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終南山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二(之上)

終南山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第三會佛昇須彌頂品第九

四門同前。

一釋名者。佛者化主。昇者上進。須彌者妙高山。頂者居勝尊上也。問何故此下四會在天說者。答德行位成。除障淨勝故在天說耳。此答前十住位問也。

二來意。何故來者信故解也。此初辨會來意。又何故會來。既報體成已。次須起化赴機故來也。因此略料簡教興所表。今諸會但不捨離本處。即表起行成報體堅固不移也。而往諸會即表起用隨機。此釋約修行體。若望生解起信門即顯行位增微耳。又解文中約佛起用赴機以解者即善知識力也。若約分位等解者即約自修行解也。可思准之。又此會已下四會並位相增。與前信行少別。於三乘一乘法義亦須交絡。思准之。餘會並同此意。品來者前說信法已。次辨赴後說所依處耳。

三宗者。約會分別有二。一約人。二約法。人有化主及助化。各有體德用。但局此會。二約法者。謂十解法。後當辨耳。約品宗者。若依利他時現處及供養。即顯法緣。若約自利時此即機感相應。機緣體用成也。

四辨文。此會有六品分三。初二品明方便發起。次二品明正位相。次二品明後成滿足行相。初二品分二。初起用隨物。二帝釋遙見下辨機感相應。前文有二。初辨依正二融。即顯前體淨。二復顯後用淨。自在無礙成事之本也。諸會有文。並同此釋耳。但進勝異也。問此文何故不在初會後。乃在後會前。答若初會後。即但顯說法利益義明。與後化用體義不顯。故在後會前辨耳。餘會同此。何故不在第一會後。料簡為前會兼餘義意在彼釋。後第六七八會亦顯別有餘義意耳。體中身口意三也。二爾時世尊下彰用應物。即用淨也。餘相可知。第二相應文有五序。一住處序以動靜無礙無處不至。為此說法德也。二請佛序。三集眾序。四放光序。五讚歎序。若通下住品即八序。謂入定加勸及起定也。又約品分文亦好也。初住處序及請序有六。一見佛來用從實起。即發心緣。二即於妙勝殿下明天主嚴供養故請佛。具顯從解成法供養行。即成根也。三世尊即受赴感施化。釋音寂然表息亂應真也。五說偈下表從定發慧。六佛昇坐下正明化用事成相。嚴具文分二。初嚴具即成根也。二請即成欲也。初嚴中有三。初總。次嚴坐具。三結。二爾時帝釋下明其請佛。即表欲也。偈文有三。一憶本行。二偈讚。三結通十方。六化成中有三。初處坐。二辨用相。三等通餘方也。

菩薩雲集品第十

四門同上。

一釋名。菩薩者是人。雲者潤益故。又齗齶貌也。集者聚集。妙勝等者別處也。

二來意者。何故來。辨處已次明集眾。

三集眾嘆德順法為宗。

四辨文者。此文有三序。一集眾。二放光。三嘆佛。今此下三會集眾何故不在初品。復何故一一方各有十。又放光下何以不漸集眾。答前會位相未成。但顯行圓故在初品說。今此行位具成。同彰行位利潤益故共在此品也。所以一一方具十者欲顯解相分明圓融數等一方即一切方也。所以此放光下不漸集眾者。欲顯行位圓成無有增減之相故也。於中別有增減。義用上準成即得也。上下應可准思之。上第一會釋集眾光者亦是准義。初為後則耳。初集眾序內有二。初指方辨數。此中一一方者。或通上會。或不通上。信行又不成位相。為此不通。下三會位顯。故通義也。二其世下列名耳名有三。初明十方佛土菩薩。三種世間即為二也。二此諸佛神力下明集諸菩薩有三。淨行雲集依方坐可知。三如此世界下結類十方成法界會。佛同名月者依月起光故。清涼故。解法准之。菩薩同名慧者解之始故。足指放光者表立解位不退故有二可知。三讚歎序文有十菩薩。相生次第嘆。解相明白耳可知。一法慧偈有二。初長行生起。二正偈頌下並准之。此文有二。初七牒眾明是佛力所成。即結前品中六段義。次三明勝行者得見佛餘莫知者。即通讚前難思。下諸人偈並約理成也。二一切慧偈有六。初三明謂見之徒不見真佛。次三顯解無生法身常現。次一明取著者失。次一明慧解者益。次一明解佛因緣成即離癡惑。次一推功在本。三勝慧偈有六。初三明妄取者失。次一明有解者德。次一約法辨觀益。次三推功在佛。次一能淨慧者見法身。次一推功在本。四功德慧偈有五。初四明迷者失。次一示勝方便。次三明得法性益。次一嘆佛利生方便。次一推功在本。五精進慧偈有三。初一彰失。次一辨德。次八廣辨觀式獲益相。八文內前四無相生。後四真實性也。六善慧偈有四。初二明有解能度自他。次五明無生故應真性。次一半嘆解勝能。次一半推功在本。七智慧偈有三。初一明因教成正解。次六明迷教理者失。次三重成解德。八真實慧偈有五。初二挍量勝劣得失。次二辨所觀境。次一舉益勸學。次一釋知者名。次四示其觀儀。九無上慧偈有四。初一釋人名。次六嘆自利。次二嘆利他德。次一推功在本。十堅固慧偈有四。初四嘆佛是真歸。次二舉德勸依。次二引自勸物令入。次二舉勝人顯德無盡以勸依也。

