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應發勤精進。常堅固勇勐。恆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頌顯示由被甲方便。無退精進故。修習五支。不放逸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五支不放逸者。謂去來今先時所作及俱所行。

當隱自諸善。亦發露眾惡。得諸衣服等。麁妙皆歡喜。少隨於世務。麁弊亦隨轉。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者。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眷屬貪慾多欲不知足因故。及遠離多欲不知足障。淨學因故。學得清淨。

當具足威儀。應量而攝受。終無有所為詐現威儀相者。此頌顯示具足威儀故。不於他前詭現相故。凡所攝受善知量故。為修梵行資持壽命。有所受故。學得清淨。

不自說實德。亦不令他說。雖有所方求。而非現異相。從他邊乞求。終不強威逼。以法而獲得。得已不輕毀者。此二頌中顯示遠離綺言說故。詭現相故。強威逼故。以所得利轉招利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不耽著利養。及所有恭敬。亦不執諸見。增益與損減者。此頌顯示不耽著利養恭敬故。不執著五種惡見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

不著順世間。無義文咒術。亦不樂畜積。無義長衣缽者。此頌顯示不執著諸惡見因。外道邪論以能障礙取蘊解脫。彼所製造名順世間。及遠離耽著利養恭敬因。長衣缽等因。清淨故學得清淨。

恐增諸煩惱。不染習居家。為淨修智慧。當親近賢聖者。此頌顯示遠離所治因。親近能治因故。學得清淨。

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能生苦煩惱。才起尋遠離者。此頌顯示若親近居家。生憂悲散亂。增長諸煩惱。能為眾苦因。由親近彼。能生眾苦。煩惱才生。尋即除遣。如是顯示對治之因。

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疱。於如來正法。甞無有棄捨者。此頌顯示不貪著利養恭敬。不堅執諸惡邪見。不虛受用信施。不譭謗正法。亦能遠離貪著後世諸欲。及能生起諸惡見因。如是所學清淨殊勝。

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者。此頌顯示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於自善品無有散亂常生歡喜。於自過失如實了知。發露悔除離增上慢。由此因緣學得清淨。

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所應營事中。能勇勵自作者。此頌顯示出離所犯。及能遠離貪受他人恭奉侍衛。由此因緣學得清淨。

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一切皆信受。觀大罪不謗者。此頌顯示信圓滿故於能誹謗見大罪故學得清淨。

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能捨舊師宗。不堅執自見者。此頌顯示遠離安住自見取故清淨殊勝。

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恆修習善法。堅精進勇勐者。此頌顯示若身若心皆遠離故。習近順定諸臥具故。遠離一切不善尋思。純修白淨諸善法故。非沉掉等諸隨煩惱所摧蔽故。能善圓滿正加行故。增上心學方便殊勝。無有欲生欲。不憎惡憎惡。離睡眠睡眠。時不居寂靜。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一切種恆時。成就正方便者。此二頌中。顯示遠離貪慾瞋恚。惛沉睡眠。掉舉惡作。及疑蓋故。於諸善法生起欲故。於諸欲中極憎厭故。為修善品方便加行。有所堪任。及心安靜。於時時間習睡眠故。若心沉沒。或慮彼生於淨妙相。思惟作意。及遊行時。不居靜故。於先所犯便生憂悔。於所不犯無憂悔故。後後殊勝生希慮故。殷重無間正方便故。增上心學轉得清淨。引發與覺悟。及和合所結。有相若親昵。亦多種喜樂。侵逼極親昵。名虛妄分別。能生於欲貪。智者當遠離者。此二頌中。顯示八種虛妄分別。能生淫欲。所有貪愛。從初方便次第生起。乃至究竟。由遠離故。諸所修學清淨殊勝。引發分別者。謂能引發於可愛事不正思惟相應之心所有分別。覺悟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覺悟貪纏相應分別。和合所結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所有分別。有相分別者。謂即於彼可愛事中。執取種種淨妙相狀所有分別。親昵分別者。謂於已得所愛事中。勇勵相應所有分別。喜樂分別者。謂即於彼所得事中。種種受用悕慕愛樂種種門轉所有分別。侵逼分別者。謂兩根會時所有分別。極親昵分別者。謂不淨出時所有分別。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緣。能增長貪愛。賢聖所應離。速趣於壞滅。仗託於眾緣危逸所依地者。此二頌中顯示八種現法後法如其所應諸欲過患。若能觀見即是斷除欲愛方便。

