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無作實相品第四十三之餘(卷六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般若波羅蜜,親近、正憶念者,終不病眼、耳、鼻、舌、身,亦終不病,身無刑殘,亦不衰耄,終不橫死。無數百千萬諸天,四天王天乃至淨居諸天,皆悉隨從聽受。
「六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諸天眾會。
「善男子為法師者,在所說般若波羅蜜處,皆悉來集。
「是善男子、善女人在大眾中說是般若波羅蜜,得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福德!」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六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在諸天眾前說是般若波羅蜜,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福德。
「何以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是大珍寶。
「何等是大珍寶?
「是般若波羅蜜能拔地獄、畜生、餓鬼及人中貧窮,能與剎利、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能與四天王天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能與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廣說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廣說佛十力乃至一切智。
「從是中學,出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出生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阿那婆伽天、得福天、廣果天、無想天,阿浮呵那天、不熱天、快見天,妙見天、阿迦尼吒天,虛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是法中學,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得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名為大珍寶。
「珍寶波羅蜜中,無有法可得——若生、若滅,若垢、若淨,若取、若捨;珍寶波羅蜜,亦無有法——若善、若不善,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
「以是故,須菩提!是名無所得珍寶波羅蜜。
「須菩提!是珍寶波羅蜜,無有法能染污。何以故?所用染法不可得故。
「須菩提!以是故名無染珍寶波羅蜜。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亦如是不知,亦如是不分別,亦如是不得,亦如是不戲論,是為能修行般若波羅蜜;亦能禮覲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游諸佛剎,成就眾生,淨佛國土。
「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於諸法無有力、無非力,亦無受、亦無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波羅蜜亦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不捨欲界、不住欲界,不捨色界、不住色界,不捨無色界、不住無色界。
「是般若波羅蜜,不與檀波羅蜜亦不捨,不與尸波羅蜜亦不捨,不與羼提波羅蜜亦不捨,不與毘梨耶波羅蜜亦不捨,不與禪波羅蜜亦不捨,不與般若波羅蜜亦不捨;不與內空亦不捨,乃至不與無法有法空亦不捨;不與四念處亦不捨,乃至不與八聖道分亦不捨;不與佛十力亦不捨,乃至不與十八不共法亦不捨;不與須陀洹果亦不捨,乃至不與阿羅漢果亦不捨;不與辟支佛道亦不捨,乃至不與一切智亦不捨。
「是般若波羅蜜,不與阿羅漢法、不捨凡人法;不與辟支佛法、不捨阿羅漢法;不與佛法、不捨辟支佛法。
「是般若波羅蜜,亦不與無為法、不捨有為法。
「何以故?若有諸佛、若無諸佛,是諸法相常住不異,法相、法住、法位、常住,不謬不失故。」
【論】
問曰:
若受持般若,正憶念,猶有眾患,云何言「終不病眼等」?
答曰:
是事,上〈功德、地獄品〉中已廣說,所謂非必受報業,故無眾患。
又常受持、正憶念、如所說行般若,故無眾患。
譬如良藥,能破眾病;若不能將順,則不除患,非藥之失。又如[病-丙+寧]人雖得利器,不能御難,非器之過。行者如是,先世重罪,今世不如所說行故,不得般若力,非般若過。
問曰:
天上亦有般若波羅蜜,諸天何以於六齋日,隨逐不淨人身,求聞般若?
答曰:
天上有經卷,傳聞如是,亦非佛說。
若令有者,忉利天上、兜率天上當有。何以故?
阿修羅共忉利天鬪時,佛勅帝釋:「汝當誦念般若」;兜率天上常有補處菩薩,為諸天說,故可有。
色界諸天,身及衣服輕微,乃至無兩數,常樂宴寂,受禪定味,是故不應有經卷。
諸天著二種樂:欲樂、定樂,不能勤苦書持般若波羅蜜。
閻浮提人,能精進,書、持、受學、正憶念。
如經說:「閻浮提人以三因緣,勝諸天及欝單曰人:一者、能斷淫慾;二者、強識念力;三者、能精勤勇勐。」
是閻浮提人能書寫、讀、誦、受持,以是故諸天來下,禮拜般若經卷,或欲聞說。
復有人言:天上若有經卷,遠來供養,福德增益,求般若波羅蜜亦無厭足。有菩薩天,欲令般若尊重,故來下,欲令眾生益加信敬——諸天尚來,何況我等!
