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三慧品第七十之餘(卷八十四)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所為、無所作,不應分別有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佛告須菩提:

「諸法無所為、無所作,無有分別;有所為、有所作中有分別。

「何以故?

「凡夫愚人不聞聖法,著五受眾——所謂色、受、想、行、識,著檀波羅蜜,乃至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念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作是念:『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當度眾生生死。』須菩提!我以五眼觀,尚不得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狂愚人無目,而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眾生生死!」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佛以五眼觀,不見眾生生死中可度者,今世尊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分別眾生有三聚:正定、邪定、不定?」

「須菩提!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不得眾生三聚——若正定、若邪定、若不定。須菩提!以眾生無法有法想,我以除其妄著,世俗法故說有得,非第一義。」

「世尊!非住第一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不也」!

「世尊!住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不也」!

「世尊!若不住第一義中得,亦不住顛倒中得,將無世尊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不也!我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住若有為相、若無為相。

「須菩提!譬如佛所化人,不住有為相,不住無為相,化人亦有來有去,亦坐亦立。須菩提!是化人若行檀波羅蜜,行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行四念處乃至行八聖道分,入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行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行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是化人化作無量眾生,有三聚。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化人有行檀波羅蜜,乃至有三聚眾生不?」

須菩提言:「不也」!

「須菩提!佛亦如是,知諸法如化,如化人度化眾生,無有實眾生可度。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佛所化人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化,佛與化人有何等差別?」

佛告須菩提:「佛與化人無有差別。何以故?佛能有所作,化人亦能有所作。」

「世尊!若無佛,化獨能有所作不?」

佛言:「能有所作。」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無佛,化能有所作?」

「須菩提!譬如過去有佛名須扇多,為欲度菩薩故,化作佛已,而自滅度;是化佛住半劫作佛事,授應菩薩行者記已滅度,一切世間眾生知佛實滅度。須菩提!化人實無生無滅。

「如是,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信知諸法如化!」

「世尊!若佛、佛所化人,無差別者,云何令佈施清淨?如人供養佛,是眾生乃至無餘涅槃,福德不盡;若供養化佛,是人乃至無餘涅槃,福德亦應不盡耶?」

佛告須菩提:「佛以諸法實相故,與一切眾生天及人作福田;化佛亦以諸法實相故,與一切眾生天及人作福田。」

佛告須菩提:「置是化佛及於化佛所種福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以敬心念佛,是善根因緣,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須菩提!置是敬心念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以一華散虛空中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須菩提!置是敬心念佛,散華念佛,若有人一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如是,須菩提!佛福田中種其福無量。

「以是故,須菩提!當知佛與化佛無有差別,諸法法相無異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入諸法實相中!

「是諸法實相不應壞,所謂般若波羅蜜相,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實相不應壞,佛何以故壞諸法相,言是色,是受、想、行、識,是內法、是外法,是善法、是不善法,是有漏、是無漏,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有諍法、是無諍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等?世尊!將無壞諸法相?」

佛告須菩提:「不也!以名字相故示諸法,欲令眾生解;佛不壞諸法法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以名字相故說諸法,令眾生解。世尊!一切法無名無相,云何以名相示眾生欲令解?」

佛告須菩提:「隨世俗法有名相,實無著處。

「須菩提!如凡夫說苦,著名、隨相;須菩提!諸佛及弟子不著名、不隨相。

「須菩提!若名著名、相著相,空亦應著空,無相亦應著無相,無作亦應著無作,實際應著實際,法性應著法性,無為性應著無為性。

「須菩提!是一切法但有名、相,是法不住名、相中。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但名、相中住,應行般若波羅蜜,是名、相中亦不應著!」

「世尊!若一切有為法但名相者,菩薩摩訶薩為誰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受種種勤苦——菩薩行道時,佈施、持戒、行忍辱、勤精進、入禪定、修智慧,行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行空行、無相行、無作行,佛十力,乃至具足大慈悲?」

佛言:「如須菩提所說:『若一切有為法但名相者,菩薩摩訶薩為誰故行菩薩道?』須菩提!若有為法但名相等,是名相、名相相空,以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法度脫眾生。是名相,亦無生、無滅、無住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我說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佛說一切智、說道種智、說一切種智,是三種智有何差別?」

