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八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八十五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稱一心無外境界者。云何華嚴經十地品。說。初地見百佛。乃至地地增廣。見於多佛。

答。所見多少。皆從念生。心狹見少佛。心廣鑒多形。舒。卷由心。開合在我。離心之外。實無所得。大集經云。憍陳如復作是念。我當云何得見諸佛。爾時隨其所觀方面。悉得見佛。多觀多見。少觀少見。見已復念。諸佛世尊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我觀三界是心。是心因身。我隨覺觀。欲多見多。欲少見少。諸佛如來即是我心。何以故。隨心見故。心即我身。身即是虛空。我因覺觀。見無量佛。我以覺心。見佛知佛。心不見心。心不知心。我觀法界。性無堅牢。一切諸法。皆從覺觀因緣而生。是故法性即是虛空。虛空之性。亦復如空。我因是心。見青黃赤白雜色虛空。作神變已。所見如風。無有真實。則名為共凡夫如實陀羅尼。又云。復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妍丑。顯現分明。賢護。於意云何。彼所見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為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為在內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精鏡。諸物清朗。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解釋歡喜即復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寂。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首楞嚴經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者。古釋雲。隨眾生根熟處即現。所知量者。即眾生差別境。即知一法塵中。等周法界。為隣虛塵無自性。自性是虛空。虛空即是真空。真空即是本覺。故知如來於一毛孔中。為無量眾生常說妙法。即知一切毛孔微塵。亦不出我。但解得一微塵法。即數得等同法界微塵。是以如來能知四大海水滴數。大地須彌皆知斤兩。皆由觀此一身。於一身上觀一毛髮。俱知無自性。但於一毛孔中觀。實無有自性。一毛孔亦不可得。不可得處遍法界。知一切智也。所以信心銘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慮不畢。若能如是。了達。一塵一毛無有自性。唯心所現。則知一切諸法悉然。更無別體。以徇塵執見一切眾生。一法不通。諸塵自滯。華嚴論雲。以實而論。初發心住中。如一渧之水。入海水中。總同海體。諸龍魚寶藏咸在其中。為教化眾生故。教網筌罤方法不可不具。以名言竹帛著籙。即似如前後義生。體道者應須明鑒。如持寶鏡。普臨萬像。又頌云。無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地。還將十地成諸位。前後五位加行門。不離十地智悲起。是故十地初發心。發心即入十地智。雖然五位方便殊。只為成熟十地智。猶如迅鳥飛虛空。不廢遊行無所至。亦如魚龍游水中。不廢常游不離水。如是五位行差別。不廢差別不離智。所有日月歲差別。以智法印無別異。智體不成亦不壞。以明諸位除習氣。了習無習悲行成。萬行常興無作智。

問。若心外無法。唯是一心者。於外則無善惡業果。苦樂報應。何成佛法。翻墮群邪。

答。若了一心。有無見絕。境智雙寂。契彼性空。根塵兩亡。內外解脫。亦常照內外。脫於無知。空尚不存。妄從何起。所現外諸苦樂境界。如鏡中像。以自心為明鏡。還照自之業影。古德雲。以如來藏性而為明鏡。隨業緣質。現果影像。夫業通性及相。謂此業體。以無性之法而為其性。以不失業果之相而為其性。由無性故。能成業果。由不壞相。方顯真空。何者。若有性。則善惡業定不可改移。無有苦樂果報。若壞業相。則成斷滅。以一切因果從自心生。心外實無善惡業可得。以業無自性。但由心起故。所以如影如幻。無有定相。又以業無自性。故不落有。以不壞業果。故不墮無。非有非無。則一心中理。