行者若聞好香、若見光明,有如是希有事,故深心信樂般若。
又未離欲人,惡鬼、魔民、常逐伺便,令墮惡處;從四天王乃至淨居天,是大力諸天來,小鬼避去,菩薩能生清淨大心,如先品中說,是故來隨逐法師。
六齋日,諸天來觀人心,十五日、三十日,上白諸天。
復次,是六齋日,是惡日,令人衰凶;若有是日受八戒、持齋、佈施、聽法,是時諸天歡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
是日法師高座說法,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諸天皆來。
說法者讚歎無量無邊無上法——所謂般若波羅蜜,亦得無量無邊福德。
若為人說,人鈍根、福德薄,故得福少;諸天利根、福德多、福田勝,故得福多。故佛說:「行者齋日,諸天及大眾中說般若得福無量。」
此中佛可須菩提所言,復自說無量福德因緣,所謂「般若波羅蜜,是大珍寶波羅蜜。」
如如意寶珠,能滿一切人願;是般若波羅蜜,能滿一切眾生願,所謂離苦、得樂。
離苦者,般若波羅蜜能拔眾生地獄、畜生、餓鬼及人中貧窮;與樂者,能與剎利大姓,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樂因緣善法,般若波羅蜜中廣說,所謂十善道乃至一切智。
如如意寶,能出衣服、飲食、金銀等,隨意所須;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能令得十善道乃至一切智,剎利大姓乃至佛。以是事故,名為「珍寶波羅蜜」。
復次,「珍寶波羅蜜」者,如人得如意寶,則隨意所須皆得,失則憂惱;是般若波羅蜜,不生不滅常不失,世世與眾生樂,末後令得佛道。
如人得如意寶,則心生自高、輕賤他人,是為衰因緣;若人得世間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分別,著諸善法,捨諸惡法,生高心、輕蔑餘人,則開諸罪門。珍寶般若波羅蜜、出世間般若波羅蜜中,不分別善、不善,是名大珍寶波羅蜜,能利眾生,畢竟無憂。是珍寶波羅蜜,善法尚不能污染,何況不善法!
如此中說:「如是亦不知」者,如上說般若相,亦不作是知、不作知者;不取相亦不生著,不分別,不得定相;是名無有過患,無有法愛,斷諸戲論。
如是人能實修行般若波羅蜜,以法禮佛,自得實法利益,故能「利益眾生」;能自離惡,能令眾生離惡,故得「淨佛世界」。用無所得方便力,故知諸法畢竟寂滅相,而能為眾生故起諸善法。
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故無力、無非力。譬如虛空,雖無有法,而因虛空得有所作。無有一法定相可著,故無有力;得諸法實相,於諸善法無礙,乃至降魔成佛,非無有力。
「不受不與」、「不生不滅」等,乃至「不捨有為法、不與無為法」,亦如是。
此中說因緣:「有佛無佛,諸法性常住世間。」
「諸法性」者,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若以常、無常等求諸法實相,是皆為錯;若人入法性中求,則無有錯謬。
法性常故「不失」。
【經】
爾時,諸天子虛空中立,發大音聲,踴躍歡喜,以漚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而散佛上,如是言:「我等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是中無量百千天子,得無生法忍。
佛告須菩提:「是法輪非第一轉、非第二轉。是般若波羅蜜,不為轉故出、不為還故出,無法有法空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無法有法空故,般若波羅蜜不為轉、不為還故出?」
佛言:「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乃至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內空內空相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相空;四念處、四念處相空,乃至八聖道分、八聖道分相空;佛十力、佛十力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須陀洹果、須陀洹果相空,斯陀含果、斯陀含果相空,阿那含果、阿那含果相空,阿羅漢果、阿羅漢果相空,辟支佛道、辟支佛道相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相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是摩訶波羅蜜!何以故?