諸欲如枯骨。亦如軟肉段。如草炬相似。猶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夢所見。如借莊嚴具。如樹端熟果。如是知諸欲都不應耽樂者。此中廣引如前所說令無飽等。於諸欲中。八種過患。一切世間共成譬喻。顯示諸欲過患深重。又為顯示於諸欲中具有如是眾多過患。分明可了。何有智者於彼耽樂。又彼諸欲如枯骨故。令無飽滿。如段肉故。眾多共有。猶如草炬。正起現前極燒惱故。非法因緣。如大火坑生渴愛故。增長貪愛。如蟒毒故。賢聖遠離。如夢見故。速趣壞滅。猶如假借莊嚴具故。仗託眾緣。猶如樹端爛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當聽聞正法。常思惟修習。先觀見麁靜。次於修一向捨煩惱麁重。於斷生欣樂。於諸相觀察。得加行究竟。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證現法涅槃。及餘依永盡者。此中顯示由了相等七種作意世出世道皆清淨故。證得有餘及無餘依二涅槃果。增上慧學究竟清淨。聽聞正法常思惟言。顯示了相作意。常修習言。顯示勝解作意。由起勝解而修習故。先觀見麁靜言。顯示遠離作意。於修習一向等言。顯示攝樂作意。於諸相觀察言。顯示觀察作意。加行究竟言。顯示加行究竟作意。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觀能離一切欲等言。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

已釋意趣義聖教伽他。今當建立體義伽他。如頌言。

 於身語意諸所有  一切世間惡莫作
 由念正知離諸欲  勿親能引無義苦

今此頌中所言惡者。謂諸惡行。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不應作。云何於一切種不作惡耶。謂由身語意不造眾惡故。云何於一切因緣不作惡耶。謂由貪瞋癡所生諸惡。終不造作故。云何於一切處所不作惡耶。謂依有情事處及非有情事處不造眾惡故。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欲。謂斷事欲及斷煩惱欲故。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於如來所證正法毘柰耶中。得清淨信。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廣說乃至。由正信心捨離家法。趣入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為斷除事欲。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為令欲貪無餘斷故。往趣曠野山林。安居邊際臥具。或住阿練若處。乃至或在空閑靜室。於諸事欲所起一切煩惱欲攝妄分別貪為對治故。修四念住。或復還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或復村邑遊行。旋反。去來。進止。恆住正知。為解睡眠及諸勞倦。彼即於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為依止故。為欲永斷欲貪隨眠。修習對治。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如是能於受用欲樂行邊。劣鄙穢性諸異生法。若斷若知。何等名為引無義苦。謂如有一若諸沙門或婆羅門。行自苦行。於現法中以種種苦自逼自切。週遍燒惱。自謂。我今由現法苦所逼惱故。解脫當苦。雖求是事而自煎逼。彼於此事終不能得。然更招集大損惱事。如是名為引無義苦。諸聖弟子能於如是受用自苦行邊。能引非聖無義苦法善了知已。遠而避之不親不近。亦不承事。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云何略辯。謂諸有情有二種滿。一增上生滿。二決定勝滿。增上生滿者。謂往善趣。決定勝滿者。謂愛盡離欲寂滅涅槃。於此二滿及與障礙能斷能證。是名略義。若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不作惡行。彼便能斷增上生滿所有障礙。亦能證得增上生滿。若於受用欲樂行邊。及於受用自苦行邊。決定遠離彼便能斷決定勝滿所有障礙。亦能證得決定勝滿。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應說想眾生  依應說安住
 不了知應說  而招集生死
 若了知應說  於說者無慮
 由無有此故  他不應譏論
 若計等勝劣  彼遂興諍論
 於三種無動  等勝劣皆無
 斷名色愛慢  無著煙寂靜
 無惱悕不見  此彼天人世