十住品第十一

分別有五。

一釋十住名。即辨來意。十者數。住者不退位也。何故來正說故。

二明所治。是前百障應位斷故。若三乘熟教所斷外道我執。

三所得光增定及頂善根。

四所成即十解成。即是三乘熟教說。即此品宗。

五釋文。自下第三品分為正宗。此中二品即為二。初通道俗。二梵行品是出家別行法。初品若義分文。此初有三序。光師雲有八序為三。初品二合名住處序。次品三合名集眾序。此品三合起說序。又依地品此下三會各有六分。初名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利益分。分齊至文應知。又此文有二。初明三昧序。次告眾菩薩言下正宗。三昧序加意上已辨。定名無量方便定。方便是智。定成勝智知法故。所以法慧菩薩入定及說者如下論應知。二加序有三。初辨同加。此有三。一明現身及顯同名即為二也。二同讚亦有二可知。三釋得所以有四可知。二欲令汝廣說下明加所為有十一句。一總。九別。後一結成位也。第二九句內。初五自分。次四勝進耳。三善男子下辨加相。謂三業也。加相文有三。初善男子下辨口加。二如來即與下明意加。三各申下身業加。云何意加。與法同緣資故也。意加文有二。初列十智。次何以故下釋所以也。問何故與智者為智解法故也。起有四意。一定事訖。二得勝力。三說時至。四定無言說故也。第二正說文有四。初嘆種性深勝。併列十名。即本分。二何者下廣解住相。三爾時佛神力故下明地動。顯實證成。四以偈重頌。初文有二。初總嘆種性義。即性習二種性體也。二菩薩十住下列十解相。明佛同說也。即性習二種性相也。此約剋性為語。若就分位時即有六種性。一習種性當十解位。二性種性當十行。三道種性當十迴向。四聖種性當十地。五等覺性當十地終心。六妙覺性當佛地。復名六堅。亦名堅信。亦名堅法。亦名堅修。亦名堅德。亦名堅頂。亦名堅覺。亦名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復名六慧。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慧寂照慧。亦名六觀。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觀。此約三乘寄位語耳。此中十解十行中。六決定內但無大善決定。十迴向但有觀相善大善及不怯弱餘三併無。所以有大善及無餘三者。為迴向是方便事中顯成故大善顯也。餘三無者為義隱故不說。觀相等可知。十解行等何故無大善。解行自行義顯。故無也。餘者思之可知。初體文有二。初總告。二別明六決定也。第二解相文有三。初舉數引證立宗。二別列有二可知。三引證結也。十解名者。一發心上期。二治地滅惑生自他利。三修行定成前二耳。四生貴行成生佛家。五方便具足自他行滿。六正心住得緣起正解。七不退理量止觀雙行。八童真無生妙解以立身。如童無染。九法王子善施佛教故。十灌頂位滿受職相應故也。此即是下諸位行相也。第二廣辨文一一住皆四段。一問列名。二辨解相有三。初總次釋三結。三明仰修勝進助行亦三。立釋結。下並同此。亦可當位所習。四何以故下釋學意。唯初及十有六句。一牒寄問。二辨發心緣有六句。三辨行體此有三句。一體發心有四緣四因四力。四緣者。一見聞佛菩薩神通大事。二聞法。三末世護法。四見苦眾生故發心。四因者。一種性因緣。二佛等為善友。三起大悲心。四不畏眾難。四力者。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如地持說也。二所起。三不退此有二義。若約一乘通教。入十住位即四退等皆無。二若依三乘。十地已來有念退。地前有行退位退。不進退亦退。十信已前有實退。已後有示現退也。此約位語。四明所得。五明學。六辨前學意。又此下諸文並有三。一問。二答。三辨成行勝能也。此文有三。初責。次辨意。三明所成德也。諸位並同此。亦可通釋耳。即自開解者通因果其義有三。一不由他小教等解。二不由他教境成。三不由他性外別集也。後文所為各同異。思之可知耳。二治地內。初十同二地十種集。後十同集果中令諸眾生捨倒住正見等。三修行內。前十同三地護煩惱行。後十同護小乘。四生貴內。初十相同四地十種法智。後十同修道品等。五具足方便內。初十同五地大慈等觀。後十同大悲觀深重苦。六正心內。初十同六地十平等中第十句。後十同前九平等也。七不退內。初十同七地十種樂無作對治。後十同彼障對治亦同雙行分。退有四種。一位。二行。三念。四應得不得。此中無四退等。八童真內。初十同八地勝行分何等身乃至供養佛等。後十同彼三世間自在。九法王子。初十同九地智成就入行等。後十同彼口業法師成就等文。十灌頂有五。初列名。二廣釋。三顯勝。四進學。五除伏疑。初十同十地三昧分。次十同彼受位分。三十句同彼大盡分即入住出也。上來依一乘生信為言。若約三乘寄位別觀時。如經初住中厚。集一切善根成四弘誓。未度苦令度。未解集令解。未安道令安。未得滅令得滅。第二住中修習無量善行。謂四念觀身受心法此四皆空。第三住中善集佛道法。謂觀十一切入四大四色空處識處皆如實相故。第四住中。一切佛前受法而行八勝處觀。內實五陰中。廣相略相二勝處。外假眾生法中。廣相略相二勝處。四大法廣略。四勝處。如是觀一切法空無相故。第五住中修諸清白法。謂八大人覺。少欲。知足。寂靜。精進。正念。正定。正慧。不諍論。順一切法故。第六住中為諸佛所護。八解脫觀聞慧得。內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一解脫思慧。內五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二解脫修慧。六觀具足。色界五陰空。三解脫四空五陰及滅定觀皆不可得故。五解脫如相故。第七住中廣正法。謂六和敬。三業。同戒。同見。同行。入此法和必竟空故。住不退位。第八住中信喜大法。所謂三處一切因故無作。一切果故無相。因空果空。空復空故空空。如是法如虛空故。第九住中住四等法。謂化眾生教四諦法。三界非樂為苦。無明習因受生無窮。三空道品。無為寂滅。四諦無二。一合相故。即是眾生緣法緣無緣也。第十住中好求佛功德。謂六念佛法僧戒捨天得一切佛功德念念入。不約三昧。常前修故。此約三乘寄位觀也。第三顯實證成文有二。初動地顯實。二復雲佛神力下菩薩證成。前文有三。一動地。二雨華。三等餘十方世界等。第二文有二。初菩薩證成。二結會平等廣周法界。前文有四句可知。二結會中有二可知。第四重誦文有二百三偈有二。初一百八十五頌十解相。二如是十住諸菩薩下有十八。總頌十住結嘆勸修。初正頌文有十。初九十頌初住。次第二治地下頌第二住。餘並可知。初文有三。初對三十五事廣成發心體。二菩薩如是發心已下辨初住用。三是說菩薩下結也。治地內初四頌解。後八頌所學行。修行前四頌解。後六所學行。生貴前六解。後六行。方便具足前六解。後三行。正心前八解。後二行。不退前四解。後四行。童真前六解。後四行。法王子前四解。後二行。灌頂前十德體。次二誦住位相。下四頌後方便行。第二結嘆文有二。初十四總頌十住難知。次四結說無盡也。

梵行品第十二

四門同上。

一釋名者。行中上淨故名梵行也。要論梵有二。謂報及方便。始修為淨。成就為梵。若據報者。欲天為淨。色天為梵。若約自利利他。自利為淨。利他為梵。故涅槃經云。三學為勝聖行。四無量為梵也。

二明來意。何以來。其進道多方從相分二。謂一緇。一素。素從利他無方利物。故不住分齊行。緇從自利故。不可輕壞出世容儀故。唯成內觀也。故地品辨出家人唯成三昧。問前諸會何不亦說此品。答有二意。一此中行劣。二以始通終故也。何不十信明此品。答此正宗為彰以法成人。不以人成法。何名人成法者。法無高下。隨人器物。顯法精麁故。十信法解未明。不可以法成人。十信解劣故但隨信根定法。若語形局即諸見更增不成正信也。問梵行發心明法何故不通下三會。答理有。以此類彼耳。

三辨宗者。無念理觀當是自體果涅槃圓寂行也。即為此品宗。又問此中始明十住初發心因。何故乃言是果行也。答此明自體真發心故。契於後際體包無外也。又是自體發中果。無戲論行耳。故品下結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四釋文者此文有二。初問後答。所以正念天子問者表定顯理故。又正念不妄淨報堪受也。問文有四。初總問。次牒事。三自分成出家行。四速成下勝進明他分。又佛境界。又問上淨行品何故在家出家合明。此即不爾者。上為信根弱故。始約緣修相易處雙明。此中已去會法明出家相者。欲明自體緣起性離非斷故離也。此如維摩經說。

答文有三。一答前自分。二又復修習增上十法下答前他分問。三菩薩如是觀者下結梵行成益耳。初文有三。初辨尋思。二正念下辨正觀。三是名下結。初文有二。初辨尋思。二又知過去下明如實。初複分三。初舉十法明所觀。此有二。初總。次別。次應如是下正明觀。三當如是下結。何者梵行體。理實自體發中正智是也。何故法慧菩薩說者。圓通性德非順法之慧不明也。十中前六是行及行緣。四所信境故偏說也。餘相可知。如實文有二。初辨觀行。二此梵行法下反驗。第二菩薩正念無障礙者辨正觀。文有三。初辨無相。二如是觀者下辨依他無生。三一切佛下辨真實無性法。喻可知。第二勝進文有三。一自利有四句。謂立問答結可知。二如是觀察下明利他有句。三如幻下喻說。前二無體如幻。現實如夢。起用如電。緣聚如響。成事如化也。第三結利自他文。亦可答上速成問也有二。初牒次結益。益文有二。初結前少行多能有二可知。二初發心時下成疾所以有二可知。言即菩提者有二。一約位即十解菩提。二約解覺正理也。餘信行證等准以知之。又即普賢證得自體圓明究竟因果。此解約一乘耳。

發心功德品第十三

此下辨此住勝進德。四門同上。

一釋名。發心牒行體。功德行所成功德也。就二義得名。

二來意。所以來。前行已成。今辨嘆德相故。

三功德份量為此品宗。

四辨文。此文有四。初問。次答。三證成。四偈頌。所以帝問者在天故。亦即功德自在也。又淨解自在方堪受德耳。所以法慧菩薩說者稱法之慧方窮功德。二答文有二。初略。此中有三。初總。次別。三許分齊。教量難知。義深難信。思惟難解。應教難說。欲證難通。數極故難分別也。次假使下廣答。廣文有二。初辨十二喻。次發是心已下合喻。初文有四。初喻。次徵。三答。四校量。餘文不定。十二喻中有五。初五戒二十善等。此二取所益為況。第三身通即所利生處。四知成壞知法時也。下根悕望等七喻明所利根器厚薄。下一明諸行德廣入勝位也。第二合文長分為七。初總辨德能。二何以故下責初非劣成等勝義。三答所由。四何故下重責始同終。五此初發心下以終攝始。六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下廣辨。七彼初發心下結因勝緣由耳。又得證者行證也。身證者位證也。又得證智相應。身證者身相應也。此中並是普賢實德也。又問何故諸世界等善順菩薩心轉者何也。答為菩薩得諸因緣和合自在心是諸法因緣故隨轉也。此可思准。又上文十欲等者。隨有一善欲即具上十德也。餘可准之。又所以身證通三世者。為下文菩薩常不離三世佛前故也。第三動地成證等文有五。初動地雨華等。二諸佛同證有二可知。三利生獲益有三耳。四別佛同說證成前義。有二可知。五辨成所由有十耳。問何故佛證。答為勝進舉果攝成。又恐不信。又表因與果同一性故。餘事可知。第四重頌有二。初長行生起。次偈頌。初文有八可知。偈文有二百四十一半分四。初廣嘆發心現成功德。二十方世界中下重舉前十二喻述德難思。三三世人中尊下辨能成當果。四菩薩初發心下結。此中不得細科。若細即失旨也。又住位已去所有解行理事教義等法門並皆常行無間應知。又從信位成已去普賢行。乃八相與佛已來並無差別。此可思之。餘三乘行義等並別不疑也。

