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梵語 mahā-yāna,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個人之覺悟(如小乘行者)為滿足,而以救度眾生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載乘眾人,故稱為大乘。以此為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
西元前後,除比丘教團外,各地均有在家佛教信徒團體成立,彼等自稱菩提薩埵(梵 bodhisattva,意為求覺悟者,略稱菩薩)。菩薩一詞於本生譚中,原指佛陀之前身,特用於未達佛果之修道階段;上述在家信徒特具信心,自信必能成佛,故亦自稱菩薩。此種教團中,亦有來自比丘教團者,彼等信徒逐漸纂集、傳誦異於當時經藏(阿含經)之經典,如般若經、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此類經典敘述般若空之思想,並以詩歌讚歎佛陀永恆之生命,強調「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思想,並訶斥聲聞之希求自度乃不了義,重視六波羅蜜之實踐德目,尤其強調布施之重要性。其行動不僅具有社會性、實踐性之意義,且滲入濃厚之宗教情緒。我國與日本之宗派大都屬於大乘佛教。[世界佛教通史第一篇第八章(聖嚴)、印度佛教史概說第九章(達和譯)](參閱「印度佛教」2215) p816
上篇:大乘百法明門論 下篇:大乘法界無差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