此四頌中。初言應說者。謂一切有為法。所以者何。諸有為法皆三種言事之所攝故。今此義中說妙五欲以為應說。又妙五欲諸餘沙門婆羅門等。從施主邊以言求索故。名應說。又諸君主於妙五欲從僕使等。以言呼召而受用之。由是因緣亦名應說。又諸受欲者。於妙五欲不能自然善知過患。惟除諸佛及佛弟子。為其宣說彼過患已乃能了知。由是因緣亦名應說。諸受欲者。於諸欲中不正思惟而取其相。亦取隨好即於彼欲便生愛染。受用耽嗜。乃至堅著。又於諸欲不如實知有眾過患。所謂諸欲無常虛偽。空無有實敗壞之法。猶如幻事誑惑愚夫。甚少愛味多諸過患。亦不如實了知如是少味多患。諸欲出離。所謂於彼欲貪調伏。乃至超越。是其出離。彼既如是不見過患。不知出離而受諸欲。由是因緣。便於欲界生為根本所有諸行。深起樂著。又復造作生為根本所有業已。受欲界生。生已死滅。生已殞歿。如是故言應說想眾生。依應說安住。不了知應說而招集生死。若遇善士得聞正法。如理作意。則於諸欲如實了知過患出離。所謂諸欲無常虛偽。廣說乃至。欲貪超越。彼於如來所證正法毘奈耶中。得清淨信。便於諸欲深見過患轉復增勝。遂能捨離若少若多財寶。庫藏。眷屬游從。以正信心捨離家法。趣於非家。所謂一切生老病死皆悉永滅。如是出家。無所願求。修行梵行。謂我由此持戒精進修梵行故。當得生天或異天處。彼無如是邪祈願故。於己不見不恐不慮他所譏論。謂他不應如是譏論。怨尤呵責告言。賢首汝今何為成就盛年捨現妙欲。不隨親戚之所願樂。而更悕求待時諸欲誓修梵行耶。如是故言若了知應說於說者無慮。由無有此故。他不應譏論。

此即成就清淨尸羅及清淨見。何以故。由見顛倒發起於慢慢所持故與餘沙門婆羅門等共興諍論。由此因緣。說如是見為諍根本。若有沙門或婆羅門。依等勝劣諍根本見心現高舉。由此因緣。遂與餘沙門婆羅門等遞相諍論。依止我勝我等我劣三種慢類。立己為勝或等或劣。若聖弟子。非我我所我慢所動。乃至亦非我當非有想非無想所動。了知諸行皆眾緣生。於諸行中惟見法性。尚不以己校量於他為勝等劣。況起見慢而興諍論。彼聖弟子。雖於他所顯揚自宗摧伏他論。然於諸法惟為法性緣於慈悲。謂當云何。若有於我所說妙義一句領解。如是如是正修行者。令彼長夜獲得大義利益安樂。亦令如來正法久住。不依見慢及為利養恭敬因緣而興諍論。如是不為悕求現法諸妙欲故誓修梵行。彼由如是修梵行故。遠離邪願及諸邪見。棄捨貪求利養恭敬。於一切種皆得清淨。暉光熾然無不普燭。諸天世人惟當讚美。不應譏論。又能超度生老病死。如是故言若計勝等劣彼遂興諍論。於三種無動等勝劣皆無。

言名色者。謂五取蘊。若有於彼觀見為苦。當諦現觀。於五取蘊盡見苦時。於五取蘊所有貪愛由意樂故。皆說為斷。非隨眠故。彼若即如己所得道轉更修習。於其我慢無餘斷滅成阿羅漢。諸漏永盡。由已證得阿羅漢果。心善解脫。便於自身自身眾具。纏及隨眠。皆悉永斷。離愛離憍離諸放逸。彼由如是離愛離憍離放逸故。名煙寂靜。無有燒惱亦無悕望。云何名為煙寂靜耶。煙名為愛。何以故。如世間煙是火前相。能損眼根便為擾亂令不安住。愛亦如是是貪瞋癡火之前相。能損慧眼亂心相續。謂能引發無義尋思。彼於此愛已斷已知。乃至令其於當來世成不生法。名煙寂靜。彼既如是煙靜離著。雖復追求命緣眾具非不追求。然能解脫貪愛追求。所求無染。云何無惱。謂彼如是現追求時。若他自施或勸餘施。施時殷重非不殷重。精而非麁。多而非少。速而非緩。然不愛味。於所得物無染受用。不生耽吝乃至堅著。如是受用命資具時。不為貪惱之所燒惱。若彼施主自不能施。或障餘施。設有所施。現不殷重不現殷重。乃至遲緩而不急速。然不嫌恨。由此因緣不生恚惱。又於受用所得物時。不慼不念。無損害心及瞋恚心。如是不為瞋惱所惱。又於所得若精若麁。於受用時。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安住正念。遠離愚癡。如是不為癡惱所惱。云何無悕。悕名悕望。繫心有在。彼不擎鼻內懷貪願往趣居家。謂剎帝利大宗葉家。或婆羅門長者居士大宗葉家我當從彼獲得上妙應所噉食。乃至。財寶。衣服。餚膳。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如是追求及與受用。於此財物都無悕望。又彼恆常安住死想。謂過夜分入晝分中。復過晝分還入夜分。於其中間我有無量應死因緣。如經廣說。所謂發風。乃至。非人之所恐怖。由此因緣所為追求所為受用所有財物。於此壽命亦無悕望。如是無著煙寂靜。無燒惱無悕望故。於此天人帝釋自在世主天等。所有因中都不可見。於彼天人諸因果中亦不可見。又於此四洲天人世間及彼餘處都不可見。又於此世界天人世間及彼餘處都不可見。如是故言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無惱悕不見此彼天人世。

