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仁王般若經疏

吉藏法師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三

吉藏法師撰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菩薩教化品第三

前品依空護佛果。即方便智實智。此品依五忍十地化眾生。即實智方便故言教化品。前品非無因為成其果。此品非無果為成其因。又起如幻教跡化如幻眾生。故云教化品。就此品中分為二段。初問二答。初問中三初問十地自利行相。二問利他行化相。三問所化眾生德行相貌。

白佛言世尊護十地行菩薩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眾生以何相眾生可化 初段中護十地者牒所修十地位也。言云何行可行者問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成十地得自行。第二問云何行化眾生者。問菩薩行化用何等法化眾生。第三問言以何相眾生可化者。問所化眾生之體相。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 佛言下第二答前三問即為三段。初從五忍是菩薩法下。說十四忍具足答初問自行。從白佛言云何菩薩本業清淨乃至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答前第二外化行問。從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竟品答第三問。就前自行中有二。初略說五忍明自行體。善男子下第二廣分別十四忍顯自行相。就前略中有二意。初生起二立五忍意。初生起者伏忍上中下即是得聖方便行。二信忍上中下即是入聖之初門。三順忍上中下即是順無生果之近緣。四無生忍上中下即是向果之功能。五寂滅忍上下即是因果合說。就立五忍意有三段。初五忍是菩薩法表五忍屬人。二伏忍上中下出五忍位。名為諸佛菩薩下第三結釋初文。可知第二出位中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性忍中道種忍上在三賢位信忍上中下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順忍上中下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無生忍上中下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滅忍上下十地下佛地上。

善男子初發相信恆河沙眾生修行伏忍於三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迴向心是為菩薩能少分化眾生 善男子下第二廣分別十四忍。開五忍為十四忍。初明習種性名習忍。即有三段初標修忍人。二別列十種心。三是為菩薩下明化眾生功能。文言初發相信恆河沙眾生修行伏忍者。解雲。無量恆河沙世界人天。二乘修行種種功德聚集作一分。正與信心菩薩等也。文言於三寶中生習種性。三寶道理即是果報立志遠大故。不怯弱於三寶勤策勵。即是信習一切種智之本性十信。

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也次第起於乾慧性種性有十種心所謂四意止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謂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也 超過二乘地者此是大乘之解故過二乘。成大乘法身種子名為聖胎也。次第二明中忍性種性文有三。初總舉性種十心。二所謂下別列十心。三是菩薩下明中忍功能。雲次第起於乾慧者小乘法中習種之外前。別有乾慧地未得理解潤心故。今此對初地真解名種性為乾慧地也。第二別列十心中。四意止是四念處。三意止即三善根。不貪善根即是施。不瞋善根即是慈。不癡善根即是慧。下文釋謂慈施慧。三意止者過去無明行名因忍。三因五果現在名因果忍。未來生老死名為果忍。

是菩薩亦能化一切眾生已能過我人知見眾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復有十道種性地所謂觀色識想受行得戒忍知見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觀三界因果空忍無願忍無想忍觀二諦虛實一切法無常名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是菩薩亦能化一切眾生者第三明中忍功能。觀五陰無我故已過我人等想。觀三世因果非常非斷故外道等不能破壞。此經性種性在十解十行。依華嚴十住為習種十行為性種。依華嚴十解為十住一名發心住(乃至)十灌頂住。十行者一名歡喜行(乃至)十名真實行。第三道種性明上忍有三。初總明五陰觀。二別明十堅心。三是菩薩下結上忍功能化眾生。十堅者五分法身.三空忍.觀二諦虛實一切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

是菩薩十堅心作轉輪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眾生善根。又信忍菩薩所謂善達明中行者斷三界色煩惱縛。能化百佛千佛萬佛國中現百身千身萬身神通無量功德常以十五心為首。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願.三解脫門。是菩薩從善覺地至於薩婆若。以此十五心為一切行根本種子。又順忍菩薩所謂見勝現法 是菩薩下結上忍功能化眾生德。十堅心結自利德。作轉輪王下結化他德。此經明名道種性。華嚴名十迴向一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乃至)十名法界無量迴向。此經作金輪王故化四天下。依下文上品十善鐵輪王化一閻浮提。習種銅輪王化二天下。除東北二方。性種性銀輪王化三天下除北方。此處經文略耳。又此四王在閻浮統領餘三天下與佛相似。又信忍下明信忍有三種。一想信輕毛菩薩二久信三賢是三證信初地已上。就信忍文有四初標信忍名德。又信忍菩薩出名。所謂善達明中行者出信忍德。斷三界下第二斷障。能化百佛下第三明所化國土。初地現百身二地現千身三地現萬身。常以十五心為首下第四起勝修。初出德內。善達明中行者總標信忍等三位。善者善覺忍此在初地。達者是觀達忍在二地。明者是明慧忍在三地。三昧照明名為明慧。斷三界色煩惱縛者。初二三地觀色諦無相。不取着色法故離色縛。道理亦觀心諦無生。文隱顯從多說耳。第三所化國土中(乃至)萬佛世界。此明神通化益。依他經攝報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萬佛世界。現身等亦爾。依願智果皆言不可數。第四起勝修行者初地行佈施攝令生信。愛語攝令生解。利行攝令起因。同事攝令得果。亦名同事謂苦樂事同也。言四無量心者是利他心。此具三緣一眾生緣緣假名眾生與樂。二法緣緣五陰法數。三名無緣緣諸眾生五陰無所得。一慈是與樂心也。二悲是拔苦心。三喜是慶物心。四舍是平等心。緣境無限故名無量。四弘誓願者是利他願。未度苦令度苦未解集令解集。未得安道令得安道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三解脫門者是無漏三三昧。離縛名解脫。通人至果名之為門。婆娑雲一名無願能厭生死。二名無相能樂涅槃。三名空定觀生死涅槃。二俱無相如地持菩薩分品說。依下偈文初地作四天王。二地作忉利天王。三地作夜摩天王。初地名歡喜二地名離垢三地名明地。此三地同在信忍位。第三解順忍文有四。初總標順忍菩薩名。二見勝下舉順等三位。三能斷下明離障分齊。四現一身下明現土起用化生。初總標可知等二明位者。見者。是第四炎地。下文雲名炎慧地。勝者是第五難勝地。下文雲名勝慧忍。現法者是第六現前地。下文雲名現法忍。第三明離障分齊。

能斷三界心等煩惱縛故現一身於十方佛國中無量不可說神通化眾生又無生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亦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故現不可說不可說功德神通 文雲斷三界心煩惱縛者。此之三位能觀三界心諦無生無所得。不取心相知心無生故能斷迷心煩惱。通論亦斷迷色惑。今從多故但斷迷心耳。此是無名相中說。不可定以一文為執。而講者須深知此意。第四現土中文雲現一身於十方國化眾生者。依地經攝報果炎地菩薩能現一億身。能化一億佛國眾生等。難勝地攝報果能現千億身。化千億世界眾生等。現前地攝報果能現百千億身化眾生亦爾。此約階位為言若願智果中皆不可計知。依此經四地為兜率天王。五地為他化樂天王。六地為化樂天王。若依六天次第應五地為化樂天王。六地為他化天王。此文誤也。第四明無生忍。就文有四初總標忍名。二所謂下出位。三亦斷下治障。四現不可說下現土。初文可知。第二出位中言遠者遠行地。不動者不動地。觀慧者善慧地。七地下文遠達忍。八地下文等觀忍。九地下文慧光忍。三明治障雲亦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等者。此三位深證心色無生故。能斷色心等習。依地論七地斷細相習障。八地斷無相行障。九地斷不能利益眾生障。四明現土。經云現不可說神通者。依地論七地攝報果中。現百千億那由他身化眾生亦爾。八地攝報果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身化眾生等亦爾。九地現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塵數身化眾生亦爾。依經下文七地為初禪王。八地為二禪王九地為三禪王。此等皆是菩薩無生自在。不可定執也。

