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行派(Yogacara)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字體  護眼色

  Yujiaxingpal

  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中國傳統稱為有宗。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和《成唯識論》等為主要經典。從事這派修持的人被稱為瑜伽師。

  傳承 傳說瑜伽行派的祖師是彌勒,但彌勒是否實有其人,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一般認為,在瑜伽行派興起時,大乘佛教中曾有彌勒論師,該派假託彌勒菩薩所說作了種種論著。該派理論的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併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等,史家稱為前期瑜伽行派或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特別注意用因明的方法闡發瑜伽學說,是後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識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無性、護法、戒賢、法稱等。迨7~8世紀密教興起後,大乘佛教中的兩派開始接近起來,逐漸融合為瑜伽行中觀派或稱中觀瑜伽行派。

  學說 三類八識 瑜伽行派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精神的總體──識所轉變顯現出來的(「內識生時,似外境現」),所謂「萬法唯識」、「三界唯心」。按識的變現和作用可分為三類八識:①前六識──眼識、耳識、舌識、鼻識、身識、意識。它們主要的職能是起了別和認識的作用,前六識都以各自相應的認識器官(眼、耳、鼻、舌、身、心臟)為其活動的根據,並以相應的、幻現的外境(色、身、香、味、觸、法)為其認識的對像;②第七識──末那識。它的職能是起思維度量的作用,是前六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中介,它以阿賴耶識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認識對像,由於末那識的活動伴隨有四種根本煩惱,從而使人們陷於痛苦和生死輪迴;③第八識──阿賴耶識(藏識)。是前七識的共同根據,宇宙萬有的根源。它的本相有三:(a)能藏,即阿賴耶識能攝持和保存一切「種子」(潛在力),種子或潛在力在時機成熟時能夠生出宇宙萬有(種子生現行),宇宙萬有也可發生(熏習)新的宇宙萬有的潛在能力或狀態(現行生種子),這種勢如瀑流永恆不斷的因果變化,亦即人間苦海的無限變化過程;(b)所藏,即生起宇宙萬有潛在力的所藏處;(c)我愛執藏,阿賴耶識原非自我(靈魂)而是識的流轉,但第七識妄執為永恆主宰的靈魂,因之被稱為我愛執藏,這個自我(靈魂)也就是輪迴果報的主體。

  四分 該派對認識的職能和作用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四分」(四種作用之分):①相分。是幻現的外界對像反映在人們認識中的形相,亦即客觀對像反映在主觀上的表象;②見分。是人們自己對於形相的認識能力或作用;③自證分。是證知、鑒定自己如何認識形相的了別作用,亦即見分、相分的自覺作用;④證自證分。是對於自證分的再證知、再鑒定,它是認識能力或作用的最高階段和總結。他們曾以尺量布為例,說明這四分的關係。相分好比布,見分好比尺,自證分好比是根據尺所量知布的長短,證自證分好比是對於所量布的長短的證實。關於四分的學說在瑜伽行派內部有著不同的主張。安慧等人認為見分和相分是無體的、虛妄的實在(遍計無體),自證分才是相對的實在(依他實體),因此這派稱為無相唯識派;陳那、護法等人認為相分是有體的真實的存在,見分緣相分為外境時,見分上才會生起或顯現相分的形相,因之被稱為有相唯識派。

  五位百法 對於識所變現的宇宙萬有,瑜伽行派概括為五位百法。五位是心法(精神現象)、心所有法(心的隨屬現象或作用)、色法(物質現象)、心不相應行法(非精神非物質的現象)、無為法(不生不滅的現象)。此外,他們也對宇宙萬有的本性作了說明,認為從「存在」或 「有」的方面看,可分為三性:①遍計性。即虛妄的表相(相);②依他起性。即假有的或相對的表相,由因緣或條件所引起;③圓成實性。即絕對的表相,圓成實性不借因緣或條件,是由自身所引起的一種真實的實在,它是由完成修行的人在瑜伽直覺中所親證,圓成實性也就是真如佛性。從「非存在」或「無」的方面看,可分析為三無性:(a)相無性。一切體性都無;(b)生無性。沒有生,沒有自然所有之性。非有似有,一切猶如幻象;(c)勝義無性。遠離妄執,無相空寂,一切清淨,這是瑜伽行者修持所達的最高境界。

