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五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五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有為無為二門。為當是一是異。

答。非一非異。非泯非存。何者。若是一者。仁王經不應雲。諸菩薩等。有為功德無為功德。悉皆成就。又維摩經云。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等。二義雙明。豈是一耶。若是異者。般若經。佛告善現。不得離有為說無為。不得離無為說有為。豈成異耶。若云俱泯者。華嚴經云。於有為界示無為之理。不滅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之法。不壞無為之性。則有無性相。無礙俱存。若言俱存者。如前論雲。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則百非莫能惑。四句不能詮。非。可以情謂有無。唯應智超言像。方達有為無為唯識之真性矣。如大智度論。復次夫生滅法者。若先有心。後有生。則心不待生。何以故。先已有心故。若先有生。則生無所生。又生滅性相違。生則不應有滅。滅時不應有生。以是故。一時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是則無生。若無生。則無住滅。若無生住滅。則無心數法。無心數法。則無心不相應諸行色法。色法無故。無為法亦無故。何以故。因有為。故有無為。若無有為。則亦無無為。是故不應言諸法有。又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云。有為無為之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持世經云。有為法如實相。即是無為。

問。心所具幾義。立心所之門。

答。古德釋雲。心所義有三。一恆依心起。二與心相應。三。系屬於心。心王緣總相。如畫師作模。心所通緣總別相。如弟子於總相模中。填眾多彩色。即心所於心王總青。如眼識心王。緣青色境時。是總相。更不作多般行解。心所緣別相者。如五心所中作意。以警心引心為別相等。上便領納想像。造作種種行相。是通緣總別相。

問。心王與心所。為同為別。

答。約俗則似同似別。論真則非即非離。識論雲。如是六位心所法。為離心體有別自性。為即是心分位差別。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離心體有別自性。如何聖教說唯有識。又如何說。心遠獨行。染淨由心。士夫六界。莊嚴論說。復云何通。如彼頌言。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若即是心分位差別。如何聖教說心相應。他性相應。非自性故。又如何說。心與心所。俱時而起。如日與光。瑜伽論說。心所非即心故。應說離心有別自性。以心勝故。說唯識等。心所依心勢力生故。說似彼現。非彼即心。又識心言。亦攝心所。恆相應故。唯識等言。及現似彼。皆無有失。此依世俗。若依勝義。心所與心。非即非離。諸識相望。應知亦然。是謂大乘真俗妙理。攝論頌云。遠行及獨行。無身寐於窟。調其難調心。是名真梵志。百法釋雲。如來依意根處。說遠行及獨行也。隨無明。意識遍緣一切境也。故名遠行。又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實主宰。名獨行。無身者。即心無形質故。寐於窟者。即依附諸根。潛轉身內。名為寐於窟也。寐者。藏也。即心之所蘊在身中。此偈意謂破外道執有實我也。世尊雲。但是心獨行。無別主宰。故言獨行也。又無始遊歷六塵境。故名遠行。無別心所。故名獨行。明知無別心所也。士夫六界者。瑜伽雲。佛說皆云。四大。空。識。能成有情。色。動。心。三法最勝。為所依。色所依者。即四大也。動所依者。空即是也。謂內空界。不取外者。由內身中有此空界故。所以有動。故為動依。心所依者。識是也。即說六界能成有情。不言心所界也。釋雲。許心似二現者。此中似言。似心外所計實二分等法。故名為似。無別染善法者。謂唯心變似見相二分。二分離心。無別有法。復言心變似貪信等故。貪信等。離心之外。無別染善法。體即心也。如二分故。應說離心有別自性。以心勝故。說唯識等者。既說離心有所。何故說唯識。心遠獨行染淨由心。六界之中唯說心者。以心勝故。說。此唯識等。如何勝。總有四義。一。能為主。二能為依。三行相總。四恆決定。非如心所等。有時不定。又若依第一體用顯現諦。即心王為體。心所為用。即體用不即不離也。若依勝義。即是因果差別諦。即王所互為因果。法爾非離也。若依第三證得勝義諦。即依詮顯者。若依能詮依他起性說。非即。若依所詮二無我理說。即王所非離。若第四勝義勝義諦。廢詮談旨。亦不言即離也。即一真法界。離言絕相。即王所道理同歸一真如故。

問。心王心所。云何明假實。

答。從種生者名實。依他立者名假。心法唯是實有。心所之中。遍行別境。唯是實有。其餘諸法。或假或實。真如無為。雖非自從種起。亦名為實。不依他故。或諸法名義俱假。唯真如無為一種。名假體實。離言詮故。