「雖一切法自相空,而諸菩薩摩訶薩因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法可得;轉法輪,亦無法可轉、亦無法可還;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中,亦無有法可見。
「何以故?是法不可得,若轉、若還,一切法畢竟不生故。
「何以故?是空相,不能轉、不能還;無相相,不能轉、不能還;無作相,不能轉、不能還。
「若能如是說般若波羅蜜,教、照、開、示、分別、顯現、解釋、淺易——有能如是教者,是名清淨說般若波羅蜜。亦無說者、亦無受者、亦無證者;若無說、無受、無證,亦無滅者,是說法中亦無畢定福田。」
【論】
釋曰:
諸天聞般若,大歡喜踴躍。諸天身輕利根,分別著相,知有輕重;聞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平等實相,大利益眾生,無有過者,是故踴躍歡喜,起身業、口業,持供養具蓮華等,供養於佛,作是言:「我等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
問曰:
初說法令人得道,是名轉法輪,今何以言「第二法輪轉」?若以佛說名為轉法輪者,皆是法輪,何限第二?
答曰:
初說法名定實一法輪,因初轉乃至法盡,通名為轉。
是諸天見是會中多有人發無上道、得無生法忍;見是利益,故讚言「第二轉法輪」。
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阿若憍陳如一人得初道;今無量諸天得無生法忍,是故說第二法輪轉。今轉法輪,似如初轉。
問曰:
今轉法輪,多人得道,初轉法輪,得道者少,云何以大喻小?
答曰:
諸佛事有二種:一者、密,二者、現。
初轉法輪,聲聞人見八萬、一人得初道;諸菩薩見無數阿僧祇人得聲聞道無數人種辟支佛道因緣,無數阿僧祇人發無上道心,無數阿僧祇人行六波羅蜜道、得諸深三昧陀羅尼門,十方無量眾生得無生法忍,無量阿僧祇眾生從初地中乃至十地住,無量阿僧祇眾生得一生補處,無量阿僧祇眾生得坐道場,聞是法疾成佛道——如是等不可思議相,是名密轉法輪相。譬如大雨,大樹則多受,小樹則少受。
以是故,當知初轉法輪亦大,以後喻前無咎!
「轉法輪非一非二」者,為畢竟空及轉法輪果報涅槃故如是說,是則因中說果。
「法輪」即是「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無起無作相,故「無轉無還」。
如十二因緣中,說「無明畢竟空,故不能實生諸行等;無明虛妄顛倒,無有實定,故無法可滅。」
說世間生法,故名為「轉」;說世間滅法,故名為「還」。
般若波羅蜜中無此二事,故說「無轉、無還」。
「無法有法空故」——「無轉」是「有法空」,「無還」是「無法空」。
問曰:
須菩提何以作是問:「有法無法空故,般若波羅蜜,不為轉、不為還故出」,而佛還以空答?
答曰:
有人說:諸法有四種相:一者、說有;二者、說無;三者、說亦有亦無;四者、說非有非無。
是中邪憶念故,四種邪行,著此四法故,名為邪道。
是中正憶念故,四種正行中不著故,名為正道。
是中破非有非無故,名「無法有法空」。佛說乃至破非有非無,故說「無有轉,無有還」。
破非有非無有二種:
一者、用上三句破;二者、用涅槃實相破。
須菩提雖知佛以涅槃破有無,是中有新發意菩薩,或錯謬故用三句破非有非無,於無法有法空中還生邪見;是故佛說:「有法無法亦自相空」,是故說:「般若波羅蜜無轉、無還」。
般若波羅蜜中,無般若波羅蜜相,一切法無相故;乃至檀波羅蜜亦如是。內空乃至一切種智相空,亦如是。
爾時,須菩提及大眾歡喜讚歎般若波羅蜜,作是言:「大波羅蜜,所謂般若波羅蜜。」
「大波羅蜜」者,所謂一切法雖自性空,而般若波羅蜜能利益菩薩,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得,亦無所得;雖轉法輪,亦無所轉。
問曰:
若諸法空,般若波羅蜜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空,不應讚般若為摩訶波羅蜜?
