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眾學篇制意

【南山律學詞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亦名:突吉羅篇制意

子題:戒護有三時、四萬二千福河、八萬四千戒、無量無邊戒、出家人有無量無邊功德、托境名眾學

戒本疏·百眾學法:「所以此篇不別顯數者,但威儀微細,量等塵沙,何有約數,定其名目?故總目之為眾學篇。故諸部中,名數不定。且約人之喜犯,舉百列之,集在篇中,為罪綱紀。自餘雜位。隨相尼律,威儀法聚。四萬二千,或八萬種,或周法界。方便根本,動念有境,境必戒護,護有三時,前、後、方便,無非惡作。翻惡成善,即是二持;持須托境,故云眾學。」行宗記釋云:「制意中,初征起。但下,釋通,初敘本無數。下舉篇名,及諸部差別,證成上義。且下,次示列數之意,又二,初正示當篇。自下,二統收雜位,初句總標。隨下,別列,有三,初約教示數。隨相,即僧尼戒本。尼律,即尼犍度。威儀法聚,即二十犍度。四萬已下,次即從境明數。明瞭論中,總括諸部重輕,總四百二十戒,一一戒有十利,為四千二百;一一利有十種正行,謂信等五根,無貪等三善,及身口二護,則成四萬二千,謂之四萬二千福河,言其功德深廣常流,故喻如河。八萬四千,智度論雲,比丘二百五十,略說八萬四千,廣說則無量無邊,故出家人有無量無邊功德,此即周法界也。方便已下,三就業顯數。念從境生,故云動念有境。戒隨境制,故云境必戒護。隨一一戒,複製三時,前心後心,通皆制罪。且夫境無有盡,念不暫停,是則戒制,豈容思議?所以持則生無邊功德,直至菩提;毀則喪一切善根,永沉惡趣。且境無別境,全體自心;心無別心,全體本性。如何自屈,反受輪轉耶?上來三種,約教則遍收律部,數已難量;從境則統攝塵沙,復非可數;就業則通指心念,轉復無窮。然列三門,欲彰戒量;及成持犯,無非對境,故云托境名眾學也。」(戒疏記卷一六·一一·二○)

上篇:眾學篇僧前佛後所以 下篇:眾學篇犯相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南山律學詞典

三舉

指比丘違犯不見、不懺悔、惡見不舍等三罪,犯此三罪者...

何伽羅久履苛

(雜語)譯曰最勝姓。見阿育王經一。...

求自心智

【求自心智】 p0696   顯揚十五卷二十一頁云:求自心...

阿彌陀二脅侍

又作阿彌陀二夾侍。指侍立於阿彌陀佛兩邊之觀音、勢至...

屏聽四諍戒但聞便犯

子題:兩舌戒必待傳說結犯 行宗記釋云:「欲申兩戒結犯...

法臣

指菩薩。佛又稱法王,對此,菩薩則稱法臣,以菩薩輔翼...

寂靜行

(術語)謂聲聞緣覺求涅槃寂靜之行法也。探玄記五曰:...

不正思惟

【不正思惟】 p0327 瑜伽十一卷八頁云:不正思惟者:謂...

悟入緣起修習

【悟入緣起修習】 p0908   瑜伽二十七卷八頁云:若時...

三性與二諦相攝

【三性與二諦相攝】 p0211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三頁云:此...

威儀處苦

【威儀處苦】 p0884   瑜伽四十二卷九頁云:威儀處苦...

福城

(雜名)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見文殊菩薩之所也...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

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

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聽的人。器量狹小的人,就像...

割斷慾望之繩

有一則故事:一個年輕人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

參禪如何起疑情看話頭

參禪用功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這個道理呢,就是路...

飯前供養偈

供養偈: 「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

畫佛像為什麼能夠成佛

前面是雕刻成一個立體的佛像,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畫制...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從佛教教義角度看有無相應說法...

學佛人必須講究的三種語言

《雜譬喻經》上記載,以前有只甲魚遭遇枯旱,湖水乾涸...

在生活中持守五戒

人之所以學佛,旨在求得生死解脫之道。學佛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