問。識論雲。但說識即攝心所者。真如與識。非如心所。何故不說。

答。識實性故。識俱。有故。不離識故。非我法依故。但說識。不說真如。故知真如即識。識即真如。

問。真如即識。識即真如。且真如非識之所變現。何成唯識。

答。雖非識變。識實性故。亦名唯識。真如離言。與能計識。非一非異。非如色等可依起執。故非執依。此中不說。若遠望疎。言亦可依執。法。末學者。依起執故。又真如既非識所轉變。應非唯識。不以變故。名為唯識。不離識故。正名唯識。

問。一百法中。凡聖總具不。

答。若凡夫位。通約三界九地種子。皆具一百法。若諸佛果位。唯具六十六法。除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不相應行中四。共除三十四法。

問。心攝一切。云何但標五位百法之門。

答。雖標百法以為綱要。此中五位次第已攝。無盡法門。不出於此。何者。百法雲。一明心法。謂此八種心王。有為法中。此最勝故。世出世間。無不由心造。二明心所有。法與此心王。常相應故。名相應法。望前心王。此即是劣。先勝後劣。所以次明。三色法。心王等之所現影。謂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心王心所之變現故。變不親緣。故致影言。或通本質。前二能變。此為所變。先能後所。所以次明。四不相應行。謂此得等二十四法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別假立。前三是實。此即是假。先實後假。所以次明。五無為法。體性甚深。若不約法以明無為。無由得顯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前四有為。此即無為。先有後無。所以後明。又鈔中廣釋。第一心法最勝故者。華嚴經頌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者。此八識心王最勝。由如畫師。能畫一切人天五趣形像。乃至佛菩薩等形像。然經中舉喻。佛但取少分。以畫師只畫得色蘊。餘四蘊即不能畫。法中若是八識。即能通造得五蘊。且如第六識。相應不共無明。及餘分別俱生惑等。若造得地獄總別報業。即自畫得地獄五蘊。乃至若造得人天總別報業。即自畫得人天形像。若具修萬行。獲得二轉依果。即自畫得佛果形像。故知一切世出世間五蘊。皆是自第六識。畫得。不簡依報正報。皆是心變。所以心法。獨稱最勝。第二心所有法。與此相應故者。瑜伽論五義略辯相應。一時者。所謂王所同時起。二依者。即王所同一所依根。三緣者。即王所同一所緣境。四行者。所謂王所三量。行相俱同。五事者。即王所各有自證分體事。第三色法。二所現影故。現者。變也。為十一種色。皆是心。心所。所變現故。影。謂影像。是相似流類之義。即此十一種色相分。是本質之流類。似於本質。若無質者。即似內心。故言影也。變不親緣。故置影言者。為八識皆有變相分緣義。且如前五識緣五塵境時。須變影像緣。第六緣十八界法。亦變相分緣。第七緣第八見分為我時。亦變相分緣。若第八緣他人浮塵。及定果色並界器時。亦變相分緣。相分望八識。即親所緣緣。本質望八識。即疎所緣緣。此上所說。且望有質影者說。若唯有相分無本質者。即第八緣自三境。定意識緣自定果色是。第四分位差別故者。此得等二十四法。即依他。前三位種現上假立。第五顯示實性故。即五無為。如前已釋。又第一八種心王。是最勝能緣門。第二心所有法。與心相應。是共勝同緣門。第三色法。心之影像。是所緣境界門。第四不相應法。是分位建立門。第五無為法。是顯示實性門。如上勝劣顯現。能所互成。假實詮量。有無隱顯等。能彰無盡法門。無盡法門。不出五位百法。五位百法。不出色心二法。攝末歸本。不出唯心一法矣。

問。八識真原。萬法棲止。約其體性。都有幾種。

答。經論通辯。有三種性。約能所染淨分別。隨事說三。縱有卷舒。皆不離識性。合則一體無異。開則三相不同。三相不同。約用而行布。一體無異。就性以圓融。行布乃隨義以施為。圓融則順性而冥寂。若無行布。無可圓融。如無妄情。不立真智。染淨既失。二諦不成。是以因妄辯真。在行相而須悉。尋跡得本。假因緣以發明。斯三性法門。收凡聖境界。事無不盡。理無不窮。今言三性者。約經論共立。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者。謂愚夫週遍計度。所執蘊等實我實法。名為遍計性。有二。一自性。總執諸法實有自性。二差別。別執取常無常等。實有自體。或依名遍計義。如未識牛。聞牛名。便推度。因何道理。名之為牛。或依義遍計名。或見物體。不知其名。便妄推度。此物名何。如未識牛共推度雲。為鬼耶。為獸耶。此諸遍計。約體不出人法二體。約執不出名義二種。又一有遍非計。如無漏諸心。有漏善識。能遍廣緣。而非計執。無漏諸心。即諸聖人無漏智慧。了諸法空。即無法不遍。都無計執。名為非計。唯後得智。有漏善識。即地前菩薩。雖有漏心中。能作無我觀故。亦能觀一切皆無有我。亦是遍而非計。二有計非遍。如有漏第七識。恆緣第八見分起我法二執。從第六識入生空觀時。第七識中。猶尚緣第八見分。起於法執。故知計而非遍。三亦遍亦計。即眾生染心。四非遍非計。即有漏五識。及第八賴耶。各了自分境界。不遍。無計度。隨念分別。故非計也。賴耶。唯緣種子。根身。器世間。三種境故。尚不能緣前七現行故。非遍非計。有漏種子。能持能緣。無漏種子。即持而不緣。況餘境耶。又古德雲。眾生染心。於依他起自性中。當知有二種遍計所執自性執。一者隨覺。即現行執。二者慣習。習氣隨眠。即執種子。依他起性者。依他眾緣和合生起。猶如幻事。名依他性。圓成實性者。一味真如圓滿成就。

