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佛陀舍利之塔婆,或安置一般遺骨之塔。又作舍利浮圖、骨塔。佛陀涅槃後,由香姓婆羅門將佛舍利分為八份,分與迦毗羅衛等八國請回起塔供養。其後,阿育王並建立八萬四千塔以供養佛舍利,於法顯、玄奘至印度時仍可見及阿育王所建之塔,惜該類舍利塔今已不存,其形或近似於山琦古塔。
我國素來盛行舍利之崇拜,故歷代所建之舍利塔、舍利殿極多。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三載,三國吳·孫權之時,康僧會感得舍利,孫權令人以鐵槌擊之不碎,乃建塔供養,是為造立舍利塔之嚆矢。隋文帝之時,天下諸州建舍利塔之風氣極盛。據廣弘明集卷十七載,仁壽元年至二年(601~602),文帝並詔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中,蔣州(江蘇南京攝山)棲霞寺所立之塔極為著稱,塔高約十六公尺,八角五層,基壇每面約十七公寸,全塔系以質地精細的灰黑色大理石所築成,然今所存者或系唐末改建而成。其後,歷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之事。
於韓國,全羅南道金山寺設有舍利塔,為新羅末期之石造建築,立於二重方壇之上,壇之四面有天人浮雕,四隅為獸形,塔身呈炮彈狀,上置九頭龍,並冠以蓮花及寶珠,極為壯麗。於日本,則盛行以金銅造小塔,如四天王寺御手印緣起所載,在金銅舍利塔內置舍利十三粒。另如西大寺、法隆寺、唐招提寺之舍利塔亦極著名。[長阿含卷四遊行經、佛本行經卷七、蓮華面經卷上、寶篋印陀羅尼經、大唐西域記卷二健馱邏國條、廣弘明集卷十五、卷十六、法苑珠林卷四十、廬山記卷三、攝山誌卷二、國寶目錄]p3502
上篇:舍利容器 下篇:舍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