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思想、文化透過象徵手法所表現出來之形式頗多,於印度最古之文學遺產梨俱吠陀(梵 Rg-veda)中所含之宗教哲學思想,即藉詩(韻文)之形式以表達其象徵意義。佛教之中,採用象徵主義方式之表現手法頗多,尤以大乘佛教為甚。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為「佛身論」,即指法身、報身、應身等佛之三身。(一)法身(梵 dharma-kāya),乃顯現與支配宇宙之理法(梵 dharma)一致之佛體,故法身即佛陀正覺之實體的法之象徵化。(二)報身(梵 sajbhoga-kāya),意即佛陀無量精進所獲得之果報,成就圓滿具德之佛體,為臻於正覺之佛陀,此乃針對修業方面所顯現之象徵化。(三)應身(梵 nirmāna-kāya),為救度一切眾生,而與被教化之對像相應所顯現之佛體,此乃針對佛陀無量慈悲所顯現之象徵化。
所謂佛像,即以上述各種象徵之佛為範本,藉藝術手法表現出來者。例如各種舉手方式、手指之組合方式,或表現佛、菩薩之覺悟、目的、意向等之各種印(印相、印契),皆為象徵主義下之代表性產物。另如密教之曼荼羅,乃大乘佛教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思想觀念用圖式或藝術方式表現之一種象徵。此外,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禪宗,每於說明其不落言詮之教義時,即常採用一種象徵主義之手法。又如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可謂係一種解脫法之表現。公案之構成,及其問答之內涵,更是一種象徵主義之形式。淨土門之西方淨土思想、稱名念佛等亦可視為他力信仰之象徵。又一般所見以佛教為背景之文學、藝術等作品,大抵而言,皆係由無常觀、無我、空等佛教主題而構成強烈暗示之象徵作用。 p5275
上篇:象徵 下篇:象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