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於江西永新縣西北約三十五公里之禾山(又稱秋山),此山連跨二八八公里,遙接衡潭,奇峰競秀,凡七十一峰。寺在赤面峰下,有懸瀑數千尺,為一方之勝。寺系六朝創建,以山為名,號禾山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稱甘露禪院,師陰、德普、心鑒諸禪師先後居之,徒眾每至數千人,今遺有千僧鍋。 (二)位於江蘇鎮江之北固山。相傳為唐寶歷年間(825~826)澗州刺史李德裕所創建。據光緒丹徒縣誌卷六所引之宋僧文瑩之玉壺清話載,北宋熙寧四年(1071),長老應夫(廣照禪師)自溷廁之地得署有「江西浙西道觀察使兼澗州刺史李德裕記」刻銘之礎石,由其文顯示,唐太和三年(829),李德裕自上元縣禪眾寺舊塔下得到舍利石棺,埋之於丹徒縣甘露寺東塔下。唐乾符年中(874~879),寺遭焚燬,鎮海節度使裴璩乃重建甘露寺於山下。北宋祥符年間,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之後經數次興廢,至清末,堂宇大半毀於兵火。
本寺峙立於長江岸邊之小丘北固山上,其地風景幽雅,蔚為遊覽勝地。凡有清代行宮、彭公、楊公、載公、魁公祠等之堂宇,及水月山房、人天法窟、石颿樓、祭江亭、北固樓、風價樓、一覽亭等諸勝景。唯本寺之遺物僅存八角鐵塔,原系十三層,於清同治七年(1868)折損,僅存二層,高約四公尺。其基壇正面鑄有波濤、山嶽、龍鳳、天部等圖像,塔身四面開有入口,其左右有菩薩像,隅面有釋迦、羅漢、天部等像,據推測,為北宋時代之建築。[續傳燈錄卷九、嘉慶丹徒縣誌卷六、支那文化史跡解說卷四]
(三)位於陝西華縣東南少華峰之西。唐代張喬、鄭谷有共遊少華山甘露寺詩。
(四)位於江西九華山半山腰,與祇園寺、百歲宮、東崖寺併稱為九華四大叢林。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奉旨進香九華,見此處山水環拱,遂於此立寺,動工之夕,滿山松竹皆滴甘露,又兼取佛經之義,而稱為甘露寺。 p2053
上篇:甘露王如來 下篇:甘露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