明法品第十四

四門同上。

一辨名。言明法者有二。一約教。阿含法照理現故名明。法即義也。二約行。由行增勝後位相現故。即用前位法義解行等為明。用後位教義等為法也。

二來意。所以興者。用前行德更修。與後地為方便故也。

三即行教法義等為此品宗。

四辨文者。所以精進問者。若不精進行不能受此勝進法也。所以法慧菩薩答者稱法之慧能申此教故。文有三。初問。次答。三末後少長行略結流通也。問文有二。初問。次重頌。初文有三。初先牒前住位中行德為生後次第。次彼菩薩云何修習下正問勝進中先際行德。初牒文有六句可知。次問勝進先際文有十一句分四。初六自利。次隨其下三利他行。次興隆下一住持建立。次一成事不虛。第三勝進中後際利他分法有二。初總次別。別文有三。初明成熟德。此文有二。初自利成熟行德。二具足佛剎下利他成熟眾生行法。初自利分有四句。一離障。二成體。三成德。四成用也。二利他中有三。謂體德用。體有十二事。准此可解耳。第二天王下明眷屬行法有四可知。三得善根力下辨自他德滿成就不虛義有四句也。第二重誦文有二。初生起。次偈頌。偈有二十二偈。初四頌前牒前初發心菩薩前住位中所進德文。次云何下七頌第二彼菩薩下正問勝進中先際正行。次人雄下十一頌善哉下後際果德利他文。就第二云何下先際自分中。初有三偈頌上自利六句。次二頌利他行中三句。次一頌建立文。次一頌果行成就不虛。第二答中有二。先長行。後偈頌。初文有三。初嘆所問今時多益。有三可知。二勅聽許說。三佛子此菩薩下正答。答文有二。初答勝進中先際自分正行。二菩薩摩訶薩若得成就下答上勝進中後際果行。初文有一百七十句。亦可百八十句耳有四。初一百一十答上十一句中初六句自利行。次四十答利他行三句。次十答住持建立。次十答成事不虛。答自利文中。初一百答前五行。後十答第六行。答前五文中。一一皆二十句答之。二十內前十自行相應法。次十勝進修行法。雲具足淨慧等者。牒前自利行生起後利他。令勢相連也。諸十文各有四。初生起。次問。三答。四結。亦有不定者。可准思之。利他前問有三。此答中有四十。亦可五十句。此初二十答三中初句。次不捨諸波羅蜜十句答前第二句。次佛子下十答前第三句。前二十句亦可三十句也。初五知器所宜。次十應諸病授藥。次十五應器與法。言能如是行者則興隆三寶者有十答第十句內住持建立。此中有二。初總次別。此別文中分四。前三別。第四總。前三文初依教道。次依證道。後依不住道。六和敬者。身口意業及見戒施同也。菩薩如是不斷三寶下有十句。答上自分行第十一句行成事不虛有三。初十辨行成事不虛。次第答前五句。二有十以德自嚴。即答前不虛句。三有十以自嚴故能攝化不虛。亦同答一句。於中法喻合三文。次若得成就下第二答後際果德行中有三。初菩薩摩訶薩下答前滅除癡闇果熟德行法。此文有二。初辨自成熟行。二次第方便下明利生行耳。二於大眾中下辨眷屬行。三成就如是勝妙法下辨行成不虛。唯除如來者以下過上也。第三行不虛文有三。初立。次責。三答。答中有十一句。前六因。後果行。第二重頌有二。初長行生起。二正頌偈。勝進中有二十偈有二。初十三頌先際緣起。次七頌上答中勝分果德自分行法。前中初六半頌自利行。次三半頌利他。次一頌住持建立。下二頌成事不虛。後七中初一半自利果及利他果。次三半頌眷屬行。下二頌行成不虛也。

第四會佛昇夜摩天自在品第十五

四門同上。

一釋名。佛者化主昇者上進夜摩者時天亦云戲樂。天者明故。自在者游空無礙也。約行准之可知。即答上十行問。

二來意者。所以來依解起行也有二意。一會來意。二品來意。並如第三會說准之。

三宗者有二。約人約法同上。准思之可知也。此品宗為明處及興供養。

四辨文者。此文四品分三。初二辨序。次一明行體。次一明勝進方便也。此初序文一同前會。但增勝轉上寄法不同耳。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諸四天下一一閻浮提。乃至無不顯現等者。若約三乘教辨時。閻浮苦空穢惡。厭苦情敏。忻上志勐。故在閻浮成道佛身非出世。若約一乘三乘共教時。欲顯閻浮是實即空。是似成假為事纏綿聖恆悲愍。佛以本願力悲愍眾生。應於世處成道佛身。現佛故身即出世也。若約一乘時。此閻浮處即一心法界境界。若佛若處俱顯處染無穢之最佛故。顯在此方成道也。但諸應化事義並皆准此別之。第二供養成機中有四。初文有二。初明興供養即根也。二合掌下明請佛即欲也。初供養行中有二。初嚴。次結。初有二十三事。初辨事嚴。次善根下行嚴。三如來下佛德加嚴供養。顯因同果。餘可知也。問何故十解讚偈別列佛。此即不者何也。答解相別知。行即通成故也。

菩薩說偈品第十六

四門同上。

初釋名。自體妙因。行集文班。教則顯彰。故言菩薩說偈也。餘義可知。

來意及宗併同上准也。又問若義次第相生。意同但所顯別者。何故名目不與上同。答此但欲交絡顯義意故爾也。但增勝及託法為異者可知。

四釋文者。此內第一集眾序中世界同慧者。用前解慧即為行所軌故。佛同眼者行心見法明白故。菩薩同名林者但以此行益物熾燃俱興顯備集之相故也。第二段中足指放光與前會何別。答況足指有行住二力。前彰住。此顯行。故況別也。第三說偈序內十人即各以自已得緣起真如。法因嘆佛。即歸行相也。初功德林偈有二。初長行生起。第二說偈下並准之。此文嘆法身自在功德有十一偈。初六牒前昇天雲集自在之相。次五法身自在甚深。二慧林偈文有二。初二辨佛具德難遇。次八釋前具德難遇。八中分三。初二明上具德門。二如來無與等下四釋上難遇。三不可思議劫下二校量勸修。三勝林偈有四。初二喻說微深。次一法合。次二辨深所以。次五嘆其勝用。四無畏林內有三。初二舉體勝。次五舉用勝。次三勸學。初體用二文各有二。初舉法深。二嘆勝。五慚愧林偈有五。初一總嘆佛法勝益。次一嘆勝用相。次六反成勝用所以。此中初一總。次五別。次一重順成人德用。五結人難見也。反成文內。初一愚智性別喻。次一同成虛妄喻。三二性乖違喻。四愚智緣隔喻。五用無相感喻也。六精進林有三。一總嘆人勝。次八廣舉法成人。次一明人法深故難見。八中一法體無異喻。二法體空無喻。三法體無實喻。四法體離相喻。五法體成真喻。六一成多用喻。七起用依緣喻。八體堅難壞喻。准初說之。七力成就林有三。初四依他緣起觀。次五分別無相。次一約心嘆用也。初文分二。初二法。次二觀。八堅固林有二。初七辨佛性相二身難議。次三嘆勝。前有二。初二喻辨性身。次有五。喻合併嘆應化也。九如來林偈有二。初九法喻雙顯。次一勸學。前文有二。初五喻展轉答五玄疑。一疑法是實。初行答之。二見生異解疑法離因。三疑分別實法離心有之四疑既是心作何為非有。五謂心作法有知。此可思准。次四法合。造如來者謂無作佛也。所以者乘前來意不得為有作佛故。十智林有二。前八嘆法身甚深。次二結嘆勸學。初文有二。初三嘆體。次五嘆用也。

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第十七

分別有五。一釋十行名及來意。二所治一乘如前解。三乘終教者聲聞畏苦障。三所得通行定及忍善根。四所成即十行位。即此品宗。五釋文。

一釋名者。功德者行體。華聚者喻名也。嘆行勝妙能與果為依眾行集故也。眾德聚集能嚴無上菩提果。是因故安菩薩也。十行者數行之本相故。文雲譬如數法十增一至無量皆悉是本數。智慧故差別。從五義得名耳。前眾既集。次須彰說故次來也。