問。如何是能遍計自性之理。

答。准護法雲。第六第七心品執我法者。是能遍計。唯說意識能遍計故。

問。如何是所遍計自性之理。

答。准攝論雲。是依他起。遍計心等所緣緣故。慈恩雲。三性之中。是依他起。言所緣。必是有法。遍計心等。以此為緣。親相分者。必依他故。不以圓成而為境也。謂不相似故。

問。三性中遍計是妄想。即無。依他屬因緣。是有不。

答。此二性能所相生。俱無自體。何者。因妄想故立名相。因名相故立因緣。若妄想不生。名相何有。名相不有。因緣即空。以萬法不出名故。楞伽頌云。譬如修行事。於一種種現。於彼無種種。妄想相如是。釋雲。此破妄想遍計性也。如二乘修諸觀行。若作青想觀時。天地萬物。莫不皆青也。以無青處見青。由心變故。於一色境。種種不同。譬凡夫妄見生死。亦是無生死處妄見生死也。又經頌云。譬如種種瞖。妄想眾色現。瞖無色非色。緣起不覺然。此破因緣依他起性也。如目瞖所見。差別不同。彼實非有緣所起法。斯則妄想體空。因緣無性。即是圓成究竟一法。如明眼人。見淨虛空。況一真心。更無所有。

問。此三性中。幾法是假。幾法是實。

答。識論雲。遍計所執。妄安立故。可說為假。無體相故。非假非實。依他起性。有實有假。聚集相續。分位性故。說為假。有心心所色。從緣生故。說為實有。若無實法。假法亦無。假法依實因而施設故。圓成實性。唯是實有。不依他緣而施設故。釋雲。遍計。有名無體。妄情安立。可說為假。談其法體。既無有相。非假非實。非兔角等。可說假實。必依有體總別法上。立為假實故。依他。假有三種。一聚集假者。如瓶盆有情等。是。聚集法。多法一時所集成故。能成雖實。所成是假。二相續假者。如過未等世。唯有因果。是相續性。多法多時上。立一假法。如佛說言。昔者鹿王。今我身是。所依五蘊剎那滅者。雖體是實。於此多法相續假。立一有情。至今猶在故。三分位假者。如不相應行。是。分位性。故皆是假。一時一法上立。如一色上。名有漏。可見。有對。亦名色等。並是於一法上。假施設故。若彼實者。應有多體。其忿恨等。皆此假攝。心心所色。從因緣種生。故說為實。又三性者。即是一性。一性即無性。何者。遍計無相。依他無生。圓成無性。解深密經云。瞖眼人。如遍計。現青黃。如依他。淨眼。如圓成。攝論雲。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藤。若人緣四塵相。分析此藤。但見四相。不見別藤。但是色香味觸相故。藤非實有。以離四塵外。無別有藤。所以論偈云。於藤起蛇知。見藤則無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若知藤之性分是空。則例如藤上妄生蛇想。攝論雲。菩薩不見外塵。但見意言分別。即了依他性。云何了別。此法。若離因緣。自不得生。根塵為因緣。根塵既不成。此法無因緣。云何得生。依初真觀。入依他性。由第二真觀。除依他性。則唯識想息。意言分別顯現。似所聞思一切義。乃至似唯有識想。皆不得生。生緣有二。謂分別性。及依他性。分別性已滅。依他性又不得生。既無二境。故一切義。乃至似唯識想。皆不得生。唯識想尚不得起。何況餘意言分別而當得生。菩薩住何處。唯住無分別。一切名義中平等平等。又依二種平等。謂能緣所緣。能緣即無分別智。以智無分別。故稱平等。所緣即真如境。境亦無分別。故稱平等。又此境智。不住能取所取義中。譬如虛空。故說平等。平等。由此義故。菩薩得入真實性。此位不可言說。以自所詮故。證時離覺觀思惟分別故。