問。雖然心即是業。業即是心。既從心生。還從心受。如何現今消其虛妄業報。

答。但了無作。自然業空。所以雲。若了無作惡業。一生成佛。又云。雖有作業而無作者。即是如來秘密之教。又凡作業。悉是自心。橫計外法。還自對治。妄取成業。若了心不取。境自不生。無法牽情。云何成業。義海雲。除業報者。為塵上不了自心為心外有法。即生憎愛。從貪業成報。然此業報由心迷塵妄計而生。但似有顯現。皆無真實。迷者為塵相有所從來。而復生是迷。今了塵相無體。是悟。迷本無從來。悟亦無所去。何以故。以妄心為有。本無體故。如繩上蛇。本無從來。亦無所去。何以故。蛇上妄心橫計為有。本無體故。若計有來處去處。還是迷。了無去來。是悟。悟之與迷。相待安立。非是先有淨心。後有無明。此非二物。不可兩解。但了妄無妄。即為淨心。終無先淨心而後有無明。故知迷悟唯只一心。如手反覆。但是一手。如是深達。業影自消。如華嚴經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丑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亦如田種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業性亦如是。又如巧幻師。在彼四衢道。示現眾色相。業性亦如是。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性亦如是。亦如眾鳥類。從[穀-禾+卵]而得出。音聲各不同。業性亦如是。譬如胎藏中。諸根悉成就。體相無來處。業性亦如是。又如在地獄。種種諸苦事。彼悉無所從。業性亦如是。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來處不可得。業性亦如是。又如諸世界。大火所燒然。此火無來處。業性亦如是。淨業障經云。觀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則為淨諸業障。

如有學人問安國和尚雲。若未悟時。善惡業緣是有不。

答。非有。喻如夜夢彼惡人逐。或作梵王帝釋。將為是有。豁然睡覺。寂然無事。信知三界本空。唯是一心。

又有問大珠和尚雲。若為得知業盡。

答。現前心。通前生後生。猶如眼見。前佛後佛。萬法同時。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是知從心所生。皆無真實。如夢心不實。夢事亦虛。世間共知。可深信受。是以善惡之業。理皆性空。不壞緣生。恆冥妙旨。量雲。正業是有法。定即有即空故是宗。因雲。即緣成即無性故。同喻雲。如幻。幻法術等生。即有不礙虛。正業從緣生。空有不相礙。故知萬法從遍計情生。但有虛名。都無實義。如首楞嚴經云。妙覺湛然。週遍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含吐十虛者。含即一真不動。在如來藏中。吐即依妄分別。乃隨處發現。但有纖塵發現之處。皆是自心生。從分別有。若知發處虛妄。則頓悟真空。真空現前。豈存言說。

問。真心不動。三際靡遷。云何說心流轉。又云絕流轉義。

答。所云隨流返流。皆約。眾生緣慮之心。妄稱流轉。其體常寂。但不見一念起處。即是不流。未必有念可斷。智嚴經云。文殊師利言。云何斷流轉。以於過去心不起。未來識不行。現在意不動。不住不思惟。不覺不分別。故知以境對境。將心治心。狗逐塊而逾多。人避影而徒乏。若能知身是影。捨塊就人。則影滅跡沉。安然履道。故知萬動皆淫悉成魔業。若知心不動。則不隨流。方入宗鏡之中。永超魔幻。自然心智寂滅。諸見消亡。如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云。山相擊王菩薩曰。譬如有孔隙處。風入其中。搖動於物。有往來相。菩薩亦爾。若心有間隙。心則搖動。以搖動故。魔則得便。是故菩薩守護於心。不令間隙。若心無間隙。則諸相圓滿。以相圓滿故。則空性圓滿。是為菩薩超魔法門。乃至文殊師利菩薩曰。仁者。汝等所說。悉是魔境。何以故。施設文字。皆為魔業。乃至佛語猶為魔業。無有言說。離諸文字。魔無能為。若無施設。即無我見及文字見。以無我故。則於諸法無有損益。如是入者。則超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大乘千缽大教王經云。佛言。諸天魔幻惑種種相貌。障修學人心眼聖道。乃至令見一切幻相前後生死之事。善惡諸相。魔作幻惑。非關正智。唯心示變。莫取外緣。修學行人。必不得於夢境界。及現眼前。取相執著。動轉人心。恐畏怕怖。則被天魔鬼神之所障礙。行人正見。須常諦觀心性。見性寂靜。心性無物。是相莫取。則無境界妄想因緣。是故行人。勤行精進。實勿退轉懈怠嬾墮。則得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大智度論雲。除諸法實相。皆菩薩魔事。若證般若。能契實相。即過魔事。此是約說證實相時事。當親證時。如人飲水。不可取說而不證。若但說過魔。不離魔界。若過魔界。說證俱絕。是知必無境魔。但從心起。何者。若內心樂生死。則身為天魔。內心著邪見。則身為外道。乃至心外見法。理外別求。皆成外道。

