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提道燈論

【中國佛教】  大字體  護眼色

  《菩提道燈論》,是中國藏族佛教迦當派的一部主要論著。它在短短的六十九頌半中,概括了顯密大小乘的重要義理,並解決了許多"大小相違、顯密相違"等問題,在西藏後弘期佛教中起過重要作用,所以一般藏族佛教學者都很重視它。

  這部論是阿底峽尊者初到阿里(今西藏自治區境內)時,於宋慶曆二年(1042)應菩提光所請而造的。傳說菩提光勸請造論時提出了七個問題(即兩個屬於共乘"三乘共教"的,兩個屬於波羅蜜乘"大乘不共教"的,三個屬於密咒的問題),阿底峽簡略地概括一切大乘教義,並按照他自己修學的智力造了這一部論,以闡明整個佛教。阿底峽曾為這部論造過一部自注。至於七個問題的具體內容,阿底峽傳中沒有明文。後來他赴拉薩弘法時,枯、俄等六位格什提出了"方便智慧分離能不能成佛?受菩薩戒需要不需要別解脫戒為所依止?未得金剛阿闍黎灌頂可以不可以講說續部?行梵行者可以不可以受上二種灌頂?未受灌頂的人可以不可以修持密咒?"等五個問題請問阿底峽。阿底峽說:"這些問題我都解說在《道燈論》中了。"這五個問題與菩提光所提七個問題是同是異,不可得知。另有一部《菩提道燈論》的註解,傳說是拿措譯師所造,內中列舉了七個問題:一、大乘道所依的補特伽羅怎樣?二、異生身中能不能發菩提心?三、菩薩戒需要不需要別解脫戒為所依?四、有別解脫戒者受菩薩戒時,是前一種戒體轉成後一種,還是二種戒體並存?五、修集二種資糧需要不需要方便、般若雙運?六,中觀、唯識以何理為究竟?七、入大乘密咒門當如何行?對《道燈論》的全部論文,即依著七個問題次第解釋。

  這部論是偈頌體,全論有六十九頌半,除第一頌禮敬三寶發心造論,和最後一頌述造論情形外,其餘六十七頌半正說明從因至果的修行過程。

  正論可分為二段:第一明修大乘道的士夫,第二明所修的正方便。明修大乘道士夫的有四頌(第2至5頌),說進修佛法的人總有三等,即名三士:一、唯從自利出發,由怖三惡趣苦,希求人天快樂而止惡修善的,名為下士。二、也從自利出發,由怖三界苦,希求涅槃而修戒定慧三學的,名為中士。三、以自身諸苦,體會他人的痛苦,從利他心出發,為除一切眾生痛苦而發心修行的,名為上士。這三類士夫修道的次第就叫"菩提道次第"。在這三種士夫中的上士是修大乘道的士夫,中下二士在未發大悲心之前則不是修大乘道的士夫。這就解答了上述七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大乘道依何等補特伽羅)。

  明所修的正方便中,先總敘說正方便,即第六頌。次分五種方便:一、歸依三寶有三頌(第7至9頌),說明歸依三寶的行儀。

  二、明發願、行二種菩提心有二十五頌(第10至34頌),此中先明發願菩提心有九頌半,說明願菩提心,即先鬚髮慈悲欲度眾生的誓願,其次以不可退轉的志願發求成佛的心。後敘說願菩提心的功德和應當守護的學處。這就解答了上述七個問題中的第二個問題(異生身中能不能發菩提心)。後明行菩提心有十五頌半,說明受菩薩戒之後,願菩提心才能增長。受菩薩戒者要先具足七眾別解脫戒的任何一種,尤其以比丘戒為最重要(其不堪受別解脫戒者也須先具足遠離十惡業道的十善戒),否則不堪受菩薩戒。並說受菩薩戒和受後,當制止諸煩惱惡行,善學三聚淨戒,努力修集菩提資糧。這就解答了上述七個問題中的第三個問題(菩薩戒需不需依止別解脫戒),兼帶著解答了第四個問題(菩薩戒與別解脫戒的戒體為一為二,就三聚戒中的律儀戒體而言,可說是同,就攝善法等戒體而言則相異)。也解答了枯、俄等所問的第二個問題。

  三、明引發通智利他的勝方便有七頌半(第35至42上半頌),說明修集福智資糧,作利他事者。為能作利他事須修奢摩他和具備修止的支分(止的資糧)已具足修止的資糧,方可以住心一境,修奢摩他後引發神通,而廣作利他事業。