答曰:
此中說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空中亦無自性空,是故名摩訶波羅蜜。
若無空相,不應作難。
以畢竟空故「無所礙」,而能行諸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俗法故,非第一義。
諸佛雖說法,令他得道,破煩惱,從此至彼,名為「轉」。
今我等諸煩惱,虛誑顛倒,妄語無有定相,若無定相,為何所斷?
若無所斷,亦無轉、無還,是故說:「雖轉法輪,亦無轉還」。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有法五眼所能見。
若轉、若還;一切法,從本已來畢竟不生故。是自性空,畢竟空,非轉相、非還相。
畏墮常故不轉,畏墮滅故不還;畏墮有故不轉,畏墮無故不還;畏著世間故不轉,畏著涅槃故不還。如是自性空、畢竟空、十八空等無量諸空,是空解脫門,不轉、不還;無相、無作、亦如是。
入是三解脫門,捨我、我所心,是名說「得解脫」。
能如是不取相,不著心,說般若波羅蜜,教、照等。
「說」者,若桉文,若口傳。
「教」者,為人讚般若,令受持、讀誦、正憶念。
「照」者,如人執燈照物,若人不知般若,以智慧明照之令知。
「開」者,如寶藏閉門,雖有好物而不能得,若開其門,則隨意所取;如人疑不信般若者,開邪疑扉,折無明關,是人則隨意所取。
「示」者,如人眼視不明,指示好丑;如人有小信小智者,示是道非道,是利是失等。
「分別」者,分別諸法,是善是不善,是罪是福,是世間是涅槃;經書略說,難解難信,能廣為分別解說,令得信解。
「顯現」者,佛為種種眾生說種種法,或時毀呰善法,助不善法,趣令眾生得解。
「說法」者,說佛意趣以應眾生,令知輕重相。
「解釋」者,如囊中寶物,係口則人不知,若為人解經卷囊,解釋義理;又如重物,披析令輕,種種因緣譬喻,解釋本末令易解。
「淺易」者,如深水難渡,有人分散此水令淺,則渡者皆易;般若波羅蜜,如水甚深,論議方便力故,種種說能令淺易,乃至小智之人皆能信解。
能以十種為首,說甚深義,是名「清淨說般若波羅蜜」義。
第一義中,實無所說,畢竟空故「無說」,無說故「無受」,「無受」故無證,「無證」故「無滅」諸煩惱者;若無滅煩惱,則「無福田」。
「受」者,名信受、讀誦。
行是法,得沙門果,無生法忍,是名為「證」。
證時諸煩惱滅,得有餘涅槃,得有餘涅槃故是畢定福田。
畢定者,諸法同無餘涅槃性,故說無畢定福田。
大智度論釋諸波羅蜜品第四十四
【經】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無邊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如虛空無邊故。」(一)
「世尊!等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諸法等故。」(二)
「世尊!離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畢竟空故。」(三)
「世尊!不壞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四)
「世尊!無彼岸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無名無身故。」(五)
「世尊!空種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入出息不可得故。」(六)
「世尊!不可說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覺觀不可得故。」(七)
「世尊!無名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受、想、行、識不可得故。」(八)
「世尊!不去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來故。」(九)
「世尊!無移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伏故。」(十)
「世尊!盡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畢竟盡故。」(十一)
「世尊!不生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滅故。」(十二)
「世尊!不滅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生故。」(十三)
「世尊!無作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作者不可得故。」(十四)