問。凡聖一心。同其種性。種性無異。云何所受因果不同。報應有別。

答。雖自業各受。妄有昇沉。而緣性無生。了不可得。諸法無行經云。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其心皆一。是名種性。種性即根本義。根本常一。而眾生妄起自他差別。凡聖高下。雖起差別。一體不動。以差別性非有故。但是妄起無實體故。所以經云。佛言。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皆無有心。緣。性不可得故。是名種性。又一切善惡境界。皆是心光。一切勝劣受用。皆是心果。大莊嚴論偈云。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種種心光。即是種種事相。或異時起。謂貪瞋光等。或同時起。謂信進光等。如是染位心數。淨位心數。唯有光明而無光體。是故世尊。不說彼為真實之法。又云。諸行剎那增上者。如佛說心將世間去。心牽世間來。由心自在。世間隨轉。識緣名色。此說亦爾。故知諸行是心果。又隨淨者。淨是禪定人心。彼人諸行。隨淨心轉。修禪比丘具足神通。心得自在。若欲令木為金。則得隨意。故知諸行皆是心果。又隨生者。如作罪眾生。可得外物一切下劣。作福眾生。可得外物一切妙好。故知諸行皆是心果。當知一切萬法。既以心為因。亦以心為果。雖然淨穢顯現不同。於心鏡中如光如影。了不可得。

問。入唯識門。觀一切境。自然無相。何用更言破相顯理。復雲棄有觀空。若有所破之宗。則立能空之理。既存空法。還成有相之因。若守觀門。豈合無為之道。

答。夫言破相者。是未入唯識。去其妄執。雖言破相。實無所破。既無所破之有。亦無能破之空。情執若消。空有俱寂。前塵無定。破立隨心。迷真之妄不生。對妄之真亦絕。大智度論雲。種種取相。皆為虛妄。如玻瓈珠隨前色變。自無定色。諸法亦如是。無有定相。隨心為異。若常無常等相。如以瞋心。見此人為弊。若瞋心休。自淫欲心生。見此人還復為好。若以憍慢心生。見此人以為卑賤。聞其有德。還生敬心。如是等有理而憎愛。無理。而憎愛。皆是虛妄憶想。若除虛誑。亦無空相。無相相。無作相。無所破故。尚不宗無相之理。豈存破立之門。以成壞去取。皆自心故。若直了心。自然絕觀。如楞伽經偈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有二偈半。大雲解雲。初一偈。了今一如。謂此約無願觀以顯圓成。無涅槃佛。故無願矣。初句。謂色心等一切法中無得涅槃。以一切法本如故。若得涅槃。是斷常見。滅法是斷。證得是常。次句。既無涅槃。云何有佛。故經云。見斷煩惱而得成佛。此則名為壞佛法者。煩惱與佛性寂靜故。第四句中。所覺如故。無有涅槃。能覺如故。無有得佛。離覺所覺。溷同一如。

問。見聞覺知。不出俗諦心量。真諦無得無生。還出心量不。

答。夫量者。是能緣心。但有對俗說真。因虛立實。斥差別。論平等。遣異相。建如如。盡是對待得。名破執設教。若能真俗雙拂。空有俱消。了邊即中無邊可離。達中即邊。無中可存。能證之智既亡。所證之理亦寂。方超心量。入絕待門。若有得無得。有生無生。盡不出於心量。楞伽經偈云。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謂彼心解脫。我說為心量。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所以涅槃經云。若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如化。以涅槃無相。若取於相。即自心現量。非真涅槃故。佛說言。設有一佛過於涅槃。趣所得心。亦成心量。自心所變。盡為幻化。故知似形言跡。瞥生妙解。皆是心量所牧。未有一法不關心矣。若能悟心無心。了境無境。理量雙消。可入宗鏡。

