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簽判劉經臣居士

【五燈會元】  大字體  護眼色

  簽判劉經臣居士,字興朝。少以逸才登仕版,於佛法未之信。年三十二,會東林照覺總禪師與語,啟迪之,乃敬服,因醉心祖道。既而抵京師,謁慧林沖禪師,於僧問雪竇:「如何是諸佛本源?」答曰:「千峰寒色」,語下有省。歲餘官雒幕,就參韶山杲禪師,將去任,辭韶山。山囑曰:「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爾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拾。若收拾得去,便成法器。若收拾不得,則有不寧之疾,成失心之患矣。」未幾復至京師,趨智海依正覺逸禪師,請問因緣,海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你十二時中放光動地,不自覺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公益疑不解。一夕入室,海舉傳燈所載香至國王問波羅提尊者「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之語問之。公不能對。疑甚,遂歸就寢,熟睡至五鼓,覺來方追念問,見種種異相,表裡通徹,六根震動,天地迴旋,如雲開月現,喜不自勝。忽憶韶山臨別所囑之言,姑抑之。逗明趨智海,悉以所得告,海為證據,且曰:「更須用得始得。」公曰:「莫要踐履否?」海厲聲曰:「這個是甚麼事,卻說踐履?」公默契,乃作發明心地頌八首,及著明道諭儒篇以警世。詞曰:「明道在乎見性。餘之所悟者,見性而已。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楊子曰:『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有見於此,則能明乎道矣。當知道不遠人,人之於道,猶魚之於水,未嘗須臾離也。唯其迷己逐物,故終身由之而不知。佛曰大覺,儒曰先覺,蓋覺此耳。昔人有言曰,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又曰,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倒鎮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此佛者之語道為最親者。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瞻之在前也,忽焉在後也。取之左右逢其原也。此儒者之語道最邇者。奈何此道唯可心傳,不立文字。故世尊拈花而妙心傳於迦葉,達磨面壁而宗旨付於神光。六葉既敷,千花競秀。分宗列派,各有門庭。故或瞬目揚眉,擎拳舉指。或行棒行喝,豎拂拈槌。或持義張弓,輥毬舞笏。或拽石般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吁一笑。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為人。然只為太親,故人多罔措。瞥然見者,不隔絲毫。其或沉吟,迢迢萬里。欲明道者,宜無忽焉。祖祖相傳,至今不絕。真得吾儒所謂忿而不發,開而弗違者矣。餘之有得,實在此門。反思吾儒,自有其道。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識之,一以貫之,故目擊而道存,指掌而意喻。凡若此者,皆合宗門之妙旨,得教外之真機。然而孔子之道,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既沒,不得其傳,而所以傳於世者,特文字耳。故餘之學,必求自得而後已。幸餘一夕開悟,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思,口之所談,手足之所運動,無非妙者,得之既久,日益見前。每以與人,人不能受。然後知其妙道果不可以文字傳也。嗚呼!是道也,有其人則傳,無其人則絕。餘既得之矣,誰其似之乎?終餘之身而有其人邪?無其人邪?所不可得而知也。故為記頌歌語,以流播其事,而又著此篇,以諭吾徒雲。」

上篇:大中德隆禪師 下篇:清獻趙抃居士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五燈會元

師資相攝

子題:弟子事師五事、師教弟子五事、師度弟子不得為供...

乳糜

(一)梵語 tarpana。音譯怛缽那、嘆波那。即以穀類磨成...

心生滅門

指如來藏心之相。又作生滅門。為大乘起信論所說一心二...

南泉圓相

(公案)時慧忠國師嗣法於六祖大師,道化帝鄉,譽冠一...

證得究竟

【證得究竟】 p1438 瑜伽八十七卷十八頁云:復次證得如...

聲聞乘補特伽羅

【聲聞乘補特伽羅】 p1394 雜集論十三卷三頁云:聲聞乘...

無減

(術語)成佛果後盡未來際無減少之功德也。...

慧文(約六世紀)

慧文,一稱慧聞;他的籍貫和生卒年月,傳記不詳。據《...

惡趣

【惡趣】 p1157 瑜伽八十一卷七頁云:惡趣者:謂諸惡趣...

隨觀淨妙

【隨觀淨妙】 p1367 瑜伽十八卷十七頁云:云何隨觀淨妙...

大宗地玄文本論

凡二十卷。馬鳴菩薩造,南朝陳代真諦譯。收於大正藏第...

世諦不生滅

(術語)凡夫以世諦之事相為常住而著之,以二乘為無常...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大藏經】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慳貪吝嗇轉世為盲兒

當佛在世的時代,印度有一位慳吝的越難長者,他家裡非...

肉身之軀,扼縛癰瘡

要常常觀照自己這個身體,這是五欲享受的主人。這個身...

圓因法師《防癌手冊》

防癌手冊序 我得到了癌症,該怎麼辦? 我週遭的親友很...

心靈的漏洞

許多年前,有個求道的年輕人,為了獲悉人生的道理,不...

了解我們罪業的本質

佛法講因緣是講三世,就是我們先觀察過去,我們往過去...

極樂淨土,人人不再設防的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第三十九願:受樂同於漏盡願 第三...

幾位高僧大德對「念佛數量」的開示

善導祖師: 欲生淨土,唯須持戒、念佛、誦《彌陀經》...

急於見佛之念易著魔

急於見佛之念易著魔。是急切的想看到佛,這種念頭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