復次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為菩薩 第五明寂滅忍。寂者是定滅者是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名寂滅忍。文有五初明位地分齊。二入金剛三昧下明行差別。三共觀下明因異果。四盡相無相下彰果異因。五善男子一切眾生下嘆果殊勝。初文雲佛與菩薩同用此忍者。是法雲地菩薩。依地論斷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為無礙道。佛者一切智一切種智依止。智體圓滿名解脫道。前之四忍斷生死未盡不得寂滅之名。第二明行差別。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菩薩者。此定堅固永不退名金剛三昧。無礙道因位所攝名下忍。依地經攝報果得十不可說佛土微塵三昧等。

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共觀第一義諦斷三界心習無明盡相為金剛盡相無相為薩婆若超度世諦第一義諦之外為第十一地薩雲若覺非有非無湛然清淨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教化一切眾生 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者解脫道果位所攝名為上忍位。薩婆若者此雲一切智。此忍因果位別唯分上下二品。前之四忍同是因位故各分三品。此無差別中作差別名豈可定執。此處五忍是通因果無礙解脫皆名為忍。不同小乘唯見道無礙八忍。第三明因異果中。共觀第一義者與佛同觀實諦名共觀也。斷三界心習無明者依地論此斷微智障名心習無明。觀空諦究竟無礙道中斷心習無明盡亦斷色習。文略不論耳。言盡相為金剛者能破生死因果究竟名為盡也。第四明果異因文雲盡相無相為薩婆若者非但盡相亦盡無相。所謂緣觀並[穴/俱]境智俱寂始是圓滿顯現故名盡相無相。薩婆若者雲一切智證中道一實諦故云出二諦之外。十地是學果佛十一地是無學果。絕相非有備德非無離染故清淨離苦故常樂。會於無德絕妄名法身也。故云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教化一切眾生者是應身。

乘薩婆若乘來化三界善男子一切眾生煩惱不出三界藏一切眾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諸佛應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無眾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之所說大王我常語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乘薩婆若乘來化三界者是化身又前是化他心後是化他身。第五嘆德殊勝文有六。一明所化三界二諸佛應身下明能化應身三從三界外下明三界攝生周盡。四我言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藏下明非邪顯正。五大王下嘆果異因。六眾生本業下舉因顯果。初明所化三界文言煩惱不出三界者是集諦。三界有二種一分段二變易文言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者此明苦諦。二十二根者眼等六根苦樂憂喜舍五合為十一。男女命三為十四。信進念定慧五為十九。三無漏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為二十二根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界無知根在無學出分段三界。不出者不出四住習氣三界二十二根義如別章。第二明能化文言諸佛應化法身亦不出三界者謂所化眾生故言不出三界。若舉實而言三界本來清淨何出不出。第三明三界攝生周盡。文雲三界外無眾生者分段變易二種三界外更無生死眾生可化也。第四非邪顯正。文言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者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之所說者。若依舊說流來義即同外道大有所說。二種生死外別有生死眾生藏者。即是舊說無明義也。是外道邪說非佛正說。第五嘆果異因中言我常語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名為佛者斷盡分段變易二種也。

自性清淨名覺薩雲若性是眾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自性清淨者煩惱既盡體無暇摷也。此是斷德也。名覺薩雲若者此雲一切智是其智德也。第六舉因顯果文雲眾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十三忍是菩薩修名因行。第十四忍是佛德名顯果。上來至此答自利行竟。

白佛言。云何菩薩本業清淨化眾生。佛言。從一地乃至後一地。自所行處及佛行處一切知見故。本業者。若菩薩住百佛國中作閻浮四天王。修百法門二諦平等心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千佛國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門十善道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十萬佛國中作炎天王。修十萬法門四禪定化一切眾生 白佛言下答第二利他行相問文有二初騰前問月光去前問既遠今更重發起。云何菩薩本業清淨者十地是菩薩本業。菩薩以慈悲智慧於生死涅槃二處無染名本業清淨也。佛言下正答問。以顯利他行相有三。初略答前問二若菩薩住。百佛下廣答。三散無量下慶蒙法利供養讚歎。初文言從一地至後一地謂從初地至佛地也。言自所行處者謂是因地及佛行處謂果地也。無緣之照因果並[穴/俱]。故云一切智見也。若菩薩住百佛下第二廣答十地為十別。就初地文有五句。一住百佛下明所化國土。二作閻浮王下明攝位。謂作人中四種輪王及四天王。依地經初地作鐵輪王瓔珞經云修行十信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善有三品。上品善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十住銅輪王十行銀輪王十迴向金輪王初地已上瑠璃寶瓔珞初地百寶瓔珞七寶相輪四天王萬子為眷族十住為銅輪王。若爾十住位已過初地豈可以一經執為定解。故彼經云是諸地無名無相。但應化故言有。三從百法門下辨所解法門此乃一念解百法門也。四二諦已下明自行證理真俗無相名平等心。五化一切眾生明利他行相。二地至十地例有四句。二地四者初若菩薩住千佛下明所化土。二作忉利天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云二地作金輪王。瓔珞與此經同作忉利王。修千法門下明所解法門。四十善道化一切眾生下明利他行相。三地四者初若菩薩住十萬下明所化土。二作琰魔天王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經云作忉利王瓔珞經同此經作琰魔天王。三修十萬法門下明所解法門。四禪定化一切眾生下明利他行相以禪定益物也。

若菩薩住百億佛國中作兜率天王修百億法門行道品化一切眾生 四地四者初若菩薩住百億下明所化土。二作兜率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經云作琰魔天王。瓔珞經同此經為兜率天王。三修百億法門下明所解法門。四道品化一切眾生下明利他行相以道品化眾生也。

若菩薩住千億佛國中作化樂天王修千億法門二諦四諦八諦化一切眾生 五地四者初若菩薩住千億下明所化土。二作化樂天王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經作兜率天王瓔珞經亦同此經為化樂天王。三修千億法門下明所解法門。四二諦下明利他行相真俗二諦。又有作四諦無作四諦為八諦亦可修八法。為八諦。謂無常苦空無我為四。常樂我淨為四故有八也。又云八諦者相諦差別諦說諦成諦事諦生諦盡無生智諦令入道智諦菩薩及成就如來智諦。覺有為法相續故善知生諦。覺煩惱滅故善知盡無生諦。此之八名與瓔珞經十六諦中八名相似。未詳所出。

若菩薩住十萬億佛國中作他化天王修十萬億法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眾生 六地四者初住十萬億佛國下明所化土。二作他化天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云作化樂天王。瓔珞經同此經云作他化天王。三修十萬億法下明所知法門。四十二緣下明利他行相。自知十二教化令知。

若菩薩住百萬億佛國中作初禪王修百萬億法門方便智願智化一切眾生 七地四者初住百萬億下明所化土。二作初禪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作他化天王。瓔珞經千色光慧瓔珞作梵天王。三修百萬億法門下明所知法門。四方便智下明利他行相以二智化眾生。

若菩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中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門雙照方便禪通智化一切眾生 八地四者初住百萬下明所化土。二作二禪梵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云作梵王王一千界。瓔珞經梵師子瓔珞光光天王。三修百萬下明所知法門。四雙照方便下明利他行相。以神通化眾生也。

若菩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中作三禪大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四無閡智化一切眾生 九地四者初住百萬億下明所化土。二作三禪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作梵王王二千界瓔珞雲作淨居天王。三修百萬億下明所知法門。四四無礙智下明利他行相以四辨化眾生也。

若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禪大靜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源教化一切眾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薩本業行淨若十方諸如來亦修是業登薩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眾生 十地四者初住不可說下明所化土。二作第四禪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經云作大自在天王王三千界瓔珞經作大淨居天王。三修不可說下明所知法門。四得理盡三昧下明利他行相。以三昧化眾生以金剛定照窮佛性名理盡。同佛眼見名同佛地又同寂滅忍名同佛行處善斷有頂種名盡三界源。佛地有三初十方諸如來下明自得薩婆若果。二三界王下明增上生相。三化一切下明化益行相。第二廣答利他問竟。