四此品以所修行體及位為宗。

五辨文者。此文有七分。初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利益分。七偈誦。善伏定者行力也。加勸序者。明此行法其旨甚深分在非已。自非諸佛加持道力說之莫由故次明也。此內有二。初總辨加所為。二佛子當承佛下明加相差別。初文有三。初明佛加讚。二十方下明加所以。三欲令汝廣下辨加所為。初文有三。同上會。所以中有四句可知。所為中有十句。初一欲令等者總也。次八句廣。次一句結差別。二加相差別三業可知。問何故意加與法。答法是正行之本也。故與法也。又問前會何以不與法乃與智者。答法從智生故親能成行。智境即通。故前會但與智也。此約地前。非證位故作此解耳。二意加中有三可知。四告諸菩薩言下即本分。文有二。初嘆十行宗本廣大即體也。二列十名即相也。六決定同前解。但行異耳。問何故前觀相約性。今此約行業者。答前解相非勝故約性。此行相即勝。故約相也。此可思准。所以並無常果因者為顯在有流因位耳。第二就本分相中有五。初問。次略答。三重問。四答。五結也。第四答中。一釋歡喜者施成自他喜。二饒益者持戒攝益故。三無恚恨者忍息自他恨。四無盡者精進獲無窮德。五離癡亂者得定故也。六善現者智現緣起法。七無著即方便度故。八尊重即成願。九善法者力智善說。十真實者得智順理善說。五說分中有十可知。佛子何等者此初文有三。初牒問。次釋。三結釋。文有三。初辨佈施行相有二。初釋次結。行相有十七句可知。二菩薩修歡喜行時下明行熟廣攝令他喜也。此文有四。一修施儀。二離過。三設方便。四明所為。此文三句。謂自因果及為生。第三句有二可知。三離諸我相下明離三輪成檀度也。此有二句。自利利他也。二饒益相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第二文有三。初明性成。二戒體有八句。二菩薩如是持戒時下對緣辨持相。此有四。初持戒儀。二辨方便。三離過。此有五句。初句分二可知。四明所成。此有二句可知。三何以故是我業下舉行離相成戒度也。此中有二。初問次答。答文有三。初明觀有五句。二未度者下明意。三我當下明所起。無恚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答文有二。初辨忍行體有八句。二菩薩成就如是淨慧忍下對緣辨忍相。相文有三。一他不饒益忍。此能所分二。能中口身份二也。二菩薩作是思惟下安忍有三。謂立責答可知。三復更思惟下辨法忍。此中初法。次是故下所為有三句。三佛所行法下辨疑也。無盡相文有三。謂問答結。答文有三。初辨精進體。即勤勇進有十一句。二菩薩復作是念下加行進有二。初明所離。二辨所趣。三菩薩成就如是下辨難壞無足等也。此有二。初有二問答辨難壞。二釋分齊可知。離癡相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答文有三。初辨入理安樂住定。二是菩薩成就寂靜引通定。三菩薩聞此能壞下隨利他定。此初內有三。初辨定體無失。二菩薩成就如是等下辨定業用。此中有四。初總辨。二何以故下釋所以。三此菩薩下別辨有二。初辨。次對因明也。四如是等下以廣顯略也。三菩薩於三昧中下辨觀行成前自在耳。此中相性成治分三。餘文可知也。善現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答文有三。初辨加行般若。二無所依無所住下正證智。三分別一切世間法下後智般若。初文有二。初明智體。二無所有下釋成前義。正證文有十八句有四。初七辨智與理相應。二離業報下六辨正證離諸相。三無所依住下二句辨所住份量。四入離虛妄下三句明觀成分入無性問也。後智文有三。初辨如量智中如理即顯所知法。二安住三世平等下辨如量智中如量即對所化生。三是菩薩住此行時下德用自在。餘文思之可知。七無著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答文有三。初辨自利方便。二初得受記下辨利他方便。三菩薩如是觀察下二自他利善巧滿足有二。初辨二行。二所以者何下辨所以可知也。自分文有二。初自分位中修。二不捨菩薩心下辨勝分位修。有二可知。自分位有三初於淨法中修無著行。有二可知。二見不淨剎下於染行中見不淨修。三何以故下辨前無著所以有三。初問答總辨。二廣辨。三對生明離過。二利他文分三。初辨大悲方便觀。觀二不著身等下正明不著行。此中有十句。三何以故下明不著所以。初大悲觀有三。初辨大悲深重。二爾時菩薩見彼生下明增上。三爾時菩薩作如是念下明為首耳。尊重文有三。初問。次答。三結。答文有六。初辨所遵法。二此菩薩行時下辨所趣。此有二。初趣。二益。益有三益。一成願。二成生。三顯理理中有二。初法喻合即立宗。二有二責可知。三菩薩如是下辨所成用有法喻合三文。初法中初行行離非。二得法為人。三成功入法界。四而菩薩摩訶薩下明行自在。五如是菩薩成就下辨用無二。此文有四義。第四義答中法喻合三。文可知。六此菩薩下明行成就有二。初自利。二利他。他文有二。初教。二申己意以去疑。有二。初申意。二有二責可知也。九善法文有四。初問。次答。三結。四利益。答文有三。初舉善法以為佛種。二清淨陀羅尼下釋成行體。三菩薩摩訶薩安住善法行下約修辨成。第二釋成行體文有二。初辨行體有二可知。二爾時菩薩下明行作用。作用有二可知。三約修辨成文有二。初總。次別。別文有三。初總。次佛子下別有二可知。三成就如是十種身下結成行用。十真實文有二。初問次答。答文有七。一言行相應故真實。二此菩薩下行相應此即釋名。三菩薩成就眾生下辨行體。此有二。初立。次是故下結勝。前文有二。各有立責答。四不舍下辨行用。謂身口意即為三也。五菩薩摩訶薩住大悲下辨即位以因成果。六是名下結。七此菩薩安住下成利益也。上來約一乘信行相。若約三乘寄位別觀時如經。初行之中為自得一切種智故起四精進。勤修二善。勤斷二惡。為求佛果故。第二行中為得自身有大力故為四如意足。念守境。精進馳求。定捨攝。慧照境。得法無生自在故。第三行中願無畏具足故。謂五根信進念定慧皆無相故。第四行中求具足三寶故。謂五分法身戒除形非。定無心亂。慧悟相虛。解脫無累。知見一切眾生無縛知見解脫故。諸法虛空無二故。第五行中為化一切眾生故。謂八正道從師生慧名正知見。得法生思名正思惟。出家受道得三道分名正語正業正命。入法性空名正定正覺。於無生無二觀一合相故。第六行中大悲故起七觀。擇法念法精進法觀法喜法定法慧法入一相故。第七行中為得四無礙故。謂五善根正觀煖觀頂觀忍觀三界空第一觀能生十地無相大明慧。聖人胎未變第一空平等故。第八行中一切佛國中行行故。謂四化法。法辨義辨語辨樂說辨。此四名慧。性照一切法無生。第一義諦中行故。第九行中於一念中照一切法。謂三世十二因緣皆假合會以成性。實不可得故。第十行中為自在轉大法輪故。謂菩薩三寶。智覺中道一切法無生佛寶。則用為法寶。常行六道與物相應名僧寶。轉一切眾生流入佛海故。此約三乘寄位語也。六爾時佛神力故者證成所說。此文有四。初動地雨華等。二如是四天下結會平等。三爾時各過下明十方菩薩證成。以此十方菩薩證成文即知。諸會後但此處同名佛菩薩並為證義故來。會初十方同名集者。但是影響標位分齊未是證法。餘可准之。四結通十方。七重誦文有二。初長行辨說偈意。問此中佛種性菩薩種性何別。答因位菩薩由佛而成即是佛性。由菩薩自成即菩薩性也。此等可思准耳。二說偈有一百一十二偈。此中有三。初七字偈總嘆。二別嘆。三後有四行總結大情。思之。又此眾德上十行一一位中皆具有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二(之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二(之下)

終南山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菩薩十無盡藏品第十八

四門同上。

菩薩者人。十者本數。無盡分齊也。藏者蘊積也。良以體非數分。行無窮竭。而生滅所不易故云無盡。一攝一切統含無外。故曰藏也。餘可准知。

二來意者。所以來。正位自分已成。次明進勝入後位故來也。所以前問在迴向後今答在前者欲顯行通故也。亦可迴向屬助方便。藏從行本故在初前耳。

三品以能所甚深功德蘊積諸義為宗。

四辨文者。此文有三。初舉數引證。略嘆列名。二何等為菩薩下辨相。三此藏有十下結嘆也。初文有二可知。十名者一信即十地第一。及攝論中書持。二戒即地中慈悲。及論中第六教他得。三慚。四愧即地中行。及論中第九獨處空閑等。五聞即地中知諸經論。及論中第四恭敬聽受。六施即地名捨。及論中名施他。七慧即地第十如法修。即論中第十修相入意。八正念即地中不疲惓。及論中自讀。九持即地中堅固力。即論中第七如所說一心習也。十辯即地中六善解世法即四辨也。即論第八為他如理廣釋。地論及攝論皆有供養。此中何故無者。此中分慚愧為二故也。亦可此藏與彼一向義別也。

