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二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諸天子品第二十三之二

「天子當知!佈施波羅蜜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佈施波羅蜜多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四靜慮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四無量、四無色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四靜慮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八解脫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八解脫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四念住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四念住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空解脫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無相、無願解脫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空解脫門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五眼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六神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五眼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佛十力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佛十力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無忘失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恆住捨性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無忘失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一切陀羅尼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一切三摩地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一切陀羅尼門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一切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道相智、一切相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一切智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聲聞乘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獨覺乘、無上乘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聲聞乘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預流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一來、不還、阿羅漢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預流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預流向預流果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預流向預流果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獨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獨覺向獨覺果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獨覺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三藐三佛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無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極喜地如幻、如化、如夢所見,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極喜地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極喜地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離垢地法、發光地法、焰慧地法、極難勝地法、現前地法、遠行地法、不動地法、善慧地法、法雲地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極喜地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異生地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種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異生地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異生地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種姓地法、第八地法、具見地法、薄地法、離欲地法、已辦地法、獨覺地法、菩薩地法、如來地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異生地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有為界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無為界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有為界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如幻有情為如幻者說如幻法,如化有情為如化者說如化法,如夢有情為如夢者說如夢法。」

時,諸天子問善現言:「今尊者為但說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為亦說微妙寂靜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夢見耶?」

善現言:「諸天子!我不但說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亦復宣說微妙寂靜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天子當知!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所以者何?幻、化、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無二無二分故。」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一

爾時,具壽舍利子、具壽大目連、具壽執大藏、具壽滿慈子、具壽大迦多衍那、具壽大迦葉波等諸大聲聞,及無量百千菩薩摩訶薩,同時舉聲問善現曰:「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於如是法誰能信受?」

善現答言:「有菩薩摩訶薩住不退轉地,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能深信受。復有已見聖諦及漏盡阿羅漢,為滿所願,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於過去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所,親近供養發弘誓願,殖眾善本利根聰慧,諸善知識所攝受者,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何以故?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遠離不遠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二

 

上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

佛說身毛喜豎經

佛說身毛喜豎經卷上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亦名轉女身菩薩問答經) 姚秦罽賓...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出小無量壽經) 劉宋天竺...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禪源諸詮集都序

重刻禪源詮序 道不能自鳴。假人而鳴。鳴雖不同。道則...

佛說文陀竭王經

佛說文陀竭王經 北涼三藏曇無讖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寶雨經

佛說寶雨經卷第一(顯授不退轉菩薩記) 唐天竺三藏達摩...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佛教詞典】午供

(一)指於午前所上之佛供。(參閱「佛供」2631) (二)指...

【佛教詞典】三有為

指三種有為法。又作三有為相、三相。即:(一)色法,乃...

讓目標看得見

這是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幾十年前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

長相的莊嚴與否,跟善惡業力有直接相關

請看第三各得真金色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

平等、無求、無貪

在佛教講平等,看一切眾生平等,一切眾生也都是佛,一...

念佛行人病重時不能有的念想

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

將挑剔轉為善用

在一個小小的同學聚會上,有個漂亮女孩在喋喋不休地訴...

佛教之三種簡易修持法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

黃帝與牧童

《莊子》中有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敘述黃帝問路的故事...

略說天台宗的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是天台宗智者大師總結的十種觀行法門,總結非...

不要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

過去,波斯匿王每次到祇洹精舍聆聽佛陀開示時,必先脫...

八種食物讓你遠離癌症

1)茄子:霜打的茄子是好藥 中藥許多方劑及民間驗方中...

瞻禮供養地藏像的感應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

魚王悲心救饑民

久遠之前,有一群貧窮困苦的人,一心向佛,也發心佈施...

【視頻】普賢行願偈頌

普賢行願偈頌

【視頻】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