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境 從實種生,有實體用,能緣之心,得彼自相,名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變五塵之境,以實種生,是因緣變,名為性境。眼等五識及五俱第六意識現量緣時,得境自相,則此相分,亦是性境。餘法准知,然有二種:
一、無本質 即八識心王所緣根身器界及諸種子,但是自變自緣,不假外資。然約器界及他人浮塵根,既是共相識種所變,亦得說有外質也。根本智親證真如,雖不變為相分,亦名性境。
二、有本質 即今五識所緣現在五塵及明瞭意識初念,並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定果色等,皆托第八識之相分以為本質,隨即變為自識相分,而為所緣。猶如鏡中所現群像,雖約真諦言之,則皆如幻如夢,了無真實。而約俗諦言之,則五塵即是五識相分,從種子生,還熏成種。不同空花鏡像兔角龜毛,亦復不同過去未來之不可得,故名性境也。
二、獨影境 謂能緣心但獨變相,無別本質第二,或有杖質,緣無為之相分是也。雖有本質,然彼相分不生本質,以彼本質是不生法也。此等相分,但與能緣同一種生,謂之獨影,然有二種:
一者、無質獨影 如緣龜毛兔角等。
二者、有質獨影 如依經作觀,雖似托彼為質,終是獨頭意識所現影故。
三、帶質境 謂能緣心緣所緣境,有所杖質而不得自相,謂之帶質境。
一、真帶質 以心緣心名真帶質,即第六識通緣一切,心及心所,及第七識單緣第八識之見分是也。
二、似帶質 以心緣色名似帶質,謂帶彼相起,有似彼質,如依經作觀,非是五識所緣現境故也。
三藏伽陀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性境有三不隨,故云不隨心。獨影無有不隨,故云唯從見。帶質有三通情本,故云通情本。或於三類境,有唯一、二合、三合等,或於性、種、系,有同不同,故云隨應。
一、三種不隨 性境有三不隨:
一、性不隨 雖有與能緣心同性,是境自性,不由能緣心力。是此性等,且如五識通三性,相質俱無記。不從於五,亦通三性。
二、種不隨 自有能生種子,不從能緣種子而生也。
三、系不隨 且如欲界系五識緣自界五塵,斯乃所緣五塵,自是欲界系,非隨能緣心成欲界系也。
二、三通情本 帶質境,即性種系三,各通情本。
一、性通情本者 且如第七緣第八見分,判此相分,若從本質,是無覆無記也。若從能緣,是有覆無記也。
二、種通情本者 謂現行相分,既隨見質,名有覆無覆,能生種子,亦應隨應屬見質。
三、界通情本者 判此界系應隨質見,非自是此界系者也。
三、性等同異
一、或性雖同而系種不同,如在下地緣上界天眼耳。
二、或系雖同,性種不同,如五識緣自界五塵。
三、或種雖同而系不同,約聚論之即有,一法論之即無。如第八識聚,心所所緣與見同種,心王所緣界系不同,如斯等類,准思可知矣。
四、二三合等 於三類境,或有唯一,或有二合,或有三合。
一、謂唯一者 各別之境也。
二、二合者 如第八識緣自地散境,心王所緣,是初性境。心所所緣,是獨影境。五識所緣自地五塵,是初性境,亦得說是帶質之境。如第六識緣過未五蘊得是獨影,亦得說是帶質之境,薰成種子生本質故。
三、三合者 如因第八緣定果色,心所所緣唯是獨影,心王所緣是實性境,亦得說為帶質之境,第六所變定果之色為本質故。如斯等類,准思可知。
五、四分種子 於四分中,後三分必同種生。若見相二,有別種生,有同種生,有同異種生。謂別種生者,即性境也。同種出者,即獨影境也。同異種生者,即帶質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