爾時百萬億恆河沙大眾各從座起散無量不可思議華燒無量不可思議香供養釋迦牟尼佛及無量大菩薩合掌聽波斯匿王說般若波羅蜜今於佛前以偈讚曰 爾時百萬億下大段第三。大眾慶蒙法利供養文五。初設供養。二今於佛前下明月光讚佛所說十一地行相能利眾生。三時諸大眾聞月光下明眾聞月光所讚獲益無量。四佛告諸得道下明佛讚月光起行長久所說不虛。亦云發月光本行。五是十四法門下牒上法門結歡修學。亦云三世凡聖同修。初供養先華後香讚十四婆若。就行門是菩提心華大乘戒香。第二讚中先經家序列後正偈讚。合五十九偈。以讚誦上事就五十九偈大分有三。初有六行總頌上義。二十善下四十五行別頌十四忍功德。三從三賢下八行重結嘆上五忍等功德也。就六行總頌中有四。初三句嘆佛三業初一句嘆身業次一句嘆意業後一句嘆口業。

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八辯洪音為眾說時眾得道百萬億時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眾菩薩行五忍功德妙法門十四正士能諦了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佛眾法海三寶藏無量功德攝在中 八辯者依梵摩喻經。一最好二易了三調和四柔濡五不誤六不妄七尊慧八深遠。洪者大音也。第二從時眾下一行半明眾獲益無量。天無出家法今言出家者必依佛出生死家。人有剃除須發出家成比丘眾。天有舍俗入道成菩薩僧。第三從五忍下兩行總嘆五忍功德。五忍行深妙法門。十四聖人窮證不虛名諦了習性道種調心學觀名三賢。十聖者十地也。等覺以下會真名聖。此十三人同在因位為造修未息名忍中行。佛居果位窮證實相名盡源。第四佛眾下一行嘆一體三寶。佛是佛寶眾是僧寶法是法寶。一體三寶包含蘊蓄稱之為藏。無德不備故云攝在其中。又分前六行為二。初五行嘆三寶後一行結嘆也。前五行為三初三句嘆佛次三句嘆僧次兩行嘆法。十善菩薩下第二有四十五行別頌上十四忍。就中分六段初二行頌上伏忍前方便第二習種下有七行頌伏忍上中下功德。第三從善覺下有十行頌信忍上中下功德。第四從炎慧下八行頌順忍上中下功德。第五從遠達下十行頌無生忍上中下功德。第六從灌頂下八行頌寂滅忍上下功德。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 十善菩薩即是第一頌外凡夫。發一念菩提心故破無始有輪故云長別三界苦輪海也。十信雖未出三界已發大心求出三界。已能離三惡道文總言長別也。瓔珞經爾時住前名信根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鐵輪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王中具足一切煩惱。此經中下品善粟散王此明其勝王也。習種下七行第二頌上地前伏忍三十心為二前兩行別嘆三品為三種輪王。

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心十堅心。三世諸佛於中行。無不由此伏忍生。一切菩薩行本源。是故發心信心難。若得信心必不退。進入無生初地道。教化眾生覺中行。是名菩薩初發心。善覺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權化眾生游百國。始登一乘無相道。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初住一心足德行。於第一義而不動 伏忍下第二五行總嘆三品。三十心為二初一行列伏忍三十心三世諸佛下四行嘆伏忍功能。聖胎者與十聖為胎也。十信十心十堅心誦上三十心也。第二嘆伏忍功能中四行分為三。初三句明伏忍能生一切諸佛賢聖次三句明發心功能。次一行總結前三句為二。初句明三世諸佛此舉所生人。下二句出能生之本。次三句即為三。初句明發心難次句明第七住不退次句明不退方便所證道。第三教化眾生下兩句通結因果化行。善覺下十行第三誦信忍分為二。前八行誦上三地三忍下二行結嘆。前八行為三。初四行誦上初地信忍下品次二行誦上二地信忍中品。次兩行誦上三地信忍上品。前四行為二。前一行半嘆初地菩薩能統化之功德。第二有兩行半明入地功能前二句嘆其智慧即為三別。初句明攝報果增上生次明地中觀行。證會無生達真化俗為雙照悲智並行故云平等。次明地中化國土廣狹。第二功能中有五句即為五別。初句越凡得聖入一乘無相道次句明入地心所入勝利名為住。次句明生成佛智名為地次句結滿地心。次句明心相無生悟理不動故云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二段有兩行誦上二地即為四初句釋地名。

離達開士忉利王現形六道千國土無緣無相第三諦無無無生無二照明慧空照炎天王應形萬國導群生忍心無二三諦中出有入無變化生善覺離明三道人能滅三界色煩惱 開士者菩薩大士也。忉利者地中王。次句明所化土廣狹。次句無緣者無有內心緣也。無相者無有二諦相離此緣相名第三諦。又云無緣知心無緣無相者色無相此二體空名第三諦。此次句無無者即無真俗二諦故云無無也。無生者即是初地無生無二照者無有真俗二見故云無二照也。第三明慧下兩行頌上三地信忍上品即為四別。初句釋地名出地中王次句明所化土次句明信忍上品入三諦照境窮盡色心空諦名三諦中。次句出有入無者明三地菩薩緣有化生而不執即是出有即有知空名入無。神通改易故云變化生也。善覺離明下兩偈總誦上信忍初句誦前三位。覺是初地離是二地明是三地也故云三道人第二句嘆斷德。能滅三界色煩惱者明地斷障此處是變化色煩惱也。

還觀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無遺照炎慧妙光大精進兜率天王游億國實智緣寂方便道達無生照空有了勝慧三諦自達明化樂天王百億國空空諦觀無二相變化六道入無間法現開士自在王無二無照達理空 身口色者變化色也觀色同法性故無遺照。炎慧下第四段八行誦上四地已上順忍。就八行有二段。前六行頌上順忍後兩行總頌結止。前六行有三兩行誦下品次兩行頌中品次兩行頌上品前兩行即為四句。初句名精進者四地精進增上次句明地中王所化土也。次明實智者四地化令證他故名實智也。清淨不著即是方便道也。此之實智是方便實地稱實故言緣實也。實智觀空方便智照有故言達無生照空有了。勝慧下二行四句即為四別。初句地名自達三明也。次句明地中王所化土也。次句空空者以空遣空故言空空也。無二相者無二諦相也。次句明六道化生也。法現下頌六地四句即為四別法現即是現前地。開士即是地中人名為大士亦名開士。自在王即攝報果。無二無照即理空也。

三諦現前大智光照千億土教一切炎勝法現無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空慧寂然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 三諦者即是第三諦現前者即是大智現前也。照千億土下即是所化土。炎勝下二行四句即總誦上結句。初句四字頌上三地名炎是四地勝是五地現是六地。下三字難勝地功能次句斷障故云能洗洗迷心惑。次句明實智息緣緣觀並[穴/俱]故云寂然無緣觀。次句還觀心空非不觀色從多分言觀心空。無量報者方便智無量功德報也。

遠達無生初禪王常萬億土教眾生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始入無緣金剛忍三界報形永不受觀第三義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三界愛習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諦了 遠達下第五段有十行偈頌上七地已上無生忍分為三段。前五行頌上七地無生忍下品。次三行頌上八地無生忍中品。次兩行頌上九地無生忍上品。前五行中即為十句。初遠達者七地名遠達地。大品名深入無生即是地中行。初禪王即是地中王借相解義初禪王也。次句萬億者明所化土分齊故言萬億土。一生在者地前有分段生初地已上但有變易生。今言七地一生在者借相解義故言報身一生在。又解七地功用生即是變易生故云一生在。八地已上無有功用生但有無功用變易生也。雙觀故言等無功用水故言法流。始入者背功用相生故言始入。息相堅固故言無緣金剛忍。離三界習故言不受。又云不受未來分段報故云界報形永不受。八地已上更受二禪身者是變易也。得中道第一義故云無二照。從初地至七地已來地別三生故云二十一生。達法無所有故言空寂行。三界愛習者三界無明習也。獨諦了者七地菩薩了功用無相故言獨諦了。