古德問雲。我見所緣影像若是依他有者。應有依他性實我。

答。此相仗因緣生。但是依他性幻有之法。而非是我。由彼妄執為我故。名妄執。此有兩重相。約此相從因緣生。有力能生心。此乃是有。名依他性法。於此不稱所執法義邊。名遍計所執。乃名為無。如人昏冥。執石為牛。石體不無。我見所緣緣。依他相有。如石本非牛。妄心執為牛。此所執牛。其體全無。如相分本非我。妄心執為我。此所執。其體全無。但有能執心。而無所執我。謂於此石處。有所緣石。而無所執牛。於此相分上。有所緣法。而無所執我。又況雲。如南方人不識駝毛。曾於一處聞說龜毛。後忽見駝毛。由不識故。妄謂駝毛以為龜毛。此所見駝毛是有故。如依他性法。其駝毛上無龜毛。妄心謂為龜毛。如所執實我法故。論雲。有義。一切及心所法。由熏習力。所變二分。從緣生故。名依他起。遍計依斯。妄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此二名遍計所執性。

問。三性中。幾性不可滅。幾性可滅耶。

答。准佛性論雲。二性不可滅。一性可得滅。何以故。分別性本來是無。故不可滅。真實性本來是真。故不可滅。依他性雖有不真實。是故可滅。所以分別中邊論雲。分別性者。謂是六塵。永不可得。猶如空華。依他性者。謂唯亂識。有非實故。猶如幻物。真實性者。謂能取所取。二無所有。真實有無故。猶如虛空。

問。依他起相。但是自心妄分別有。理事雙寂。名體俱虛。云何有憂喜。所行境界。

答。譬如夜行。見杌為鬼。疑繩作蛇。蛇之與鬼。名體都無。性相恆寂。雖不可得。而生怖心。以體虛而成事故。清涼疏雲。若依攝論說喻。皆喻依他起性。然並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一以外人聞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別有。非真實義。遂即生疑雲。若無實義。何有所行境界。故說如幻。謂幻者。幻作。所緣六處。豈有實耶。二疑雲。若無實。何有心心法轉。故說如焰。飄動。非水似水。妄有心轉。三疑雲。若無實。何有愛非愛受用。故說如夢中。實無男女。而有愛非愛受用。覺時亦爾。四疑雲。若無實。何有戲論言說。故說如響。實無有聲。聽者謂有。五疑雲。若無實。何有善惡業果。故說如影。謂如鏡影像。故亦非實。六疑雲。若無實。何以菩薩作利樂事。故說如化。謂變化者。雖知不實。而作化事。菩薩亦爾。是以萬法雖空。體虛成事。一真非有。無性隨緣。則湛爾堅凝。常隨物化。紛然起作。不動真如。

宗鏡錄卷第五十九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

祝釋迦牟尼佛成道儀(隨早課)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彌陀要解便蒙鈔序 切以。諸佛心要者。乃淨土妙門不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註音版】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

佛說隨勇尊者經

佛說隨勇尊者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註音版】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如來智印經

佛說如來智印經一卷 僧祐雲闕譯人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一百八名讚經

佛一百八名讚經...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教詞典】信戒

(術語)三寶及戒之四證淨法總收於信戒之二種。蓋三寶...

【佛教詞典】下劣勝妙法

【下劣勝妙法】 p0236 瑜伽一百卷十五頁云:由臭爛不淨...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一 空為大乘深義 佛,是由於覺證空性而得自在解脫的。...

《佛說孝子經》讓你成為真正的孝子

導讀:《佛說孝子經》,這一部經只有一卷,收錄於《大...

法門沒有高下,成敗只看你的發心

在佛門當中,蕅益大師提出了三個修學法門,你是持戒,...

如何看待《無量壽經》會集本

《佛說無量壽經》傳入中國,曾被翻譯過多次。現存五個...

五欲不能給人真正的快樂

五欲就是前面講的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色、聲、...

以對待小昆蟲的心態檢討自己的慈悲心

譬如說我們持不殺生戒,有時候一些小動物我們看到了實...

聖嚴法師:不知不覺佈施了一千萬

我有一位弟子,在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時,便偷偷在心...

如本法師:心病與身病

身體是四大五蘊所和合,在人生的過程,免不了會產生四...

習氣不除無出生死分

習氣不除,無出生死分。然習氣熏染,非一朝一夕之故,...

一體萬用,一念萬涵

地面上江河湖泊的一切月影就是一個月影,一個月影就是...

青少年墮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問題,著作《青少年的覺醒》這本書:主...

迴光返照,做你該做的事

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時第六意識開始修觀─迴光返照...

【視頻】《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聆志居士念誦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地藏經》旃檀居士念誦

《地藏經》旃檀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