「世尊!無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知者不可得故。」(十五)
「世尊!不到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生死不可得故。」(十六)
「世尊!不失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失故(十七)。」
【論】
釋曰:
「無邊波羅蜜」者,須菩提聞佛說大珍寶波羅蜜義,因而自讚「般若為摩訶波羅蜜」。又以智慧深入種種法門,觀般若波羅蜜,如大海水無量無邊,深知般若波羅蜜功德,因發大歡喜;欲以種種因緣讚歎般若,是故白佛言:「世尊!無邊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無邊」義,從品初至竟,皆是無邊義;妨說餘事故略說,若廣說則無量。
復次,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我無我,有無,世間有邊無邊,眾生有邊無邊,如是等法,名為邪見邊;得般若波羅蜜,則無是諸邊,故言「無邊」。
復次,譬如物盡處名為邊,虛空無色無形故無邊;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故,無有邊,無有盡,無取處,無受處;是故佛答:如虛空無邊故,般若波羅蜜亦無邊。
菩薩得法忍,觀一切法皆平等,是故說「一切法等故」,言「等波羅蜜」。
菩薩用畢竟空心,離諸煩惱,亦離諸法,是故名「離波羅蜜」。
菩薩用是般若波羅蜜,總相、別相求諸法,不得定相如毛髮許;以不可得故,於一切法心不著;若有邪見戲論人,用邪見著心,欲破壞是菩薩;是菩薩無所著故,不可破壞,是名「不壞波羅蜜」。
此岸名為生死,彼岸名涅槃,中有諸煩惱大河;一切出家人,欲捨此岸,貪著彼岸;而般若波羅蜜無彼岸,彼岸是涅槃,無色無名,是故說「無色無名故」,是名「無彼岸波羅蜜」。
有虛空則有出入息,出入息皆從虛誑業因緣生;出者非入,入者非出,念念生滅,不可得實相;息不可得故,一切法亦不可得;不可得故,名「空種波羅蜜」。
一切法空寂相,故不須覺觀;覺觀無故,則無言說;無言說故,說般若波羅蜜斷語言道,是故名「不可說波羅蜜」。
二法攝一切法,所謂名、色。四大及造色,色所攝;受等四眾,名所攝。
分別諸法者,說般若波羅蜜是智慧相故,名所攝。
今實不離色是名、不離名是色,是般若波羅蜜無知相,故說「受、想、行、識不可得故」,言「無名波羅蜜」。
一切法無來無去故,名「無去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是三世十方佛法藏,以三法印印,無天無人能破,故名「無移波羅蜜」。
諸有為法,念念盡滅,無有住時;若爾者,過去法不盡,未來法亦不盡,現在法不住故不盡。三世盡不可得故,名為畢竟盡,畢竟盡故,名「盡波羅蜜」。
一切法三世中生不可得,故無生;無生故,名「無生波羅蜜」。
「不滅波羅蜜」,亦如是。
作有二種:一者、眾生作,二者、法作。眾生作者,佈施、持戒等;法作者,火燒、水爛,心識所知。
眾生空故,無作者;一切法鈍,不起作相故,法亦不作。是二無作故,名「無作波羅蜜」。
「無知波羅蜜」,亦如是,一切法鈍,故無所知。
天眼見有生死,用空慧眼見生死不可得;生死不可得故,今世眾生死,無到後世者,但五眾先業因緣相續生故,名「不到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不失諸法實相,亦能令一切法不失實相;離般若波羅蜜,一切法皆失。觀一切法實相,得般若波羅蜜,是故名「不失波羅蜜」。
【經】
「世尊!夢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乃至夢中所見不可得故。」(十八)
「世尊!響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聞聲者不可得故。」(十九)
「世尊!影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鏡面不可得故。」(二十)
「世尊!焰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水流不可得故。」(二十一)
「世尊!幻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術事不可得故。」(二十二)
「世尊!不垢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諸煩惱不可得故。」(二十三)