等觀菩薩二禪王變生法身無量光入百恆土化一切圓照三世恆劫事返照樂虛無盡源於第三諦常寂然 等觀下三行六句頌上八地即為六別。初句明二禪王者明利他人。八地菩薩忘功息相雙觀二諦遍修萬行。入大法流水齊觀空有故云等觀。第二句明八地已上得大法身名利他身也。第三句名入百恆土者是利他行。第四句圓照恆劫者明利他智。第五句八地已上得反照智苦樂並虛而世間人多以苦實樂虛。今此八地菩薩觀虛實平等盡於無盡源也。又解反照樂受性苦名為虛。無始皆苦名無盡源。第六句中道第一義諦不遷故云常寂然也。

慧光開士三禪王能於千恆一時現常在無為空寂行恆沙佛藏一念了 慧光開士下二行偈四句頌上九地初句三禪王者明利他人。第二句一時者明利他身。第三句嘆無功用行。第四句嘆無功用智教故云一念了。

灌頂菩薩四禪王於億恆土化群生始入金剛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寂滅忍中下忍觀一轉妙覺常湛然等慧灌頂三品士除前餘習無明緣無明習相故煩惱二諦理窮一切盡 灌頂菩薩下第六段有八行頌上寂滅忍有兩段。初五行頌十地寂滅忍下品後三行頌寂滅忍上品。前五行十句灌頂者在十三法師上。即是諸師頂蓋故名灌頂。言五地王者欲界及四禪王也。亦可是五淨居王也此是明利他人。第二句於億恆土者明益他行。第三句明金剛心初達堅固故云始入金剛一切了。第四句明二十九生者十地應三十生。何故但說二十九生者留一生佛地方盡。第五句言下忍觀者結十地菩薩明因分齊。第六句一轉妙覺者明得果分齊。第七句等慧灌頂三品士者總頌結前八九十地。同得淨土故云三品士。等即八地慧即九地灌頂是十地。第八句下三句明離障分齊。除前餘習無明緣者八地已上唯斷無明色心等習煩惱故云除前餘習無明緣也。無明習相故煩惱者是諸舊煩惱四住地是客煩惱。能所並[穴/俱]境智俱寂故云理窮一切盡。

圓智無相三界王三十生盡等大覺大寂無為金剛藏一切報盡無極悲第一義諦常安穩窮源盡性妙智存 圓智無相下第二三行頌佛地上忍即為六別。圓智者境盡智無名圓智即是一切種智。三界王者無上法王亦十三王外佛是法輪王。三十生盡者十地各三生盡也因成果熟故言等大覺。大寂無為即上忍言金剛者無惑之金剛也。言一切報盡者分段變易俱盡也。言無極悲者明其恩德即是無緣大悲。第一義諦常安穩者涅槃佛性理中精最名為第一。深有所以名為義知一切法不二之相故言常安穩。窮源盡性者因盡名窮源見終名盡性種智常凝故名雲妙智存。上來四十五行別頌五忍竟。

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一切眾生暫住報。登金剛源居淨土。如來三業德無極。我今月光禮三寶。法王無上人中樹。覆蓋大眾無量光。常口說法非無義。心智寂滅無緣照。人中師子為眾說。大眾歡喜散金華。百億萬土六大動。含生之生受妙報。天尊快說十四王。是故我今略嘆佛 三賢十聖下大段第三。八行總結五忍中有三。初兩行明淨土分齊第二一行嘆如來三業功德後之五行嘆三業益物。初句雲三賢十聖住果報者住分段變易報土也。又三賢住分段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第二句雲唯佛者無一人住常寂光土。第三句雲暫住報者前二士皆是生滅無常。第四句雲金剛源者唯佛一人居純清淨土。第三一行嘆三業功德中上半口業嘆下半身業嘆文相顯可知。就後五行嘆三業利益中初行言法王無上人中樹者明身光益物。如來無上法王道王大千陰覆一切。喻如世間樹故云覆蓋大眾。第二行初句嘆口說。如來說常無常一切法皆深有所以故云非無義。下句嘆意業寂如來大寂三昧不緣而照因緣相絕故云無緣照。第三行明師子吼說除疑令眾生歡喜。第四行身通六動令眾生得果。第五行結嘆天尊快說者佛出世人天之表故云天尊快說。十四王者習種銅輪性種銀輪道種金輪王十地名十。即為十三佛為三界王合前十三為十四王也。是故我今略嘆者月光自謙慧光微薄不能廣嘆如來智故云略嘆佛也。

時諸大眾聞月光王嘆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於座中有十恆河沙天王十恆河沙梵王十恆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無生法忍八部阿須輪王現轉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證聖人性得一切無量果報 時諸大眾下第三明大眾聞法得益。長行有三段初明諸天人得益。乃至下第二三趣獲利。三生下第三得道延促不同獲益遲疾。初明天王得無生忍。就別七地已上名無生忍。就通初地已上名無生忍。三趣得益生者無生通上下。三趣者人天神三趣也。非三途三途不堪不受道故。八部者四天王住下有四修羅王。一羅睺阿修羅王二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三般利阿修羅王四毘樓闍阿修羅王。須彌山下復有四大阿修羅一恐[少/兔]二富樓摩三婆羅呵四兜牟樓故云八部阿修羅也。出三藏記也。三生下第三明入道延促有四句。三生四生五生十生經歷不同延促有異。聞法已後更經三四等生得入也。所言正位者有二義。一人空正位十解已上得人空二法空正位初地已上得無生正位。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三終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

吉藏法師撰

佛告諸得道果實天眾善男子是月光王已於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為四住開士我為八住菩薩今於我前大師子吼如是如是 佛告諸得道果實天眾下第四佛述讚月光久供多佛。文有五段第一發月光本跡。如是如是下第二略述第三從善男子下訖有心得無心得廣述。第四從是以波若功德下訖不可思議。嘆波若忘言離著如風空中行。第五從善男子此功德藏訖功德。狹量月光所說與十三法師所說勝劣。第一發跡中有二初告天上得道賢聖眾。二善男子下發月光跡。四住者十地明義即第四炎地八住即第八不動地。師子吼者嘆教是了義決定之說。如是下第二略述中二句初述月光所說。第二引佛證誠如是如是者述可之言。

如汝所解得真義說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唯佛與佛乃知斯事善男子其所說十四般若波羅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議 如汝所解者稱其義也。不可思議者無得正觀異名也。不可度量者非二乘下位之境界也。唯佛與佛者第二引佛證誠月光所說。善男子下第三廣述文有四。初略述十四忍二何以故下廣述十四忍功能。三一切眾生下舉空釋成四結無心得。初略述十四忍中所說十四波若者總牒前所說十四忍名十四波若名異體同。下別明十四。言三忍者伏忍中三忍一信二止三堅忍。言地地上中下為三十忍者釋有二義。一就十地各有上中下為三十忍。二就伏忍中習種為下性種名中道種名上。三位各十故成三十忍。前解為正。一切行藏者即是名因藏。一切佛藏是名果藏辨佛果地功德蘊積名藏。即是佛圓覺忍通前十三為十四波若。因果俱證無所得名不可思議。

何以故一切諸佛是中生是中滅是中化而無生無滅無化無自無他第一無二非化非不化非相非無相無來無去如虛空故 何以故下第二廣述十四忍功能文有二。初約出用次約悟入。初約出用者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滅。以因緣故於無分別中為眾生說有生滅。文雲一切諸佛是中生者依忍化現成佛名生。是中滅者滅惑化隱名滅。是中化者依忍化眾生也。次約悟入明無生滅等。文雲無生無滅無化者上來為緣出用說生滅化等諸事。若知生等即無生滅故不假言。恐眾生隨名著相故還點向所說生者名無生。無滅無化等例然。亦得用無生破前生無滅故破前滅無化破前化生也。無自無他者自心不生名不自不見前境故云無他。亦云不見自名滅我不見他名滅我所。第一無二者境智俱寂故云第一無二也。非化非不化者無得正觀居心有時說化為不化有時說不化為化。故云非化非不化豈得以常人定執消文也。非無相者恐眾生聞悟入之言謂皆無所有故云非無相。如大品雲無所得得如是得無所得義耳。無來無去者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乃至)無依無得故云如虛空。

