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就中有四:一、能緣心。現在相續心中緣。二、所緣境,境通三世。如怨家,境雖過去,得起噁心,斬截死尸;現在怨家子,有可壞義;未來諸境,可以准知。故緣三世而發戒也。……三、發戒,現在相續心中得。四、防非者,但防過去未來非,現在無非可防。」資持記釋云:「初能緣心中,現在簡過未,相續簡一念。業疏雲,念念雖謝,不無續起,即以此心,為戒因本。二中,初示境。如下,舉事顯相。如與己為怨,其怨已死,即過去也;怨或有子,即現在也;孫雖未生,生必為仇,即未來也。業疏雲,當生之非為未來,是也。舊以腹中子為未來者,誤也,即屬現在故。於此三境,俱能起害;欲成淨戒,必息噁心,故所緣境,遍該三世。……三、發戒者,問:『與上能緣何異?』答:『前是能緣心,此即所發戒;由彼受體,無可表示,還約能緣,以彰所發。又前二作戒,後二無作;又三局受體,四落隨行。』四、明防非,初文,現在無非者,此約對治心行,以論三世。防是預擬,不令起非;對治現前,則防未非;才失正念,即落過非;故知現在無有防義。」(事鈔記卷一六·二六·五)
上篇:發戒數量 下篇:白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