二廣辨文有二。一釋相。二是為下結嘆行用能成大果。初信藏文有四。初列名。二辨相。三結。四重嘆行用。二辨相有三。初自性住佛性。二佛如是知下約至得果性。三此菩薩成就如是下約引出性。初自性文有三。初入理。次辨信堅固。三何以故下決疑也。第二至得果文初辨信境。次菩薩成就下明信解成相。第三引出文有三。初牒前。次不退下即明信境界分齊。次護持下辨信行成。戒藏有三。初列名。次別釋。三是為下結。已下諸文三段准此可知。二別釋文有三。初牒十名。次何等下辨相。三此菩薩持如是等下大悲利物用。就不諍戒中不非先制。不更造立者隨順實際體非集起。心常隨順向涅槃者一切諸事即涅槃相不復更滅也。慚文有三同前。第二辨相內有四。初知已過。二一切下識生有罪。三自惟下上聖知見。四是故下離過顯慚心。愧文有三同前。第二辨相內有四。初知已過。二復作下知生有罪。三上聖見知。四我當下離過顯愧耳。多聞第二辨相內。初列所聞十種事。二辨十相。三菩薩作如是念下利他。十二因緣是無為者。婆沙一師云。有為不自立因無為故也。此中文有六無為。又解一空約事相辨。二涅槃約位論。三數滅約性散。四非數滅就事散。五緣生約理從事。六法界理不對事耳。對情即有為所以。及餘意思之可解也。此等義並是自體緣起。參而不雜。不可以事相論也。是以大乘教相。若論方便解入時。一切教相要況詮中取也。若論正解時。要是秘密教詮。方得顯大乘義相也。甚須得意。勿惑其聲。無記有六十也。施第二辨相。夫言施者以捨濟資益為義。故文言乃至自受資用無非是施。若就事相中明時。如文所列。若據詮表以明。但使解遠窮宗。莫問玄想之以正智。一開情已乃至三業起動進參隨緣所作。無不隨順如實與無盡藏相應。故能建立無上菩提根本種子。文有二。初列名。後廣辨。前施法中有三種施法準可知。餘文相顯可知。慧第二辨相內有五。初七句所知境。前四各有二義。一色苦是報色。二色集是業色。三色滅是分別性色。四色道是道共善色。第二色苦者色無常。二色集生後。三色滅即如。四色道謂成道具也。餘准之。聲聞菩薩等者初知人。次知所軌法。三知道因。雜煩惱習故得集名。四知滅果也。體相如下說。次云何知下辨加行觀諸法。即自利有問答二文。答中有六句可知。三廣為說下利他有五句。初總。二問答明義分齊。三問答顯說儀。四責。五答所由有四句耳。四菩薩成就下辨利自他行成相。有二可知。五此智慧藏有十種下辨慧攝無盡。有四可知。念藏第二辨相文有三。初辨所念淨法。雲念佛者隨順實覺也。雲授記者實覺妙軌顯此心懷也。雲念持修多羅者。圓覺等滿相彰於外。妙軌備時以為世則故也。次菩薩作如是念下辨十念體。三此菩薩住是下明念堅強也。言妙者妙過餘人。淨念者所記分明。不濁者不雜闇障。遍淨念者於法悉明。離塵念者於所念事不生貪染。離種種塵念者不生餘結。離垢念者不計我能。光曜念者廣照無極。言樂念樂修不息。無障礙者發意即知。不得思量等也。持文有四。初問。二辨相。三結。四嘆德耳。辨相文有三。初辨持人。次佛明所聞緣處。三聞持一品下辨所聞法。辯釋相有四。初牒。次辨。三結。四嘆德。第二廣辨文有五。初明後智辨體。二廣為下明辯功能。三何故下釋成。四成就此藏故下廣明辨德所成之事。五此菩薩成就百萬下成辦無盡之用事也。此文有二。初釋。次問答去疑。雲佛子是為下第二結德用能成大果無盡。次此藏有十種下第三結嘆辯藏深奧生德無盡。有四可知也。

第五會佛昇兜率天宮一切寶殿品第十九

此即答上迴向門。四門同上。

一釋名者。知足天約行准之。又前第三會但說其殿。第四會但論莊嚴。第五會雲一切寶莊嚴。第六會摩尼寶等者欲顯慈悲德相隨物轉增故也。

二來意者。所以來者。若不迴向進行莫由故也。一會來意。二品來意。同前准之可知。

第三會宗者分別有二。約人法。同有體相用。准上可知。又因此會宗體更舉上下諸會別。宗有二義。一舉普賢性起實德隨差別緣以起信心故說。即初會明世界海。第二會十信。第三會十解。第四會十行。第五會方便迴向。第六會明修成本有無漏因果二行法等。第七會依法成因果行德。第八會依人成位差別德也。此並是一乘三乘共學法。第二攝差別緣以從本實。即初會觀圓明五海十智以起說。第二會位信位成就本實因果份量德。第三會解位顯證性德普賢因果第四會行位顯證本性普賢因果。第五會方便迴向位顯證法界如相普賢因果。第六會證位顯證性普賢因果。第七會依法以顯通教普賢因果行德分齊。第八會依人顯證普賢因果緣起理事德。位份量差別義也。

四釋文者。此文三品分二。初二前方便序。後一正宗。此初品有二。初體用。二融體。融內有三。謂身口意又因果相應為後方便也。上皆同此耳。第二時彼天王下赴緣攝化。此文有六。一時彼天王下從體起用為攝化緣。二即於下辨王修供養具即成就根。三爾時世尊。以佛莊嚴下明佛受請昇座明機感相。四爾時佛神力為天王故下明勝力加被息亂住靜。五爾時天王下明從靜定發智偈嘆也。六爾時世尊昇一切寶殿下辨佛法身平等攝益成事不虛。第二文有二。初成根。二爾時天王為如來敷坐竟下天王出迎世尊辨敬儀也。即根熟成欲。初嚴供具。文有三。初總嚴立宗。二所謂下別廣辨修入方儀。三如是四天下結嘆同等顯機應法。初文有二。初總明嚴座。二過去修習下辨因緣。因緣有十三。初一總。餘別。次第除疑可知也。就第二所謂下廣說在殿修供養行成方儀中。大文有三。初辨器世間莊嚴自在行。二百萬億諸天神王下明眾生世間莊嚴自在行。此能供養人。第三百萬億諸大菩薩下智正覺莊嚴自在行。此分證理故。有異解雲。此中有五十八眾可知。初器文有二。初外塵莊嚴具。二百萬億神力自在下明內法莊嚴。智正覺中初十三辨人。次二十句行德。諸大菩薩者入道場會人。華手等信解位也。第二迎佛文有三。初出迎辨敬儀有二。謂初結前。二生後也。二設供養。三正申請。二設供文分三。初明自分行供養有二。初外。二內可知。二佛神力故下明勝進分行供養。三爾時一切諸天眾下辨二行入佛界也。二勝分德中有三。初總。二別莊嚴虛空。三出華供養如來也。三爾時一切諸天眾下明入佛界中有三。初辨利他。二時諸天見如來身一一毛孔下自利德。三爾時如來下辨自他平等圓極自在。就前段中初知利他德。二如是正念下十句結觀解益。初知中有二。初人雄等報身德。二順眾生根為現佛身下化身德。報身中初身業德。次住一切智下辨口業德。三佛智慧月下明意業。二化佛中。初身業。二常以法施下明口業。三皆由從心起下辨意業。此等上遠佛境。即是迴向因人用事。可准之。二自利德中有六句。初辨放光相。二自然下辨光說偈。三顯現阿僧祇下明莊嚴相。四顯現不可思下出化身說法。五又佛身中下出寶光明顯其因行。六又覩自在神力下明說法教化。三自他平等圓極文有四。初牒前慈悲德。二欲令無量下隨機攝益。三成就如來下入佛界德成。四如來顯現下結嘆難盡。第三赴緣攝化文有三。初正赴。二等餘方。三辨益可知。第五智文有三。初長行憶念。即是智體。二說偈明智相。何意嘆一佛德者。為彰迴向多方便歸一慈悲善巧也。三等通餘方。第六攝化成事文有四。初辨赴機。二正攝化。三成益文有二。初二句順理。次順事。所以但辨具德不廣殿如來處者為顯方便別莊嚴也。四等通十方也。

兜率天宮菩薩雲集讚佛品第二十

四門同上。

一釋名者有四義。一處。二人。三身儀。四口業。或六句可知。

二來意同前。但所為別耳。

三宗亦同前准之。但迴入此品嘆方便佛行為異耳。

四釋文者。此品三序。初文集眾序內。先舉佛神力顯分齊。次辨所集眾。後如此下結所集眾。第二內三世間可知。眾生世間中有五句。初列名。次依本修行。三俱來。四依方而坐。五嘆德。嘆德有三。初明自利行。二一切眾生觀無厭足下利他行。三此諸菩薩下辨自他德用自在。第二放光序中有三。初辨光出處。二明所照處。三彼諸菩薩下光所攝益即嘆德也。兩膝放勝光者法身行中入佛境界增長勝妙相也。膝者表進方便相也。嘆德中有三。初總。次別。三結。別中有三。初自利。二教化成就下一句利他。三勝進可知耳。讚佛序中。金剛者因行堅也。幢者行成高出也。亦有攝伏義耳。又十菩薩中。初名金剛幢者明自體真實能消殄相累。超世之道標別勝負故名金剛幢也。餘相可知。此中諸偈並約迴向方便顯其佛德。即以此教為詮善巧相也。餘准思之。諸偈文若有二。初長行生起。第二正說偈。初偈有三。初五自利德。次三利他。次二勸修也。堅固偈有三。初三嘆佛自利堅固。次四嘆利他堅固。次三勸修也。勇勐偈有三。初二辨法界海深。次五辨利用廣大。次三結體用圓極也。夜光偈有二。初四嘆法身自在。次六嘆化用自在。智偈有二。初一嘆即位德。次九辨所見勝。所見文有二。初一總。次八別。別文有三。初二嘆佛德。次四明佛離數相。次二辨離世相耳。寶偈有三。初一化身。次二法身。次七報身。又問何故科此經文。多依三乘者何也。答所為人三乘者多。故爾也。一乘義文准之可知。精進偈有二。初六通三身自在。次四約四喻辨成。離垢偈有三。初七嘆智身。次二嘆法身。次一總釋。真實偈有五。初二嘆化身自在。次二法性身自在。次四重成前化。次一辨趣方儀。次一結成身離相。法偈有四。初二辨明策修者意。次三總舉損益釋成。次四廣辨損益相以嘆德。次一顯德相也。又亦可此十菩薩德嘆不須別科。一一句義即一方便法也。此約一乘意取文也。