一切眾生無生滅無縛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煩惱我人知見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陰無含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法境界空空無相不轉不顛倒不順幻化 一切眾生下第三舉空釋成就中有五子段。一明眾生空從一切苦受下二明法空。從法境界空下三明境空從無三寶下四明凡聖空波若無知下五明知空。初明生空文雲眾生無生滅。眾生本無所得離苦故云無生無滅。離集故無縛無解無集故非因無苦故非果。以因緣隨俗非不因果眾生假名非無佛性因非無涅槃果。眾生生死名煩惱五陰中生名我。假名行者名人意識名知者。眼識為見者命根不斷名壽者。文雲受者即領違順名受者。於五陰中見我所者明生空竟。第二明法空文雲一切苦受行空故者觀五陰內一切苦皆空。五陰和合名法集以無其實名幻化。五陰本來清淨故云無含無散。體知五陰即是真如故云法同法性寂然空故。第三明境空文雲法境界空能觀之心既淨所觀之境亦空故云境界空。實相門中無相不相故云空無相。相不能動故云不轉離惑故以名不顛倒。離解故名不順知諸法空故名幻化。

無三寶無聖人無六道如虛空故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虛空故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無心得 第四段明凡聖空。無三寶無聖人名聖空無六道名凡空。第五段明智空。文雲波若無知波若名智慧。今言無知者絕於知相故言無知。不可定智慧審波若下諸句例然。無知無見忘於見知也。緣觀並寂故云不行不緣不受波若名故云不因不受。內證真如故云不得一切照相。諸法無所有故云斯行道相如虛空故。亦云無分別故同虛空。第四結法相如是。盡皆空者何可有心得無心得也。又云以離有相故不可有心得。以離無相故不可無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眾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陰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是故般若不可思議而一切諸佛菩薩於中行故亦不可思議一切諸如來於幻化無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議 是以波若下大段第四明波若忘言離著就中有二。初依空起行第二嘆說。就起行中有四句。初明不可得眾生中行而行以生空無所有故。二不可得五陰中行而行以法空無所有故。三不可得境中行而行以境空無所有故。四不可得解中行以而行以知空無所有故。第二嘆說中有三。第一是故波若不可思議嘆十四波若。二出生三世諸佛不可思議。三知俗虛幻而能化益。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無量恆河沙第十三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如王所說如海一渧我今略述分義功德有大利益一切眾生亦為過去來今無量諸如來之所述可三賢十聖讚歎無量是月光王分義功德 善男子下大段第五狹量說中有二。一正狹量第二我今下嘆說利益。初就狹量中嘆月光所說功德如大海水。十地菩薩說如海一滴。又解不然月光所說如海一滴十地菩薩說如大海水。以是勝故經言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王所說如海一滴。不及十地菩薩說如大海。第二利益中有三。初我今下約釋迦所說以明月光說真能益眾生。二去來今下約三世佛述印可。三三賢下約四十賢聖嘆月光分義功德挍量竟。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三世一切眾生一切三乘一切諸佛之所修習。未來諸佛亦復如是。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菩薩無異路故。是故一切諸善男子若有人聞諸忍法門。信忍.止忍.堅忍.善覺忍.離達忍.明慧忍.炎慧忍.勝慧忍.法現忍.遠達忍.等覺忍.慧光忍.灌頂忍.圓覺忍者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下大段第五。牒上所說結勸修學就中有三。第一明三世同修顯行要勝。第二若有人聞下嘆益勸修。第三時諸眾中有十億下明聞說獲益。就初顯行要勝中文有三。初正明三世同修同說。二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下明上同修同說所以。三何以故下傳釋上同修意以無異道故。若有人聞下第二嘆益勸修。就中有二。初更列十四忍名二是人超過下嘆經功能初列十四忍名。一信忍謂習種性二止忍謂性種性三堅忍謂道種性四善覺忍謂初地五離達忍謂二地六明慧忍謂三地七炎慧忍謂四地八勝慧忍謂五地九法現忍謂六地十遠達忍謂七地十一等覺忍謂八地十二慧光忍謂九地十三灌頂忍謂第十地十四圓覺忍謂佛地如來萬德。

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恆河沙生生苦難。入此法門現身得報。時諸眾中有十億同名虛空藏海菩薩。歡喜法樂各各散華於虛空中。變成無量華台。上有無量大眾說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寶華各坐虛空台上說十四正行。受持讀誦解其義理。無量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波羅蜜 是人超過下第二明嘆經功能第二嘆益勸修訖。第三時諸下大眾聞法獲益散華供養文有三。初菩薩歡喜供養十四忍名十四正行。二十八梵天歡喜供養。三無量諸鬼神下明鬼神供養。略不明餘眾供養。言十八梵者初禪有三謂一梵眾二梵輔三大梵。二禪有三一小光二無量光三光音。三禪有三一小淨二遍淨三無量淨。第四禪有九一福生二福愛三廣果此三天凡聖共住四無想天唯外道凡夫住。五無煩六無熱七善現八善可見九色究竟。此五唯那含等聖人住。唯第四禪有色地故云十八梵不說無色界。言鬼神現身修行者以其過去修敬故令得修行波若。以其毀戒故墮鬼中答第二問明利他行相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眾生相可化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眾生眾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 第三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答前所化眾生問文有三。第一欲答故牒其問故云何眾生相可化。第二若以幻化下正答。第三時眾下明得益。就正答中有二。初就悟入以答亦名略答。亦名為無所得以答。文雲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眾生者知身相本自不生。為化眾生故名幻化身。眾生本來不有而今言化者以不有而有故云見幻化也。知能化所化本來清淨故云真行化眾生也。眾生識初一念下第二廣答。亦云約出用答亦云約俗諦幻有答。文有五。初定是善噁心異木石。第二色名色蓋下出五陰名。第三蓋者下釋名廣解。第四大王下簡凡聖色麁細不同。第五眾生者下明一切法結屬世諦。初雲眾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乃至金剛菩薩者解者不同不能具出。今且依經以釋。涅槃經云如雪山藥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味。其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合譬雲一味者譬佛性。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等。今謂一味者即是無所得不二之真性也。復雲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味異者。依無所得真性起有所得妄想。即成無明煩惱起業成六道報也。又大品雲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有。如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實相與無明住地本來無前後。但眾生於無所有中橫起憶想分別長流六道。變迷得解知煩惱本來是涅槃有何初後。故此經云初一念識支本識解性故異木石耳。文雲生得善生得惡者緣善境界起於識善。此識善則從自性真實善正因所生。復緣善事而起此識則善也。若緣惡境界起於識惡此識惡則從無明熏習生因所生。復緣惡事而起此識則名惡也。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者。此初一念善惡之識熏習之功各生無量善惡習果也。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於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成眾生色心是眾生根本色名色蓋心名識蓋想蓋受蓋行蓋蓋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於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此意於生死內既無明緣念念起生滅心也。故云不可說識此明成眾生因也。成眾生色心者辨果。文雲眾生根本者結初一念識是成眾生本。又解初一念者此明相續之始。此乃無始為始。金剛終一念者若小乘分段終大乘變易終也。色名色蓋下第二略出五陰名。蓋者下第三釋名廣解。蓋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假名之身為五陰所成故云積聚。

大王此一色法生無量色眼所得為色耳所得為聲鼻所得為香舌所得為味身所得為觸堅持名地水名潤火名熱輕動名風生五識處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此一色法生無量色者依成實十四種色為色陰。陰蓋眾生不能得出離生死。初明五塵色次明四大色次明五根色。文相甚顯。如是一色下總結色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大王凡夫六識麁故得假名青黃方圓等無量假色法聖人六識淨故得實法色香味觸一切實色法眾生者世諦之名也若有若無但生眾生憶念名為世諦 大王凡夫六識下第四簡凡聖色麁細分別。凡夫六識總相聚法故言得假名上青黃。聖人分別四微等故言得實。又云聖人緣法界六識得真實法也。眾生者世諦之名下第五明眾生一切法屬世諦。文有三初總標一切屬世諦。第二相續假下明三假屬世諦。第三大王下明諸佛賢聖稱境而知皆如幻有結屬世諦。前總中有二。初明一切法皆如空花悉屬世諦。二無佛出世前下明立因緣名字。就前有二。初明眾生若有若無皆如幻化名為因。