佛告須菩提:「薩婆若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智;道種智是菩薩摩訶薩智;一切種智是諸佛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薩婆若是聲聞、辟支佛智?」

佛告須菩提:「一切,名所謂內外法,是聲聞、辟支佛能知,不能用一切道、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道種智是諸菩薩摩訶薩智?」

佛告須菩提:「一切道,菩薩摩訶薩應知:若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應具足知;亦應用是道度眾生,亦不作實際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菩薩摩訶薩應具足諸道,不應以是道實際作證耶?」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未淨佛土、未成就眾生,是時不應實際作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住道中,應實際作證?」

佛言:「不也!」

「世尊!住非道中,實際作證?」

佛言:「不也!」

「世尊!住道非道,實際作證?」

佛言:「不也!」

「世尊!住非道亦非非道,實際作證?」

佛言:「不也!」

「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處,應實際作證?」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汝住道中,受諸法故,漏盡得解脫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汝住非道,漏盡得解脫不?」

「不也!世尊!」

「汝住道非道,漏盡得解脫不?」

「不也!世尊!」

「汝住非道亦非非道,漏盡得解脫不?」

「不也!世尊!我無所住,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無所住,應實際作證。」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為一切種智相?」

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復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說,佛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是三智結斷有差別、有盡、有餘不?」

佛言:「煩惱斷無差別;諸佛煩惱習一切悉斷,聲聞、辟支佛煩惱習不悉斷。」

「世尊!是諸人不得無為法,得斷煩惱耶?」

佛言:「不也!」

「世尊!無為法中可得差別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無為法中不可得差別,何以故說是人煩惱習斷、是人煩惱習不斷?」

佛告須菩提:「習,非煩惱!是聲聞、辟支佛身、口有似淫欲、瞋恚、愚癡相,凡夫愚人為之得罪。是三毒習,諸佛無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道無法,涅槃亦無法,何以故分別說是須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菩薩、是佛?」

佛告須菩提:「是皆以無為法而有分別,是須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菩薩、是佛。」

「世尊!實以無為法故分別,有須陀洹乃至佛?」

佛告須菩提:「世間言說故有差別,非第一義,第一義中無有分別說。何以故?第一義中無言說道,斷結故說後際。」

須菩提言:「世尊!諸法自相空中,前際不可得,何況說有後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自相空中,無有前際,何況有後際!無有是處!須菩提!以眾生不知諸法自相空故,為說是前際、是後際;諸法自相空中,前際、後際不可得。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以自相空法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若菩薩行自相空法,則無所著:若內法、若外法,若有為法、若無為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佛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常說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佛言:「得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諸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用是般若波羅蜜得度彼岸,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分別、籌量破壞一切法,乃至微塵,是中不得堅實,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諸法如、法性、實際皆入般若波羅蜜中,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無有法——若合、若散,若有色、若無色,若可見、若不可見,若有對、若無對,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復次,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能生一切法、一切樂說辯、一切照明。

「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求聲聞、辟支佛人及餘異道梵志、怨讎惡人不能斷壞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人輩,般若波羅蜜中皆不可得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行深般若波羅蜜義,應行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亦應行苦智義、集智義、滅智義、道智義、法智義、比智義、世智義、他心智義、盡智義、無生智義、如實智義。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為般若波羅蜜義故,應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義與非義皆不可得,云何菩薩為深般若波羅蜜義故,應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為深般若波羅蜜義故,應如是念:『貪慾非義,如是義不應行;瞋恚、愚癡非義,如是義不應行;一切邪見無義,如是義不應行。』何以故?三毒如相,無有義、無有非義,一切邪見如相,無有義、無有非義。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色非義、非非義,乃至識非義、非非義,檀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義、非非義。』何以故?須菩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無有法可得——若義、若非義。須菩提!有佛、無佛,諸法法相常住,無有是義、無有非義。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離義、非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般若波羅蜜非義、非非義?」

佛告須菩提:「一切有為法無作相,以是故,般若波羅蜜非義、非非義。」

「世尊!一切賢聖,若佛、若佛弟子,皆以無為為義,云何佛言『般若波羅蜜無有義、非義』?」

佛言:「雖一切賢聖,若佛、若佛弟子,皆以無為為義,亦不以增、亦不以損。

「須菩提!譬如虛空如,不能益眾生,不能損眾生;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有增、無有損。」

「世尊!菩薩摩訶薩不學無為般若波羅蜜得一切種智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是無為般若波羅蜜,當得一切種智,不以二法故。」

「世尊!不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不以二法,亦不以不二法,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無所得即是得,以是得無所得。」

【論】

釋曰:

須菩提復問世尊:「若一切法無作、無起相,云何分別有三乘?」

佛可其意,更說因緣:

凡夫人未得道,著五眾故,亦著是空、無作、無起法故生疑:云何分別有三乘?

