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二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諸天子品第二十三之二

「天子當知!布施波羅蜜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布施波羅蜜多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四靜慮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四無量、四無色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四靜慮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八解脫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八解脫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四念住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四念住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空解脫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無相、無願解脫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空解脫門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五眼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六神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五眼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佛十力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佛十力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無忘失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恆住捨性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無忘失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一切陀羅尼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一切三摩地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一切陀羅尼門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一切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道相智、一切相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一切智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聲聞乘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獨覺乘、無上乘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聲聞乘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預流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一來、不還、阿羅漢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預流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預流向預流果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預流向預流果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獨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獨覺向獨覺果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獨覺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三藐三佛陀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無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菩薩摩訶薩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極喜地如幻、如化、如夢所見,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極喜地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極喜地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離垢地法、發光地法、焰慧地法、極難勝地法、現前地法、遠行地法、不動地法、善慧地法、法雲地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極喜地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異生地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種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異生地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異生地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種姓地法、第八地法、具見地法、薄地法、離欲地法、已辦地法、獨覺地法、菩薩地法、如來地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異生地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有為界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無為界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有為界等自性空故。

「天子當知!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如幻有情為如幻者說如幻法,如化有情為如化者說如化法,如夢有情為如夢者說如夢法。」

時,諸天子問善現言:「今尊者為但說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為亦說微妙寂靜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夢見耶?」

善現言:「諸天子!我不但說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亦復宣說微妙寂靜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天子當知!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所以者何?幻、化、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無二無二分故。」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一

爾時,具壽舍利子、具壽大目連、具壽執大藏、具壽滿慈子、具壽大迦多衍那、具壽大迦葉波等諸大聲聞,及無量百千菩薩摩訶薩,同時舉聲問善現曰:「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於如是法誰能信受?」

善現答言:「有菩薩摩訶薩住不退轉地,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能深信受。復有已見聖諦及漏盡阿羅漢,為滿所願,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於過去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所,親近供養發弘誓願,殖眾善本利根聰慧,諸善知識所攝受者,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何以故?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色,亦不以色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受、想、行、識,亦不以受、想、行、識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眼處,亦不以眼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耳、鼻、舌、身、意處,亦不以耳、鼻、舌、身、意處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色處,亦不以色處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聲、香、味、觸、法處,亦不以聲、香、味、觸、法處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水、火、風、空、識界,亦不以水、火、風、空、識界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苦聖諦,亦不以苦聖諦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集、滅、道聖諦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無明,亦不以無明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內空,亦不以內空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分別遠離不遠離。

「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別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空不空。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相無相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有相無相。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有願無願;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有願無願。不以生不生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生不生。不以滅不滅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滅不滅;不以滅不滅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滅不滅。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寂靜不寂靜。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別遠離不遠離;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議界分別遠離不遠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十二

 

上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為遂作。名...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 宋沙門翔公於南海郡...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註音版】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註音版】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寶藏論

寶藏論 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廣照空有品第一 空可空非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佛說泥犁經

佛說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摩訶剎頭經

佛說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 西秦沙門釋聖堅譯 「...

【註音版】佛說迴向輪經

佛說迴向輪經...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佛教詞典】八十一法

(名數)大般若經所說之法門,有八十一科,一為色,二...

【佛教詞典】說戒座上憶罪發露法

亦名:憶罪發露法 隨機羯磨·諸說戒法篇:「說戒座上憶...

不被打翻的唯一方法

一個黑人小孩在他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

一位婦產科醫生遲到的懺悔

我是一個自醫學院畢業就開始從事婦產科工作整整三十年...

修行中的八念法門

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八念法門。 我過去也給大家講過六...

怎樣讓生命活得像個生命

在我眼裡,生命,是人生的眼珠。 在我心裡,生命,是...

心的四種安住方式

《金剛經》說菩薩他一生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

怎樣的佛號才能產生往生的力量

我想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說我們學佛以後,每天這樣拜...

碰到緊急關頭要記得佛號

念頭一起來就是佛號,碰到緊急關頭也是這個佛號。這個...

聖嚴法師《忙人最適合做義工》

一般人常以為沒事做的人,才有空閑做義工。我卻說忙人...

天地就是禪院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滿地都是寫了字的廢。怎麼啦?老和...

父母親屬殺生食肉不聽勸,該如何對待

昨接來書,不勝嘆息。汝十數年來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

舍利乃戒定慧所成

梵語舍利,亦云設利羅。(此名現絕不用)此雲身骨。此...

勿貪非分之物

過分的貪慾,是很多人不快樂的根源。 沒車子時候,想...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

《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