世諦假誑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眾生見幻化幻化見幻化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為幻諦幻諦法無佛出世前無名字無義名幻法幻化無名字無體相無三界名字無善惡果報六道名字 假誑幻化故有乃至六道亦如幻化名為無果。以眾生虛妄憶想為假誑所成故有人天六道之名。若達此妄本來不有故云幻化見幻化也。二婆羅門下明貴賤皆如幻化悉入世諦。又解前明凡夫取假色為實。次幻化見幻化下明聖人知假色是虛。此文應言幻師見幻而言眾生者此是佛眾生也。第二立因緣名字中有二初明無佛出世無一切因緣名字。

大王是故諸佛出現於世為眾生故說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無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相續假法非一非異一亦不續異亦不續非一非異故名續諦 二大王下明佛出世為眾生立一切世界六道無量種種色心等名字。可知第二明三假屬世諦。一相續假者與成實師異。若見諸法是一是常見。若見諸法念念異是斷見。離此二見知前法生後後法。法次第生法此明因緣續義。故文雲一亦不續異亦不續。絕於前後故故不相續也。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緣成假成眾生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一切幻化是幻諦眾生 相待假者有二。亦名別待亦名通待。如長短老少好惡名為別待。如長待不長一切萬物皆不定。不長外隨待一物故云不定亦名通待。緣成假者即因成假四塵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眾生故緣成。文雲五色者雲五根為五色。亦云青黃赤白雜色為五色。文雲俱時因果現在五果三因名俱時因果異時因果者過去二因望現在五果名異時。又云俱時因是緣因異時因是生因。若約外法梁椽成舍名俱時。十二時成日名異時因果。

大王若菩薩如上所見眾生幻化皆以假誑如空中華十住菩薩諸佛五眼如幻諦而見菩薩化眾生為若此時諸有無量天子及諸大眾得伏忍者得空無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思議德行 第三大王下明諸佛菩薩五眼亦名世諦。文雲若菩薩如上所見眾生幻化。如空中花眾生本來無所有。以虛妄而有譬如空花。諸佛五眼如幻諦而見如境而知如理而知照緣觀並[穴/(俱-≡+=)]故云為若此也。時諸有無量下答問中大段第三聞法獲益。初諸天子下明得道人。伏忍下明得益差別地前三賢名伏忍。空忍者四地已上順無相空。以七地已上名無生忍。初三地信忍略不說之。初地名一地至法雲名十地。廣大如虛空名不可思議德行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諦品第四

此品所以而來者。上觀空教化明實智方便皆空不二。亦可了護因護果畢竟無差。起如幻化以化眾生。化不孤起必有所觀境界教。境界教是何。所謂二諦。二諦者真俗非一名為二。即不虛名諦故云二諦品。二諦之義佛法大宗。若欲委論境之與教諸解非一不能具述。今言二諦者以因緣空有為世諦。因緣有空為真諦。至論諸法本來不二為因緣故說言二耳。就此中一品有三番問答。論辨二諦不二即為三別。第一問答正辨二諦不二。第二問答明說法不二。第三問答正辨法門不二。就前問答中有二。初問後答。就初問中有三一問二難三結問。正辨二諦有無。文言第一義諦中有世諦不此正是問也。

爾時波斯匿王白佛言第一義諦中有世諦不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事云何 若言無者智不應二方便智實智。若言有者聖人智不應一。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若定為一凡夫見俗而應見真。若定有者智不應一此正難也。一二之義其事云何此正結問也。但一二之言既難所以月光有問。故言一二之其事云何。

佛告大王汝於過去七佛已問一義二義汝今無聽我今無說無聽無說即為一義二義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七佛偈如是 佛告下第二佛答也。就答中有三初長行嘆問二引七佛偈為證第三大王下長行正報其難。初長行嘆問有三。初嘆問二略示義宗三誡勅。初嘆問出王本行願。先已於過去論一二義竟。今何故更問此事。汝今下第二略示義宗。汝今無聽我今無說者。如幻無所說何須汝聞故言無聽。聽者如幻人無所聽何須我說。如是無聽無說而不防聽說宛然。一二之義亦爾。故淨名雲夫說法者無說聽法者無聞。若心存聽說即是二見豈得與此經相應。諦聽諦聽下第三誡勅勸修。依三慧而修行方能達解一二之義也。諦聽諦聽者即是聞慧。善思念之即是思慧。如法修行即是修慧。第二引七佛偈有八行半分為四別。第一三偈約因緣空有以明二諦不二。第二有三行約情解見一二以明二諦不二。第三有兩行就譬以明二諦不二。第四半行結勸屬人。初三偈即為三別。初偈標因緣空有二諦章門。次偈解釋。第三偈結初偈上半約有空以明真諦。下半偈約空有以明世諦。

無相第一義無自無他作因緣本自有無自無他作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無無諦實無寂滅第一空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 無相第一義者此辨真諦也。如來說法前後不同先說世諦後明真諦。此明從淺入深。自有先說真諦後明俗諦此明宗歸有本。無相者實相之理絕於有無名為無相。物莫能測名第一仲[阜*責]所以名之為義。無自無他作者本來無相豈是今無。既言本無相何忽有造作。故云無自無他作。依如西域九十五種外道以四作往收義無不盡。故涅槃雲非自作非他之所作亦非共作非無因作。是故勝出諸外道。此經只有二種存略故耳。因緣本自有者明因緣空有為世諦。因緣本自有豈是今有。既言本有故言無自無他作。故大智論雲十二因緣是誰所作。佛言非佛作非菩薩作(乃至)非一切聖人所作。故云無自無他作也。法性下一偈為二。上半釋前上半下半釋前下半。法性本無性者即是前無相第一義。諸法實相名為法性。法性以無性為法性。此是對性說無性。若無有性亦無無性。第一義空如者即是第一義空。以無依無得故名空如。諸有本有法者釋前因緣本自有。三假集假有者此明無體藉他故有也。第三偈無無諦實無還結前無相第一義。寂滅第一空結無自無他作。諸法因緣有結前因緣本自有。有無義如是總結前十一句也。有者結前三偈下半。明有。無者結前三偈上半明無。故云有無義如是也。又釋無無諦實無者二無遣二實。故云無無諦實無。寂滅第一空者有自體本無故云寂滅第一空。一切有為法皆依六因四緣生。故言諸法因緣有。又解無無諦實無者一無去於上諸有一無去於上無故云無無也。諦實無智照如實智。故云諦實無。寂滅第一空者寂滅法中最精絕四句離百非。不同二乘斷空故云第一空。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者總結上也。又解無無者一無無世諦一無無真諦也。