汝已得道,不著五眾,亦不著空、無作、無起,云何生疑?

佛此中自說因緣:「我以五眼尚不得色等諸法,狂人無眼而欲得!」

須菩提問:「若無法、無眾生,云何說有三聚眾生?」

佛答:

我觀眾生一聚不可得,云何有三?

但為欲破顛倒故,分別有三:

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皆以世俗法故說,非最第一義。

問曰:

佛實住第一義中得道,何以答須菩提言「不」?

答曰:

須菩提為新發意著者故問,是故佛言「不」。何以故?顛倒有法中尚不可住,何況第一義無所有中住!

是故須菩提疑:「若二處不住,將無世尊不得正覺耶?」

佛答:「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但無所住。」有為性虛誑不實,無為性空無所有,故不可住。

此中佛欲明瞭是事故,說化佛譬喻:如化佛不住有為性、不住無為性,而能來去說法。

問曰:

化人來去說法可爾,云何能行檀波羅蜜等?

答曰:

不言化人能實行,眾生眼見似有所行。

是化事,如經中說,乃至「須扇多」。

須菩提意已信伏,種種因緣,化佛、真佛等無異,今猶少疑問佛:「若無分別者,供養真佛乃至無餘涅槃福故不盡,供養化佛亦爾不?」

佛答:「供養化佛、真佛,其福不異。何以故?佛得諸法實相故,供養福無盡;化佛亦不離實相故,若供養者心能不異,其福亦等。」

問曰:

化佛無十力等諸功德,云何與真佛等?

答曰:

十力等諸功德皆入諸法實相;若十力等離諸法實相,則非佛法,墮顛倒邪見。

問曰:

若爾,真、化中定有諸法實相者,何以言「噁心出佛身血得逆罪」,不說化佛?

答曰:

經中但說「噁心出佛身血」,不辯真、化。

若供養化佛得具足福者,噁心譭謗亦應得逆罪!

惡人定謂化佛是真而噁心出血,血則為出,便得逆罪。

問曰:

若爾者,毘尼中何以言「殺化人不犯殺戒」?

答曰:

毘尼中皆為世間事、攝眾僧故結戒,不論實相。何以故?

毘尼中有人、有眾生,逐假名而結戒,為護佛法故,不觀後世罪多少。

有後世罪重、戒中便輕;如道人鞭打殺牛羊等,罪重而戒輕。

讚歎女人,戒中重、後世罪輕。

殺化牛羊,則眾人不嫌、不譏、不論,但自得心罪;若殺真、化牛羊,心不異者,得罪等。

然制戒意,為眾人譏嫌故為重。

是故經中說:「意業最大,非身、口業。」如:人大行佈施不及行慈三昧;行慈三昧,眾生無所得,而自得無量福。邪見斷善根人,不惱眾生而入阿鼻地獄。

是故供養化佛、真佛,以心等故,其福不異。

復次,此中佛說:「置是化佛光相具足,有人見石泥像等,慈心念佛,是人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佛言:「復置泥像,若有恭敬心,雖不見佛像,念佛故以華散空中,其福亦得畢苦。」

「復置散華,但一稱南無佛,是人亦得畢苦其福不盡。」

問曰:

云何但空稱佛名字,便得畢苦其福不盡?