復次初頌顯示待時諸欲。於欲邪行。及邪行果。第二頌中。顯示捨欲應正道理。淨修梵行仍被譏論不應道理。及待時欲。如第二頌第三亦爾。第四頌中。世尊顯示現所證法永離熾燃。乃至智者內自所證。又初頌中宣說諸欲是應說相顯待時欲。由彼諸欲非才須時即便稱遂。要以言說為先。然後追求受用。又顯於彼由想安住不了知故起於邪行及招生死邪行果報。第二頌中。顯於諸欲能了知故。離邪願故。修梵行故。離邪見故。離見根本我慢種故。遠離耽著利養恭敬故棄捨諸欲應正道理。由此因緣。他所譏論不應道理。又顯諸欲是待時性。所以者何。若於先世不作福者。今雖用功。於所樂欲不能果遂。或惟今世造作福者。即於此時其所樂欲亦不諧偶。由此因緣後方成辦。所以諸欲名曰待時。第四頌中。顯示見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初沙門及沙門果。又修所斷煩惱斷故。即於現在證後沙門及沙門果。斷貪愛故。斷我慢故。如是顯示現所證法。又離著故。煙寂靜故。顯示永離熾燃乃至智者自內所證。彼得如是內所證法。云何令他當得了知。由無燒惱無所悕望。相所表故。此中前三頌。顯示世尊為諸天說。苾芻不能顯揚如來聖教大義。而我獨能。說是語時彼既領悟。於苾芻所生陵蔑心。及於自身心生憍慢皆得除滅。第四頌中。廣顯如來聖教大義。

 欲貪所摧蔽  我心遍燒然
 惟大仙哀愍  為說令寂靜
 由汝想顛倒  令心遍燒燃
 是故常遠離  引貪淨妙相
 汝當修不淨  常定於一境
 為貪火速滅  數數應澆灌
 觀非妙諸行  為苦為無我
 亦繫念於身  多修習厭離
 修習於無相  壞慢及隨眠
 由於慢現觀  當證苦邊際

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云何遠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繫念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內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發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悕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嘆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云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謂如有一性是勐盛欲貪種類。由是勐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慾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由此因緣。彼依不淨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勐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不貪慾損壞其心。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行斷。非隨眠斷。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於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上貪未斷。不得安隱。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貪慾尚不可得。何況劣界。以無學者下上貪斷。於一切分已得安隱。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於後無學心生願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恆正思惟無相界故。於無相定勤修學故。又即於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由此斷故。說名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捨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顯貪慾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云何貪慾由是而生。謂五因故。一由淨妙想。二由欣樂樂。三由有情想。四由勐盛貪。五由隨眠有餘未盡。云何貪慾生已由是寂靜。謂五因故。一由作意思惟不淨。二由作意思惟於苦。三由作意思惟無我。四由繫念多修厭離。五由隨眠無餘永滅。云何寂靜。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一者現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由第五因第二成就。

 云何苾芻多所住  越五暴流當度六
 云何定者能度廣  欲愛而未得腰舟
 身輕安心善解脫  無作繫念不傾動
 了法修習無尋定  憤愛惛沉過解脫
 如是苾芻多所住  越五暴流當度六
 如是定者能度廣  欲愛而未得腰舟