  四、明雙運方便、般若,修集二種資糧的方便有十九頌(第42下半至61上半頌),說明般若與方便雙運方能斷除二障。並說明般若、方便各別體性,要由方便(即布施等五度屬於福德資糧的)所攝持的般若乃能趣證菩提,不是只修空無我理即能成佛。其般若的體性,為通達蘊界處無生性空的智慧。抉擇諸法無生性空,故略說"四句無生"、"四因無生"(自他共無因)、"一異無性"、"緣起性空"等四種道理,指示觀一切法無性的方隅。由般若力知一切法皆無自性,般若本身也沒有自性,如是了知能緣所緣都性空無我,即能斷除一切戲論分別,得大涅槃。由了知一切法無生無性,修無分別,漸歷煖等四種善根,證入極喜等十地,不久即能證佛大菩提。這就解答了上述七個問題中的第五個問題(修集二種資糧需要不需要方便、般若雙運)和第六個問題(中觀、唯識以何理為究竟),也解答了枯、俄等所問的第一個問題。

  五、明密宗不共修集二種資糧的方便有八頌(第61下半至69上半頌),說明菩薩為求速疾圓滿二種資糧當學密法。凡學密法必須依止師長先受灌頂,清淨守護三昧耶律儀。但受梵行戒的人,不可傳也不可受真實的"密灌頂"和"智慧灌頂",只能受金剛阿闍黎灌頂(瓶灌頂攝),和聽受講解密部經典和修護摩等密法。至於通達諸法的瑜伽師,則隨便怎樣做都沒有妨礙。這就解答了上述的第七個問題(入大乘密咒門當如何行),也解答了枯、俄等所問的後三個問題,也解決了持戒律者與修密法者的矛盾。

  又上士所修的五種正方便也就是菩薩的三增上學:"歸依三寶,發二種菩提心"為增上戒學,為發通智而修奢摩他即增上心學,雙修般若、方便及修密法速疾圓滿二種資糧即增上慧學。因此,一切菩薩行都不出乎戒定慧三種增上學。

  本論的主要典據,除諸部大乘經外,還有龍樹、無著、覺賢等名家著作,如受菩薩戒處依據《菩薩地》,修定處依據《定資糧論》,說般若處依據《七十空性論》等,故是總集諸家之作而成。

  這部論總攝一切佛經要義,空有兩家的修法,匯合龍猛、無著、寂天三派的教授,把三種士夫所修的法門都包括在內,是阿底峽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為後世藏族佛教學者所普遍稱讚。

上篇:摩訶止觀 下篇:成唯識論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中國佛教

心增上三摩地

【心增上三摩地】 p0355 瑜伽九十八卷六頁云:復有苾芻...

流來

(術語)自無始流轉於生死海而來於今也。...

伐那婆斯

梵名 Vanavāsin。又作伐那波斯、拔納拔西、伐羅婆斯。...

染心六種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

智慧雲

(譬喻)智慧之廣大如雲也。仁王經下曰:智慧如密雲,...

院主

又作寺主、住持。禪家監事之舊名。今之監事,古稱院主...

慧居處

【慧居處】 p1319 顯揚二卷十八頁云:一、慧居處。謂諦...

諸尊別行護摩秘法

密教修法有諸尊別行與諸尊合行二種護摩法。別行,即對...

我非有無

【我非有無】 p0648   俱舍論三十卷三頁云:如世尊告...

成唯識論義蘊

【成唯識論義蘊】 五卷(或十卷),唐代道邑撰,又稱《...

十宗

乃華嚴宗對佛教教義之分類批判。通常與五教合稱五教十...

勤苦

(雜語)勤而苦也。無量壽經下曰:愛念相隨,勤苦若此...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大藏經】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遇到的處境常讓我對念佛感到灰心

問: 我皈依佛法已經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

勿做「小資」學佛者

都市中,有小資階層。小資者,小資產階級也。 生活上...

工作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

問: 我有一個問題已經矛盾很久時間了,想問一下老和...

不是他的業障跑到你的身上

有很多人會這樣說:哎呀,我挨著誰啊,誰的業障太重了...

【推薦】天賜養老錢

一天早晨,一個農人挑了一擔菜進城去賣,在街上,農人...

持身不可太皎潔,處世不可太分明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 處世不可太分...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自招魔

隆蓮法師雖身居廟宇,但對如今社會上物慾橫流的種種現...

極樂世界是人們在困苦中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嗎

問: 西方極樂的金碧輝煌和不輪迴,是不是2000多年前人...