金剛幢菩薩迴向品第二十一

分別五門。一釋十迴向名及來意。二辨所治。一乘如前准三乘除獨覺捨大悲障。三所得無間定及世間第一善根。四所成十迴向行位即宗體也。五釋文。

一釋名者。迴向者迴前行向菩提。亦可通眾生及法性。金剛等是人。迴向等是法。就二義得名也。來意同前耳。但法體異前耳。今此論所治及成得等並約三乘說之。若約一乘別教辨者。即或治或不治等可准思攝。

四宗者總相可知。廣在下文。

五釋文者。此文有七分。初入定三昧分。二加分。三出定分。四本分。五說分。六利益分。七偈誦。

初雲入定者顯法體非思境也。明智定者顯行無惑照明故也。亦可方便淨智依止能成淨智。加序有三。初總明讚加因緣相。此文有三。初總諸佛現身及同名證法有二可知。二時彼下正讚述。三善男子下得入現定。所以加入定有五因緣。一諸佛力加。二盧舍耶本願力。三盧舍那今神力。四金剛幢自智淨力。五餘菩薩善根力也。二欲令下辨加所為中有二十二句。初十二自分德。次十勝進。今此二十二句內所有諸文。及上下意加內所有文相。不可一一具解。但准下地品初加分內論主所判。約分此文意即可知。仍此中文相或通果及因。或初總後別。或自他利異。或同異成壞。如是一切及上會諸文。並准地論初六相取之無不明瞭。餘相可知。三善男子汝當下辨三業加相差別。就中初口內有十句可知。意加亦十句。初一總。次別。問何故此意加與雜法者。為方便事不定心境及理事非一法故也。准之可知。本分正說文有二。初總辨體。二列名辨相。初文有二。初總嘆。二辨方便體。即六決定於中但有觀相大善及不怯弱。所由上已辨也。二相文有五。一問。二舉數及引證。三重問。四列名。五結及證成。不思議大願者是地上願因。亦即十迴向願也。四列十名者。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化事離二我也。迴向有三。一迴向眾生與物同成故。二迴向菩提舍諸世有故。三迴向實際用歸極體故。此三相成。所以知有此三。下彌勒令善財見菩薩修三種迴向也。般若經中亦說此也。下並通此意。二不壞者自行堅固也。三等一切佛者自他等入佛境。亦可量等。四至一切處者分得佛力故。五無盡功德藏者修用出生不窮盡故。六隨順平等善根者亦名堅固德用無盡獲得。三堅固隨順涅槃也。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者得大涅槃而不捨世間故。八如相者行依如修故。九無著解脫者。理等離縛脫無脫相故。十法界無量者稱性用也。此十相成共有二。一以十門攝諸行迴向。約此門即是行。二以行依十門明迴向也。迴向有三。所謂實際菩提及眾生迴向。實際有二種。一現修諸行即是真如。二為顯真如故修諸行也。眾生亦二種。一為度生故修菩薩行。即是眾生道具。二菩薩所成即眾生所與。菩提亦二。一所修諸行為成大果。二菩薩眾生諸行即是菩提芽果。一一迴向併有此門。具述總意。准以思之。第一中有四。初問列名。二辨相。三是為下結。四以偈重頌。二辨相內有四。初明行體。二摩訶薩復作是念發菩提心寶下迴向眾生及菩提。三菩薩復作是念如日天子等下迴向實際。四以如是等善根迴向下結嘆勝妙德用自在。初辨體內有三。初以六度四攝等為濟眾生法。二修善根下明救護眾生。三此菩薩為怨親故下明託依起行。此中有二意。一為離眾生相故得成三迴向。二由離眾生故是三迴也。此可思之。二正救眾生文有二。初令生不墮地獄等。二復作是念下得法身樂。於中因果分二也。三託依起行文有二。初以善迴向眾生不揀怨親有三。初立。次問答釋疑。三常以愛眼下對緣成行。展轉有四辨疑。第四疑文有三。初立次責三答可知。二菩薩不為一眾生下顯意廣大。有二可知。第二迴向眾生及菩提有五。一行等諸佛及起心究竟即為二也。此二子段中復各為二可知。二菩薩以諸善根迴向時下令生得清淨趣。三復作是念以此善根下為生得見佛獲益。七財淨滿足者謂信戒聞施智慧慚愧。四此菩薩復作是念下代受一切苦。此文有四。初對物生心。次何故下除疑。三以大下明善巧有二可知。四復作是念我悉當為下正明為生受苦。此中有三。初代受苦。二除疑此文有三。第二文中有四。第三文有三可知。三是故不以下結可知。三復作是念我當以下辨所成也。有二可知。五菩薩以是無量下令生得具助道因緣有三。初起意。二喻況。三合可知也。第三迴向實際文有二。初簡擇前二迴向。二令一切不著等下正迴向實際。此文有三。初辨分別無相。二不起虛妄因緣下依他不生。三觀察一切眾生平等下真實無性。彼不生諸法不滅諸法以如是等善根迴向者。即第四總結文有三。初總。次修行下別。後菩薩下結嘆。別中初修行對治法等結初行體。次觀一切結迴眾生及菩提。後於彼善根不作二相下結實際。餘相可知。重頌有二。初長行辨意。次偈頌有五十六偈有三。初十二總結。次別。此別有三。初十一結行體。次十三結迴眾生及菩提文。次十五結實際。第三後六總結之。可准取解。二不壞者有五。此中初問。次答。三結。四嘆德。五偈頌。答文中有五。一辨行體。二欲令一切眾下迴向眾生。三諸佛成就無量德下迴向菩提。四菩薩如是捨離癡下迴向實際。五如是菩薩成善根下結嘆德用。體文有五。一對緣成信有二。初立宗。二何故下除疑二如是安住下依信成行因。三菩薩如是等善下辨行所成果。四菩薩如是精勤下結興行益。五菩薩善根迴向已下辨依行成願事。此有二意。一為不壞故得成三迴。二為不壞故是三迴也。此可思准。二迴眾生等文可知。實際文有三。初簡前二迴向。二觀察平等下正迴實際。三常為諸佛下功感聖念。四結嘆內有五。初結行體。次摩訶薩如是下結眾生。次究竟清淨下結迴菩提。次得平等下結實際文。次菩薩行如是下通結勝妙。偈文有二。初長行。次偈頌有五十有五。初二十一頌行體。次二頌眾生。次二頌菩提。次十頌實際文。次十四頌結嘆文等。三等一切佛者有五。初問。次答。三結。四嘆德。五偈頌。答文有五。初辨行體有二可知。此迴向有二意。一為等故成迴三種。二為先應三迴故得等也。可准之。二此菩薩得如是樂時下迴佛菩薩及眾生。此文有四。初向佛。二迴菩薩。三迴眾生。四菩薩攝取行等行下明儀式也。菩薩文有二可知。第三迴眾生文中有三。初迴儀式此有二可知。二滅惡。三生善。三菩薩若在家時下辨起心分齊。此文有二。初釋。次如是菩薩今集下結。初文有二。初在家攝生迴向。二菩薩作是念乃至小大下大悲深重。初文有四。初起心。二對緣辨攝有二可知。三明成行無間即顯智堅固。四結。第二深重文有二。初離苦。二得樂可知。四復作是念如彼下迴向實際。文有三。初牒前。二迴向。二而無所著下正迴實際。三摩訶薩下結同佛迴。正迴實際有二。初約入觀智迴。二常樂習行普門下出觀智以迴向。第五總結中。初牒前行體。次第一迴向下通結偈有二。初長行。次偈有四十八。初二頌體。次三十四頌迴佛眾生等文。次四頌實際。次八頌結嘆。四一切處者有五。初問。次答。三結。四嘆德。五偈頌。答文分四。初辨體。二如是莊嚴下迴向菩提及眾生。三菩薩如是善根迴向了無所下迴向實際。四菩薩如是善根迴向下結嘆德用。初體中分二。初明行體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辨所成。此有三句。法喻合喻如諸天者第一義天。餘相可知也。此有二意。一為順一切故得迴三。二為順三故得至一切處也。二菩薩復作是念下廣明行相。此文有二。初明所依方土及佛。二菩薩於諸如來下廣明行相。此中有二。初對境興心即為二也。前對境明心。次辨心德。二復作是念下對境成行。則復為二耳。如是莊嚴下迴眾生文有二。初開理事二門立宗。二令一切等下別辨得成至一切處所以。有法喻合。三文可知。三實際文有三。初牒前行。體及二迴向。次了無所有下正迴向。三如是菩薩樂觀下結迴成益。正實際有二。初約入觀智。次如是菩薩圓滿下出觀智辯也。一切法眾因緣地者依因緣解證一切法故。四總結嘆中初結行體。得佛自在下結菩提。次教化眾生結眾生。次菩薩如是下結實際。偈文有二。初長行。次頌偈文二十二。初八頌行體。次六頌菩提及眾生。次六頌實際。次二頌結嘆文。