此因天女所問伽他。暴流有六。謂眼暴流。能見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諸法。佛聖弟子。有學見跡。於隨順喜眼所識色。不住於愛。於隨順憂眼所識色。不住於恚。於隨順捨眼所識色。數數思擇安住於捨。彼設已生。或欲貪纏。或瞋恚纏。或愚癡纏三身為緣。所謂喜身憂身捨身而不堅著。乃至變吐由是因緣。於屬三身諸煩惱纏。得不現行輕安而住。如是名為得身輕安。而未能得心善解脫。由彼隨眠未永斷故。彼於後時又能永斷屬彼隨眠。即於屬彼諸煩惱中。遠離隨縛。如是乃名即於三身貪瞋癡所心善解脫。如於眼所識色。乃至於身所識觸當知亦爾。如是已斷五下分結。越五暴流。謂越眼暴流能見諸色。乃至越身暴流能覺諸觸。如是越度五暴流已。餘有第六意暴流在。為當越度復修無作無動繫念。云何無作。謂於涅槃心生願樂。不為我慢之所傾動。無所思惟亦無造作。又不為彼計我我所當來是有。乃至我當非想非非想等之所傾動。無所思惟亦無造作。云何無動。謂不為彼上分諸結纏繞其心。無動無變亦無改轉。又於隨一寂靜諸定。不生愛味戀慕堅著。云何繫念。謂為斷彼上分諸結。於其內身住循身觀。如是乃至廣說念住。彼由如是修無作故。斷諸生愛。修無動故。斷諸定愛。此離現行。說名為斷。修繫念故。為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修習對治。如是修習無作繫念不傾動故。能令一切上分諸結無餘永斷。是名越度第六暴流。謂意暴流能了諸法。復有差別。云何無動。言無動者。是慈善根無瞋性故。由此因緣諸聖弟子。於薩迦耶斷除邪願。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由彼慈故。修奢摩他。由念住故。修毘缽舍那。如是正修行者。於能隨順斷上分結三心修習。速得圓滿。謂於上身無耽染心。於下有情無憤恚心。不放逸者。於上下境無染污心。餘如前說。如是名為越五暴流當度第六。云何了法。謂於苦法能了能觀。於集滅道法能了能觀。云何修習於無尋定。謂能了知如是法已。又復安住居家諸欲依持斷滅及棄出中。或於阿練若處。或於樹下空閑。於隨順喜眼所識色所有喜身。於隨順憂眼所識色所有憂身。於隨順捨眼所識色所有捨身。於此所緣無慾尋纏。心多安住。乃至亦無所生家世相應尋纏。心多安住。設起欲尋乃至家世相應尋等。即能如實了知出離。不為欲尋之所障礙。乃至不為家世相應尋所障礙。而能靜慮審慮諦慮。由此方便。由此道修能斷喜身染愛過失。能斷憂身憤恚過失。能斷捨身惛沉過失。諸纏斷故。身得輕安。隨眠斷故。於欲界系三身染污心善解脫。彼於爾時名已越度廣大欲愛。謂於諸色乃至諸觸。遍流行愛。若和合愛。若增長愛。若不離愛。若不合愛。若退減愛。若別離愛。或於欲界復受生愛。復有差別。云何修習於無尋定。謂已得無尋無伺靜慮。餘如前說。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彼天女略問世尊三種要義。一者下分結斷。二者上分結斷方便。三者即彼下分結斷方便及如彼善斷。如是問已。爾時世尊隨應而答。謂由身輕安心善解脫。答彼所問下分結斷非斷方便。由無作繫念不傾動。答彼所問上分結斷方便非斷。而於彼斷天女類前亦即領解。惟餘下分結斷方便及如彼善斷。爾時世尊先以修無尋定。廣說差別。答斷方便。謂若能斷如斷所斷。此中了法說名能斷。修無尋定說名如斷。所斷憤過謂瞋恚品。所斷愛過謂貪慾品。所斷惛沉過謂愚癡品。如是名為能如所斷。如是廣答斷方便已。唯有所餘如善斷在。復由第二修無尋定差別因緣。答其善斷。言善斷者。謂畢竟斷。遠分斷一切雜染斷。由了知法故。釋畢竟斷。由修無尋定故。釋遠分斷。由貪瞋癡纏及隨眠一切斷故。釋一切雜染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又彼天女依諸有學未得勝意。已離欲貪未離上貪。而興請問。意名腰舟。如經說慚軸意腰舟。於此腰舟猶未得者。說彼名為未得腰舟。此中何等名為腰舟。謂於諸結善解脫心。

 常有怖世間  眾生恆所厭
 於未生眾苦  或復已生中
 若有少無怖  今請為我說
 天我觀解脫  不離智精進
 不離攝諸根  不離一切捨
 我觀極久遠  梵志般涅槃
 已過諸恐怖  超世間貪著