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解心見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非二何可得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有無本自二下第二有三偈。就一異約情解以辨二諦不二。初偈略明一二第二偈解釋第三偈結嘆。初偈為二上半約二情明二諦。下半約觀解明不二。上半初句法說次句譬說。有無本自二者有即非無無即非有故言本自二。何以得知有無。下句譬雲如似牛二角。二角相別似於有無義不相即。同在一頭似有無體一。照解見不二下下半約觀解。佛菩薩心內達照諸法畢竟清淨何曾二不二。為對於二故云照解見不二。有人云見不二即是一此是一異之見豈是照解。二諦常不即者還約二情故云不即。第二偈約達解之心以釋前偈於緣見一二。解心見不二者釋前偈上句。前即於緣見有無。今辨了悟此有無之二。於解即不二。求二不可得者釋第二句譬說。但迷故說二譬之二角。變迷成解此二本來不二。求二畢竟無從故云不可得。非謂二諦一者釋前下半初句照解見無二。本對二說無二其二既無豈得存一。故云非謂二諦一。以此而推無二豈得還同一見。非二何可得者一既不可得何況二耶。第三行結嘆上半結前。於解常自一者結前解心見不二。此一對二說一莫作一解。於諦常自二者結前有無本自二。又解於解常自一者二諦體一。於諦常自二者結其義異。通達此無二者下半嘆益明內外並[穴/(俱-≡+=)]。有無雙寂無依無得平等清淨。故云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華如影三手無因緣故誑有幻化見幻化眾生名幻諦幻師見幻法諦實則皆無名為諸佛觀菩薩觀亦然 世諦幻化起下第三有兩偈。約譬明二諦為二。初一行半明世諦人法同於幻化。後幻師下半行約譬明真諦。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華者明世諦虛誑不實喻若空華但誑肉眼妄見為有。如浮雲電如風送火譬如空華無所有。如影三手無因緣故誑有者此是無因緣。但有虛假之名而無其實也。幻化見幻化者眾生體是其幻。復染幻塵名幻見幻也。眾生名幻諦者世諦也。上明法幻今明人化也。幻師見幻法者下半明真諦。諸佛菩薩譬幻師三界虛妄是幻法。諦實則皆無者迷故見有。變迷實照則知皆無。對有說無有息無消緣觀俱寂也。名為諸佛觀下第四半偈舉觀結屬人。初句就果人知於二諦故云名為諸佛觀。第二句就因人知於二諦故云菩薩觀亦然也。

大王菩薩摩訶薩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佛及眾生一而無二何以故以眾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眾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諦虛空般若空於無明乃至薩婆若無自相無他相故 大王下第三正釋其所難明二諦不二。於中有三初舉果對因以明二諦不二。第二五眼下偏就果以釋不二。第三菩薩未成佛下雙結因果以釋不二。就初舉果對因中有二。初約菩薩能化見不二照凡夫二乘所見二諦。佛及下廣明所化眾生及法悉空不二。初能化文雲菩薩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者。於中道一實諦內常照空有二諦化眾生。所言常照二諦者即大悲般若化眾生以波若。故在生死而不著則異於凡夫。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異於二乘。不舍生死異於二乘。不舍涅槃異於凡夫。故言常照二諦化眾生。舊云第一義不說俗是何言哉。佛及下二廣明所化眾生及法悉空不二。就中有二初明生空後辨法空。生空文言佛及眾生一而無二者。佛及眾生本來寂滅同無所得故云一而無二。虛妄分別見眾生為因地佛為果地。達觀之上體知佛及眾生本來寂滅。故云一而無二。此無二者是因緣假名對破二見言一二息一消。一藥病俱遣亦是遣無遣有。何以故下釋以眾生空故得置菩提空眾生與菩提同無所得。眾生如與菩薩如無異故言置。非是兩物相置也。次明法空文言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一切法空者總標諸法空也。法門無量不可具出。今總標一切攝無盡故云一切法空故。為眾生無始已來滯有情深今借空智以遣有。復滯於空今以空治空故名空空。故智論十八空中破內空外空內外空竟。次明空空以空治前三種空。故云空空。又解一空空於智一空空二諦法也。何以故下釋二空。文言般若無相者釋其智空。以智無生相名之為空。文言二諦虛空者釋其二諦法空。以一切畢竟清淨故言虛空。文言波若空於無明者。因緣之法本性自空不須智推然後明空。但眾生虛妄不知故復假智照得空。故涅槃雲諸法雖空要因菩薩修空見空也。乃至薩波若無自相無他相者。內盡於觀名為無自。外清諸緣名為無他也。

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於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故 五眼下第二偏就果地以明能見所見不二。文言見無所見者此見是無見之見。言無所見者諸法本來清淨何所見耶。而言見者隨俗故無過。法華明佛眼見六道眾生。大品明五眼不見眾生。法華即無見之見大品即見之無見。此經舉所見之非無以顯能見非有。行亦不受者大品無受三昧具有五句。此中正有四句。若將乃至一切亦不受即是第五句。行亦不受者大智論雲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見。不行亦不受者除其無見。說無為治有非謂有此無。說有以除無非謂有此有。談無未曾無說有未曾有。對治因緣故有此說。欲使兩見之徒俱詣正觀夷有無均生滅亡道俗泯二際故云行不行等皆不受。亦不受有亦不同無無二過故。非行非不行者有因尚不得何況無因。一切法亦不受者依大智論即是不受亦不受也。菩薩未成佛下第三雙結因果不二。文言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者。譬如結巾為[少/兔]解者見巾妄者見[少/兔]。亦如病者食甜為苦病差以向苦為甜。更無別異法由妄故見不生死為生死。煩惱亦爾。迷故菩提即是煩惱。悟之煩惱即是菩提迷故。則四方易位悟也則廓爾無遺。何以故下釋上煩惱即菩提。於第一義而不二者煩惱與菩提同無所有云不二。諸佛乃至一切法皆絕心行故稱為如。第一問答竟。

白佛言云何十方諸如來一切菩薩不離文字而行諸法相大王法輪者法本如重誦如受記如不誦偈如無問而自說如戒經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廣如未曾有如論義如是名味句音聲果文字記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二白佛言下第二問答明說法不二。有二。初問後答。就初問中有二意。初問意言。云何上說菩薩於第一義諦中。常照二諦化眾生。第一義諦中。有何所化而言佛菩薩常說十二部經化眾生。不離文字而得解脫。文字即寂。若為行諸法相云何第一義中化眾生。二遠取上問前空品明護佛果護十地第一義中無能護所護。云何護佛果護十地化眾生也。第二答中有四初明所說十二部經如。第二大王如如下明三種佛性。若菩薩下第三出修之方法。大王若菩薩護佛下第四結。就初有二前約十二部經明二諦教如。是名味句下次勸依文字取如莫取名字。十二部經者法輪即法本如。西土名修多羅此名法本。謂詮理之本亦可與十二部經為本。言法本如者明諸法本來是如。如者不一不二之異名。非但真諦是如只世諦亦如。今文正爾。以隨俗方便故名世諦。即此世諦體本來不可得名之為如。餘十一部例然。不同舊說法本是世諦如是真諦。此是真俗二見耳豈是約二諦以明如。重誦如者此間語梵本名祇夜。以偈重誦前長行中義。受記如者此間語外國名和伽羅那。以記說未來世得佛果故。成實論明解義經以其問答解釋明因得果故。不頌偈如者此間語梵本名伽陀。以汎爾偈說不頌長行故。無問而自說如者此間語西土名優陀那。以不待請說故。戒經如者此間語梵本名尼陀那。此是因緣經以因事制戒故。譬喻如者外國名阿波陀那以藉事說法故。法界如者西土名伊帝曰多伽。此間應雲本事。佛說法界畔亦云以說過去十八界事故。本事如者外國名闍陀伽此間名本生經。以說自身本生事故。前本事經說自他十八界故。方廣如者外國名毘佛略。以說法空方廣理故。未曾有如者外國名阿浮陀達摩。以說神通變化事故。論議如者外國名憂婆提舍以問答辨理故。是名味句下大段第二明依文字取如不取名字也。就中有五一名味句是應說。二音聲是正說。音聲者一胸二喉三咽四舌根五齒六脣七鼻八頂。由此動方有音聲說也。三果報是能說。四一切如即是所說依此說實無法可說。故金剛波若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五若取文字者舉失顯得。以執文字作解不達文字性離故名不行空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一切眾生性根本智母即為薩婆若體諸佛未成佛以當佛為智母未得為性已得薩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一切眾生以此為覺性故 大王如如文字下答問中第二明三種佛性。初現常佛性二當常佛性三了因佛性。佛性非當現而約緣當現不同。故有三種之說。若無依無得隨緣說者無過。若執當現是定實者即成諍論。初現常文言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一切眾生性根本智母即為薩婆若體者。以前聞十二部經如故知文字即是如。如即是波若。波若為佛母。故云智母。言一切眾生性根本智母者知眾生性不可得即如。故云即為薩婆若體。達解眾生與薩婆若不一不二。何當何現破當故說現耳。諸佛未成佛下第二明當果佛性。何以得知。文雲諸佛未成佛當佛以為智母未得為性。故知當有非現有。現有者有隱性當無者無當性。故知顯故名當隱故名現。論其實性體絕諸非當非現現以因緣故說當說現耳。已得下第三明瞭因佛性。明三乘波若了出不生不滅。以得波若正觀體知生者不生滅者不滅。故云自性常住。一切眾生虛妄因緣輪迴六趣。體知虛妄無從即是不生不滅。故云以此自性常住為覺性也。