答曰:

是人曾聞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若多若少供養,及稱名字,得無量福,亦至畢苦不盡。是故福田無量故,雖濡心佈施,其福亦無盡。

如是種種因緣譬喻故,真佛、化佛無異,於佛福田供養者,其福無量,以一切法實相無別無異故。

爾時,須菩提問佛:「世尊!若諸法實相無壞故二佛無異,今佛分別說諸法——是色,是受、想、行、識,乃至是有為、是無為法,將無壞諸法相耶?」

佛答:「須菩提!佛雖種種分別說諸法,但以言說,欲令眾生得解,心無所著。」

若二佛共語,不應說諸法名字;以眾生無及佛者,欲牽引令解故,說:「是善、是惡」。如《法華經》說火宅,以三乘引出諸子;但以名相說諸法,不壞第一義。

須菩提問:「雖以名相為眾生說,無有實事,將無虛妄耶?」

佛答:「聖人隨世俗言說,於中無有名相著處。」

佛此中自說因緣:

如凡夫說苦,著名、取相;諸佛及弟子,口說苦而心不著,若著不名「苦聖諦」。

苦諦即是名相等,無有定實;凡夫著者亦是名相,無有定實——云何空名相中著空名相?

若空名相中著名相者,空亦應著空,無相亦應著無相,無作亦應著無作,乃至無為性亦應著無為性。

是法皆如凡夫苦諦相,但有名相;名相亦不住名相中。

菩薩入是名、相等諸法門中,住是名相般若中,應觀一切法無有實。

須菩提問:「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菩薩為何等故發心?」如經中說。

佛答:「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者,名相中名相亦空。」——是法皆畢竟空,入如、法性、實際中,是故菩薩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能以三乘度眾生。

若諸法有定實、非名相者,即是無生滅;無生滅故,無苦、無集、無盡、無道,云何以三乘度眾生?

若諸法但是空名相、無實者,亦無生滅;無生滅故,無苦、集、盡、道,亦云何可度?

今菩薩知一切法名相等空,則離世間顛倒;亦知名相空,亦離名相空。如是離有、離無,處中道,能度眾生。

佛意:「菩薩行是中道般若,得一切種智。」

爾時,須菩提欲難故,先定佛語,乃問:「世尊說一切種智耶?」

佛言:「我說一切種智。」

復問:「佛常說三種智;三種智有何差別?」

佛答:「薩婆若是聲聞、辟支佛智。」

何以故?「一切」名內外十二入;是法,聲聞、辟支佛總相知,皆是無常、苦、空、無我等。

「道種智,是諸菩薩摩訶薩智。」

道有四種:一者、人天中受福樂道,所謂種福德;並三乘道為四。

菩薩法,應引導眾生,著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樂中,作涅槃因緣。

世間福樂道,是十善、佈施諸福德;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十七品及六波羅蜜是菩薩道。菩薩應了了知是諸道。

菩薩以佛道自為、為人,以餘三道但為眾生是菩薩道種智。

須菩提問:「何以道種智為菩薩事?」

佛答:「菩薩應具足一切道,以是道化眾生,雖出入是道,未教化眾生、淨佛國土而不取證;具足是事已,然後坐道場乃取證。是故,須菩提!道種智是菩薩事。」

須菩提復問:「是菩薩住何處實際作證?」

須菩提意:若住道中作證,是事不然,有二過故:

一者、有結使人,不應有畢竟清淨正智,若有則與佛無異,若異者有煩惱習氣故應有錯謬;二者、一切有為法皆是虛誑,和合故有,假名,無有定實。

是故佛言:「不也!」

若住「道中」尚不得,何況「非道」!

「道、非道」亦有二過故;「非道非不道」,以著心取相故,亦言「不也!」

爾時,須菩提意或作是念:「佛所得道甚深,不可得底」;是故復問:「菩薩住何處實際作證?」

佛反問須菩提。

問曰:

佛何以故不直答而反問須菩提?

答曰:

須菩提自於所得道中了了無或,貴尚佛所證故,四句戲論,如有著心不了故問,是故佛以須菩提所得證反問:「汝得道時住四句中得證耶?」

答言:「不也!我無所住而得漏盡。」

「汝以無所住而心得解脫,當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不住四句而證實際。」是故佛反問。

復有人言:四種答中,是名反問答。

問曰:

須菩提住金剛三昧,心得解脫,云何言「不住道中」?