  五種姓 瑜伽行派把一切眾生分為聲聞乘種姓、緣覺乘種姓、如來乘種姓、不定種性和無種性五類。認為這五姓由於各自所具有的無漏種子(沒有被煩惱所污的種子)和有漏種子(為煩惱所污、被束縛限制的種子)的不同,而修持所得的結果也是不同的。聲聞乘種姓可修證阿羅漢果;緣覺乘種姓可修證辟支佛(緣覺);如來乘種姓可修證為如來佛;不定種姓所修的證果很不定;無種性因為只具有有漏種子,要受業報輪迴的限制,不能成阿羅漢或菩薩。以上被稱為五性各別說。

  傳播 唯識思想在南北朝的北魏時代就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人傳入中國,在北方地區成立了地論學派。在南朝的梁陳時期,真諦又把這一思想弘傳於南方,在江南一帶形成了攝論學派。但南北朝時代在中國流傳的唯識思想基本上都屬於印度前期瑜伽行派的思想或唯識古學。迨唐玄奘自印度回國譯出《成唯識論》後,中國才傳播印度護法一系的唯識新學,從而建立了唯識學派──法相宗。唯識學在唐代曾風靡一時,但在唐末五代即開始衰微。新羅在玄奘以前即弘傳地論和攝論,以後又有玄奘的直傳弟子神昉、圓測和圓測的弟子道證等傳入唯識新學,建立了新羅的唯識宗。日本的唯識學最初由直接從玄奘學習的道昭傳入,以後又有玄昉等人到中國學習,帶回大批經論,弘傳唯識,逐漸建立了日本的法相宗。這個學派在奈良、平安朝和江戶時代一直盛行不絕。(黃心川)

上篇: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a) 下篇:中觀派(Madhyamika)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大百科全書

化樂天

(界名)Nirmanarataya,六欲天之第五。在兜率天之上,...

五類

將一切法依其性質分為五種部類。又作五類門。即:(一)...

宗峰妙超

(1282~1337)日本臨濟宗僧。播磨(兵庫縣)人,俗姓...

因位

(術語)修行佛因之位。自發心至成佛之間也。玄義六上...

信述

【信述】 p0869   瑜伽八十三卷二頁云:聞彼功德威力...

雪山偈

指北本涅槃經中之四句。釋尊於過去世為雪山童子時,由...

無因無緣見

【無因無緣見】 p1071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八卷七頁云:...

曇摩羅察

(人名)Dharmarakṣa,又作曇摩羅剎,比丘名。...

寂光海會

指集會於常寂光土之無量大眾。寂光,指常寂光土,乃毗...

歸依一佛即歸依三世佛

濟緣記釋云:「釋迦境狹,三世境寬。小教明三世,以六...

阿僧祇

(雜語)Asaṁkhya,舊稱阿僧祇。譯曰無數。或作無央數...

(術語)梵語菩提Bodhi,舊譯曰道,新翻曰覺。覺有覺察...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牛奶不易於人體健康

牛奶和其他乳製品並不有益於人體健康。它們包含飽和脂...

什麼才是成功的標準

我對當今所謂的成功,從來比較淡泊。日前,一位朋友擬...

愚人與智者的差別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愚人...

過失與功德能否相抵呢

功過是不能抵銷的,我們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來做比喻...

幸遇大乘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

原文: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

懂得付出才能收穫快樂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善生長者,一個偶然的機...

如何契入佛經和祖師的著作

問: 由於弟子根機陋劣,且語文程度也不好,對於義理深...

貧窮老母布施臭米汁

大迦葉尊者喜歡向貧窮的人乞食,而不向有錢人乞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