今此頌中。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名世間。此中義者。意在欲界有樂有苦有情世間。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諸有有樂有情世間。常懷恐怖。勿我財寶王所侵奪。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遭諸苦難。勿或風熱於內發動。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損我耶。如是懼慮未來財寶變壞之苦及身壞苦。心常怖畏。諸有有苦有情世間。現為眾苦逼切身心。有苦有憂有愁有箭。有諸擾惱恆不安住。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間眾生恆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由是因緣彼天現見諸有有樂有情世間樂非決定。請問如來有決定樂無怖畏處。爾時世尊即為彼天方便示現。惟聖教中有如是處。非諸外道。謂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門或婆羅門。於現法中及當來世諸欲過患。不如實知。由不知故。悕求未來諸欲差別捨現法欲求後法欲。精勤受學所有禁戒。雖復安住如是禁戒。然無智慧。不護根門。不守正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說。彼不調攝諸根門故。於他所惠少小利養及與恭敬。尚生愛味。隨起戀著何況廣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遠離智慧密護根門。於現法欲尚不能斷。況後法欲。又即於彼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於欲過患。粗了知故。能越現法後法諸欲。而復欣求上離欲地。於非解脫起解脫想。斷棄諸欲便臻遠離。彼由精勤數多修習正思惟故。離欲欲界乃至離欲無所有處。由此因緣。舍下自體愛上自體。由愛彼故。於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如是棄捨財寶自體迷失道者。雖復安住勇勐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樂無怖畏處。何以故。彼外道師尚於是處不見不識。況能為彼諸弟子等當廣開示。如是外道師及弟子所制論中。決定無有眾苦邊際。與此相違。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當知具足一切義利。乃至定有眾苦邊際。依此密意佛為彼天說如是言。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為顯示惡說邪法毘柰耶中師及弟子皆有衰損。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皆具吉祥。於一切苦能證邊際。當知是名此中略義。爾時彼天聞佛世尊答所請問。歡喜踴躍即以四種無上功德讚歎如來。謂佛世尊難出現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於自他利離染心故。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者。此讚世尊難出現德。已過諸怨者。此讚世尊利他行德。已過諸怖者。此讚世尊建自利德。超世間貪慾者。此讚世尊於自他利離染心德。如是四種功德差別當知。復有三種差別謂難出現故。難可見故。建立自利利他行故。見者則能成就大義成大義者。離染心故。遍一切生亦無眾罪。如是眾德諸佛世尊最為殊勝故。以此相讚歎如來。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攝大乘論釋

攝大乘論釋序(十五卷成) 大唐桑門道基撰 攝大乘論者。...

顯揚聖教論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究竟一乘寶性論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教化...

大乘法界無差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堅慧菩薩造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等...

國清百錄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 終南山釋氏道宣撰 惟夫幔幢...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自愛經

佛說自愛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摩鄧女經

佛說摩鄧女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弟子死復生經

弟子死復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祇...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羅...

佛遺教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佛教詞典】受法灌頂

(修法)凡真言法以三昧耶戒為始受一尊法乃至阿闍梨必...

【佛教詞典】三摩地

【三摩地】 梵語 samadhi,為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學淨土宗為什麼還需要學天台宗

問: 我們修學淨土宗的人,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了,為...

內心充滿對佛的信心,便能往生忉利天

心是所有法的先導,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腦,一切都是心所...

初機淨業指南

序言 會稽道尹涵之黃公,篤信佛法,精修淨業。欲令同人...

女人常生氣易得九種病

俗話說,氣大傷身。醫學上認為這很有道理,對女人來說...

女人為什麼不能塗香水

香水是怎麼來的,以前法國的貴婦很懶,不經常洗澡,身...

聖賢處事,惟寬惟厚

弘一律師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經講過一篇《改過實驗談》,...

三種持戒之人

智者大師將持戒清淨的相貌分為三種: 第一種上品持戒...

一個人會破戒,前兆就是放逸

十五、放逸者。於染不防,於淨不修,肆縱流蕩為性;障...

修六念法門,把念頭安住於正見

我們講念佛、念法、念僧,我們是念自、念私、念怨。念...

持戒的功德

佛陀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國中的須達長者有七個兒...

一息尚存,彌天之惡仍可悔改

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

示弱又有什麼妨礙呢

印光大師童年時,家裡是與同姓聚族而居的。每到秋收完...

【視頻】《普門品》尼眾唱誦

《普門品》尼眾唱誦

【視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集輯)黃慧音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集輯)黃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