「世尊!無淨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煩惱虛誑故。」(二十四)
「世尊!不污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處不可得故。」(二十五)
「世尊!不戲論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戲論破故。」(二十六)
「世尊!不念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念破故。」(二十七)
「世尊!不動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法性常住故。」(二十八)
「世尊!無染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知一切法妄解故。」(二十九)
「世尊!不起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無分別故。」(三十)
「世尊!寂滅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相不可得故。」(三十一)
「世尊!無慾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欲不可得故。」(三十二)
「世尊!無瞋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瞋恚不實故。」(三十三)
「世尊!無癡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無明黑闇滅故。」(三十四)
「世尊!無煩惱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分別憶想虛妄故。」(三十五)
「世尊!無眾生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眾生無所有故。」(三十六)
「世尊!斷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諸法不起故。」(三十七)
「世尊!無二邊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離二邊故。」(三十八)
「世尊!不破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相離故。」(三十九)
「世尊!不取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過聲聞、辟支佛地故。」(四十)
「世尊!不分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諸妄想不可得故。」(四十一)
「世尊!無量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諸法量不可得故。」(四十二)
「世尊!虛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無所有故。」(四十三)。
【論】
釋曰:
須菩提讚般若波羅蜜,示眾生世間空如夢。
佛言:「夢亦不可得故」,名「夢波羅蜜」。
響、影、焰、幻,亦如是。
人心以聲為實,以響為虛;影以人面鏡為實,像為虛;焰以風、塵、日光為實,水為虛;幻以祝術為實,祝術所作為虛。
須菩提讚般若以喻為空,佛說喻、本事皆空,本事皆空故,是喻亦空。
是般若波羅蜜無垢,能斷滅一切垢。
佛言:諸煩惱從本已來常無,今何所斷!是故名「無垢波羅蜜」。
「無淨波羅蜜」,亦如是。
無煩惱即是淨,淫慾、瞋恚等諸煩惱名為污;是般若波羅蜜,一切垢法所不污。
六情是諸煩惱處,六情及一切法,諸煩惱緣處、住處皆不可得故,名「不污波羅蜜」。
得是般若波羅蜜,一切戲論憶想分別滅故,名「不戲論波羅蜜」。
一切法畢竟空故,無憶、無念相,無憶、無念相故,名「無念波羅蜜」。
住法性菩薩,一切論議者所不能勝,一切結使邪見所不能覆,一切法無常破壞,心不生憂;如是等因緣,故名「不動波羅蜜」。
一切法妄解,非但愛染故,名「無染波羅蜜」。
憶想分別,是一切結使根本;有結使能起後身業。知憶想分別虛妄,一切後世生業更不復起故,是名「不起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中,不取三毒火相故,言「寂滅波羅蜜」。
佛言:非但三毒相寂滅,一切法相不可得故。
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善法中尚不貪,何況餘欲!
