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力

【佛學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雜語)五種之魔力也,即五塵是。止觀輔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謂五塵,佛聖弟子一力能拒,謂不放逸。」【又】(名數)三十七道品之一。信、精進、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長,有治五障之勢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長,破諸邪信者。二、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者。三、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者。四、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者。五、慧力,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者。見法界次第中之下。智度論十九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又曰:「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是名為力。」梵語出名義大集四一。【又】一、定力,一切禪定之力。二、通力,一切神通之力,是定力之結果也。三、借識力,色界二禪天以上,總無眼等五識,若有必用,則得以通力自由起初禪天之五識,謂之借識力。四、大願力,佛菩薩之大誓願力。五、法威德力,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種之力,不可思議,非現比二量之境界,故唯識論中以之決一切諸法性相,獨不判此五力。宗鏡錄四十八曰:「有五力唯識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力,四大願力,五法威德力。」又,一切通力中,中有之業通力最強,此五力亦不能遮止之,故謂之五力不可到。見三藏法數二十五。

上篇:五人說經 下篇:十三力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學大辭典

十戒

即十種戒。大乘、小乘有各種十戒之說。(一)小乘沙彌、...

唯識法身觀

指理法身之觀,即觀佛與自心為一體。所謂唯識,離如來...

佛法金湯編

凡十六卷。明代僧岱宗心泰(1327~1415)編。收於卍續...

三種清淨

(術語)身語意之三業,遠惡行離惑垢也。俱舍論十六曰...

一佛淨土

指一佛所住之清淨國土,或指某一佛之淨土。但後世則專...

一切智眼

乃菩薩行德淨勝所具十種眼之一。又作普眼。華嚴經疏卷...

六聚

(名數)上五篇於第三位加偷蘭遮罪Sthūlātyaya之一也...

三十六句

(名數)上四句各有四句。即一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

犍槌

亦名:犍稚、犍地、磬、鐘 子題:召僧七相、犍地、臂吒...

說戒住持功能

亦名:布薩住持功能 子題:說戒法成正法不壞 羯磨疏·...

玄暢

(一)(416~484)魏晉時代僧。河西金城(位於陝西華縣...

郁密森沈

郁密,形容樹木密生繁茂;森沈,形容樹林茂盛而深奧。...

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

原文: 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則安樂無量,近來兵...

佛教道場二十種法會法事

法事是寺院道場重要行事之一。在所舉辦的法事當中,有...

你跟著妄想走,如何能感應道交呢

念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那我們如何念一...

唯有佛法能超越生死

生命的真相是無盡的輪迴 人們在世間奮鬥幾十年,雖能擁...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古人說,慈不掌兵。孫子也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

聖嚴法師《為什麼要生氣》

佛法認為,「貪、瞋、癡」是我們人類的三種根本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