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重禁戒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一)乃大乘菩薩嚴厲禁止作犯之十種波羅夷罪。又稱十重波羅提木叉、十波羅夷、十不可悔戒、十重禁、十重戒、十無盡戒、十重。相對於四十八輕戒而言。即梵網經卷下載: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賣酒)、說四眾過戒(談論出家、在家男女佛教徒之過失)、自讚毀他戒、慳惜加毀戒(慳惜財、法,譭謗布施財、法之事)、瞋心不受悔戒(起瞋心亦不接受對方之追悔)、謗三寶戒(謗佛法僧),不論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為其所禁。菩薩瓔珞本業經亦舉有十戒,稱為十不可悔戒。小乘律系應有犯罪者一一製定(隨犯隨制);而十重禁及四十八輕戒則被視為釋尊成道之初一時之制戒,故犯此十重禁者構成破門罪,即為犯波羅夷罪,喪失佛教徒之資格。[戒律學綱要第七篇(聖嚴)]

(二)密教十波羅夷。或稱密教十重戒。有二種:(一)出自大日經疏卷十七。即:(1)不舍佛寶。(2)不舍法寶。(3)不舍僧寶。(4)不舍菩提心。(5)不謗一切三乘經法。(6)不慳吝一切法。(7)不起邪見。(8)不阻止他發大心,亦不得見其懈怠而不勸發。(9)不差機說法。(10)不施一切不饒益他物。(二)出自無畏三藏禪要。即:(1)不應退菩提心。(2)不應舍三寶,歸依外道。(3)不應譏謗三寶及三乘教典。(4)於大乘教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5)若眾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令彼退菩提心趣向二乘之法。(6)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令彼發二乘心之法。(7)對小乘人及邪見人之前不應輒說深妙大乘。(8)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9)於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令彼以瞋恨心求如是物,不能辦得,而退菩提心。(10)於眾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處,皆不應作及教人作,或見作隨喜;此與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之故。[三昧耶戒儀資秉記](參閱「十戒」439) p461

上篇:十重深行 下篇:十重障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商主天子所問經

(經名)一卷,隨闍那崛多譯。佛在靈山,商主天子,請...

大德

羯磨疏·諸眾自恣篇:「行解具故,名為大德。」(業疏...

習鑿齒

東晉名士。襄陽人,字彥威。乃習郁之後。博學多聞,以...

依果

(術語)又曰依報。凡有情之果報有二種。總謂有情之心...

開外學

准許學習外典(佛教以外之典籍)。為伏邪教,及引導世...

淨眼三昧

一心觀想梵釋諸天的清淨身體,叫做淨眼三昧。...

治心病

治心病亦二:   一、粗 謂真實修行。亦二:    ...

畢竟無

指外在世間絕對不存在之現象。如兔之角、龜之毛,推究...

八念經

(經名)具名阿那律八念經,一卷,後漢支曜譯。為中阿...

心不相應行

何等名為心不相應行?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眾...

法處所攝色

【法處所攝色】 p0763   顯揚一卷十三頁云:法處所攝...

崇嶽

(1132~1202)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處州(位於浙江)...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布施度無極章第...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佛說百佛名經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

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

人們常說,早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是人生三大不...

為什麼很多人很難相信淨土法門

為什麼很多人很難相信淨土法門?他就很難相信你為什麼...

論佛教徒的修養

佛教傳入中國將近兩千年。自東漢到唐末是由萌芽而達燦...

一生至少原諒三個人

有一段很有名的對話,寒山子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

少年東來忍辱得福

東來老家的鄰居成哥,是他五服(謂高祖父、曾祖父、祖...

受三壇大戒前,為何要有懺摩儀式

在三壇大戒中,每於受戒前夕,戒場都會為戒子們安排隆...

我不是佛

有一秀才,住在寺中讀書,自覺聽明,常以禪機和趙州禪...

《阿彌陀經》與諸大乘經意義相通

復明通諸經者,與諸大乘經意義相通。如《淨名》《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