佛說:欲,從本已來不可得故:貪慾虛誑,自性不可得故,名「無慾波羅蜜」;非是離欲故名無慾。
瞋恚性畢竟無所有故,名「無瞋波羅蜜」;非是離瞋故名無瞋。
一切法中,無明黑闇破故,名「無癡波羅蜜」;非是滅癡故名無癡。
無煩惱波羅蜜者,菩薩得無生法忍故,一切煩惱滅。
佛言:憶想分別,是煩惱根本,憶想尚無,何況煩惱!故名「無煩惱波羅蜜」。
般若能破無眾生中有眾生顛倒,故名「無眾生波羅蜜」。
佛言:是眾生從本已來不生,無所有故,名「無眾生」。
須菩提意,以般若波羅蜜能斷一切有漏法故,名「斷波羅蜜」。
佛言:諸法不起不生,無所作,諸法自然斷相故名「斷」。
二邊者,所謂我、無我,斷、無斷,可斷法、無斷法,常、滅,有、無——如是等無量二邊;般若波羅蜜中無是諸邊故,名「無二邊波羅蜜」。
佛言:是諸邊從本已來無,但以虛誑顛倒故著。菩薩求實事故,離是顛倒邊。
是般若波羅蜜,一相空故,不可破。
佛言:不但般若波羅蜜,一切法皆無定異相。如果不離因,因不離果;有為法不離無為法,無為法不離有為法;般若波羅蜜不離一切法,一切法不離般若波羅蜜;一切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故,名「不破波羅蜜」。
破者,所謂諸法各各離散。
一切法常、無常等過失,是故般若波羅蜜不取一切法。
佛言:一切法乃至二乘出世間清淨法,亦不取,故名「不取波羅蜜」。
分別名取相生心,妄想分別;般若波羅蜜是實相故,無是妄想分別。
佛言:因憶想分別,有無分別;今憶想分別,從本已來無故,名「無分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出四無量故,名「無量波羅蜜」。
復次,畢竟空、為得涅槃無量法故,名無量。
復次,智慧所不能到邊崖,是名無量。是名六情所籌度,是法空無相無生滅,六情所不能量。何以故?物多而量器小故。
佛言:非但是般若波羅蜜無量,色等一切法不可得故皆無量。
如虛空無色無形,無所能作,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佛言:非但虛空無所有,色等諸法皆無所有故,名「虛空波羅蜜」。
【經】
「世尊!無常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破壞故。」(四十四)
「世尊!苦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惱相故。」(四十五)
「世尊!無我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著故。」(四十六)
「世尊!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四十七)
「世尊!無相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生故。」(四十八)
「世尊!內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內法不可得故。」(四十九)
「世尊!外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外法不可得故。」(五十)
「世尊!內外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內外法不可得故。」(五十一)
「世尊!空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空空法不可得故。」(五十二)
「世尊!大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五十三)
「世尊!第一義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涅槃不可得故。」(五十四)
「世尊!有為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有為法不可得故。」(五十五)
「世尊!無為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無為法不可得故。」(五十六)
「世尊!畢竟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諸法畢竟不可得故。」(五十七)
「世尊!無始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諸法無始不可得故。」(五十八)
「世尊!散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散法不可得故。」(五十九)
「世尊!性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有為無為法不可得故。」(六十)
「世尊!諸法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六十一)
「世尊!自相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自相離故。」(六十二)
「世尊!無法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無法不可得故。」(六十三)
「世尊!有法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有法不可得故。」(六十四)「世尊!無法有法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無法有法不可得故。」(六十五)
「世尊!念處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身受心法不可得故。」(六十六)
「世尊!正勤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善不善法不可得故。」(六十七)
「世尊!如意足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四如意足不可得故。」(六十八)
「世尊!根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五根不可得故。」(六十九)
「世尊!力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五力不可得故。」(七十)
「世尊!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七覺分不可得故。」(七十一)
「世尊!道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八聖道分不可得故。」(七十二)
「世尊!無作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無作不可得故。」(七十三)
「世尊!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空相不可得故。」(七十四)
「世尊!無相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寂滅相不可得故。」(七十五)
「世尊!背捨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八背捨不可得故。」(七十六)
「世尊!定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九次第定不可得故。」(七十七)
「世尊!檀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慳貪不可得故。」(七十八)
「世尊!尸羅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破戒不可得故。」(七十九)
「世尊!羼提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忍不忍辱不可得故。」(八十)
「世尊!毘梨耶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懈怠精進不可得故。」(八十一)
「世尊!禪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定亂不可得故。」(八十二)
「世尊!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癡慧不可得故。」(八十三)
「世尊!十力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伏故。」(八十四)
「世尊!無所畏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道種智不沒故。」(八十五)
「世尊!無礙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諸法無障無礙故。」(八十六)
「世尊!佛法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過一切法故。」(八十七)
「世尊!如實說者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說如實故。」(八十八)
「世尊!自然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一切法中自在故。」(八十九)
「世尊!佛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種智故(九十)。」
【論】
釋曰:
般若波羅蜜中,有無常聖行,故名「無常波羅蜜」。
佛言:非但般若中有無常,觀一切法無常故,名「無常波羅蜜」。
問曰:
上來說般若波羅蜜法性常住,今何以說無常?
