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識(Vijnana)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字體  護眼色

  shi

  佛教術語。梵文vi(分析、分割)和jnana(智)的合成語,意指對對像進行分析、分類所起的認識作用。在佛教教義中有多種含義:1、一切精神活動的主體,是「心」、「意」的異名。《俱舍論》卷四謂「心、意、識體一」,隨義建立種種名相」,「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2、心的一種特殊功能,與「心」、「意」略有不同。謂能緣之心對所緣之境有了別作用。《成唯識論》卷五稱「識以了境為自性」;3、五蘊中之「識蘊」,即小乘所講「六識」和大乘所說「八識」的心王;4、十二因緣中之「識支」。《俱舍論》卷九有「於母胎等正結生時一剎那位五蘊名識」之說。

  識是佛學的中心思想之一, 其說遍於大小乘、顯密教、性相宗。有一識、二識、三識、五識、六識、八識、九識、十識等不同學說。

  八識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張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五識屬於感覺,第六識既管思維,也管感覺。第七識以「恆審思量」 即不停頓地起思慮作用為其特性,其作用勝過第六識,並聯繫第八識與前六識,名為末那。第八阿賴耶識也叫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以含藏一切諸法種子,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的根本。一些大乘派別多沿用八識說,但稍有變化。《大乘義章》卷三所講八識,其中第七識名阿陀那識,第八識名阿梨耶識。

  九識 性宗主張九識。即於八識之外,另立證有無為的真如識。梁真諦譯《攝大乘論》,將第九識名為庵摩羅識,又名無垢識或清淨識。但唐玄奘譯《攝大乘論》仍用八識,以第九識為第八識異名。謂第八識有染淨二分,取染分的有為有漏名阿賴耶識,取淨分的無為無漏名庵摩羅識。

  十識 密宗依《釋摩訶衍論》講十識。其第九識名多一識,第十識名一一心識,又稱一切一心識。

  十一識 梁真諦譯世親《攝論釋》卷五,將識分為十一種:1、身識。眼、耳、鼻、舌、身五根;2、身者識。即染污識;3、受者識,謂意根;4、應受識。色、聲、香、味、觸、法六塵;5、正受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世識。生死相續不絕之識;7、數識。一乃至阿僧祇數之識;8、處識。器世界;9、言說識。依於見聞覺知的一切言說;10、自他差別識。謂自身他身依止上之差別;11、善惡兩道差別識。指生死多種之差別。

  一識 成實學派及經部只講一識、謂一識依於六根而緣六境。密教亦有主張一識之說。

  二識 《大乘起信論》說有二識:1、阿梨耶識,又名無沒識;2、分別事識,又名意識。即依阿梨耶識而生,能分別色聲等六境的眼耳等六識,合稱分別事識。

  五識 《大乘起信論》又根據識的作用立五識:1、業識。謂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之識;2、轉識。即轉業識而生能見作用之識;3、現識。隨能見的作用而現所見的幻妄境界之識;4、知識。對自心所現之境而生種種邪分別之識;5、相續識。由邪分別而於愛境生樂覺,於不愛境生苦覺,苦樂之念連續不斷,並依之而起惑業,使生死相續之識。前三識相當於《成唯識論》中阿賴耶識的自體分、見分和相分;後二識屬於意識的作用。

  此外,尚有主張五識或六識的,其含義與八識之前五識、前六識略同。而顯密兩教皆主張有無量識,認為外境無量無邊,如來智慧又甚深無量,故識亦是無量。(元湛)

上篇:十玄 下篇:實相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大百科全書

十力教

(雜語)佛有十力,故總稱佛教曰十力教。西域記七曰:...

心的別名,了別之義。心對外境明瞭分別,叫做識。唯識...

比丘

梵語 bhiksu,巴利語 bhikkhu 之音譯。又作苾芻、苾芻...

陪食

(儀式)禪林之目,達磨忌住持不趣僧堂食粥,於法堂與...

元藏

(雜名)元代所刻之大藏經也。又曰元本。刻於杭州路餘...

眾生貧窮何緣所得

【眾生貧窮何緣所得】 p0981 瑜伽七十八卷十四頁云:世...

法真

(834~919)唐末五代僧。梓州鹽亭(位於四川)人,俗...

中法

【中法】 p0359 品類足論六卷十四頁云:中法云何?謂善...

四馬

(譬喻)以四馬譬四等之比丘。雜阿含經三十三曰:世有...

四法界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規則也,界有性分二...

等一大車

(譬喻)法華經譬喻品所說,長者於門外所賜諸子之大白...

與不恭敬人說法戒開緣

亦名:不恭敬說法戒開緣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不恭敬...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佛說施燈功德經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

【大藏經】佛說月光菩薩經

佛說月光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

蟒蛇護金

有一個視財如命的錢員外,一生胼手胝足地攢聚了許多的...

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一個人如果整天帶著抱怨的心情工作,不但工作效率低,...

學佛要先度己再度人

【原文】 古人大徹大悟,參學事畢,且於水邊林下,長養...

印光大師論藥師法門

佛與眾生心體是一,而心之相用則天淵懸殊,由相用懸殊...

《阿彌陀經》所被根機之信願

四所被階品,分二:初料簡,二總收。初料簡。已知此經...

【推薦】如果你有信心,往生淨土是極容易的

你衹要有信心,肯登船到西岸去,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

【推薦】追求見佛、追求功夫成片,容易出問題

我們念佛行人常常會犯一個問題,就是他念佛就很想見佛...

渡河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在河的對岸講法。有許多比丘想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