問。夫論心量。不出見聞。若約見聞。則存前境。云何成唯心之義。

答。此是無心之心量。非有實體。

問。若無實體。云何建立一切諸法。

答。只由無體無性。方成萬有。萬有所起。不離真空。若言有性。一法不成。則空不自空。豈能容色。若色不自色。方能合空。摩訶衍論雲。一切諸法唯心迴轉。無餘法者。如是心法亦不可得。楞伽經云。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由心不可得之句。立大空之義。由無心之心量句。成幻差別之義。由大空之義。諸法得成。由幻差別義。空理得顯。

問。妄能覆真。全成生死。真能奪妄。純現涅槃。真妄若離。互不生起。真妄若合。二諦不成。如何會通一心妙理。

答。一心二諦。教理所歸。開即迷真。合則壞俗。何者。相隨真起。即相而可辯真原。覺因妄生。因妄而能知覺體。無妄則覺不自立。無真則相無所依。真妄相和。染淨成事。唯真不立。無妄而對誰立真。單妄不成。無真而憑何說妄。真妄各無自體。名相本同一原。是則二諦恆分。一味常在。藏性不動。緣起萬差。故知實無一法而有自體獨立者。皆從真妄二法和合而起。如起信論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變起根身器世間等。釋摩訶衍論雲。生滅因緣者有二。一者不相應生滅因緣。二者相應生滅因緣。論雲。現鏡識體。六塵境界。如其次第。為彼三種相應染法。能作因緣。是故說言麁重生滅之因緣門。現識體中又有緣義。應審思惟。復次更有二重因緣。一者本遍因緣。二末遍因緣。言本遍者。舉本無明及本覺心。望於六塵。相應。有因緣義。言末遍者。舉業轉現相。望於三相應。有因緣義故。復次更有二因緣。一者上下因緣。二者下上因緣。言上下者。無明為始。果報為終。上下與力。不越其數。作因緣故。言下上者。果報為始。無明為終。下上與力。不越其數。作因緣故。復次一切有為生滅之法。剎那不住。無因無緣故。復次因緣之法。空而無主。其實自性不可得故。復次不可得法。不可得亦不可得故。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心意意識轉故。此文為明何義。謂欲顯示所依能依之差別故。云何所依。謂本覺心。云何能依。謂即眾生。言眾生者。當何法耶。謂意意識。何故意及意識。名為眾生。意及意識。一切眾染合集而生。故名眾生。而無別自體。唯依心為體。是故說言依心而轉。又云。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猶如大海。風相水相不相捨離者。大海喻阿賴耶識。水喻本覺心。風喻根本無明。不覺。能起動轉慮知之識。如彼風故。波動者。喻諸戲論識。遷流無常。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者。喻真妄相資。俱行合轉。謂本覺心不自起故。當資無明之力。方得而起。根本無明不自轉故。要因真心之力。方得而轉。如水不自作波。當因風力。風不自現動。要資水力。方得現動相。經云。煩惱大海中。有圓滿如來。宣說實相常住之理。本覺實性中。有無明眾生。起無量無邊煩惱之波。如經云。佛告大眾。始覺般若者。從具縛地漸漸出離。乃至金剛圓滿因行。發究竟道。頓斷根本無明住地。覺日圓照。無所不遍。二本覺般若。從清淨性漸漸遠離。乃至信初。發究竟智。斷滅相品。入無明海。隨緣轉動。於是大眾聞此事已。覺知諸法一相一體。亦無一相。亦無一體。而諸法性。亦是實相。亦是常住。亦是決定。亦是實有。

問。本始二覺。從何立名。

答。本覺者。因始得名。始覺者。從本而立。如起信鈔雲。未審始覺從何而生。為本所對。故此雲也。元其始覺。是本所生。斬新而有。故名為始。反照其體。元來有之。敵對於始。故名為本。苟無其始。何所待耶。如母生子。對子稱母。

乃至問。始覺本覺既殊。何因無二。又既同本覺。因何名始。

答。即是本覺初顯相用。名為始覺。相用。非別外來。故得融同一體。又若非本覺舉體之相用。即不是始覺。以心外有法故。若不然者。但名相似覺。亦名隨分覺。是知直待合同本體。方得名真始覺也。既合於本。始即非始。既無於始。即無於本。本始之名既喪。但可名為覺焉。如上所釋。若入宗鏡。方為究竟之覺。未入宗鏡。但稱相似覺耳。此雖稱覺。乃是不覺。故論雲。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不覺心原故非究竟覺。即其義矣。