五無盡功德藏者此有三義。一出生無盡。二所成。三自體。以此三准之。初問。次答。三結。四辨德。五偈頌。答文有四。初辨行體。二菩薩諸善根皆悉下迴向菩提及眾生。三菩薩以如是等下迴向實際。四菩薩如是善根下結嘆勝用。此初行體文有二。初辨行體有四。一懺。二勸請。三隨喜。四迴向也。隨喜有四。一成佛。二說法。三涅槃。四流通等文有二。初悔過。第二勸請隨喜迴向也。此三義由是有為德義分相交故。同處合說。此文有二。初總舉。二別辨。別中依隨喜四義即為四段耳。此有二意。一為行順三迴故得成無盡藏。二為成無盡故迴三處也。此可准之。二菩薩作如是念下辨行相有二。初嚴土。二嚴成人。嚴土有四。初成世界土。二菩薩修勝善根下莊嚴佛國土。三彼諸世界中下三世莊嚴。四如一世界下結成究竟。二菩薩復如是下嚴人有二。初辨次結。辨中有四。一人。二此諸菩薩下略具顯德。三成就下別顯德。有二可知。四成就等下結有三可知。二如一佛剎下以結略顯廣可知。迴向菩提眾生文有二。初以法界方便迴向二處。二如是菩薩善下辨方便分齊。實際文有二。初牒總迴向趣向薩婆若際。二菩薩行如是下別迴實際。此文有二。初入觀智以迴向。此有二可知。二菩薩如是起下出觀智迴。生死非雜亂涅槃非寂靜者此有二解。一就破相。生死體空故非雜亂。涅槃體如故非寂靜。二寂用解生死體寂故非雜亂。何者是體。近說空是。深則不空如來藏是。大涅槃能建大義。妙用繁興無所不為。故非寂靜。今依後釋。此二佛境佛所行道名境界道。無別生死故非他作。生死涅槃體無定相。故曰無法。諸聖同依名為同止。如義同先解。第四結嘆文有二。初牒結前文。次菩薩初發下總結。初文有四。初牒前行體結成迴向菩提及眾生。二以如是等下牒前迴眾生結成實際。三菩薩如是迴向眼終下結所得益。四菩薩如是迴向時下行德勝妙。第四嘆德用文有三。初舉數。二釋。三結可知。偈內有二。初長行生起。次偈偈有五十偈。初十八頌行體。次六頌迴向眾生及菩提。次十四頌實際。次十二頌結嘆文也。第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者有五。初問。次答。後是名下結。四嘆德用。五說偈。第二答有四。一施門中辨行體。二菩薩善根迴向令一切眾生下迴眾生及菩提。三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迴向時下迴實際。四菩薩以一切善根如是迴向下結嘆德用。初文有二。初舉輪王位捨嘆成行德體有二可知。二若施飲食下辨行相。此文有四。一略列所施諸物名。二作如是念下辨修行意。三若施飲時下廣辨施儀則。於中或四五六不定。四者。一人。二所有事。三迴向。四結前。五者第三增田。六者第三增嘆事德。又有成施心。四此菩薩以如是等無量下結利益也。初列所施名文有三。初列六十章門中所施財。二心不貪著下辨施心無染。三若諸眾生下辨所施田。第二意文有二。初辨施迴向意。二菩薩如是迴向已下明迴所成。三廣文雖有一百二十事無不皆在六十門攝也。此有二意。一為順三迴向故得順堅固。二為順堅固故得三迴。此可准之。又今此所捨並通三義。一是分段依正。二變化依正。三是變易依正。可准思攝也。地前具五生身故。四輪乘者運度八難也。一住正國。此度三惡道北單越及長壽天。二正士度佛前後。三本功德度諸根不具。四平等願度世智辯聰。又正國輪者真如法性土也。依正士輪者般若正觀也。本功德輪者施等五波羅蜜也。平等願輪者菩薩十種無盡大願也。菩薩淨行由斯滿足。又字肆者恣也。第四結嘆中有二。初嘆益。二菩薩爾時下慶得成益。此二文各有二。初釋。次結成究竟也。二實際文有二。初牒前行體。二於身口意業無縛著下正迴實際。於此正向中有五。初約入觀智辨行成。二菩薩如是迴向時不著內下明所離。三菩薩若於此法中下辨利益。四何以故下釋成。五菩薩如是見法下結說是非。此文有九句相生可知。前文言禪頭者。眾生有形有體名禪頭。今無此想也。四結嘆中有四。初菩薩等總釋體用。二迴向者何義下結迴向名義。三菩薩若能以此下嘆行迴向德。四菩薩如是迴向已下結益。偈有二。初長行。次偈偈有八十二。初四十八頌行體及二種迴向。次菩薩觀下三十二頌實際文。後二頌結嘆文。了達菩提從緣起於法真性無所壞者用不違體也。

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初問。次答。三結。四嘆德用。五偈頌。第二答文有四。初辨行體。二菩薩離垢清淨下迴向眾生及菩提。三菩薩修行如是善根下迴實際。四菩薩行如是下結嘆勝用。初體文有三。初辨行體。二菩薩行如是等下辨行用有二。初離惡。二生德也。三不求生天下辨修意。此有二意。一隨他眾生所作善根不逆善令進故。二菩薩自善根隨眾生根性三品授與故。此可思准之。二眾生及菩提文有二。初辨修行。二菩薩以此善根下正明迴向。初文有二。初自分。二修習平等下增上修也。初文有五。初辨所依之緣謂善根也。二菩薩復作是念下明依緣起心。於中分三可知。三菩薩如是下顯心具德。四辨時分。五復次菩薩下廣辨所施之物。第二增上施中有二。初辨施心。二菩薩復作是念下明心具德。二正迴向中有二。初正迴向。二如是菩薩下結德自在。此有二。初自分。二以如是等下勝進可知也。實際文有二。初牒前利益。二菩薩如是等下正明實際。初文有五。初離垢。二明所得。三明無等。四對果校量。此有二。初總。次別。五結成具德也。二正迴法界。文相顯可知。四結嘆文可知。偈有二。初長行。次偈頌。偈有四十二。初二頌體。次十七頌眾生及菩提。次七頌實際。次十六頌結嘆文。