答曰:

「住」名取相,定有是法;是人更求無為勝法故,不名為「住有為法」,為不用故,不於中住。

復有人言:住是名相,凡夫法中便有分別——是金剛,是解脫;得無相法,則無所分別。

佛為無相法故,反問須菩提:「汝不應以名、相故問,汝不應以名、相為難。」

「一切種智」是佛智。「一切種智」名一切三世法中通達無礙,知大小、精麁,無事不知。

佛自說「一切種智」義,有二種相:

一者、通達諸法實相故「寂滅相」。如大海水中風不能動,以其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種智亦如是,戲論風所不能動。

二者、一切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說,了了通達無礙。

攝有、無二事故,名「一切種智」。

有人言: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法、十八不共法,盡是智慧相和合,名為一切種智。

復有人言:金剛三昧次第得無礙解脫故,若大小、近遠、深淺、難易,無事不知。

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名「一切種智」。

須菩提聞是已,問佛:「智慧故,有上、中、下分別,煩惱斷復有差別不?」

佛言:「無差別!」斷時有差別,斷已無差別。譬如刀有利鈍,斷時有遲速,斷已無差別。如來煩惱及習都盡;聲聞、辟支佛但煩惱盡,而習氣有餘。

須菩提問佛:「世尊!三種斷,是有為、是無為?」

佛答:「皆是無為。」

復問:「世尊!無為法中可得差別不?」

佛答:「是法無相、無量,云何可得差別?」

復問:「世尊!若無差別,云何說是斷中有餘、是斷中無餘?」

「須菩提!是習不名真煩惱。」

有人雖斷一切煩惱,身、口中亦有煩惱相出;凡人見聞是相已,則起不清淨心。

譬如蜜婆私詫阿羅漢,五百世在獼猴中,今雖得阿羅漢,猶騰跳樹木,愚人見之即生輕慢:「是比丘似如獼猴!」是阿羅漢無煩惱心,而猶有本習。

又如畢陵伽婆蹉阿羅漢,五百世生婆羅門中,習輕蔑心故,雖得阿羅漢,猶語恆水神言:「小婢!止流!」恆神瞋恚,詣佛陳訴,佛教懺悔,猶稱「小婢」!

如是等身、口業煩惱習氣,二乘不盡;佛無如是事。

如一婆羅門惡口,一時以五百事罵佛,佛無慍色;婆羅門心乃歡喜,即復一時以五百善事讚歎於佛,佛亦無喜色。

當知佛煩惱習氣盡故,好、惡無異。

又復佛初得道,實功德中出好名聲充滿十方,唯佛自知;而孫陀梨梵志女,殺身謗佛,惡名流佈;佛於此二事,心無有異,亦不憂喜。

又入婆羅門聚落中,空缽而出;天人種種供養。

又復三月食馬麥;釋提桓因恭敬,以天食供養。

阿羅婆伽林中,棘刺寒風,佛在中宿;又於歡喜園中,在天白寶石上,柔濡滑澤,又敷天臥具。

於此好、惡事中,心無憂喜。

又提婆達瞋心以石堆佛,羅睺羅敬心合手禮佛;於此二人,其心平等,如愛兩眼。

如是等種種幹亂,無有異想;譬如真金,燒磨鍛截,其色不變。

佛經此眾事,心無增減,是故可知:諸佛愛、恚等諸煩惱習氣都盡。

須菩提意:「若諸法實相中,若道、若涅槃無所有;若無所有,何以分別是須陀洹乃至辟支佛習氣未盡,佛習氣盡?」

佛言:「三乘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雖因無為有差別,而有為法中可得說。

須菩提欲定佛語,故問:「世尊!實以無為法故有差別耶?」

佛答:「世俗法語言名相故可分別,第一法中無分別。何以故?第一義中一切語言道斷,以一切心所行斷故;但以諸聖人結使斷故,說有後際。」

「後際」者,所謂無餘涅槃。

須菩提問:「世尊!諸法自相空故,前際不可得,何況後際!」何以故?因前際故有後際。

佛可其意,「以眾生不知諸法自相空故,說是前際、是後際;自相空諸法中,前、後際不可得。」

何以故?若先有生,則後有老死;若離老死有生,是則不死而生,是生無因無緣;若先老死後有生者,不生云何有老死?

先後既不可得,一時亦不可得,以是故說「自相空法中,無有前後際。」

佛言:「如是!須菩提!菩薩應以自相空法行般若,內外法乃至佛法不著故。」

問曰:

上來常說般若波羅蜜相,今何以更問?