若菩薩無受無文字離文字非非文字修無修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羅蜜大王若菩薩護佛護化眾生護十地行為若此 若菩薩下答問中第三出修之方法有二。初出修方法文言無受無文字離文字非非文字修。無修為修文字者者。以知文字性離心無所依。文理並[穴/俱]修不修俱寂。故云非非文字修文字也。二為修文字者下明體知上修之方法。體知波若修故得名性波若。以無得為得實無所得也。大王若菩薩護佛果下答問中第四結上護化眾生護十地行能護所護亦同修之方法也。護佛者護果。護十地行者護因。護化眾生者利他行也。

白佛言無量品眾生根亦無量行亦無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最耶大王一切法觀門非一非二乃至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若菩薩見眾生見一見二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諦也 白佛言無量品眾生下第三問答明法門不二。就中有二初問次答。初月光舉所化眾生。無量品明其人別。根亦無量明其根別。行亦無量明其行別。此三既異未知能化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也。大王一切法觀門下第二佛答中有三。第一正答法門不二。大王七佛說下第二嘆教勸修明經功德。大王此經下第三定經名字勸令受持。就初正答法門不二中有四。初正答前問明法門不二。從若菩薩下二舉非顯是以釋前問。從大王若有若無下第三明諸諦教門攝一切法皆歸於空。從眾生品品下第四結酬前問。初正答問中文雲大王一切法觀門下答前三句。非一答初問。非二答前第二問。乃至無量答第三問。應雲非無量而言乃至無量者。欲顯非無量之無量。一二義既非無量亦爾互文現意耳。一切法亦非有相下重舉絕四句釋前一切法觀門。經家存略直標破有無二句餘句可知。亦非有相者破有相。非非無相者即是第四句。破非無相故言非非無相。有人言非非者是誤。應雲非無相此是不識經耳。第二若菩薩下舉非顯。是先舉非文雲若菩薩見眾生者即著我人也。見一見二者即同僧佉衛世師一異之見也。次明顯是文雲一二者第一義諦也。以知正因緣之一二畢竟清淨無依無得。知此一二相寂滅故云第一義諦也。

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諦也以三諦攝一切法空諦色諦心諦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諦我人知見五受陰空乃至一切法空眾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門 第三大王下明諸諦空中有三。初明世諦次明三諦攝法三明世諦終歸空也。初世諦文雲若有若無者。此意明凡夫定執有無故名世諦也。次明三諦攝法文雲一切法空諦者。三藏師雲諸法本性為空諦也。凡夫色麁顯據色為端名為色諦。三乘人修道無漏心名為心諦。若義論生死涅槃各有三諦。生死三者天人四大色是色諦。八識心是心諦。於生死上無涅槃是空諦。涅槃三者天人真實色是色諦。二真實心名心諦。無生死四顛倒名空諦也。教雖說三理非三也。我人知見下第三明世諦還歸於空。眾生品品下第四總結酬上問。眾生品品者酬前無量品眾生。根者酬上根亦無量。行者酬上行亦無量。非一非二法門者酬上能化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

大王七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我今說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汝等大眾受持讀誦解說是經功德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一一眾生皆得成佛是佛復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皆得成佛 大王七佛下答中第二段嘆教勸修明經功德。文有六別。初明諸佛道同。汝等下第二勸持。有無量下第三別列三番佛。是上三佛下第四總牒上三佛明說波若分教多少。況復下第五校量時諸下第六聞法獲益。第一諸佛道同文雲七佛所說我今說波若無二無別者通釋釋迦為七佛。明已所說同於六佛顯法真正。同無所得故無二無別。第二勸持文雲汝等大眾受持。大智論解受持雲。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故云受持。讀誦解義可解。第三舉三番佛化眾生。從無量不可說諸佛是第一。二從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一一眾生皆得成佛已來為第二番佛。從是佛復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下第三番佛也。

是上三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八百萬億偈。於一偈中複分為千分。於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況復於此經中起一念信。是諸眾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況受持讀誦解說者功德即十方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時諸大眾聞說是經。十億人得三空忍。百萬億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第四是上三佛下總牒上三種多佛。一一佛各說八百萬億偈。顯所說既廣今分教少多有三句。初分經作八百萬億偈。二於一偈中分為千分。三於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第五況復下況信校量。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一念無所得波若信。勝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德也。文雲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者。佛非當非現破當故云即是如來。破現故云得佛不久。豈可執當現等當以為諍論耶。第六時諸大眾下聞法獲益。文雲十億人得三空忍者。謂空無相無作也。言大空忍者在十地內本智證如名大空忍。亦云無所得空故云大空忍。言十地性者在初地已上聖種性也。

大王此經名為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汝等受持般若波羅蜜經是經復有無量功德名為護國土功德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眾生身即此般若波羅蜜是護國土如城塹牆壁刀劍鉾楯汝應受持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大王下答問內第三段定經名字勸持文有三。初總列經名勸人受持。復有無量下第二顯經功能。從汝應下第三結勸受持。第一列名內雲此經名仁王問波若者。此經有二名若從能請人為名名為仁王問經。二從功能立目名護國經。道理通護一切衰惱等事。但護國為宗故偏名護國也。第二顯經功能令人樂持。雲復有無量功德者總顯功德廣多。下別顯功能有四。初護國亦護王身二明護舍亦護人身。三即此下結波若是護國四如城下喻顯護國。城塹如戒城高顯譬大乘。塹在城下外而復小譬小乘。皆有防非止惡義。牆壁如定安身之用。牆廣譬大乘壁小譬小乘。刀劍如智慧鉾楯如戒定。第三汝應下結勸受持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中四終


上篇: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

下篇:仁王經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維摩經玄疏

維摩經玄疏卷第一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此經理致深...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欽錄 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宗泐)演...

注四十二章經

佛教西來玄化應運略錄 宋正議大夫安國軍節度使開國侯...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序 釋元照述 堪忍濁土異趣群居。安養...

起世經

起世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佛藏經

佛藏經卷上(奉入龍華經一名選擇諸法) 姚秦龜茲三藏鳩...

【註音版】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須達經

佛說須達經 蕭齊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諸德福田經

佛說諸德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一百卷,龍樹造,姚秦弘始四年(402)夏,鳩...

【佛教詞典】七事無實體

【七事無實體】 p0061   顯揚十八卷五頁云:非實有七...

嗔恨心的可怕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和弟子一起去遊歷。 走了幾百里路...

救命的口袋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是被後天習...

三位百歲高僧的念佛開示

自古以來,世上的百歲高僧很多。其中有三位老和尚,兩...

為什麼有的人輕輕鬆鬆就能賺錢

每一個人有各自的因緣不同,有福報跟沒福報相差很大的...

來到這個世界,你我都是過客

我剛出家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在閩南佛學院讀書的小師父...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益...

《佛說離睡經》十種離睡之法

《佛說離睡經》前半部分乃述目犍連尊者獨自在寂靜處經...

做生意最精明的境界

有一位建築商,年輕時就以精明著稱於業內。那時的他,...

聖嚴法師:不要讓人生空虛無奈

現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幾乎就是日復一日地上班、下班,...

禪堂法器與規矩詳解

寺院的中心為禪堂。禪堂有四大法器:鐘板、香板、散香...

一心專念預知時至

丁菉馨,浙江嵊縣人,從事教育學生的工作,屢次參加科...

大安法師: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擺脫焦躁心態

問: 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無論念佛還是為人處...

【視頻】《心經》張玉霞演唱

《心經》張玉霞演唱

【視頻】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聆志居士)

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