八如相者有五。初問。次答。三結。四辨利益。五偈頌。第二答中有四。初行體。二菩薩以此下迴向眾生及菩提。三菩薩善根如是下迴實際。四菩薩如是迴向時下結嘆勝用。初體文有三。初集善根體。二菩薩如是下攝助成正行。亦可攝因助果也。此中有二。初攝次辨觀相。二菩薩以如是等下成三業大用自在也。此大用內有二。初明心所趣即略也。三業即為三也。初一句身。次一句口。次下並意耳。二一佛世界下結略顯廣也。此有二意。一此善根是如家相故迴三處。二以相等體無礙故迴向三也。二迴眾生及菩提文有五。初總明迴向。二菩薩如是迴向修下辨行廣究竟。三復次菩薩下對事辨成行儀。此有二可知。四菩薩善根如是下辨修意也。五如是菩薩長養下迴向功力所成。三實際文。此中迴與上下何異者。諸迴攝相從體。此中攝相從相。此可思准之有三。初明迴向體用。二善解迴向下成勝所以。三如如下約法廣辨。初門有三。初辨體。二順如來道下明用。三觀察寂滅下結前二。第二勝用所以中。初舉意。次如是菩薩下釋。三如法門下約法辨成。第三廣辨中有一百句文。初一句所軌則下諸句依迴耳。又廣辨文中三種言說。初取無著。第二取施設法。第三正取言說教事。文中三種時者初唯法耳。二揀時論法。三時法雙論耳。此等依文次第捨之。即知所由。過去非同者非同一滅也。未來非故者非現後故也。現在非異者非異前後二世及自同類法也。此亦反外人見。思之可知。四結嘆中。初三句結嘆迴眾生及菩提。次等觀諸佛無有二下結嘆實際德用。第四成益文分二。初辨德。二結可知。第五重頌有二。初長行。次偈頌。偈有二十九。初二頌行體。次四頌生及菩提。次九頌實際。次十四頌結嘆利用。九無縛無著解脫心。初問。次答。三結。四辨德。五偈頌。初答文有四。初辨行體。二摩訶薩以無縛著下迴眾生及菩提。三摩訶薩以如此無縛下迴實際。四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下結嘆勝用。初體文有二。初總辨不輕眾善。二菩薩常樂攝受下由不輕頓故。於行攝成自在。此有二意。一為善根無縛著故迴三處。二以善根順三處故無著也。二迴眾生及菩提中有二。初辨普賢三業。二從此生盡未來際生下廣約別事顯成自在。初文有四。初總。次身。三口。四意可知。二廣顯內有三十二。一得因果位。二得方便。三得身業。四得口業。五得意業。六成根。七得神力。八於佛剎自在。九得家。十得因陀羅智。十一得時自在。十二身容受。十三入果位自在。十四入世界自在。十五知想。十六知心。此等中各有二文。初知。二嘆知德。十七知處。十八知業。十九知法。二十知聲。二十一說自在。二十二知根自在。二十三智方便知微細。此文等有二。如前可知。二十四行方便知微細。二十五知入解位菩薩微細。二十六知初地微細。二十七知生性微細。二十八知世界微細。二十九知法界智微細。三十知劫智微細。三十一知法智微細。三十二知出生雜法微細也。上知微細中。何故知智而不知法者。為智能顯成法也。三實際文有二。初入觀。二約出觀可知耳。四結嘆勝用文。滿足等者滿因果行也。約位如此。若約行即通一切耳。偈文有二。初長行生起。二正頌偈有一百二。初六頌行體。次七十頌眾生及菩提。次如是一切諸法王下十八頌實際。次八頌結嘆文。十法界無量者。此文有六。初問。次答。三結。四嘆勝用。五證成。六偈頌。亦可此二段從會初科。第二答文有四。初所成行體。二復次菩薩以法施下迴眾生及菩提。三復次菩薩安住法界下迴向實際。四菩薩如是迴向時下結嘆勝利。問此第十迴向與前八九何別。答第八趣理。第九約修成。第十二俱通含及所作事也。初體有三。初總除障顯德。此文有二。初受記辨位。次明益用也。次菩薩行法施下修行所趣。三菩薩於彼善根下辨行廣大。所成自在福智莊嚴也。此有二意。一以行體迴依法界至於三處。二所有行體即是法界故可迴至三處也。此廣大文有四。初總明行智莊嚴。二諸佛菩薩所讚下別辨莊嚴行。三何以故下辨成自行所以。四復何以故下釋自成能得利物所由也。第二迴向眾生等。文中有二。初明恭敬無間。三業恆行故也。二菩薩以此法施下三業起用不空。初文有三。初意業隨智慧行。二令一切眾生皆悉具足下口業不空。三令一切眾生得淨法身下身業不空。初意業中有十門。知法等可知。一令自他得佛無盡法門。此文有五。初立宗。二以此下總辨其德用。三悉得下得佛法。四於一一下述自能。於中有二。初總開十門。於此文中其十海者。一名生法立義相。二引證相。三方言語則。四施名於義。五文教成軌。六說則。七所依門。八能入智。九境智資成相。十義住立不動也。五菩薩善根如是下明所成也。次廣辨文可知耳。第二復次菩薩下明自迴向所成德。三菩薩復作是念下令同己等得。四復次菩薩以此等下緣成性德。五復次菩薩以此善根下行成得佛隨喜。六菩薩以此善根如是下辨迴向所依。此文有二。謂佛及法界可知。七復次菩薩下辨所趣意。八菩薩摩訶薩下得用自在也。九菩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下以行成位有二。初明所離。二明辨所得可知。十菩薩如是平等心下位依成勝進行用。此文有四。初辨迴行體。二令一切眾生下明迴意。此有二文。一自分。二勝進可知。三菩薩善根如是下明所離。此文有三。初立。次責。三答可知。四菩薩如是迴向時下明起行益也。第二口業可知。第三就身業文分三。初辨身體。二明身德。三辨身用。此有三。初總。次別。三結。二三業起用不空。文有二。初復次菩薩修善下具辨三業。第二如是菩薩下不空行成。初具明三業。文有二。初辨寶莊嚴。二廣說香華等下類辨十門莊嚴。初文有四。初辨所供境。謂佛等。二彼一一剎下供養具。三菩薩復作是念下以略示廣。四是為菩薩等下結。初供境中。初總次別。別中依正分二。二供養具有四。初明百句別寶供養。二寶身莊嚴下八句明三業行。三寶眼下六根妙用。四寶身業下後以三句成三業智用。二三業不空行成中有二。初令生成自分行。二菩薩復作是念下令成勝分行。此上各有二段應知。三復次菩薩安住法界下迴實際可知也。四利用文有二。初牒前諸行也。二安住法界等無量淨身下依行成勝三業。大段第三是為下結文可知。四嘆德文有二。初明已成就普賢廣大眾德。二於念念中下明別嘆已分成自他勝用一切行事也。上來依經。是一乘法通而非局。次明三乘寄位法者如經。初向心內。一二諦正直所謂學習第一義諦。觀一切法相如不可得故。以慈悲喜捨教授六天人。剃頭被三寶衣。出家菩薩共一切僧。佛法無二。第一清淨故。第二向內第一義智。五神通是慧性差別用。即以六通為觀境也。第三向中。於無生慧內四不壞淨。於佛法僧戒中信不可壞故。於第四向中量同佛力所謂。三相諸法本無。故假名生。已有還無假名滅。不空有法假名住。是故一切通達空而不二名世諦相。空空一諦相故。第五向中善計量眾生力所謂五陰。色者異空。色集成大色分。故色相空。剎那剎那成心。故心相空。受想行無集無散。一相無相故。第六向中佛教化力。所謂十二入。外六境內六根為識所入處。故名為入。其慧觀者。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一切法無自他故。第七向中趣無礙智為十八不共法。六境六根六識。一合相一切法亦爾。第八向中隨順自然智所謂因果。善惡名因。苦樂名果。所由為因。所起為果。因果二空無生無滅。皆一合相也。第九向中受佛法僧故。謂二諦空因緣集故。謂之有。非曰有是有。因緣散故謂之無。非曰無是無。故有無無二相也。第十向中以自在慧化一切眾生。所謂中道第一義諦。般若處中而達一切法而無二相。轉增入聖地名相似第一義諦觀。非真諦觀。初地已上是真觀。此是三乘寄位說。所以知者為經中明已前三十心並凡夫法非聖位故也。初地已上經本無通三乘。立其教義文相多同故。不須料簡也。爾時佛神力故動地等下第五明證實顯成。此文有二。初動地雨華等證成。次雲十方菩薩悉雲集者第二明諸聖證成勸信流通也。於二文各有二。謂辨相及結通餘方也。偈初意後頌。頌文有九十四。初十四頌行體。雲無相妙智觀法真相者末用依體也。世行窮故最妙。次菩薩法施下六十八頌眾生及菩提。次譬如如下二頌實際。次如是殊妙下十頌結嘆。就菩提眾生內。初八頌三業隨智行。次十方一切下二十頌身業不空。次恭敬下二十二頌口業。次眾生數等下十八頌意業等也。此會答上迴向問耳。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二(之下)


上篇:華嚴游意

下篇:華嚴經探玄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勝鬘寶窟

凋勝鬘寶窟敘 原夫。所謂一乘之大車者。則是法王之寶...

佛說阿彌陀經疏

佛說阿彌陀經疏 唐海東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將釋此經,三...

觀音義疏

觀音義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文既別...

彌勒上生經宗要

彌勒上生經宗要 釋元曉撰 將說此經。十門分別。初述大...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依梵本於中...

佛說長者施報經

佛說長者施報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一...

【註音版】佛說彌勒成佛經

佛說彌勒成佛經...

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譬喻王經

大集譬喻王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註音版】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國清百錄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 終南山釋氏道宣撰 惟夫幔幢...

【佛教詞典】有為功德

指世間一切因緣所生之功德善法。對此而言,涅槃第一義...

【佛教詞典】白馬寺

(寺名)在河南洛陽縣東故洛陽城西。漢明帝時。摩騰竺...

工作認真但得不到領導認可該怎麼辦

問: 我在單位裡上班,業績非常好,但老是得不到別人...

自古佛門多孝子,願父母究竟安樂

記得電影《一輪明月》裡,弘一大師未出家前,他在母親...

成為一棵大樹的五個條件

一、成為一棵大樹的第一個條件:時間 沒有一棵大樹是樹...

心念念相續,才能構成業力

我們內心的一種造作的功能,佛陀說就像一個暴流,就是...

生氣真傻

頭頂天,腳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氣; 切記氣上有三記:...

僧人的晚餐為何稱為「藥石」

飲食,是生物維繫色身的要件之一。一般人每日塵勞奔忙...

逆境要忍,順境更要忍

現代人往往火氣很大,因此整個社會總是瀰漫著一股暴戾...

馬祖大師答老友問

馬祖大師未出家前有幾位老朋友。聽到馬祖開了大悟,到...

念念分明無妄想,心心清澈無昏沉

參究這件事,要念念分明,心心清澈;念念分明則無妄想...

持誦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神咒,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簡稱往...

有愛則有苦

舍衛城中一位婆羅門因喪子而悲傷不已,不吃不喝,也不...

竇禹鈞大積陰德,五子登科享高壽

竇禹鈞(即《三字經》裡提到的竇燕山),五代後晉時期...

【視頻】《佛說如幻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如幻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慧普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慧普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