈夫論雲。財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財施者。除眾生身苦。法施者。除眾生心苦。財施愛多者施與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財施者。為其作無盡錢財。法施者。為得無盡智。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為世間所敬。財施者。為愚人所愛。法施者。為智者所愛。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如偈曰。

 佛智處虛空  大悲為密雲
 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池
 四攝為方便  安樂解脫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行於法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棄捨惡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淨佛國土。五趣詣道場。六捨所愛事。七降伏煩惱。八於諸眾生施福德分。九於諸眾生修習慈心。十見法得於喜樂。

又菩薩地持論雲。菩薩知彼邪見求法短者。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財賣經卷者。亦不施與法。若得經卷隱藏不顯。亦不施與法。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法。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若是彼所知義。於此經卷已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樂與。若未知義自須修學。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經示語其處。若更書與。菩薩當自觀心。少有法慳者。當持經與。為法施故。我寧以法施現世癡瘂。為除煩惱。猶尚應施。況作將來智慧方便。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壽命長。眾法聞法不盜他財寶。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法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離諸放逸。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除瞋癡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無礙辯才。眾生聞法信心無疑。以是因緣。未來世中信心明瞭。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故知法施殊勝過於財施。問既知法施勝過財施。今時眾生但學法施不行財施。未知得不。答為不解財施迷心而施。苟求色聲人天樂報。恐墜三塗不成出世。所以聖人慇勤嘆法。令其寤解三事體空而行財施。遠成菩提涅槃勝果。自餘戒忍六度萬行。皆籍智慧開道成勝。

又智度論雲。前五度等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開導前五。便墮惡道不成出世。若聞法施過於捨財。愚人不解即便秘財。唯樂讀經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捨施一錢。勝過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以如來設教意存解行。若唯解無行。解則便虛。若唯行無解。行則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又菩薩藏經云。當知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四攝之法。由是法故菩薩摩訶薩常處長夜攝諸眾生。何等為四。所謂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名為四種攝法。所言施者具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為佈施。言愛語者。謂於一切諸來求乞。或樂聞法。菩薩悉能愛語慰喻。言利行者。謂能滿足若自若他所有意樂。言同事者。隨己所有智及功德為他演說。攝受建立一切眾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言法施者。如所聞法廣為他說。言愛語者。以無染心分別開示。言利行者。謂於他授誦經典。乃至說法無有厭倦。言同事者。以不捨離一切智心。安置含生於正法所。是故菩薩於一切時常行法施。若自無財隨喜他施。若自有財供養智人。還得聰報。

又賢愚經云。時諸比丘咸皆生疑。賢者阿難。本造何行獲斯總持。聞佛所說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賢者阿難。本興何福。而得如是無量總持。唯願世尊。當見開示。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阿僧祇劫。有一比丘。度一沙彌常以嚴勅。教令誦經。日日課限。其經足者。便以歡喜。若其不足。苦切責之。於是沙彌常懷懊惱。讀經雖得復無食調。若行乞食。疾得食時。讀經便足。乞食若遲。讀則不充。若經不足當被切責。心懷愁悶啼哭而行。時有長者見其洟泣。前呼問之。何以懊惱。沙彌答曰。長者當知。我師嚴難勅我讀經。日日課限。若具足者。即以歡喜。若其不充。苦切見責。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讀經即足。若乞遲得讀便不充。若不得經便被切責。以是事故我用愁耳。於時長者即語沙彌。從今已後常詣我家。當供養食令汝不憂。食已專心勤加讀經。於時沙彌聞是語已。得專心意勤加讀經。課限不減日日常度。師徒於是俱用歡喜。佛告比丘。爾時師者定光佛是。沙彌者今我身是。時大長者供養者今阿難是。乃由過去造是行故。今得總持無有忘失。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

 

上篇:法苑珠林(100卷)

下篇:八識規矩通說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事匯部目錄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釋氏要覽

釋氏要覽序 功德主仙林住山壇主愚極宣德郎守尚書屯田...

諸經要集

諸經要集序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異...

法苑珠林(100卷)

法苑珠林卷第一 法苑珠林卷第二 法苑珠林卷第三 法苑...

大宋僧史略

僧史略序 讚寧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習...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

【註音版】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一) 聞如...

【佛教詞典】自調

聲聞緣覺的修行方法,其方法是自調、自淨、自度。智度...

【佛教詞典】行儀

(術語)行事之儀則也。言出家僧侶行為之作法。四分律...

用自己的雙手打拼未來

在非洲的戈壁上,有一種叫依米的小花,它的花期很短,...

天乘十善業之口業

我們看天人的口業有四種。 第四、妄語戒。 在天人因地...

淨土行人信願不真切的表現

信願不真切具體表現在有五個方面。 第一就是泛泛悠悠,...

睡眠之害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只園精舍,教導比丘應當精勤修行...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梵室偶談 七則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然則參禪、念...

慈心不殺有好報,腎臟破裂能復原

大約是一九九三年,也就是我三十九歲那一年的某一天,...

心律法師:既為夫妻,就當珍惜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夫妻,則是家庭的基本構成部分。人...

為什麼要多念觀音地藏兩位菩薩的聖號

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間要多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

道鏡、善道《念佛十勸》

勸君一 長時念佛須真實 歸依佛語莫生疑 制護心猿無放逸...

聖嚴法師的三個安心法

如何才能心安平安呢?聖嚴法師表示,現在社會普遍有種...

聖嚴法師《與蚊子和平共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正要睡著的時候,一隻...

要想修行,必須先清淨你的心

大家天天念《金剛經》,你體會到佛怎麼樣來善護念、善...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印能法師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印能法師唱誦

【視頻】《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