答曰:
般若波羅蜜是智慧,觀法從因緣和合生,是有為法故無常;般若波羅蜜所緣處,如、法性、實際,無為法故常。須菩提說有為般若,故言般若波羅蜜無常。
問曰:
若爾者,佛何以說「一切法盡是破壞無常」,無為法無破壞相?
答曰:
一切法名六情,內外皆是作法,作法故必歸破壞相。離有為法,無無為法,亦更無有法相,因有為法相,故說無為法不生不滅。
復次,一切有為法有二種:一者、名字一切,二者、實一切。一切有為法破壞,故名一切無常。
「苦」等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
須菩提說一切法相讚般若,佛舉一切法答。
正觀身等四法,從四念處生,四念處是四諦之初門,四諦是四沙門果初門,阿羅漢果分別即是三乘。
四念處,般若波羅蜜中,種種廣說。
佛言:是四種法緣處,從本已來皆不可得,故名「念處波羅蜜」。
從「四正勤」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問曰:
餘法可以讚般若,云何復以般若讚般若?
答曰:
有二種般若:一者、常住般若;二者、與五波羅蜜共行,有用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讚有用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黑闇,能與真智慧;是故佛說常住般若波羅蜜,「癡慧不可得故」。
行是般若波羅蜜菩薩,初得菩薩十力,後得佛十力,是故說「十力波羅蜜」。
佛言:非但十力者不可破、不可伏,一切法實相亦不可破、亦不可伏。佛意:為度眾生故說十方,佛力無量無邊;如佛力,一切法實相亦如是不可伏,故名「十力波羅蜜」。
菩薩得是般若波羅蜜力,於佛前能說法論議,何況餘處!尚不畏魔王,何況外道!故名「無所畏波羅蜜」。
佛言:「道種智不沒故。」「道種智」名法眼,知一切眾生以何道得涅槃。般若波羅蜜,常寂滅相不可說;是菩薩以道種智故,引導眾生,於大眾中師子吼;道種智增益故不沒,無所畏,不自憍慢我有是法,名「無畏波羅蜜」。
須菩提從佛聞,無畏轉深,故讚般若波羅蜜,言「無礙波羅蜜」。
佛言:非但四無礙,一切法入如、法性、實際故,皆是無礙相。
菩薩因般若波羅蜜,能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等諸佛法故,說「佛法波羅蜜」。
佛言:聲聞法於凡夫法為勝,辟支佛法於聲聞法為勝,佛法於一切法最勝。如一切色中,虛空廣大;佛法最勝,無能及,無可喻,過一切法故,名「佛法波羅蜜」。
如過去佛行六波羅蜜,得諸法如相,今佛亦如是行六波羅蜜,得佛道故,名「多陀阿伽陀波羅蜜」。
「多陀阿伽陀」者,或言「如來」,或言「如實說」,或言「如實知」。
此中佛說:非但佛說名如實說,一切語言皆是如實故,名「如實說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具足,後身自然作佛故,名「自然波羅蜜」。
自然名佛,佛所說故,名「自然波羅蜜」。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實相自然,不由他作故,名「自然」。
佛言:佛一切法中得自在力故,名「自然波羅蜜」。
具足十地,得十力,四無所畏,轉法輪,擊法鼓,覺世間無明睡眾生故,名為「佛波羅蜜」。
「佛」,秦言「覺者」,「知者」。何者是?所謂正知一切法、一切種,故名「覺」。
一切法者,所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
復次,一切法名外道經書、伎術、禪定等;略說有五種,所謂凡夫法、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
佛,略知有二種相,所謂總相、別相;又以分別相、畢竟空相。廣知則一切種——「一切種」是一切無量無邊法門。
以是事故,名為「佛波羅蜜」;不以佛身故名為佛波羅蜜,但以一切種智故。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五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