答曰:

不但問相,人常說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名般若。

佛言:「以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名般若波羅蜜。」

「第一度」者,聲聞人以下智度;辟支佛以中智度;菩薩以上智度,故名「第一度」。

復次,煩惱有九種,上、中、下,各有三品;智慧亦有九種:下下智慧從鈍根鬚陀洹來,乃至上下是第一聲聞舍利弗等;上中是大辟支佛;上上是菩薩,以上上智慧度故,名「第一度」。

聲聞、辟支佛但總相度,於別相少;菩薩一切法總相、別相皆了了知故,名「第一度」。

復次,菩薩度時,智慧遍滿可知法中;二乘人可知法中不能遍滿。是故名「第一度」。

復次,「第一度」者,大乘福德、智慧、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具足滿,故安隱度。

又十方諸佛、大菩薩、諸天皆來佐助,安隱得度。如人乘七寶船,牢治行具,上有種種好食,有好導師,遇隨意好風,則為好度;若人乘草栰度恐怖,不名好度。

復次,佛說:三乘人以是般若波羅蜜度到彼岸涅槃,滅一切憂苦,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一切法,內外、大小、思惟、籌量、分別、推求,乃至如微塵不得堅實,既到微塵,則不可分別;心心數法,乃至一念中,亦不可分別。是般若波羅蜜中,心、色二法破壞,推求不得堅實,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復次,「般若」名慧;「波羅蜜」,到彼岸。「彼岸」名盡一切智慧邊。「智慧」名不可破壞相;「不可破壞相」即是如、法性、實際,以其實故不可破壞。是三事攝入般若中故,名為「般若波羅蜜」。

復次,「般若波羅蜜,無有法與法有合有散」,畢竟空故;「是般若,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是義如先說。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名「般若義」。

今當說般若力,所謂般若能生一切智慧、禪定等諸法;能生一切樂說辯才;以般若力故演說一句,種種莊嚴窮劫不盡;星宿日月不能照處,般若能照,能破邪見、無明黑闇故。

魔若魔人、求聲聞、辟支佛人、外道、惡人所不能壞。何以故?菩薩行般若,此諸惡人於般若中皆不可得故。

復次,若行者一心信受、諷誦,諸惡不能得便,何況正憶念、如說行!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行般若義。」

「般若義」者,所謂無常義,苦、空、無我義,四諦智、盡智、無生智、法智、比智、世智、知他心智、如實智義故,應行般若。

是般若如大海有種種寶物,或大、或小,唯一是如意寶;般若波羅蜜亦有種種諸智慧寶——無常等四聖行、十智,唯有如實智,如如意寶。

問曰:

如先品說,若常、若無常等行,不名行般若波羅蜜;今何以言「行無常等義故,應行般若波羅蜜」?

答曰:

我已先答,無常有二種:若著心戲論無常,是不名行般若;若以無著心不戲論無常,為破常倒,又不自生著心,是名行般若。

問曰:

三藏中但有十智,此中何以有「如實智」?

答曰:

是故名「大乘」!大法能受小法,小不能受大。

問曰:

十智各各有體相,「如實智」有何等相?

答曰:

有人言:能知諸法實相——所謂如、法性、實際,是名如實智相。

佛此中說:如實智,唯是諸佛所得。何以故?煩惱未盡者,猶有無明故,不能知如實。

二乘及大菩薩,習未盡故,不能遍知一切法、一切種,不名如實智;但諸佛於一切無明盡無遺餘故,能如實知。

問曰:

若除佛更無如實知者,二乘云何得涅槃?大菩薩得無生忍?

答曰:

如實智有二種:一者、遍滿具足,二者、未具足。

具足者,佛;不具足者,二乘及大菩薩。

譬如闇室中,為有所作故然燈,所為已辦;後來燈,其明益增。黑闇有二分:一分,初燈已除;第二分,後燈所除。第二分闇與初燈明和合;若不爾,第二燈則無所用。如是,二乘及大菩薩智慧雖已破無明,佛智慧所除無明分是諸人所不能除。

不得言初燈無照;如是,不得言二乘及菩薩智慧是遍如實智。

「遍如實智」,是佛;「但如實智」,二乘及菩薩所共。

爾時,須菩提問佛:「世尊!若深般若中義、非義不可得,云何言『菩薩為深般若義故行般若』?」

佛答:

「貪慾等煩惱非義不應行」者,諸法有三分:貪慾等諸煩惱是非義;六波羅蜜等諸善法是義;色等法無記故,非義非非義。

若人於煩惱及行煩惱者中,生怨憎心;於六波羅蜜等諸善法及行善法者中,生愛念心;於色等無記法及行無記法者中,即生癡心。

如經中說:「凡人得受樂時生貪心,受苦時生瞋心,受不苦不樂時生癡心。」

是故說菩薩應作是念:「欲貪等非義,不應念以為非」,如經廣說。

此中自說因緣:「惡法、善法、無記法,一如相,無有義、非義,如相無二無分別故。」

復次,「佛得道時,不見一法若義、若非義。諸法實相,有佛、無佛常住,不作義、非義。」

若如是知,即是義;但破分別心故,說義、非義不應行。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行是離義非義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復問:「何緣故般若非義非非義?」

佛答:「一切法無作無起相故,無所能作,云何般若波羅蜜作義以非義?」

須菩提復問:「世尊!若一切諸佛及弟子皆以無為法為義,佛何以說『般若波羅蜜不能作義以非義』?」

佛答:「一切聖人雖以無為法為義,不作義以非義,無增無損故。」

此中說譬喻:「如虛空如不能益眾生、不能損眾生。」虛空無法故,無有義以非義,何況虛空如!

虛空雖無法,一切世間因虛空故得有所作;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雖無相無為,而因般若能行五波羅蜜等一切佛道法。

以著心故,說般若無「義」、「非義」;無著心故,說第一實義。

以世諦故說言「義」;第一義中無有義。

復次,般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學有為般若,能具足六波羅蜜,住十地中;學無為般若,滅一切煩惱習,成佛道。

今須菩提問佛:「世尊!菩薩學無為般若得一切智,云何言無義?」

佛答:「雖得薩婆若,不以二法故得。」

分別取相者,是名「二法」。

復問:「不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答:「不也!」

何以故?「不二法」即是「無為」,「無為」無有得不得相,是無為法不可行故。

復問:「若以不二法不得,可以二法得不二法不?」

答言:「不也!」

何以故?「二法」虛誑不實故,云何行不實而得實法?

復問:「世尊!若不以二、不以不二,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佛答:「無所得即是得。」

此中二、不二,即是無分別,皆無所得。

是「無所得」,不以「有所得」為行;雖行有為法得是「無所得」,心不取相故無所得。

何以故?與「空」、「無相」、「無作」合行故。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四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三法度論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一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一) 聞如...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達摩多羅禪經

達摩多羅禪經卷上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夫三業之...

【佛教詞典】施行

(術語)佈施之行法也。施物於人也。...

【佛教詞典】一乘分教

新羅元曉所立四教之一。元曉將如來之一代時教判為四教...

苦從何來

有一次,有人問隆波田禪師,怎麼解釋苦。隆波田禪師拿...

改變你的思想,使令業果不成

我講一個淨土宗的公案,諸位體會一下,在念佛法要中講...

慳者,耽著法財不能惠舍

隨煩惱二十:言慳者,耽著法財,不能惠舍,秘悋為性。...

上班族修行受用的方法

佛法修行有動有靜,動靜皆可以修行,上班、下班也能用...

人生之解析

照通常解釋起來,人生就是人的一生。人生究竟是什麼?...

極樂世界的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悉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正...

咒語神奇的威力

佛法的力量妙不可言,咒語的效果難以度計,六字大明咒...

和尚遇鬼

傳說中的鬼怪,並不一定都會吃人、害人,有時候他們只...

住持三寶與理體三寶

住持三寶是基礎,理體三寶是目標。 住持三寶: 這是外...

波爾尼仙人的故事

佛陀涅槃後的五百年,有位阿羅漢從迦濕彌羅國,來到犍...

聖嚴法師:失眠應該怎麼辦

問: 古代有位高僧曾說:「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

在家居士可以常替亡者助念嗎

問: 在家居士,可以經常替亡者助念嗎? 大安法師答:...

【視頻】《心經》解放唱誦

《心經》解放唱誦

【視頻】《華嚴經·淨行品》蓮歌子演唱

《華嚴經·淨行品》蓮歌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