問。上說真心無生。妄念起滅。如何會妄歸真。入一乘平等之道。

答。妄元無體。本自全真。何須更會。今謂情見妄執之人。引祖佛善巧洞心原之智。搜經論微細窮性海之詮。令頓豁情塵。便成真覺。如釋摩訶衍論雲。一心真如體大。通於五人。平等平等。無差別故。云何名為五種假人。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緣覺。四者菩薩。五者如來。是名為五。如是五名。人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體無有增減。亦無大小。亦無有無。亦無中邊。亦無去來。從本已來。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厭異捨別。唯一真如。是故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金剛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復如是。於諸人中。無有增減。故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古釋雲。執者問雲。現見諸法差別遷流。云何乃雲性無生滅。

釋雲。差別相者。是汝遍計妄情所作。本來無實。如依病眼妄見空華。故云皆依妄念。而有差別。疑者又云。以何得知依妄念生。釋雲。以諸聖人離妄念故。盡無其境。即驗此境定從妄生。又若此境非妄。定實有者。聖人不見。應是迷倒。凡夫既見。應是覺悟。如不見空華是病眼。返結准之。故若離於念。即無差別也。所執本空。故真心不動。由此一切諸法。皆即真如。斯則會妄顯真。可絕疑矣。如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我非勅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昔人有簡金頌云。君不見。澄清麗水出黃金。逐浪隨波永被沉。有幸得逢良鑒者。披砂細揀暫知音。因此遂蒙皇上寵。直入瓊樓寶篋中。一練一明光照耀。一迴掌上一迴欽。以此塵沙含妙寶。故喻眾生覺照心。眾生無始沉三有。元來流浪被境侵。對塵恰似真如慧。離境元無照體心。迷即一真名二體。只為群生不照心。若能對境常真照。隨塵離境一般心。如來今日除分別。意遣眾生妄習心。但除妄習存終始。真照何妄不真心。

宗鏡錄卷第八十五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慈悲法華寶懺

慈悲法華寶懺...

大乘義章

大乘義章卷第一(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

法界圖記叢髓錄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五十...

省庵法師語錄

省庵法師語錄 清 彭際清重訂 省庵法師遺書敘 省庵法師...

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唐南天竺國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如是...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註音版】佛說八吉祥經

佛說八吉祥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我聞:...

佛說慧印三昧經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佛教詞典】聖位

(一)三乘人證得菩提之果位。新華嚴經卷二十六(大一○...

【佛教詞典】似因

梵語 hetv-ābhāsa。因明用語。為因明三似(似宗、似...

古代高僧淨土感應事蹟

淨土宗對佛教其它宗派影響很深,一直受到歷代高僧的推...

所有一切法還是回歸到這一念心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

聖嚴法師《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

現代很流行講EQ,身為宗教師,我並不太懂什麼叫做EQ...

本煥長老長壽秘訣:心胸開朗,粗茶淡飯

出身新洲農村貧寒之家,年輕時吃過很多苦的本煥大師,...

鑒真大師東渡的故事

相隔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人民,素來互相尊重,友好相處...

清代高僧省庵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我們一直講淨土宗的祖師,已經講...

禮拜觀音菩薩,可以得到不思議加持力

明朝時有僧人如幻,他有個朋友懂得易理。跟如幻說,你...

煲湯不放肉,也能很好喝

中國人喜歡喝湯,尤其是廣東人,老火靚湯是必不可少的...

不斷憶念你的清淨本性

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透過佛法的修學,開始內觀,開始...

秋季多吃6種素食抗感冒

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關鍵物質,抗體的本質...

三世因果遲速有報

前面講因果的錯綜複雜關係,其中有一點讓一些人難以相...

四十八大願——(第7願)皆得天耳徹聽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

【視頻】《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旃檀居士念誦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深圳弘法寺)

佛說阿彌陀經(深圳弘法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